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亚里士多德物体下落速度和重量成正比的理论是怎么存在了一千多年的?

回答
亚里士多德关于物体下落速度与重量成正比的理论之所以能够存在一千多年,其原因相当复杂,涉及哲学、当时的科学认知水平、教育体系、以及社会文化等多个层面。要详细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以下几个关键因素:

1. 亚里士多德的权威性与影响力

哲学巨匠的地位: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他的思想涵盖了逻辑学、形而上学、伦理学、政治学、生物学、物理学等几乎所有知识领域。他的著作系统、严谨,并以其深刻的洞察力和清晰的论证方式著称。
“逻辑之父”与论证的可靠性: 亚里士多德是逻辑学的奠基者,他发展了三段论等推理方法。他的理论,尤其是物理学部分,往往是通过观察和看似合理的逻辑推演得出的,这使得他的结论在当时看来具有极高的说服力。
广泛的传播与传承: 亚里士多德的思想通过他的学生(如亚历山大大帝)、以及后来的希腊化时期和罗马时期的学者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保存。他的著作在欧洲中世纪成为了学术研究的中心,尤其是在阿拉伯世界,他的作品被翻译、研究和发展,然后又通过阿拉伯学者传回欧洲,成为中世纪大学教育的核心内容。

2. 那个时代的科学认知水平与观测手段

缺乏精确的测量工具: 在亚里士多德的时代,乃至中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缺乏能够精确测量微小时间间隔和短距离的工具。人们主要的观测手段是依靠肉眼和基本的计时工具(如日晷、沙漏等)。
重力因素的复杂性被忽略: 物体下落的速度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重力、空气阻力等。在没有精确测量和理论框架的情况下,人们很难区分这些因素的相对重要性。
日常经验的误导: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确实会观察到较重的物体(例如石头)似乎比轻的物体(例如羽毛)下落得更快。亚里士多德的理论似乎与这种直观经验相符,这进一步增强了其说服力。人们不容易意识到,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并非纯粹的重量,而是空气阻力在轻巧物体上的更大影响。
没有实验验证的标准: 当时的“科学”更接近于一种基于观察和理性推理的哲学。缺乏现代意义上的、严格控制变量的实验方法来反复验证或推翻一个理论。亚里士多德的理论一旦被接受,就很难被挑战。

3. 亚里士多德的理论是如何被构建的?

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理论是建立在他对事物本质的理解基础上的。他认为万物都由四种基本元素构成:土(Earth)、水(Water)、空气(Air)、火(Fire)。每种元素都有其“自然位置”和“自然运动”。

土和水: 被认为是“重”的元素,它们自然地倾向于下落,回到宇宙中心的地球。
空气和火: 被认为是“轻”的元素,它们自然地倾向于上升,远离地球中心。

在他的著作《论天体》(On the Heavens)和《物理学》(Physics)中,亚里士多德阐述了他的观点:

1. “自然运动”与“强制运动”: 他区分了物体自身的“自然运动”和外力强加的“强制运动”。物体下落被认为是其“自然运动”。
2. 运动的驱动力: 他认为,物体的运动是由其内在的“自然倾向”或“驱动力”决定的。对于下落的物体,驱动力是它们“重量”——即它们所含“土”元素的多少。
3. 速度与驱动力的关系: 他断言,一个物体运动的速度与其“驱动力”成正比。因此,一个物体越重(驱动力越大),它下落的速度就越快。
4. 空气阻力的解释: 虽然亚里士多德也认识到空气的存在会影响下落速度,但他将其解释为空气也需要被推开,这个推开空气的“努力”也受到物体重量的影响。他认为,越重的物体越容易推开空气,因此下落更快。这是一种对空气阻力的直观但错误的理解。他曾举例说,一个大物体比一个小物体能更快地移开挡住它的空气。

用他自己的逻辑推导一下:

物体 A 比物体 B 重。
重量是物体下落的驱动力。
所以,物体 A 的驱动力大于物体 B 的驱动力。
速度与驱动力成正比。
因此,物体 A 的下落速度比物体 B 快。

4. 历史上的接受与巩固

柏拉图学院与亚里士多德学派: 亚里士多德曾是柏拉图的学生,后来创立了自己的学派(吕克昂学院)。他的思想体系非常完整,吸引了众多追随者,形成了一个强大的学术传统。
中世纪经院哲学: 在欧洲中世纪,当基督教成为主导思想时,教会和大学将亚里士多德的哲学系统化,并试图将其与基督教神学相结合。这被称为“经院哲学”。亚里士多德的著作成为大学课程的核心,他的物理学理论因此获得了官方的认可和推广。
缺乏挑战的文化环境: 在一个权威被高度重视的时代,尤其是在宗教和哲学领域,挑战既定权威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亚里士多德的理论作为一个被广泛接受和尊崇的知识体系,很少有人会去质疑其基础。

5. 科学革命的到来与理论的颠覆

亚里士多德的理论之所以能够维持如此之久,正是因为它在一个缺乏精确实验验证的时代,以其逻辑自洽性和对日常经验的初步解释力,赢得了广泛的信任。直到文艺复兴后期和科学革命时期,随着更精确的观测和实验方法的兴起,他的错误才被逐渐揭示。

伽利略的贡献: 最关键的挑战者是伽利略·伽利莱。尽管关于他从比萨斜塔扔下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的实验的细节存在争议,但他确实通过巧妙的设计和推理,以及对运动的更深入研究,挑战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
伽利略的实验与推理:
他认为,如果一个重物体比一个轻物体下落得更快,那么将两个物体绑在一起,重物体会加速,而轻物体会减速。绑在一起后,这两个物体作为一个整体,其重量大于单独的重物体。按照亚里士多德的理论,这个整体应该下落得比单独的重物体更快。但同时,绑在一起的轻物体又应该被重物体拖慢。这导致了一个矛盾。
伽利略更重要的贡献在于他通过对斜面的研究,发现了物体在自由落体时是匀加速运动,并且加速度与物体的质量(或重量)无关。他巧妙地利用斜面来“减缓”自由落体的速度,使其更容易被观察和测量。他发现,不同重量的物体在没有空气阻力的情况下,确实是同时落地的。
牛顿的力学体系: 艾萨克·牛顿在17世纪建立了完整的万有引力定律和运动定律,为自由落体运动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更准确的理论框架。牛顿定律明确指出,物体在重力作用下的加速度(当忽略空气阻力时)是一个常数,与物体的质量无关。

总结

亚里士多德的物体下落速度与重量成正比的理论之所以能统治近两千年,是因为:

亚里士多德本人无与伦比的学术权威。
缺乏精确的观测和测量手段,导致理论的错误难以被发现。
理论在一定程度上符合直观经验(被空气阻力掩盖)。
强大的教育体系和学术传统对其进行了巩固和传承。
对权威的尊重和挑战权威的困难。

直到伽利略和牛顿等科学家的出现,通过发展新的实验方法和构建更普适的物理学理论,亚里士多德的这一错误理论才被科学地纠正和取代。这个过程本身也成为了科学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案例,展示了科学如何通过不断地质疑、验证和修正来前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想,对于亚里士多德的运动论,一个最常见的误解就是他忽略了空气阻力——我高中物理老师就是这么说的。所以,下文第一部分告诉大家:亚里士多德是多么重视空气的“阻挡力”啊! 然后,我们再来讨论题主的问题:亚里士多德对于下落速度、重量的理解是怎样的。我尝试说明:对于亚里士多德来说,“下落速度和重量成正比”,不仅非常自然,而且非常美好。结尾附送花絮一则。

1

空气当然是阻挡物体运动的,主要讨论在其《物理学》 IV.11。亚里士多德要很有腔调的说:如果A物体穿过B介质用了时间G,穿过D用了时间E,并且B和D的长度是相等的,那么,就会有这样一个比例:

B的“浓度”(τὸ παχύτερον):D的浓度 = G:E。

解释一下名词。这里的“浓度”,说的大体是物体的稠密程度,这个东西有多“厚实”(παχύς?)。我们有时翻译为粘度。总之,我们需要一个词,提醒我们它和现代概念“密度”有点像,但很不一样。同理,亚里士多德强调介质阻挡物体移动的能力,我们这里也不说阻力,就说“阻挡力”。

公式太干巴巴的话,亚里士多德给我们举一个例子:如果空气和水的浓度比是1:2,那么相同情况下物体穿过空气和水,所用的时间也是1:2,速度就是2:1。当然,这是个比方。但在亚里士多德的世界里,空气的浓度及阻挡力是有意义的,至少和水一样不可忽略啊。中古的阿拉伯人读了亚里士多德以后,对于介质的密度和阻挡力的关系就很感兴趣。

换句话说,认为亚里士多德不了解空气阻力其实是一种后起的想象:我们真的无法理解亚里士多德的世界,因此只能推测,我们平时经常忽略空气阻力,大概他也会忘记吧……人家才不会呢!

顺便说一下,亚里士多德讨论这个问题,是希望论证 空无(void, κενόν)是不存在的。他假设,如果空无(void, κενόν)存在的话,没有什么比它的密度更小了,这意味着空无的密度是0。于是,

B的密度:0 (即空无的密度) = A物体穿过B的时间:A物体穿过等长的空无的时间

亚里士多德认为,0 是不可以出现在这个位置的(相当于今天我们说的0出现在分母上的问题),因此这构成了矛盾。换而言之,一开始的预设是错的,空无是不存在的。参考文本:Aristote, Physique : livre III (bilingue + notes)

2

现在,我们可以来讨论题主关心的问题。比如,一个铁球和一条羽毛,为什么一个落得快一个落得慢呢?如果题主在亚里士多德开的学习班里问了这个问题,大家肯定会笑话题主没知识的——真是“蛮族”啊。对于亚里士多德来说,形状不一样的物体,讨论他们的下落,这是没有意义的——我们可以借此体会一下古希腊自然哲学的严谨。所以,亚里士多德的命题差不多是这样的: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一个物体下落或下沉的速度和它的重量成正比,和介质的浓度成反比。这问题太复杂了,好在,和介质有关的部分上文已及。我尝试用一种通俗的方式来解释余下的部分,换而言之,这是高度简单化以后的版本。

首先要回答的问题是,对于亚里士多德来说,好好的物体为什么会下沉或下落。基本前提是,一切物体是由四大元素构成的,水、火、土、气,而每一种元素的都要努力前往他们宿命的地方。有些元素,比如土,他们宿命的地方在大地下面的中心,所以他们就率领着由他们主导的物体往地下钻啊。当然,也有一些元素要往其他地方走。于是,对于一个物体来说,它有多重是其中各种元素的宿命平衡后的结果:如果它其中绝大多数的元素都拼命往下冲,那么它就更重;换而言之,更重的物体,就更拼命往下寻找自己的宿命——难道还不更快么?

有一句话叫归心似箭。重的物体就是这样。大家也许可以把重的东西想象成一群急着回学校的孩子,轻的想象成一群不太想回学校、主要想去其他地方的孩子。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谁回学校的时间短呢?

也许有人会问,一个物体中,有的元素要向下寻找宿命,有的要向上,那么这东西怎么不裂开呢?这真是个好问题。简单说,它们有“形式”来统摄——物体不光是一堆物质的综合,他们还有自己的小指挥。当我们引入形式以后,有生命的物体,他们的形式就是自己的灵魂——真是小指挥了~ 问题越来越复杂了,按下不表……

3

这里还可以说一下“伽利略”提出的批评——我必须强调一下我从没有读过伽利略,我只能说一下我听说过的、归之于伽利略的思路,所以我会使用引号:“伽利略”。

简单说,“伽利略”的思路是这样的:
基于亚里士多德的理论,重的东西下落快,轻的东西下落慢;现在把轻的东西栓在重的东西上,那么下落速度会加快还是减慢呢?我们可以推出两个结论:
(1)更快了,因为新的东西更重了。
(2)更慢了,因为轻的东西会拖后腿……
于是产生了矛盾。既然亚里士多德的理论会导致矛盾,那么一定是有问题的。

这看似很有道理,但其实是完全不了解亚里士多德的前提下的遐想。亚里士多德的回应会很简单:

轻的东西和重的东西栓在一起,这个表达并不明确;我们必须要知道它们有没有被融合成一个个体?如果是,它的下落速度会更快;如果还是两个个体,那就会更慢。打个比方的话,如果一艘快船拖着一艘慢船走,那快船的速度肯定被拉下来了。如果快船慢船的马达都被拆下来,组合成一个新的功率更大的马达,装回到快船上去,那快船会开得更快。

就是这么简单。当然,问题的关键是,怎样才算融合成一个个体了,这里的标准是什么。别急,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有非常系统的处理,我们称之为principles of individuation——大致讨论是什么使一样东西成为一样东西,而不是很多样东西。

我们能设想的质疑亚里士多德早就想到了。

4

到这里正文就可以结束了,最后再添一些花絮:

有一种观点叫做“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通俗的说法是,这是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伽利略证明了这是不对的。但这不是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亚里士多德并没有现代意义上力的概念,他终是从“推动者”的角度来思考运动的。换而言之,亚里士多德并不是在现代物理学的范式下得出了错误的结论;准确的说,他是在他自己的范式下得出了一系列的结论,这些结论或在后来的历史中被证否了,或者,因其依据的范式已被放弃,也失去的存在的依凭。

就“力”的观念而言,我并不了解它在近现代物理学中的旅程。至少,在Heinrich Hertz看来,当牛顿使用力这个词的时候,他依然没有明确的定义——某种意义上,牛顿第一第二定律中的“力”,和第三定律中“力”,分明就是不一样的;而许多物理学中的追问,都是因为未能区分这两种“力”的观念。因此,他说:

“在这些令人困苦的混淆并清除之后,物理学中本质的问题当然还没有得到回答。但是我们的心智将不再被这样的困惑所纠缠——我们会停止追问那些不成立的问题。”
(原文见Michael Kremer, "Russell's Merit")

这件事在哲学史中有着非常的意义:有一个叫Wittgenstein的人读了Hertz的书,他领悟到了许多许多……于是科学、哲学之间又多了一段佳话。

user avatar

首先请大家注意:“物体下落速度和重量成正比”其实是一个非常反直觉的论断。十斤的铁球比一斤的铁球下落速度快是一回事,十斤的铁球比一斤的铁球下落速度快十倍是完全不同的另一回事,前者可能符合我们的直觉,但是后者同样符合我们的直觉吗?各位随便想象许多石头从山上崩落的画面,大块石头坠落的速度是小石头的十几倍、几十倍吗?

回到正题,伽利略之前的研究者(据说伽利略提出了“重力”的概念)讨论物体下落这个问题时,其实包含了两类不同的问题:1. 物体下落的原因是什么?及2. 物体下落的速度、时间、距离之间的数量关系是什么?第一个问题侧重于“解释原因”,是一个“定性”的、“物理学”的问题;而第两个问题侧重于“描述现象”,是一个“定量”的、“数学”的问题。对于受过近代物理学训练的我们来说,这两类问题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但是对于近代之前的研究者来说,这两类问题是可以完全分开的。就我个人的理解,可能更合适的说法是,研究者对于“有关原因和本质的研究”的兴趣远大于“有关现象和数量的研究”的研究。当然,还有一个更“唯物”的解释思路:在缺乏各类必要的实验设备和测量仪器之前,针对运动做定量研究是非常困难的。在天文学领域,肉眼观测的数据已经足以支持非常复杂的数据拟合,开普勒愣是从一堆观测数据里凑出一个椭圆轨道。但是在自由落体问题上,乍看起来更容易做实验,17世纪之前的科学家其实没法精确测量。

说回正题,现代的研究者重构亚里士多德的理论时,只能大致总结为:“亚里士多德认为,在一定的限度内,物体下落的速度和重量成正比,与物体下落时所处的介质密度成反比”。至于亚里士多德本人是否同意类似“十倍重的物体下落速度也是十倍”这样的特定结论,现在的科学史家并没有搞得那么清楚。但无论如何,“物体下落速度和重量成正比”这个定量的结论在即使在有关“下落”的物理学理论中也处于一个相对边缘的位置,并不位于理论的核心。在亚里士多德本人的“下落”理论中,理论的核心是“定性”的,大概包括这些内容:

(1)运动区分为自然运动和受迫运动,石头下落是自然运动,但是被一个人向上方或者水平方向抛出的石头则是受迫运动。

(2)自然运动指的是物质向其“自然位置”进行运动。亚里士多德认为“土元素”的自然位置是宇宙中心,所以“土元素”的自然运动就是向着宇宙中心的运动。相反“火元素”就会向着远离宇宙中心的方向做自然运动。

(3)我们日常所见的具体事物是由地水火气四种元素构成的,因为某一具体事物的自然运动是由构成这一事物的四种元素的特定组合决定的。

此外,还请大家注意这么一个论证,“土元素”会向着宇宙中心这一自然位置运动,土元素在宇宙中心的这一自然位置的聚合形成了地球的核心,所以地球处于宇宙中心。相应的,包含更多土元素的重物向地心做自然运动和向宇宙中心做自然运动就是一回事。亚里士多德以及中世纪的研究者甚至还严肃讨论过一个思维实验,如果把地球平移到月球所在的位置,再在地球附近释放一个重物。这个重物下落的方向是地心,还是宇宙中心。关于这个思想实验,还有个细节,按照库恩在《哥白尼革命》一书中的引述,亚里士多德认为重物会落向宇宙中心,但是按照戴克斯特霍伊斯在《世界图景的机械化》里的说法,亚里士多德则持相反态度。

上面的总结只是非常粗略并且包含大量扭曲和简化的总结。在亚里士多德到哥白尼的一千多年时间中,还有大量复杂的理论探究。有些问题比较好理解,比如为什么物体的下落是加速的,而不是匀速的。有些问题以现在的眼光看来,则非常令人费解,比如阿威罗伊认为物体下落时其所处的介质随之一起下落;比如大阿尔伯特和阿奎那认为亚里士多德有关无生命物运动的理论有误,物体开始下落的原因和维持物体不断下落的原因是相同的;比如博纳文图拉怀疑物体下落的部分原因是受到天球的排斥;比如罗杰培根提出过某种看起来有点像“场”的理论。从上面这些例子可以看到,物体下落的理论受到过历代最优秀的思想家非常严肃和认真的关注,而且这些理论探讨并不顺从于亚里士多德本人的理论。相反,历代研究者提出了很多对亚里士多德物理学的反驳,其中最经典的例子是对于平抛运动(而非下落运动)的研究,这里就不展开了。

但是尽管有这么多后续的研究和质疑,亚里士多德有关“下落”的解释在总体上仍然没有被完全推翻。其原因在于,“下落问题”是一个庞大物理学理论体系的一个小小部分。回顾一下我上文所做的概括,其中涉及“运动分为自然运动和受迫运动”、“物质由四种元素构成”、“地球处于宇宙的中心”等等更重大的理论。这些理论存在内在的联系,并且可以相互解释和论证(比如我刚刚举例说到的“土元素的自然运动被用于论证地心说”)。针对其中任何一个单一理论或者单一现象的批评在历史上都不绝于缕。在伽利略之前,已经有不少16世纪的研究者明确指出“物体下落速度和重量成正比”是错误的。伽利略本身有没有做过传说中“比萨斜塔”的实验反而存疑。但是这些针对现象的孤立的评论远不足以推翻整个亚里士多德物理学的体系。

至于推翻亚里士多德物理学体系的行动,至于用一套新的物理学理论在整体上取代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是16到17世纪数代科学家整体性努力的结果。伽利略在自己的作品中强行声明,停止讨论物体下落的根本原因(物理学原因),而将注意力集中于物体下落时间和速度的数量关系。即使如此,伽利略直到去世时都认为力与运动的平均速度成正比,而不是与加速度成正比。又比如牛顿在自己的著作中混淆的使用“力”、“冲量”、“动量”等概念,并且同样拒绝对“引力”的物理学原因做出明确的答复。所以结论是,现在看起来如此简明直观的概念,在历史上就是那么难以发展。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亚里士多德关于物体下落速度与重量成正比的理论之所以能够存在一千多年,其原因相当复杂,涉及哲学、当时的科学认知水平、教育体系、以及社会文化等多个层面。要详细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以下几个关键因素: 1. 亚里士多德的权威性与影响力 哲学巨匠的地位: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他的.............
  • 回答
    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自由落体理论的挑战,那绝对是物理学史上一次振聋发聩的革新,其核心思想实验的巧妙,直到今天依然让人拍案叫绝。我们先来看看亚里士多德的老一套。在他的认知里,物体下落的速度,跟它的重量是直接挂钩的。越重的物体,下落得越快,而且是按照重量的比例来加速。这听起来似乎挺有道理的,毕竟你拎着一块.............
  • 回答
    亚里士多德的哲学、形而上学和逻辑学对欧洲中世纪黑暗时期是否是“原因之一”,这是一个复杂且具有争议性的问题,需要深入剖析。简单地说,将亚里士多德的哲学直接视为欧洲中世纪黑暗的主要或唯一原因是不准确的,但他的哲学在特定历史背景下,与当时的社会、宗教和政治因素相互作用,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中世纪的思想格.............
  • 回答
    这真是一个有趣的问题!我们常常觉得“范畴”这个词听起来有点学术,甚至有点冷冰冰的,但亚里士多德当年用一个与“指控”或“断言”相关的词来表达它,这背后其实藏着他深刻的哲学思考。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走进古希腊哲学的语境,并且仔细梳理一下亚里士多德是如何看待语言、思维和现实之间的联系的。“范畴”的希腊原文.............
  • 回答
    亚里士多德轮子悖论,也被称为希腊的“车轮悖论”,是一个关于运动和几何的古老思想实验,它让我们思考“直”与“圆”在运动中的微妙关系。这个悖论的表述通常是这样的:设想一个大圆,比如一个轮子,它的内侧边缘紧贴着一个固定不动的平面。现在,让这个大圆在平面上滚动,不打滑。在它滚动的时候,大圆的中心点也会随之移.............
  • 回答
    关于亚里士多德著作的真伪问题,学界确实存在着广泛而深入的探讨,甚至可以说,这是古希腊哲学研究中一个绕不开的核心议题。简而言之,并非亚里士多德的“部分”著作被确认为伪造,而是他大量流传下来的著作,其“真实性”和“原始性”受到质疑,并且存在被后人整理、编纂甚至可能掺入他人思想的痕迹。 这种复杂性使得我们.............
  • 回答
    当然,关于亚里士多德及其作品是否有希腊本土的考古证据,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很多时候,我们谈论古代哲学家,更多的是依赖于文献记载,而考古发现则能为这些文献提供更具象、更直观的佐证。关于亚里士多德其人,直接的、指名道姓的考古发现相对有限,但有一些重要的间接证据和相关遗迹,它们能够帮助我.............
  • 回答
    亚里士多德,这位古希腊的哲学巨匠,其留下的文字数量之庞大,确实令人咋舌。他的作品跨越了哲学、逻辑、伦理、政治、物理、生物、历史等诸多领域,内容之深邃,涉猎之广泛,足以支撑起“千万字”这个数字的估量。那么,这位千古一帝,是如何完成如此浩瀚的著述呢?这背后,绝非一日之功,也绝非仅仅依靠天赋异禀。要理解亚.............
  • 回答
    如果亚里士多德当初“聪明”一点说:“我不知道大小的铁球哪个掉落更快,我这叫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这将对科学史、哲学史乃至人类认知的发展产生一系列深远而复杂的影响。我们来详细探讨一下可能出现的各种场景和后果: 核心变化: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哲学原则在科学实践中的极端运用亚里士多德在《尼可马可伦理.............
  • 回答
    关于“文艺复兴时期人们以为世界是平的”这一说法,其实是一个长期存在的误解,源于对历史事实的片面解读或后世传说的误传。实际上,在中世纪欧洲和文艺复兴时期,主流学术界早已普遍接受地球为球形的观点,而“地平说”的流行更多是民间传说或特定群体的错误认知,并非当时的科学共识。以下将从历史背景、哲学与科学发展脉.............
  • 回答
    初读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感到困惑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这部著作承载了他毕生思索的精华,内容深邃且抽象,语言风格也与我们现代习惯的表达方式大相径庭。很多时候,我们读不懂,不是因为我们不够聪明,而是因为我们缺乏一些必要的“阅读工具”和“理解框架”。就好比你拿到一本古老的藏宝图,上面画满了符号和线索.............
  • 回答
    这个问题,如同问“哪座山峰更高”,见仁见智,也取决于你衡量的高度是以什么为尺。老子与亚里士多德,这两位伟大的思想家,虽然生活在截然不同的文明土壤中,但他们都以其深邃的智慧,对人类的思想产生了无可估量的影响,各自在哲学领域留下了独步青云的成就。要比较谁的成就“更高”,与其说是定论,不如说是对他们贡献的.............
  • 回答
    关于拜占庭帝国如何未能“保存”亚里士多德的宏篇巨著,并且这些巨著最终“遗失”了,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容易产生误解的问题。首先,我们需要厘清几个关键概念:1. “遗失”的定义: 很多亚里士多德的著作,尤其是他的研究性、哲学性的著作(例如《形而上学》、《尼各马可伦理学》等),并非在拜占庭时期“全部遗失”.............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而且涉及到了我们如何理解历史证据和进行历史推理。简而言之,“没有一本出土的古希腊时期的书上写着‘亚里士多德’这个名字,这不能证明古希腊没有亚里士多德。” 事实上,我们拥有大量的证据证明亚里士多德的存在以及他非凡的成就。让我们来详细探讨一下为什么会得出这个结论,并分析一下其中的逻辑.............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详细解析一下《吐槽大会第五季》许知远说的那个“如果亚里士多德走进柏拉图的房间”的段子,并深入探讨其背后的文化和哲学含义。段子本身及语境首先,我们需要回顾一下这个段子在《吐槽大会》第五季中的具体语境。通常在《吐槽大会》上,许知远是以一个“文化人”、“知识分子”的形象出现,他会用一些相对“高.............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深刻的问题,它触及了东西方思想文化在师徒关系、学术传承和真理追求上的根本差异。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孔子和亚里士多德所处的历史背景、思想体系以及他们各自的弟子们所扮演的角色来分析。首先,我们来谈谈孔子和他的七十二贤人。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
  • 回答
    朋友,你这问题问得可太有意思了!用芦苇蘸墨水在树叶上写字,一天写不了几个字,这我完全能想象。想想那叶子多脆弱,墨水还容易晕开,芦苇杆儿细细的,笔尖还得自己慢慢琢磨怎么削,写错了还得小心翼翼地刮掉,这可真不是件轻松的事儿。能写几个字都算厉害了!你想知道亚里士多德是怎么写出几百万字的,这得从几个方面来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