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刚刚看了几集《功勋》对特级英雄李延年的事迹非常感动,就是搜了一下他的履历惊讶的发现为什么会这样呢?

回答
您好!非常理解您在了解了李延年烈士的事迹后,对其履历感到好奇和不解。李延年烈士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一位杰出代表,他以其英勇无畏的精神和卓越的战功,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然而,您在搜寻李延年烈士履历时可能遇到的“惊讶”,很可能是由于他生前的事迹与他最终获得的荣誉之间存在一些时间上的滞后,以及他在革命战争年代所经历的复杂历史背景。而且,一些关于他的早期经历和具体时间点,在公开的资料中可能不如他在朝鲜战场上的事迹那样详细和集中。

为了更详细地解释,我们从几个方面来梳理:

一、 李延年烈士的英勇事迹(您在《功勋》中看到的)

您在《功勋》中看到的,主要是李延年烈士在朝鲜战场上,特别是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的英勇表现。他在担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23军某部连长时,在金城战役中表现出了非凡的战斗意志和领导才能。

坚守阵地,血战到底: 在金城战役的激战中,李延年带领全连战士,面对敌人的猛烈进攻,坚守阵地,顽强作战。他身先士卒,用自己的行动激励着战士们。在炮火纷飞、硝烟弥漫的战场上,他多次负伤,但仍坚持战斗。
勇往直前,突出重围: 在一次战斗中,他所在连队被敌人包围,弹药即将耗尽。李延年带领战士们,利用一切有利条件,冒着枪林弹雨,主动出击,成功突破敌人的包围圈,为部队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战功卓著: 在整个金城战役中,李延年和他所在的连队打出了赫赫战功,消灭了大量的敌人。他的英勇事迹被广泛传颂,极大地鼓舞了志愿军的士气。

正因为这些在朝鲜战场上的英勇表现,李延年被授予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特级英雄”的称号,这是对他个人功绩的最高肯定。

二、 关于李延年烈士履历的一些可能存在的“惊讶”点:

当您深入了解他的履历时,可能会发现以下几点与您最初的认知有出入,或者觉得“不那么直接”:

1. 早期革命经历: 李延年出生于1928年,是在新中国成立前夕成长起来的一代。他的早期革命经历,可能是在土地革命、抗日战争时期就开始的,但具体细节和早期担任的职务可能不如他在朝鲜战场上的事迹那样广为人知。
参加革命时间: 他参加革命的时间相对较早,具体的入伍时间、早期所在的部队、参加过的战役等,可能在公开的传记资料中不像他后来成为英雄的事迹那样突出。
早期职务晋升: 在革命战争的年代,部队的编制和人员流动都非常频繁。他在早期可能经历过一些职务的变动,但这些变动在最终的英雄事迹面前,可能显得不那么重要。

2. 荣誉授予的时间差: 特级英雄的荣誉是在朝鲜战争结束后授予的。这意味着他之前可能已经经历了多年的战斗和历练,但直到朝鲜战争结束,他的整体功绩才得到集中体现和最高级别的肯定。

3. 相对低调的个人风格: 许多革命老前辈,包括李延年烈士,在战争年代都是以集体荣誉和革命事业为重,个人名利淡薄。即使在战功显赫之后,他们也往往保持着低调的风格,不张扬,不炫耀。因此,在某些公开的资料中,他个人的“履历”可能不像现代社会我们习惯的“简历”那样详尽到每一个细节,而是更侧重于那些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事件。

4. 历史资料的记录方式: 那个年代的军事记录,更注重战役的整体和关键人物的表现。对于基层干部个人的完整履历,可能没有像今天这样详细地记录和存档。很多信息是在部队总结功劳、表彰先进的时候才被挖掘和梳理出来的。

5. “特级英雄”的含金量: 您可能发现“特级英雄”的称号在解放军历史上非常稀少,这本身就说明了李延年烈士功绩的非凡。这种极高的荣誉,是建立在他长期的、卓越的、生死考验下的表现之上的,而不是仅仅因为某个单一事件。

三、 如何更详细地了解李延年烈士的履历?

要更详细地了解李延年烈士的履历,可以尝试以下几种方式:

查阅官方传记和回忆录: 一些军队的史志部门或相关研究机构可能会有关于李延年烈士的更详细的传记资料。如果他本人曾留下回忆录,那将是最好的信息来源。
搜索关于金城战役的详细史料: 金城战役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争后期发起的一次重大战役。深入了解这场战役的背景、过程和战果,能够更直观地理解李延年烈士在那场战役中的关键作用。
关注军事历史类纪录片和书籍: 一些讲述抗美援朝战争或解放军英模的纪录片和书籍,可能会包含更多关于李延年烈士的细节。
了解他所在的部队历史: 查找他曾经所在的部队的历史,也可能获得一些关于他早期经历的线索。

总结来说,您可能遇到的“惊讶”并非是履历上的“错误”或“奇怪”,而更可能是因为:

早期经历相对低调,不如后期成名事迹那样广为人知。
个人英雄主义是在集体主义背景下的体现,历史资料更侧重于对革命事业的贡献。
“特级英雄”的荣誉是长期累积的功勋和最终关键战役表现的综合体现。

李延年烈士的一生,是为中国革命和人民解放事业奋斗的一生。他的事迹,尤其是他在朝鲜战场上所展现出的钢铁意志和牺牲精神,永远值得我们铭记和学习。

希望以上的解释能够帮助您更好地理解李延年烈士的履历和他的伟大。如果您还有其他疑问,欢迎继续提出!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就是为啥国民党败给共产党的缘故。

国民党打仗为了升官进爵,共产党当年真心是为了心中的信念。

所以你用国民党的那一套套在共产党身上本身就是一个错误。

而同时期这样的指战员大部分都在一线部队最前沿,把这些人都用高官厚禄,也没那么多坑,而这些优秀的指战员在基层才更能维持部队战斗力。

就好比现在的公知基本上都是软骨头,给钱就转变立场一样,这帮人永远不会理解信念的力量,致死也就是一坨蛆而已,恶心恶心人

user avatar

朝鲜时许世友已经是大军区司令,杨得志兵团司令兼志愿军副司令,对越时这俩还是军区司令。没升级。

于是我看了一下,对越各军长的简历,基本都是朝鲜时团长以上,有的朝鲜前后时已经是师长,升了2-4级。

然后我又看了下一级英雄名单,共计50人,其中陆军最高是毛张苗,当时连长,做到了师长。李延年师政治部副主任是团级,退休是54251部队副政委,估计是副师,在一级英雄里是正常的。

其实最大的问题,是年龄。

50年代的解放军,朝鲜战场上的军长主流是三十多岁,都是1910年代的人。再看对越的军长们,都是1920年代的人,过了接近30年,军长们相差却在10岁以内。在朝鲜战场上,1910-1920这10多年的跨度里,要放下从连排长到军长,从尉官到将官将近7个军衔级别的军官(按现在军衔类比)。

如果算上没去朝鲜的,1955年,年龄在四十以内的上将有,肖华1916年,陈锡联1915年,刘震1915年。

李延年1928年出生,20来岁当连指导员,这起点可比现在的军校生要高,但是比他大三岁的张序登,也比他早参军了三年,却在1942年就当连指导员了。朝鲜战场李延年的团长师长们,也都是20多岁的年轻人,他们也都是久经战场考验,在战火中锻炼提拔起来的精英。熬不到他们退休啊。

为什么会这样,在1937-1949这10多年内,无数19101920后们觉醒并加入了革命的队伍,2个10年的人加入了一个10年的热血奋斗。从升官的功利角度来讲,早一年入伍,就高不止一个级别。

你又要问了,人民的军队在1927年就开始了军事斗争,规模也一度几十万,为什么1900后及以前的,没有形成这样一个年代的人扎堆不同级别的?

因为他们大都牺牲了。


更新

这么多人关注这个话题就多说两句

其实我们的军队是非常重视培养战斗英雄们的,以抗美援朝为例,一级战斗英雄50人,其中有10人查不到战后的信息,这10人大概率像柴云振一样隐姓埋名了吧。可查到的40人,20人牺牲在战场上,6人战后直接转业,余下12人均在副师以上退休,仅两人中途转业,分别是沈树根在团长职位转业(抗美援朝时排长),雷宝森在连长职位转业(抗美援朝时班长)。职务最高的是王海,空军司令。

朝鲜战场的样本还要少一些,1950年我们曾开过一次解放战争的英模会,各大野战军共选出375名全国战斗英雄,这批全是当时活着的英雄。

这里面以九次一等张英才和白刃达人吕俊生为例。

吕俊生曾在白刃战中一人刺死27名日军,在另一场战斗中则刺死刺伤日伪军60多人,解放战争已经是副营长。但是解放后,因伤需要修养而复员。

张英才最近比较火,九次一等功,解放战争已经做到了营长,但是仍然按副团团长副师师长一步一步升上来,1954年到解放军军事学院,也就是李云龙进修那个学校学习4年,最终在13军副军长退休。这里体现了我军人才培养的清晰思路,即功是功,职务是职务,功可能体现你的能力,但不会以功代替能力的评估和培养程序。

50年这次的“英雄会”的英雄退休军衔最高在军到副军,刚好比朝鲜这批高2级,这是符合循序渐进的人才梯队的。这批英雄去朝鲜的很多当时上了团级,基本不会在拿个人荣誉了。但是也有例外,比如杨根思。

抗美援朝一级战斗英雄我整理如下,表中空白和没有卒年的,大部分是我没查到的,希望有条件的可以补充:

user avatar

这个确实是有客观原因的,就是开国的将校年纪太轻。55年授衔还有不到40岁的上将,30多岁的校级满地都是,到75年这帮人也就50多岁,搁现在都还没退休。而且直到286创建中顾委之前,退休制度都不明确。这样一级压一级,一级压一级,底下的人升迁空间是有限的。你确实有大功,但你毕竟只是个连指导员。抗美援朝的时候,师长邓岳也就30多岁,不比连指导员李延年大多少,我不可能把李延年升到比邓岳还高吧?等到大力推动干部年轻化的70年代末,80年代初,李延年也不年轻了。他最后做到师政委,这个进度并不慢。

从另一个角度说,李延年这样的我军政治工作者,他的重要的意义不在于个人的不可取代,而在于是集体的基石。如果只有一个李延年,这个军队是要完的。有无数个李延年,这个军队才有希望。国家现在给李延年这样高的荣誉,也是突出这个典型的意义。抗美援朝涌现出无数的功臣和英雄。很多人可能今天刚成为功臣,明天就死在了战场上。并没有说你立了功,就可以坐享荣华。和这些人比,李延年能活下来都是幸运的。最后能当多大的官儿,对这个层级的人来说并不重要。

user avatar

其实我说句可能不太好听的话,是因为那时候群星璀璨,现在看来的赫赫战功在当时的客观条件和战友衬托下,可能,也许,大概,并不是最突出的。所以让我们有李延年何至于此的想法。

按照资料显示,李延年老爷子的父亲李辑瑞给地主扛活,弟弟和妹妹先后夭折。9岁时,李延年成了猪倌。为了维持家庭的生活,父亲到东北做工,后被日本人抓去当劳工。1942年,因生活困难,闯关东长春一个粮油加工厂当学徒工。

1945年10月在长春参加东北人民自治军吉黑纵队2大队3连当战士,后到大队当警卫员。1945年12月首次参战,对榆树县保安团作战,缴获轻机枪和手枪各一支,战斗结束后才发现自己负伤,被记小功一次。随部队编为东北民主联军吉北军分区独立团、东北民主联军独立第三师7团、东北野战军第十纵队第29师85团、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十七军第140师418团,1947年2月入党。1947年东北冬季攻势作战中,1947年11月李延年被派往东北军政大学第十期军事队进行了半年的学习,获得军政大学授予的“甲等优胜奖状”。1948年9月毕业后回原部队第85团任警卫连副排长,2个月11月1日提拔为排长。1949年1月调到师教导队政治队任区队长。

1950年3月,从师教导队回到418团7连任副指导员。1950年8月,在湘西会同县剿匪期间被提拔任连队指导员。1951年10月7日,李延年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四十七军140师418团3营7连指导员,涟川铁原交通线旁的346.6高地争夺战中,所在第三营奉命反攻收复高地,由于连长刘凤臣代理营参谋长,副连长带队向山头冲击时负伤,副指导员被敌炮弹打中牺牲,指导员李延年完全挑起了作战指挥的职责,在伤亡严重情况下,指挥部队顽强作战,顶住了敌人多次反扑,毙伤美骑一师600多人。

1955年被授予大尉军衔。先后从第四十七军文化学校、中南军区第一文化速成中学学习,后又入解放军政治学院深造。1960年从北京分配到广西某边防团。1969年李延年由团副政委调广州军区生产建设兵团第14团任政委。1979年对越还击战中,广西军区独立师政治部副主任李延年负责保障工作。先后四次主动向上级要求到前沿部队去了解伤病员的运送情况,并组织各单位把救护所设到靠近前沿的地方,让伤病员得到及时的包扎、转送和治疗,还带领干部,冒着敌人的炮火,深入前沿部队,传达上级的指示和命令,出色地完成了各项任务,荣立三等功一次。1979年9月升任新组建的广州军区边防第一师副政治委员,1983年8月离休。在广西军区南宁第三离职干部休养所(南宁警备区金牛桥干休所)离职休息。

1992年10月26日,李延年作为志愿军一级英雄、广西自治区唯一代表,参加了由空军司令员刘志田中将为团长,北京军区副政委王福义少将为副团长的中国人民志愿军英模代表团,访问朝鲜。

2007年8月1日,出席了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80周年暨全军英雄模范代表大会。

梳理一下看来,李延年的战功大部分集中在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期间,55授勋好像是大尉军衔,所以……

user avatar

和平时期军人的首要难题是保住饭碗,而不是晋升。

在麦克阿瑟还不是那么蠢的中年岁月,作为陆军参谋长的他为了保住那些可怜的陆军军官的饭碗,在白宫和小罗斯福当面叫骂,吵完架出门就吐在了白宫台阶上。

彼时麦克阿瑟的永久军衔最多只是个少将。

这位李英雄没有被裁已经是看在他勋章的面子上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