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坚在位24年间(581-604),能算得上“明君”的阶段也只有9年(581-589)而已。
剩下15年间,基本上可以说是昏暴之君。
在杨坚刚上位的时候,天下尚未一统,北边有突厥威胁,所以他也是兢兢业业、励精图治。
虽然杨坚在这期间也干了些破事,比如说杀害臣子、毁灭邺城之类的,不过总的来说这期间隋朝在杨坚的带领下蒸蒸日上。
杨坚的大部分功业,如击败突厥、消灭南陈、改良各种制度,也基本上是在这时期完成的。
但等杨坚一统天下后,就开始放飞自我了,从而走上了下坡路。
杨坚喜欢在朝廷上杖责大臣,到了开皇十年,高熲等臣子也受不了,对杨坚进行劝谏。然而杨坚非但不改,发而变本加厉地破坏法律,并在之后的岁月加大力度严刑峻法。
【十年,尚书左仆射高颎、治书侍御史柳彧等谏,以为朝堂非杀人之所,殿庭非决罚之地。帝不纳。颎等乃尽诣朝堂请罪,曰:"陛下子育群生,务在去弊,而百姓无知,犯者不息,致陛下决罚过严。皆臣等不能有所裨益,请自退屏,以避贤路。"】
同样是开皇十年,杨坚委任杨广为江南总管,并且还给他私自铸币之权,也不知道杨坚脑子里面是怎么想的,隋朝的经济混乱就此开始。
【十年,诏晋王广听于扬州立五炉铸钱。其后奸狡稍渐磨鑢钱郭,取铜私铸,又杂以锡钱。递相放效,钱遂轻薄。】
同年,杨坚让苏威在江南宣传五教,想要用此法愚民。然而却激发了江南百姓大规模起义,南陈旧土一时皆反。
【平陈之后,牧民者尽更变之。苏威复作《五教》,使民无长幼悉诵之,士民嗟怨。民间复讹言隋欲徙之入关,远近惊骇。于是婺州汪文进、越州高智慧、苏州沈玄懀皆举兵反,自称天子。署置百官。乐安蔡道人、蒋山李凌、饶州吴世华、温州沈孝彻、泉州王国庆、杭州杨宝英、交州李春等皆自称大都督,攻陷州县。陈之故境,大抵皆反。】
开皇十一年,杨坚就委派杨素对江南百姓进行大屠杀,杨坚还特意强调要把起义百姓中的男性都杀掉,女性则当做战利品,阵前投降也要当奴隶。
【帝命平定日,男子悉斩,女妇赏征人,在阵免者从贱。】
【开皇十一年,江南叛反,王师临吊,乃拒官军,羽檄竞驰兵声逾盛。时元帅杨素,整阵南驱,寻便瓦散,俘虏诛剪三十余万。】
可以说此时此刻杨坚的狂妄,已经让他失了智了。
所以说题目说杨坚可称“明君”,我觉得这很值得商榷啊,毕竟杨坚在位的大部分时间反而是个昏君,“明君”这个评价应该给那些在位大部分时间英明的君主吧?
杨坚最多也就是前明后昏,而杨广夺太子之位时,杨坚早就是个昏聩之君了,那自然是栽跟头了。
知乎总是给我推送题干就有错误的问题。。。。。。。
唉,这个问题没有为什么,隋书说得很明白了
上性严重,有威容,外质木而内明敏,有大略。初,得政之始,群情不附,诸子幼弱,内有六王之谋,外致三方之乱。握强兵、居重镇者,皆周之旧臣。上推以赤心,各展其用,不逾期月,克定三边,未及十年,平一四海。薄赋敛,轻刑罚,内修制度,外抚戎夷。每旦听朝,日昃忘倦,居处服玩,务存节俭,令行禁止,上下化之。开皇、仁寿之间,丈夫不衣绫绮,而无金玉之饰,常服率多布帛,装带不过以铜铁骨角而已。虽啬于财,至于赏赐有功,亦无所爱吝。乘舆四出,路逢上表者,则驻马亲自临问。或潜遣行人采听风俗,吏治得失,人间疾苦,无不留意。尝遇关中饥,遣左右视百姓所食。有得豆屑杂糠而奏之者,上流涕以示群臣,深自咎责,为之撤膳,不御酒肉者殆将一期。及东拜太山,关中户口就食洛阳者,道路相属。上敕斥候,不得辄有驱逼。男女参厕于仗卫之间,逢扶老携幼者,辄引马避之,慰勉而去。至艰险之处,见负担者,遽令左右扶助之。其有将士战没,必加优赏,仍令使者就家劳问。自强不息,朝夕孜孜,人庶殷繁,帑藏充实。虽未能臻于至治,亦足称近代之良主。然天性沉猜,素无学术,好为小数,不达大体,故忠臣义士,莫得尽心竭辞。其草创元勋及有功诸将,诛夷罪退,罕有存者。又不悦诗书,废除学校,唯妇言是用,废黜诸子。逮于暮年,持法尤峻,喜怒不常,过于杀戮。尝令左右送西域朝贡使出玉门关,其人所经之处,或受牧宰小物,馈遗鹦鹉、麖皮、马鞭之属,上闻而大怒。又诣武库,见署中芜秽不治,于是执武库令及诸受遗者,出开远门外,亲自临决,死者数十人。又往往潜令人赂遗令史府史,有受者必死,无所宽贷。议者以此少之。
关于杨广
既而高祖幸上所居第,见乐器弦多断绝,又有尘埃,若不用者,以为不好声妓,善之。上尤自矫饰,当时称为仁孝。尝观猎遇雨,左右进油衣,上曰:"士卒皆沾湿,我独衣此乎!"乃令持去。六年,转淮南道行台尚书令。其年,征拜雍州牧、内史令。八年冬,大举伐陈,以上为行军元帅。及陈平,执陈湘州刺史施文庆、散骑常侍沈客卿、市令阳慧朗、刑法监徐析、尚书都令史暨慧,以其邪佞,有害于民,斩之右阙下,以谢三吴。于是封府库,资财无所取,天下称贤。进位太尉,赐辂车、乘马,衮冕之服,玄珪、白璧各一。复拜并州总管。俄而江南高智慧等相聚作乱,徙上为扬州总管,镇江都,每岁一朝。高祖之祠太山也,领武候大将军。明年归藩。后数载,突厥寇边,复为行军元帅,出灵武,无虏而还。及太子勇废,立上为皇太子。是月,当受册。高祖曰:"吾以大兴公成帝业。"令上出舍大兴县。其夜,烈风大雪,地震山崩,民舍多坏,压死者百余口。仁寿初,奉诏巡抚东南。是后高祖每避暑仁寿宫,恒令上监国。
栽什么头?不事后诸葛亮,隋炀帝不是最优解?无非是三打高句丽没成功还把国家打没了而已。很多人又开始跟你扯天下大势了,什么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的力量,什么残暴,什么百姓困苦才导致隋朝灭亡。
其实隋末的情况和秦末很像,都是皇帝操作扯淡,贵族趁机起势,导致国家灭亡。天下大势在其中有没有作用,有,但绝不是主导作用。只扯天下大势,不看具体情况的俗称”马谡”。谈赤壁之战都能扯到天下大势,但其实说人话就是曹操准备不充分,再准备充分些我几十万精兵,你天下大势再大抵得过几个师?
你信不信汉武帝后期再搞个三大征,汉朝提前几百年直接灭亡?
当皇帝如坐刀山火海,小事可以错,中等的事情错了也就当个平庸之君,大不了也就个昏庸。大事错半件可能江山就没了。康熙没等吴三桂死就着急撤藩,这个决定就是大事错了,但凡当时吴三桂当时大优势的时候再冒进一点,或者在永兴把八旗主力打得几近团灭之后活得再久一些,康熙和周军谁死谁活还不一定,清朝估计都跑北方放马牵羊去了,还用得着辛亥革命?
事实上隋炀帝后面的操作但凡国家动乱的时候少折腾个一两次,三大征后两次不打,隋朝都很难灭亡,不要扯什么李世民军事牛,项羽军事不牛?不是秦二世这个神仙在别人打到咸阳门口再叫章邯带囚徒出兵,第一时间就出兵平叛,有项羽出场的事?怎么也能保存故秦的土地,大不了再来次灭六国就是,这时候六国的力量肯定弱的没办法跟秦始皇灭六国的时期比。而且当时这边前线章邯和王离打仗,还派人去问责章邯,天知道当时章邯和王离巨鹿打项羽打成那鸟样,是不是有人当二五仔?
历史是大势所趋?是的,但真实情况是在大势所趋的基础下,同时会出现各种决定历史走向的偶然。秦始皇搞中央集权制,没有他不会有别人?有,推迟个几百年,几千年,你觉得这种问题还有意义?再比如说那位,你说,没有他,我们又要推迟多少年?或者走多久的弯路?古代几百年还拖得起,现在几年都拖不起。事后诸葛亮一点意义没有,因为历史的偶像性,从现实的角度说历史的某些关键人物就是不可替代的,某些关键行为,也是不可抹除其影响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