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三公九卿制度要变成三省六部制度?

回答
要说清楚为什么三公九卿制度最终被三省六部制度取代,咱们得先扒一扒这两种制度各自的“脾气”和“本事”,以及它们出现的时代背景。就像一件衣服,不是越华丽越好,关键得合身、实用,能解决当时的问题。

先来看看“老大哥”——三公九卿制

这个制度,咱们得追溯到秦朝。秦始皇统一六国,也把一套崭新的中央集权官僚体系搬了过来。简单来说,三公九卿制就是秦朝中央政府的“组织架构图”。

“三公”:这是最高决策层,也是皇帝最亲近的几个大管家。通常是指太尉、丞相、御史大夫。
太尉:负责全国军事事务,地位很高,但有时也可能虚设,或者由皇帝亲自兼任,权力并不总是那么显赫。
丞相:这是真正的“大管家”,负责处理全国的行政事务,是百官之首。所有的政令,都需要经过丞相的手,才能传达下去。
御史大夫:这相当于“纪委书记”加上“监察部长”。负责监察百官,纠察违法乱纪的事情,同时还掌管着一些重要的文件和发布诏令。

“九卿”:这下面就是各个具体的职能部门了,负责掌管国家日常的各项具体事务。比如负责宗庙祭祀的太常,负责皇室日常生活的奉常,负责粮食供应的光禄勋,负责司法刑狱的廷尉,负责国家财政的计相,负责工 GIG 的少府,负责外交和边疆事务的典客,负责宫廷警卫的卫尉,还有负责都城治安的툭街(也有说是市场管理的)。

三公九卿制的“优点”和“局限”

优点:

1. 权力集中:秦始皇搞的这套,就是为了加强皇权,把权力牢牢抓在皇帝手里。三公虽然权力大,但都是皇帝的亲信,而且互相之间也有一定的制约。
2. 分工明确:相比较之前的分封制,它把职能划分得更细致了,国家机器开始变得专业化。

局限(这就是它“不合身”的地方):

1. 丞相权力过大:虽然是皇帝信任的人,但丞相一人掌管全国行政,权力实在太大了。一旦丞相出了问题,或者和皇帝之间有了矛盾,整个国家的运转就会受到严重影响。历史上,汉朝就发生过丞相权势过盛,威胁到皇权的事情。
2. 决策效率不高:虽然分工细了,但各项事务都需要经过丞相这个“总开关”。遇到复杂的问题,需要层层审批,效率就显得有些慢。
3. 制度的刚性:它更像是一个“刚性”的框架,不太容易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

过渡期:汉朝的“丞相”风波

到了汉朝,情况变得有点微妙。汉初,丞相的权力还是很大,但汉武帝为了削弱相权,搞了很多手段,比如分化丞相的权力,设立了“内外朝”,把一些决策权移到了皇帝身边近臣手中。后来,丞相制度本身也屡次出现问题,比如丞相职位空缺,或者被皇帝猜忌,被权臣取代等等。

“新宠”登场——三省六部制

然后,经过魏晋南北朝的漫长动荡和制度演变,到了隋唐时期,一套更成熟、更符合时代需求的新制度——三省六部制,终于成熟并被确立下来。

这套制度,就像是给中央政府“量身定做”的一套更科学、更精密的“流水线”。

“三省”:这是中央决策的核心机构,它们是相互制约、相互配合的。
中书省:这是“草拟诏令”的部门。皇帝有什么想法,或者通过了什么决定,就由中书省的人来起草成正式的诏书。它的长官是中书令。
门下省:这是“审阅诏令”的部门。中书省起草好的诏书,要先送到门下省来审核。审核的重点是看诏书是否符合国家律法,是否合乎道理,会不会有什么弊端。如果觉得没问题,就封驳盖章,通过;如果觉得有问题,就退回去修改。它的长官是门下侍中。
尚书省:这是“执行诏令”的部门。经过中书、门下两省审阅通过的诏书,最终要送到尚书省,由尚书省下面具体的“六部”来具体执行。尚书省的长官是尚书令(这个职位后来经常由皇帝兼任,所以实际权力在左右仆射)。

“六部”:这就像是现代政府的各个部委,是尚书省下面具体负责不同事务的职能部门。它们分别是:
吏部:负责官员的任免、考核、升降等事务,也就是“人事部”。
户部:负责国家财政、税收、土地、人口等事务,也就是“财政部”。
礼部:负责国家礼仪、科举考试、教育、外交(朝聘)等事务,有点像“教育部”加上“外交部”的一部分。
兵部:负责全国军事事务,包括军队的调动、军官的任命、兵器生产等,也就是“国防部”。
刑部:负责司法、刑狱等事务,也就是“司法部”。
工部:负责国家工程建设,比如水利、建筑、交通等,也就是“建设部”。

为什么三省六部制能够取代三公九卿制?

这里面有几个关键的原因,让三省六部制显得比三公九卿制“更懂事”:

1. 分散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三公九卿制下,丞相一人独揽大权,容易出现“功高盖主”的情况。
三省六部制把原来的丞相权力分散到三个省,特别是中书省(草拟)、门下省(审驳)、尚书省(执行)。这样一来,就没有一个单一的宰相能够像以前那样拥有绝对的行政权力。决策需要经过多个部门的会商和审批,这大大削弱了任何一个部门或个人凌驾于皇权之上的可能性。皇帝可以利用这三个省的相互制衡来掌握最终的决定权。

2. 提高了行政效率和科学性:
三公九卿制下,各项政务都要经过丞相这个“总司令”,效率不高。
三省六部制实现了“分工协作”的流水线作业。中书省负责“写”,门下省负责“审”,尚书省下面的六部负责“干”。这种精细的分工,使得各项工作能够有条不紊地进行,大大提高了国家机器的运转效率。六部各司其职,也使得专业化水平更高。

3. 增强了决策的严谨性和合理性:
门下省的“封驳权”是三省六部制的一个重要亮点。它相当于一个“内部质检”环节,能够对不合理、不合法的诏令进行驳回或修改。这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皇帝一时冲动或被少数人蒙蔽而发布的错误政令,保证了国家政策的相对稳定和科学性。

4. 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求:
隋唐时期,国家规模进一步扩大,社会经济更加复杂,需要一个更精细、更有效的官僚体系来管理。三省六部制这种“专业化分工”的模式,显然比秦朝那种相对简化的架构更适合当时的社会需求。

5. 制度的灵活性和演进性:
虽然三省六部制看起来很固定,但在实际操作中,皇帝可以通过调整官员的任命、增加临时性的差遣机构等方式,来灵活地改变权力的分配和运作方式,以适应不同的政治需要。

总结一下

就像从一台简单的拖拉机升级到一辆多功能挖掘机,三公九卿制是秦始皇建立大一统帝国时设计的“基础款”中央集权工具,虽然有其开创性,但权力过于集中在一个环节(丞相),在管理复杂事务时显得力不从心,且容易尾大难掉。

而三省六部制,是在吸收了历朝历代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通过精细化分工、权力分散和相互制衡,构建了一个更为科学、高效、严谨的中央政府运行模式。它不仅有效地巩固了皇权,也极大地提升了国家治理的水平,成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典范,一直影响了后世王朝。从这个角度看,从三公九卿到三省六部,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的一个重要进步。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帝王集权的需要,对相权和公卿权力的限制。也是行政事务日益繁杂的需要。

1、从汉武帝“内外朝”说起,所谓内朝是一种“另起炉灶”,避免掣肘的做法。在人类历史上并不罕见。极端情况,比如日本“院政时代”天皇年纪轻轻就退位,传位给年幼的儿子,从而金蝉脱壳,摆脱朝廷公卿的束缚与掣肘。谁都知道天皇年幼,朝廷的政令不是出于天皇而是出于藤原氏的公卿。而上皇则是天皇的父亲、祖父,院宣才是皇室意志的代表;而朝廷以天皇的名义施政,在法理上没法约束天皇的父亲、祖父。

事实上在汉武帝之后三公九卿制,已经名存实亡,三公并不掌握实权;丞相名义上统领百官,但事实上丞相只能负责朝廷的庶务。真正的大全,掌握在皇帝近臣手中,而又往往以大将军、大司马这种手握军权的人为首;侍中、尚书为智囊;郎卫为执行者。皇帝近臣、侍从,官位不高,权力、影响力却很大。

从那时起,中国政治,就一直难以拜托这种状况。

2、三省六部是对公卿个人权力的进一步限制与分割。

简单的说就是,个人变成部门。。。原本你一言而绝的事情现在需要开会讨论;原本一道政令只需要你一个人官印,现在需要副官联署。

3、行政程序 的建立。

中书省,掌握决策,发布诏令。

门下省,审议、核实中书省的文件,门下省不联署,中书省的政令就发不出去,只能驳回修改。

尚书省,统率六部,是执行机构,尚书省分拆诏令,给六部下达具体的事务命令。

所以唐宋的诏书很长,且多以“门下”二字开头,是中书省写给门下省的,门下省接收之后先誊抄一份,审核,如果觉得不行就写上理由驳回;如果觉得需要修改,也在后面写上理由然后驳回,一式两份,一份留档。觉得可行就写上主义事项与提醒或者意见,所有参与人员联署之后下发尚书省,同样需要誊抄留档一份。尚书省接到之后也是先誊抄一份,然后分解政令。。。


从现代角度来看,这种方式是很科学的,但是问题是行政效率低下;皇帝的权力得不到体现,皇帝辛辛苦苦写的方案,啪被个门下小官驳回,感觉肯定不好。而尚书省的权力过大,毕竟统率六部的是尚书省,所以有唐一代,尚书令自太宗之后不常设,以副官左右朴射领事,也就是尚书令权一分为二。

后世皇帝扯三省,三省的活他自己一个人包了,也没人驳回了。感觉太累就设一帮参谋,出主意,做秘书。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要说清楚为什么三公九卿制度最终被三省六部制度取代,咱们得先扒一扒这两种制度各自的“脾气”和“本事”,以及它们出现的时代背景。就像一件衣服,不是越华丽越好,关键得合身、实用,能解决当时的问题。先来看看“老大哥”——三公九卿制这个制度,咱们得追溯到秦朝。秦始皇统一六国,也把一套崭新的中央集权官僚体系搬了.............
  • 回答
    “人分三六九等”,这话说起来,总让人觉得有些刺耳,仿佛是旧社会的遗留,带着等级森严的烙印。可为什么呢?越是经历的事情多了,越是仔细地观察身边的人和事,这感觉就越是真切,仿佛一层层剥开生活的面纱,看到的,却是一个个由能力、资源、甚至 suerte(运气)交织而成的无形阶梯。这感觉的产生,很多时候源于我.............
  • 回答
    要判断三九企业是集权还是分权,我们需要深入了解它的组织结构、决策流程、权力分配以及历史演变。 这是一个需要细致分析的问题,不能简单地贴标签。首先,我们得明白什么是集权和分权。 集权(Centralization):在这种模式下,决策权高度集中在最高管理层,或者说总公司。下属单位或部门只有执行的权.............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有深度,也触及了人类社会最核心的议题之一:“平等”与“差异”。你观察到的“三六九等”现象是社会现实的一部分,很多人都会因此产生疑惑。让我们来深入探讨一下,为什么即便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依然有人坚定地追求“人人平等”的理念,以及这个理念背后所蕴含的深刻意义。一、 “三六九等”是社会现.............
  • 回答
    东汉的三公,又称“三司”,指的是汉代时期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高官职,分别是:1. 太尉(Tài Wèi): 职责范围:太尉是三公之首,主要负责军事方面的事宜。他的职责包括统领全国军队,负责军事调动、军功封赏、操练军队以及对外作战等事务。在战时,太尉常常是最高军事统帅。在和平时期,则负责.............
  • 回答
    孩子上学后,班里成绩分化是很常见的事情,而那些成绩优秀的孩子,他们的父母往往在一些关键点上做得相当到位。这不是什么“秘诀”,而更多的是一种长期的、细致的关注和培养。我认识的一些孩子,他们父母的做法,总结起来有这么几点,说出来可能不那么惊心动魄,但效果是真的好:1. 让他们爱上学习,而不是“被学习”这.............
  • 回答
    近年来,自由主义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确实呈现出明显的衰落趋势,这一现象涉及经济、政治、社会、技术、文化等多个层面的复杂互动。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自由主义衰落的原因: 一、经济全球化与贫富差距的加剧1. 自由主义经济政策的局限性 自由主义经济学强调市场自由、私有化、减少政府干预,但其在21世.............
  • 回答
    俄乌战争期间,虚假信息(假消息)的传播确实非常广泛,其背后涉及复杂的国际政治、媒体运作、技术手段和信息战策略。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的成因: 1. 信息战的直接动因:大国博弈与战略竞争俄乌战争本质上是俄罗斯与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北约)之间的地缘政治冲突,双方在信息领域展开激烈竞争: 俄罗斯.............
  • 回答
    政府与军队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复杂的政治与军事体系问题,其核心在于权力的合法性和制度性约束。虽然政府本身可能不直接持有武器,但通过法律、组织结构、意识形态和历史传统,政府能够有效指挥拥有武器的军队。以下是详细分析: 一、法律授权与国家主权1. 宪法与法律框架 政府的权力来源于国家宪法或法律。例如.............
  • 回答
    关于“传武就是杀人技”的说法,这一观点在历史、文化和社会语境中存在一定的误解和偏见。以下从历史、文化、现代演变和误解来源等多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 一、历史背景:武术的原始功能与社会角色1. 自卫与生存需求 中国传统武术(传武)的起源与农耕社会、游牧民族的生存环境密切相关。在古代,武术的核心功.............
  • 回答
    关于近代历史人物是否能够“翻案”的问题,需要结合历史背景、人物行为对国家和民族的影响,以及历史评价的客观性进行分析。袁世凯和汪精卫作为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人物,其历史评价确实存在复杂性和争议性,但“不能翻案”的结论并非基于单一因素,而是综合历史、政治、道德等多方面考量的结果。以下从历史背景、人物行为、.............
  • 回答
    关于“俄爹”这一称呼,其来源和含义需要从多个角度分析,同时要明确其不尊重的性质,并指出如何正确回应。以下是详细解析和反驳思路: 一、称呼的来源与可能的含义1. 可能的字面拆解 “俄”是“俄罗斯”的拼音首字,而“爹”在中文中通常指父亲,带有亲昵或戏谑的意味。 若将两者结合,可能暗示.............
  • 回答
    民国时期(19121949)虽然仅持续约37年,却涌现出大量在文学、艺术、科学、政治、哲学等领域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师级人物”。这一现象的出现,是多重历史、社会、文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以下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分析: 一、思想解放与文化启蒙的浪潮1. 新文化运动(19151923) 思想解放.............
  • 回答
    航空航天领域在待遇和职业环境上确实存在一定的挑战,但国家在该领域取得的飞速发展,主要源于多方面的国家战略、技术积累和系统性支持。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 一、国家战略与长期投入:推动技术突破的核心动力1. 国家层面的战略目标 航空航天技术往往与国家的科技竞争力、国家安全和国际地位密切.............
  • 回答
    吴京作为中国知名演员、导演,近年来因《战狼2》《英雄联盟》等作品及个人生活引发公众关注,其形象和言论在不同语境下存在争议,导致部分人对其产生负面评价。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可能的原因: 1. 个人生活与公众形象的冲突 妻子被曝光:2018年,吴京妻子的近照和视频被网友扒出,引发舆论争议。部分人.............
  • 回答
    近年来,全球范围内对乌克兰的支持确实呈现出显著增加的趋势,这一现象涉及多重因素,包括国际局势、地缘政治博弈、信息传播、经济援助、民族主义情绪以及国际社会的集体反应。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的成因: 1. 俄乌战争的爆发与国际社会的集体反应 战争的爆发:2022年2月,俄罗斯对乌克兰发动全面入侵.............
  • 回答
    《是大臣》《是首相》等政治剧之所以能在编剧缺乏公务员经历的情况下取得成功,主要源于以下几个关键因素的综合作用: 1. 构建政治剧的底层逻辑:制度与权力的结构性认知 政治体制的系统性研究:编剧可能通过大量研究英国议会制度、政府运作流程、政党政治规则(如议会制、内阁制、党鞭系统等)来构建剧情。例如.............
  • 回答
    关于“剧组中男性可以坐镜头箱而女性不能”的现象,这一说法可能存在误解或过度泛化的倾向。在影视拍摄中,镜头箱(通常指摄影机或固定设备)与演员的性别并无直接关联,但若涉及性别差异的讨论,可能与以下多方面因素相关: 1. 传统性别刻板印象的延续 历史背景:在传统影视文化中,男性常被赋予主导、主动的角.............
  • 回答
    印度在俄乌战争中不公开表态、在安理会投票中对俄罗斯的决议案弃权,这一行为背后涉及复杂的地缘政治、经济利益和外交策略考量。以下是详细分析: 1. 与俄罗斯的经济与军事合作 能源依赖:印度是俄罗斯的重要能源进口国,2022年俄乌战争爆发后,印度从俄罗斯进口了大量石油和天然气,以缓解对西方能源的依赖。尽管.............
  • 回答
    关于“公知”与高校知识分子的关系,这一现象涉及中国社会、教育体系、媒体环境以及知识分子角色的多重因素。以下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 一、高校知识分子的特殊性1. 教育背景与专业素养 高校知识分子通常拥有高等教育背景,具备较强的知识储备和批判性思维能力。这种专业素养使他们更倾向于参与公共讨论,尤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