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不能把已经生二胎的职业先统计一下。
看看能在城市里生二胎的是哪些。
感觉周边的公-务-员、事-业-单-位、垄-断-国-企,双方都是或者女方单方面是的,清一色的都是二胎。如果从事此类职业的在二胎中占了绝对多数,那放开生育就毫无意义。无外乎这群人加紧再生三胎、四胎。。。
还有,能不能统计下包租公、包租婆们的二胎率,特别是珠三角的土著,接触下来的就没有一个独生子女,普遍3个以上,说明躺着就把钱挣了,确实能提高生育率。这样的人占比是多少,有没有统计数据,哪怕没有全面放开,这波人依然放开了生。
至于有资本的,确实一个都不认识。不过据报道,某爱国企业家老婆好几个,女儿居然要进娱乐圈,更搞笑的是,这女儿长得像孔连顺,居然被夸耀成美女,当真是天下奇闻。
这些属于养得起的。多生几个来分职位、分家产,实现先X带后X。
不要动不动的把责任推给农村。
这一代人农村出生的,大比例进入城市,这波人压根就没有6-个-钱-包加持。根据周边的统计,读过大学且留在大城市打工的,没有一个二胎或二胎以上的,初中或高中毕业打工的,确实有二胎以上的,但是下一辈和这一辈一样,继续当留守儿童。
其中,男的最倒霉,没有“钱包”的加持,留在大城市里不上不下。女的还好,毕竟可以要求男方有X有X。男的就不行,要不去相亲的时候,你还能要求对方有X有X吗?
所以读大学的最差劲,见过繁华却不曾拥有过,或许是不想下一辈继续当留守儿童吧。
这些属于不追求养娃质量的,刚好解决未来底层劳动力不足的问题,但是这些人的后代又重复能读大学的,不能读大学的,真是一个好轮回。
把城市分类,对应的职业分类,这样想生多胎的该在哪里就业,该在哪个行业,一目了然 。
先分配老婆吧???没老婆怎么生?
老实说,网上的很多调侃其实都没看懂这个政策。
第一这是三孩政策,不是敞开生的政策,也就是我们国家仍然没有放弃对生育的控制,允许你生三个孩子和欧美等国家敞开了随便生的政策是有本质区别的。也就是我们国家仍然把生育控制在手中并没有放任自流。今天的老龄化一定程度上是因为六七十年代的生育高峰和计划生育以及90后不愿生孩子,这两个生育低潮叠加在了一起形成的,因此如果现在敞开生,那么势必又会形成另一个波峰波谷叠加的情况。国家是不愿看到这种剧烈变化的。看得出国家对于改善人口问题虽然很迫切,但是却很审慎,有计划。
第二,网上很多调侃的人说自己不配生,生不起等等,不好意思三孩政策彻底不是给你们的。不要太自作多情。三孩政策给的是那些已经有二孩的人。你连二孩都没有,或者你连一孩都没有,或者你连对象都没有,那你有什么好调侃的,这又不是给你的政策。而对于那些真正在思考要不要三孩的二孩家庭,是不会在网上到戏谑调侃的。搞不好,昨天晚上已经开始抓紧办事儿了。
第三,当前我们国家人口主要的问题是老龄化,而老龄化对应的政策还没有出不出意外的话,过一段时间会出现老龄化相关的政策,因为即便现在开始生三孩,仍然不改变我国老龄人口多的事实,事实上我们国家新生儿每年1000多万是超过世界上所有国家的。单论绝对数量,我们并不缺新生儿,只是从长远人口结构上来说,由于我们现在老龄人口过多,为了平衡和改善这种局面,我们鼓励更多的生育。老龄化才是问题。
张艺谋和陈婷就生了三个孩子。
多生几个孩子,对有钱人来说,不是太大的问题。
一、找一个20多岁的老婆,年龄就生,身体没问题。
二、生出来,有别墅住,房间多,居住空间没有问题
三、带孩子,照顾孩子有月嫂,做饭有厨师,打扫房间有保姆,送孩子上各种班有司机保镖。
全职太太除了生育的痛苦,带孩子是不累的。父亲可以亲子,但是亲子本身不构成负担。
古代皇帝生那么多儿子也不是自己带的。
四、孩子上国际学校,或者学区房早就买好了,三个孩子都能用。上学不是问题。
五、孩子毕业了,锻炼锻炼经营家族生育,或者从政,就业不是问题。
六、母亲生孩子辛苦点,但是嫁入富人家,享受的财产的补偿足够。而且实在怕疼,还可以代孕。
所以,对富裕家庭来说,多生几个孩子是没有问题的。
先生太太结婚,试管代孕生出来三个孩子,月嫂奶妈保姆家庭教师带孩子,教育孩子。
父母有时间就亲子玩耍,享受天伦之乐,没时间就交给佣人。生活品质不受任何影响。
这样计算。
国内在比较便宜的城市,也需要相当的实力。
三个孩子,三个房间,夫妻一个大房间,书房。
最少最少两个住家仆人,一个女仆月嫂兼保姆兼厨师,一个司机兼保镖兼管家。
六个卧室是起码,加上配套厨房客厅书房,两层500平方起步吧。
即使便宜地方,要距离市中心不太远的别墅。1000万差不多吧
上国际学校,一年一个孩子20多万。三个孩子60多万。
兼职这么多的仆人,给2万工资不过分吧,一年48万。
加上正常的花销。
一年有个400万睡后收入,可以比较舒适的享受三孩生活,而不降低生活品质。
按照4%的无风险利润,有1亿的生息资产也就够了,一个小目标,这是理想情况。
当然,国人还有变通的办法,实际门槛没有那么高。
自己家没别墅,但是父母家有房子啊。
同城结婚,爷爷奶奶家住一个,姥姥姥爷家住一个,自己家住一个。
最低三个套二老破小也就住开了。
送孩子带孩子辛苦,爷爷奶奶送一个,姥姥姥爷送一个,自己送一个就忙开了。
学区房贵,但是一套可以三个孩子用。而且老居民可能本身就住在学区房里面,不用买。
辅导班贵,爷爷奶奶退休工资养一个,姥姥姥爷退休工资养一个。自己养一个,也就解决了。
二胎家庭,很多就是双土著的组合,还有学区房土著,爷爷奶奶,姥姥姥爷高退休工资土著。这样的家庭二胎压力不大,三胎也不是太困难。
深圳最近颁布一条法律:如果劳动合同没约定薪资,或者是不定时工作制,那么受雇人员不享受加班三倍工资。同时,最低薪资调整周期由2年一次改为3年一次。
现在国家提倡三胎,又要孩子们的父母996。
996以后,发现钱还不够买尿布。
父母下定决心想回家躺平,带带孩子,响应三孩政策,环球时报又第一个站出来反对年轻人躺平。
医院提倡顺产和母乳喂养,公司连挤奶的地方可能都没有。
专家建议孩子不要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带,最好是父母来带,父母既要养孩子,还要养双方父母,还不要父母带孩子。
养三个孩子得要个三居室吧至少,买不起。
孩子奶粉总要吃的吧,可是蒙牛伊利能信吗?
一家五口要出门,结果车牌摇了三年还没摇到。
好不容易摇到了,又赶上限号。
社会提倡女性经济独立,又希望女性抽出时间相夫教子,三个。
提倡三孩是假,强力绝育是真。
听说碎钞机现在不限购,可以买三台啦?
哦……碎不起。
我在国企工作,一个很深的感触是:体制内的思维往往很短视,出台一个政策,只会考虑三两年内,甚至是一年半年内,会产生的影响。
为啥呢?
因为一般领导两三年就会调岗,只要在任期做出成果就好了,太长久的影响,不需要考虑。
所以领导往往喜欢推出一些最不花成本,又能最快有成效的政策,哪怕这成效只是昙花一现。
要想在短时间内取得成效,最好的办法,不是给没有欲望的人刺激欲望,而是给有欲望的人解除限制。
开放二胎、三胎都是如此。
傻子都知道,要想长久解决生育问题,要从源头抓起:比如给年轻人减轻工作压力、调控稳定房价、给予生育补贴、降低居民医疗教育成本、从法律和职场更多保护女性,等等。
但这些都需要花成本,并且不会在短时间有效果。
比方说,现在出台一个政策,夫妻同休产假,这能很大程度降低女性的职场歧视。长远看是有利于生育的,也符合很多女性目前的期待。
但它主要刺激的,是正准备踏入职场尚未婚育的女性的生育欲望,这部分女性会不会立刻马上生孩子还是未知数,所以无法短时间拉升生育率。
再比如,现在出台一个政策,每生一个孩子,奖励一年奶粉钱三万,这对国家来讲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了。
然而年轻人可能会想,生一个孩子虽然省了三万奶粉钱,可是以后生活教育成本还是很高,杯水车薪,算了算了还是别生了。
诸如此类,当国家试图给予一项优惠,促进人们生育时,因为是在给人创设需求(让本来没有生育欲望的人去生),所以必须多个措施叠加,并通过漫长的时间才能体现效果。
但换一种思路呢?人群中一定有大量的人有生二胎生三胎的欲望,比如土豪、比如有多子观念的人,比如对子女有性别要求的人。
这些人不考虑生育的问题,他们就是想生,但碍于政策不敢生。那只要把他们面前的障碍消除了,生育率不就快速能拉升一波了吗。
至于拉升了这一波之后,后面还会怎样,到时再说吧。
16年放开二胎之后,生育率就迅速拉升了一波。
所以,现在铺天盖地吐槽三胎政策的人,他们本身就不是这个政策的目标对象,国家也没指望这些吐槽的人为生育率做贡献。
国家只要精准抓住目标对象,解除一点限制,明年出生率就会不那么难看。
至于挖潜完这部分目标对象,几年以后,十几年以后,几十年以后,怎么办。
如今制定政策的人根本不需要考虑,因为那时候他们可能早就不在这个岗位了。
交给后来人咯。
随便扯一句吧。
我记得全面二孩的时候出了一个小小的新闻。一对夫妻生了三孩,相关部门给他们送了处罚决定,然后这对夫妻一直没有交罚款,然后这件事就不了了之了。没人催罚款,他们也么有因此受到什么额外处罚。
我记得这对夫妻是体面人,并不是什么老赖。
还有一个新闻,也是二孩时期的。也是生了三孩,夫妻担心罚款,就去咨询。是在派出所还是哪里。结果人家根本不管。
所以名义上二孩政策出台之后国家仍旧属于计划生育状态,但是实际上基层已经根本不管了。因为大家都看得很清楚,二孩根本不是结束,迟早要继续放开,到时候纠结二孩三孩的基层部门一定会变成众矢之的,就和一孩时期的计委一样。没有哪个基层部门想去搭这条迟早要沉的破船。
所以这种二孩三孩的游戏其实就是自欺欺人。基层早就看破了,不陪你玩数字游戏。因为三孩不是结束,还会有四孩五孩。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边际效用越来越低。
我无所谓生孩子的问题,我只是觉得这个政策出台就和儿戏一般。
生儿育女,两种人最积极,富的和穷的,
富的不差钱,富人需要开枝散叶,需要有人继承家产,
穷的当工具生,许多农村的人家生好几个,就是管口饭,不会有各种辅导班,也不会有什么远大的规划,上完初中就打工,然后接着再结婚再生,到不穷不富又想让以后孩子有好结果的那种家庭就比较慎重了,想生没有那个钱和精力。
我更关心的是配套政策到底是什么,是买房买车给打折,还是考大学给别分。
其实大家心里都明白,现在已经不是让不让生的问题,而是敢不敢生的问题,最起码要先解决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女性由于生育所面对的职场歧视,二是生下来之后,怎么带,托儿的问题,三也是最重要的问题,房价。
目前来看,相关配套的顶层设计和基本原则已经确实了,下面就看具体的实施情况了。
第一,房地产,这个是大家最关心也是最头疼的问题。大家好像都是看好三胎对房地产是确定性利好,但是我认为是短空长多。短期看,利好是因为有三胎的置换需求,但是也有利空因素,现在压制生育医院最大的因素就是高房价,如果想要鼓励生育,房价问题必须解决。当然,长期是利好,但是时间上太长了,资本市场反应的可能甚至是利空。
第二,从投资的角度来看,利好妇婴产业股,如婴幼儿奶粉、玩具、儿童服装,利好辅助生殖产业,利好托幼产业。好孩子国际目前涨了30%了,锦欣生殖涨了17.5%。
第二,大家不要过于看重这个政策,这个政策带来的边际生育量,其实很小。这是放开三胎,其实带来的增量是生育完二胎之后的,再想生三胎的。大家想想能有多少。
我们回顾一下放开二胎时的情况。二胎放开之后,连续几年新生儿数量都在1500万左右,但是随后快速回落,目前恢复到正常的1000万左右。
一胎生完,原因生二胎的,占比大概是30%左右,假如按照这个比例,生完二胎的继续愿意生三胎的也有30%,那么带来的增量大概就是100万左右,所以,增量就是这么多。
第三,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中央目前的决策还是比较谨慎,可能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七人普的数据比预期更加乐观。
第四、不过好的一方面是,虽然中央的政策还是比较审慎,但是人口政策可能已经进入到了加速转向的阶段,后续我上面提到的压制生育医院的因素,可能都会逐步改善,比如出台反对歧视职场女性生育的相关政策,增加托儿所的比例,这个是十四五规划中已经明确提到的了。当然,还有就是增加生育福利,比如增加生育的假期,增加男性生育假期,从而更好的照顾新生儿和产妇。
这段时间国家就像一个赶作业的孩子,政策发布的频率极高,逻辑性也极强。先是发布了鼓励二胎三胎政策的政策,鼓励大家生二胎三胎,要求企业单位不得歧视妇女,要保障妇女生育与就业的权利。
然后又是发布土地权收归中央,房价出台参考价,提高房贷利率,一只手压住了房价增长,同时要求各地增加公房建设,逐步放开写字楼改建住宅的限制,让年轻人租得起房,也买得起房。
最后又是严打课外培训,杜绝教育竞赛,坚决抵制市场烘托教育焦虑,一巴掌把新东方为首的教培机构股票打掉90%。
用一句俏皮话说,国家为了逼我生孩子,真的是什么都干的出来了,看来生育率降低这个事,国家真的急了。
但是网上关于为什么生育率降低会引起国家这么大的反弹,却没有多少人说起。
大多数都是围绕着生育率降低对社会国家的影响来说,绕不过的就是劳动力不足,经济放缓,未富先老等几个点。
而且也解释不了为什么生活水平越来越好,生育率反而越来越降低。为什么资本主义发展水平高的发达国家,反而生育率下滑的越来越厉害。
以至于有人说是因为受教育程度越高,越有人本位思想,越重视自己的需求,越想要追求自身的价值。
婚姻就是束缚,一旦结婚,就丧失了无限可能。有了孩子之后,更是只能为了孩子而活。一个人多爽,不结婚才是个体价值的文艺复兴!年轻人要为自己而活!
说得好像婚姻制度是人的枷锁,生育率降低是年轻人开始学会为自己着想了,不再受思想的束缚,是一种社会进步的体现。
而实际上这和年轻人怎么想毛关系都没有,资本主义发展越完善的国家,生育率越低根本就是资本主义制度核心的需求。
因为资本,天然反婚姻。
资本有一个特点,就是市场化。什么叫做市场化?通俗点说就是所有的生产资料都要流转起来,只有流转起来,资本才能找到优化配置的方式,然后从这个优化的过程中榨取利润。
因此资本天然是反稳定的。
一个稳定的市场,资本是不喜欢的,一个稳定的社会结构,也是资本不喜欢的。资本喜欢动荡的社会,喜欢没有结构的社会。所有的生产要素都能动用起来,今天生产,今天消费,不要储蓄,不要留存,让每一分钱都在市场上流动起来。
而婚姻制度又是天然反流动的。
婚姻的初始形态是两个人,最终形态是多个人,因此从两个人到多个人,需要一个哺育的过程。这个过程在下一代还是幼崽阶段时,是需要父母双方付出自己的资源来抚养的,所以要求父母双方必须把现在消费的一部分资源储蓄起来,以用于养育未来的幼崽。
而这种储蓄,就是建立在远期的规划之上,就是要生生从资本的口袋里面留下一部分的消费储蓄起来,用在未来使用。
虽然从总量来说,未来花也是花,一样还是要消费给资本。但是在资本的概念中,这部分钱未来才能从夫妻那里赚到,那就意味着这么多年这部分钱可以扩大再生产的二次收入没有了!这是万万不能接受的!
“凭啥你现在消费的钱不消费了?”
“以后生孩子用?”
“你给我用!你不用我们赚钱?”
“你说给孩子生了就用?”
“孩子消费等有孩子再说!现在没孩子就要消费!”
“你说现在消费完了,以后养孩子要用钱的时候没有怎么办?”
“关我屁事?我只管卖东西完成资本累积,养孩子的事情找政府,找社会,找自己,别找我。而且资本的世界中,没有生产消费能力的孩子不算生产资料,压根就不应该来到这个世界上。”
所以资本天然反婚反育,只有不婚不育,才能一分钟都不停歇的在资本生产消费的循环中徘徊,直到有一天不能工作了,不能生产出价值了,被剔除生产消费的循环,孤独的病死饿死在角落。
因此资本主义发展越完善的地区,丁克才会叫嚣的越响,为自己而活才会叫嚣的越热烈,婚姻是爱情的坟墓的说法才会越盛行。
毕竟,爱情需要两个人享受当下,是消费。而婚姻要求两个人计划未来,是储蓄。消费是资本的天堂,储蓄是资本的地狱,所以爱情是婚姻的坟墓也没说错,一旦爱情变成了婚姻,消费变成了储蓄,资本确实从天堂落入了坟墓。
但是有趣的是,
在以前的中国,
这套说辞通常没什么市场。
因为五千年我们都是家庭宗族观念过来了,我们信仰家庭和睦,我们崇尚家庭美满,我们期望子孙满堂,我们认可传承的价值。你爱丁克丁克,爱活在当下活在当下,我们该存钱还是存钱。
所以
中国市场在资本的眼中很不讨喜。
每个人都在为未来做储蓄,压根没有什么消费主义的土壤。也不追求爱情,不搞什么浪漫,自己的钻石奢侈品都不好卖。所以以前用舰船大炮轰开你的国门,抢你的储蓄,逼你买我的东西。现在就只能用和平演化,鼓吹消费主义和仪式感,诱惑你来买我的东西。
但是资本一直都没能打破我们精神上的大门,中国人对婚姻制度的信仰只要还在,储蓄就不会少。并且多子多福和传承的期望,必然会促使父母进一步的增加储蓄,以抚养和照顾更多的孩子。
所以从改革开放开始,
资本对婚姻制度的冲击就没停过。
从开始的婚姻是束缚,到后面的孩子是负担,再到后来的开放性关系,资本终于找到了打破婚姻制度的突破口。
既然无法阻止你们追逐婚姻,那只需要增加追逐的难度就好了。
中国人崇尚婚姻,崇尚宗族,崇尚为未来做计划。
那是不是就要为婚姻做仪式感,为宗族争脸面,为未来打基础。
既然要仪式感,
那这婚礼就要办的漂亮,
毕竟一辈子一次。
既然要为宗族争脸面,
那这彩礼就要奢靡,
毕竟奢靡就是态度就是脸面。
既然要为未来打基础
那这结婚就要有车房,
毕竟有车有房才能说有了根基。
而这些就要,也就成了婚姻结合的负担和一大笔不小的消费。
消费不用多说,婚庆带动了摄影、餐饮、服装、奢侈品等一系列行业的发展,从年轻人稳定的储蓄中分走的一部分。
彩礼则是增加了婚姻的门槛,让年轻人从一致对外,变成了内部互撕。给不给,都有一方不高兴,为未来间隙留下了突破口。
车房则是更大的一波支出,大到需要掏空六个钱包的积蓄之后,还需要年轻人预先支付未来30年的消费。让原本小夫妻一起携手创建更好的新生活,变成了小夫妻苦巴巴的经受生活毒打还贷款。
所以资本仅仅换了一种方式,就从内部打破了几千年的婚姻稳定性,让结婚难度增加,负担增加,更是从家庭手中一下把以前和未来的储蓄都掏了出来,变成了现下的消费,让资源重新流动起来。
而伴随着婚姻制度的崩溃,
生育率自然而然的也就崩溃下来。
与其说是年轻人不愿意生孩子了,不如说年轻人结不起婚了,更生不起孩子了。因为婚姻的门槛被拉高,生孩子的门槛更是高上加高。
所以才有了开头所说的,国家先发文,禁止天价彩礼,降低婚姻的门槛,让年轻人结的起婚。然后是控制房价,增加妇女的孕期保障,让年轻人能生孩子。最后是打击教育竞赛,减少年轻人养育孩子的压力,让年轻人敢生孩子。
并最终呈现出了目前这样,国家针对各大巨头挨个动刀的趋势。
毕竟,
国家是社会稳定结构的最终形态。
资本恰恰是反稳定的最终形态。
国与商的对抗,正是由此而来。
而最主要的是,伴随着婚姻制度瓦解,并不会降低人的繁衍需求,原始的生理冲动并不会减少。
那么有钱的就会买,
没钱的就会骗,就会抢。
买的自然就有卖的,黄有了温床。
抢的自然就有组织,黑有了基础。
黑的想要控制黄的,少不了赌毒。
黄赌毒+钱的结合,你想到了什么?是韩国,还是巴西?又或者是。。。。
最近一直很喜欢一句话:【任何事情都有逻辑,往上推就是真相,往下推的动机。】
生育率下跌可怕吗?
不可怕,不管是学德国引进黑叔叔,还是学俄国搞生育奖励,新生人口都可以顶上来。
离婚率暴涨可怕吗?
也不可怕,离婚之后还可以结婚,还是可以生孩子,如果是不幸的婚姻离婚,之后找到了真爱,反而有利于社会和谐。
但结婚率下滑可怕吗?
很可怕。
一旦一个人没有对未来的规划,自然也就没有什么责任感。既然没有责任感,那精致利己也就毫不意外。精致利己+有一天过一天+我爽就行,这是什么人的雏形呢?
还记得银手吗?
biu~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