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隋炀帝被东突厥围困雁门关后就崩溃了,跑去东都醉生醉死?

回答
说起隋炀帝在雁门关被突厥围困的那段经历,那可真是一出悲剧,而且这悲剧对他的影响,绝不仅仅是那一次军事上的受挫,更是他后来一系列行为的催化剂。

雁门关那一战,表面上看是隋朝倾全国之力,动用了数十万大军,结果却被突厥可汗(当时应该是始毕可汗)率领的数万骑兵围困住了,而且还围困得十分凶险。隋炀帝自己就身处险境,可以说是九死一生。史书上记载,当时的情况非常危急,隋炀帝的随行官员吓得屁滚尿流,连皇帝本人也十分惊恐。虽然最终依靠着东都方面的援军,还有一些计谋,才勉强脱了险,但这次经历给他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心理阴影。

你想啊,作为一国之君,一向以天子自居,自认为威震四方,结果却被一个“蛮夷”的首领围得跟孙子似的,而且还是在自己的国境之内,感觉就像被一个强大的敌人玩弄于股掌之间。这种巨大的反差,尤其是那种被围困、被玩弄的屈辱感,对隋炀帝这样好面子、重威严的人来说,简直是致命的打击。他平日里享受惯了众人的吹捧和臣服,突然之间感受到如此赤裸裸的威胁和蔑视,那种心理上的冲击是巨大的。

脱险之后,他并没有像一个真正的英明君主那样,吸取教训,励精图治,反而像是被吓破了胆,或者说是被彻底击垮了。他回到了东都洛阳,然后就沉迷于声色犬马,整日与后宫嫔妃饮酒作乐,大兴土木,仿佛要用这些奢靡的生活来麻痹自己,来逃避现实。

这其实是一种心理上的崩溃,一种应激反应。他可能是在用这种方式来掩盖自己的恐惧和无力感。被围困的经历让他意识到,即使拥有庞大的军队,即使耗费巨资,也可能在强大的敌人面前不堪一击。这种无力感,以及对自身安全感的彻底怀疑,让他陷入了一种自暴自弃的状态。

同时,雁门之围也暴露了隋朝军事上的某些问题,特别是边境防御的脆弱性。但隋炀帝没有去深入反思这些问题,反而选择逃避。他可能觉得,既然在战场上无法真正压制住突厥,那就在自己的统治范围内,做一些能让自己感到快乐和掌控的事情,比如修建宏伟的宫殿,开凿大运河(虽然大运河有其历史意义,但当时的百姓承受了巨大的劳役,也加剧了社会矛盾),以及纵情享乐。

更重要的是,这次围困让他之前建立起来的“天可汗”的形象,或者说他自己对自己的定位,出现了裂痕。他试图通过进一步的奢靡和威权来巩固自己的统治,但这种做法反而适得其反,进一步加剧了百姓的不满。他不再关心边境的安危,也不再关注民生疾苦,他的注意力完全转移到了个人享乐和一些表面的辉煌上,这为他最终的悲剧结局埋下了伏笔。

所以,与其说是“崩溃”然后“跑去醉生梦死”,不如说雁门关之围是他统治生涯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它击碎了他内心深处的一些自信,让他从一个相对有些魄力的皇帝,变成了一个沉溺于享乐、对现实失去掌控感的统治者。他之后的很多作为,都可以看作是对这次创伤的一种扭曲的回应。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先说明一点,汉武帝没有下过罪己诏,那句“朕所为狂悖”出自《资治通鉴》,《汉书》里并没有相关记载,后世所谓的‘罪己诏’实则是《轮台诏》。那《轮台诏》是什么呢?出自《汉书·西域传》,中心思想就是放松对西域的政策。所以所谓的‘罪己诏’并没有影响到汉武帝的统治,不是刘彻悔错的态度感动了谁,而是在同一时间修改的一系列政策相当于踩了一脚刹车,缓解了国力的疲势和国内矛盾,让汉朝重新蓄力待发

综上,有用的是政策,不是态度。

那我们说回杨广雁门被杀王劫驾的事情,你觉得杨广会有改弦更张的脑子吗?杨二漂白粉吹他雄才大略,当个笑话听听就行,别当真。杨二有什么自己的东西吗?修个大运河,执行力简直稀碎。科举制是他爹的,他唯一的贡献是官员间内部考试。打高句丽,比他爹更能送。大业朝和贞观朝根本差不出十来年,贞观朝就是人才济济,大业朝就是没几颗亮眼的珠子,这是人才的问题吗?是杨广的问题啊!

还有人不知道杨广亲小人,猜忌贤臣能将吗?

杨广自己没天才式的脑子,手下也没有能发光的能臣,甚至谏臣也逐渐不见了,你让杨广怎么改弦更张啊?这不是难为人吗?国内矛盾不是态度到位就能解决的事情,而是看你实打实做了什么事情。

百姓的愿望很浅薄,只要能活下去就不会反。

杨广是从始至终都没想过让他们好好活着,而刘彻再怎么骄奢,他始终是被需要的,汉武一朝天灾水患比比皆是,他切实做到了兴修水利,部分免税,推广代田法这些最基本的国民需求。在他的统治下,过得不好,但只要没被国家抛弃,能活的还是好好活下来了,而不是被压榨致死。

这就是为什么旱灾蝗灾严重到人相食的汉武朝是户口减半,而大业到武德户口几乎蒸发四分之三,人祸比天灾更可怕

你觉得杨广的问题是没有做,不,是他从没想过要去做。在君主抛弃民众的时候,难道还要指望着民众反而去体谅他吗?这是什么道理?

当然,汉武后期之所以平安无事除了政策在还有中央政府的铁腕等等原因,但问就是杨广没有。

杨广其人做皇帝,能力不足,决策力不足,腕力不够,识人不明,远贤忌能,自我认知不明,眼光短浅,又好高骛远,最大的问题还是根本不关心百姓,不吝惜民力

想问杨广粉一个问题,你们觉得杨广好,好在他做成了哪一件切实利民的实事啊?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说起隋炀帝在雁门关被突厥围困的那段经历,那可真是一出悲剧,而且这悲剧对他的影响,绝不仅仅是那一次军事上的受挫,更是他后来一系列行为的催化剂。雁门关那一战,表面上看是隋朝倾全国之力,动用了数十万大军,结果却被突厥可汗(当时应该是始毕可汗)率领的数万骑兵围困住了,而且还围困得十分凶险。隋炀帝自己就身处险.............
  • 回答
    隋炀帝,一个名字在中国历史长河中激起无数涟漪的帝王。说他“有功绩”,这绝非妄语,而是有史实支撑的。然而,即便功绩卓著,他却遭受了长达一千多年的“抹黑”,甚至被塑造成了一个昏君、暴君的典型。这其中原因错综复杂,绝非单一因素所能解释。要深入理解这一点,咱们得一点一点捋清楚。隋炀帝的“功绩”,并非空穴来风.............
  • 回答
    隋朝在中国历史上,确实是个挺容易被误解、甚至被“黑”的朝代,尤其是在一些历史爱好者群体中。这种“黑”,说白了就是一种带有个人喜好和价值判断的解读方式,往往会放大其负面因素,而忽视或者淡化其贡献。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掰扯掰扯。一、 功过争议太大,容易被放大负面首先,隋朝是个典型的“过.............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了历史评价的复杂性和多重标准。李渊和曹操在历史上都扮演了类似的角色:在一个动荡的王朝末期,他们都是掌握实权的大臣,并且最终通过某种形式获得了最高权力。然而,历史对两人的评价却截然不同。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一、 历史背景的差异: 隋朝与东汉末年环境的.............
  • 回答
    隋炀帝杨广创设科举制度并因此遭到关陇集团的绞杀,这是一个复杂且充满戏剧性的历史事件,其背后涉及政治、经济、军事以及社会阶层等多个层面的深刻矛盾。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深入剖析以下几个关键点:一、 科举制度的革命性与关陇集团的根本利益冲突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科举制度的革命性意义以及它为何会触动关陇集团的根.............
  • 回答
    要理解隋炀帝为何在内忧外患下仍执意三征高句丽,得从他本人的性格、隋朝的国策以及当时的时代背景等多方面来剖析。这与唐太宗李世民的经历虽有相似之处,但根本原因却大相径庭。隋炀帝的雄心与家国情怀: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隋炀帝本人是一个野心勃勃、充满抱负的帝王。他继承了父亲隋文帝杨坚统一中国的宏业,对于如何巩.............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中国历史上两次婚姻制度和政治格局的巨大差异,同时也反映了不同朝代对联姻政策的考量。简单来说,隋炀帝之女能成为李世民的杨妃,与明朝公主不能与康熙联姻,主要原因在于“身份匹配度”、“政治联姻的逻辑”以及“朝代更迭带来的影响”。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隋唐联姻:时势造就的“特殊”与“必然”首.............
  • 回答
    您提出的问题非常有趣且深刻,它触及了历史叙事、公众认知、政治影响以及我们对历史人物评价的复杂性。为什么隋炀帝与大运河的联系如此紧密,并常被“洗白”,而忽必烈即便也参与了京杭大运河的建设,却少有人提及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一、 历史叙事的塑造与“洗白”的根源: 隋炀帝:故事性强,悲.............
  • 回答
    隋炀帝不肯离开江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局势的变化,其理由也在不断演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主要方面来详细阐述:1. 政治上的“留守”与“威慑”: 震慑关中和洛阳的反对势力: 隋炀帝在江都虽然远离长安和洛阳,但他仍然希望通过自己的存在来震慑住可能出现的叛乱。尤其是关陇地区,自北魏以.............
  • 回答
    隋炀帝,这位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一笔的皇帝,他的一系列举措,尤其是三次对高句丽(辽东)的征伐,至今仍是人们讨论的焦点。那么,这位雄才大略的皇帝,为何会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执意要征伐辽东呢?这背后牵扯着多方面的复杂原因,绝非简单的“好大喜功”或“穷兵黩武”所能概括。一、 统一大业的最后一块拼图:.............
  • 回答
    隋炀帝一意孤行,非要去那偏安一隅的江都,这背后可不是一时兴起,而是掺杂了多重因素,其中最核心的,恐怕是那个王朝由盛转衰的不可逆转的颓势,以及他本人已经无法掌控局面的焦虑和逃避。首先,我们得明白当时全国的局势有多糟糕。隋朝虽然结束了南北朝分裂的局面,统一了中国,但这种统一是以强大的军事力量和严苛的统治.............
  • 回答
    制度之问:唐太宗与隋炀帝的相似与迥异唐太宗李世民的贞观之治,是中国历史上公认的盛世典范,而隋炀帝杨广,则常被描绘成一个残暴好大喜功、导致隋朝覆灭的昏君。然而,如果我们仔细审视他们所处的时代和推行的制度,会发现两者之间存在着惊人的相似之处。例如,都重视农业发展,都积极对外开放,都进行大规模的制度改革,.............
  • 回答
    关于隋炀帝的争议,确实是历史上一道绕不开的复杂话题。时至今日,仍有不少人试图从不同角度“洗白”这位皇帝,甚至将其描绘成一个被误解的改革者、雄才大略的君主。这种现象背后,其实隐藏着对历史的解读方式、价值判断以及时代情绪的多元交织。要理解为什么会有人为隋炀帝“洗白”,我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一、 “非.............
  • 回答
    “洗白隋炀帝”这个说法,本身就带着一股子“罪无可恕”的底色。仿佛一旦有人试图为这位皇帝说点什么,就好像在为他的暴行开脱,是一种令人难以接受的行为。但如果我们剥离掉这种情绪化的标签,平静地审视一下,会发现,关于隋炀帝的评价,其实一直存在着两极化的争议,而“洗白”的背后,往往是人们对历史叙述的重新解读,.............
  • 回答
    隋炀帝和唐太宗之所以“拼了命”都要攻打高句丽,背后有多重复杂的原因,并非单一的决策能够完全解释。这其中既有地缘政治的现实考量,也有政治宣传、个人野心以及历史遗留问题等多方面因素的交织。下面我将详细阐述这些原因: 隋炀帝“拼了命”打高句丽:隋炀帝对高句丽的多次大规模征伐,是导致隋朝迅速灭亡的重要原因之.............
  • 回答
    “李世民,你以为你比我强多少?”隋炀帝若是在天有灵,说不定真的会对着他那个“好儿子”李世民发出这样的质问。毕竟,从很多事情上看,太宗皇帝确实是在隋炀帝的道路上,只是走得更稳,步子更小,也更懂得如何收揽人心。隋朝和唐朝,这两朝的兴衰,与其说是统治者的个人能力差异,不如说是历史的车轮在恰当的时间点,选择.............
  • 回答
    隋炀帝时期,一个短暂却又波澜壮阔的时代,留下了许多至今仍被人们津津乐道的历史印记,尤其是那些关于隋炀帝本人“好大喜功”、“穷奢极欲”的负面评价。然而,将隋朝覆灭的锅,一股脑地扣在隋炀帝一个人身上,是否公平?为何那些在历史长河中常常扮演重要角色的世家大族,似乎总是能逃脱被严厉审视的命运?隋朝的历史,真.............
  • 回答
    隋炀帝杨广和唐太宗李世民,都是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却又饱受争议的皇帝。将他们进行对比,分析杨广为何不能成为李世民,实在是件很有意思的事情。这不是一个简单的“谁比谁优秀”的问题,而是关于时代背景、个人性格、治国理念以及最终历史评价的复杂交织。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为什么杨广就算再努力,也难以复制李世民的.............
  • 回答
    在谈论唐太宗李世民的杨妃,也就是后来的 Zhaorong (昭容) 氏,以及她的身世时,我们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在唐朝时期,她的隋朝出身似乎是一个敏感话题,甚至需要刻意回避,而到了现代的影视剧和网络文学中,却乐于大书特书,将其作为重要的“卖点”来渲染。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和社会考量。首先,我们.............
  • 回答
    隋文帝杨坚,这位在中国历史上扮演着关键角色的皇帝,其功劳之大毋庸置疑,但与他的实际贡献相比,他在大众心中的知名度却显得有些黯淡。这其中原因颇为复杂,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探讨:一、 功绩被后来的王朝“继承”和“遮蔽” “再统一”的开创性: 隋文帝最大的功绩无疑是结束了中国长达三百多年的南北朝.............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