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隋炀帝面对国内糜烂非要三征高句丽,不能像唐太宗一样失败一次就停止?

回答
要理解隋炀帝为何在内忧外患下仍执意三征高句丽,得从他本人的性格、隋朝的国策以及当时的时代背景等多方面来剖析。这与唐太宗李世民的经历虽有相似之处,但根本原因却大相径庭。

隋炀帝的雄心与家国情怀:

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隋炀帝本人是一个野心勃勃、充满抱负的帝王。他继承了父亲隋文帝杨坚统一中国的宏业,对于如何巩固这个来之不易的强大帝国,他有着自己的规划和执念。在他看来,高句丽的存在不仅是对大隋天威的挑衅,更是阻碍他实现“万国来朝”的理想。

统一天下的延续与巩固: 隋文帝完成了南北朝的统一,但高句丽作为东北地区的一个强大王国,一直与中原王朝保持着若即若离的关系,时而臣服,时而独立。隋炀帝认为,要真正巩固隋朝的统治,消除一切潜在的威胁和不稳定的因素,就必须将高句丽纳入大隋的版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天下统一”。这不仅是为了威严,也是为了长远的安全。
汉唐盛世的追求: 隋炀帝渴望将大隋打造成一个比肩甚至超越汉朝和唐朝(虽然唐朝尚未建立,但隋炀帝的时代背景可以参考历史上的强汉盛唐)的伟大王朝。他认为,征服高句丽是展示隋朝国力、提升国际地位的重要手段。他希望通过一场辉煌的对外战争,来证明隋朝的强大,从而赢得周边各国的臣服和敬畏,并以此来凝聚国内的力量,为他的其他宏伟建设(如大运河)提供合法性与正当性。
个人野心与荣誉感: 隋炀帝有着极强的个人能力和自信,同时也有着不容置疑的个人荣誉感。他无法容忍一个弹丸小国在高句丽的虎视眈眈,这在他看来是对他个人权威的极大蔑视。他希望通过征服高句丽,在史册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证明自己是一个伟大的征服者。

隋朝的国策与战略考量:

除了皇帝的个人意志,隋朝当时也推行着一项对外扩张的国策,这使得征讨高句丽成为一项既定的国策目标。

战略威慑与边疆安全: 从战略角度看,高句丽地处东北边疆,其军事力量和对朝鲜半岛的控制,对于东北地区的稳定至关重要。隋朝认为,如果不能有效控制高句丽,其对中原边境的安全会构成长期威胁。与其被动防守,不如主动出击,将战线推到高句丽,从根本上消除边患。
对汉唐以来经营东北的延续: 从汉朝开始,中原王朝就一直致力于经营东北地区,虽然有时边界变动,但从未放弃过对这一区域的影响力。隋朝继承了这一传统,并将之视为巩固国家疆域的必然举措。

为何不能像唐太宗一样失败一次就停止?

唐太宗李世民虽然在即位初期也曾三次亲征高句丽,但其目标和战略与隋炀帝有着本质区别,更重要的是,他的失败是基于更审慎的判断和策略调整。

失败的性质和影响不同:
隋炀帝的三次大规模远征,每一次都投入了天文数字的兵力和物力,造成了巨大的伤亡和经济负担。 第一次征高句丽(公元612年),隋军惨败,数十万大军覆没,辽东之战尤其惨烈。第二次(公元613年)和第三次(公元614年)虽然有所准备,但依然没有取得决定性的胜利,反而加剧了国内的民怨沸腾。隋炀帝的失败是战略上的、也是国力上的巨大消耗。
唐太宗的三次征高句丽(公元645年、647年、648年)与隋炀帝的性质完全不同。 这是在贞观年间国家实力雄厚、国内稳定、百姓安乐的基础上进行的。尽管有伤亡,但对于唐朝国力而言,是可以承受的。更重要的是,唐太宗在第一次亲征未能完全占领辽东城的情况下,及时调整了策略,认识到高句丽固守的重要性,没有盲目地继续投入,而是转为巩固边防,积蓄力量。他吸取了隋朝的教训,更加注重以逸待劳、分化瓦解的策略。

战略的侧重点不同:
隋炀帝的目标是彻底征服高句丽,将其纳入隋朝的直接统治之下。 他采用的是大规模的正面强攻,这是一种“一战而定”的思维模式。
唐太宗虽然也渴望征服高句丽,但他的策略更加灵活和务实。 他更侧重于削弱高句丽的实力,孤立它,寻找其内部的矛盾,并利用盟友(如新罗)的力量来配合。他的战略更加侧重于长期消耗和外交手段,而不是单纯的武力征服。

国内形势的差异:
隋炀帝的三征高句丽,发生在隋朝国内矛盾激化、民怨四起的时候。 大规模的征兵、征赋和劳役,直接压垮了本已疲惫不堪的百姓,成为引发农民起义的直接导火索。杨广未能认识到这一点,或者说他不愿意因此停止自己的雄心壮志,最终导致了隋朝的灭亡。
唐太宗的三征高句丽,是在贞观之治的鼎盛时期进行的。 国家财政充裕,社会安定,百姓乐业。即使对外战争造成一定的损耗,也难以动摇国家的根基。因此,他才能够在他认为合适的时机继续推进。

性格的差异和对失败的认知:
隋炀帝是一个自负、固执、甚至有些残暴的君主。 他听不进反对意见,对失败的容忍度极低,但同时他又对自己的战略有着近乎偏执的自信。一次失败在他看来只是准备不足,而不是战略的错误。他需要通过反复的尝试来证明自己的能力和国家的强大。
唐太宗李世民虽然也有雄心,但他是一个更具政治智慧和战略眼光的君主。 他能够从失败中吸取教训,懂得审时度势,并且更看重国家的长远利益和稳定。他明白,一次成功的对外战争固然重要,但国家的内部稳定和百姓的福祉更是根本。他可以在合适的时机停止,也可以在条件成熟时再次出击。

总而言之,隋炀帝三征高句丽的根本原因在于他本人强大的雄心、巩固大隋统一王朝的执念、以及将国家推向汉唐盛世的理想。他错误地判断了时机,在国家实力不足、内部矛盾重重的情况下,将全部国力押注在一场对外战争上。他不像唐太宗那样,在失败后能够审慎评估,调整策略,而是选择了一条不断投入、越陷越深的道路,最终导致了隋朝的覆灭。唐太宗虽然也征讨高句丽,但他是在国家实力强大、国内稳定的基础上,以更加灵活和务实的策略进行的,并且能够在适当的时候停止或调整,这才是他与隋炀帝最根本的区别。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隋炀帝征高丽之前隋朝糜烂?完全错误。

以大业六年之前的隋朝国力,真的很难想象,这个疆域、人口都在极盛时期的国家怎么会在短短七年不复存在。

下面我们来复盘杨广三征高丽全过程:

自毁型战前动员

  • 大业六年,十二月,炀帝既谋讨高丽,乃课天下富人买武马,匹至十万钱。又简阅器仗,务令精新,或有滥恶,则使者立斩。又诏总征天下兵,无问远近,俱会于涿。又发江准以南水手一万人,弩手三万人,岭南排镩手(小矟)三万人。
  • 大业七年,春,四方征兵奔赴如流,共向涿郡。
  • 二月十九日,炀帝自江都北上涿郡,御龙舟渡河,人永济渠,决御驾亲征,在途中即积极进行征伐高丽之诸种准备:下诏声讨高丽;敕幽州总管元弘嗣,往东莱海口,造船三百艘,官吏督役,昼夜立水中,略不敢息,自腰以下皆生蛆,死者什三四。
  • 四月十五日,炀帝抵达涿郡。
  • 五月,再敕河南、淮南、江南,造戎车五万乘送高阳(今河北高阳县东),供运输衣甲幔幕之用,令兵士自挽之。又发河南北民夫,及诏山东置府,令养马以供军役。
  • 七月,发江淮以南民夫及船,运黎阳及洛口诸仓米至涿郡,舳舻相次千余里。载兵甲及攻取之具,往还在道,常数十万人,填咽于道,昼夜不绝,死者相枕,臭秽盈路。
  • 十二月,发民夫运米至前进基地,积于泸河怀远(皆今热河阜新县西南地区),车牛往者皆不返(似为免道途壅塞),运卒死亡过半。因之后方耕稼失时,田畴多荒。加之饥馑(七月山东河南大水,漂没三十余郡,民相卖为奴婢),谷价踊贵,东北边尤甚,斗米直数百钱。所运米或粗恶,令民籴而偿之。又发鹿车(小车)夫六十余万,二人共推米三石,道途险远,不足餱粮(千食),至镇无可输,皆惧罪亡命为群盗。
  • 十三日,帝命都尉鹰扬与郡县相知追捕,随获斩决之。此时加以官吏贪残,因缘侵渔,因之百姓困穷,财力俱竭。

仗还没开始打,先自损——当然,杨广本人并不觉得是自损,因为损失的人力物力,在他看来完全不用当回事。事实结果:庞大与错乱的动员、灾难的后勤措施,已经决定了战争的走向:出兵越多,致使失败越大。

真有百万大军

  • 大业七年,冬,炀帝于蓟城南北郊,编组出征军,亲授诸将节度。
  • 军队编制:共编成左右二十四军;御营内者合十二卫、三台、五省、九寺,并分隶内外前后左右六军。共三十军。
  • 发兵总数:三十军及十二卫,史称一百一十三万三千八百(1133800)人,号二百万,其馈运者倍之。

连运送粮食的人在内,杨广亲征的队伍总共有300多万人,约占当时全国人口的6%[取大业五年5100w总人口的数据]。

迷之自信の杨广

  • 大业八年,正月,四方兵皆既集中涿郡。
杨广问庾质:“高丽人口不及我国一郡,现在朕率军讨伐,你认为能取胜吗?”
庾质:“可以,但以臣愚见,陛下还是不要亲征。”
杨广发怒:“朕的军队已经到这了,怎么能没见到敌人就先退却!”
庾质:“如果出战而未取胜,恐怕有损陛下的威名。若您留在此地,指导战略,命令猛将出击,出其不意,必定可以取胜。军机在于神速,迟缓就会无功。”
杨广不高兴了:“你既然害怕,就留在这吧。”

有一种人,明明菜得要命了还自以为天下无敌,最恐怖的莫过于这种人当了皇帝。

隋&高丽的战争方略

  • 水军以江都为总策源地,东莱为前进基地,临榆关、沙卑城,均为水军取给之中间站。
  • 陆军以涿郡为总策源地,怀远镇为前进基地。
  • 运输利用广通渠、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等五条运河,及河岸之陆道为大军后方运输补给线路。
  • 当隋军越辽水进攻时,一面使主力攻辽东城;一面遣九个军,分三路向鸭绿水西集中,然后渡水直趋平壤,与水军协力进攻之。

在战争鬼才广大帝的布局下,隋以倾全国之力、百万大军,以泰山压卵之势,向高丽威逼而来:

我甚至怀疑,杨广是不是心中没谱,想靠堆人头把对方吓死。

然而高丽表示:你还真吓不倒我。

辽水第一道防线,鸭绿水第二道防线,萨水第三道防线。

  • 辽水防线以辽东城为核心,因为辽东城在战略地理上极其重要,也成为了双方决战的主要战场。
  • 沙卑城,为高丽所筑,叠石为之,幅员九里,自登莱海道趋高丽之平壤,必先出此。其城四面悬绝,惟西门可上。高丽据守此城,一方面为自后方平壤增援大军及运输补给辽东城之中间站,一方面为拒隋自登莱渡海进攻之要塞。
  • 鸭绿水防线最为重要,水阔三百步,在平壤西北四百五十里,辽水东南四百八十里,上游有盖马大山(长白山)作为屏障。鸭绿水防线的核心是丸都城,原为高丽故都。依险筑城,旁边多是大山深谷,山脉自东北而西南向横亘其间,形成天然屏障。

气候上,六七月为雨季,八九月到次年二三月为寒冻时期,也就是说,一整年中适合作战的时间不足三个月。

这种地势+气候,造就了高丽易守难攻,无论怎么挨打,坚持死守龟缩,同时再联动其他国家(北:靺鞨、契丹,南:百济)对抗、骚扰。

一征

  • 开局:大业八年,正月初二,发兵,各军相去四十里,花了四十天诸军全部出发完毕。旌旗亘千里(注意,这不是虚指),出师之盛,史所罕见。
  • 结局:九路军渡辽河,共三十万五千(305000)人,待回到辽东城时,只有二千七百(2700)人了。数以巨万的军资储备器械丧失殆尽。炀帝大怒,将宇文述等人枷锁拘押。八月二十五日,返回。
  • 作战经过:三月十四日,杨广临辽水西岸布阵,高丽在辽水东阻水拒守—十五日,杨广下令筑桥—十九日,高丽兵大至相拒,隋兵赴水接战,高丽兵自高岸下击,隋兵不得登岸,死者甚众。【第一次渡水战败】四月,桥筑成,隋军相次继进,十五日,车驾渡辽,大战于东岸,高丽兵大败,死者万计。【隋军乘胜围攻辽东城】辽东城固守,隋军自四月下旬至六月上旬,不能克。六月十一日,杨广至辽东城南观察形势,大怒诘责诸将,督战,命宇文述率领九路大军共三十万五千人,协攻平壤,由于杨广令诸军咨禀节度于仲文,因此九军并无统一之将帅。【大军即至鸭绿水】六月末,来护儿水军入浿水距平壤六十里大破高丽兵。【四万精兵长驱直入】进城纵军大掠,被伏兵击败。【大败,士卒还者不过数千人】宇文述等九军行至中途粮食将尽,及至鸭绿水西。【高丽遣使诈降】见宇文述的士卒面有饥色,因此故意让隋军疲乏。每次与隋军交战立即就退走。隋军一日内七战七捷,宇文述率军进攻,东渡萨水,在距平壤城三十里处扎营。【高丽再来诈降】向宇文述请求,宇文述见士卒疲惫不能再战 ,而且平壤城很难快速攻破,于是因高丽人狡诈而还师。宇文述等为方阵而行,高丽军四面包围攻击,隋军且战且走。七月二十四日,隋军到达萨水,刚渡过一半,高丽军从后面袭击隋军的后部,【辛世雄战死,隋军陷入溃乱,无法制止】将士们奔逃,一日一夜至鸭绿水,行程四百五十里。王仁恭为殿后,截击高丽军,挡住攻势。高丽军继续追击,围薛世雄于白石山。【全军仅存者两千七百人,资储器械巨万计,失亡荡尽】【时辽东诸城也没攻下】。

广广子:奇耻大辱!明年一定赢回来!等着!

二征

  • 大业九年,正月初二,下诏再征天下兵集于涿郡。
  • 二月宇文述复官。再议伐高丽。

这段对话真是把杨广的狂妄无能体现到极致:

杨广对大臣说:“高丽小虏,侮慢我隋朝上国,如今就是拔海移山,也能做到,何况区区一个小虏?”
郭荣谏曰:“戎狄失礼,是臣等该去处理的事,千钧之弩,不会为老鼠发射,陛下何必非要亲自征讨这一小小敌寇?”
杨广不听,又问庾质:“这次情况会如何?”
庾质回答:“臣实在迷惑,依然坚持之前的观点。陛下若动万乘,劳费实多。”
杨广大怒:“我亲征尚且不能取胜,派人去怎能成功!”
  • 三月初三,发丁男十万城大兴,以加强西京之防卫。
  • 初四,杨广自洛阳出发,再行亲征。
  • (此时已有农民起义爆发)

高丽人:快看,送人头的又来啦!

  • 作战经过及结果:四月二十七日,渡辽水。二十九日,攻辽东城。隋军四面进攻,昼夜不息,高丽守兵应变拒之。【激战二十多天,双方死者甚众,无法破城】六月,【隋军久攻不拔】<杨玄感叛乱,召李密到黎阳> 二十八日,杨广密召诸将使引军还师。【各路隋军因急于秘密撤退,军资器械攻具积如丘山,营垒帐幕案堵不动,全部弃之,加上军心涣散,分散而走,高丽军追击,最后击杀数千隋兵】

无论是过程还是结果,二征都比一征更糟糕。杨玄感的叛乱,打乱了杨广的进攻计划,也标志着隋朝统治阶级的分裂。

三征

  • 大业十年,二月二十日,在满朝无人响应的情况下,杨广一意孤行再次下诏征全国兵,分百路并进高丽。毁灭前的疯狂,品读杨广这份诏书:
  • 三月十四日,出发赴涿郡,隋兵在路上就相继死亡。二十五日,斩叛亡者之血以途在战鼓上,但还是不断有人。
  • 四月二十七日,各地大盗蜂起,影响运河交通。
  • 作战经过及结果:七月十七日,大军抵达怀远镇,来护儿自东莱将水军东进,高丽迎战,来护儿击破之,斩首千余级,就要平平壤。高丽遣使乞降,杨广想以此挽回之前两败,召来护儿还师。来护儿曰不肯奉召,认为大军三出却没能平定高丽不能无功而返,欲继续进攻……
  • 八月四日,杨广从怀远镇班师。

就这?就这?就这?就这样吧。

第三次举国之力攻打高丽,没有雪耻,没有复仇,没有取得任何实质性的胜利,就匆忙返回。沿途一路,盗贼猖獗。下一年,杨广被突厥围困于雁门。

三征换得“战果”如下:



唐太宗征高丽
发兵:十万。
历时:六个月(贞观十九年,三月至九月)。
战果:拔玄菟、横山、盖牟、磨米、辽东、白岩、卑沙、麦谷、银山、后黄十城,徙辽、盖、岩三州户口入中国者七万人。新城、建安、驻跸三大战,斩首四万馀级。
损失:战士死者几二千人,战马死者什七、八。

至于李二自己觉得不成功,那是他凡尔赛,毕竟和他灭国如流水的战绩比,的确很难称得上成功↓↓↓↓↓↓↓↓↓↓↓↓↓↓↓↓↓↓↓↓↓↓

认为杨广耻辱败仗与李世民重创高丽一样失败的人,非蠢即坏。

user avatar

原因在于没有自知之明。

隋文帝的历史评价很高,但这位杨广老爹在灭北齐时发现耕地隐匿和隐户,所以从隋朝开国以来,衡量官员考绩的就是抓隐匿耕地和人口,编户齐民做好了就好升官,这就和今天的GDP一样让官员们为了刷政绩干出很多骚操作。于是土地基数膨胀带来了实际的高征税,仅仅十几年,财政富裕程度就达到了别的朝代50年治理的水平,这不正常。人道发展的特点是取不足以奉有馀,看似美好的生活背后都有一个群体付出惨重的代价(举例:快递方便和快递行业的苦难),看得见的财政繁荣底下是看不到的过度盘剥,而且这种盘剥还在随着官员上报的土地基数膨胀而加速。

杨坚一直懵然无知,到杨广接手,隋朝名义上的耕地折合今天的亩数已经有40亿亩,注意了,隋朝疆域不包括东北,而今天整个中国的可用耕地也才20亿亩。于是在杨广看来,有40亿亩耕地的隋朝家底厚,府库钱粮充盈,他有的是钱修行宫、运河和打仗,所以即使失败他也以为是挫折,没有意识到真实的隋朝在对不存在的30多亿亩耕地征税(各地的府库越满,民众越赤贫),没有意识到底下官员从杨坚时代就在欺骗他们,于是他在虚幻的富裕感中膨胀,直到那些官僚们把百姓逼反,盛世的伪装面纱才被掀开。

很多人总是感觉杨广如果不浪就不会把好牌打烂,但实际上从他爸爸那一代起,杨家就没有好牌了。6亿亩不到的国家对30多亿亩不存在的土地征税,没有哪个王朝能长久,到杨广手里能坚持14年才是一个奇迹。

对我们今天的启发也有,那就是准确摸清自己的家底,不要被虚假的信息扭曲了认知。假如某个智库专家看到网上的网民都是月薪一万起,年薪百万多,以为这些小学生吹的是真的,然后建议决策者出台个人头税,要所有网民按月薪一万来缴纳保险和税金,那如果底层不知道或者没有发声的反映渠道来及时阻止,那必然埋下祸根。

扩展阅读:“高效征税”是隋朝速度灭亡的原因

「隋朝人口和耕地远胜初唐,贞观之治甚至大唐盛世都是假的」的说法是真的吗?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要理解隋炀帝为何在内忧外患下仍执意三征高句丽,得从他本人的性格、隋朝的国策以及当时的时代背景等多方面来剖析。这与唐太宗李世民的经历虽有相似之处,但根本原因却大相径庭。隋炀帝的雄心与家国情怀: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隋炀帝本人是一个野心勃勃、充满抱负的帝王。他继承了父亲隋文帝杨坚统一中国的宏业,对于如何巩.............
  • 回答
    隋炀帝杨广创设科举制度并因此遭到关陇集团的绞杀,这是一个复杂且充满戏剧性的历史事件,其背后涉及政治、经济、军事以及社会阶层等多个层面的深刻矛盾。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深入剖析以下几个关键点:一、 科举制度的革命性与关陇集团的根本利益冲突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科举制度的革命性意义以及它为何会触动关陇集团的根.............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中国历史上两次婚姻制度和政治格局的巨大差异,同时也反映了不同朝代对联姻政策的考量。简单来说,隋炀帝之女能成为李世民的杨妃,与明朝公主不能与康熙联姻,主要原因在于“身份匹配度”、“政治联姻的逻辑”以及“朝代更迭带来的影响”。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隋唐联姻:时势造就的“特殊”与“必然”首.............
  • 回答
    说起隋炀帝在雁门关被突厥围困的那段经历,那可真是一出悲剧,而且这悲剧对他的影响,绝不仅仅是那一次军事上的受挫,更是他后来一系列行为的催化剂。雁门关那一战,表面上看是隋朝倾全国之力,动用了数十万大军,结果却被突厥可汗(当时应该是始毕可汗)率领的数万骑兵围困住了,而且还围困得十分凶险。隋炀帝自己就身处险.............
  • 回答
    您提出的问题非常有趣且深刻,它触及了历史叙事、公众认知、政治影响以及我们对历史人物评价的复杂性。为什么隋炀帝与大运河的联系如此紧密,并常被“洗白”,而忽必烈即便也参与了京杭大运河的建设,却少有人提及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一、 历史叙事的塑造与“洗白”的根源: 隋炀帝:故事性强,悲.............
  • 回答
    隋炀帝不肯离开江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局势的变化,其理由也在不断演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主要方面来详细阐述:1. 政治上的“留守”与“威慑”: 震慑关中和洛阳的反对势力: 隋炀帝在江都虽然远离长安和洛阳,但他仍然希望通过自己的存在来震慑住可能出现的叛乱。尤其是关陇地区,自北魏以.............
  • 回答
    隋炀帝,这位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一笔的皇帝,他的一系列举措,尤其是三次对高句丽(辽东)的征伐,至今仍是人们讨论的焦点。那么,这位雄才大略的皇帝,为何会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执意要征伐辽东呢?这背后牵扯着多方面的复杂原因,绝非简单的“好大喜功”或“穷兵黩武”所能概括。一、 统一大业的最后一块拼图:.............
  • 回答
    隋炀帝一意孤行,非要去那偏安一隅的江都,这背后可不是一时兴起,而是掺杂了多重因素,其中最核心的,恐怕是那个王朝由盛转衰的不可逆转的颓势,以及他本人已经无法掌控局面的焦虑和逃避。首先,我们得明白当时全国的局势有多糟糕。隋朝虽然结束了南北朝分裂的局面,统一了中国,但这种统一是以强大的军事力量和严苛的统治.............
  • 回答
    制度之问:唐太宗与隋炀帝的相似与迥异唐太宗李世民的贞观之治,是中国历史上公认的盛世典范,而隋炀帝杨广,则常被描绘成一个残暴好大喜功、导致隋朝覆灭的昏君。然而,如果我们仔细审视他们所处的时代和推行的制度,会发现两者之间存在着惊人的相似之处。例如,都重视农业发展,都积极对外开放,都进行大规模的制度改革,.............
  • 回答
    关于隋炀帝的争议,确实是历史上一道绕不开的复杂话题。时至今日,仍有不少人试图从不同角度“洗白”这位皇帝,甚至将其描绘成一个被误解的改革者、雄才大略的君主。这种现象背后,其实隐藏着对历史的解读方式、价值判断以及时代情绪的多元交织。要理解为什么会有人为隋炀帝“洗白”,我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一、 “非.............
  • 回答
    “洗白隋炀帝”这个说法,本身就带着一股子“罪无可恕”的底色。仿佛一旦有人试图为这位皇帝说点什么,就好像在为他的暴行开脱,是一种令人难以接受的行为。但如果我们剥离掉这种情绪化的标签,平静地审视一下,会发现,关于隋炀帝的评价,其实一直存在着两极化的争议,而“洗白”的背后,往往是人们对历史叙述的重新解读,.............
  • 回答
    隋炀帝,一个名字在中国历史长河中激起无数涟漪的帝王。说他“有功绩”,这绝非妄语,而是有史实支撑的。然而,即便功绩卓著,他却遭受了长达一千多年的“抹黑”,甚至被塑造成了一个昏君、暴君的典型。这其中原因错综复杂,绝非单一因素所能解释。要深入理解这一点,咱们得一点一点捋清楚。隋炀帝的“功绩”,并非空穴来风.............
  • 回答
    隋炀帝和唐太宗之所以“拼了命”都要攻打高句丽,背后有多重复杂的原因,并非单一的决策能够完全解释。这其中既有地缘政治的现实考量,也有政治宣传、个人野心以及历史遗留问题等多方面因素的交织。下面我将详细阐述这些原因: 隋炀帝“拼了命”打高句丽:隋炀帝对高句丽的多次大规模征伐,是导致隋朝迅速灭亡的重要原因之.............
  • 回答
    “李世民,你以为你比我强多少?”隋炀帝若是在天有灵,说不定真的会对着他那个“好儿子”李世民发出这样的质问。毕竟,从很多事情上看,太宗皇帝确实是在隋炀帝的道路上,只是走得更稳,步子更小,也更懂得如何收揽人心。隋朝和唐朝,这两朝的兴衰,与其说是统治者的个人能力差异,不如说是历史的车轮在恰当的时间点,选择.............
  • 回答
    隋炀帝时期,一个短暂却又波澜壮阔的时代,留下了许多至今仍被人们津津乐道的历史印记,尤其是那些关于隋炀帝本人“好大喜功”、“穷奢极欲”的负面评价。然而,将隋朝覆灭的锅,一股脑地扣在隋炀帝一个人身上,是否公平?为何那些在历史长河中常常扮演重要角色的世家大族,似乎总是能逃脱被严厉审视的命运?隋朝的历史,真.............
  • 回答
    隋文帝杨坚,这位在中国历史上扮演着关键角色的皇帝,其功劳之大毋庸置疑,但与他的实际贡献相比,他在大众心中的知名度却显得有些黯淡。这其中原因颇为复杂,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探讨:一、 功绩被后来的王朝“继承”和“遮蔽” “再统一”的开创性: 隋文帝最大的功绩无疑是结束了中国长达三百多年的南北朝.............
  • 回答
    隋文帝杨坚,作为一位开创了盛世、结束了南北朝分裂局面的伟大君主,其功绩毋庸置疑。然而,就是在继承人问题上,他犯下了严重的错误,最终导致了隋朝的迅速衰落和灭亡。这其中的原因错综复杂,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详细分析:一、 昏聩的父爱与偏爱:对太子杨勇的失宠这是导致问题最直接也是最根本的原因。杨坚的长子杨勇.............
  • 回答
    隋文帝杨坚代周,建立隋朝,这是一个历史性的转折点,也常常引发一个疑问:为何当时鲜卑人在周朝的统治下,面对杨坚的篡位,并没有表现出强烈的、大规模的反抗?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深入剖析,包括当时鲜卑人的政治地位、社会状况、杨坚的策略以及周朝自身的局限性。一、 鲜卑人在北周的政治地位并非绝对.............
  • 回答
    隋文帝杨坚能够兵不血刃地取代北周,其背后原因复杂,并非仅仅是“汉人代表绝大多数人意愿”这么简单,虽然汉族民众的支持无疑是一个重要因素。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北周的统治基础、杨坚个人的政治手腕以及当时的社会背景。北周的统治危机:政权合法性与统治基础的动摇北周政权的合法性,从一开始就存在一些.............
  • 回答
    “隋朝留下粮食能让唐朝吃50年”这个说法,虽然略有夸张,但背后反映的是隋朝在粮食储备、农业发展以及国家治理方面所做的巨大努力,为唐朝的建立和初期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分析:一、隋朝的粮食储备成就:隋朝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统一王朝,其建立者隋文帝杨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