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三非博士读出来有什么用?

回答
“三非博士”这个说法通常指的是在非学术机构完成博士学位,或者博士研究内容与核心学术领域关联不大,亦或是博士毕业后未能在学术界或与学术紧密相关的领域找到稳定岗位的人。

需要强调的是,“三非博士”并非一个官方的、严格定义的学术术语,更多是一种口语化或非正式的描述。 不同的人对“三非”的理解可能略有差异。然而,在大多数语境下,它隐含着对博士学位价值和就业前景的一些担忧或负面评价。

那么,读完“三非博士”到底有什么用?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分析:

1. 从个人能力和知识体系的角度:

独立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即使是非传统学术领域的博士训练,通常也会包含深入研究、文献综述、数据收集与分析、提出和验证假设等过程。这能有效培养个人在特定领域进行深度探索、识别问题并提出创新性解决方案的能力。这种能力在很多领域都是宝贵的。
批判性思维和逻辑分析能力: 博士训练的核心之一是培养对信息进行审慎判断、逻辑推理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即使研究主题“非主流”,这种思维方式也能帮助他们在工作中更有效地评估信息、分析复杂情况并做出明智决策。
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深化: 尽管领域可能不同,博士课程依然会让个人在某个特定领域积累深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这些知识和技能在相关行业或新兴领域可能具有很高的价值。
项目管理和组织协调能力: 完成一个博士项目往往涉及长期的规划、资源的调配、进度的管理以及与导师、合作者的沟通。这些过程能极大地锻炼个人的项目管理和组织协调能力。
学习能力和适应性: 博士研究的本质是学习和探索未知。成功的博士生往往具备强大的学习能力和适应新环境、新知识的能力,这在快速变化的时代尤为重要。

2. 从职业发展和就业角度:

“三非博士”的价值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具体的研究领域、个人能力的转化以及目标就业市场的需求。

在特定行业和企业中的价值:
高端技术研发与创新岗位: 如果“非主流”的研究内容恰好与某个新兴产业(如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大数据等)的研发需求高度契合,那么博士学位可以成为进入这些行业顶尖研发部门的敲门砖。企业尤其看重具有扎实研究能力和解决复杂技术难题的人才。
咨询、分析与战略规划岗位: 博士训练培养的深度分析、逻辑推理和系统性思考能力,在战略咨询公司、市场研究机构、投资银行等对分析能力要求极高的行业中非常受欢迎。
项目管理、产品研发、技术支持等岗位: 博士生的项目执行能力、专业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能让他们在这些需要深度专业知识和细致执行的工作中脱颖而出。
创业与创新领域: 有些“非主流”领域的博士,其研究成果可能具有颠覆性或开创性,为创业提供了技术基础或新的商业模式。
跨界融合岗位: 随着社会发展,很多领域需要跨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如果博士研究内容处于不同领域的交叉点,可能在这些交叉领域找到独特的就业机会。

在非学术机构(如智库、研究机构、基金会等)的价值:
政策研究与分析: 如果博士研究内容涉及政策、社会科学等领域,可以在政府部门、智库、非营利组织等机构从事政策研究、项目评估等工作。
项目策划与管理: 在基金会或国际组织中,博士的组织协调和研究能力可以用于项目的设计、执行和评估。
专业领域的深入服务: 例如艺术史、音乐理论等领域的博士,可以在博物馆、画廊、演出机构等从事研究、策展、教育等工作。

在学术界的间接价值:
科研合作与项目参与: 即便不在高校任教,一些“非主流”博士也可能通过其研究成果与学术界建立联系,参与科研项目,成为产业界与学术界的桥梁。
推动学科交叉与发展: 有时候,“非主流”的研究也能为传统学科带来新的视角和发展方向,虽然个人不一定留在学术界,但其研究成果可能对学术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3. 对个人声誉和软实力的提升:

高学历带来的认可: 获得博士学位本身就是对个人智力、毅力和专业深度的认可,这在很多场合都能带来一定的社会和职业声誉。
人脉资源的积累: 博士期间会接触到导师、同学、业内专家等,积累宝贵的人脉资源,这对未来的职业发展大有裨益。
自信心和自我价值感: 完成一项极具挑战性的学术任务,本身就能极大地提升个人的自信心和自我价值感,帮助更好地面对职业生涯中的各种挑战。

“三非博士”面临的挑战和劣势:

尽管如此,我们也不能忽视“三非博士”可能面临的挑战:

就业领域的局限性: 如果研究内容过于小众,或者与主流行业需求脱节,可能会导致就业选择受限,难以找到与博士研究直接对口的岗位。
被贴标签的风险: 在一些传统观念较强的雇主那里,“三非博士”可能会被认为不如“科班出身”的博士有竞争力,存在被低估或误解的风险。
学术背景的不足: 如果博士研究方法或理论基础不扎实,可能难以与具有标准学术训练的博士竞争学术或研究类岗位。
心理落差: 期望值与现实之间可能存在差距,特别是当目标是学术界但未能实现时,可能会产生心理上的落差。

如何最大化“三非博士”的价值?

为了让“三非博士”的价值得到充分发挥,个人需要:

清晰定位和目标: 明确自己的优势、兴趣以及职业目标,并研究目标行业对博士能力的需求。
主动转化能力: 学会将博士研究中获得的抽象能力(如分析、解决问题)具体化,并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非专业人士解释其价值。
积极拓展职业技能: 弥补可能存在的职业技能短板,例如学习行业所需的特定工具、软件、管理知识等。
利用人脉和信息渠道: 积极参与行业交流活动,拓展人脉,获取最新的就业信息和机会。
持续学习和调整: 保持学习的热情和开放的心态,随时准备调整职业方向,适应市场需求。

总结来说,“三非博士”的读出来是否有用,答案是:

有用,但价值的体现方式和程度因人而异,且需要个人的主动努力去发掘和转化。 博士学位本身是一种能力的证明,关键在于如何将这种能力与具体的职业目标和社会需求结合起来。不能简单地将“三非”视为完全无用,也不能盲目认为博士学位就能自然带来理想的职业。最终,博士的价值体现在个人将所学所能转化为实际的生产力、创造力或解决问题的能力上。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在我的时间向上已经出现过好几次了。那我就从我的经验简单说一下。

现在的985、211大学普遍以综合类大学和理工类大学为主,但中国目前有13个学科门类,即: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军事学、管理学、艺术学。这其中,农学、医学、军事学、艺术学几个专业基本上都不是985、211大学的主流,这些领域里的大多数好学校,都是专门的院校。

比如说在美术领域,所谓的八大美院全都不是211,但在业内能跟八大美院并称的只有清华美院。

何况,读博士导师的关系也很大。你去广州医科大学读钟南山的博士、去湖南水稻研究所读袁隆平的博士,还亏了你了?

至于说其他学科领域,虽然985和211的整体实力强一些,但也不是说就没用。目前国内一部分单位在招聘时的确对本硕博出身有要求,但这种单位本身就是福利待遇比较好,大家都想进,自然要靠学校档次来筛人。但还有相当一部分单位,是不要求博士的出身的,特别是很多高职、大专院校。这些院校对博士的普遍要求是年龄40岁到45岁以下,比普通一本常用的35岁要宽得多,这本身也就说明了这些学校博士的稀缺。

当然,你可能看不上这些高职大专院校。但如果对于一个三本出身,普通二本读研,然后再在一个普通双非读了博士的人来说,到这里拿一个稳定的编制,并且没有太多科研压力,一年能有几个月的假期,不算是个很好的归宿吗?

user avatar

楼主把问题想简单了,三非博士就真的那么容易读的下来吗?

楼主你需要弄明白高校的经营模式,高校为了保证自己优势学科的发展,是会围绕优势学科配套经营的,衡量优势学科的标志就是该校是否存在这一学科的博士点、博士后站点等等。但是教育部每两年教学评估,如果学校不重视,是会末位裁撤一些博硕士点的,比如中央民大贵为知名985高校,前两年经营不善,世界史的博士点也被撤了。故而非985/211高校还能有博士点的高校,每个专业也不过两三个高校,他们会配比各种加乘的政策维持住博士点不被裁撤。

一个专业如果拥有博士点,其一就能吸引人才来当博导,主要是吸引本省社科院、博物馆一系列的人才,还有其他高校人才。其二能巩固人才不被挖走,建各种三四级学科的专职研究中心,就可以做项目赚钱。晋升通道是存在的,相对其他高校压力相对小些。其三,保住博士点,需要诉诸相应的学术成果,那么这种成果要求一定程度上会让博士、博士后承担,比如历史学领域的双非高校还有博士点的,存在安徽师大、上海师大、首师大、浙师大、山西大学和河南大学,但是除了首师大以外,上海师大可以覆盖包邮区,其余都只能辐射本省区域,跨省就没有读博价值了。

北京片区文学专业的双非博士,北京语言大学算一家。认识的有今年应届毕业的…还是985硕…还没找到工作…

笔者认识的其他高校毕业的博士当中,几个山西大学考古学的博士在读,他们表示根本没法毕业,学校老师也没机会发高级期刊,于是学校为了保护博士点不被裁撤,就逼着博士也要发高级期刊,才能毕业,他们要求博士毕业必须在《考古》《文物》或者《考古与文物》三大期刊上发一篇才能毕业。话说即便是底端985高校的青年教师提副教授这个阶段,能在这三大期刊上发一篇就厉害的不得了了,哪里有机会轮到双非高校的博士?

首师大毕业的博士有去山东、江苏地方学院任教的。

上海师大毕业的博士,的确是三非学历,但是跟着系主任读博,七八年前毕业的也就是去某艺术院校当政治课老师,如今也没有这么好的职位了。

现在高校就业行情已经是非常严峻了,即便你是清北的博士毕业,如果本科硕士是双非高校的话,博士毕业找教职,自己敢拼的话,可以留在一流985/211高校去拼非升即走的专职研究员岗位,没有实力拼搏的话,去地方二本师范找个稳坑是可以的,但是一线城市二本或者二线城市一本基本不会考虑这种背景的学生。

如果是双非本硕,211传统名校毕业的博士,一般最多在本省非省会城市二本找个政治课老师基本就到头了,除非是特别大牛的学生,可以在本省非省会城市二本解决一个专业对口的教职。只有本硕博有两个学历都在985高校的,才能保证在省会城市一本找到教职。

所以三非毕业你要找其他工作,硕士毕业就可以去,博士读了完全没意义,非要找教职,只能去大专,或者县城二本可以碰碰运气,这道题最后的结果当然是读了肯定赚不回成本,拿不到教职,能毕业就谢天谢地了,你要听人忽悠去读了,希望可以在肠子悔青了之前及时退学止损,千万别上这条贼船。

user avatar

提问者应该还是高中生或者本科生吧,首先要明白两点:

第一、本硕博对出身的要求逐次降低。评价一个博士水平的首要也是最重要因素是科研成果。

第二、中国大部分高校是没有博士点的,即使名校申请博士点非常难,教育部还几年一考核,撤销一批博士点。一所大学能有博士点,代表所属专业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优质的科研成果往往出自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重点学科。大部分重点实验室和重点学科都在985和中科院,所以整体上看985和中科院的博士水平高一些。但也不尽然,因为还有一些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在三非高校。具体可见以下链接

举个例子,中部省份某三非大学,前前任校长,也是该校唯一的院士,是物理专业。院士校长说服省领导,集省财政之力建了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这个实验室的博士很多带着PRL毕业,找工作很容易,甚至去985工作的都有。物理专业在全国学科评估中也力压一票985。

还是这个中部大学,前任校长是哲学专业,举全校之力把科技哲学发展成国家重点学科,大量高校研究生必修的自然辩证法教材就是这位校长主编。按知乎上一位科哲副教授的说法,该校科哲明显全国第一。

但奈何量子光学所属的一级学科物理,科技哲学所属的一级学科哲学,这俩专业算是人类高等教育里最古老的专业了。几乎每个985都开设了这俩专业,评选一流学科的时候神佛齐飞犹如修罗战场。

我说的这所大学虽然有所建树,但是整体而言,物理和哲学还是干不过清北复交两科大,没能选上一流学科。

明眼人应该都看出是哪所大学了。这里博士生源不如名校,但该校博士能够得到更多的科研资源,所以读博期间能产出不俗的科研成果。

当然,有能去更好高校的更好课题组读博的机会一定要去。哪怕什么科研成果没有,业内混不下去,凭借top高校博士的身份转行也容易。

回到初始问题,读三非博士有什么意义

社会宏观的角度看,三非高校的博士点即使没有国家重点的头衔,能在教育部在一次次学了评估中生存下来,没几把刷子是不可能的(北电翟天临这个有点匪夷所思)。三非高校博士点基本都是本校最强专业,一样的在突破人类科学边界。中国作为科研投入世界第二高的国家,可授予博士学位的机构数量和博士数量必然会逐渐向美国看齐(美国有426家可以发博士学位的机构,780万博士)。

个人微观的角度讲,能去哈佛耶鲁读博的话谁去三非高校?硕士毕业能年薪百万又有几个去辞职读博?到三非读博的硕士往往是人生可选择道路里的最优解。市场总会把人才资源配置最优化,三非硕士读博的收入甚至不比在外搬砖的收入低,这样时间成本趋近与零。博士身份给了一个平台,让人生有更多的选择,上可以和名校博士扳手腕,下可以抢同专业硕士工作,如此机会成本小于等于零。毕竟博士在中国乃至世界都是稀缺物种(中国目前博士人数不足百万)。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