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武德三年(620年)九月至显庆二年(657年) 唐与突厥战争
唐武德三年(620年)九月 突厥攻唐凉州之战
唐武德四年(621年)三月 唐击突厥石州之战
唐武德四年(621年)四月 唐击突厥雁门之战
唐武德四年(621年)五月 唐李叔良击突厥之战
唐武德四年(621年)八月至九月 突厥攻唐代州之战
唐武德四年(621年)九月 唐杨师道击突厥之战
唐武德五年(622年)三月 突厥与高开道、苑君璋合兵攻打雁门之战
唐武德五年(622年)四月 突厥攻唐新城之战
唐武德五年(622年)五月 唐击突厥忻州之战
唐武德五年(622年)六月至贞观九年(635年)五月 唐与吐谷浑的战争
唐武德五年(622年)六月 唐李长卿击吐谷浑之战
武德五年(622年)八月 吐谷浑攻唐岷州之战
唐武德五年(622年)八月至九月 唐击突厥汾州、三观山之战
唐武德六年(623年)六月 突厥攻扰唐边之战
唐高祖武德六年(623年)至唐亡(907年) 唐与吐蕃战争
唐武德六年(623年)六月 岷州之战
唐贞观六年(632年)正月 唐平静州僚人叛乱
唐贞观六年(632年)三月 吐谷浑攻兰州之战
唐贞观七年(633年) 牛进达平僚人叛乱
唐贞观七年(633年)至八年 张士贵平僚人叛乱
唐贞观八年(634年)六月 唐段志玄击吐谷浑之战
唐贞观九年(635年) 唐击党项羌之战
唐贞观九年(635年)闰四月 唐击吐谷浑之战
唐贞观十二年(638年)二月 齐善行平僚人叛乱
唐贞观十二年(638年)八月 霸州山僚叛乱
唐贞观十二年(638年)八至九月 松州之战
唐贞观十四年(640年) 唐灭高昌之战
唐贞观十五年(641年)十二月 唐击薛延陀之战
唐贞观十六年(642年) 唐击西突厥伊州之战
唐贞观十八年(644年)九月 唐击焉耆之战
唐太宗贞观十八年(644年)至高宗总章元年(668年) 唐与高丽战争
唐贞观十九年(645年) 唐太宗攻高丽之战
唐贞观十九年(645年)至二十年 唐灭薛延陀之战
唐贞观二十二年(648年) 唐攻龟兹之战
唐永微二年(651年)七月至三年 西突厥阿史那贺鲁反唐之战
唐显庆元年(656年)八月 唐程知节击西突厥之战
唐显庆二年(657年)闰正月 唐灭西突厥之战
唐显庆四年(659年) 乌海东岱之战
唐显庆五年(660年) 唐灭百济之战
唐显庆五年(660年)至光启年间(885—887年) 唐与契丹、奚等之战
唐龙朔元年(661年)至二年 平壤之战
唐龙朔二年(662年)三月 唐与铁勒天山之战
唐龙朔三年(663年)八月 唐倭白村江之战
唐乾封元年(666年)至总章元年(668年) 唐灭高丽之战 唐武德七年(624年)二月至五月 唐平蜀中僚人叛乱
唐武德七年(624年)六月 唐平泷、扶二州僚人叛乱
唐武德七年(624年)六至七月 唐蒋善合击吐谷浑之战
唐武德七年(624年)八月 五陇坂之战
唐武德八年(625年)四月 唐击睦伽陀所引突厥军凉州之战
唐武德八年(625年)六月 唐反击突厥的作战
唐武德八年(625年)七月 唐击睦伽陀且渠川之战
唐武德九年(626年)三月 唐平眉州山僚叛乱
唐武德九年(626年)三月 唐击突厥凉州之战
唐武德九年(626年)四月 唐与突厥硖石之战
唐武德九年(626年)七月 唐柴绍击突厥秦州之战
唐武德九年(626年)八月 泾阳之战
唐贞观二年(628年)正月 唐退吐谷浑岷州之战
唐贞观三年(629年)十一月 唐击突厥河西之战
唐贞观三年(629年)十一月至四年三月 唐灭北突厥之战
唐贞观五年(631年)四月 唐平斛薛部叛乱
唐贞观五年(631年) 冯盎平僚人叛乱
唐总章三年(咸亨元年,670年)四月至八月 唐与吐蕃大非川之战
唐咸亨元年(670年)至仪凤元年(676年) 唐与新罗战争
唐上元三年至仪凤二年(676年—677年) 吐蕃攻扰鄙、廓、河、芳、叠等州
唐仪凤三年(678年)正月至九月 唐与吐蕃青海之战
唐调露元年(679年) 裴行俭破西突厥之战
唐调露元年(679年)十一月至次年三月 唐与突厥朔州、黑山之战
唐调露二年(永隆元年,680年) 唐击吐蕃河源之战
唐永隆二年(开耀元年,681年)五月 唐击吐善良非川之战
唐永隆二年(681年) 裴行俭攻伏念之战
唐永淳元年(682年) 唐与突厥云州之战
唐水淳元年(682年) 唐娄师德击吐蕃河源之战
唐永淳元年(682年)至永昌元年(689年) 骨笃禄攻唐之战
唐武后垂拱二年(686年)九月 唐与突厥两井之战
唐永昌元年(689年)七月 唐与吐蕃寅识迦河之战
唐长寿元年(692年)十月 唐破吐蕃安西之战
唐延载元年(694年)二月 唐击吐蕃冷泉之战
唐万岁通天元年(696年)三月 唐与吐蕃素罗汗山之战
唐武后万岁通天元年(696年)五月至七月 黄麞谷之战
唐武后神功元年(697年)三月 东硖石谷之战
唐久视元年(700年)闰七月 唐破吐蕃凉州之战
唐长安二年(702年)十月 吐蕃攻茂州之战
唐景云三年(712年) 唐奚冷陉之战
唐开元二年(714年)七月 唐与契丹滦水谷之战
唐开元二年(714年)八月至十月 唐破吐蕃武街之战
唐开元四年(716年)二月 唐破吐蕃松州之战
唐开元十年(722年)九月 唐援小勃律击吐蕃之战
唐开元十五年(727年)正月 唐破吐蕃青海之战
唐开元十五年(727年)九月 吐蕃攻唐瓜州、长乐之战
唐开元十五年(727年)十月 唐与吐蕃瓜州之战
唐开元十六年(728年)七月 唐破吐蕃渴波谷之战
唐开元十六年(728年)八月 唐破吐蕃祁连城之战
唐开元十七年(729年)三月 唐袭吐蕃大同军之战
唐开元十七年(729年)三月 唐与吐蕃石堡城之战
唐开元十八年(730年)六月至二十年三月 唐攻契丹之战
唐天宝六载(747年)七月 唐与吐蕃积石军之战
唐天宝六载(747年)七月 唐击小勃律之战
唐天宝七载(748年)十二月 唐与吐蕃青海之战
唐天宝八载(749年)六月 唐与吐蕃石堡城之战
唐天宝九载(750年) 唐破吐蕃树墩城之战
唐天宝九载(750年) 唐破石国之战
唐天宝年间至唐末(750—875年) 唐与南诏战争
唐天宝九载(750年) 南诏攻云南之战
唐天宝十载(751年)四月 唐与南诏泸水之战
唐天宝十载(751年)七月 唐与大食怛罗斯之战
唐天宝十载(751年)九月 唐与契丹土护真水之战
唐天宝十二载(753年)八月 唐收复九曲之战
唐天宝十二载(753年) 唐击大勃律之战
唐天宝十三载(754年)六月 唐与南诏太和城之战
唐至德元载(756年)九月 南诏攻剑南之战
唐至德元载(756年)至大历年间(766—779年) 吐蕃入侵河西陇右
唐广德元年(763年)八月至十月 吐蕃入侵长安
唐广德二年(764年)八月至十月 唐吐邠州之战
唐永泰元年(765年)九月至十月 奉天、灵台之战
唐大历八年(767年)九月 唐吐灵州之战
唐大历八年(773年)八月至十月 唐吐灵、宜、盐、百之战
唐大历十年(775年)九月 唐吐义宁之战
唐大历十三年(778年)正月 唐回阳曲、羊武谷之战
唐大历十四年(779年)十月 剑南、西川之战
唐贞元二年(786年)八月至十二月 唐吐汧城之战
唐贞元二年(786年)八月至十二月 吐蕃入侵陇州
唐贞元十年(794年) 南诏吐蕃神川之战
唐贞元十七年(801年)七月至十二月 维州之战
唐贞元十八年(802年)正月 唐破吐番维州之战
唐太和三年(829年)十一月 南诏入侵东西川之战
唐太和五年(831年)九月 牛李维州事件
唐会昌二年(842年)八月至会昌三年(843年)正月 唐破回鹘乌介可汗之战
唐大中五年(851年)至咸通七年(866年) 张义潮收复河西
唐大中十三年(859年)至咸通四年(863年) 交趾之战
唐咸通十年(869年)十月至十一年(870年)二月 成都之战
第一次突厥战争,胜1。
第二次突厥战争,胜2。
第三次突厥战争,胜2、负1。
第四次突厥战争,胜3、负1。
吐谷浑边境战争,胜3、负1、平1。
唐平吐谷浑战争,胜4、负1、平1。
第一次高句丽战争 :胜4、负1、平2。
第二次高句丽战争 :胜5、负1、平2。
唐与新罗战争 :胜5、负2、平2。
唐与吐蕃边境战 :胜5、负2、平3。
唐与吐蕃边境冲突 :胜5、负3、平3。
第一次吐蕃战争 :胜5、负3、平4。
第二次吐蕃战争 :胜6、负3、平4。
第三次吐蕃战争 :胜6、负4、平4。
第四次吐蕃战争 :胜6、负4、平5。
第五次吐蕃战争 :胜7、负4、平5。
第六次吐蕃战争 :胜8、负4、平5。
第一次奚契丹战争 :胜8、负5、平5。
第二次奚契丹战争 :胜9、负5、平5。
第三次奚契丹战争 :胜9、负6、平5。
奚契丹犯边 :胜9、负7、平5。
唐击奚第一战 :胜9、负7、平6。
唐击奚第二战 :胜10、负7、平6。
唐击奚第三战 :胜11、负7、平6。
唐末与契丹边境战 :胜12、负7、平6。
第一次大食战争 :胜13、负7、平6。
第二次大食战争 :胜13、负8、平6。
突骑施进犯安西 :胜13、负9、平6。
唐平突骑施战争 :胜14、负9、平6。
唐攻小勃律之战 :胜15、负9、平6。
唐攻大勃律之战 :胜16、负9、平6。
第一次南诏战争 :胜16、负10、平6。
南诏进犯西川 :胜16、负11、平6。
第二次南诏战争 :胜16、负11、平7。
回纥犯边 :胜16、负11、平8。
第一次回纥战争 :胜16、负11、平9。
第二次回鹘战争 :胜17、负11、平9。
另:
唐攻高昌之战 :胜18、负11、平9。
唐平薛延陀战争 :胜19、负11、平9。
平中天竺之战 :胜20、负11、平9。
唐平疏勒等三国 :胜20、负11、平10。
唐平铁勒 :胜20、负11、平11。
林邑犯边 :胜20、负11、平12。
—————————————————————————————————————————————
转载于超级大本营
我只想到这个图
衍生版(已被建议修改)
我就一小老百姓,我不懂那些宏大叙事。我就知道,在巨唐,人手一个胡姬。巨唐,真不愧这个巨字。
细雨春风花落时, 挥鞭直就胡姬饮。——唐·李白《白鼻騧》
胡姬貌如花,当垆笑春风。——唐·李白《樽酒行》
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唐·李白《少年行》
胡姬招素手,留客醉金樽。——唐·李白《送裴十八图南归嵩山》
胡姬酒垆日未午,丝绳玉缸酒如乳。——唐·岑参《青门歌送东台张判官》
送君系马青门口,胡姬垆头劝君酒。——唐·岑参《呈太原郝主簿》
金钗醉就胡姬画,玉管闲留洛客吹。——唐·温庭筠《赠袁司录》
狮子摇光毛彩竖,胡姬醉舞筋骨柔。——唐·元稹《西凉伎》
当年在长安/洛阳的酒馆里,胡姬们卷曲的黄金长发和棕色长发如波浪,那是和汉姬们的乌黑直发不一样的风情,随着胡旋舞左右摇荡,荡漾着这些中国男人的心杯。当胡姬们用如湖水般碧绿的大眼睛仰望着你的时候,你又怎么不会诗兴大发写下「碧玉炅炅双目瞳,黄金拳拳两鬓红」这样的诗句来夸赞楚楚动人的她们呢?
胡姬们也和汉家郎们留下过酸楚动人的爱情故事,边塞诗人岑参的「愿得青鸟衔此花,西飞直送到我家。胡姬正在临窗下,独织留黄浅碧纱。此鸟衔花胡姬前,胡姬见花知我怜。千说万说由不得,一夜抱花空馆眠」,诉说的不正是他和与他相恋的胡姬千里相隔,彼此不能相见的苦涩吗?当老年的元稹回忆起年少时的岁月,不禁感慨万千,伤感地写下「最爱轻欺杏园客,也曾辜负酒家胡」,元稹所辜负的,也是他少年时,某位胡姬对他的一片痴情。
对于我来说,盛唐不在抽象的过去,盛唐的对象是具体的。
请诸君多读盛唐之诗,我自从读完盛唐之诗后,每次我看到白人女孩就觉得面善亲切,不由自主地在心底吐出贾宝玉初见林黛玉时说的那番话:「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
举个栗子,唐高宗时候,漠北九姓铁勒叛乱,唐军根本都没有出兵镇压,老将契必何力选了五百个骑兵,跑到漠北的铁勒人驻地,告诉他们:“国家知道你们都是胁从,赦免你们的罪过,只怪罪你们的酋长,把人交出来就算完。”
于是铁勒族人欢欣鼓舞的把他们的叶护、特勤和设绑起来交给契必何力,契必何力把人当场处斩,九姓遂定,遂定,定。
其武威如此。
——————————————分割线——————————————————
总有些小布尔乔亚觉得不求边功和内敛=不穷兵黩武=民生富庶海内太平……
我能怎么说呢?
孟子曰,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魏征说,欲求木之长者,必先固其根末,欲求流之远者,必先浚其源河。
事实证明,自古以来军事实力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集中表现,从来没有任何一个真正意义上政治昌明,经济繁荣的时代在军事上表现的很差的。
你以为你不求边功就海内安宁民生幸福了?华夏帝国这么大的体量,强大的内卷效应足够把所有草民碾得粉碎,然后就是天下板荡,海内烽火。
历史上中国有能力对外开拓的时代都是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的时代,军队是国家机器上最娇艳的鲜花,没有健康的国家机器,军事胜利是天方夜谭。
汉先有文景之治,而后才有武帝开边,武帝不仅开边,还削封国、铲游侠、驱豪强入茂陵,专盐铁、兴儒教、选人才大张教化。民生翁然富庶。
等到汉武帝晚年朝局堕落,用人失当,汉军于是遭受大宛之败,与此同时武帝好大喜功,大兴土木,醉心长生,不理朝政,导致天下流民遍地,民生困苦。“天下户口减半”的惨状是汉武帝不理朝政,国家从政治到经济整体败坏的结果,而不是对外战争的结果。
而汉宣帝继位之后刷新朝政,善抚民生,汉军也迅速恢复了对外战争的优势,裂匈奴为南北,置西域都护府。到汉元帝时期才有了陈汤装的那个可以吹两千年的逼:“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同样的,在唐朝对外战争的历史上不是没有过低潮,唐高宗末年到开元初年,由于唐廷内部残酷的政治斗争,大批忠于李唐的名将贤臣被迫害,导致唐和周一度在外战上吃了不少的亏,与此同时,混乱的朝政也使得盛唐时期有一段农民起义的小高潮——因为政治斗争中各方提拔亲信,卖官鬻爵,所用非人,民生困苦。
但是等到李隆基上台,同样的,朝堂风气为之一新,戒奢从简,任用贤能,劝课农桑,而后唐军在河湟大破吐蕃,在西域威孚河中,在北方灭亡后突厥。开元之武功可谓盛也,而四面开战的同时,“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而随着李隆基晚年开始堕落,同样也是朝堂腐败,用人不察,民生惨痛。于是在外战上就有了石堡城的惨胜、怛罗斯的挫折和伐南诏的大败。盛世瓦解,早在战场上就已经看出来了。
对于华夏这样一个大帝国来说,军事胜利是需要政治、经济等诸多苛刻条件才能取得的,并不是你想胜利,就能胜利。
多数宋明的辩护者似乎很想强调他们是“不想求边功,而想要民生富足海内安宁”,但是这是事实吗?
宋明是不对外进攻吗?不,他们是对外进攻惨遭失败,然后不得不转入内敛,宋有高粱河之败,雍熙北伐之败,元丰五路伐夏之败。明有土木堡之败。
宋明转入内敛之后民生幸福吗?不,政治依旧腐败,民生依旧困苦,北宋开国几十年就有王小波起义这种中等规模的农民起义爆发,在历朝历代都是罕见的,赋税之重,民生之苦以至于从河北到岭南遍地溺婴成风生子不举。
而明朝就不用说了,从明中叶以降,吏治腐败,百姓生活水深火热,流民遍地,白莲崛起。
总结:宋明之边事颓弱,非不欲也,是不能也。所以然者何?
庙堂污浊、将帅无能、士卒困苦。
若庙堂污浊,则民生能安乐否?曰:不可!
感谢邀请。我以为【巨唐】和【大唐】的另一种说法,唐朝人用来给自己的国家脸上贴金。刘元鼎《与吐蕃使盟文》:
……中夏见管,维唐是君;西裔一方,大蕃为主。自今而后,屏去兵革,宿忿旧恶,廓焉消除。追崇舅甥,曩昔结援。边堠撤警,戍烽韬烟。患难相恤,暴掠不作。亭障瓯脱,绝其交侵。襟带要害,谨守如故。彼无此诈,此无彼虞。呜呼!爱人为仁,保境为信,畏天为智,事神为礼。有一不至,构灾于躬。寒山崇崇,河水汤汤。日吉辰良,奠其两疆。西为大蕃,东实巨唐。大臣执简,播告秩方。
杜甫《九成宫》:
荒哉隋家帝,制此今颓朽。 向使国不亡,焉为巨唐有。
韩愈《论捕贼行赏表》:
……创业已来,列圣功德,未有能高于陛下者。可谓赫赫巍巍,光照前后矣。此由天授陛下神圣英武之德,为巨唐中兴之君,宗庙神灵,所共祐助。勉强不已,守之以信,则故地不足收,而太平不难致。如乘快马行平路,迟速进退,自由其心,有所欲往,无不可者。于此之时,特宜示人以信。
其实外国人也会用【巨唐】给唐朝脸上贴金。《新唐书·东夷传》:
高宗永徽元年,攻百济,破之,遣春秋子法敏入朝。真德织锦为颂以献,曰:“巨唐开洪业,巍巍皇猷昌。止戈成大定,兴文继百王。统天崇雨施,治物体含章。深仁谐日月,抚运迈时康。幡旗既赫赫,钲鼓何锽锽。外夷违命者,翦覆被天殃。淳风凝幽显,遐迩竞呈祥。四时和玉烛,七耀巡万方。维岳降宰辅,维帝任忠良。三五成一德,昭我唐家唐。”帝美其意,擢法敏太府卿。
春秋是新罗真德王之弟(?),后来的太宗武烈王。法敏是春秋的长子,后来的文武王。
=====================================
金陵李氏欲以唐号国,钱文穆王闻之曰:金陵冒氏族为巨唐,不亦骇人乎(゚Д゚)
沈韬文曰:此可去譬也。且如乡校间有姓孔氏者,人则云孔夫子,复何怪哉(゚∀゚)
王大笑,赏卮酒(゚∀゚)っ凵凵c(゚∀゚)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