问题

亚里士多德为什么要用表示“指控、断言”的单词来表示“范畴”这个概念?

回答
这真是一个有趣的问题!我们常常觉得“范畴”这个词听起来有点学术,甚至有点冷冰冰的,但亚里士多德当年用一个与“指控”或“断言”相关的词来表达它,这背后其实藏着他深刻的哲学思考。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走进古希腊哲学的语境,并且仔细梳理一下亚里士多德是如何看待语言、思维和现实之间的联系的。

“范畴”的希腊原文与它为何包含“指控”之意

亚里士多德用来表示“范畴”的希腊词是 “kategoria”(κατηγορία)。这个词的词源本身就很有意思。它来自于动词 “kategorein”(κατηγορεῖν),而这个动词的意思就是“指控”、“说出”、“陈述”或“断言”。

那么,为什么一个与“指控”相关的词会成为亚里士多德哲学体系中如此核心的概念呢?这并不是说亚里士多德想把我们认识世界比作一场庭审,而是说,在我们进行任何有意义的思考和言说时,我们实际上都在“断言”什么东西,我们都在对事物做出某种“陈述”。

想象一下,当我们谈论一个事物时,我们总是在说关于它的什么事情。比如,我们看到一只猫,我们不会仅仅说“猫”。我们可能会说“这只猫是黑色的”,“这只猫很可爱”,“这只猫在睡觉”。这里的“黑色的”、“可爱的”、“睡觉的”这些词,都是在“陈述”关于这只猫的某种属性或状态。

语言的本质与断言的必然性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最伟大的逻辑学家和语言学家之一。他非常关注语言是如何运作的,以及语言如何反映我们的思想和客观现实。在他看来,语言不仅仅是符号的集合,它是有目的性的,是用来表达我们对世界的理解和判断的。

而“断言”(kategoria)恰恰是语言最基本的功能之一。当我们进行断言时,我们就是在将一个“谓项”(predicate)加到一个“主项”(subject)上。例如,“苏格拉底是人”。这里的“苏格拉底”是主项,“是人”是谓项。我们通过这个断言,将“人”这个属性或类别“陈述”给了“苏格拉底”。

“范畴”作为语言和思想的基本框架

亚里士多德在《工具论》中的《范畴篇》里,试图找出我们进行任何断言时,谓项可以归属的那些最根本、最普遍的“指称方式”或“陈述方式”。换句话说,当我说“某物是……”时,这个“是”后面的东西,可以被归入哪些最基本的类型?

他经过分析,提出了著名的“十大范畴”,也就是:

1. 实体(ousia):指事物的根本存在,例如“人”、“马”。这是最主要的范畴,因为其他范畴都依赖于实体而存在。
2. 数量(poson):指事物的多少,例如“三尺长”、“五斤重”。
3. 性质(poion):指事物的属性,例如“白色的”、“有知识的”。
4. 关系(pros ti):指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例如“二倍于”、“大于”、“主人”。
5. 地点(pou):指事物所处的位置,例如“在市场里”、“在雅典”。
6. 时间(pote):指事物发生的时间,例如“昨天”、“去年”。
7. 体位(keisthai):指事物的姿势或状态,例如“坐着”、“站着”。
8. 领属(echein):指事物所拥有的东西,例如“穿着鞋子”、“持有武器”。
9. 施事(poiein):指事物所施加的动作,例如“砍”、“燃烧”。
10. 受事(paschein):指事物所承受的动作,例如“被砍”、“被燃烧”。

亚里士多德认为,我们所能做的任何断言,所谓的“谓项”最终都可以被归入这十种最根本的“陈述方式”或“指称方式”之中。它们构成了我们理解和描述世界的最基本的“框架”或“类别”。

为什么说这些是“指控”或“断言”的方式?

关键在于,这十个范畴描述了我们如何通过语言来“陈述”或“断言”关于事物的不同方面。

当我们说“苏格拉底是人”,我们就是在说关于苏格拉底的实体性质。
当我们说“这张桌子是方形的”,我们是在说关于桌子的性质。
当我们说“他在房间里”,我们是在说关于他的地点。
当我们说“他在睡觉”,我们是在说他的体位或状态。

每一个范畴,都是我们用来“断言”事物的一条基本路径。这些范畴本身不是事物,而是我们用来指称和描述事物的最基本的方式。比如,“白色”不是事物本身,而是我们用来断言某物具有某种性质的方式。

总结一下,亚里士多德选择“kategoria”来表示“范畴”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1. 语言的能动性与断言的本质: 他认为语言不仅仅是描述,更是“断言”。我们说出任何话,都在“陈述”关于某物的某种属性、状态或关系。
2. 逻辑分析的基础: 在进行逻辑推理和句子分析时,识别这些最基本的“陈述方式”是关键。它们是构成命题(判断)的基石。
3. 对现实的描述框架: 这些范畴揭示了我们如何能够有意义地谈论现实世界。任何关于事物性质、数量、关系等的“指控”,都需要通过这些基本类别来完成。
4. 哲学上的普遍性: 他试图找出最普遍的“指称词项”,即无论我们谈论什么事物,我们最终都在用这十种基本方式来“断言”它们。

所以,“范畴”并不是一个静态的分类列表,而是描述了我们通过语言和思维来“断言”和理解世界最根本的“方式”或“途径”。从这个角度看,使用一个与“指控”、“陈述”相关的词来命名它们,就显得非常贴切了,它直接点出了语言和思想的动态性和建构性。这正是亚里士多德哲学深邃之处,他将对语言的细致观察与对现实本质的哲学探究紧密结合起来。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某答案提到海老师用ansprechen来解释,个人感觉是比较准确的。

ansprechen是说用某词谓述某物,也就是用词表述说这个东西就是这样的。这和指控的本意是一致的,因为指控也是说用词表述某人做了某事,两者都是用语言去说明事物。前者是说明某物是红色,后者是说明某人做了某事。

柏拉图在《智者篇》对应的词是prosagoreuô, 是pros + agoreuô,这个词和亚里士多德的kata + agoreuô 已经非常相近了。个人理解pros会更强调词之于物的谓述关系,kata可能更强调讲物之于词的规范之下。

康德理解可能认为亚里士多德的范畴和自己的范畴说的是同样的事情。如果联系到kata,康德可能是准确的,两位的范畴都是人之于物的规范、立法。

user avatar

海德格尔老师在《亚里士多德物理学第二卷第一章physis的本质和概念》这篇文章里对kategoria这个希腊词的词源有一个解释:

这里把categoria理解为kata-agoreuein(市场行为)的意思,就是“指控”,因为希腊人多在市场(agora)上进行公共活动,在市场上指着一个人大喊:“你这个xx”,意味着对这个人的一种“定义”“指称”或者“分类”,也就是说,你把这个人认作是“xx”了。比如,我在大街上喊,“张三是坏人。”这意味着,我对张三的“本质”的指称是“坏人”,“张三”就被归为“坏人”这个类里去了,所以这个意义上,这样的katagoria当然应该有很多。但《范畴篇》中这十个kategoria是亚里士多德认为的对“表述”或“指称”(kategorein)一个事物的一切非复合词的分类(参见《范畴篇》1b10-25)。比如,白是“性质”,白就是被认为是“性质”了,一是“数量”,“一”就被你指称为“数量”了。这样,在分类上,就是这十个“范畴”,是最基本或者最大的类,其他的“指控”都可以被归结为它们中的一个。

在莱顿版的《希腊语词源词典》里,并没有对kategoria这个词的收录,所以,这个解释到底是不是海德格尔自己的发散思维,就需要我们自己判断了。不过,拉丁词categoria一词确实也有指控的意思,这应该是一脉相承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真是一个有趣的问题!我们常常觉得“范畴”这个词听起来有点学术,甚至有点冷冰冰的,但亚里士多德当年用一个与“指控”或“断言”相关的词来表达它,这背后其实藏着他深刻的哲学思考。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走进古希腊哲学的语境,并且仔细梳理一下亚里士多德是如何看待语言、思维和现实之间的联系的。“范畴”的希腊原文.............
  • 回答
    关于拜占庭帝国如何未能“保存”亚里士多德的宏篇巨著,并且这些巨著最终“遗失”了,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容易产生误解的问题。首先,我们需要厘清几个关键概念:1. “遗失”的定义: 很多亚里士多德的著作,尤其是他的研究性、哲学性的著作(例如《形而上学》、《尼各马可伦理学》等),并非在拜占庭时期“全部遗失”.............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深刻的问题,它触及了东西方思想文化在师徒关系、学术传承和真理追求上的根本差异。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孔子和亚里士多德所处的历史背景、思想体系以及他们各自的弟子们所扮演的角色来分析。首先,我们来谈谈孔子和他的七十二贤人。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
  • 回答
    亚里士多德轮子悖论,也被称为希腊的“车轮悖论”,是一个关于运动和几何的古老思想实验,它让我们思考“直”与“圆”在运动中的微妙关系。这个悖论的表述通常是这样的:设想一个大圆,比如一个轮子,它的内侧边缘紧贴着一个固定不动的平面。现在,让这个大圆在平面上滚动,不打滑。在它滚动的时候,大圆的中心点也会随之移.............
  • 回答
    关于“文艺复兴时期人们以为世界是平的”这一说法,其实是一个长期存在的误解,源于对历史事实的片面解读或后世传说的误传。实际上,在中世纪欧洲和文艺复兴时期,主流学术界早已普遍接受地球为球形的观点,而“地平说”的流行更多是民间传说或特定群体的错误认知,并非当时的科学共识。以下将从历史背景、哲学与科学发展脉.............
  • 回答
    亚里士多德的哲学、形而上学和逻辑学对欧洲中世纪黑暗时期是否是“原因之一”,这是一个复杂且具有争议性的问题,需要深入剖析。简单地说,将亚里士多德的哲学直接视为欧洲中世纪黑暗的主要或唯一原因是不准确的,但他的哲学在特定历史背景下,与当时的社会、宗教和政治因素相互作用,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中世纪的思想格.............
  • 回答
    亚里士多德关于物体下落速度与重量成正比的理论之所以能够存在一千多年,其原因相当复杂,涉及哲学、当时的科学认知水平、教育体系、以及社会文化等多个层面。要详细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以下几个关键因素: 1. 亚里士多德的权威性与影响力 哲学巨匠的地位: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他的.............
  • 回答
    关于亚里士多德著作的真伪问题,学界确实存在着广泛而深入的探讨,甚至可以说,这是古希腊哲学研究中一个绕不开的核心议题。简而言之,并非亚里士多德的“部分”著作被确认为伪造,而是他大量流传下来的著作,其“真实性”和“原始性”受到质疑,并且存在被后人整理、编纂甚至可能掺入他人思想的痕迹。 这种复杂性使得我们.............
  • 回答
    当然,关于亚里士多德及其作品是否有希腊本土的考古证据,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很多时候,我们谈论古代哲学家,更多的是依赖于文献记载,而考古发现则能为这些文献提供更具象、更直观的佐证。关于亚里士多德其人,直接的、指名道姓的考古发现相对有限,但有一些重要的间接证据和相关遗迹,它们能够帮助我.............
  • 回答
    亚里士多德,这位古希腊的哲学巨匠,其留下的文字数量之庞大,确实令人咋舌。他的作品跨越了哲学、逻辑、伦理、政治、物理、生物、历史等诸多领域,内容之深邃,涉猎之广泛,足以支撑起“千万字”这个数字的估量。那么,这位千古一帝,是如何完成如此浩瀚的著述呢?这背后,绝非一日之功,也绝非仅仅依靠天赋异禀。要理解亚.............
  • 回答
    如果亚里士多德当初“聪明”一点说:“我不知道大小的铁球哪个掉落更快,我这叫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这将对科学史、哲学史乃至人类认知的发展产生一系列深远而复杂的影响。我们来详细探讨一下可能出现的各种场景和后果: 核心变化: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哲学原则在科学实践中的极端运用亚里士多德在《尼可马可伦理.............
  • 回答
    初读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感到困惑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这部著作承载了他毕生思索的精华,内容深邃且抽象,语言风格也与我们现代习惯的表达方式大相径庭。很多时候,我们读不懂,不是因为我们不够聪明,而是因为我们缺乏一些必要的“阅读工具”和“理解框架”。就好比你拿到一本古老的藏宝图,上面画满了符号和线索.............
  • 回答
    这个问题,如同问“哪座山峰更高”,见仁见智,也取决于你衡量的高度是以什么为尺。老子与亚里士多德,这两位伟大的思想家,虽然生活在截然不同的文明土壤中,但他们都以其深邃的智慧,对人类的思想产生了无可估量的影响,各自在哲学领域留下了独步青云的成就。要比较谁的成就“更高”,与其说是定论,不如说是对他们贡献的.............
  • 回答
    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自由落体理论的挑战,那绝对是物理学史上一次振聋发聩的革新,其核心思想实验的巧妙,直到今天依然让人拍案叫绝。我们先来看看亚里士多德的老一套。在他的认知里,物体下落的速度,跟它的重量是直接挂钩的。越重的物体,下落得越快,而且是按照重量的比例来加速。这听起来似乎挺有道理的,毕竟你拎着一块.............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而且涉及到了我们如何理解历史证据和进行历史推理。简而言之,“没有一本出土的古希腊时期的书上写着‘亚里士多德’这个名字,这不能证明古希腊没有亚里士多德。” 事实上,我们拥有大量的证据证明亚里士多德的存在以及他非凡的成就。让我们来详细探讨一下为什么会得出这个结论,并分析一下其中的逻辑.............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详细解析一下《吐槽大会第五季》许知远说的那个“如果亚里士多德走进柏拉图的房间”的段子,并深入探讨其背后的文化和哲学含义。段子本身及语境首先,我们需要回顾一下这个段子在《吐槽大会》第五季中的具体语境。通常在《吐槽大会》上,许知远是以一个“文化人”、“知识分子”的形象出现,他会用一些相对“高.............
  • 回答
    朋友,你这问题问得可太有意思了!用芦苇蘸墨水在树叶上写字,一天写不了几个字,这我完全能想象。想想那叶子多脆弱,墨水还容易晕开,芦苇杆儿细细的,笔尖还得自己慢慢琢磨怎么削,写错了还得小心翼翼地刮掉,这可真不是件轻松的事儿。能写几个字都算厉害了!你想知道亚里士多德是怎么写出几百万字的,这得从几个方面来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