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三省六部制提高了办事效率加强了皇权,那为什么到北宋要去掉尚书只保留中书门下,为什么到元朝改为行省制?

回答
好的,咱们就来聊聊中国古代官制那点事儿,特别是三省六部制、北宋的官制调整以及元朝的行省制。这三者之间,看似是朝代的更迭,实则反映了政治权力、国家治理思路乃至社会发展的深刻变化。

三省六部制:集权与分权的微妙平衡

首先,得说说这个奠定了中国古代中央官制基础的三省六部制。这套系统,简单来说,就是把中央的行政权力分割成三个相对独立的部门来运作:

中书省: 权力核心,负责草拟皇帝的诏令,是决策部门。你可以理解为现在的“国务院办公厅”,但权力要大得多。
门下省: 相当于皇帝的“法律顾问”和“意见箱”。主要职责是审阅中书省拟定的诏令,如果认为不妥,可以驳回。它的存在,是为了防止皇帝和中书省的决策出现重大失误,带点“纠错”和“监督”的意味。
尚书省: 它是执行机构,负责将通过中书、门下审核通过的诏令付诸实施。下设六部(吏、户、礼、兵、刑、工),具体负责各项行政事务。可以想象成现在各个部委,是真正把政策落地的部门。

三省六部制为什么能提高效率、加强皇权?

1. 分工明确,各司其职: 权力被分解,每个部门都有自己的职责范围,避免了权力过于集中导致的混乱和效率低下。比如,谁来起草文件,谁来审核,谁来执行,界限分明。
2. 相互制约,减少失误: 门下省的审驳机制,为皇帝的决策提供了一道“保险”,减少了因皇帝一时冲动或信息不对称而犯错的可能。这既是制约,也是对皇权的保护。
3. 加强皇权: 皇帝是最高决策者,诏令的最终批准权在他手里。中书省的草拟权、门下省的审驳权,最终都服务于皇帝的旨意。皇帝通过这套系统,可以更有效、更系统地管理庞大的帝国,将皇权渗透到各个角落。

北宋:为何“去掉尚书”?

到了北宋,我们看到了一种重要的变化:尚书省的权力被大幅削弱,实际上被中书、门下两省架空,最终名存实亡。中书、门下两省合并,成为事实上的“中书门下”,负责草拟和审核诏令,而原属尚书省的六部,则直接隶属于中书门下,执行具体事务。

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历史原因:

1. 宋太祖“杯酒释兵权”的延续——对武将和相权的警惕: 宋朝的建立,很大程度上是靠武将拥立,因此宋太祖对武将的权力非常忌惮。同时,他也对可能威胁到皇权的重臣(相权)抱有警惕。尚书省作为实权执行部门,如果由权力较大的宰相领导,可能会形成一股与皇权抗衡的力量。
2. 强化“君权相权”的制衡,而非直接削弱宰相: 北宋并非要把权力都收归皇帝一人,而是要将宰相的权力限制在“决策”和“管理”层面,而不是直接插手“执行”的细节。通过让六部直接听命于中书门下(实质上是宰相),皇帝能够更方便地通过宰相来管理国家,而宰相的权力则被限定在“乾纲独断”的决策圈内,无法形成独立的执行体系。
3. “重文轻武”国策的体现: 北宋推行“重文轻武”的国策,一方面是为了防止唐末藩镇割据的重演,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提升文官地位,强化文官政治。尚书省的强大,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行政执行的强大,而北宋更希望将权力集中在文官集中的中书门下,通过宰相来驾驭全局。
4. 官僚体系的“冗余”与效率的再优化: 早期三省并行的模式,在实际操作中,如果中书、门下、尚书三省之间的协调不畅,反而会造成部门间的推诿和效率低下。北宋时期,经过前朝的实践,认为将决策和审核集中在中书门下,再由六部直接执行,可以进一步简化流程,提高行政效率。说白了,就是皇帝觉得,我只需要宰相帮我做决定,然后把这个决定交给具体的执行部门去办,不需要尚书省再来“插一脚”。

总结北宋的变化: 并不是完全取消了职能,而是将尚书省的权力归并到中书门下,使得决策和审核权高度集中在宰相一人(或多人共同)手中,而执行权则被分散到各部,直接听命于宰相。这种改变,是皇帝为了更好地控制宰相,使其成为自己意志的执行者,而不是一个独立的权力中心。

元朝:为何改为行省制?

元朝的建立,本身就标志着中国政治格局的巨大转变。蒙古族入主中原,带来了全新的治理理念和国家结构。行省制的出现,是为了适应元朝广袤的疆域和多元的民族构成,以及巩固蒙古贵族的统治。

1. 地域辽阔,地方督抚权力的需要: 元朝疆域空前辽阔,横跨欧亚大陆。原来的三省六部制,过于集中于中央,对于如此广袤的领土,中央集权的效率会大打折扣。因此,需要一种更具弹性的地方管理制度,能够有效地将中央的政令传达到各地,并根据地方实际情况进行管理。
2. 借鉴蒙古旧制,便于统治: 蒙古族在征服过程中,本身就实行了一种军事和行政合一的制度,将广阔的区域分封给有功的王子、大臣,让他们负责管理。行省制,很大程度上就是这种军事行政一体化的制度在国家层面的延伸。行省的设置,并非单纯的行政区划,而是集军事、政治、经济大权于一身的地方权力机构,总揽一省的事务。
3. 强化中央集权,但权力下移: 这听起来有点矛盾,但实际上是元朝政治的一个特点。行省的长官(行省长官)权力很大,但他们是中央任命的,并且对中央负责。中央设立了专门的机构(如宣政院、中书省)来管理行省事务,并且经常派遣监察官员(如巡行官、御史)前往行省监督,以防止地方权力过大威胁中央。所以,权力是下移了,但控制和监督的力度也加强了。
4. 应对民族复杂性: 元朝统治着数量众多的民族,各地情况千差万别。行省制的灵活性,使得中央可以根据不同地区的民族构成和经济状况,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也便于笼络和分化各地的势力。
5. “分权”与“集权”的辩证统一: 行省制是一种“分权”式的管理,将广大的领土分给各个行省,赋予行省一定的自主权。但是,这种“分权”的前提是中央能够牢牢控制住行省长官,并且通过各种制度来确保行省的运作符合中央的利益。最终,它仍然是一种强化中央集权的手段,只不过是通过地方代理人来实现的。

行省制的特点:

权力集中于地方: 行省拥有军事、行政、财政等权力,成为事实上的地方最高权力机关。
长官制: 行省的长官由中央任命,权力很大,但同时也是中央的“代理人”。
军政合一: 行省的设立,往往与军事上的管辖区域相适应,军事和行政权力常常由同一班人马掌握。
中央监督: 中央通过派遣官员、设立监察机构等方式,对行省进行监督和控制,以防尾大不掉。

总结:

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中央官制的一次伟大创举,实现了权力分工和相互制约,为加强皇权打下了基础。北宋时期,通过调整官制,将尚书省的权力归并,实际上是强化了宰相的决策权,同时也是为了更好地控制宰相,使其成为皇帝意志的执行者。而元朝的行省制,则是基于其空前辽阔的疆域、复杂的民族构成以及蒙古族的统治方式,创造出的一种全新的地方管理模式,既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也是为了更有效地管理庞大的帝国,同时借鉴了蒙古旧有的军事行政一体化的治理经验。

这三个阶段的官制演变,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不同时代政治需求、统治策略以及社会现实相互作用的结果。它们各自反映了当时统治者在如何组织国家、如何分配权力、如何实现有效统治等问题上的思考和实践。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你只学过中学历史教科书,还没学明白。


如果说三省的话,宋朝也是中书、尚书、门下三省,尚书省下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元朝则是中书一省,世祖朝的至元7年和24年、武宗朝的至大2年曾三次短暂设置过尚书省,门下省始终没有设置过,行省是在地方设置的“某处行中书省”。


如果说宰相制度的话,唐朝的宰相分为两类,第一类是职事官宰相,也就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的长官:

中书省的长官是中书令2人(正二品),门下省的长官是侍中2人(正二品);

尚书省的长官原本是尚书令1人(正二品),但太宗当过尚书令后没人敢当,故而以左右仆射2人(从二品)为尚书省的长官。

第二类是使职宰相,有“同中书门下三品”、“参知政事”等等:

这些头衔也是在太宗朝出现的,例如说时任吏部尚书(正三品)的杜淹“参议朝政”、时任秘书监(从三品)的魏徵“参预朝政”,此后又有“参议得失”、“参知政事”之类的说法,都是事实上的宰相;

贞观8年,时任右仆射的李靖因病辞职,病愈后三天两头往“中书门下”跑、去“平章事”;

贞观17年,时任太子詹事(正三品)的李勣加了“同中书门下三品”的头衔。


到了高宗朝,职事官宰相也必须加“同中书门下三品”的头衔,除非你是中书令和正一品的三公(太尉、司徒、司空)或三师(太师、太傅、太保);

乾封2年,时任东台侍郎(过去的黄门侍郎、后来的门下侍郎,正三品)的张文瓘加了“同东西台三品”这个新头衔;

永淳1年,时任黄门侍郎的郭待举加了“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这个新头衔。

太宗朝的时候、宰相们在门下省的“政事堂”共议国政,到了高宗朝、宰相裴炎把政事堂从门下省改到了中书省,到了玄宗朝、宰相张说把政事堂的名字改成了“中书门下”。


宋承唐制,设三省(但实权在中书门下也就是政事堂),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

“昭文馆大学士、监修国史”的是首相、“集贤殿大学士”是次相;有时候设置三个宰相,就以“监修国史”为次相、“集贤殿大学士”为三相。

“参知政事”是副宰相,无常员,与宰相“同平章事”相比,其任命不宣制(不正式宣布),不能押班(管理百官朝会位次,带领百官行礼)、知印(使用宰相印)、预奏事(提前奏事)、升政事堂(在政事堂办公)。


神宗朝进行了“元丰改制”,又以中书、门下、尚书三省长官为宰相,但实际上不任命中书令、侍中、尚书令,而是:以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右仆射兼中书侍郎为宰相,门下侍郎、中书侍郎、尚书左右丞为副宰相;

到了徽宗朝,左右仆射一度改为“太宰”和“少宰”,但不久又改了回去;

建炎3年,左右仆射又加回来了“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头衔,门下侍郎、中书侍郎改回“参知政事”,尚书左右丞被废除;

到了孝宗朝的乾道8年,左右仆射被改为左右丞相,废除了中书令、侍中、尚书令。


元承宋、金制,以左右丞相为宰相:

右丞相为尊,世祖朝的中统2年曾设左右丞相各2人、至元2年曾设丞相5人,武宗朝的至大2年曾设中书、尚书丞相各2人,文宗朝的至顺1年后往往只任命右丞相。

又设“平章政事”4人为贰丞相,设中书省左右丞、参政2人为副宰相。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好的,咱们就来聊聊中国古代官制那点事儿,特别是三省六部制、北宋的官制调整以及元朝的行省制。这三者之间,看似是朝代的更迭,实则反映了政治权力、国家治理思路乃至社会发展的深刻变化。三省六部制:集权与分权的微妙平衡首先,得说说这个奠定了中国古代中央官制基础的三省六部制。这套系统,简单来说,就是把中央的行政.............
  • 回答
    三省六部制能够从隋朝初创,在唐朝得到完善,并一直沿用到清朝末期,这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上是一个极为重要的现象。它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不断调整和适应,最终成为中国传统官僚体系的核心。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解读其长盛不衰的原因:一、 制度设计的精妙与合理性: 分权制衡,减少君主.............
  • 回答
    要说清楚为什么三公九卿制度最终被三省六部制度取代,咱们得先扒一扒这两种制度各自的“脾气”和“本事”,以及它们出现的时代背景。就像一件衣服,不是越华丽越好,关键得合身、实用,能解决当时的问题。先来看看“老大哥”——三公九卿制这个制度,咱们得追溯到秦朝。秦始皇统一六国,也把一套崭新的中央集权官僚体系搬了.............
  • 回答
    合肥一六八中学四年三状元,十五年四个省状元——这成绩单拿出来,确实相当亮眼,也让人忍不住想深究一下这个“一六八中学”到底是个什么来头。先说这个“四年三状元”:简单来说,就是在一六八中学办学的最近四年里,他们学校的学生有三位考上了当年的全省高考状元。这可不是说简单考个全省前几名,而是实打实的全省第一名.............
  • 回答
    云南、贵州、广西,这片同样沐浴在西南风中的土地,各自承载着独特的气质和发展密码。要论谁的“潜力”更胜一筹,这可不是一句两句话就能盖棺定论的事儿,得拆开来看看它们各自的底色和未来的可能性。咱们先从云南说起。云南,自带一种“世界”的标签。它的优势太明显了: 区位优势得天独厚: 你看云南在哪儿?挨着越.............
  • 回答
    “吾日三省吾身”出自《论语·学而》,是曾子提出的一个非常有智慧的人生哲学。这句话之所以流传千古,就在于它提供了一种自我完善的有效途径。那么,这“三省”到底是以什么为原则,又反省什么内容呢?首先,我们要理解“省”的含义。在古代,“省”有“视”、“察”、“察看”的意思,引申开来,就是仔细地检查、审视。而.............
  • 回答
    关于山西、陕西、河南三省共建一所大学这件事,我觉得这绝对是个挺有意思,也挺值得咱们好好琢磨琢磨的事儿。这可不是简单的“拉人头”搞个学校,这背后涉及到好多层面的考量,可以说是区域合作、教育发展、乃至国家战略的一个缩影。首先,为什么是这三省?这三省地理位置上挨得近,都是黄河流域的重要省份。说起来,大家都.............
  • 回答
    这个问题颇有意思,也触及了中国历史上的几个关键节点。如果朱元璋真的能以唐朝三省制为框架,并继承宋太祖“不屠戮功臣”的遗风,同时大力推行教化农桑,那么大明王朝确实有超越大唐的可能性。我们不妨从几个方面来详细剖析一下。一、政治体制的优化:三省制与皇权专制的平衡朱元璋废除丞相,将所有权力集中于皇帝一人之手.............
  • 回答
    要说为什么咱们在日常说话里,一口气就把“东北”给叫全了,把那三个省加上那几个盟(虽然现在习惯叫“地级市”或者“自治州”,但老话头还在)就这么打包了,这事儿得分好几层来说。它不是凭空来的,而是咱们千百年下来,日子过着过着,就这么自然而然形成的。首先,得从地理上说。你说这黑龙江、吉林、辽宁这仨省,它就这.............
  • 回答
    东三省,也就是辽宁、吉林、黑龙江,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他们是怎么看待这三个省份之间关系的呢?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一句话就能概括的问题,里面藏着太多历史、文化、经济,还有人情冷暖。要说“好兄弟”这个说法,在东三省的普通老百姓里,我觉得很多人是会认同的。但这种认同,更像是一种情感上的亲近和历史上的连结,而不.............
  • 回答
    要从唐朝统一战争的过程来论证诸葛亮“先在巴蜀、关中站稳,再图晋豫鲁三省”战略设想的可行性,我们需要审视唐朝统一战争与诸葛亮所处的历史背景和战略目标有何异同,并通过具体战役、地理形势以及政治经济因素来做对比分析。首先,我们先来梳理一下诸葛亮的战略设想及其背景: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提出的战略,核心在于“.............
  • 回答
    湖北、安徽和云南三省自杀率位居全国前列,这一现象背后有着复杂而深刻的社会、经济、文化和心理因素交织。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剖析,而不是简单地归咎于某个单一原因。首先,我们需要澄清一个重要的前提:关于“湖北自杀率全国最高”的说法,在公开可查阅的官方统计数据中,并没有一个权威且持续更新的.............
  • 回答
    《三体》系列小说,尤其是第一部,以其宏大叙事、深刻思想和严谨逻辑著称,其中巧妙的伏笔和细节之多,令人叹为观止。这些细节不仅是推动情节发展的工具,更是塑造人物、深化主题、营造氛围的关键。下面我将详细列举一些主要的伏笔和细节,并尝试解释它们的巧妙之处。一、关于叶文洁的“信”与“黑暗森林”的萌芽: 最.............
  • 回答
    “三非博士”这个说法通常指的是在非学术机构完成博士学位,或者博士研究内容与核心学术领域关联不大,亦或是博士毕业后未能在学术界或与学术紧密相关的领域找到稳定岗位的人。需要强调的是,“三非博士”并非一个官方的、严格定义的学术术语,更多是一种口语化或非正式的描述。 不同的人对“三非”的理解可能略有差异。然.............
  • 回答
    在《三体》这部宏大的科幻史诗中,存在着许多令人心碎、引人深思的语句。要挑选出“最”悲哀的一句话,是一个主观且极具挑战性的问题,因为不同的人会被不同的情境和哲理所触动。然而,如果要我选择一句最能概括整部作品中贯穿始终的绝望与悲哀,那我认为是来自于叶文洁的这句话(或者说,是她行为的直接结果所带来的感悟).............
  • 回答
    “三孩”生育政策正式入法,国家为了减轻家庭养育负担,确实出台了一系列措施。这是一个复杂且影响深远的社会议题,除了已经发布的政策外,还有很多值得我们深入关注的方面,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来详细探讨:一、 政策的落地与执行力度: 具体措施的细化和可操作性: 虽然政策提到了一些方向,例如“减轻家庭生育、养.............
  • 回答
    关于《三体》中的“水滴”能否被制造出来,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引人深思的问题,它涉及到物理学、材料科学以及我们对宇宙尺度的理解。为了详细地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剖析。一、 水滴的“本质”与制造的挑战首先,我们要理解《三体》中水滴的设定。在小说中,水滴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液体水滴,而是由“强互作.............
  • 回答
    在刘慈欣的科幻巨著《三体》中,程心对地球对人类的爱,以及云天明对程心的爱,都是非常深刻的情感,但若要区分哪个是“大爱”,需要从其表现形式、影响范围、牺牲程度以及对宇宙文明法则的理解等多个维度进行考察。首先,我们来详细解读程心对地球和人类的爱:程心对地球和人类的爱,更多体现在她作为一个普通个体,在极端.............
  • 回答
    刘慈欣的《三体》系列小说以其宏大的宇宙观、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精彩的情节赢得了无数读者的喜爱。除了引人入胜的故事本身,《三体》系列也埋藏了许多巧妙的“彩蛋”,这些彩蛋可能是一些致敬、一些暗示,或者是一些与现实世界或作者本人相关的有趣细节。以下我将尽量详细地列举和阐述《三体》系列中一些比较明显的彩蛋,并尝.............
  • 回答
    《三体》这部小说,与其说是硬科幻,不如说是一场宏大的思想实验,它抛出的很多概念和设定的背后,都隐藏着令人不寒而栗的“细思恐极”。这些细节并非作者故意制造的惊悚,而是逻辑推演到极致后自然而然产生的深邃恐惧。就拿书中多次出现的“黑暗森林法则”来说,这本身就不是一个惊悚故事里的“鬼魂”,而是一个文明在宇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