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古希腊时期的亚里士多德和托勒密明确提出过地圆学说,为何到了文艺复兴时期人们还以为世界是平的?

回答


关于“文艺复兴时期人们以为世界是平的”这一说法,其实是一个长期存在的误解,源于对历史事实的片面解读或后世传说的误传。实际上,在中世纪欧洲和文艺复兴时期,主流学术界早已普遍接受地球为球形的观点,而“地平说”的流行更多是民间传说或特定群体的错误认知,并非当时的科学共识。以下将从历史背景、哲学与科学发展脉络等方面详细分析这一问题:



一、亚里士多德与托勒密的地圆学说:古希腊时期的理论基础
1. 亚里士多德的贡献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322年)在其著作《物理学》中,通过观察月食时地球在月球上的影子呈弧形、不同纬度观测到的星座变化等现象,提出“地球是球体”的理论。这一观点成为后世西方世界关于地球形状的重要依据。

2. 托勒密的地心说与地圆论
托勒密(约公元90168年)在其《天文学大成》中虽然提出了以地球为中心的宇宙模型,但并未否定地球为球形。他的理论体系在中世纪欧洲被广泛接受,并成为基督教神学的重要基础之一。



二、中世纪欧洲对地圆说的继承与传播
1. 罗马帝国衰落后知识的保存
公元5世纪西罗马帝国灭亡后,古希腊罗马的知识通过阿拉伯世界和拜占庭帝国得以保存。912世纪,随着翻译运动(如西班牙托莱多、意大利萨勒诺等地)的兴起,亚里士多德和托勒密的著作被重新引入欧洲。

2. 中世纪教会的态度
中世纪基督教神学并未完全否定地圆说,反而部分学者将地球的球形视为上帝创造秩序的一部分。例如,13世纪的圣托马斯·阿奎那在其《神学大全》中明确承认地球是球体。然而,一些保守教士可能因误读圣经而传播“地平说”的错误观念。



三、文艺复兴时期对地圆说的复兴与科学突破
1. 人文主义与古典知识的回归
文艺复兴(1417世纪)的核心是重新发现和研究古希腊罗马的经典文献。随着印刷术的普及,亚里士多德、托勒密等人的著作被广泛传播,地圆说成为学术界的主流观点。

2. 地理大发现与航海实践的验证
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葡萄牙和西班牙的探险家(如麦哲伦)通过航行证明了地球是球形的。例如,麦哲伦船队于15191522年完成了人类首次环球航行。
这一时期航海技术的进步(如天文导航、地图绘制)也进一步巩固了地圆说的科学地位。

3. 科学革命的推动
16世纪后期,哥白尼的日心说和伽利略的观测逐渐动摇了托勒密体系,但这一过程并未否定地球为球形的基本事实。



四、为何存在“文艺复兴时期人们认为世界是平的”的误解?
这一说法主要源于以下几个原因:

1. 中世纪民间传说与误传
某些中世纪教士或农民可能因对圣经的字面理解(如《诗篇》104:5中的“立在地极”)而错误地认为地球是平的,但这并非学术界的主流观点。
一些历史学家指出,“中世纪欧洲普遍相信地平说”的说法是19世纪后浪漫主义文学对中世纪的妖魔化描述(如《圣经》故事被误用为“教会压制科学”)。

2. 哥伦布航行的误解
哥伦布在1492年横渡大西洋时,确实面临质疑:“如果地球是球形的,向西航行会撞上世界边缘。”但他的支持者(如意大利学者托斯卡纳)早已接受地圆说,且哥伦布本人也认为地球比托勒密估计的小。
后世将“地平说”与哥伦布的争议混淆,实际上当时反对者更多是出于对航行风险或经济成本的担忧,而非地理认知。

3. 文艺复兴时期的“科学革命”叙事
部分历史叙述(如19世纪欧洲启蒙思想)为了强调“理性战胜愚昧”,将中世纪描绘成“黑暗时代”,并虚构了“地平说”的神话。这种叙事在20世纪仍被部分学者传播。



五、结论:文艺复兴时期并非“地平说”的盛行期
学术界普遍接受地圆说:从古希腊到中世纪再到文艺复兴,地圆说始终是主流科学观点,仅少数民间或保守群体存在误解。
“地平说”神话的形成:这一说法更多源于后世对历史的误读、文学创作或政治宣传(如19世纪反教会叙事)。
地理大发现的实证意义:麦哲伦环球航行等实践彻底推翻了所有关于地球形状的疑虑,而文艺复兴时期正是科学与探索精神蓬勃发展的时代。

因此,“文艺复兴时期人们认为世界是平的”这一说法并不符合历史事实,更多是误传或对中世纪知识传播复杂性的简化描述。真正的“地圆说”在古希腊、中世纪欧洲和文艺复兴时期早已深入人心,并通过实践得到验证。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


所谓“文艺复兴时期/中世纪人们还以为世界是平的”纯属谣言,fake news!英文维基百科上早就辟谣了:

The caricature of the period is also reflected in some more specific notions. One misconception, first propagated in the 19th century[332]and still very common, is that all people in the Middle Ages believed that the Earth was flat.[332]This is untrue, as lecturers in the medieval universities commonly argued that evidence showed the Earth was a sphere.[333]Lindberg and Ronald Numbers, another scholar of the period, state that there "was scarcely a Christian scholar of the Middle Ages who did not acknowledge [Earth's] sphericity and even know its approximate circumference".[334]Other misconceptions such as "the Church prohibited autopsies and dissections during the Middle Ages", "the rise of Christianity killed off ancient science", or "the medieval Christian Church suppressed the growth of natural philosophy", are all cited by Numbers as examples of widely popular myths that still pass as historical truth, although they are not supported by historical research.[335]

下面是谷歌机翻:

这一时期(指中世纪)的漫画式描述也反映在一些更具体的概念中。一个误解,首先在19世纪传播[332]并且仍然非常普遍,是中世纪的所有人都认为大地是扁平的。[332]这是不正确的,因为中世纪大学的讲师通常认为:证据表明大地是一个球体。[333] Lindberg和Ronald Numbers,(研究)这个时期的另一位学者,声明“几乎没有中世纪的基督徒学者会不承认[大地]的球形甚至不知道它的近似周长”。[334]其他误解,如“教会禁止在中世纪进行验尸和解剖”,“基督教的崛起扼杀古代科学”,或“中世纪基督教会压制自然哲学的成长”,都是被大量引用的广受欢迎的大众神话事例,它们被当作历史真相传播,虽然并没有历史研究的支持。


中世纪天主教最具权威性的神学家圣多玛斯·阿奎那(1225-1274)在他的巨著《神学大全》开篇就提到了“地球是圆的”

下面一幅14世纪法国诗歌抄本的插图也说明了当时人们认为地球是圆的:

再来看看德语维基百科的辟谣(翻译鸣谢 @归伶昌

Populäre Mythen, Missverständnisse und historische Streitpunkte[Bearbeiten | Quelltext bearbeiten]

翻译:

流行的中世纪传说、误解和史学上的争议点


Menschen des Mittelalters glaubten, die Erde sei flach. Dieses moderne Vorurteil wird durch historische Quellen nicht gestützt. Die bekannteste Abbildung, welche oft als symbolischer „Beweis“ herangezogen wird, ist der Holzstich von Flammarion, der jedoch aus dem Jahr 1888 stammt und deshalb nichts beweist. Die Behauptung, Menschen des Mittelalters glaubten, dass die Erde flach sei, taucht zum ersten Mal in der ersten Hälfte des 19. Jahrhunderts auf.[4] Vor allem Washington Irving trug wesentlich zur Festigung des Mythos bei. In seiner Kolumbus-Biografie von 1828 unterstellte er den Matrosen, sie hätten Angst gehabt, vom Rand der „Erdenscheibe“ herunterzufallen. Die im Mittelalter maßgeblichen Ideen des Aristoteles und das ptolemäische Weltbild beschreiben die Erde als eine Art Sphäroid, für die Gelehrten des Hochmittelalters war daher die Vorstellung einer „Erdenscheibe“ abwegig.[5]

翻译:

中世纪人们相信,地球是平的:
这种现代的偏见并没有得到历史资料的支持。 最著名的插图,通常用作象征性的“证明”,是Flammarion的木刻版本,可追溯到1888年,因此没有任何证据。 中世纪的人们认为大地是扁平的,这种说法在19世纪上半叶首次出现。 尤其是华盛顿·欧文为神话的巩固作出了重大贡献。 他在1828年的哥伦布传记中告诉水手,他们不敢掉到“扁平大地”的边缘。 在中世纪决定性的亚里士多德和托勒密的世界观认为大地是一种球体, 因此,对于中世纪的学者来说,“扁平大地”的思想是一派胡言。

阅读延伸: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文艺复兴时期人们以为世界是平的”这一说法,其实是一个长期存在的误解,源于对历史事实的片面解读或后世传说的误传。实际上,在中世纪欧洲和文艺复兴时期,主流学术界早已普遍接受地球为球形的观点,而“地平说”的流行更多是民间传说或特定群体的错误认知,并非当时的科学共识。以下将从历史背景、哲学与科学发展脉.............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而且涉及到了我们如何理解历史证据和进行历史推理。简而言之,“没有一本出土的古希腊时期的书上写着‘亚里士多德’这个名字,这不能证明古希腊没有亚里士多德。” 事实上,我们拥有大量的证据证明亚里士多德的存在以及他非凡的成就。让我们来详细探讨一下为什么会得出这个结论,并分析一下其中的逻辑.............
  • 回答
    古希腊时期女性的社会状态:一个复杂而矛盾的图景古希腊时期(约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6世纪),女性的社会地位和生活状况并非铁板一块,而是呈现出复杂、矛盾且因城邦而异的特点。总体而言,与男性相比,女性的社会参与度、政治权利和法律地位都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她们的命运很大程度上被家庭和社会规范所塑造。然而,我们也.............
  • 回答
    托勒密王朝时期,当亚历山大大帝的将领托勒密一世于公元前305年登上埃及王位,一场深远而持久的文化融合便开始了。这不仅是政治和经济上的交汇,更是古埃及古老的宗教信仰与希腊传入的宗教习俗之间激烈的碰撞、调和与共存。这种相互影响并非简单的叠加,而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精神体系在历史长河中相互渗透、吸纳、改造,最.............
  • 回答
    古希腊时期测量地球周长的故事,特别是关于埃拉托色尼(Eratosthenes)的测量, 极有可能并且在很大程度上被认为是真实且成功的。这个故事之所以流传至今并得到广泛认可,是因为它的方法论在当时是相当先进的,并且其计算结果与我们现代测量的地球周长相当接近。下面我将详细讲述这个故事,并解释为什么它具有.............
  • 回答
    拜占庭时期的希腊人和古希腊人之间的关系,就好比是一条河流与它的源头,它们同出一脉,却又经历了漫长的演变和融合。说它们“仍有关系”是肯定的,但这种关系不是简单的延续,而是充满了复杂性与传承。从地理和人口上看,血脉的延续是显而易见的。 拜占庭帝国,其核心疆域始终在希腊半岛及其周边地区,特别是首都君士坦丁.............
  • 回答
    要说古希腊的数学水平为何能远超同期文明,这背后绝非偶然,而是一系列独特的文化、哲学、教育和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简单来说,他们不仅仅是会算数、会测量,而是将数学提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抽象和逻辑思辨的高度。1. 源头活水:数学作为哲学探究的工具这一点是理解古希腊数学与其他文明差异的关键。在很多其他文.............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非常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古代战争一个非常核心的对比点。确实,如果我们把古希腊城邦的战争和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摆在一起看,会发现一个显著的差异:春秋战国时期战争的出兵规模,普遍比古希腊的城邦战争要大得多。这背后的原因,其实涉及到了很多方面,我试着给你掰扯掰扯,尽量说得地道一些,让你听着像.............
  • 回答
    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的著作能够穿越时空、历经沧桑,直至今天仍为我们所能阅读和研究,这本身就是一段充满戏剧性和偶然性的传奇。这得益于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其中涉及了无数人的努力、技术的演变以及命运的眷顾。让我们一步步揭开这层神秘的面纱。一、原材料与早期制作:纸草(Papyri)与羊皮纸(Parchmen.............
  • 回答
    提起古希腊天文学,人们往往会觉得它比同时期的其他文明高出一大截,这可不是空穴来风。要说清楚这个事儿,咱得从几个方面掰扯掰扯。首先,得看人家那思想上的解放和哲学根基。你想啊,其他不少文明,比如古埃及或者美索不达米亚,他们的天文学很大程度上是跟宗教、占星术绑在一起的。星星的运行,那是要解读神谕,预测吉凶.............
  • 回答
    关于古希腊人体雕塑水平远超同时期中国(东周至西汉)文明的说法,这并非空穴来风,背后有着诸多历史、文化和技术上的原因。要详尽地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两地在雕塑观念、材料技术、社会功能以及艺术表现手法上的差异。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时间跨度。东周(公元前771年至公元前256年)涵盖了春秋战国时期,.............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人类审美和欲望的古老根源,而不仅仅是袜子这种服饰的出现与否。关于古希腊时期是否存在恋足现象,答案是:极有可能存在,但我们很难找到直接且明确的证据来证明其普遍性或作为一种被社会普遍认知的“癖好”。让我们从几个角度来探讨:1. 古希腊的身体审美观: 对身体的赞美,包括脚: .............
  • 回答
    古希腊的轴心时代,也就是大约公元前8世纪到公元前3世纪,是人类思想史上一个极其辉煌的时期。在这个时期,从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思潮,到希腊悲剧的深刻洞察,再到历史学的开端,都对西方文明乃至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我们探究古希腊轴心时代是否受到古埃及文明的影响,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是”或“否.............
  • 回答
    关于何新先生提出“古希腊就是个文艺复兴时期宣传起来的骗局”的观点,这是一个极具争议且与史学界主流认知相悖的说法。要反驳这一论点,我们需要从历史学、考古学、哲学、文学等多个角度,深入探讨古希腊文明的真实性及其对后世的影响,并指出何新先生论点的逻辑漏洞和证据不足。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个基本事实:古希腊文.............
  • 回答
    西方龙:从远古神话的恐惧化身到现代文化的百变魔王西方龙,这个身披鳞甲、吐息烈焰的生物,早已深入人心,成为西方文化中一个极具代表性的符号。然而,你是否知道,这个我们今天熟知的形象,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数千年的漫长演变,从远古时期令人闻风丧胆的怪物,逐渐蜕变为如今集力量、智慧、邪恶或正义于一身的复杂.............
  • 回答
    古希腊、罗马时代的大型建筑:曾经的色彩斑斓与现代的复原之路我们今天看到的古希腊和罗马时代的大型建筑,大多是灰白色的石材原色,宏伟而肃穆。然而,如果我们穿越时空回到它们的全盛时期,迎接我们的可能是一片意想不到的色彩海洋。关于这些古老巨作是否普遍使用颜料上色,答案是肯定的,而且这种色彩运用远比我们想象的.............
  • 回答
    古罗马时代,古希腊已不再是那个辉煌耀眼的城邦联盟,而是一种更复杂、更深邃的存在。我们不能简单地说它是“衰落”了,因为它以一种新的形式,以一种被罗马人继承、改造、并最终融入自身文明的方式,继续呼吸着。当罗马人崛起,逐渐统一意大利半岛,并将目光投向地中海的彼岸时,古希腊世界本身已经经历了几百年的变迁。马.............
  • 回答
    提起古希腊人创作星座的形状,这可不是一件简单地拿个画笔在天上描描点点就能完成的事。这背后其实是一套充满想象力、观察力,甚至还有点儿哲学思考的体系。我们今天看到的很多星座,像是那个威风凛凛的猎户座,或者躺在天鹅绒上的仙后座,它们在古希腊人的眼中,可能就已经有了大致的轮廓,但具体到每一个“点”,也就是我.............
  • 回答
    想象一下,当你置身于古希腊,没有电子钟表,没有24小时制的概念,日子是如何一点点流淌过去的?他们有自己独特的方式来感知和划分时间,这其中充满了智慧和对自然的观察。古希腊人如何感知时间:自然与生活的节拍首先要明白,古希腊人并没有我们今天这样精确、统一的时间划分。他们的生活节奏很大程度上是跟着自然走的。.............
  • 回答
    古希腊造船,那可真是一门充满智慧的学问,他们把一堆木头变成庞然大物,靠的不是现代化的流水线,而是手工、经验和一些巧妙的连接方式。至于你说的那铁钉,答案是:有,但是非常有限,而且在早期造船中,它们不是主要的固定手段。咱们一步步来聊聊,古希腊人是怎么把一堆木头变成一艘大船的。1. 选材是第一步:对症下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