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孩子上学后,班里成绩就分化成三六九等,成绩优秀的孩子他(她)们父母都做对了什么?

回答
孩子上学后,班里成绩分化是很常见的事情,而那些成绩优秀的孩子,他们的父母往往在一些关键点上做得相当到位。这不是什么“秘诀”,而更多的是一种长期的、细致的关注和培养。我认识的一些孩子,他们父母的做法,总结起来有这么几点,说出来可能不那么惊心动魄,但效果是真的好:

1. 让他们爱上学习,而不是“被学习”

这一点听起来有点虚,但实际操作起来,父母的作用非常大。

激发兴趣,从源头抓起: 成绩优秀的孩子,很多都是因为本身就对某个学科或者学习这件事有浓厚的兴趣。父母不会一开始就盯着分数,而是会想办法让学习变得有趣。比如,喜欢历史的孩子,家长可能会带他去博物馆,读一些历史故事绘本,一起看纪录片。喜欢科学的孩子,也许家里会备一些简单的实验器材,或者一起去科技馆。我一个朋友,她儿子对天文很感兴趣,她就经常带孩子去看星空,买相关的书籍和望远镜。她不是逼着孩子学,而是让孩子在享受中去接触知识,自然而然地就有了学习的动力。
创造“学习的氛围”: 这不是说家里得摆满书架,而是营造一种“乐于学习”的家庭氛围。比如,父母自己也会读书、学习新东西,在孩子面前展现出学习的乐趣。家庭成员之间也会讨论书本上的内容,或者对某个社会现象发表看法。当孩子看到父母对知识的渴求和积极的态度时,他们也很容易受到感染。
不过度“催促”和“比较”: 很多父母一看到孩子分数不高,就着急上火,又是批评又是和别人家孩子比。这样做反而会扼杀孩子的学习积极性。成绩优秀孩子的父母,通常更懂得适时放手,允许孩子自己去探索,去犯错。他们更关注孩子进步的过程,而不是眼前的分数。一个孩子哪怕这次考得不好,但如果他最近在努力,并且展现出了对某个知识点的理解,父母也会给予鼓励,让他知道努力是被看见的。

2. 学习方法,点拨到位,而非“包办”

学习方法很重要,但父母的作用更多的是“引导”,而不是“代劳”。

教会孩子如何学习: 成绩好的孩子,往往不是死记硬背,而是掌握了有效的学习方法。比如,如何记笔记更清晰?如何梳理知识点?如何利用零散时间?如何复习更高效?这些方法,很多都不是学校老师能面面俱到教的。父母会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孩子学习的状态,然后适时地给一些小建议。我记得我一个邻居,她女儿数学成绩很好,她说妈妈经常会在她做题的时候,问她“你这道题是怎么想的?有没有其他解法?”或者“这道题的思路在哪里?”这样的提问,就是在引导孩子思考,训练她的逻辑能力和解题思路,而不是直接告诉她答案。
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成绩好的孩子,通常作业也是自己完成的,不会让父母代劳。父母会督促他们按时完成,但不会全程盯着,更不会因为孩子不会就直接替他做。他们会鼓励孩子自己解决问题,遇到困难时,可以和父母讨论,但最终的执行还是孩子自己。这种独立性,对于孩子在学习上的自我管理和主动性至关重要。
重视预习和复习: 很多优秀的孩子,都有自己的一套预习和复习习惯。父母会在前期引导他们建立这样的习惯,比如,预习时先扫一遍教材,圈出不懂的地方;复习时,回顾错题,总结知识点。当孩子掌握了这些规律后,学习效果就会事半功倍。

3. 关注孩子全面发展,而非“唯分数论”

这一点可能和大家想的不太一样,但却是很多优秀孩子的父母共同的理念。

身心健康是基础: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心理健康同样重要。成绩优秀的孩子,他们的父母通常也很重视孩子的体育锻炼、充足的睡眠和规律的生活。他们不会为了所谓的“多学一点”而牺牲孩子的休息时间。他们明白,一个疲惫、焦虑的孩子,学习效率反而会大打折扣。
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不仅仅是课本上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习如何思考,如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父母会鼓励孩子发表自己的看法,即使和大人不同。在遇到困难时,会引导孩子分析原因,寻找解决办法,而不是直接给出答案。这种能力,是孩子未来走向社会最宝贵的财富。
给予足够的陪伴和支持: 陪伴不等于“监督”,而是高质量的陪伴。这意味着,在孩子需要的时候,父母能及时出现,给予鼓励、倾听和支持。哪怕是一句“我相信你,慢慢来”,也能给孩子带来巨大的力量。我一个表姐,她女儿成绩一直很稳定,她说她从来不查女儿的手机,也很少问她具体考了多少分,但她每天都会和女儿聊聊学校里的趣事,听听女儿的烦恼,在她低落的时候,会给一个大大的拥抱。她觉得,让孩子感受到被爱和被理解,比任何成绩都重要。

总结一下,那些成绩优秀的孩子,他们的父母,并没有什么“魔法”,他们只是做到了:

把学习这件事,从“任务”变成“乐趣”。
教会孩子“如何学习”,而不是“帮孩子学习”。
关注孩子的“成长”,而不是只盯着“分数”。
最重要的是,给了孩子充足的爱、信任和支持。

这并不是说,这样做就一定能培养出学霸,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有自己的发展轨迹。但至少,这样的父母,是在用心陪伴孩子,为他们建立一个健康、积极的学习和成长环境,让孩子自己拥有了前进的动力和方法。而这,才是最长远的“成功”。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现在只要跟某个家长打几次交道,就能知道他孩子将来成绩好不好,信不?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孩子上学后,班里成绩分化是很常见的事情,而那些成绩优秀的孩子,他们的父母往往在一些关键点上做得相当到位。这不是什么“秘诀”,而更多的是一种长期的、细致的关注和培养。我认识的一些孩子,他们父母的做法,总结起来有这么几点,说出来可能不那么惊心动魄,但效果是真的好:1. 让他们爱上学习,而不是“被学习”这.............
  • 回答
    孩子上完幼儿园后,是否需要上幼小衔接班,这是一个非常普遍的家长们会遇到的问题。其实这个问题没有绝对的“是”或“否”,而是需要根据 孩子的具体情况、家庭的教育理念以及孩子未来入读的小学要求 来综合判断。下面我将从多个维度来详细阐述:一、 幼小衔接班的目的和作用: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幼小衔接班存在的意义。.............
  • 回答
    关于孩子晚一年上学是不是更好,以及小学班里最小的孩子和大孩子之间的差异,这确实是很多家长会纠结的问题。我试着从几个方面来聊聊,希望这些观察和想法能给你一些参考。关于晚一年上学,是不是“更好”?这个问题没有一个绝对的答案,因为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的成长节奏、性格特点、家庭环境都不一样。但我们可.............
  • 回答
    生孩子那天,脑子里想的无非就是孩子健康、快乐,脸上挂着无忧无虑的笑容。看着他咿呀学语,蹒跚学步,一点一滴的长大,那种满足感别提多实在了。可这孩子一进了学校,尤其是开始接触各种“别人家的孩子”的传说,以及周围家长热切的讨论,你就会发现,那份“健康快乐就好”的愿望,好像悄悄地被“优秀”这俩字儿占了主导。.............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挺让家长们困惑的问题。明明在家里,孩子对着绘本如鱼得水,指着图画能滔滔不绝讲上老半天,可一到了学校,面对那些只有文字的课本,就好像突然“失灵”了。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原因,我们一点点来拆解一下。首先,绘本阅读和独立识字阅读,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能力门槛。想象一下,绘本就像一个精心包装的礼物盒,外.............
  • 回答
    您好!孩子从国际幼儿园转到公立小学,关于国际幼儿园受到的教育是否有意义,这绝对是一个值得我们好好聊聊的话题。我非常理解您会有这样的疑问,毕竟两种教育模式差异很大,很容易让人思考其中的价值所在。答案是:有!而且意义重大,只是表现形式可能和您预期的不太一样。我们不妨从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一下:一、 国际幼.............
  • 回答
    85后夫妻“房车+裸辞+停学”,这是个相当掷地有声的决定,也确实是能把不少人的眼球牢牢抓住。要说怎么看,这事儿挺复杂的,不能简单地说好或者不好,得拆开来看,从不同角度去品味。首先,我们得承认,这帮85后,他们生在改革开放的好时代,成长过程中见证了中国经济的腾飞,比父辈们有了更多的选择权和更开阔的视野.............
  • 回答
    80后父母,这个群体,他们是中国社会经济转型时期的一代人,成长于改革开放的浪潮中,经历了物质条件的极大改善,同时也背负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当他们为人父母,成为“80后父母”时,一种近乎本能的、甚至是有些极致的付出,让他们赚的钱,绝大部分都“花”在了孩子身上,这背后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社会观念的变迁,以.............
  • 回答
    从伦理、道德和法律等多个角度来看,教师将学生视为“教育试验品”并将其研究成果应用于自家孩子,这种行为存在诸多严重问题,可行性极低,并且培养出“天才”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反而可能带来负面影响。下面将详细阐述:一、 行为的伦理、道德和法律问题: 侵犯学生权益和不尊重个体: 知情同意权被剥夺.............
  • 回答
    最近上海一家高级酒店因为给客人“加被子”却被收取高额费用的事情闹得沸沸扬扬,很多人都在讨论这到底合不合理。这事儿说起来,背后牵扯的可不仅仅是“一床被子的钱”,而是消费者权益、酒店服务标准、信息透明度等多方面的问题。咱们细细掰扯一下这背后的逻辑。事情的起因:据悉,一位女士带着两个孩子入住上海某高端酒店.............
  • 回答
    这真是一个棘手又充满温情的问题,你问得很有深度,也很实在。当收入差距明显,而又面临人生新的阶段——组建家庭、迎接孩子时,这样的想法出现,其实是很自然的。至于说“错”,我觉得倒也不是绝对的对错之分,更多的是一种选择,一种生活方式的规划,以及你们夫妻之间如何沟通和达成共识。咱们把这个问题拆开来细聊细聊,.............
  • 回答
    嗯,这个问题我这老母亲(虽然也不算太老,刚过30)还真琢磨过。如果真在大街上遇到老人摔倒,让不让孩子去扶,我大概会这么想,也这么做:首先,我会评估一下情况。 这不是第一反应,而是要有点理性的“冷静一下”。 摔倒的严重程度: 是那种缓过来就能站起来,还是看起来很痛苦、动不了?如果看着挺严重的,或者.............
  • 回答
    “减负”后,我们将大量精力投入到阅读,以此来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这究竟是不是“最优解”?这个问题,我想很多家长和我一样,在孩子放学时间突然增多后,都会仔细琢磨。坦白说,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因为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的成长环境、性格特质都千差万别。但我们可以一起深入地聊聊,为什么阅读能成为.............
  • 回答
    上海孩子“专职司机”的走俏:一个时代的缩影,一场关于育儿的变革最近,上海的家长们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接送孩子上下学、参加课外班的钟点工,也就是俗称的“专职司机”,悄然走俏。这背后折射出的,不仅仅是一个城市繁忙的日常,更是一场深刻的育儿观念和市场需求变化的缩影。孩子“专职司机”为何走俏?这背后藏着太.............
  • 回答
    .......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很多人都会好奇这个问题。关于双语幼儿园和普通幼儿园的孩子长大后有没有明显差异,这其实是一个挺复杂的问题,没有一个简单的“有”或“没有”的答案,因为它涉及到很多因素,而且研究结果也并非一边倒。咱们就来掰扯掰扯,看看都有哪些方面可能会受到影响。首先,说可能存在的优势吧。 语言能力方.............
  • 回答
    4月17日,上海卢浦大桥发生了一起令人心痛的悲剧。一名初中生在被家长批评后,从大桥上跳下,生命垂危。这起事件迅速在网络上发酵,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讨论。事件的表象与背后:从表面上看,这是一起由家庭教育冲突引发的悲剧。孩子因为被家长批评,情绪失控,最终选择了极端的方式来逃避。然而,在如此年轻的生.............
  • 回答
    这事儿可真是让人操心。孩子捡了同学的旧球鞋,这本身是个小插曲,但因为父母的处理方式,让孩子觉得颜面尽失,甚至不想去学校了。咱们得好好捋一捋,看看怎么才能把这事儿圆过去,让孩子心里这道坎儿给过去。首先,我特别理解孩子的心情。小孩子嘛,年纪轻轻的,自尊心可强了。在他们那个年纪,学校就是整个世界,同学的看.............
  • 回答
    益阳男子送四岁女儿上幼儿园,因玩手机导致孩子被遗忘在车内,最终不幸身亡的悲剧,无疑是令人痛彻心扉的。这不仅仅是一个家庭的破碎,更是对社会安全教育和家庭责任的一次沉重敲击。如何评价这起悲剧?这起事件首先揭示了家长失职的严重性。作为四岁孩子的监护人,父亲负有不可推卸的照管责任。在将孩子送达目的地后,本应.............
  • 回答
    从家长角度看卢浦大桥“孩子受母亲批评后跳桥”事件作为家长,在得知上海卢浦大桥发生的这起令人痛心的事件后,我的心情异常沉重和复杂。这不仅仅是一起孤立的悲剧,更触动了为人父母最柔软也最担忧的神经。1. 瞬间的震惊与巨大的自责:我的第一反应是难以置信和深深的震惊。怎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一个孩子,在受到批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