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西方神话中的龙与中国龙造型差异很大,为什么也译作「龙」?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文化翻译中的一个核心挑战:如何在一个文化语境下,为另一个文化中截然不同的事物找到一个恰当的对应词。西方神话中的“Dragon”(龙)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龙”,在形象、象征意义、甚至是它们在故事中的角色上,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然而,我们最终都习惯性地将它们称之为“龙”。这背后有着一系列的历史、语言和文化原因。

首先,让我们看看它们究竟有多不一样:

西方神话中的Dragon (龙):

形象: 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区别。西方的Dragon通常被描绘成:
爬行动物: 拥有鳞片覆盖的身体,强大的爪子,巨大的翅膀(通常是蝙蝠般的膜翼),以及锋利的牙齿和利爪。
喷火: 最标志性的能力是能够喷吐火焰,这是一种毁灭性的力量。
体型巨大: 往往体型庞大,可以遮天蔽日。
翅膀: 飞行是它们的普遍能力,而且通常是带有膜翼的翅膀。
多头: 有些传说中,Dragon会有多个头,增加其恐怖感。
颜色: 常见的颜色有红色、绿色、黑色等,往往与邪恶、火焰、大地等元素相关联。
象征意义和角色:
邪恶与毁灭: 在绝大多数西方故事中,Dragon是邪恶的化身。它们是贪婪的、残暴的,常常守护着宝藏,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它们是需要被英雄(比如圣乔治)屠杀的对象,代表着压迫、混沌和黑暗。
魔法与力量: Dragon也拥有强大的魔法能力,它们是强大的敌人,其出现预示着灾难。
贪婪与诱惑: 它们守护的宝藏象征着世俗的财富和诱惑,而与之斗争的过程,也常常是对人性中贪婪和邪恶的克服。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龙:

形象: 中国龙的形象则与西方截然不同,通常是:
混合体: 它不是单一动物的延伸,而是多种动物特征的集合,被认为是“九似”:鹿角、驼头、牛眼、蛇颈、鱼鳞、鹰爪、虎掌、马耳、尾如长矛(不同说法略有差异,但核心是多种动物的融合)。
无翅飞行: 最令人惊叹的是,中国龙虽然没有翅膀,却能腾云驾雾、遨游四海。这种飞行方式更偏向于一种超自然的力量,而非物理的翅膀扇动。
祥瑞与恩泽: 它们常常是祥瑞的象征,掌管着雨水、河流、湖泊等与生命息息相关的水域。它们的出现预示着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四爪或五爪: 龙爪的数量也常被用来区分龙的等级,五爪龙通常是帝王的象征。
形态变化: 龙可以改变形态,变成人、动物,或者潜入水中,出现在云端。
颜色: 常见的有金色、青色、白色、黑色等,金色和黄色通常与皇权和尊贵相关。
象征意义和角色:
皇权与尊贵: 龙是中国古代皇权的象征,皇帝被称为“真龙天子”,龙袍、宫殿建筑等处处可见龙的形象。
力量与好运: 它们代表着强大的力量,但这种力量更多是积极的、守护的,而不是毁灭性的。它们是好运、成功和繁荣的象征。
智慧与变化: 龙被认为是智慧的生物,能够通晓天地万物,并且拥有变化莫测的能力。
神圣与精神: 龙在中国文化中具有神圣的地位,是民族精神的图腾,代表着一种向上、进取、生生不息的力量。

那么,为什么这个截然不同的形象,在我们这里也叫“龙”呢?

这主要有以下几个层面的原因:

1. 历史上的误译与习惯的形成:

早期接触的局限性: 当西方文化开始大规模接触中国文化时,翻译是一个非常困难且充满挑战的过程。在那个时代,人们对彼此文化的了解程度远不如现在。
“Dragon”这个词的先行: 在西方文化中,“Dragon”这个词很早就存在,并且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神话内涵。当西方人看到中国描述的“能飞的、神秘的生物”时,他们大脑中已有的“Dragon”概念便自然而然地被套用了过来。
“龙”作为最接近的词汇: 对于中文的“龙”,当时翻译者们很难找到一个完全对应其所有神圣、祥瑞、皇权等含义的西方词汇。而“Dragon”虽然形象不同,但在“能飞的、强大的、神秘的生物”这个层面,确实存在一定的相似性。尤其是“Dragon”也常常带有某种超自然的力量和巨大的影响力,虽然具体内涵是负面的。
约定俗成的力量: 一旦某个翻译词被广泛使用,它就会形成一种习惯。随着西方书籍、影视作品(如《龙骑士》、《权力的游戏》)的传入,以及中国人学习西方文化,大家逐渐接受了将中国的“龙”称为“Dragon”的翻译方式,反之亦然。这种习惯性的对应,即使不完全准确,也成为了我们理解彼此文化的一个“跳板”。

2. 翻译中的“信达雅”困境:

“信”: 尽可能准确地传达原文的意思。但这里,“Dragon”的“邪恶”、“毁灭”的含义与中国“龙”的“祥瑞”、“守护”的含义,在“信”上就存在巨大冲突。
“达”: 能够让目标读者理解。为了让西方读者理解中国文化中的“龙”,用“Dragon”作为起点,至少可以建立一个初步的认知框架,尽管这个框架是扭曲的。
“雅”: 语言的优美和流畅。直接音译“Long”可能在外语听起来并不“雅”,而且缺乏联想。

3. 文化交流中的“文化挪用”与“概念重塑”:

西方的“Dragon”文化影响: 随着全球化,西方文化的影响力巨大。很多时候,我们对“龙”的理解,也在潜移默化中被西方“Dragon”的形象所影响,尤其是在流行文化中。
中国人对“Dragon”的再解读: 很多中国人也明白西方“Dragon”的含义,但我们依然坚守着自己传统意义上的“龙”。在某些语境下,我们可能会区分“Western Dragon”(西方龙)和“Chinese Dragon”(中国龙),但“龙”这个词作为统称,已经很难摆脱这个历史惯性。
符号的演变: 符号的意义并非一成不变,它会在不同的文化交流和碰撞中不断演变和重塑。我们现在使用的“龙”来指代西方“Dragon”,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文化交流的产物,是语言在试图弥合文化差异时的一种妥协和演进。

4. 语言的类比与普遍概念:

“龙”的类比: “龙”在中文中本身就包含了“强大”、“神秘”、“能飞”等特质。即使西方“Dragon”的善恶属性不同,但“强大的、神秘的、通常能飞的生物”这个核心的、相对普遍的概念,使得“龙”成为一个相对可以理解的(尽管不够完美)的翻译选择。
“Dragon”的全球化: 随着电影、游戏等西方流行文化的全球传播,西方“Dragon”的形象也在世界范围内变得越来越熟悉。当中国人接触这些作品时,他们能理解“Dragon”的含义,并将其与自己文化中的“龙”进行比较。

总结来说,西方神话中的Dragon与中国龙虽然造型和象征意义差异巨大,但之所以在翻译中都被称为“龙”,更多是由于历史上的误译、早期文化接触的局限性、以及“Dragon”这个词汇在西方的先行性和强大的文化影响力。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翻译习惯逐渐固定下来,成为了一种约定俗成。

我们今天之所以还能理解这种差异,并能在适当的时候区分“西方龙”和“中国龙”,恰恰说明了语言和文化交流的复杂性和动态性。尽管我们使用同一个词,但我们内心深处依然保有对各自文化中“龙”的独特认知。这就像我们称呼“panda”为“熊猫”一样,虽然“panda”在英语里是特指,但“熊猫”这个名字本身已经承载了我们对这种动物的独特文化理解。

可以说,这种翻译上的“不精确”反而成为了文化交流中的一个有趣现象,它迫使我们去了解彼此文化的细微差别,而不是简单地将一方的概念强加给另一方。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世界上的Dragon都是一种是蛇一样的混合生物,有爬行动物,鱼类、鸟类、兽类的特点,中国龙最后有九种动物的特征。Dragon的词源本身就有蛇的意思。


两河流域文明

海蛇形态




另一种混合体四足形态



巴比伦的诸神之首马杜克(Marduk)与蛇龙(Mušḫuššu) 他的蛇龙随著身旁,有象徵权力意味。

(有种说法希腊神话和印度吠陀神话是有联系的,都是从中亚走出的印欧语系,宙斯和因陀罗很类似。此外巴比伦神话的主神马杜克(Marduk)击杀Tiamat(海蛇形态,众神之母)后成为主神,印度吠陀神话中的主神因陀罗和这个故事也很类似。)

蛇龙(Mušḫuššu)的形象:头部、颈部和躯干都覆盖着蛇鳞,前足为狮足,后足为鹰爪;头顶长角,尾部有蝎尾针





南阳汉画拓片 汉代

四神兽:青龙(中)、白虎、朱雀、玄武

可以看出是有尾巴的



隋唐以来,龙纹的造型,逐渐有了固定的结构,除了龙首、龙身、龙尾有一定样式外,龙角、龙须、龙爪、背鳍等也逐渐定型。此外汉代龙身上的羽翼,到魏晋时期仍然存在,隋唐以后,渐渐变形为飘羽,生长在头部与四肢,龙不再似兽,鳞片更为细密,并且特别强调背鳍。和商周以前“龙蛇不分”的观念相去甚远。到了明清龙彻底成为了皇室的象征。


欧洲Dragon





波斯细密画(miniature)里的龙









古波斯凤凰







印度和泰国、缅甸都是巨蛇崇拜,泰国人会用Naga的概念来想中国的龙,中国人则会用龙的概念来套用Naga。虽然原始的中国龙一开始也来自蛇。




回来看看中国龙


这是秦朝的龙,注意颈与身体、尾巴都像蛇,有双角,三爪,着地多于飞天





我们再来看看恐龙化石与传说神兽

古人对当时挖出来的恐龙化石的复原可能说明恐龙、欧洲龙,中亚龙和中国龙的联系,以及全世界龙都为爬行类起源。所以统称全世界类爬行混合生物为dragon也可以说的通。

现代英语dragon的词源来自拉丁语draconem,最早来自希腊语δράκων(drakon)意思是巨大的蛇。

除了伏羲女娲是蛇身,共工也是蛇身。

印度神话中两条大蛇创造了宇宙,宇宙初创,就是由大蛇搅得乳海开始的。蛇是印度教教徒所崇拜的神,也是大神毗湿奴和湿婆的卫士。蛇祭是印度古老的宗教仪式。


分割线:现代中国龙形象的由来


中国龙并非一开始就有五爪,而是从三爪、四爪到五爪发展过来的。中国历史上龙造型的演化大致可分四个时期:

一、夔龙期

自仰韶文化、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期,经商周,延续到秦汉,以商周夔龙为代表。夔龙的原型为湾鳄或巨蜥,一鸷(凤)足而四爪。商夔螭,一鸷足,二或四爪。商中晚期,夔龙夔螭夔风并逢,产生六种以夔龙为主的并逢夔龙夔螭夔风徽识,表示同为祖先。西周继续沿用,并将夔龙夔螭综合为一种新形态,此时一鸷足,多为弯月形二爪。

二、应龙期

应龙的概念很早,最早见于商周,但作为艺术分期的应龙,可能始于秦,盛于汉,延续到隋唐,足多为三趾。

三、黄龙期

始于唐宋,辽、金、元奠定了形象基础,盛于明清。宋,辽、金、元多为三趾,明清多为四趾、五趾。自元代起,只有皇家可使用五爪龙造型,民间只能用三爪或四爪龙的图案。

四、回归期

清以后的现当代。由于龙与封建统治者脱离了关系,所以可以按人们的喜好绘制或塑造成三、四、五趾。当然,历史上五爪龙有过特殊的地位,故人们普遍还是偏爱五爪造型。


在佛教传入之前,中国的龙没有地域性,受各地各民族的普遍崇拜。而且中原地区上古传说中的龙无论是地位还是能力,明显远在龙王之上。后世神话中的龙王仅仅只能在江河湖海中栖身,而龙王们所居住的这些河流和湖泊,却是大禹治水的时候,应龙用尾巴轻轻一划就创造出来的。在中国的古书裏,如《山海经》、《楚辞》、《淮南子》等,还有一种更加庞大而惊人的烛龙。他全身通红,蜿蜒千里,栖息在西北方太阳光照不到的阴暗之地的钟山上,睁开眼睛的时候是白天,闭上眼睛的时候是夜晚,不吃不喝,能呼风唤雨,亦有谓其驾日、衔烛或珠能照耀天下。《楚辞·天问》:“日安不到, 烛龙何照?” 王逸 注:“言天之西北有幽冥无日之国,有龙衔烛而照之也。” 唐 吴筠 《游仙》诗之十九:“ 烛龙发神曜,阴野弥焕炳。” 元 张宪 《烛龙行》:“烛龙啊,烛龙,你口裏含著明烛。相传北极日月照不到,你会含烛腾空去照耀。”(“ 烛龙, 烛龙,女(汝)居阴山之阴,大漠之野……虵身人面发如赭,衔烛吐光照天下。”)可惜这些龙族中相当于神的至高者,在佛教文化普及中原之后,便成了失落的记忆,今天已经很少有中国人还知道他们。

中国明清的蛇身龙形象更多的是受到佛教的影响(中国自古以来的传统文化并不是封闭的,上古有中亚的影响,中古有印度佛教的影响,其中佛教影响尤其大。)那伽(佛教天龙八部中的龙众)在佛教中是蛇的意思,但是传入中国后翻译成了龙。于是有了龙王(中国传统神话体系其实来源很杂,所以不同的出处还会自相矛盾)武侠小说《天龙八部》中的龙其实在印度是蛇。

那伽(梵语:नाग,IAST:Nāga)是印度神话中的蛇神。这种生物的外表类似巨大的蛇,有一个头或多个头;其形像在婆罗门教、印度教和佛教经典中常有出现。但是这个词的用法并不十分严格,它有时也被用来指代大象或真正的蛇,尤其是眼镜王蛇和印度眼镜蛇(眼镜蛇在印地语中的读音就是“纳格”)。另外,雌性的那伽被叫做“那吉”。在佛教向来吸纳印度教神话,那加被引进中国时,与中国传说中的龙混同,后来汉传佛教视为天龙八部之一,直称那伽为龙、神龙。大鹏金翅鸟(迦楼罗Garuda)是其天敌,因此鸟以龙(蛇)为食。佛经上说有无数龙(蛇)王,专管兴云降雨。众龙王中娑竭罗(海)龙最出名,因它的女儿曾以龙女身示现即刻成佛。

于是乎与现代中国龙最近亲的反而是泰国龙王(King Of Nagas,也可称之为蛇王)这种形象可是说是佛教本土化的后的产物。与起源于蛇的西方龙其实也能对上了。




Nage本身就是蛇,是没有腿的。为什么泰国的Naga看起来会有腿,那要说到佛教中还有一个水怪叫Makara(梵语:मकर),来自印度神话,词源为印地语的鳄鱼。恒河女神及伐楼拿的座骑。它的前半部分通常被描绘成雄鹿,鳄鱼或大象的半陆生动物,后部为水生动物(通常是鱼或海豚尾巴,有时描绘成孔雀或甚至焰花尾。 )Makara在整个亚洲采取多种形式。

(题外话:十二星座传入古印度后印度人把潘神摩羯座写成了Makara,因为印度神话中也有类似混合生物就直接套用了。玄奘后来把Makara音译成磨竭/摩羯。是的,这就是星座中的那个摩羯。虽然是起源于希腊神话的羊头鱼尾,但神奇的是,中文翻译的词源来自印地语的鳄鱼,是88个星座中唯一一个一直保留音译的星座。)

Makara和Naga都是守护神(传到中国就是龙象护法),保护宝座及寺庙; 所以是印度教和佛教寺庙门口最常见的雕像,Makara也经常作为作为泉水的喷口。 所以在泰国的寺庙门口他们都是一起出现的,由两部分组成,整个造型是从Makara嘴里伸出Naga。


对比一下中国古建筑上的鸱吻

迦楼罗-鸱-金翅大鹏雕同一个起源不同称呼


题外话:世界上的九头蛇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文化翻译中的一个核心挑战:如何在一个文化语境下,为另一个文化中截然不同的事物找到一个恰当的对应词。西方神话中的“Dragon”(龙)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龙”,在形象、象征意义、甚至是它们在故事中的角色上,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然而,我们最终都习惯性地将它们称之为“龙”。这背后.............
  • 回答
    东方神话和西方神话之间确实存在着令人着迷的相似之处,这并非偶然,而是深刻地反映了人类共通的情感、经验以及在面对世界时所产生的普遍性疑问。之所以出现这些“似曾相识”的叙事,原因可以从多个维度来解读,而且这些解读本身就能构建出一幅丰富而细腻的图景,而非生硬的罗列。一、人类共通的情感与体验:永恒不变的人性.............
  • 回答
    中国的洪水神话和西方的洪水神话,虽然看似出自不同的文化土壤,但深入探究,却能发现许多令人惊叹的相似之处,仿佛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除了“大洪水”这一核心事件本身,我们还能在其中窥见一些颇为相似的“妖怪”形象,它们在神话体系中扮演着相似的角色,承担着相似的寓意。一、 万物凋零,生灵涂炭:洪水的残酷.............
  • 回答
    好家伙,这可真够劲的。一边是骑士挥舞着闪闪发光的长剑追逐着地精,一边是触手怪物在深邃的海洋里低语着令人发疯的秘密,这俩碰一块儿,估计比炸弹还刺激。我这身现代人的脑子,得赶紧适应一下这新环境的规矩,不然连怎么死的都不知道。首先,得明确我的“身份”。我是穿越者,意味着我拥有现代知识,这可是最大的金手指。.............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原神》角色塑造和世界观的一些核心点。为什么一个看似“破坏大王”的可莉,能名正言顺地成为西风骑士团的一员,而兢兢业业、乐于助人的诺埃尔却只能是代理骑士呢?这背后其实是能力、定位和组织需求等多方面因素在起作用。可莉:特殊才能与稀缺价值的结合体首先,我们要明白,西风骑士团虽然名.............
  • 回答
    关于美国西部片里那些神乎其技的拔枪速度和百发百中的枪法,这确实是银幕上最令人血脉贲张的元素之一。那么,在真实的历史上,究竟有没有这样的人物存在呢?答案是:有,但并非如同电影里那般神乎其神,而是有着更接近现实的、同样令人惊叹的技艺。让我们来剥开好莱坞的光鲜外衣,看看历史的真相。电影中的“神枪手”:夸张.............
  • 回答
    卡卡西的写轮眼能玩转的神威,除了他自己那个招牌式的“时空间忍术”,带土这位神威的真正主人,在那个独立的神威空间里,没少折腾出属于他自己的“花样”。抛开卡卡西那只借来的眼睛不谈,咱们就仔细瞅瞅,带土自己那个神威空间里,都藏着啥“宝贝”和“活动”。首先,最最核心的,当然是带土把它变成了自己的专属“仓库”.............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有深度。要探讨东方神话和西方神话的神祇之间如果爆发神战,谁的胜算更大,这不仅仅是力量的比拼,更是世界观、哲学理念,甚至是叙事逻辑的碰撞。我尽量深入浅出地聊聊我的看法,尽量不说些空话套话。首先,咱们得先明白,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神话体系都是极其庞杂且多样的,不存在一个统一的东方或.............
  • 回答
    东方神话与西方神话能否完美融合?这是一个引人入胜且极具挑战性的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不妨深入剖析一下这两种神话体系的本质、差异,以及探讨融合的可能性和路径。一、 东方神话与西方神话的根基与特质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东方神话与西方神话并非铁板一块,它们各自内部也拥有极其丰富的多样性。例如,中国神话.............
  • 回答
    西方神话里,矮人之所以被描绘成以打铁为代表的能工巧匠,这个形象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多种文化、历史因素和民间传说的相互作用的结果。想彻底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挖掘:一、起源于古代的矿业与地下世界的联想 古老的矿业实践: 欧洲大陆,尤其是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和日耳曼地区,拥有悠久的矿业历史.............
  • 回答
    西方神话和中国神话在神祇形象的描绘上确实存在显著的差异,这背后反映了两种文化在世界观、哲学思想以及社会结构等方面的深层原因。西方神话中神祇的“缺陷”和中国神话中神祇的“完美”并非绝对,但这种倾向性是普遍存在的。下面我将详细阐述其中的原因: 西方神话:充满人性的神祇西方神话,特别是希腊罗马神话,其神祇.............
  • 回答
    中国古代法律的象征是獬豸(廌),一种传说中的神兽,有着羊身、牛尾、狮子头,能辨别是非曲直,看到有人犯法,就会用它的角去顶撞。而西方神话体系中,司法女神通常是手持天平、眼罩蒙眼、手持宝剑的美丽女性形象。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象征,背后折射出的文化背景差异,是理解它们的关键。中国的獬豸:一种基于“道”与“德”.............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议题,也触及到文化、历史、思维方式的深层差异。说“东方不能”未免过于绝对,但我们确实能观察到,在近现代西方语境下,像《魔戒》这样体系宏大、细节丰富、情感深刻的神话史诗似乎更容易涌现,并且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巨大的文化影响力。这背后有多种原因,并非简单的“谁强谁弱”,而是不同文化土壤孕.............
  • 回答
    西西弗斯的神话,这则古老的希腊传说,穿越千年的时光,依然能触动我们内心最深处的思绪。它不仅仅是一个关于惩罚的故事,更是一个饱含深刻哲理的隐喻,映照着人类存在的本质、奋斗的意义,以及我们在看似徒劳的努力中所能发现的价值。神话的核心:永恒的惩罚与荒谬的循环让我们先回顾一下这个故事。西西弗斯,科林斯的国王.............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脑洞大开,又极其有趣的问题!要是把我们熟知的西方上帝,比如基督教里的那位,硬生生地塞进中国神话体系里,那可真是有点“水土不服”,但也因此能推演出一番别样的景象。咱们不讲究严丝合缝的考据,就当是讲个故事,仔细聊聊这事儿,力求把话说得透彻,也别让它显得那么……嗯,机器味儿。首先得明确一下,中国.............
  • 回答
    这个问题真是太有意思了!要是中国神仙和西方神仙真打起来,那可真是神仙打架,凡人遭殃啊!不过,要说谁输谁赢,这可真是个没准儿的事,得从好几个方面掰开了揉碎了说。先来看看中国神仙这边,他们有什么“杀手锏”?中国神仙的体系,那叫一个博大精深,讲究的是“道”和“德”。他们的战斗方式,与其说是硬碰硬,不如说是.............
  • 回答
    这问题可有意思了!中国神仙和西方神祇,那可真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体系,要说谁更“牛逼”,这可得好好掰扯掰扯了。你想想,一个是根植于几千年传统文化、历史悠久的东方智慧结晶,另一个则是承载着古希腊、北欧等多元文明的西方神话体系,两者放在一起打,就像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游戏规则在碰撞,很难简单地说谁赢谁输。咱们先.............
  • 回答
    中国神仙和西方神祇在道德形象上的差异,并非绝对的优劣之分,而是源于各自文化土壤中对“神性”与“人性”的理解、对社会秩序的构建以及对个体价值的侧重不同。如果仔细梳理中国神话体系和西方神话体系的起源、发展以及其所承载的社会功能,你会发现这种差异并非偶然,而是有着深刻的文化根源。首先,我们得承认,将“道德.............
  • 回答
    关于“抗德神剧”是否存在以及其泛滥程度的问题,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探讨的文化现象。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先理解什么是“抗日神剧”,再将其与西方影视作品进行对比,才能得出更清晰的结论。什么是“抗日神剧”?在中国语境下,“抗日神剧”通常指的是在中国内地面向大众播出的,以抗日战争为背景的电视剧。这类剧集以其夸.............
  • 回答
    原神(Genshin Impact)作为一款由米哈游(miHoYo)开发的开放世界动作角色扮演游戏,自2020年发布以来在全球范围内取得了巨大成功,其角色设计确实与西方传统上流审美存在显著差异,但这种差异恰恰成为其传播和受欢迎的重要原因。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其成功原因: 一、文化符号的全球传播与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