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看了几页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看不懂,如何才能看懂?

回答
初读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感到困惑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这部著作承载了他毕生思索的精华,内容深邃且抽象,语言风格也与我们现代习惯的表达方式大相径庭。很多时候,我们读不懂,不是因为我们不够聪明,而是因为我们缺乏一些必要的“阅读工具”和“理解框架”。

就好比你拿到一本古老的藏宝图,上面画满了符号和线索,但你不知道这些符号代表什么,也不知道那些线索指向何方,自然很难找到宝藏。要读懂亚里士多德,我们也需要一些“地图解读指南”。

第一步:理解亚里士多德的“问题意识”和写作背景

在开始啃读之前,不妨先了解一下亚里士多德写作《形而上学》时,他到底在思考什么,他想解决什么问题。

“形而上学”这个词是怎么来的? 这个词本身就很有意思,它不是亚里士多德自己取的。据说,他的学生安德罗尼库斯在整理他的著作时,发现有一些关于“第一哲学”的论述,其内容涉及到了“存在”本身,超出了我们感官所能触及的物理世界。为了区分这些论述和他关于“物理学”的著作,就将它们放在了物理学著作的后面,称之为“τὰ μετὰ τὰ φυσικά”(ta meta ta physika),意为“在物理学之后的”。这恰恰点明了《形而上学》的核心关怀——探究超越感官世界的、最根本的实在。
他想回答什么“大问题”? 亚里士多德要探讨的是一些最基本、最根本的问题,比如:
“存在者为何为存在者”? 这句话听起来有点绕,但核心是问,什么是“存在”?我们说桌子“存在”,说我们“存在”,这些“存在”有什么共同之处?或者,有没有比具体事物更根本的“存在”?
万物变化的根源是什么? 为什么事物会从一个状态变成另一个状态?是什么驱动了变化?
什么是第一原理? 也就是说,有没有一些最根本的、不可再分的原理,是所有其他事物的存在和变化的基础?
什么是神? 在他的哲学体系里,神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

理解了这些问题,你就能明白,亚里士多德不是在随意地“胡说八道”,他是在试图建立一个完整的哲学体系,解释宇宙和万物的终极奥秘。

第二步:建立阅读的“工具箱”——熟悉他的核心概念

亚里士多德的哲学体系非常严谨,他自己创造或重新定义了许多重要的概念。如果我们不理解这些概念的含义,阅读他的著作就像看天书。以下是一些最核心的需要提前了解的概念:

存在者(Being / ὄν): 这是《形而上学》的核心主题。亚里士多德区分了“存在者作为存在者”的“原因”、“原理”和“要素”。他发现,我们说“存在”时,有多种不同的方式。例如,我们说“医生”存在,说“健康”存在,说“白色”存在,说“这个桌子”存在,这些“存在”的方式是不同的。他想找出最“本源”的存在,以及所有存在者都共有的东西。
本质(Essence / οὐσία): 这是事物之所以是它自身,并且不能不是它自身的东西。比如,人的本质是“理性动物”。本质是关于“是什么”(what is it?)的问题。亚里士多德认为,本质是存在者最根本的属性,是理解事物的关键。通常我们翻译为“实体”(Substance)或“本质”。
潜能(Potentiality / δύναμις)与现实(Actuality / ἐνέργεια 或 ἐντελέχεια):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二元概念,用来解释变化。比如,一颗橡子具有成为橡树的“潜能”,而一棵橡树就是橡子“现实化”后的状态。变化就是从潜能到现实的过程。而“现实”是更根本的,因为潜能总是指向某个现实的可能性。
形式(Form / εἶδος)与质料(Matter / ὕλη): 这是解释具体事物如何构成的。比如,一尊雕塑,它是由“铜”这种质料构成的,但使它成为“这尊雕塑”的是“雕塑的形状”或“形式”。形式是使质料成为特定事物的那个东西,是事物的“是什么”。
原因(Causes / αἰτία): 亚里士多德提出了著名的“四因说”,用来解释事物之所以存在或发生变化的原因:
1. 质料因(Material Cause): 事物是由什么组成的?(如:制作桌子的木头)
2. 形式因(Formal Cause): 事物是什么?它的定义或本质是什么?(如:桌子的设计图,或者说“能供人使用的平面”)
3. 动力因(Efficient Cause): 是什么使事物发生或变化?(如:制作桌子的工匠)
4. 目的因(Final Cause): 事物是为了什么而存在?它的目的或终极是什么?(如:提供一个放置物品的平面)
理解这四因,能帮助我们把握亚里士多德对事物内在和外在联系的分析。
动者(Agent / ποιῶν)与受动者(Patient / πάσχον): 这是解释动力因的概念。动者是引起变化的一方,受动者是被改变的一方。

第三步:选择合适的版本和辅助材料

精选译本: 亚里士多德的中文译本有很多,选择一个翻译准确、注释详实的版本至关重要。如果可以,尝试对比一两个不同的译本,有时不同译者的用词和理解会有细微差别,可以帮助你更全面地理解。
阅读导论和注释: 在正式阅读正文之前,花点时间阅读一些可靠的亚里士多德哲学导论,或者特定版本提供的背景介绍和译者序。这些内容会为你铺垫基础,解释书中出现的难点。
参考二手资料: 不要害怕查阅关于亚里士多德的学术论文、研究著作或可靠的在线百科全书(如斯坦福哲学百科全书 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虽然是英文的,但有非常详尽且权威的亚里士多德条目)。这些资料能帮助你理解那些晦涩的概念在整个哲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第四步:阅读策略——循序渐进,抓住主线

《形而上学》结构复杂,内容跳跃,并不是一气呵成的叙事。

不要企图一次读懂所有: 这是最重要的建议。亚里士多德的思考过程有时是跳跃的,他会回顾、批评前人的观点,然后提出自己的论证。初读时,重点在于把握他提出的核心问题和主要论点,不必纠结于每一个细节的论证过程。
分卷阅读,理解每卷的主题: 《形而上学》共23卷,虽然不是他自己编排的,但大致可以分门别类地理解。例如:
卷一(Alpha): 介绍“第一哲学”的任务,回顾前人(如巴门尼德、赫拉克利特、柏拉图)的“原理”思想,并批评他们的不足。
卷二(Beta): 继续探讨“第一原理”的性质,提出“不动的第一动者”的设想的雏形。
卷三(Gamma): 定义“第一哲学”研究的对象——“作为存在者之存在者”。
卷四(Delta): 这是一个类义词典,解释书中常用的一些概念,比如“因”、“原理”、“元素”、“性质”、“状态”等等。读到这里,如果你觉得前面有不懂的词,可以翻回这里查阅。
卷五(Epsilon): 讨论“一”与“多”、“同一性”、“相似性”等概念。
之后几卷(Zeta, Eta, Theta, Iota): 重点探讨“实体”(Substance),这是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中最核心、也最难的部分。他试图界定什么是真正的实体,是“形式”还是“质料”,或是两者的结合?
卷十一(Kappa): 总结前面的讨论,论述“数”的原理。
卷十二(Lambda): 重点讨论“神”(或称“不动的第一动者”)。这是他形而上学体系的最高峰,也是最引人注目的部分。

建议你先粗略浏览一下各卷的标题和目录,了解每卷大概讲了什么内容,然后按照顺序,结合注释,重点阅读那些被学术界认为是奠基性的卷,比如卷一、卷二、卷三、卷六(讨论“存在”与“实体”)、卷十二。

关注“论证链”: 亚里士多德的写作风格常常是从一个问题出发,提出一个观点,然后用一系列的论证来支持它。试着找出他的论证链:他基于什么前提?他的推理过程是什么?他反对什么观点?
思考与对比: 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地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与你已有的知识、其他哲学家的思想进行对比。比如,他如何批评柏拉图的“理念论”?他提出的“四因说”与我们日常理解事物的原因有什么不同?

第五步:克服“阅读障碍”的心理建设

耐心是关键: 亚里士多德的思想需要时间来消化。不要因为第一次读不懂就灰心丧气。很多伟大的哲学家,如康德、黑格尔,他们的著作也以“难懂”著称,但只要坚持下去,终会有豁然开朗的一天。
不要追求完美的理解: 即使是专业的哲学研究者,在理解亚里士多德的某些论证时也可能存在争议。对初学者来说,能把握住他大致的思路和核心观点,就已经非常了不起了。
享受思考的过程: 读亚里士多德,与其说是“吸收知识”,不如说是参与一场跨越千年的智力对话。试着去理解他提出的问题,他的思考方式,以及他对世界提出的深刻洞见。即使有不理解的地方,也能从中获得启发。

举个例子来体会一下“难点”和“突破口”:

比如,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卷三(Gamma)里说:“我们认为我们认识的是事物的原理和原因,而并非事物本身。”这句话听起来非常抽象。

“难点”: 他为什么说认识“原理和原因”比认识“事物本身”更重要?“事物本身”难道不就是我们要认识的吗?
“突破口”: 回到我们前面提到的概念。亚里士多德认为,“实体”(essentia)是事物之所以成为它的“是什么”的最根本的东西。而实体,尤其是“形式”,是事物的原理和原因。比如,要理解“人类”,我们不能只看具体的某个人(如苏格拉底),而要抓住人类的“本质”——“理性动物”。“理性”和“动物”就是人类之所以是人类的原理和原因。所以,认识事物的原理和原因,是为了更深入地理解事物的本质,而本质是比现象更根本的存在。

总而言之,读懂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需要耐心、方法和一些预备知识。把它当作一个漫长的探险旅程,带着好奇心,循序渐进,勤于思考和查阅,你会逐渐拨开迷雾,看到隐藏在文字背后的宏大思想图景。祝你在探索亚里士多德哲学的过程中,有所收获!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一般说自己或者别人懂佛学、懂亚里士多德、懂现代西方哲学的都是外行,你的老师可能也是。建议小心分辨。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