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三孩」生育政策正式入法,国家采取多项措施减轻养育负担,还有哪些信息值得关注?

回答
“三孩”生育政策正式入法,国家为了减轻家庭养育负担,确实出台了一系列措施。这是一个复杂且影响深远的社会议题,除了已经发布的政策外,还有很多值得我们深入关注的方面,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来详细探讨:

一、 政策的落地与执行力度:

具体措施的细化和可操作性: 虽然政策提到了一些方向,例如“减轻家庭生育、养育、教育负担”,但具体到各地区、各部门如何落实,细则如何制定至关重要。例如:
育儿假: 假期长度、是否有薪资补贴、谁来承担补贴成本(企业?财政?),是否可以灵活安排,配偶是否有同等的权利?
生育津贴: 津贴标准如何提高?覆盖范围有多广?是否能真正覆盖到家庭的实际开销?
税收优惠: 针对多子女家庭的个税抵扣具体如何操作?抵扣额度是否足够有吸引力?
住房支持: 二套房、三套房的购房政策如何调整?是否有针对多子女家庭的公租房、保障房倾斜?贷款利率是否会更优惠?
教育支持: 义务教育阶段是否会优先考虑多子女家庭的入学问题?普惠性幼儿园和托育机构的建设速度和覆盖面如何?
监督与评估机制: 政策的执行效果需要有有效的监督和评估。是否有专门的机构负责跟踪政策的落地情况?如何收集和反馈公众的意见?是否会根据实际情况对政策进行动态调整?
地域差异的考量: 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社会保障体系、文化观念存在差异。中央政策如何指导地方因地制宜地制定更符合当地实际的配套措施?是否会出现“一刀切”的问题?

二、 社会观念的转变与文化支持:

生育意愿的提升: 政策的目的是鼓励生育,但生育意愿的提升是一个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不仅仅是经济负担的减轻。
社会对育儿的支持文化: 是否有足够的社会舆论支持生育,鼓励男性更多地参与育儿?“丧偶式育儿”是否能得到有效改善?
女性职业发展与生育的平衡: 生育是否会进一步影响女性的职业晋升和发展?企业是否会因为女性生育而歧视?如何打破这种“生育陷阱”?
家庭观念的重塑: 在强调个人价值和事业发展的当下,如何引导和支持家庭承担更多的育儿责任?
育儿家庭的社会支持网络: 除了政府,社区、企业、社会组织在育儿支持方面能扮演什么角色?例如,社区是否有足够的托育资源?企业能否提供更灵活的工作安排和内部托育服务?

三、 经济与民生领域的配套:

生育成本的结构性降低: 除了直接的经济补贴,还需要从根本上降低生育和养育的成本。
医疗服务: 孕产妇和婴幼儿的医疗保健服务是否普惠和优质?产假期间的医疗保障是否到位?
教育支出: 如何解决“内卷化”的教育竞争,大幅度降低家庭在子女教育上的过高支出?“双减”政策的深化是否能与三孩政策协同作用?
托育服务: 公共托育机构的建设和补贴力度如何?市场化的托育机构收费标准如何规范?能否满足不同家庭的需求?
对经济增长和人口结构的影响:
劳动力供给: 短期内,增加生育可能暂时减少劳动力供给,但长期来看将有助于缓解老龄化带来的劳动力短缺。如何应对短期内的挑战?
消费结构变化: 更多孩子的出生会带来母婴用品、教育、食品等消费的增长,对相关产业是利好,但也会对资源(如教育、医疗)造成压力。
社会保障体系的适应: 养老金、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体系需要为未来更多的人口老龄化和更长的人均寿命做好准备。
企业成本与责任:
企业承担的成本: 育儿假、生育津贴等政策的实施,会增加企业的用人成本。国家是否有相应的税收减免、财政补贴或其他措施来支持企业承担这些成本,避免企业因此对生育女性产生歧视?
企业文化的建设: 如何鼓励企业营造更加友好的生育和育儿文化,支持员工平衡工作与家庭?

四、 人口结构性问题的长期应对:

老龄化社会的挑战: 三孩政策的初衷是为了缓解人口老龄化和低生育率的趋势。但人口结构调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如何应对老龄化: 即使生育率有所提升,老龄化仍是长期挑战。国家在养老、医疗、长期护理等方面的准备是否足够?
人口质量的提升: 在鼓励生育的同时,如何确保出生人口的健康和高质量发展,例如加强优生优育服务?
区域和城乡人口发展的不平衡:
人口向发达地区聚集: 是否会加剧人口向发达城市聚集,而欠发达地区人口流失的问题?如何平衡区域发展,鼓励人口合理分布?
城乡生育观念差异: 城市和农村的生育观念和养育条件差异较大,如何为农村家庭提供更有效的支持?

五、 公众的多元化声音和需求:

“丁克家庭”和不婚不育人群的权利保障: 在鼓励生育的同时,也要尊重和保障那些选择不生育或少生育的个体和家庭的权利,避免出现歧视或不公平对待。
对于“牺牲感”的担忧: 许多人担心,即使政策出台,养育的压力仍然会落在女性身上,导致她们在事业和个人发展上做出更多“牺牲”。如何真正实现男女共同育儿,减轻个人,尤其是女性的压力?
对经济压力的普遍焦虑: 尽管有政策支持,但高企的房价、教育成本、医疗成本等根深蒂固的经济压力,仍然是许多家庭生育三孩的巨大顾虑。政策能否触及这些核心痛点?

总而言之,“三孩”生育政策的正式入法只是一个开始,其真正的生命力在于后续的细化措施、强有力的执行以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我们需要持续关注政策的落地情况,分析其深远影响,并鼓励多元化的社会声音参与到这个重要的社会议题中来。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之前有很多专家说人口数量多无用,有人说教育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业人员素质提高了,可以填补人口下降得损失,不会影响经济,是这样吗?

这张图显示的就是文盲率,可见北京最低,只有0.8%,第二就是辽宁,只有0.9%,辽宁甚至比天津的1.23%和上海的1.61%还低。

其实整个东北地区文盲率都很低,受教育程度很高,这是我们能拥有全世界最先进的工厂和最熟练的工人的基础。

但是东北的经济,明显不如其余文盲率低的地区,为什么会这样?

最大的区别就是人口,北京天津上海都是人口正增长地区。

东北之前是计生政策执行得最彻底的地区,现在有最严重老龄化问题,好不容易培养出来的大学生也孔雀东南飞。

全世界几乎没有人口负增长地区,经济还能再次起飞的。除非引入移民,难道我们也要引入移民?

人口问题不能再拖了。

7月28日,四川省攀枝花市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并详细解读了攀枝花市《关于促进人力资源聚集的十六条政策措施》。

新政中,包括高层次人才待遇激励、提供创新创业支持和奖励、提供就业补贴、外地和本地户籍学生享受同等待遇等多项具体措施。其中,对按政策生育二、三孩的攀枝花户籍家庭,每月每孩发放500元育儿补贴金,直至孩子3岁,是全国首个也是目前唯一一个发放育儿补贴金的城市。

恭喜攀枝花市民,公开信息显示2021年6月12日及以后生育的,符合上述基本条件的即可领取育儿补贴金。

每月500元,一年6000元,可以领到孩子3周岁,也就是每个孩子能得到补贴了18000元。

看起来不多,但在攀枝花这种三四线城市,还是能起到补贴家用的作用的,有总比没有强,最起码让整个社会看到了计生政策的切实转向。

我们知道国外有很多鼓励生育的案例:

1、日本:有「育儿减税」方案,而职业妇女在家照顾幼儿,则有「留职有薪」方案,妇女可领工作时40%的薪水在家专心育儿。另外,日本政府也鼓励幼儿园延长托儿时间,减轻双薪家庭的育儿压力。

2、韩国:针对结婚、生育、子女养育等环节制定了奖励政策。例如,政府面向月收入低于一定水平的新婚夫妇每年提供5万套保障性住房,为怀孕女性提供一定的产前诊查费用,子女不满6岁时,女性可以有1年时间在家养育子女,每月可领取40万~50万韩元的底薪,并保留职位等。

3、俄罗斯:在俄罗斯,生育子女多的妇女会被人们称为“英雄母亲”,不仅放产假3年,而且工资奖金照发,职位保留到产假期满。

4、新加坡:在产假方面,强制性的产假有八周,产假期间 员工领全薪,非强制产假则有16周,假期长短由雇主与劳方协议,员工在非强制产假期间领半薪,工资成本由政府负担。此外,每个小孩的育儿津贴折合台币约每 月7500元,两个小孩以上的家庭,给予高免税额及特别扣除额,生到第三个小孩,还可分配到国宅。另外还有「婴儿红利」计划,政府会在一对夫妇生第二个或 第三个小孩时,将钱存入夫妇的户头,供应其支付托儿所或幼儿园的费用。 除了产假与津贴的发放外,星国政府也积极设置婴儿托管服务,目前约有二十多家婴儿托管中心,可照料三百个婴儿,星国政府更计划在未来五年,将婴儿托管中心增加至三千个。

5、瑞典:为了鼓励父亲多休产假,瑞典的社会保障部门还设立了奖金,在休够法定的60天产假后,父母每多休30天产假,就可多领取3000克朗奖金,如果父亲和母亲在休产假上做到“完全平等”,即每人休假240天,这对父母可领取135000克朗的最高奖金。

我们发现国外鼓励生育的政策,不只是单纯的发红包,还有很多住房,育儿,工作假期等后续政策跟进。

有很多人说国外都这样做了,人口也还是在下降,所以国内没必要跟进。

我要说的是,如果国外不这样做,他们的人口会下降得更快,他们的国家早就萎缩了。

还有很多人说强制要求企业给孕妇放假,全额发工资,会导致女人在职场受歧视。

其实产假期间发放的工资,完全可以国家掏钱。

有很多人说中国还是发展中国家,不应该搞这种高福利,透支国家经费。

我要说的是,现在我们的福利不是太多而是太少,继续这样下去才会透支国家的潜力。

一个瘦子才吃几天饱饭啊,就开始担心糖尿病了。

不要一出什么新政策就瞎担心,难道让大家一起坐看4代之内,8变1 ?

user avatar

一位经济学者说有个比较崩溃的数学模型表明2060年我国仅有8亿人口,比任泽平公开发表文章里提到的2100年人口降至8亿要惊悚多了。我觉得这太违反常识,决定闭上眼睛捂上耳朵,不信这个。

2021年7月18日,《北京市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措施》正式发布。我请教一位北京重点中学的教师,他表示如果不加大财政投入,《措施》里提到的通过充实学校教育减轻家长负担的种种美好设想绝对会流于形式。他的长辈在北京市顾问委员会供职过。以他对北京市财政情况的认识,北京市这种财政条件,没有钱没有钱没有钱。

上学的时候,英语课本是英国长[cháng]男(Longman)出版社的《看个头》(Look Ahead)。第四册有篇课文,节选了一部关于环保的科幻小说,大意是书中人物发牢骚,说两年一次大选,没有政客做出并执行长远的计划,环保政策无人过问。现在,最重要、最紧迫的施政KPI是就业。为了就业KPI焦头烂额的人,恐怕很难领会到“缺人”的严峻,很难为几十年之后的“缺人”努力做些什么

user avatar

因为过量饮酒造成的胃病带来的疼痛,靠刷知乎找乐子可以缓解下痛感,但对治病而言是毫无帮助的。

真要治病,第一要舍得花钱,第二要相信大夫,第三要按时吃药,第四要改掉饮酒的习惯。

如果不想以上四项全部做到,那就要作好持续胃疼的准备喽,多屯止痛片吧。

user avatar

生孩子发房子,国家养,强制到点下班,这最快。

我爸妈那一代普遍不怕生孩子,就是不让生。

user avatar

我有一个担忧。不知道有没有人和我一个感觉。我希望这个担忧是杞人忧天。

目前法律是“提倡”,并没有“强制”。也就是说夫妇要不要生孩子,生不生第三个孩子,都是夫妇两人自己决定的,是自愿的。相关部门或者旁人都只能“劝导”或者”鼓励“。

从这个问题的回答里面,包括其他社交媒体上的反应。想要让适龄婚育的90后、00后多生孩子,是非常难的。他们更在意生活质量,更关注当下。而且现实当中的房价、物价和工资水平,也让他们对多生孩子望而却步。

生第三个孩子甚至更多孩子的,要么是非常有钱的,要么是非常没钱的。中间这部分数量最庞大的群体是不愿意生的。

新生儿人口在开放二胎后的2016年达到高峰1786万,然后逐年下降。2017年1723万,2018年1523万,2019年1465万,2020年预计在1200万。

那么问题来了。三孩生育政策正式入法,肯定是要大家多生孩子,解决人口危机。

如果大部分人群都不生,那么所谓的”提倡“和”鼓励“会不会转化为强制呢?

有一个最现实的例子,就是新冠疫苗接种。

国家卫健委已经三番五次的重申疫苗接种是遵循自愿原则。不能强迫接种。

但是就在近两个月。多地基层出现了不接种疫苗,不能进商场、不能出摊、不能进医院。或者未接种疫苗的公职人员停发工资等。

比如湖北鄂州,出台了如果不按时接种疫苗,对于无故不接种新冠疫苗者,就要纳入诚信记录。

8月15日,湖北鄂州。鄂城区发布公告,鄂城区疫情防控指挥部决定在全区实施为期10天的攻坚“清零”行动。全区12至17岁未成年人和18岁以上无禁忌症人员,从即日起10日内做到“应接全接”。对无故不接种新冠疫苗人员,纳入个人诚信记录。

另外,还有河南唐河县发布公告,不能提供接种禁忌证明又不接种的公职人员,一律停发工资、停止上班。广西北流市发布公告,家长无故不接种COVID-19疫苗,孩子暂缓入学。

安徽合肥在8月17日发布公告,从8月18日开始,在全市公共场所实施健康码和新冠疫苗接种记录“二码”联查。其中包括办公楼宇、居民小区、商场超市、宾馆酒店等场所。对于各级党政机关的会议、培训等活动,不接种疫苗者原则上禁止参与.

出台类似政策的地区肯定还有很多,希望各地网友补充。

我很担忧,如果目前的出生人口下降形式一直得不到缓解,虽然法律还是”提倡“和”鼓励“。但是具体到基层执行层面,如果人口增长的指标完不成,会不会出台很多“强制”措施呢?或者把生育三孩跟很多社会福利政策挂钩,做为前提条件让人多生?或者针对单身人群、独生子女家庭设置很多”歧视性“政策?

网友已经给出了很多“点子”。比如公职人员必须以身作则生三孩,不然辞退;比如生三孩和购买房子、落户、职称评审、晋升等挂钩。比如国企对生育三孩的员工进行补助,非三孩家庭则没有补助等等。

我希望这只是我的杞人忧天。

我希望结婚、生育和生育多孩,都是夫妇自己权衡自身条件自主做出的决定。而不是被人“鼓励”、或者被某些人或者某些部门为了完成指标而”强制“或者“道德绑架”做出的动作。

以下是各地关于疫苗接种的公开报道:

安徽省16市全面二码联查:

南昌市二码联查:

湖北鄂州市:

多地秋季入学新规:

长春九台区:

山西晋城、长治二码联查:

未完成疫苗接种任务,基层干部被预免职:

user avatar

吾乃不周山巅一老猿。

老夫虚度韶华三千余岁,年老体衰,不胜采摘之力,唯岁长智增,得悟天地之道耳。

遂,诸大,中,小猿奉老夫为猿王耳。

初,山巅枝叶繁茂,结芭蕉无数,众猿乐乐不识愁滋味,休养生息,繁衍循环,天道使然也。

后,山裂罅隙,阵阵妖气渗而侵染诸猿,有猿汲妖风而修道者,混沌遂开,慧而狡黠者甚众,其行也剑出偏锋,囤芭蕉以货与众猿,易众猿所居巢穴而踞之。

日久,山巅方寸之地,竟为少数猿猴所辖,众猿沦为其奴婢,怨声载道,戾气遮天蔽日,不在话下。

然则,妖猿多地多芭蕉,而其繁育之力未可逆天,夫妻所育小猿,不过三五之数耳。

而众猿失其地,且沽身量命以取口食,故,多不思婚配衍后之事。

老夫身为猿王,目所及处,苍毛佝偻老猿之数日渐其增,垂髫顽子区区数只,心生愁思,不可终日。

月朔之夜,吾拜月祈福,望天顶仙翁开示,莫罚不周山猿一支血脉绝于天下。

十数日,有仙人座七宝琉璃鹿造访,与吾面授机宜。

仙人有云:

“尔等山巅之地,乃定数也。

芭蕉生衰以岁计,天赐之礼,多寡乃天数也。

而猿之数,皆可以天数所赐,易每猿所踞之定数,此乃异数也。

汝可发声激励众猿婚配产子三数个,许之以利,以名,以蕉,以地,则万难迎刃而解。

产小猿有一者,月供芭蕉三斗与汝;产小猿有二者,不供芭蕉;产小猿有三者,月赏芭蕉两斗。

此为以税利之。

汝亦可宣旨与诸猿,凡毕生产猿有三者,则皮毛渐白之岁,可不事采集,汝以芭蕉供之,颐养天年。而不产猿者,衰颓之岁,久病之秋,无人问津。呜呼!自生自灭者,当属此类,何其悲哉?

凡所猿者,皆慧极则生惧,必奋力繁衍。

此为以老而喝之。

其三,幼猿兄弟有三者,皆有雄壮大猿授之以渔樵耕读,采蕉游猎之长技。

而大猿之俸禄,尽由孑然不育之猿供养之,抗命者诛。

此为以学诱之。

之后,汝所辖之山,猿众而居穴广,现今十穴九空,尽为妖猿踞而不居。

汝身怀地灵符箓,有划地认主之神通,不若以此法术,逐妖猿于温柔乡之外,使其居山阴旷野而不得安眠。

复将良地暖巢赠与多猿之家,以世家大宗美誉冠之,凡猿猴者,必爱其地,则此法妙处,美不胜收。

此为以居安之。”

话毕,上仙揭袂而起,念念有词,彩鹿白衣,罡风祥云,直奔南天门而去,仙踪杳杳,不余丝缕。

吾一惊而起,日已三杆,洞外狐走鹤鸣,金星耀日,似有仙气,浮诸山巅。

梦邪醒邪,法门不虚,帝王将相,猿猴苍生,神仙精怪,竟可以一法而贯之。

真真造化之极意也。

吾向天还愿,甘于落拓红尘里,再历劫三千年罢……

user avatar

晚了20年。

中国人口实际已经开始被印度超越,但是你知道印度面积只有中国的三分之一不到。印度日本的人口密度相当于中国有超过40亿人。

中国人口密度139人平方公里,世界排名59位,算是中等稍上水平。却被美国学习回来的专家忽悠说人口爆炸。人口爆炸没,人口塌陷真的要来了。不过中国的城市真的人口爆炸了,由于中国资源匮乏论忽悠,导致中国城市规划密度极高达到一万人一平方公里,导致大城市严重。中国改开以来四十年城市发展土地仅仅只有0.3亿亩,少得可怜。

80后现在2.28亿人。

最年轻的32岁,最大的41岁,这部分人口2.28亿,大约1.1亿个家庭。

90后现在1.74亿人,相当于8000万个家庭。

计生40年,我们减少了多少人?

1949~1979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比例22.2,

2019是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比例17.5%,正常情况下我们应该有17.3亿人,也就说是减少了3.3亿人。

我们3.3亿人口的大窟窿。

现在如果想要弥补下,我们手里又80后家庭1亿个,90后家庭8000万个。

其中有生育能力的,没有做过永久绝育手术的多少呢?一半可能都没有。

我国长期避孕手段(节育环或结扎)比例到达90%,全面二胎之前,生二胎就要结扎、罚款。

那么总共做了多少?1979-2017,绝育术做了4000多万输精管结扎,1.3亿多输卵管结扎,总计1.8亿,去掉70后占的,还剩下多少?具体数据我不掌握,猜测下4000万左右吧。

所以,虽然我们有2亿个理论上处于生育年龄的妇女,但是真正没有做手术的就是几千万。

要让这四千万家庭每人再生9个才能补上人口大窟窿。

这不是三孩能弥补的,要十孩才行!

完犊子,洗洗睡吧。

……

建议国家立即制定增产计划,拨款招标和生过二胎还有生育能力的夫妇签合同,三个抚养到18岁给多少钱,四个给多少,五个给多少钱。建设一些大房子给多子女家庭,能弥补多少是多少。2年之内一定要搞,否则80后婴儿潮过了生育期之后彻底晾凉。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三孩”生育政策正式入法,国家为了减轻家庭养育负担,确实出台了一系列措施。这是一个复杂且影响深远的社会议题,除了已经发布的政策外,还有很多值得我们深入关注的方面,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来详细探讨:一、 政策的落地与执行力度: 具体措施的细化和可操作性: 虽然政策提到了一些方向,例如“减轻家庭生育、养.............
  • 回答
    三孩生育政策的落地,无疑是中国生育政策的一次重大调整,也是一个牵动人心的话题。它不仅仅是简单地将“二孩”变“三孩”,背后承载着国家对人口结构、经济发展和社会未来的深切考量。我的看法:这是一个“期望很高,挑战更大”的政策从政策出台的背景和意图来看,我是理解并支持国家调整生育政策的。核心目标是应对日益严.............
  • 回答
    张艺谋导演的太太陈婷女士在三孩生育政策发布后不久,发文感叹“提前完成任务”,这则消息一经发布便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要理解这背后的含义,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解读:1. 字面含义与情感表达: “提前完成任务”的字面意思: 指的是她和张艺谋已经生育了三个孩子,在国家鼓励生育三孩的政策出台之前,就已.............
  • 回答
    三孩生育政策的出台,无疑是中国社会人口结构变迁中的一个重要节点,也牵动着无数家庭和全社会的神经。对于这项政策,我的看法是,它既是国家应对严峻人口形势的一种必要尝试,但要说它能从根本上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我认为还远未达到这个程度,甚至可以说,它只是治标而非治本。政策出台的背景与初衷首先,我们得理解为什.............
  • 回答
    三孩生育政策的落地,确实是件影响深远的大事,它触及到我们社会的方方面面。对于这个政策,我个人的看法是,这是一个在当前社会环境下,政府试图解决人口结构性问题,特别是老龄化和劳动力短缺的必然选择。但它的效果如何,以及会带来哪些影响,则是一个复杂且需要长期观察的问题。首先,为什么会有这个政策?最直接的原因.............
  • 回答
    三孩生育政策的出台,无疑是我国人口政策历史性的一次大转折,它直接回应了长期以来困扰着中国社会的一系列挑战,尤其是人口结构失衡的问题。要理解这项政策的影响和意义,我们得从几个层面去剖析。一、政策背景与现实困境:为何要放开三孩?首先,要明白三孩政策不是凭空出现的,它是应对严峻人口现实的必然选择。过去几十.............
  • 回答
    好,咱们就来好好掰扯掰扯这次人口计生法修改,以及这背后的三孩生育政策和配套支持措施,看看里面有哪些是咱们老百姓得留意的。这事儿可不小,关系到咱家,也关系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一、为啥改? 三孩政策的“上位”首先得明白,人口计生法这次修改,最核心的就是把“实施三孩生育政策”给明确写进去了。这可不是一句空话.............
  • 回答
    人口计生法修订,为三孩政策落地铺平了道路,这无疑是当下社会备受瞩目的焦点。但除了法律层面的保障,我们更需要深入剖析其中蕴含的深层信息,以及未来可能带来的连锁反应和值得我们关注的方方面面。这不仅仅是一纸法律的更新,更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的序章。一、从“计划生育”到“生育支持”的观念转变,这是最核心的转.............
  • 回答
    5月31日中央召开会议,正式宣布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这一消息无疑触动了社会各界的神经。作为一个观察者,我对这项政策的出台有着多层次的理解和看法。首先,这项政策的出台,最直接的原因必然是 严峻的人口结构问题。我们不能回避的事实是,中国正面临着生育率持续低迷、人口老龄化加速、劳动力供给减少等一系列.............
  • 回答
    三孩政策终于落地了,这消息一出来,大家的朋友圈、微信群可算是炸开了锅。说实话,听到这个消息,我心里挺复杂的,就像看着一部期待已久但又有点出乎意料的电视剧,不知道接下来会怎么演。首先,它释放了一个非常明确的信号:国家在拼命想要扭转生育率下降的大趋势。 过去几十年,计划生育政策深入人心,很多家庭习惯了“.............
  • 回答
    甘肃临泽县出台鼓励生育三孩的政策,包括每年发放1万元补贴和一次性购房补贴4万元,这些政策旨在应对日益严峻的人口老龄化和低生育率问题。这项政策在短期和长期都会产生一系列影响,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一、对生育意愿的影响: 短期效应: 激励部分家庭生育三孩: 对于经济条件允许.............
  • 回答
    好的,咱们就来聊聊国家卫健委关于“5月31日后均可生三孩,生育登记先备案后补办”这件事儿,里面还有不少细节值得说道说道。这可不是一句“生三孩”那么简单,背后牵扯到的方方面面,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看。一、政策核心与时间节点:首先,最直接的就是那个“5月31日后”。这句话的意思很明确,从2021年5月31.............
  • 回答
    关于北京按规定生育三孩,额外增加生育奖励假和配偶陪产假对生育率的影响,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分析。这不仅仅是简单的数字增减,更触及了家庭的经济、时间、精力分配,以及社会观念的转变。首先,从直接的经济和时间支持来看,这无疑是一项利好。 生育奖励假30天 vs. 法定产假:北京现有法定产假为98天,加.............
  • 回答
    广西壮族自治区近期对《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进行了修订,其中关于生育假的调整引发了广泛关注。最引人瞩目的变化是: 二孩家庭: 母亲的产假从原来的基础产假(通常为98天)基础上,增加70天。这意味着二孩母亲的总产假将达到168天。 三孩家庭: 母亲的产假从原来的基础产假(通常为98.............
  • 回答
    让中国沿海发达省市放开生育限制,甚至允许生育“四孩”、“五孩”,这背后确实蕴含着一个颇具争议但也值得深入探讨的经济逻辑:人口增长作为刺激消费、驱动经济增长的新动能。生育政策调整的经济学考量:人口红利与消费潜力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人口红利”。当一个国家的年轻劳动力充足,而老年人口相对.............
  • 回答
    陕西省拟将三孩产假延长至 350 天的消息,确实引起了广泛关注。这一个举措能否有效地促进生育,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一、 延长产假对促进生育的潜在积极影响: 减轻经济压力和焦虑: 产假延长直接为新生儿父母提供了更长的带薪休养时间,尤其对于母亲而言,这可以大大缓解产后身体恢.............
  • 回答
    四川攀枝花市出台鼓励生育二、三孩家庭的每月每孩 500 元补贴新政,这是一项旨在应对当前中国社会普遍存在的低生育率问题的积极探索。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详细分析这项政策的影响和意义:一、 政策背景与目标: 低生育率的挑战: 随着经济发展、教育水平提高、城市化进程加速以及婚育观念的改变,中国面临着严.............
  • 回答
    这事儿,杭州有个女同志,生了老三,还在哺乳期呢,结果公司就把她给辞了。更让人糟心的是,她去劳动仲裁,结果被驳回了。这事儿搁谁身上都觉得憋屈,得好好说道说道。首先,咱们得捋清楚这几个关键点: 哺乳期保护:国家法律对哺乳期女职工有明确的保护规定,这是为了保障女性的身体健康和新生儿的抚养。一般情况下,.............
  • 回答
    生三个孩子,这绝对是一个值得认真盘算的大事,不是三言两语就能定下的。我得从很多个角度去审视,去权衡,去想象,然后才能做出一个大概的方向。先说说这“想”的点。当然,从情感层面来说,一个热闹的家庭氛围总是让人向往的。想象一下,孩子们嬉笑打闹,你看着他们长大,分享彼此的喜怒哀乐,这种家庭的温暖和力量是无可.............
  • 回答
    关于广东省三孩生育政策中,女方享受80日奖励假、男方享受15日陪产假这一规定,我有几个看法,想从几个方面聊聊:一、 政策的积极意义:鼓励生育,支持家庭首先,要肯定这项政策出台的积极意义。在当前生育率普遍下降的大背景下,国家和地方政府出台鼓励生育的政策,本身就是一种积极的信号。 对女性的关怀和支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