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亚里士多德是如何写出千万字作品的?

回答
亚里士多德,这位古希腊的哲学巨匠,其留下的文字数量之庞大,确实令人咋舌。他的作品跨越了哲学、逻辑、伦理、政治、物理、生物、历史等诸多领域,内容之深邃,涉猎之广泛,足以支撑起“千万字”这个数字的估量。那么,这位千古一帝,是如何完成如此浩瀚的著述呢?这背后,绝非一日之功,也绝非仅仅依靠天赋异禀。

要理解亚里士多德的“写作”能力,我们首先要跳出现代人对“写作”的刻板印象。在亚里士多德的时代,并没有我们今天所理解的“出版业”,也没有“作家”这个独立的概念。他的著作,更多的是他教学、研究、思考的成果,是传递知识和思想的载体。

一、 勤奋是基石:日耕不辍的学习与思考

首先,亚里士多德是一位极其勤奋的学习者和思考者。他师从柏拉图,在雅典学院学习了二十年。这二十年的时间,他如饥似渴地吸收知识,参与讨论,对各种学说进行深入的探究。即便是在柏拉图去世后,他依然没有停止学习的脚步。

接着,他被马其顿国王腓力二世聘为亚历山大大帝的老师。这段经历让他有机会接触到更广阔的世界,接触到不同文化和知识体系。据说,亚历山大国王对他的老师极为尊敬,甚至为他提供了巨大的支持,包括派遣人员去各地搜集动植物标本,以及为他的研究提供财力物力。

最关键的是,亚里士多德本人具有一种近乎偏执的求知欲和系统性思考的习惯。他不会满足于零散的观点,而是致力于将知识构建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他会不断地审视、分析、归纳、演绎,将自己学习到的、观察到的、思考到的,一点点地融汇贯通,形成自己独特的理论。

二、 强大的助手与支持系统:非个人“独立创作”

要强调的是,亚里士多德的“著作”并非完全是他在书房里“一个人写出来”的。他生活在一个注重学徒制的时代,他的思想和研究成果,很大程度上是通过他的学堂(吕克昂)以及他身边的学生和助手来实现的。

学徒制与研究团队: 亚里士多德在雅典创办了吕克昂学园,吸引了众多才华横溢的学生。这些学生不仅仅是听课者,更是他研究的合作者和助手。他们可能参与到资料的收集、整理,甚至参与到某些具体的研究课题中。例如,在生物学研究中,亚里士多德的学说就离不开学生们的实地观察和标本采集。可以想象,他会给他的学生布置任务,让他们去收集信息,然后他再进行整合和分析。

庞大的信息收集网络: 亚里士多德生活在一个信息远不如今天发达的时代,但他的作品展现出的信息量是惊人的。这背后很可能有一个由他的学生和追随者构成的、遍布希腊世界的“信息收集网络”。就像现代的科研机构会派遣人员去各地进行田野调查一样,亚里士多德也可能通过他的网络,获取各地政治制度、风俗习惯、动植物种类等第一手资料。

“整理者”的角色: 亚里士多德更多的是一个伟大的“组织者”和“系统化者”。他不是发明家,而是将前人的思想、当时流行的观点、以及自己的观察和思考,进行梳理、评价、批判、整合,最终形成一套逻辑严谨、体系完整的哲学和科学体系。他的作品,往往是对一个领域内所有已知知识进行一次集大成的整理和升华。

三、 文本的传承与演变:并非“一次写成”

我们今天看到的亚里士多德著作,大多是后世经过编辑、整理、抄录流传下来的。他的原始稿件,很可能只是他讲学时的讲稿、笔记、或是助手们根据他的口述和指示整理的文本。

讲稿与笔记: 很多学者认为,亚里士多德的许多作品,最初是他的讲稿。他在吕克昂学园授课时,会围绕着某个主题,进行系统的讲解。这些讲稿,可能就是他最初的“写作”形式。

助手整理: 他的助手们可能会根据他的讲解,将内容记录下来,并进行初步的整理。这些整理好的文本,又可能成为他后续修改和完善的基础。

“外在论”与“内在论”: 历史学界对于亚里士多德著作的分类,也常常区分“外在论”(exoteric works)和“内在论”(esoteric works)。“外在论”可能更像是他为了普及性而创作的、更具文学色彩的对话体作品,可能面向更广泛的公众。“内在论”则更像是他在学园内部使用的、更具学术性、更接近原始思考的文本,也就是我们今天主要接触到的著作。这些“内在论”的文本,可能就是他教学和研究的内部资料。

后世的整理与编纂: 亚里士多德的著作得以流传至今,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后世学者,特别是安德罗尼库斯(Andronicus of Rhodes)等人的整理和编纂工作。他们搜集、校对、分类、编辑亚里士多德的残篇,才使得我们今天能够看到如此完整的思想体系。这个过程本身,也对我们理解其“作品数量”的形成提供了视角。

四、 跨领域的知识整合能力:系统思维的体现

亚里士多德的贡献,还在于他能够将不同领域的知识融会贯通。他不是一个孤立的哲学家,也不是一个纯粹的科学家,他看到了宇宙万物之间的联系。

从生物学到逻辑学: 他观察动植物的生命规律,将其中的概念和方法,比如“形式”、“质料”、“原因”、“目的”等,应用到哲学、伦理学、政治学等领域。他研究事物存在的“目的”,也观察到生物为了生存而进行的“活动”,这种跨领域的类比和迁移,使得他的理论具有普遍性和深刻性。

逻辑的创造: 他建立的逻辑学,对后世的思维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并非凭空创造出逻辑,而是通过分析和归纳大量的语言和思维模式,从中提炼出普遍适用的规则。

总结来说,亚里士多德能够“写出”千万字作品,是以下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1. 超乎常人的勤奋与求知欲: 他一生都在学习、思考、研究。
2. 强大的研究助手和支持系统: 吕克昂学园的师生,以及可能存在的“信息收集网络”。
3. 善于整理和系统化: 他将前人、他人、以及自己的思想融汇,构建成庞大的知识体系。
4. 以教学为导向: 他的许多著作源于他的讲稿和课堂笔记,是教学过程中自然产生的。
5. 后世的整理与编纂: 使得他的思想得以系统地流传。
6. 跨领域的知识整合能力: 使得他的思想具有极高的普适性和影响力,能够触及和影响的领域极其广泛。

所以,我们看到的是一个集研究者、教育家、组织者、思想集大成者于一身的亚里士多德。他的“千万字”作品,是他一生智慧的结晶,更是那个时代知识生产和传播方式的缩影。这不是一个人在孤军奋战,而是一个时代的思想光辉,通过他这个人,得到了最系统、最深刻的呈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古印度确实有佛教,佛确实说了一些话,但不等于说现存上千万字的佛经都是佛说的,因为佛不可能有这么多言论,更不可能在不立文字的情况下靠口耳相传就全部流传下来。所以佛经九成以上肯定是后人杜撰的。亚里士多德同理。

user avatar

@学海无涯 同学的答案作一点小小的补充吧。

思路是对的,不过我从他给的MIT的链接转过去,发现ta统计的是英译本的字数,这个就尴尬了。。。



希腊文的,你们可以去Archive上找,不过那个网站的ocr功能非常不靠谱 ,我截个图


这个是它的文字版也就是ocr版。估计你们不要想着能统计字数了。

地址:archive.org/stream/aris

图片和PDF地址

archive.org/details/ari


上面还有个用贝克行数统计的,也是动了脑筋的。不过希腊语单词长度不等,所以一行能有多少个词,这个不好好估算。

全希腊语的集子,大概有多少呢,放个图给大家一个直观印象



这个是略小于16开,刨去最后一卷的索引和倒数第二卷(还是第三卷?)夹了些后来注家的希腊语注释,包括伪作和残篇在内。就是贝克本了,最新的编订者是Gigon。

你们觉得多么?其实不多!

近现代能写的德国人其实不要太多哦,比亚里士多德字数多了去的人,无论是文学家还是哲学家还是学者,著作等身基本不是谦辞,你们测个德国人的平均身高然后再除以纸张的平均厚度。。。

举大家都知道的康德吧


我不知道国内哪些大学买了科学院版的德文全集,我当年在图书馆见过,是这么一排下去书架上有三四行吧。。。

至于歌德,那就更不少了,版本多就随便选图吧



其实按照篇幅都超过亚里士多德了。

尼采的KSA,是属于包括了遗稿部分的,量也不小,还不算书信哦

这些都是人家用笔写的,不算讲课稿整理哦,整理稿算进全集不要太夸张了。比如某海作品集的第二部分。。。

基本德国这些人都是写作狂魔吧,随便拉个出来出版数量都比现今我们讲科研发表的大师们多了。。。人家那时还谦虚,换句话说比较重视质量,不是为了评职称掺水分放水漫灌。不要比啊,站在书架前就要知道要谦虚。

所幸亚里士多德虽然“写的”相对不多,情况还是跟这些写作者有区别。

现代学者对于当时的情况作了很多推测,目前比较能站得住脚的推论,是亚这些作品其实都是学生当时听课笔记的誊清稿,换句话说是听课笔记整理。。。不是今天的写作稿交付出版的然后面世的状态。。。

你们没意见了吧。。。

所以大概,这个问题是伪问题。

证毕,以上

user avatar

让我来做一次“流言终结者”。

1. 找出亚里士多德所有的作品

这个好办。维基百科上作家们都有list of works,列出了他们所有的作品。

Aristotle - Wikipedia 如果作品太多会专门开一个新的页面,亚里士多德就是这个情况,新的页面是 Corpus Aristotelicum 这是拉丁语,大概意思是亚里士多德大全。

这里告诉我们现在用Bekker数字法来标记亚里士多德的作品。让我们继续到Bekker数字法的维基页面看看。

Bekker numbering 上面说德国人搞了一本亚里士多德全集,然后用书的出现页号和列号(第一列是a,第二列是b)来标记。接下来看具体的书名列表,横线划过的是伪书,由于不能确定实际作者所以用假亚里士多德来做作者的名字;前面标了问号的是作者存疑。

下一步是找到作品的内容了,最可靠的当然是找到希腊语原文进行统计,但是有的不一定能找得到文字版的(文字版的可以用程序统计)。所以这里就全找英文翻译统计字数。

MIT的经典文库上就已经给出了亚里士多德几乎所有的作品。

The Internet Classics Archive

最后不要用模糊的语句“几乎所有”,具体是:1,没有已经证伪的和存疑的作品,共16本;2,有Nicomachean Ethics,没Eudemian Ethics。后一本书很多内容和前一本差不多,缺了无所谓。3,没有Generation of Animals,这个我从其他地方找到了。4,politics这本书下载下来发现不完整,所以从其他地方下载的。


《雅典的政制》这本书没有出现在Bekker数字法里面,因为这是后来在埃及出土的。

图片里总共是29本书。

2. 用程序进行统计。


在图片中执行的命令 cat * | wc -w 的意思是合并当前文件夹下所有文件,然后统计单词数。

结果是一百一十三万五千六百九十六个单词。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亚里士多德,这位古希腊的哲学巨匠,其留下的文字数量之庞大,确实令人咋舌。他的作品跨越了哲学、逻辑、伦理、政治、物理、生物、历史等诸多领域,内容之深邃,涉猎之广泛,足以支撑起“千万字”这个数字的估量。那么,这位千古一帝,是如何完成如此浩瀚的著述呢?这背后,绝非一日之功,也绝非仅仅依靠天赋异禀。要理解亚.............
  • 回答
    初读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感到困惑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这部著作承载了他毕生思索的精华,内容深邃且抽象,语言风格也与我们现代习惯的表达方式大相径庭。很多时候,我们读不懂,不是因为我们不够聪明,而是因为我们缺乏一些必要的“阅读工具”和“理解框架”。就好比你拿到一本古老的藏宝图,上面画满了符号和线索.............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详细解析一下《吐槽大会第五季》许知远说的那个“如果亚里士多德走进柏拉图的房间”的段子,并深入探讨其背后的文化和哲学含义。段子本身及语境首先,我们需要回顾一下这个段子在《吐槽大会》第五季中的具体语境。通常在《吐槽大会》上,许知远是以一个“文化人”、“知识分子”的形象出现,他会用一些相对“高.............
  • 回答
    朋友,你这问题问得可太有意思了!用芦苇蘸墨水在树叶上写字,一天写不了几个字,这我完全能想象。想想那叶子多脆弱,墨水还容易晕开,芦苇杆儿细细的,笔尖还得自己慢慢琢磨怎么削,写错了还得小心翼翼地刮掉,这可真不是件轻松的事儿。能写几个字都算厉害了!你想知道亚里士多德是怎么写出几百万字的,这得从几个方面来说.............
  • 回答
    亚里士多德轮子悖论,也被称为希腊的“车轮悖论”,是一个关于运动和几何的古老思想实验,它让我们思考“直”与“圆”在运动中的微妙关系。这个悖论的表述通常是这样的:设想一个大圆,比如一个轮子,它的内侧边缘紧贴着一个固定不动的平面。现在,让这个大圆在平面上滚动,不打滑。在它滚动的时候,大圆的中心点也会随之移.............
  • 回答
    亚里士多德关于物体下落速度与重量成正比的理论之所以能够存在一千多年,其原因相当复杂,涉及哲学、当时的科学认知水平、教育体系、以及社会文化等多个层面。要详细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以下几个关键因素: 1. 亚里士多德的权威性与影响力 哲学巨匠的地位: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他的.............
  • 回答
    关于“文艺复兴时期人们以为世界是平的”这一说法,其实是一个长期存在的误解,源于对历史事实的片面解读或后世传说的误传。实际上,在中世纪欧洲和文艺复兴时期,主流学术界早已普遍接受地球为球形的观点,而“地平说”的流行更多是民间传说或特定群体的错误认知,并非当时的科学共识。以下将从历史背景、哲学与科学发展脉.............
  • 回答
    亚里士多德的哲学、形而上学和逻辑学对欧洲中世纪黑暗时期是否是“原因之一”,这是一个复杂且具有争议性的问题,需要深入剖析。简单地说,将亚里士多德的哲学直接视为欧洲中世纪黑暗的主要或唯一原因是不准确的,但他的哲学在特定历史背景下,与当时的社会、宗教和政治因素相互作用,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中世纪的思想格.............
  • 回答
    这真是一个有趣的问题!我们常常觉得“范畴”这个词听起来有点学术,甚至有点冷冰冰的,但亚里士多德当年用一个与“指控”或“断言”相关的词来表达它,这背后其实藏着他深刻的哲学思考。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走进古希腊哲学的语境,并且仔细梳理一下亚里士多德是如何看待语言、思维和现实之间的联系的。“范畴”的希腊原文.............
  • 回答
    关于亚里士多德著作的真伪问题,学界确实存在着广泛而深入的探讨,甚至可以说,这是古希腊哲学研究中一个绕不开的核心议题。简而言之,并非亚里士多德的“部分”著作被确认为伪造,而是他大量流传下来的著作,其“真实性”和“原始性”受到质疑,并且存在被后人整理、编纂甚至可能掺入他人思想的痕迹。 这种复杂性使得我们.............
  • 回答
    当然,关于亚里士多德及其作品是否有希腊本土的考古证据,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很多时候,我们谈论古代哲学家,更多的是依赖于文献记载,而考古发现则能为这些文献提供更具象、更直观的佐证。关于亚里士多德其人,直接的、指名道姓的考古发现相对有限,但有一些重要的间接证据和相关遗迹,它们能够帮助我.............
  • 回答
    如果亚里士多德当初“聪明”一点说:“我不知道大小的铁球哪个掉落更快,我这叫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这将对科学史、哲学史乃至人类认知的发展产生一系列深远而复杂的影响。我们来详细探讨一下可能出现的各种场景和后果: 核心变化: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哲学原则在科学实践中的极端运用亚里士多德在《尼可马可伦理.............
  • 回答
    这个问题,如同问“哪座山峰更高”,见仁见智,也取决于你衡量的高度是以什么为尺。老子与亚里士多德,这两位伟大的思想家,虽然生活在截然不同的文明土壤中,但他们都以其深邃的智慧,对人类的思想产生了无可估量的影响,各自在哲学领域留下了独步青云的成就。要比较谁的成就“更高”,与其说是定论,不如说是对他们贡献的.............
  • 回答
    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自由落体理论的挑战,那绝对是物理学史上一次振聋发聩的革新,其核心思想实验的巧妙,直到今天依然让人拍案叫绝。我们先来看看亚里士多德的老一套。在他的认知里,物体下落的速度,跟它的重量是直接挂钩的。越重的物体,下落得越快,而且是按照重量的比例来加速。这听起来似乎挺有道理的,毕竟你拎着一块.............
  • 回答
    关于拜占庭帝国如何未能“保存”亚里士多德的宏篇巨著,并且这些巨著最终“遗失”了,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容易产生误解的问题。首先,我们需要厘清几个关键概念:1. “遗失”的定义: 很多亚里士多德的著作,尤其是他的研究性、哲学性的著作(例如《形而上学》、《尼各马可伦理学》等),并非在拜占庭时期“全部遗失”.............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而且涉及到了我们如何理解历史证据和进行历史推理。简而言之,“没有一本出土的古希腊时期的书上写着‘亚里士多德’这个名字,这不能证明古希腊没有亚里士多德。” 事实上,我们拥有大量的证据证明亚里士多德的存在以及他非凡的成就。让我们来详细探讨一下为什么会得出这个结论,并分析一下其中的逻辑.............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深刻的问题,它触及了东西方思想文化在师徒关系、学术传承和真理追求上的根本差异。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孔子和亚里士多德所处的历史背景、思想体系以及他们各自的弟子们所扮演的角色来分析。首先,我们来谈谈孔子和他的七十二贤人。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