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亚里士多德车轮悖论的正确解释是什么?

回答
亚里士多德轮子悖论,也被称为希腊的“车轮悖论”,是一个关于运动和几何的古老思想实验,它让我们思考“直”与“圆”在运动中的微妙关系。这个悖论的表述通常是这样的:

设想一个大圆,比如一个轮子,它的内侧边缘紧贴着一个固定不动的平面。现在,让这个大圆在平面上滚动,不打滑。在它滚动的时候,大圆的中心点也会随之移动。

悖论在于问:当大圆滚动一整圈,它的中心点移动了多远的距离?

我们直观地会认为,大圆的中心点移动的距离应该等于大圆的周长。这是因为我们通常认为,一个圆滚动一圈,它的接触点(也就是周长)会“铺开”在地面上。

但是,如果我们将问题稍微改变一下,就会出现令人困惑的结果:

现在,设想一个与大圆同心的小圆。这个小圆也附着在大圆上,并且它的边缘也与大圆的边缘一起滚动。更重要的是,这个小圆的周长也等于大圆的周长。当然,这是不可能的,除非小圆的半径也等于大圆的半径,那样它们就是同一个圆了。所以,悖论的关键在于这里:我们设定小圆的周长等于大圆的周长。

现在的问题是:当这个同心大圆滚动一整圈,让它内侧的大圆边缘重新回到起始位置时,这个附着其上的同心小圆的中心点,也就是和大圆的中心点是同一个点,它移动了多远的距离?

根据我们对第一个问题的直觉,我们可能还是会说,它也移动了大圆(也就是小圆)的周长。

悖论的出现:

然而,如果我们仔细思考这个同心小圆的运动,就会发现问题所在。

大圆的运动: 大圆在平面上滚动一圈,它的中心点确实移动了它的周长(假设为 $C$)。这个很容易理解,因为是整个圆在“铺开”自己。
小圆的运动: 小圆的中心点与大圆的中心点是重合的。当大圆滚动时,这个中心点也跟着一起移动。然而,小圆本身并没有在任何一个平面上滚动来“铺开”自己。它只是被动地随着大圆的中心一起移动。

所以,悖论就体现在:

如果我们仅仅关注大圆在平面上滚动的几何效果,那么中心点移动的距离等于大圆的周长。
但是,如果我们引入这个同心小圆,并且假设小圆的周长也等于大圆的周长,那么当大圆滚动一圈时,这个小圆的中心点移动的距离应该是多少?

正确的解释在于区分“滚动”的含义和几何关系:

悖论的症结在于将两个看似相似的运动进行比较,但它们背后的几何原理和运动方式却有所不同。

1. 大圆的滚动: 当一个圆在平面上滚动一圈而不打滑时,其圆心移动的距离确实等于该圆的周长。这是因为,滚动过程中,圆的周长与它接触的地面长度是一一对应的。想象一下,在圆的边缘做一个标记,当这个标记第一次回到与地面接触的点时,圆就滚动了一整圈,而圆心移动的距离就是圆的周长。

2. 同心小圆的运动: 问题的核心在于,我们引入了一个“同心”的小圆,并且强加了一个条件:小圆的周长等于大圆的周长。 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不真实”的假设,因为两个同心的圆,如果半径不同,它们的周长就不可能相等。

真实的同心圆运动: 如果我们考虑的是两个真实的同心圆,一个大圆套着一个小圆,而大圆在外侧边缘滚动。那么,小圆的中心(也就是大圆的中心)移动的距离,只取决于大圆的周长。无论小圆有多大(只要比大圆小),它的中心移动的距离都和大圆中心移动的距离相同。这是因为小圆的中心点就是大圆的中心点,它跟随大圆的中心一起移动。

悖论的“陷阱”: 悖论巧妙地利用了“周长相等”这个假设,试图将两个不同的运动进行类比。当我们说“小圆的中心点移动了多少距离”时,我们应该关注的是小圆的中心点实际的位移,而不是去尝试将小圆的周长“铺开”到地面上。

简而言之,解释是这样的:

1. 大圆的中心点移动距离 = 大圆的周长。 这是由于大圆在平面上的滚动性质,接触点与地面长度一一对应。

2. 小圆的中心点移动距离 = 大圆的周长。 (即使我们假设小圆的周长也等于大圆的周长)。这是因为小圆的中心点与大圆的中心点是同一个点,它随大圆的中心一起移动。小圆自身的周长大小与它中心点的移动距离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只要它附着在大圆上,并且大圆在滚动。

悖论的“不对称性”:

悖论之所以产生,是因为我们将“周长”的概念用于了两种不同的几何运动场景中:

在第一个场景(大圆滚动),周长描述了圆与地面接触的“展开”距离。
在第二个场景(同心小圆),周长仅仅是一个属性,而我们试图通过这个属性来推断中心点的移动距离,而这个推断忽略了小圆中心点实际的位移是由大圆的滚动决定的。

一个更清晰的比喻:

想象一辆自行车。前轮和后轮是不同直径的。当自行车前进时,前轮和后轮的中心都移动了相同的距离。然而,前轮的周长比后轮小,所以它在前进的过程中会比后轮转更多的圈。

现在想象一下,如果后轮上有一个很小的、同心的轮子(我们假设它能神奇地与后轮的周长完全一样,虽然这在物理上不可能)。当自行车前进时,这个小轮子的中心也会移动和后轮的中心一样的距离。它自身的周长大小并不会影响它中心点的实际位移,因为它的中心点是被后轮的中心点“带着”移动的。

所以,亚里士多德轮子悖论的正确解释在于:

它揭示了我们可能因为相似的术语(如“周长”)而错误地将不同的几何运动概念混淆。当我们讨论一个圆在平面上滚动时,其中心点移动的距离等于该圆的周长。但当一个物体(无论其周长是多少)的中心点是跟随另一个移动的中心点一起移动时,它的中心点移动的距离就取决于那个驱动它的中心点的位移。悖论中的关键在于那个虚假的假设——同心圆具有相同的周长,这试图让我们去关注小圆自身的周长属性,而不是它作为被动运动的中心点的实际位移。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相当离谱,离谱就离谱在:

亚里士多德都能想出用n维多边形去趋近圆这个方式来解决问题,却没思考过让内轮趋向于圆心这个情况——

圆心那个点没有周长,完全是被拖着走的

user avatar

1 亚里士多德的车轮悖论

如下的木头轮子,可以将它抽象为两个同心圆,大的表示车轮,小的表示车轴:

假设大圆的半径为 ,小圆的半径为 。那么车轮在水平线上(无滑动地)滚动一圈的话,两个圆的底部都会平移相同的距离,即大圆的周长 :

想象大圆、小圆上分别涂上了不同颜色的油漆,车轮滚动一圈后,大圆、小圆所接触的水平线都会被涂满油漆,并且这两段水平线的长度都为 :

也就是说,半径不同的两个圆,同步旋转一圈后,辗过的水平长度都是 ,就常识而言,这个结论非常奇怪。这就是古希腊数学家亚里士多德在《论机械》中提出的车轮悖论:

2 伽利略的思考

1638年出版的《论两种新科学及其数学演化》中,伽利略在其中提到了如何解释亚里士多德的车轮悖论:

上面的图像可能有一点抽象,下面用更容易理解点的方式来解释下伽利略的思考。我们知道,可用正 边形去近似圆, 越大,越接近于圆:

因为多边形和圆的这种关系,所以先来考虑下正六边形的轮子旋转,虽然这种轮子在水平路面上肯定不舒服。想象这样的轮子,大六边形和小六边形都涂上了不同颜色的油漆,车轮滚动一圈后,大六边形底边所在水平线涂满了油漆,而小六边形所在底边水平线并没有涂满:

正十四边形更像圆了,同样的,大十四边形底边所在水平线涂满了油漆,而小十四边形底边所在水平线并没有涂满:

时,正多边形就是圆了。所以伽利略根据上面的分析,类推得到,大圆底边所在水平线应该涂满了油漆;而小圆底边所在水平线并没有涂满油漆:该水平线上,无穷多个点被涂上了油漆,但是点之间有长度非常非常小的间隔,或者称为长度为无穷小的间隔,是没有涂上油漆的。所以可用虚线来表示小圆经过的水平线:

也就是说小圆实际上没有辗过水平上的每一个点,只是辗过了其中的一部分点。这样,伽利略就回答了亚里士多德的车轮悖论。

3 直线是由点构成的吗?

1621年,意大利数学家卡瓦列里:

向伽利略请教了这么一个问题,可以不可以认为线段是由无穷多个、长度为无穷小的点构成的(这个问题如果成立的话,意味着可以通过将点累加起来得到线段的长度,也就是微积分的萌芽。但是承认点有长度也是非常古怪的):

伽利略也一直在思考类似的问题,他在反复思考之后,最终从亚里士多德的车轮悖论中得到灵感,说线段是由无穷多个点构成的,而这些点之间夹杂着无穷多个长度为无穷小的空白。按照伽利略的这个设想,既可以保证线段是由点构成的,又可以保证这些点是没有长度的,还可以保证线段本身是有长度的。

当然不论是卡瓦列里,还是伽利略的假说,都是蕴涵矛盾的。当时人们认为无穷小是非常非常非常小的实数(这个认识是错误的,在现代的数学定义中,无穷小是函数,或者是数组,具体的解释可以查看这里),那么无穷多个长度为无穷小的点加起来(卡列瓦里的线段假设),或者无穷多个长度为无穷小的空白加起来(伽利略的线段假设),其长度一定是无穷大。但线段的长度很显然不是无穷大。

4 滚动与滑动

由于伽利略对无穷小的错误认识,所以他对亚里士多德的车轮悖论解释是错误的,下面用物理学的观点来解释一下。如果大圆和小圆都是独立滚动的,那么都滚动一圈的话,确实大圆应该水平移动 ,而小圆应该水平移动 。

但在悖论中,真正独立滚动的是大圆,小圆是完全被动运动的。所以,悖论中提到小圆的半径为 完全是一种误导,让你觉得小圆也在独立滚动。而实际上,小圆是在进行“滚动+滑动”的叠加运动,小圆在水平线上滚动一段距离、滑动一段距离,最终完成了 的平移。

“滚动+滑动”的叠加运动,我们没有办法做出图像,应该有点像刚才伽利略的推理,涂上蓝色油漆的部分对应着滚动,没有涂色的地方对应着滑动:

5 一一对应

抛开物理观点,还可以从数学角度来品味下这个悖论。在小圆上有无穷多个点,在水平线上也有无穷多个点。根据集合论的观点,两个无穷是一样多的,因此小圆上的点和水平线上的点是一一对应的(为了避免图像太乱,下面选了几个点作为示意):

小圆上的点和水平线上的点重合,这就是“辗过”的数学定义。那么根据上面的一一对应关系,小圆转动时,小圆上的每个点都可以找到水平线上一个对应的点与之重合,也就是说,小圆可以辗过水平线上所有的点。也就是说,只观察点的话,小圆确实辗过了整个水平线。

上面的推断过程涉及到无穷大的比较,有困惑的同学可以搜索“希尔伯特旅馆悖论”进一步的了解。

6 平移

关于亚里士多德的车轮悖论,还有这么一种解释:轮子滚动一圈之后,平移了 。作为一个整体,轮子上的每一点都肯定平移了 。

也就是说,大家不要去考虑什么小圆,不要跟着悖论的思路走,就不会陷入思维陷阱。

7 小结

虽然伽利略、卡瓦列里关于无穷小的思考是错误的,但他们的尝试、彼此之间的争论是数学发展的推动力。在一代代数学家的努力下,最终微积分才有了严格的定义,成为了现代科学的基石。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亚里士多德轮子悖论,也被称为希腊的“车轮悖论”,是一个关于运动和几何的古老思想实验,它让我们思考“直”与“圆”在运动中的微妙关系。这个悖论的表述通常是这样的:设想一个大圆,比如一个轮子,它的内侧边缘紧贴着一个固定不动的平面。现在,让这个大圆在平面上滚动,不打滑。在它滚动的时候,大圆的中心点也会随之移.............
  • 回答
    亚里士多德的哲学、形而上学和逻辑学对欧洲中世纪黑暗时期是否是“原因之一”,这是一个复杂且具有争议性的问题,需要深入剖析。简单地说,将亚里士多德的哲学直接视为欧洲中世纪黑暗的主要或唯一原因是不准确的,但他的哲学在特定历史背景下,与当时的社会、宗教和政治因素相互作用,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中世纪的思想格.............
  • 回答
    亚里士多德关于物体下落速度与重量成正比的理论之所以能够存在一千多年,其原因相当复杂,涉及哲学、当时的科学认知水平、教育体系、以及社会文化等多个层面。要详细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以下几个关键因素: 1. 亚里士多德的权威性与影响力 哲学巨匠的地位: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他的.............
  • 回答
    这真是一个有趣的问题!我们常常觉得“范畴”这个词听起来有点学术,甚至有点冷冰冰的,但亚里士多德当年用一个与“指控”或“断言”相关的词来表达它,这背后其实藏着他深刻的哲学思考。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走进古希腊哲学的语境,并且仔细梳理一下亚里士多德是如何看待语言、思维和现实之间的联系的。“范畴”的希腊原文.............
  • 回答
    关于亚里士多德著作的真伪问题,学界确实存在着广泛而深入的探讨,甚至可以说,这是古希腊哲学研究中一个绕不开的核心议题。简而言之,并非亚里士多德的“部分”著作被确认为伪造,而是他大量流传下来的著作,其“真实性”和“原始性”受到质疑,并且存在被后人整理、编纂甚至可能掺入他人思想的痕迹。 这种复杂性使得我们.............
  • 回答
    当然,关于亚里士多德及其作品是否有希腊本土的考古证据,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很多时候,我们谈论古代哲学家,更多的是依赖于文献记载,而考古发现则能为这些文献提供更具象、更直观的佐证。关于亚里士多德其人,直接的、指名道姓的考古发现相对有限,但有一些重要的间接证据和相关遗迹,它们能够帮助我.............
  • 回答
    亚里士多德,这位古希腊的哲学巨匠,其留下的文字数量之庞大,确实令人咋舌。他的作品跨越了哲学、逻辑、伦理、政治、物理、生物、历史等诸多领域,内容之深邃,涉猎之广泛,足以支撑起“千万字”这个数字的估量。那么,这位千古一帝,是如何完成如此浩瀚的著述呢?这背后,绝非一日之功,也绝非仅仅依靠天赋异禀。要理解亚.............
  • 回答
    如果亚里士多德当初“聪明”一点说:“我不知道大小的铁球哪个掉落更快,我这叫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这将对科学史、哲学史乃至人类认知的发展产生一系列深远而复杂的影响。我们来详细探讨一下可能出现的各种场景和后果: 核心变化: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哲学原则在科学实践中的极端运用亚里士多德在《尼可马可伦理.............
  • 回答
    关于“文艺复兴时期人们以为世界是平的”这一说法,其实是一个长期存在的误解,源于对历史事实的片面解读或后世传说的误传。实际上,在中世纪欧洲和文艺复兴时期,主流学术界早已普遍接受地球为球形的观点,而“地平说”的流行更多是民间传说或特定群体的错误认知,并非当时的科学共识。以下将从历史背景、哲学与科学发展脉.............
  • 回答
    初读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感到困惑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这部著作承载了他毕生思索的精华,内容深邃且抽象,语言风格也与我们现代习惯的表达方式大相径庭。很多时候,我们读不懂,不是因为我们不够聪明,而是因为我们缺乏一些必要的“阅读工具”和“理解框架”。就好比你拿到一本古老的藏宝图,上面画满了符号和线索.............
  • 回答
    这个问题,如同问“哪座山峰更高”,见仁见智,也取决于你衡量的高度是以什么为尺。老子与亚里士多德,这两位伟大的思想家,虽然生活在截然不同的文明土壤中,但他们都以其深邃的智慧,对人类的思想产生了无可估量的影响,各自在哲学领域留下了独步青云的成就。要比较谁的成就“更高”,与其说是定论,不如说是对他们贡献的.............
  • 回答
    关于拜占庭帝国如何未能“保存”亚里士多德的宏篇巨著,并且这些巨著最终“遗失”了,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容易产生误解的问题。首先,我们需要厘清几个关键概念:1. “遗失”的定义: 很多亚里士多德的著作,尤其是他的研究性、哲学性的著作(例如《形而上学》、《尼各马可伦理学》等),并非在拜占庭时期“全部遗失”.............
  • 回答
    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自由落体理论的挑战,那绝对是物理学史上一次振聋发聩的革新,其核心思想实验的巧妙,直到今天依然让人拍案叫绝。我们先来看看亚里士多德的老一套。在他的认知里,物体下落的速度,跟它的重量是直接挂钩的。越重的物体,下落得越快,而且是按照重量的比例来加速。这听起来似乎挺有道理的,毕竟你拎着一块.............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而且涉及到了我们如何理解历史证据和进行历史推理。简而言之,“没有一本出土的古希腊时期的书上写着‘亚里士多德’这个名字,这不能证明古希腊没有亚里士多德。” 事实上,我们拥有大量的证据证明亚里士多德的存在以及他非凡的成就。让我们来详细探讨一下为什么会得出这个结论,并分析一下其中的逻辑.............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详细解析一下《吐槽大会第五季》许知远说的那个“如果亚里士多德走进柏拉图的房间”的段子,并深入探讨其背后的文化和哲学含义。段子本身及语境首先,我们需要回顾一下这个段子在《吐槽大会》第五季中的具体语境。通常在《吐槽大会》上,许知远是以一个“文化人”、“知识分子”的形象出现,他会用一些相对“高.............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深刻的问题,它触及了东西方思想文化在师徒关系、学术传承和真理追求上的根本差异。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孔子和亚里士多德所处的历史背景、思想体系以及他们各自的弟子们所扮演的角色来分析。首先,我们来谈谈孔子和他的七十二贤人。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
  • 回答
    朋友,你这问题问得可太有意思了!用芦苇蘸墨水在树叶上写字,一天写不了几个字,这我完全能想象。想想那叶子多脆弱,墨水还容易晕开,芦苇杆儿细细的,笔尖还得自己慢慢琢磨怎么削,写错了还得小心翼翼地刮掉,这可真不是件轻松的事儿。能写几个字都算厉害了!你想知道亚里士多德是怎么写出几百万字的,这得从几个方面来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