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西方龙形象从远古(古巴比伦、古希腊时代)到现代的演变过程具体是怎样的呢(有图最好,越详细越好)?

回答
西方龙:从远古神话的恐惧化身到现代文化的百变魔王

西方龙,这个身披鳞甲、吐息烈焰的生物,早已深入人心,成为西方文化中一个极具代表性的符号。然而,你是否知道,这个我们今天熟知的形象,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数千年的漫长演变,从远古时期令人闻风丧胆的怪物,逐渐蜕变为如今集力量、智慧、邪恶或正义于一身的复杂形象。

黎明曙光:古巴比伦与古代近东的早期巨兽

要追溯西方龙的起源,我们不得不将目光投向古老的近东,特别是古巴比伦。虽然与我们如今所熟知的“龙”在外形上可能还有些许差异,但古巴比伦的 提亚马特(Tiamat) 便是西方龙早期原型的重要代表。

提亚马特:混沌的海洋之母

在巴比伦的创世史诗《埃努玛·埃利什》(Enûma Eliš)中,提亚马特是一位原始的海洋女神,她代表着原始的、混乱的、未分化的混沌力量。她拥有巨大的身躯,通常被描绘成一条混合了蛇、蝎子、狮子、老鹰等多种生物特征的巨兽,她的咆哮震动天地,她的吐息搅动风浪。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Dragon”最早确实是“大蛇”的意思,这没问题。

一、词源辨析

这个词本身至少可以追溯到古希腊,从念起来像“多拉贡”的古希腊语“δράκων”(希腊正统在日本.jpg),演变为念起来像“德拉科”的罗马拉丁语“Draconem”,再演变为法语的“Dragon”,进而被英语沿用至今。

至少在古希腊时期和罗马帝国时期,“德拉科”是泛指“大蛇、大蜥蜴”,并不特指目前这个“狮身、蝠翅、鹰爪、鳞角”的“龙”。

或起源于印欧语系的词根“derḱ”表示“看”

一种说法是,希腊词“δράκων”的来源可能是印欧语词根“derḱ - ”,在几乎所有印欧语中“derḱ”都有“看”、“视觉”的意思。

其在希腊语中衍生的名词“δράκος”有“眼睛”之意。因为蛇是不会眨眼的,所以希腊人也用该词变形的“δράκων”来表示“蛇”。

另一种说法(来自wiki)是,“derḱ - ”在希腊语生出的动词是“δέρκομαι”。“δέρκομαι”的不定过去时态为“ἔδρᾰκον”。但个人突击了一下希腊语法的变格,发现“δέρκομαι”为该词现在时的被动语态,其现代时主动语态应为“δέρκω”,变格不定过去时后,应该是“έδερκξα”(主动),“δέρκχτηκα”(被动),并不能变成变成“ἔδρᾰκον”。因此,个人认为这个说法存疑,放在这里仅供参考。
当然,我是纯外行翻书得出的结论,如果有懂希腊语的人能帮忙补足这个版块就太好了。

二、古希腊“δράκων”具体指代的词义和形象考证

(一)词义考证:大蛇,奇异的、凶猛的、神话的 大蛇

1.荷马史诗的《伊利亚特》

“δράκων”最早的文字记载,应该是前800年左右。荷马史诗的《伊利亚特》篇中出现了“δράκων”一词,这个词就是指代的“蛇”。

《伊利亚特》第十一卷中形容阿特柔斯之子(阿伽门农)着甲形象时,说他

“胸甲满缀着箍带,十条深蓝色的珐琅,十二条黄金,二十条白锡;及至咽喉部位,贴爬着珐琅勾出的长蛇,每边三条,像跨天的长虹。”
“盾面上环绕着十个铜围,夹嵌着二十个闪着白光的圆形锡块;正中是一面凸起的珐琅,颜色深蓝,像个拱冠,突现出戈耳工的脸谱,面貌狰狞,闪射出凶残的眼光,同近旁的骚乱和恐惧相辉映。背带上白银闪烁,缠绕着一条黑蓝色的盘蛇,卷蜷着身子,一颈三头,东张西望。接着,他戴上头盔,挺着两支硬角,四个突结,顶着马鬃的盔冠,摇撼出镇人的威严。”

上文第一处“蛇”,是《伊利亚特》第11卷第26行,用的是“δράκοντες”;

第二处是《伊利亚特》第11卷第39行,用的是“δράκων”。

两个词,均取“大蛇”之意。

2.赫西俄德的《神谱》

同时期赫西俄德的作品《神谱》中也用到了“δράκοντες”和“δράκων”。赫西俄德用这两个词形容“奇美拉”和“提丰(堤福俄斯)”,也取的大蛇之意。

《神谱》第320~325行讲奇美拉:

口吐烈焰的奇美拉,她可怖而高大,捷足而凶残;她长有三颗头颅:一如猛狮(μία μὲν χαροποῖο λέοντος);一如母山羊(ἣ δὲ χιμαίρης);一如可怖的巨蛇 [ἣ δ᾽ ὄφιος(蛇) κρατεροῖο δράκοντος(凶猛的大蛇)]。其上身如狮,尾如大蛇(ὄπιθεν δὲ δράκων),中似母羊,吐息可怖的烈焰。

《神谱》第820~830行讲提丰:

宙斯将泰坦诸神逐出天堂之时,通过金发的阿芙洛狄忒,辽阔的大地(盖亚)与冥界(塔尔塔罗斯)交媾,诞下幼子提丰——双臂力大无穷,双腿永不疲倦的神啊:肩上所长,是百余蛇头,吐着黑信子的,可怖的巨蛇之头![ἐκ δέ οἱ ὤμων ἣν ἑκατὸν κεφαλαὶ ὄφιος, δεινοῖο δράκοντος, γλώσσῃσιν δνοφερῇσι λελιχμότες] 在他奇异的头上,眉下的眼睛里崩发出火光。每当他敏锐凝望,火焰便从目间和他可怖的头上喷涌。

无论是奇美拉还是提丰,赫西俄德都用了“δράκοντος”这个词。并且是和直接作为“蛇”讲的“ὄφιος”一起用,放在其后,作为对“蛇”这个表述的解释 —— 不是一般的蛇,而是“δράκοντος”。

总而言之,我们或许可以说,在古希腊的神话作品中,“龙”指的仍然是“蛇”。不过不是一般的蛇,而是凶猛的大蛇。

(二)形象考证:古希腊神话中的“大蛇”已经具备了后世“龙”的大部分特征

希腊神话中的“龙”,或者说“大蛇”,已经具备了后世“Dragon”的全部特征,只不过不在同一个怪物身上罢了。这其中,还有不同怪物形象从前到后的变化。这里只取一个比较大众的形象。

① 提丰:人身、蛇尾、百蛇头,眼睛锐利、喷火,声音奇异,或曰有翅可飞行。

② 奇美拉:狮羊蛇三首、狮子上身、羊中身、蛇尾,口吐烈火。

具体形象,有的认为三个头都长在肩膀上,身体呈狮胸,羊腹,蛇尾。这是偏现代的形象,有可能是“龙”形象出现后反哺奇美拉形象的结果。

另外一种认为,身体前中后三段各有一个头,前面狮子头,中间羊头,尾巴蛇头。

后来这个狮身、蜥蜴首、狮面、羊角、鹰爪、蛇尾、蝠翅,口吐烈火的“龙”形象,奇美拉恐怕是贡献元素最多的神话生物,可能还没有“之一”。

③ 拉冬:巨蛇,百头、有奇异的再生能力,不死不灭,金苹果的看守者


④ 勒拿九头蛇/水蛇许德拉(Lernaean Hydra):犬身,九个蛇头,最大的蛇头可快速复原,长生不死,体型巨大。

⑤ 皮同巨蚺:一条巨大的蛇

这些怪物,已经有了后世“Dragon”的雏形。

尤其是奇美拉,贡献了后世“Dragon”的大部分有效元素。

同时,这些负面的神话形象,也贡献了后世龙的大部分的性格特征。

“翅膀”的出现

公元前5世纪,希罗多德在其作品《历史》(Histories)的第三卷里面说,阿拉伯是许多有翅膀的小蛇的家园。并形容说这种小蛇的翅膀形类蝙蝠,它们颜色各异,喜欢住在乳香树上。他还说,和任何地方都能看到的蝰蛇不一样,这种“有翅膀的蛇”只有阿拉伯才有。

这个“小飞蛇”的形象有点像中美洲的“羽蛇神”,这可能是后世“Dragon”蝠翅的来源。

三、马其顿和罗马帝国时代的“龙”

公元前4世纪,马其顿击败底比斯和雅典组成的联军,马其顿称霸希腊。之后亚历山大东征,将波斯、埃及、印度的一部分纳入版图。

再之后,发生了四次马其顿战争,最终马其顿于公元前2世纪被SPQR吞并。SPQR继续扩张,最终成为一个环地中海的庞大帝国。这个过程中,地中海地区这些不同文明继承者们的文化,会发生相当充分的交融。

“大蛇”这种神话生物的形象,自然也会不可避免的受到影响,产生“杂交”。刚刚提到的,各种已经出现的元素就会再次重新整合。

(一)词汇变化

刚刚引用的古希腊作品里出现了“Ὄφις”这个蛇的原词。这个词到罗马,变成了拉丁语里的“Serpens”。“δράκων”多拉贡则变成了拉丁语里的“Draco”德拉科。在罗马时期,“Serpens”和“Draco”仍然是可以相互替换的近义词。

(二)形象变化

  1. 达契亚军团军旗

SPQR时期“Draco”的其中一个典型形象的,是达契亚军团军旗。

狼颚、蛇身的“Draco”旗,其狼首是金属制的,里面有特殊的结构,据说随风飘扬的时候会发出啸鸣声,就像真有生命一样。

2.龙象之争

罗马作家普林尼(23~79年)在自己的作品《自然史》里,将印度人的“Drakon”描述为能勒死大象的大蟒蛇。

罗马作家埃里亚努斯(170~235年)则在自己的作品《论动物特性》里,将“Draco”直接说成是印度原生的一种大蟒蛇,并认为其能够绞杀大象。

后世有不少西方作品在提到“龙”的时候,喜欢讲“龙象之争”的故事。从某种程度上说,西方人将中印关系,比喻为“龙象之争”,其实是颇有其历史渊源。

3.希伯来人的《圣经旧约》

圣经之中的龙形象与古希腊龙形象的联系,来自创作圣经《武加大译本》的圣杰罗姆(340-420年)。圣杰罗姆在翻译旧约的时候,将很多表征“邪恶”的形象翻译成了“Draco”。

因此,一些典型的恶魔形象,比如撒旦、路西法,与它们是龙Draco,个人认为,其实是它们的化身是“大蛇”、“恶蟒”。

随着中世纪时期,印欧语系中的龙形象变得独立,撒旦的恶蛇化身也就跟着一起,向龙转变了。

表征恶魔的“Demon”在希腊语里是“精神”、“意识”的意思。这个词逐渐成为“邪恶”的表征,要到拜占庭帝国时期了。“Demon”真正完完全全替代“龙”,成为“恶魔”形象,要到中世纪了。

四、中世纪“龙”形象的定型

在讲上述故事的时候,我没有提到北欧神话。

这主要是因为北欧神话成型年代晚,它很多东西的形象,实际上受到了世界其他神话的影响。就“龙”这个问题,北欧神话并没有贡献新的元素(当然,它丰富了各种形态的新“龙”)因此在希腊、罗马已经凑齐了现代意义上的“龙”的基本元素之后,没有引出北欧神话来增加篇幅。

不过,这里还是要提到,龙的“贪婪、守财”的性格形象,是北欧神话整合的。公元800年左右的古英语史诗《贝奥武夫》中,龙的“贪财、卑鄙、饕餮”的性格形象就已经很接近现在了。

不过该诗歌对龙的描述仍然像是“凶猛喷火的大蛇”,没有提腿,也没有提翅膀。应该说,到11左右,凶猛的巨蟒仍然是龙的主要形象。

11世纪~13世纪,伴随着《Saint George and the Dragon》(圣乔治屠龙记)故事的流行,“龙”这个话题逐渐变得风靡起来,并在13世纪达到其阶段性热度的巅峰。一大批二创、三创的文学作品将龙的形象迅速丰满起来,并使其从蛇的形象中脱离,真正独立出来。

《圣乔治屠龙》的故事,有后来所有令人们喜爱的、津津乐道的,直到最后变得俗套厌烦的元素:吃人的怪物,被献祭的小孩,打扮成新娘等着被恶龙吃掉的公主,英雄救美的圣骑士,部分版本还有骑士公主结婚的剧情......

圣骑士屠龙故事的雏形早在8世纪就有了,但直到11世纪,才开始在格鲁吉亚出现了如此丰满、如此动人的完整版本。

这个故事衍生出了各种各样的插画、壁画作品。11-13世纪,不同地区的作品繁多,能看到龙的形象在这300年里迅速蜕变并向现代转变。

11世纪的格鲁吉亚壁雕是这样的:

12世纪,是这样的:

13世纪的意大利,圣乔治和龙的形象变成了这样,这已经很接近现代龙的形象了:

同时期,另一幅插画上出现了和现代极为接近的“龙”

到这里,龙的现代形象已经基本出现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西方龙:从远古神话的恐惧化身到现代文化的百变魔王西方龙,这个身披鳞甲、吐息烈焰的生物,早已深入人心,成为西方文化中一个极具代表性的符号。然而,你是否知道,这个我们今天熟知的形象,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数千年的漫长演变,从远古时期令人闻风丧胆的怪物,逐渐蜕变为如今集力量、智慧、邪恶或正义于一身的复杂.............
  • 回答
    关于蒙面大侠的形象,东方与西方在蒙面部位上的差异,其实并非一个简单的“蒙嘴”与“蒙眼”就能完全概括,更深层次的原因涉及到文化、社会背景、英雄观以及象征意义的投射。我们不妨抽丝剥茧,一层一层地来剖析。 东方:为何多见蒙嘴?在东方文化,尤其是在我们熟悉的中国武侠文化中,英雄人物在行侠仗义时,选择蒙住嘴部.............
  • 回答
    要评判哪幅西方绘画作品塑造的女性形象“最美”,这本身就是一个极其主观,也引人入胜的话题。美,是流动的,是因人而异的,它关乎时代的审美,也关乎个人的心境。不过,若论那些被后世反复提及、深深烙印在人们心中的女性肖像,有几幅作品无疑拥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它们所塑造的女性形象,即便跨越数百年,依然能拨动我们心.............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深刻且复杂的问题,涉及到中国数千年的历史、政治制度、社会结构、文化观念以及哲学思想的方方面面。虽然中国古代也涌现了无数杰出的军事将领和勇士,并且在某些时期形成了具有特定风格的军事群体(如魏晋时期的“清谈误国”背景下的北方劲旅,宋代的“文人治军”下的精兵强将,以及明清时期的卫所制度下的军户.............
  • 回答
    西方国家为何难以形成合力?深层根源探究西方国家,尤其是以欧美为代表的一系列发达国家,在历史上曾是全球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主导力量。然而,在当下复杂多变的国际格局中,人们常常感到西方国家在面对重大挑战时,似乎难以形成强有力的合力。这种现象并非偶然,其背后隐藏着一系列深刻且相互关联的根源。要理解这一点,我.............
  • 回答
    理解为什么古代西方没能形成类似儒家思想的体系,需要我们深入剖析儒家思想的土壤、根基,以及与之相对比的西方文明的独特发展轨迹。这绝非偶然,而是历史、哲学、社会结构等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得认识到儒家思想诞生的独特历史背景。 “未雨绸缪”的忧患意识与社会秩序的迫切需求: 儒家思想,特别是.............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涉及到中国和西方戏剧发展路径上的巨大差异。要说清楚这一点,咱们得一点点剥开来聊。首先,你说“中国戏剧在元代才形成”,这个说法不完全准确,更准确地说,是元代标志着中国古典戏剧,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元杂剧”,达到了一个集大成、繁荣并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高峰期,可以看作是中国戏剧的成熟和定.............
  • 回答
    西方军队在历史上之所以普遍采用对杀形式,并且在阵地战和军阵对战中倾向于直接杀到对方崩溃,这背后涉及了多方面的原因,包括军事思想、技术发展、社会结构、文化传统以及地理环境等。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这些因素:一、 军事思想与作战哲学 荣誉与勇气(Chivalry and Courage): 中世纪以.............
  • 回答
    中国是否有形成一套像西方音乐那样完整的音乐体系?这个问题,与其说是一个简单的“是”或“否”,不如说是一场关于“完整”与“不同”的深入探讨。西方音乐体系,以其严谨的乐理、和声、曲式结构以及标准化和系统化的发展路径,确实在世界范围内拥有广泛的影响力。而中国的音乐传统,同样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但其“完整性.............
  • 回答
    将西方希腊城邦时期与中国西周时期(包含春秋早期)在国家政权形式和社会制度上进行比较,确实能发现一些有趣的共鸣之处,尽管它们各自独立发展,拥有鲜明的地域特色。简单地说,“很大的共同点”可能有些夸张,但“显著的相似性”则更为贴切。一、 国家政权形式:分布式权力与有限的中央集权 希腊城邦: 希腊城邦的.............
  • 回答
    关于西方对中国进行的“和平演变”的说法,这在中国官方和一些媒体的论述中经常出现,被认为是一种长期存在的战略。虽然“和平演变”本身是一个相对抽象的概念,但如果从这个视角来看,可以将其理解为西方国家试图通过各种非军事手段,影响中国的政治体制、社会结构和意识形态,最终达到使其朝着西方模式演进的目的。以下是.............
  • 回答
    在美国和西方国家,研究生招生确实存在一种形式,可以类比于日本的“直考”,但通常我们称之为“申请制”或者“基于材料的申请”(Holistic Review of Applications)。虽然两者目的都是为了评估申请者是否适合攻读研究生项目,但具体运作方式和侧重点有所不同。在日本,“直考”通常指的是.............
  • 回答
    咱们中国人一提到炒菜,那脑子里立刻就勾勒出热油下锅,“滋啦”一声,锅铲翻飞,香气四溢的画面。可你放眼看看西方,尤其是在食用油真正普及开之后,你会发现他们的烹饪方式里,油炸似乎占据了更突出的位置,而我们熟悉的“炒”反倒没那么普遍。这背后的原因,其实挺有意思的,涉及到历史、文化、技术,还有一些咱们中国人.............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文化翻译中的一个核心挑战:如何在一个文化语境下,为另一个文化中截然不同的事物找到一个恰当的对应词。西方神话中的“Dragon”(龙)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龙”,在形象、象征意义、甚至是它们在故事中的角色上,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然而,我们最终都习惯性地将它们称之为“龙”。这背后.............
  • 回答
    法国总统马克龙关于“中国向别国成功输送疫苗,西方领导人感到有点丢脸”的言论,是一个非常具有争议性和多层次的表态,值得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1. 马克龙言论的直接含义与背景: 疫苗外交的成功对比: 马克龙的言论直接指向了中国在疫苗外交上的策略及其取得的成效。在新冠疫情初期,西方国家在疫苗研发和分发上.............
  • 回答
    国内健美界对西斯龙(Ceutical)这类合成代谢药物的使用,相比于一些欧美国家确实显得更为谨慎和低调。这背后有多重原因交织,既有历史文化、市场环境的影响,也有法规监管和消费者认知层面的考量。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维度来剖析。首先,我们得明白西斯龙这类药物的“身份”。严格来说,它不是我们通.............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详细解读一下2021年10月11日西部战区发言人龙绍华就中印第十三轮军长级会谈发表的谈话,并探讨如何看待这次会谈。首先,我们回顾一下当时的背景: 持续的边境对峙: 自2020年加勒万河谷冲突以来,中印两国在实际控制线(LAC)沿线多个地点持续处于军事对峙状态,特别是班公湖、加勒万河谷.............
  • 回答
    作为星战迷,谈到《星球大战:索龙三部曲》,那绝对是绕不开的经典,也是很多粉丝心中“正统”续集的标杆。莫蒂西·扎恩(Timothy Zahn)老爷子能写出这么一部让人拍案叫绝的作品,真不是盖的。首先,得说说这套书最核心的魅力所在——索龙元帅(Grand Admiral Thrawn)这个角色。在此之前.............
  • 回答
    一龙作为一名中国散打选手,之所以会在明知自己实力可能不敌的情况下,还选择与播求、西提猜这样世界级的泰拳拳王约战,其背后可能涉及多种复杂因素。我们来深入剖析一下:一、商业运作与巨大的流量吸引力: 市场效应和商业价值: 播求和西提猜在全球泰拳界都拥有极高的声誉和影响力,是无可争议的顶尖选手。与他们进.............
  • 回答
    哈哈,你这个想法真是够大胆的,也挺有意思的!用“战鹰”换“球王”,这脑洞开得绝了。不过,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这事儿能不能成,以及为啥不能成。首先说说你提到的枭龙和飞豹。这两款飞机可都是咱们中国自主研发的国产战机,名字听着就威风凛凛。枭龙,全称“枭龙”战斗机,是中巴联合研制的,性能相当不错,尤其是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