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可称明君的隋文帝,仍然在继承人问题上栽了大跟头?

回答
隋文帝杨坚,作为一位开创了盛世、结束了南北朝分裂局面的伟大君主,其功绩毋庸置疑。然而,就是在继承人问题上,他犯下了严重的错误,最终导致了隋朝的迅速衰落和灭亡。这其中的原因错综复杂,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详细分析:

一、 昏聩的父爱与偏爱:对太子杨勇的失宠

这是导致问题最直接也是最根本的原因。杨坚的长子杨勇,在少年时期就表现出聪慧、有才干的一面,并且在平定陈朝的过程中立下了汗马功劳。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杨勇逐渐失宠于隋文帝,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杨勇生活不检点,生活奢靡: 这一点是隋文帝最主要的诟病。杨勇娶了独孤皇后(隋文帝的结发妻子,对杨坚影响极大,甚至可以说是独裁者)的侄女为妻,但却宠爱其他妃嫔,生活奢靡,不节制。他建造了豪华的宫殿,并且不加约束地赏赐部下,这在以勤俭著称的隋文帝眼中是极大的罪过。尤其是在隋文帝亲自倡导节俭的背景下,杨勇的行为无疑是挑战了他的权威和价值观。
杨勇对政治的看法与隋文帝不同: 虽然杨勇有才干,但他对一些政治措施的看法与隋文帝不尽相同。例如,在某些方面他表现得不够谨慎和务实,例如过于强调军事而忽视民生,或者在一些细节上与隋文帝的决策产生分歧。这些细微之处,在多疑且控制欲强的隋文帝眼中,都被解读为对皇权的不敬和能力上的不足。
独孤皇后的直接干预和离间: 独孤皇后对杨勇的宠爱和对杨广的偏爱是关键因素。她不仅对杨勇的“不检点”行为深恶痛绝,认为这是对他继承皇位的不负责任,更是积极地将自己的喜爱转移到次子杨广身上。她通过向隋文帝灌输杨勇的种种“罪状”,不断挑拨父子之间的关系,甚至在杨勇宠幸其他妃嫔时,以“不孝”和“违背自己意愿”为由,直接对杨勇进行打压,甚至逼迫其杀掉自己喜爱的妃嫔,这极大地伤害了杨勇的身心。
杨勇本人的性格缺陷与沟通不畅: 尽管杨勇有优点,但他在处理与父亲关系上确实存在问题。他可能过于年轻气盛,未能有效掩饰自己的一些行为,也未能积极主动地向父亲解释和争取理解。父子之间的沟通渠道不畅,加上隋文帝的多疑和独孤皇后的从中作梗,使得误会和隔阂不断加深。

二、 对“嫡长子继承制”的动摇与“贤者继承制”的实践困境

隋文帝并非一开始就打算废黜杨勇。在中国传统观念中,“嫡长子继承制”是主流。杨勇作为嫡长子,理应顺理成章地继承皇位。然而,隋文帝本人是一个注重实际才能和治国之道的皇帝,他更希望将皇位传给一个真正能够守住他打下的江山的人。

对杨勇能力的怀疑: 尽管杨勇有才干,但隋文帝对他的能力,尤其是在面对复杂政治局面时的判断力,存在着疑虑。他可能觉得杨勇过于冲动,不够沉稳。
对杨广的极力培养和期望: 相较之下,隋文帝对次子杨广寄予了厚望。杨广在秦王任上,表现得相当出色,尤其是在政治手腕和笼络人心方面,展现出了超越其兄长的能力。隋文帝将大量重要的政治事务交给杨广处理,并对他进行悉心培养,这无疑是在为杨广铺路。
“贤者继承制”的内在矛盾: 隋文帝希望实行“贤者继承制”,即皇位由最有能力的人继承。然而,这种制度最大的问题在于“贤”的评判标准非常主观,而且容易被统治者个人的好恶、情感和政治考量所左右。在这种制度下,权力斗争和阴谋诡计往往会占据上风,而真正的“贤者”反而可能因为不善权谋而被排挤。

三、 独孤皇后的巨大影响与“遗诏”的争议

独孤皇后是隋文帝一生中最重要的女人,她的意见对隋文帝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独孤皇后的个人偏爱: 独孤皇后非常喜爱杨广,认为他“容貌美丽,举止闲雅”,并且在政治上表现得比杨勇更加出色。她将杨勇的“缺点”无限放大,并不断向隋文帝强调杨广的“优点”,为杨广上位创造了有利条件。
“遗诏”的疑点重重: 在杨勇被废后不久,隋文帝就病重。在临终前,他发布了一份遗诏,明确表示要立杨广为继承人。然而,这份遗诏的真实性一直备受质疑。有说法认为,这份遗诏是在独孤皇后死后,由杨广和大臣们伪造的,或者是隋文帝在病重糊涂的情况下被迫或暗示性地作出的决定。更有甚者,认为遗诏的内容是被故意篡改的。无论真相如何,这份“遗诏”为杨广的继位提供了合法性依据,但也为后来的权力斗争埋下了隐患。
独孤皇后在政治中的角色: 独孤皇后不仅是一位皇后,她还参与甚至主导了一些重要的政治决策。她对儿子们的教育和政治前途的规划,直接影响了隋文帝的决策方向。

四、 权力斗争与阴谋的参与

在继承人问题的背后,从来都不是简单的父子情深或国家大义,而是深刻的权力斗争。

杨广的策略与手段: 杨广深知父亲对自己的偏爱,也知道兄长杨勇的处境不利。他并没有坐以待毙,而是积极地拉拢朝臣,收买人心,并且利用一切机会向父亲表现自己的才能和忠诚。同时,他可能也默许甚至参与了对杨勇的构陷。
朝臣的站队与利益: 当时的朝廷大臣,尤其是那些接近隋文帝的核心人物,也参与了这场继承人选择的博弈。一些大臣可能因为个人利益或政治立场,选择支持杨广,并协助他进行政治操作。
父子之间的猜忌与利用: 隋文帝在晚年,虽然对杨勇有所不满,但他对杨广的信任也并非毫无保留。他可能也利用杨广来制衡杨勇,或者在试探杨广的能力。这种猜忌和利用,使得继承人问题的处理更加复杂化。

五、 隋文帝自身的局限性

作为一位伟大的开国皇帝,隋文帝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他在继承人问题上的失误。

控制欲过强,未能有效培养接班人: 隋文帝的控制欲极强,他习惯于将一切事情掌握在自己手中,这使得他未能真正放手让杨勇在实践中学习和成长。他对杨勇的过度干预和不信任,反而加剧了杨勇的逆反心理和能力上的不足。
忽视了父子情感与人性: 隋文帝在处理继承人问题时,过于注重政治利益和个人评价,而忽视了父子之间的情感联结和人性的复杂性。他过度的严苛和不信任,对杨勇造成了严重的心理创伤,也导致了他和杨勇之间关系的进一步恶化。
对权臣的依赖与制衡不足: 隋文帝晚年,身体状况不佳,对一些权臣的依赖加重。这些权臣在继承人问题上的立场,也可能影响了他的决策。同时,他对杨广的过度信任,也使得杨广在朝堂上的势力日益膨胀,为后来的独断专行埋下了伏笔。

结果:

隋文帝最终废黜了太子杨勇,立杨广为太子。然而,他没有想到的是,他所倾心的杨广,最终不仅未能守住他辛苦打下的江山,反而成为了暴君,导致了隋朝的灭亡。杨广上台后,骄奢淫逸,大兴土木,滥用民力,最终引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将刚刚建立的盛世王朝推向了毁灭的深渊。

总结:

隋文帝在继承人问题上栽跟头,是一个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他对杨勇的失宠、独孤皇后的巨大影响、对杨广的偏爱以及权力斗争的复杂性是主要原因。更深层的原因则在于,他试图实践“贤者继承制”的理念,但却忽视了人性的复杂性、父子情感的重要性,以及制度设计上的内在缺陷,最终导致了个人情感的偏颇和政治决策的失误,将一个伟大的王朝拱手让给了不配拥有它的人。这是一个深刻的历史教训,也成为了中国历史上关于君主继承问题的经典案例之一。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杨坚在位24年间(581-604),能算得上“明君”的阶段也只有9年(581-589)而已。

剩下15年间,基本上可以说是昏暴之君。

在杨坚刚上位的时候,天下尚未一统,北边有突厥威胁,所以他也是兢兢业业、励精图治。

虽然杨坚在这期间也干了些破事,比如说杀害臣子、毁灭邺城之类的,不过总的来说这期间隋朝在杨坚的带领下蒸蒸日上。

杨坚的大部分功业,如击败突厥、消灭南陈、改良各种制度,也基本上是在这时期完成的。

但等杨坚一统天下后,就开始放飞自我了,从而走上了下坡路。

杨坚喜欢在朝廷上杖责大臣,到了开皇十年,高熲等臣子也受不了,对杨坚进行劝谏。然而杨坚非但不改,发而变本加厉地破坏法律,并在之后的岁月加大力度严刑峻法。

【十年,尚书左仆射高颎、治书侍御史柳彧等谏,以为朝堂非杀人之所,殿庭非决罚之地。帝不纳。颎等乃尽诣朝堂请罪,曰:"陛下子育群生,务在去弊,而百姓无知,犯者不息,致陛下决罚过严。皆臣等不能有所裨益,请自退屏,以避贤路。"】

同样是开皇十年,杨坚委任杨广为江南总管,并且还给他私自铸币之权,也不知道杨坚脑子里面是怎么想的,隋朝的经济混乱就此开始。

【十年,诏晋王广听于扬州立五炉铸钱。其后奸狡稍渐磨鑢钱郭,取铜私铸,又杂以锡钱。递相放效,钱遂轻薄。】

同年,杨坚让苏威在江南宣传五教,想要用此法愚民。然而却激发了江南百姓大规模起义,南陈旧土一时皆反。

【平陈之后,牧民者尽更变之。苏威复作《五教》,使民无长幼悉诵之,士民嗟怨。民间复讹言隋欲徙之入关,远近惊骇。于是婺州汪文进、越州高智慧、苏州沈玄懀皆举兵反,自称天子。署置百官。乐安蔡道人、蒋山李凌、饶州吴世华、温州沈孝彻、泉州王国庆、杭州杨宝英、交州李春等皆自称大都督,攻陷州县。陈之故境,大抵皆反。】

开皇十一年,杨坚就委派杨素对江南百姓进行大屠杀,杨坚还特意强调要把起义百姓中的男性都杀掉,女性则当做战利品,阵前投降也要当奴隶。

【帝命平定日,男子悉斩,女妇赏征人,在阵免者从贱。】
【开皇十一年,江南叛反,王师临吊,乃拒官军,羽檄竞驰兵声逾盛。时元帅杨素,整阵南驱,寻便瓦散,俘虏诛剪三十余万。】

可以说此时此刻杨坚的狂妄,已经让他失了智了。


所以说题目说杨坚可称“明君”,我觉得这很值得商榷啊,毕竟杨坚在位的大部分时间反而是个昏君,“明君”这个评价应该给那些在位大部分时间英明的君主吧?

杨坚最多也就是前明后昏,而杨广夺太子之位时,杨坚早就是个昏聩之君了,那自然是栽跟头了。

user avatar

  1. 时皇太子多内宠,妃元氏暴薨,后意太子爱妾云氏害之。由是讽上黜高颎,竟废太子,立晋王广,皆后之谋也。
  2. 听哲妇之言,惑邪臣之说,溺宠废嫡,托付失所。
  3. 勇尝文饰蜀铠,上见而不悦,恐致奢侈之渐,因而诫之曰:"我闻天道无亲,唯德是与,历观前代帝王,未有奢华而得长久者。汝当储后,若不上称天心,下合人意,何以承宗庙之重,居兆民之上?吾昔日衣服,各留一物,时复看之,以自警戒。今以刀子赐汝,宜识我心。"
  4. 其后经冬至,百官朝勇,勇张乐受贺。高祖知之,问朝臣曰:"近闻至节,内外百官相率朝东宫,是何礼也?"太常少卿辛亶对曰:"于东宫是贺,不得言朝。"高祖曰:"改节称贺,正可三数十人,逐情各去。何因有司征召,一时普集,太子法服设乐以待之?东宫如此,殊乖礼制。"于是下诏曰:"礼有等差,君臣不杂,爰自近代,圣教渐亏,俯仰逐情,因循成俗。皇太子虽居上嗣,义兼臣子,而诸方岳牧,正冬朝贺,任土作贡,别上东宫,事非典则,宜悉停断。"自此恩宠始衰,渐生疑阻。时高祖令选宗卫侍官,以入上台宿卫。高颎奏称,若尽取强者,恐东宫宿卫太劣。高祖作色曰:"我有时行动,宿卫须得雄毅。太子毓德东宫,左右何须强武?此极敝法,甚非我意。如我商量,恒于交番之日,分向东宫上下,团伍不别,岂非好事?我熟见前代,公不须仍踵旧风。"
  5. 勇多内宠,昭训云氏,尤称嬖幸,礼匹于嫡。勇妃元氏无宠,尝遇心疾,二日而薨。献皇后意有他故,甚责望勇。自是云昭训专擅内政,后弥不平,颇遣人伺察,求勇罪过。晋王知之,弥自矫饰,姬妾但备员数,唯共萧妃居处。皇后由是薄勇,愈称晋王德行。其后晋王来朝,车马侍从,皆为俭素,敬接朝臣,礼极卑屈,声名籍甚,冠于诸王。临还扬州,入内辞皇后,因进言曰:"臣镇守有限,方违颜色,臣子之恋,实结于心。一辞阶闼,无由侍奉,拜见之期,杳然未日。"因哽咽流涕,伏不能兴。皇后亦曰:"汝在方镇,我又年老,今者之别,有切常离。"又泫然泣下,相对歔欷。王曰:"臣性识愚下,常守平生昆弟之意,不知何罪,失爱东宫,恒蓄盛怒,欲加屠陷。每恐谗谮生于投杼,鸩毒遇于杯勺,是用勤忧积念,惧履危亡。"皇后忿然曰:"睍地伐渐不可耐,我为伊索得元家女,望隆基业,竟不闻作夫妻,专宠阿云,使有如许豚犬。前新妇本无病痛,忽尔暴亡,遣人投药,致此夭逝。事已如是,我亦不能穷治,何因复于汝处发如此意?我在尚尔,我死后,当鱼肉汝乎?每思东宫竟无正嫡,至尊千秋万岁之后,遣汝等兄弟向阿云儿前再拜问讯,此是几许大苦痛邪!"晋王又拜,呜咽不能止,皇后亦悲不自胜。此别之后,知皇后意移,始构夺宗之计。因引张衡定策,遣褒公宇文述深交杨约,令喻旨于越国公素,具言皇后此语。素瞿然曰:"但不知皇后如何?必如所言,吾又何为者!"后数日,素入侍宴,微称晋王孝悌恭俭,有类至尊,用此揣皇后意。皇后泣曰:"公言是也。我儿大孝顺,每闻至尊及我遣内使到,必迎于境首。言及违离,未尝不泣。又其新妇亦大可怜,我使婢去,常与之同寝共食。岂若睍地伐共阿云相对而坐,终日酣宴,昵近小人,疑阻骨肉。我所以益怜阿摐者,常恐暗地杀之。"素既知意,因盛言太子不才。皇后遂遗素金,始有废立之意。

user avatar

知乎总是给我推送题干就有错误的问题。。。。。。。

唉,这个问题没有为什么,隋书说得很明白了

上性严重,有威容,外质木而内明敏,有大略。初,得政之始,群情不附,诸子幼弱,内有六王之谋,外致三方之乱。握强兵、居重镇者,皆周之旧臣。上推以赤心,各展其用,不逾期月,克定三边,未及十年,平一四海。薄赋敛,轻刑罚,内修制度,外抚戎夷。每旦听朝,日昃忘倦,居处服玩,务存节俭,令行禁止,上下化之。开皇、仁寿之间,丈夫不衣绫绮,而无金玉之饰,常服率多布帛,装带不过以铜铁骨角而已。虽啬于财,至于赏赐有功,亦无所爱吝。乘舆四出,路逢上表者,则驻马亲自临问。或潜遣行人采听风俗,吏治得失,人间疾苦,无不留意。尝遇关中饥,遣左右视百姓所食。有得豆屑杂糠而奏之者,上流涕以示群臣,深自咎责,为之撤膳,不御酒肉者殆将一期。及东拜太山,关中户口就食洛阳者,道路相属。上敕斥候,不得辄有驱逼。男女参厕于仗卫之间,逢扶老携幼者,辄引马避之,慰勉而去。至艰险之处,见负担者,遽令左右扶助之。其有将士战没,必加优赏,仍令使者就家劳问。自强不息,朝夕孜孜,人庶殷繁,帑藏充实。虽未能臻于至治,亦足称近代之良主。然天性沉猜,素无学术,好为小数,不达大体,故忠臣义士,莫得尽心竭辞。其草创元勋及有功诸将,诛夷罪退,罕有存者。又不悦诗书,废除学校,唯妇言是用,废黜诸子。逮于暮年,持法尤峻,喜怒不常,过于杀戮。尝令左右送西域朝贡使出玉门关,其人所经之处,或受牧宰小物,馈遗鹦鹉、麖皮、马鞭之属,上闻而大怒。又诣武库,见署中芜秽不治,于是执武库令及诸受遗者,出开远门外,亲自临决,死者数十人。又往往潜令人赂遗令史府史,有受者必死,无所宽贷。议者以此少之。

关于杨广

既而高祖幸上所居第,见乐器弦多断绝,又有尘埃,若不用者,以为不好声妓,善之。上尤自矫饰,当时称为仁孝。尝观猎遇雨,左右进油衣,上曰:"士卒皆沾湿,我独衣此乎!"乃令持去。六年,转淮南道行台尚书令。其年,征拜雍州牧、内史令。八年冬,大举伐陈,以上为行军元帅。及陈平,执陈湘州刺史施文庆、散骑常侍沈客卿、市令阳慧朗、刑法监徐析、尚书都令史暨慧,以其邪佞,有害于民,斩之右阙下,以谢三吴。于是封府库,资财无所取,天下称贤。进位太尉,赐辂车、乘马,衮冕之服,玄珪、白璧各一。复拜并州总管。俄而江南高智慧等相聚作乱,徙上为扬州总管,镇江都,每岁一朝。高祖之祠太山也,领武候大将军。明年归藩。后数载,突厥寇边,复为行军元帅,出灵武,无虏而还。及太子勇废,立上为皇太子。是月,当受册。高祖曰:"吾以大兴公成帝业。"令上出舍大兴县。其夜,烈风大雪,地震山崩,民舍多坏,压死者百余口。仁寿初,奉诏巡抚东南。是后高祖每避暑仁寿宫,恒令上监国。
user avatar

栽什么头?不事后诸葛亮,隋炀帝不是最优解?无非是三打高句丽没成功还把国家打没了而已。很多人又开始跟你扯天下大势了,什么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的力量,什么残暴,什么百姓困苦才导致隋朝灭亡。

其实隋末的情况和秦末很像,都是皇帝操作扯淡,贵族趁机起势,导致国家灭亡。天下大势在其中有没有作用,有,但绝不是主导作用。只扯天下大势,不看具体情况的俗称”马谡”。谈赤壁之战都能扯到天下大势,但其实说人话就是曹操准备不充分,再准备充分些我几十万精兵,你天下大势再大抵得过几个师?

你信不信汉武帝后期再搞个三大征,汉朝提前几百年直接灭亡?

当皇帝如坐刀山火海,小事可以错,中等的事情错了也就当个平庸之君,大不了也就个昏庸。大事错半件可能江山就没了。康熙没等吴三桂死就着急撤藩,这个决定就是大事错了,但凡当时吴三桂当时大优势的时候再冒进一点,或者在永兴把八旗主力打得几近团灭之后活得再久一些,康熙和周军谁死谁活还不一定,清朝估计都跑北方放马牵羊去了,还用得着辛亥革命?

事实上隋炀帝后面的操作但凡国家动乱的时候少折腾个一两次,三大征后两次不打,隋朝都很难灭亡,不要扯什么李世民军事牛,项羽军事不牛?不是秦二世这个神仙在别人打到咸阳门口再叫章邯带囚徒出兵,第一时间就出兵平叛,有项羽出场的事?怎么也能保存故秦的土地,大不了再来次灭六国就是,这时候六国的力量肯定弱的没办法跟秦始皇灭六国的时期比。而且当时这边前线章邯和王离打仗,还派人去问责章邯,天知道当时章邯和王离巨鹿打项羽打成那鸟样,是不是有人当二五仔?

历史是大势所趋?是的,但真实情况是在大势所趋的基础下,同时会出现各种决定历史走向的偶然。秦始皇搞中央集权制,没有他不会有别人?有,推迟个几百年,几千年,你觉得这种问题还有意义?再比如说那位,你说,没有他,我们又要推迟多少年?或者走多久的弯路?古代几百年还拖得起,现在几年都拖不起。事后诸葛亮一点意义没有,因为历史的偶像性,从现实的角度说历史的某些关键人物就是不可替代的,某些关键行为,也是不可抹除其影响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隋文帝杨坚,作为一位开创了盛世、结束了南北朝分裂局面的伟大君主,其功绩毋庸置疑。然而,就是在继承人问题上,他犯下了严重的错误,最终导致了隋朝的迅速衰落和灭亡。这其中的原因错综复杂,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详细分析:一、 昏聩的父爱与偏爱:对太子杨勇的失宠这是导致问题最直接也是最根本的原因。杨坚的长子杨勇.............
  • 回答
    媒体报道称,体育培训老师面临着“人才缺口大”的窘境,甚至有老师年薪高达60万。这组数字无疑触动了很多人的神经,也引发了一个关键问题:为什么体育培训行业会出现如此巨大的缺口?而高薪,又能否真正填补这个空缺呢?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得把目光投向体育培训行业的土壤,看看它究竟面临着哪些现实的挑战。人才缺.............
  • 回答
    苹果高管的这番说法,听起来确实是站在他们的角度,解释了为何要在MacBook Pro屏幕顶部加入“刘海”。当然,从消费者心理和实际使用体验来说,这种设计并非所有人都能接受。苹果高管的“聪明解决方案”:他们的核心论点是“为用户提供更多空间”。这个“空间”主要体现在两方面:1. 屏幕空间的优化: 在早.............
  • 回答
    “美国高超声速导弹可21分钟闪电攻击莫斯科”——这条英媒的报道无疑是在国际政治军事领域投下了一颗重磅炸弹,其释放的信号是多维度且复杂的,需要细致地解读。首先,最直接和显而易见的信号是“威慑”。 报道强调了美国高超声速导弹的速度和打击能力,将目标锁定在俄罗斯首都莫斯科,并给出了具体的攻击时间——21分.............
  • 回答
    汪可盈在推特上自曝“我为在好莱坞得到工作,已改姓”的说法,确实在网络上引起了不少讨论,也触及了一些比较敏感的话题。要看待这件事,我觉得可以从几个层面去理解和分析。首先,最直接的反应肯定是感到惊讶,甚至有些心酸。一个中国演员,为了能在竞争激烈且以西方主流文化为主导的好莱坞获得工作机会,竟然需要改变自己.............
  • 回答
    俄罗斯外交部关于其“军事任务未被取消”以及“可随时开始与乌克兰的谈判”的表态,是一系列复杂信号的混合体,既有对内宣传的考量,也包含对外战略的考量。要理解这些信号,我们需要将其置于当前俄乌冲突的宏观背景下,并结合俄罗斯一贯的外交及军事策略来解读。首先,关于“俄方军事任务没有被取消”的说法,这传递了一个.............
  • 回答
    “六公主”这个称呼的由来,实际上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充满“民间智慧”的昵称,它并非官方命名,而是观众,特别是影迷群体,对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CCTV6)长久以来形成的喜爱和习惯的体现。要详细讲述,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剖析:一、 央视六套的独特性与历史渊源: 专注电影的频道: 在中国电视发展早期,.............
  • 回答
    关于您提到的“禁忌的边界线”为何会被比喻成“毒品”,这其实是一种形象的说法,用以形容某些事物对人的潜在危害性以及它们所带来的难以戒除的吸引力。它并非指某一种具体的、在法律上被列为毒品的物质,而是泛指那些一旦沾染,就可能对个人生活、思想、社会关系造成严重负面影响,并且难以自拔的事物。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
  • 回答
    在克利夫兰骑士队那段辉煌的岁月里,泰伦·卢这个名字就像一道闪电划过联盟。很多人给他贴上了“战术鬼才”的标签,这可不是空穴来风。要说他为什么能担得起这个称谓,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掰开了聊聊,别的东西我不敢说,但聊起篮球,我还是挺懂的。首先,最直接、最让大家印象深刻的,还得是他在关键时刻的 临场应变和战术设.............
  • 回答
    唐朝之所以被誉为“巨唐”,绝非偶然,而是其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国际地位等方方面面都达到了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巅峰,展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恢宏气象和强大实力。要理解“巨唐”这个称谓,咱们得一件一件地掰开了揉碎了说。一、 政治上的气象万千:制度创新与高效运作首先,唐朝的政治体制可以说是集大成者,又有所创.............
  • 回答
    哈哈,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野比饭”这个称呼确实挺让人摸不着头脑的,尤其是当你看到孙悟饭在《龙珠》里一路成长,从一个爱哭鬼变成救世主,最终成为一名伟大的学者(虽然我们更熟悉的还是战斗形态),怎么看都跟“野比”这个姓氏扯不上半毛钱关系,更别说“成功”这个词了。你之所以会有这个疑问,是因为你把“孙悟饭”.............
  • 回答
    “天问一号”之所以被称为“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是因为它是中国独立自主实施的,也是中国首次能够一次性完成“绕、着、巡”三大任务的火星探测计划。这标志着中国在深空探测领域迈出了关键的一大步,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要详细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拆解“天问一号”和“萤火一号”各自的定位和背景: 天问一号:中国.............
  • 回答
    “喷射套餐”这个说法,在大家口中流传,尤其是在一些年轻人里,并不是官方名称,更多的是一种戏谑的、带点自嘲意味的网络流行语。它主要指向的是华莱士某些套餐的特点,以及吃完之后的“不良反应”,用一种夸张生动的方式来表达。要理解这个说法,我们得从几个方面来拆解:1. 套餐的“大份”和“实惠”:华莱士最吸引人.............
  • 回答
    俄罗斯被称为“战斗民族”,这个称号的由来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根植于俄罗斯漫长的历史、民族性格以及国家发展轨迹。要判断他们是否配得上这个称号,需要深入剖析其背后的原因。称号的来源与演变:“战斗民族”这个词的流行,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俄罗斯人面对困难、挑战和冲突时所展现出的坚韧、顽强和不屈的精神。这并不是一个.............
  • 回答
    英国被称为盎格鲁撒克逊国家,这绝非偶然,而是深深植根于其历史、文化以及语言的形成过程中。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穿越时空,回到那个遥远的、塑造了今日英国的时代。起源:来自大陆的移民潮故事的开端要追溯到公元5世纪。当时,强大的罗马帝国在不列颠的统治逐渐走向衰落,留下了这片土地上的凯尔特居民,也就是早期的.............
  • 回答
    师昌绪:中国材料科学的巍峨基石当提及“中国材料科学之父”这个响亮的称号时,师昌绪先生的名字会立刻浮现在无数人的脑海中。这个称号并非空穴来风,而是他毕生奉献、卓越成就以及对中国材料科学事业不可磨灭贡献的凝聚。要理解为何他是“之父”,我们需要深入剖析他的人生轨迹、科研理念、以及他如何以一人之力播撒火种,.............
  • 回答
    《星球大战》被誉为“太空歌剧”,这可不是随便说说,背后其实藏着挺多门道。要理解为啥它配得上这个标签,咱们得拆解一下“太空歌剧”这四个字,然后看看《星球大战》是怎么把这些元素玩得溜溜转的。首先,咱们得聊聊“歌剧”这部分。你想象一下,传统的歌剧,那是什么样的?是不是那种舞台很大,布景华丽,演员们身穿考究.............
  • 回答
    满语中称呼汉人(Hanren)为“Nikan(尼堪)”,这背后其实有着一段颇为有趣且深刻的历史渊源,它并非一个凭空出现的词汇,而是深深烙印着满族作为兴起民族与汉族互动交流的痕迹。要理解“Nikan”这个称呼的由来,我们需要回到清朝建立之前,那个满族还被称为“女真”的时代。当时的女真部落,在东北地区逐.............
  • 回答
    .......
  • 回答
    在《红楼梦》这部巨著中,贾琏被称作“琏二爷”,这看似一个简单的称呼,实则蕴含着贾府森严的宗族秩序、辈分关系以及他自己在家中的地位。要理解这个称呼的来龙去脉,咱们得从贾府的大家族结构以及贾琏的出身说起。首先,我们得明确“二爷”这个称谓的含义。在旧时的大户人家,尤其是像贾府这样世代簪缨、权势煊赫的豪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