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三省六部制提高了办事效率加强了皇权,那为什么到北宋要去掉尚书只保留中书门下,为什么到元朝改为行省制?

回答
好的,咱们就来聊聊中国古代官制那点事儿,特别是三省六部制、北宋的官制调整以及元朝的行省制。这三者之间,看似是朝代的更迭,实则反映了政治权力、国家治理思路乃至社会发展的深刻变化。

三省六部制:集权与分权的微妙平衡

首先,得说说这个奠定了中国古代中央官制基础的三省六部制。这套系统,简单来说,就是把中央的行政权力分割成三个相对独立的部门来运作:

中书省: 权力核心,负责草拟皇帝的诏令,是决策部门。你可以理解为现在的“国务院办公厅”,但权力要大得多。
门下省: 相当于皇帝的“法律顾问”和“意见箱”。主要职责是审阅中书省拟定的诏令,如果认为不妥,可以驳回。它的存在,是为了防止皇帝和中书省的决策出现重大失误,带点“纠错”和“监督”的意味。
尚书省: 它是执行机构,负责将通过中书、门下审核通过的诏令付诸实施。下设六部(吏、户、礼、兵、刑、工),具体负责各项行政事务。可以想象成现在各个部委,是真正把政策落地的部门。

三省六部制为什么能提高效率、加强皇权?

1. 分工明确,各司其职: 权力被分解,每个部门都有自己的职责范围,避免了权力过于集中导致的混乱和效率低下。比如,谁来起草文件,谁来审核,谁来执行,界限分明。
2. 相互制约,减少失误: 门下省的审驳机制,为皇帝的决策提供了一道“保险”,减少了因皇帝一时冲动或信息不对称而犯错的可能。这既是制约,也是对皇权的保护。
3. 加强皇权: 皇帝是最高决策者,诏令的最终批准权在他手里。中书省的草拟权、门下省的审驳权,最终都服务于皇帝的旨意。皇帝通过这套系统,可以更有效、更系统地管理庞大的帝国,将皇权渗透到各个角落。

北宋:为何“去掉尚书”?

到了北宋,我们看到了一种重要的变化:尚书省的权力被大幅削弱,实际上被中书、门下两省架空,最终名存实亡。中书、门下两省合并,成为事实上的“中书门下”,负责草拟和审核诏令,而原属尚书省的六部,则直接隶属于中书门下,执行具体事务。

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历史原因:

1. 宋太祖“杯酒释兵权”的延续——对武将和相权的警惕: 宋朝的建立,很大程度上是靠武将拥立,因此宋太祖对武将的权力非常忌惮。同时,他也对可能威胁到皇权的重臣(相权)抱有警惕。尚书省作为实权执行部门,如果由权力较大的宰相领导,可能会形成一股与皇权抗衡的力量。
2. 强化“君权相权”的制衡,而非直接削弱宰相: 北宋并非要把权力都收归皇帝一人,而是要将宰相的权力限制在“决策”和“管理”层面,而不是直接插手“执行”的细节。通过让六部直接听命于中书门下(实质上是宰相),皇帝能够更方便地通过宰相来管理国家,而宰相的权力则被限定在“乾纲独断”的决策圈内,无法形成独立的执行体系。
3. “重文轻武”国策的体现: 北宋推行“重文轻武”的国策,一方面是为了防止唐末藩镇割据的重演,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提升文官地位,强化文官政治。尚书省的强大,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行政执行的强大,而北宋更希望将权力集中在文官集中的中书门下,通过宰相来驾驭全局。
4. 官僚体系的“冗余”与效率的再优化: 早期三省并行的模式,在实际操作中,如果中书、门下、尚书三省之间的协调不畅,反而会造成部门间的推诿和效率低下。北宋时期,经过前朝的实践,认为将决策和审核集中在中书门下,再由六部直接执行,可以进一步简化流程,提高行政效率。说白了,就是皇帝觉得,我只需要宰相帮我做决定,然后把这个决定交给具体的执行部门去办,不需要尚书省再来“插一脚”。

总结北宋的变化: 并不是完全取消了职能,而是将尚书省的权力归并到中书门下,使得决策和审核权高度集中在宰相一人(或多人共同)手中,而执行权则被分散到各部,直接听命于宰相。这种改变,是皇帝为了更好地控制宰相,使其成为自己意志的执行者,而不是一个独立的权力中心。

元朝:为何改为行省制?

元朝的建立,本身就标志着中国政治格局的巨大转变。蒙古族入主中原,带来了全新的治理理念和国家结构。行省制的出现,是为了适应元朝广袤的疆域和多元的民族构成,以及巩固蒙古贵族的统治。

1. 地域辽阔,地方督抚权力的需要: 元朝疆域空前辽阔,横跨欧亚大陆。原来的三省六部制,过于集中于中央,对于如此广袤的领土,中央集权的效率会大打折扣。因此,需要一种更具弹性的地方管理制度,能够有效地将中央的政令传达到各地,并根据地方实际情况进行管理。
2. 借鉴蒙古旧制,便于统治: 蒙古族在征服过程中,本身就实行了一种军事和行政合一的制度,将广阔的区域分封给有功的王子、大臣,让他们负责管理。行省制,很大程度上就是这种军事行政一体化的制度在国家层面的延伸。行省的设置,并非单纯的行政区划,而是集军事、政治、经济大权于一身的地方权力机构,总揽一省的事务。
3. 强化中央集权,但权力下移: 这听起来有点矛盾,但实际上是元朝政治的一个特点。行省的长官(行省长官)权力很大,但他们是中央任命的,并且对中央负责。中央设立了专门的机构(如宣政院、中书省)来管理行省事务,并且经常派遣监察官员(如巡行官、御史)前往行省监督,以防止地方权力过大威胁中央。所以,权力是下移了,但控制和监督的力度也加强了。
4. 应对民族复杂性: 元朝统治着数量众多的民族,各地情况千差万别。行省制的灵活性,使得中央可以根据不同地区的民族构成和经济状况,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也便于笼络和分化各地的势力。
5. “分权”与“集权”的辩证统一: 行省制是一种“分权”式的管理,将广大的领土分给各个行省,赋予行省一定的自主权。但是,这种“分权”的前提是中央能够牢牢控制住行省长官,并且通过各种制度来确保行省的运作符合中央的利益。最终,它仍然是一种强化中央集权的手段,只不过是通过地方代理人来实现的。

行省制的特点:

权力集中于地方: 行省拥有军事、行政、财政等权力,成为事实上的地方最高权力机关。
长官制: 行省的长官由中央任命,权力很大,但同时也是中央的“代理人”。
军政合一: 行省的设立,往往与军事上的管辖区域相适应,军事和行政权力常常由同一班人马掌握。
中央监督: 中央通过派遣官员、设立监察机构等方式,对行省进行监督和控制,以防尾大不掉。

总结:

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中央官制的一次伟大创举,实现了权力分工和相互制约,为加强皇权打下了基础。北宋时期,通过调整官制,将尚书省的权力归并,实际上是强化了宰相的决策权,同时也是为了更好地控制宰相,使其成为皇帝意志的执行者。而元朝的行省制,则是基于其空前辽阔的疆域、复杂的民族构成以及蒙古族的统治方式,创造出的一种全新的地方管理模式,既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也是为了更有效地管理庞大的帝国,同时借鉴了蒙古旧有的军事行政一体化的治理经验。

这三个阶段的官制演变,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不同时代政治需求、统治策略以及社会现实相互作用的结果。它们各自反映了当时统治者在如何组织国家、如何分配权力、如何实现有效统治等问题上的思考和实践。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你只学过中学历史教科书,还没学明白。


如果说三省的话,宋朝也是中书、尚书、门下三省,尚书省下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元朝则是中书一省,世祖朝的至元7年和24年、武宗朝的至大2年曾三次短暂设置过尚书省,门下省始终没有设置过,行省是在地方设置的“某处行中书省”。


如果说宰相制度的话,唐朝的宰相分为两类,第一类是职事官宰相,也就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的长官:

中书省的长官是中书令2人(正二品),门下省的长官是侍中2人(正二品);

尚书省的长官原本是尚书令1人(正二品),但太宗当过尚书令后没人敢当,故而以左右仆射2人(从二品)为尚书省的长官。

第二类是使职宰相,有“同中书门下三品”、“参知政事”等等:

这些头衔也是在太宗朝出现的,例如说时任吏部尚书(正三品)的杜淹“参议朝政”、时任秘书监(从三品)的魏徵“参预朝政”,此后又有“参议得失”、“参知政事”之类的说法,都是事实上的宰相;

贞观8年,时任右仆射的李靖因病辞职,病愈后三天两头往“中书门下”跑、去“平章事”;

贞观17年,时任太子詹事(正三品)的李勣加了“同中书门下三品”的头衔。


到了高宗朝,职事官宰相也必须加“同中书门下三品”的头衔,除非你是中书令和正一品的三公(太尉、司徒、司空)或三师(太师、太傅、太保);

乾封2年,时任东台侍郎(过去的黄门侍郎、后来的门下侍郎,正三品)的张文瓘加了“同东西台三品”这个新头衔;

永淳1年,时任黄门侍郎的郭待举加了“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这个新头衔。

太宗朝的时候、宰相们在门下省的“政事堂”共议国政,到了高宗朝、宰相裴炎把政事堂从门下省改到了中书省,到了玄宗朝、宰相张说把政事堂的名字改成了“中书门下”。


宋承唐制,设三省(但实权在中书门下也就是政事堂),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

“昭文馆大学士、监修国史”的是首相、“集贤殿大学士”是次相;有时候设置三个宰相,就以“监修国史”为次相、“集贤殿大学士”为三相。

“参知政事”是副宰相,无常员,与宰相“同平章事”相比,其任命不宣制(不正式宣布),不能押班(管理百官朝会位次,带领百官行礼)、知印(使用宰相印)、预奏事(提前奏事)、升政事堂(在政事堂办公)。


神宗朝进行了“元丰改制”,又以中书、门下、尚书三省长官为宰相,但实际上不任命中书令、侍中、尚书令,而是:以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右仆射兼中书侍郎为宰相,门下侍郎、中书侍郎、尚书左右丞为副宰相;

到了徽宗朝,左右仆射一度改为“太宰”和“少宰”,但不久又改了回去;

建炎3年,左右仆射又加回来了“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头衔,门下侍郎、中书侍郎改回“参知政事”,尚书左右丞被废除;

到了孝宗朝的乾道8年,左右仆射被改为左右丞相,废除了中书令、侍中、尚书令。


元承宋、金制,以左右丞相为宰相:

右丞相为尊,世祖朝的中统2年曾设左右丞相各2人、至元2年曾设丞相5人,武宗朝的至大2年曾设中书、尚书丞相各2人,文宗朝的至顺1年后往往只任命右丞相。

又设“平章政事”4人为贰丞相,设中书省左右丞、参政2人为副宰相。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