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孩子捡了同学的一双旧球鞋,父母知道后找到班主任归还,孩子觉得自己很丢人不想再去学校上课怎么办?

回答
这事儿可真是让人操心。孩子捡了同学的旧球鞋,这本身是个小插曲,但因为父母的处理方式,让孩子觉得颜面尽失,甚至不想去学校了。咱们得好好捋一捋,看看怎么才能把这事儿圆过去,让孩子心里这道坎儿给过去。

首先,我特别理解孩子的心情。小孩子嘛,年纪轻轻的,自尊心可强了。在他们那个年纪,学校就是整个世界,同学的看法就跟大人看社会评价一样重要。他捡了双球鞋,可能觉得这事儿挺平常,谁没捡过东西啊?可他没想到父母会这么郑重其事地处理,还专门找到班主任去归还。在孩子眼里,这可能就等于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把他描绘成一个“偷东西的小偷”或者“爱捡别人东西的孩子”。这种“公开处刑”的感觉,让他觉得丢脸丢到家了,以后在学校怎么抬起头来?他一想到要去学校面对同学和老师那异样的眼光(即使这些眼光可能根本就不存在,只是他内心的投射),就觉得浑身不自在,宁可不去面对。

parents发现这事儿,他们的出发点肯定是好的,是想教孩子“不义之财不可取”,这是做人的基本原则,特别对。但是,在执行方式上,可能忽略了孩子的感受。也许他们没意识到,把这件事闹得这么“正式”,反而给孩子造成了二次伤害。毕竟,对孩子来说,这只是一双“旧”球鞋,可能他觉得捡了也没啥大不了的,或者觉得对方可能也不想要了。父母直接找班主任,等于把一个孩子间的小误会上升到了道德层面,并且是在老师和全班同学面前进行“纠正”。这种处理方式,对于一个本来就敏感的孩子来说,简直是要了他的“面子”。

现在孩子不想去学校了,这才是最棘手的问题。如果强行让他去,只会加剧他的抵触情绪,甚至可能导致更严重的心理问题。咱们得先安抚住孩子的情绪,这比什么都重要。

第一步:蹲下来,好好听孩子说

家长首先要做的,是放下“教育”的姿态,而是以一个朋友,一个能够理解他的人的身份,蹲下来,好好跟孩子谈谈。

承认他的感受: 不要急着解释,不要急着辩解。先认真听他把话说完,哪怕他说得有点夸张,有点情绪化。你可以说:“我知道你现在觉得很丢人,很难受,不想去学校了。妈妈/爸爸听到了,也明白你为什么这么想。” 关键是要让孩子感觉到,他的情绪是被看见和接纳的。
倾听背后的原因: 尝试引导他具体说说为什么会觉得丢人,是担心同学说什么?是觉得被老师批评了?是觉得父母的行为让他很尴尬?了解他丢人的具体点在哪里,才能有针对性地解决。
避免指责和说教: 千万不要在这个时候说“当初你怎么就捡了呢?”或者“这点小事至于吗?” 这只会让他觉得父母根本不懂他。

第二步:重塑孩子内心的“正义感”和“勇气”

这次事件虽然让孩子觉得丢人,但也恰恰是一个重新塑造他价值观的机会。关键是怎么引导。

父母是正确的榜样: 父母之所以归还,是因为“这是别人的东西,不属于我们,我们应该还给人家。” 这一点没错。但关键在于如何让孩子理解,而不是让他觉得自己“做错了事被发现了”。你可以这么说:“妈妈/爸爸这样做,是因为我们觉得这样做是对的,是尊重别人的做法。我们虽然因为还东西被你觉得丢人,但我们坚持做对的事情,这是一种勇气,一种正直。”
区分“捡了”和“偷了”: 很多孩子对“偷”这个词非常敏感。这次虽然不是偷,但被父母这么一处理,他可能觉得自己已经被贴上了“不好的标签”。你需要强调:“你不是故意的,而且你也不是偷,你只是不小心捡到了。你捡东西的时候可能也没想那么多,我们发现了,把它还回去,这说明我们是一家有原则的人,而不是一个做错事就藏着掖掖的人。”
解释“归还”的积极意义: 告诉孩子,归还东西,是在帮助同学找回他丢失的东西。这位同学可能也很着急,也很难过。咱们的归还,实际上是帮助了他,是一件好事。有时候做好事,在一开始可能会觉得有点不自在,但时间长了,就会觉得很值得。
引导孩子看到父母的“好”: 父母之所以这么做,是为了教导他成为一个更好的人。你可以说:“虽然让你觉得有点丢人,但我们是希望你以后做一个诚实、正直,敢于承担责任的人。我们相信你能够理解我们的用心。”

第三步:修复孩子在学校的“面子”和“归属感”

孩子不敢去学校,最根本的原因是害怕失去同学的认同,害怕自己在集体中的地位受到影响。

和班主任沟通(以孩子为中心): 和班主任沟通时,重点不是强调“我孩子捡东西了”,而是强调“我孩子现在因为这件事,心理上有些不适应,不想去学校了。我希望您能理解并帮助他。” 可以和班主任商量一个委婉的方式来处理,比如:
“老师,我儿子最近因为一件小事,觉得在学校有点尴尬,暂时不太想来上课了。我们正在和他沟通,也希望您能在班里稍微引导一下,比如在讲到诚实、物归原主的时候,稍微提一下正面案例,或者不要过多地强调这件具体的事,让他慢慢淡化。”
或者,班主任可以在班会上讲一个关于“诚实归还失物,反而赢得尊敬”的小故事,而不是直接点名说“某某同学捡了东西又还回来了”。
鼓励孩子主动(小步前进):
让孩子自己去归还(如果还有可能): 如果鞋子还在,并且学校还没来得及归还,可以鼓励孩子下次上学时,自己把鞋子送到同学手里,并且简单说一句:“你的鞋子,我捡到了,还给你。” 这样主动的归还,会让孩子更有掌控感,也更显大方。但这需要孩子有足够的勇气,如果他实在抗拒,就不要强迫。
如果已经归还: 可以让孩子在学校里主动和其他同学说说话,参与到班级活动中去。用行动来证明“我还是原来的我”。
肯定孩子的优点,转移焦点: 在家里,多肯定孩子其他方面的优点,比如他画画好,或者运动棒,或者很懂事。让他意识到,自己的价值不仅仅体现在这双球鞋上。可以约他出去玩,做他喜欢的事情,让他重新找回快乐,减轻对学校的恐惧。
“没人在意”的心理暗示: 很多时候,孩子认为丢人,是因为他觉得所有人都盯着他看。要温和地告诉他:“其实,大家可能不像你想象的那么在意这件事。孩子们都有自己的事情做,一会儿就会忘记的。而且,很多同学可能也做过类似的事情,只是没有被发现。”

第四步:重建家庭的信任和沟通模式

这件事暴露了家庭沟通中可能存在的问题,需要引以为戒。

父母要学会“分寸感”: 孩子的事情,不一定都需要父母出面,更不一定要闹到老师那里。很多小事,可以通过和孩子一起商量来解决。比如,“你捡到了这双鞋,你打算怎么办?” 让孩子自己做决定,即使决定不完美,也是他自己的成长。
信任孩子的处理能力: 父母的过度干预,有时会让孩子觉得自己不被信任,觉得父母不相信他有能力处理自己的事情。
家校沟通要谨慎: 家长和老师沟通时,要多考虑孩子的感受,尽量选择对孩子伤害最小的方式。

总而言之,孩子现在最需要的是理解、支持和耐心。这次事件虽然让他难堪,但如果处理得当,反而能让他学会如何面对挫折,如何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并变得更加坚韧。关键在于父母的态度和引导方式。一定要让孩子明白,犯小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因为害怕丢人而逃避现实,或者因为一次“尴尬”就否定自己的一切。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可怜的孩子,赶紧给办转学吧!

明明白白被亲爹的脑门发热和班主任的办事不利给“坑”了。


先说你姨夫,孩子最后都说了球鞋是捡到的,别人不要了的,为啥不相信呢?

还屁颠屁颠儿“人证物证”整全活了去找班主任,是等着还了那双球鞋,让别人对你的教子有方竖大拇指吗?

退一万步讲,就算你担心鞋是孩子“偷”来的,那也得有个调查事实的过程吧。

你就不怕孩子被你冤枉了出丑?(事实证明碰见极品班主任,孩子的确丢丑丢大了)

要我,我会先找班主任说出我的担忧,请求她帮忙确定一下那双鞋是不是被扔在先,被捡在后(拐个弯儿问句话的事)。

因为不管在法律还是道德层面,捡到别人不要的东西和偷性质都是完全不同的:

1、捡到别人丢失的东西属于不当得利,应予以返还,且负有妥善保管的义务。
2、如果是别人不要的东西,那就成了无主物,你捡到了所有权就是你的了,不需要归还。

第二步,等确定了事实,再解决问题(放回垃圾桶或者物归原主)

但原则上就是要把对自家孩子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或者伤害降到最低。

而绝不是毫无防备地因为孩子做“错”了事,就把孩子的自尊当着外人的面儿率先来踩上一脚。

生活中这样的无脑父母的确有,平时不见得对孩子有多上心,一逮着机会能在众人面前秀一下自己的“训猴本领”,你看吧,这上窜下跳的可能耐呢。

真实内心是自卑又虚荣,你姨夫自以为着儿子的面儿把鞋还回去忒有高风亮节的范儿。

其实呢,就算那个有钱孩子没做“二次扔鞋”这个羞辱动作,他当着全班老师同学的面儿表演拾鞋不昧,也基本上等同于给自己儿子公开处刑了,这不明摆着让娃儿社死么?


再来说这班主任,不知道是经验不足新上任,还是确实解决问题的能力太差!!

怎么能把本该私下解决,私下教育的事主动扩大化到班级呢?尤其最为关键的一点是压根儿没考虑到孩子的自尊心,也不管这个孩子以后怎么和班级同学相处。

更绝的操作来了↓

欠考虑➕扩大化处理,导致孩子自尊心碎成了渣渣(虽然也有其他原因)。

当孩子的父亲求助老师想让其帮忙开导下儿子时,这位“伟大”的人民教师啊,却并不想着趁此机会在全班批评教育一下(尤其那个有钱同学的恶意羞辱,行为太恶劣了)

反倒觉得“从始至终都是表弟的错,班主任也不好管太多”

明摆着推脱责任!不好管太多?那让父子俩当全班面还鞋是不是你这个班主任主导的,咋滴,现在孩子心理有了创伤,你开始撂挑子了?

锅甩得够利索!锅底还烫的发红你就能一个动作“走你”

真乃极品!

所以看见了吧,这个事只要孩子还在这个学校待就基本上「无解」,因为班主任这个关键人物摆摆手不想管了,孩子几乎没有任何找回自尊的可能了。

靠孩子的心理调节能力就更别想了,青春期啊!心理上本来就敏感又矛盾:

1.自我意识:非常强,可能因为自己的优点而自恋,也可能因为自己的缺点而沮丧。
2.独立性:青春期的孩子独立的意愿非常强烈,渴望冲出成人约束,总希望自己被当大人看。

何况还摊上这种事情,“主谋”一个是家里的爹,一个是学校的“爹”,娃内心是真煎熬……


那接下来,咱再深入探讨一下,除了给孩子转学,家长这里还能做点什么抚慰孩子受伤的心灵?

一、认真给孩子道歉

家长自己先反思:这件事有哪几个环节我实力坑儿了?想明白了在孩子面前坦白承认自己出面解决这件事的考虑不周,承认孩子被反复伤害自己有很大的责任。

没有满分父母,也没有完美孩子,

但事已至此,咱管不着别人还不能把自己的责任担起来吗?最怕就是当父母的也和渣渣班主任一样摆摆手“儿砸,心胸宽广点,这事儿就过去了,他们说啥你别往心里去”

我告诉你,如果这样,这事儿不仅过不去,最终还会变成一根刺扎在孩子心里。

往后漫漫人生,孩子一旦在工作生活中遇到挫折困苦,很容易抑郁。

因为曾经在他最需要心理安慰和鼓励的时候,最亲的父母和那些外人一样,告诉他“这事儿还赖你,你自己造成的”

所以,请低下为人父母那颗高傲的头颅,这样给孩子讲(只是个话术参考):

“爸爸承认,当时只担心你对我说谎,怕你是偷,以至于急着让你还回去,因为爸爸非常看重你的品质。

但是也确实,我太欠考虑,在你招致同学的嘲笑这个结果上我也有很大的责任。

我很难过

1.作为你的父亲,我没能在你提出想要那双鞋的时候,意识到它对你来说有那么大的吸引力和价值,从而拒绝了你。
2.附和班主任当着全班物归原主时,我成了别人事后侮辱嘲笑你的帮凶,以至于要你为我的愚蠢买单,受伤害

对不起儿子!请你原谅!


二、给孩子做思想建设

整个球鞋风波涉及到的校方关键人物:班主任、有钱同学。

班主任,前面已经说了,三观不正,办事不利。

有钱同学,恶意让别人出丑,品行具体到这个事儿上真是不咋滴。

那么这些学校的关键人物,可以说是对这个脆弱的孩子集体不友好。

所以,家长给孩子是要转学,但前提是回家后跟孩子再深入沟通这件事,梳理以下几点:

  1. 捡和偷性质不一样

只要不是偷,咱就还是坦坦荡荡的男子汉。至于捡,可以捡别人不要的东西吗?可以,但是也要承担风险,你得提前想清楚。

比如你捡了之后对方又后悔扔了,那只要人家开口索要,你就必须还回去。

更深层的,你有可能因为「捡」了以后被发现,而让别人看不起、嘲笑、孤立等等。

我们无法左右别人怎么看我们,但我们至少要学着保护自己,尽量不让自己成为别人茶余饭后的谈资。


2.价格和价值

看到截图这里的时候,很心疼这个孩子……

相信我们每个人都有很想要某个东西而不得的经历,小到棒棒糖,大到一件漂亮衣服,一双名牌鞋,甚至成年后一个爱而不得的人。

有些东西我们当时想要,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也不那么渴望了。

而有些东西,我们想要却会心心念念久久不能忘怀,就好比这个孩子“一直想要一双和同学一样的球鞋”

他也许看上了这双鞋在阳光下明亮的色泽,暗暗羡慕同学穿在脚上走路带风,甚至曾经梦见过自己穿上这双鞋子大汗淋漓打球的场景……

他应该是怯怯地向父母开过口的吧,可惜,父母经济条件有限,并没能满足他的愿望。

但是经济条件有限真的连一双孩子喜欢的鞋都买不起吗?我想不至于,贫穷只是拒绝满足孩子愿望的的底色,真正说NO的原因可能是父母内心对孩子愿望的价值衡量结果。

相比于把同样的钱花在孩子别的地方,比如教育等,父母会认为一双鞋不足以说服他们花大价钱。

所以我要说什么呢?一个东西一旦和愿望挂钩,就不止是冷冰冰的价格数字那么简单了,对于想要得到的人而言,它所能提供的其他不可用数字衡量的价值也可能是巨大的。

那么为人父母,我们在面对孩子提出的愿望时,经济条件是否能负担得起是一方面,愿不愿意倾听孩子的心声调整我们的价值衡量准则也是很重要的一方面。

倒不是说父母要砸锅卖铁,无原则地溺爱孩子,毕竟学会合理控制私欲也是成长重要的一课。

只是说,我们面对孩子的请求时,需要多花一些心思探知孩子内心真正的需求。比如正面的渴望被认可,被接纳,被尊重……负面的想要获得压别人一头的优越感,过度膨胀的虚荣心等等

想起《小王子》里的一段话:

大人热爱数字。
如果你跟他们说你认识了新朋友,他们从来不会问你重要的事情。
他们从来不会说:“他的声音听起来怎么样?他最喜欢什么游戏?他收集蝴蝶吗?”
他们会问:“他多少岁?有多少个兄弟?他有多重?他父亲赚多少钱?”
只有这样他们才会觉得他们了解了他

如果你对大人说:“我看到一座漂亮红砖房,窗台上摆着几盆天竺葵,屋顶有许多鸽子……”
那他们想象不出这座房子是什么样的。
你必须说:“我看到一座价值十万法郎的房子。”他们就会惊叫:“哇,多漂亮的房子啊!”


三、关注孩子的心理状态。

转学后一直到孩子适应新学校生活这段时间,家长一定要多关注孩子的心理状态,必要时给孩子寻求心理干预和治疗。

因为从当前的情况来看,这件事已经给孩子造成了很大的伤害。如果长此以往走不出来,这个孩子很容易陷入自卑,自我怀疑,自我否定的闭环怪圈。

《如何说孩子才肯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这本书的第十章有过这样一段话:

一个人若被自卑感所笼罩和统治,他的精神活动就会遭到严重的束缚,从而使聪明才智和创造能力受到严重的压抑,无法发挥自己的作用。

这种心理长期发展下去,就会导致一个人颓废、落伍、心灵扭曲,甚至产生错误的人生态度。

所以,还是那句话,把已经发生的事对孩子造成的负面影响和伤害尽量降到最低。

帮助孩子度过这段黑暗的日子,向前看,走更远。



| @知乎图书 @知乎亲子 我是 @排骨冬瓜汤 阅读推广人,家有萌娃开心妹的职场妈妈,喜欢分享一些婚恋育儿的观点,欢迎同频的你点赞关注

| 往期回答: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