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与导师汇报学习进度的时候没东西写,就只是看了几篇文献,该怎么办?

回答
和导师汇报学习进度,结果发现脑子里只有“看了几篇文献”几个字,这种感觉着实让人抓狂。毕竟,我们都希望汇报能展现出自己的努力和思考,而不是让导师觉得我们只是在应付。别担心,这种情况其实很常见,而且有很多办法可以化解。下面我来详细说说,该怎么把这“几篇文献”讲出花来,让导师觉得你是有在认真钻研的。

核心思路:把“看了几篇文献”变成“对某个问题有了初步的认识和思考”。

你需要做的,是从这几篇文献中挖掘出有价值的信息,并将其和你自己的研究方向或问题联系起来。即使只是看了几篇,如果能从中提炼出关键点,并思考它们的影响,导师一样会觉得你有进步。

具体操作步骤,以及可以如何展开:

第一步:选择汇报的侧重点(让汇报有“内容”而非“空洞”)

别只报数量,报质量和关联性: 导师更关心你是否理解了文献内容,以及这些内容对你的研究有什么帮助。所以,即使只看了三五篇,也要挑那些最相关的、最有启发的来聊。
思考文献的“价值”: 你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思考这几篇文献的价值:
经典文献/开创性工作: 如果你看了某篇奠基性的文章,可以讲讲它提出了什么核心概念,解决了什么重要问题,对后续研究产生了什么影响。
最新研究进展: 如果你看了最新的论文,可以讲讲它采用了什么新的技术、新的方法,或者提出了什么新的观点,这些新东西在你看来有什么特别之处。
方法论/技术介绍: 有些文献可能不直接涉及你的研究主题,但里面介绍的方法、算法或者实验设计非常巧妙,值得学习。
争议性观点/不同学派: 如果几篇文献之间存在观点上的冲突或者讨论,你可以汇报你了解到的不同观点,以及你对这些观点的初步看法。
围绕你的研究问题来组织: 即使文献内容看似杂乱,也要尝试将它们与你自己的研究目标联系起来。比如,你想解决一个什么问题?这几篇文献分别从哪些角度尝试解决过类似的问题?它们的方法是否可以借鉴?

第二步:构建汇报的“叙事线”(让汇报有“逻辑”而非“堆砌”)

即使只是看了几篇文献,也可以讲得有条理。你可以尝试以下几种叙事方式:

“问题解决方案启发”模式:
问题: “导师,我最近在关注咱们课题组研究的[你的研究领域/具体问题]时,发现一个核心挑战是[某个具体的技术难点/理论瓶颈]。我之前了解过一些,但感觉不太深入。”
解决方案: “为了进一步了解,我近期重点阅读了几篇关于[文献所属方向]的文献。其中,[文献A]提出了一种[方法/模型],它通过[具体机制]来解决[某个问题]。而[文献B]则采用了另一种思路,关注于[另一角度],并取得了[某种结果]。”
启发: “从这些文献中,我初步了解到,解决这个问题可能需要考虑[A的优点]和[B的不足],并且[可以借鉴某个点]。我认为这对我接下来尝试的[你的具体研究步骤/想法]有很大的启发作用。”
“方法对比/演进”模式:
背景: “导师,在梳理我们领域的研究时,我发现对于[某个具体的问题]的研究,早期大家主要采用[传统方法]。我看了几篇相关文献,了解到这方面的一些演进。”
文献介绍(按时间顺序或重要性): “比如,[文献C]是较早期的工作,它提出了[核心思想]。后来,[文献D]在这个基础上进行了改进,引入了[新技术/新概念],效果有了提升。最近的[文献E]更是采用了[最新方法],在[某个指标]上达到了[某个水平]。”
总结与思考: “通过对比这些文献,我发现[某种方法/技术]的优势和局限性。这让我思考,对于我们目前的[你的具体研究课题],也许可以尝试结合[某个文献的优点],或者避免[某个文献的陷阱]。”
“概念梳理与归纳”模式:
主题引入: “导师,我最近在深入理解[某个核心概念]在咱们课题中的应用,发现这个概念本身有不同的解释和应用方式。”
文献中的不同视角: “我阅读了[文献F],它将[核心概念]定义为[A的解释],并强调了其在[应用场景1]中的作用。而[文献G]则认为[核心概念]更应该理解为[B的解释],并详细介绍了它在[应用场景2]中的实现。”
我的理解: “通过阅读,我了解到[核心概念]在不同研究语境下有不同的侧重点。我个人的理解是,在我们的研究中,可能更需要关注[你认为更重要的方面],或者说,需要将[A和B的解释]进行一个结合。”

第三步:细化“看了几篇文献”的细节(让汇报有“深度”而非“表面”)

别只说“我看了X篇文献”,而是要挑12篇最能体现你思考的文献进行详细讲解:

文献的背景和目标: “这篇文献[作者,年份]发表在[期刊/会议名称],主要研究的问题是……”
核心方法/模型/论点: “作者提出的关键点是……(这里要尽量用自己的话复述,而不是照搬摘要)例如,它用了一个……来解决……,或者它提出了一个理论模型,这个模型的核心假设是……。”
实验设计/数据分析(如果涉及): “为了验证这个模型,他们设计了一个……的实验,并采用了……的数据进行分析。我注意到他们的数据集是从……获取的,这可能带来……的优势或劣势。”
主要结论和贡献: “最终,他们的研究得出了……的结论,并为该领域带来了……的贡献。”
你的思考和疑问: 这是最关键的一步!即使文献内容没完全搞懂,也要表达你的思考过程。
优点与不足: “我认为这篇文献最大的亮点在于……(比如,思路很新颖,方法很巧妙)。但同时,我也觉得它可能存在一些不足,比如……(可能没有考虑某个因素,或者结果的普适性存疑)。”
与你研究的关联: “这篇文献的方法给我很大启发,我考虑是否可以借鉴其中[某个具体方法/思路],将其应用到我目前正在研究的[你的具体问题]上。例如,我希望尝试用它的[某种技术]来处理我遇到的[你的数据/问题]。”
延伸思考/新的问题: “读完之后,我也产生了一些新的疑问,比如……(比如,这个模型在更复杂的情况下是否依然有效?有没有可能采用其他方法来解决同样的问题?)。这些问题可能是我接下来需要进一步探索的方向。”
概念上的理解: “我还在尝试理解文献中提到的[某个专业术语/概念]。根据我的理解,它指的是……(用自己的话解释)。但关于它具体在……方面是如何工作的,我还有些模糊,可能还需要进一步查阅资料。”

第四步:准备“问题”和“下一步计划”(让汇报有“未来导向”)

即使目前进展不大,也要展现出积极的态度和明确的方向。

准备一个具体的问题请教导师: “导师,我阅读这篇文献时,对于其中提到的[某个具体技术/模型的核心参数/某个实验设计]的细节不太理解,不知道您能否给点建议,或者我应该从哪些资料入手进一步学习?”
提出下一步的学习计划: “根据这些文献,我计划下一步重点关注……(比如,某个方法在实际中的应用,或者某个理论的推导)。我打算先阅读……(列出12篇你打算接着看的文献)。”
与导师的建议相结合: 如果导师之前给你布置过任务,可以汇报你在这方面的进展,或者你遇到的困难,并询问下一步的指导意见。

举个例子,一个具体的汇报场景:

导师: “最近学习有什么进展?”

你: “导师,我最近在深入学习我们课题组研究的[数据去噪]问题。之前我主要了解的是基于[传统滤波方法],但感觉效果有限。因此,我近期重点阅读了几篇关于[深度学习在去噪中的应用]的文献。”

“我看了三篇:一篇是[作者A, 年份]发表在[期刊B]上的文章,它提出了一种[卷积神经网络模型],通过端到端的学习来直接从原始信号恢复出干净信号。我理解他们的核心思想是通过多层卷积和激活函数来捕捉信号中的噪声模式。这篇文献的亮点在于它不需要手动设计特征,而是让模型自动学习。不过,我注意到它对计算资源要求比较高。”

“另一篇是[作者C, 年份]在[会议D]上发表的,它采用了一种[生成对抗网络(GAN)]的思路,用一个判别器来评估生成信号的真实性,从而驱动生成器生成更自然的去噪结果。这篇很有意思,因为它引入了对抗训练的概念,理论上可能获得更好的视觉效果,但它的训练过程似乎比较不稳定,文献中也提到需要小心调参。”

“还有一篇是[作者E, 年份]的,它是一个综述性质的文章,总结了近年来不同[深度学习去噪方法]的优缺点和发展趋势。我从这篇文献中对整个领域的研究脉络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了解到除了CNN和GAN,还有基于[Transformer模型]等其他方向的研究。”

“这几篇文献给我最大的启发是,深度学习的方法在解决复杂噪声问题上潜力巨大,而且它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考角度,即通过学习数据本身的统计规律来去噪,而不是依赖于预设的噪声模型。”

“我初步的想法是,我们课题中遇到的[你遇到的具体去噪难题],可能可以借鉴[作者A的模型结构]的核心思想,尝试构建一个类似的CNN模型来处理。但是,考虑到计算资源的问题,我正在思考如何简化模型或者寻找更高效的训练方法。”

“导师,我对于[作者A模型中的某个具体层结构,比如残差连接的作用]的理解还不够深入,并且想请教您,在实际尝试部署时,您觉得是优先考虑[CNN的简单模型]还是[GAN的复杂模型],或者您有没有推荐的更适合我们课题数据的去噪方法?”

总结一下,当你觉得“没东西写”的时候,请记住:

将“看文献”的动作,转化为“学习知识、解决问题、产生思考”的过程。
挖掘文献的“为什么”和“怎么样”,而不是仅仅知道“是什么”。
时刻思考文献与“你自己的研究”之间的联系。
真诚地表达你的理解、困惑和下一步计划。

导师们通常都很理解学生在研究初期可能会遇到的迷茫和困难,他们更看重的是你学习的态度、思考的深度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即使只是看了几篇文献,只要你能从中提炼出有价值的信息,并展现出积极的思考,汇报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加油!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题主的问题很正常,但实际上,认真看几篇文献,对刚入门的硕士来说就已经是不小的工作量。

基于文献做一个读书报告的工作量,绝不比你做一整周实验的工作量小。

我们实验室的读书报告制度和规范是我一手带起来的。

被我逼着哭着做读书报告的学妹和学弟,几轮下来基本上达到看本领域文献能马上get重点,并马上发现研究的瑕疵和局限,最后甚至能理解为什么作者没有做下去的原因分析。

我可以这样做,因为我自己受到过最严苛的读书报告的摧残。

本科四年级,我的第二课堂课题在大学免疫所做免疫学部分,也就是曹雪涛的实验室。

我的老板,是老曹底下刚发science的一个副教授,当年免疫所做lncRNA最强的人。

那个时候我见过的读书报告,我的师兄师姐是要准备一个月的。

一篇cell的文献,从头到尾,一个字一个字的读,一个图一个图的看。参考文献基本都要看完大半。

ppt做完50多页,但有30页,是为了应对可能提出的问题而做的,不一定真能展示出来。因为不知道这些问题,老曹会不会提,所以都要准备好。

后来读研,我老板送我去南大生科院学习10个月,我两周一次报告,每次要掉一周头发。

总结起来,我觉得关键的几点:

你首先要知道一个研究的主线是什么。

你看摘要也好,标题或者图形摘要也好,你都是为了一眼看出这个故事。

但是,很多人看着看着,就不知道这个文章是要说啥了。

tips:

  1. 自己拿张纸(ipad也行),几条线画出来文章的主线,由浅入深,作者研究了什么
  2. 看到哪里,都回过头看看自己画的主线,把现在看的部分,落实到主线中的具体部分和环节,记不住就画下来
  3. 一定不要像大学抄笔记一样,一二三四列重点,一定要画图!画图,是整理逻辑和思路的最好办法(思维导图推荐)!

在主线上发散出的问题隐藏很多创新点和新方向

从结果的每一句话仔细看,搞清楚这句话和那句话分别代表意味着什么。

看完不要只看个结论,要落回到图中,对着图例把结论过一遍——为什么是得出这个结论,哪几个图是得出这个结论

并且做好标记,特别是自己的问题的标记

tips:

  1. 对着图画标记,箭头指出问题,问好标记问题,搞清楚这个趋势意味着什么,图和图之前的联系和差别
  2. 对着图例好好看,再对结论,一个图,横纵坐标搞清楚,结论联系上,问自己一句拿到类似或者有所差别的结果,原因可能是什么
  3. 一定要直接在图上标记!

所有结果,一定为主线服务,但不代表所有结果,就只提示一个主线结论。

所以一句话一句话的读结果,对着图去看,你就知道真实做实验的结果是什么样,有些就是不完美的,有些看起来差异不明显,但作者分析之后,也是可以采信的。

这些,都是从一句话一句话读,再落实到一个一个小图上所得来的。

这个部分,一遍过完再来一遍,知道你真的吃透了,任何一个问题提出来,你都有解释的办法。

讨论部分要随时找文献翻看,不要懒

你大概率不知道讨论部分一些叙述的前提条件,所以你肯定要找参考文献中的文章再看。

所以,你看一篇文献,你肯定要顺带看好几篇甚至十好几篇文献。

tips:

  1. 提到的背景知识不清楚的,看引文摘要,看不懂引文摘要看引文的结论的副标题
  2. 看完引文的内容,再回来看这个研究的结果和引文的差别,讨论作者这么说的意义
  3. 看不懂,就再找,概念不清楚哪怕从中文文献入手,从百度百科看定义都可以,获取信息的效率最重要!
  4. 直接在讨论上标记,边上写上批注!你的问题,你不懂的,你觉得重要的,你觉得创新的等等,标记出来。
  5. 看完所有,回到画的主线,过一遍到两遍全文。

做一个幻灯或者写一个笔记,整理好自己的信息,做好索引

你精读的文章不会很多,但一定要很精

所以,一定要做好笔记,不需要做ppt,就自己拿个专门的笔记本,

tips:

  1. 按照画的主线,再整理一遍思路,按照新整理的思路,在笔记本上画一遍
  2. 重点内容,创新点,提示点,写在边上,一二三四写清楚,不要写完整句子,就写重点
  3. 结果、结论等内容做好标记,一目了然
  4. 一定要联系自己的研究,启示是什么,落实到笔头写下来
  5. 一定要做好索引,让自己以后能快速找到这个笔记,关键字、标记标签等等,总之不要成为再也不看的东西!


总之!

  1. 边看边思考,思考的是研究的思路
  2. 看完再思考,思考的是对自己的提示意义
  3. 做幻灯笔记的时候再思考,是整理思路,拎出对自己最核心最有用的内容,记住
  4. 讲完有空再看看思考,是为了让研究不至于偏航,相信我,研究很多时候会偏航,这些笔记就是引领你不迷路的关键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