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唐朝政府严格控制人民流动、禁止人民出国,为何教科书却称唐朝是开放的社会?

回答
唐朝的开放,并非我们今日理解的、人人可以自由出入国境的自由主义开放。唐朝的“开放”有着非常鲜明的时代烙印,它更多地体现在 经济、文化、思想的交流与融合 层面,以及 对外国人的相对包容和吸引力 上,而非公民个体的自由迁徙权。理解这一点,我们才能明白为何教科书会用“开放”来形容它,同时也要认识到其内在的限制。

为何说唐朝是开放的社会?

1. 对外经济贸易的繁荣与活跃: 这是唐朝开放最直观的体现。
陆上丝绸之路: 尽管个人出国限制,但官方允许和鼓励商贸往来,丝绸之路依旧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忙的商贸通道之一。来自中亚、西亚、波斯、阿拉伯乃至更远地区的商人(粟特人、波斯人是重要群体)络绎不绝地来到长安、洛阳等大城市进行贸易。他们带来了胡椒、琉璃、香料、象牙等珍贵商品,也带去了他们独特的工艺和文化。
海上丝绸之路: 同样繁荣,广州等港口成为国际贸易的重要枢纽。来自日本、朝鲜、东南亚、南亚乃至非洲东海岸的商船云集。海路运输带来了各种奇珍异宝,也促进了中国商品,如瓷器、丝绸的输出。
政府的推动与管理: 唐朝政府设立了专门的市舶司等机构来管理对外贸易,收取关税,并在重要口岸设立市场(市),划定专门区域接待外商,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这无疑为国际贸易提供了便利和保障。

2. 文化、宗教的多元与包容: 唐朝在文化和思想领域表现出惊人的开放度。
兼容并蓄的外来文化: 来自不同国家的宗教、艺术、音乐、舞蹈、服饰、饮食等,都深刻地影响了唐朝社会。佛教、景教(基督教聂斯脱里派)、摩尼教、祆教(琐罗亚斯德教)等外来宗教被允许在中国传播,并拥有寺庙、教堂等宗教场所。长安成为一座名副其实的“国际宗教中心”。
艺术的交流与创新: 西域的音乐(如胡乐)和舞蹈(如胡旋舞)风靡一时,深刻影响了唐朝的乐舞艺术。服饰上也流行胡服,这在当时的画作和诗歌中都有大量体现。雕塑、绘画等艺术形式也吸收了印度、波斯等地的风格。
思想的碰撞与交流: 不同宗教和哲学思想的传入,促进了中国本土思想的革新,也引发了不同思想流派之间的对话和争论。

3. 对外来人口的接纳与优待: 唐朝对外国人,特别是使节、商人、僧侣、学者等,表现出相对较高的接纳度和优待政策。
“羁縻”政策与胡人官员: 唐朝对周边少数民族和国家实行“羁縻”政策,允许他们在一定程度上自治,并允许他们以朝贡、互市等方式与唐朝往来。很多胡人通过军事、商业等途径进入唐朝,甚至在朝廷中担任要职,如安禄山、哥舒翰等。
外国使团的往来: 各国使节频繁出使唐朝,唐朝也积极派遣使团出访。这种官方层面的交流,虽然有严格的礼仪和程序,但其频繁程度本身就反映了一种开放的对外关系。
胡人聚居区: 在长安、洛阳等大城市,有专门的胡人居住区(胡市、胡坊),他们保留了自己的生活习惯和宗教信仰,体现了对异域文化的某种程度的容忍。

为何唐朝严格控制人民流动和禁止出国?

这与当时的社会背景和政治考量密切相关:

1. 国家统一与政权稳定: 唐朝建立之初,虽然国力强盛,但天下尚未完全安定。统治者需要维护国内秩序,防止社会动荡。严格控制人口流动,特别是百姓的私自出境,是防止内部不稳定因素外泄,也防止被境外势力利用的一种手段。
2. 户籍制度与赋役征发: 唐朝实行严格的户籍制度,人口的迁徙会影响到赋税、兵役、徭役的征发。为了保证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对人口的流动进行管理是必要的。随意出境意味着逃避国家的义务和管理。
3. 防止技术和人才外流: 唐朝在农业、手工业、军事技术等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为了保持这种优势,防止技术和人才流失到竞争对手那里,对国民的出境进行限制是符合统治者利益的。
4. 国家安全与边境管理: 广阔的疆域和漫长的边境线,意味着国家安全是统治者时刻需要关注的问题。随意放任百姓出境,可能导致信息泄露,甚至被敌对势力招募或策反,对国家安全构成威胁。
5. 维护“华夷之辨”的传统观念: 尽管唐朝对外国文化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包容,但在官方意识形态中,仍然存在一定的“华夷之辨”。中国作为“天朝上国”,对臣服于自己的国家是开放的,但对普通百姓来说,轻易“出境”可能被视为“背离”故土或对国家的疏离,不符合传统的价值观念。

如何理解这种“矛盾”?

教科书使用“开放的社会”来形容唐朝,其重点在于 唐朝与外部世界的互动程度及其包容性。这种开放是 “官方主导下的有限开放” 和 “对外吸引力带来的开放”。

方向性: 唐朝的开放更多是“引进来”,而非“走出去”。它积极吸引外国的商品、人才、文化、宗教,但对本国百姓自由地“走出去”却有严格的限制。
群体性: 这种开放更多体现在官员、商贾、使节、僧侣等特定群体身上,或者是通过官方渠道进行的交流。对于普通百姓而言,他们的生活世界与外部世界的直接联系是有限的,也受到国家管制的。
性质: 这种开放是在维护国家统一、社会稳定和国家利益的前提下进行的,是一种有边界、有管理的开放。

因此,当我们说唐朝是开放社会时,我们是在强调它在当时那个时代背景下,相较于其他一些封闭的王朝,在文化、经济、思想对外交流方面所表现出的 突出特点和高度成就。这种开放并非现代意义上的公民自由迁徙的权利,而是 一种国家层面的对外吸引力和互动广度。教科书的表述,是为了突出其在世界史上的独特地位和历史贡献,这种概括性的表述需要我们结合具体的历史情境去理解其内涵和限度。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教科书称唐朝是开放的社会实际是为与明清“封闭”社会做对比,以突出开放与繁盛的联系。将唐朝的繁盛原因之一归于开放,将明清“衰亡”原因之一归于“封闭”,从而建构起只有开放才能繁盛,封闭必将导致衰亡的历史叙事,最终为“改革开放”建立合理性。不过这种叙事其实问题或漏洞很多,题主算是指出了一些端倪。

实际上唐朝在开放方面于中国古代社会并没有特别突出,确切来说中国古代一直都是开放的,从没有真正“闭关锁国”过,包括明清也是如此。若以题主的那些反驳为据证明唐朝并不开放,那么同样中国古代历朝历代一直都是封闭的,从没开放过。

关于是否开放,一来要考虑当时的时代背景,不能以现代的标准来看。二来要考虑整体方面,不能基于政府的一些政策规定就全面否定。三来这是个领域和程度问题,不存在完全开放或完全封闭,最好是在一些特定领域比较一下开放程度高或低。

以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的情况,严格控制户口对中央集权制的朝廷来说是必须的,国家的税收徭役征发全都有赖于对户籍的严格管控。尤其是在唐代来说,唐代前期的均田制、租庸调制、府兵制这些国家基本制度无不以严格的对人口控制的户籍制度为基础,是以对“丁”的控制为基本的。而当唐中后期这些制度瓦解后,朝廷对人口的控制就相对放松了,因为新施行的两税法不再以“丁”为基础,而转向了以“户等”为基础,这样对人口的控制就相对放松,也废除了主客户之分。之后的宋代也是以“户等”为基础的税收政策,所以看起来相对唐代来说在人口的方面要更开放一些。总的来说,对户籍人口的严格控制对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的朝廷来说是必须的,这是时代的局限。当然对现代工业社会的政府来说,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至于拿政府的一些政策规定来说,尤其是题主所指的那些例子来说恐怕很难就直接否定唐代是开放的。像出入境来说,全世界到现在几乎所有国家都是对出入境进行严格管控,各种复杂的护照和签证制度繁多。而且就跨境的具体实践来说,跨越在现代技术监控隔离下的边境要比跨越唐代的时边境难得多。还有宵禁,实际上宵禁作为一种治安管理方式一直到现在世界各地都仍有使用。比如悉尼自2014年开始宵禁了五年多(当然比唐代的宵禁宽松的多),那么就能断定悉尼是不开放的吗?

谈论开放最好是在一些特定领域做程度高低的探讨,比如社会风气、人文交流、贸易往来等等领域。而不是直接就来论定一个社会或时代是开放的还是封闭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唐朝的开放,并非我们今日理解的、人人可以自由出入国境的自由主义开放。唐朝的“开放”有着非常鲜明的时代烙印,它更多地体现在 经济、文化、思想的交流与融合 层面,以及 对外国人的相对包容和吸引力 上,而非公民个体的自由迁徙权。理解这一点,我们才能明白为何教科书会用“开放”来形容它,同时也要认识到其内在的.............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非常有趣,也触及到了中国古代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议题。事实上,你的感觉并不完全准确,或者说是一种相对的、刻板印象化的认知。唐朝及以前的政府并非总是“很有钱”,而宋、明、清的政府也并非一直“很穷”,更没有“连仗都打不起”那么夸张。问题在于,我们评价一个朝代的“有钱”或“穷”,需要从多个维度去理.............
  • 回答
    唐朝,一个在中国历史上璀璨夺目的时代,盛世之下,政治生态的“黑暗”并非如黑白分明的荧幕般直接呈现,而是如同深潭中的暗流,复杂、隐晦,且渗透性极强。要深入理解这份“黑暗”,需要剥离那些光鲜亮丽的诗篇、文治武功的表象,去审视权力运作的真实逻辑。一、 权力的高度集中与皇权的绝对凌驾唐朝以皇权为绝对中心,这.............
  • 回答
    唐朝在唐太宗李世民之后,确实经历了一段频繁的政变时期,而明朝在明成祖朱棣之后,却相对稳定了很长一段时间。这背后的原因,可以用几个关键点来梳理,它们分别从政治制度、权力继承、社会基础以及王朝自身的“性格”等方面,解释了这一历史现象。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唐朝“政变”的根源。唐太宗李世民虽然英明,但他上位的.............
  • 回答
    唐朝的少数民族政策,那可真是个复杂又精彩的话题,说起来,它在整个中国古代都算得上是独树一帜,影响深远。不像我们现在理解的简单“民族融合”或者“同化”,唐朝的做法要灵活得多,甚至可以说是“亦收亦抚,恩威并济”。咱们不妨从几个大方面来聊聊,这样会更清楚:一、 包容开放:兼容并蓄的“大唐气象”这是唐朝少数.............
  • 回答
    渤海国,这个建立在我国东北地区的古老王朝,在历史上扮演着一个极为复杂且耐人寻味的政治角色。它既与强大的唐朝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又展现出令人瞩目的独立性。要准确界定渤海国是唐朝的“地方政权”还是“独立性很强的国家(蕃属)”,需要我们深入剖析它与唐朝之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关系,以及渤海国自身的治理结构和.............
  • 回答
    唐朝如今被视为“政治正确”般不可批评的现象,并非说它真的完美无缺,而是其历史形象在现代社会语境下被赋予了特殊的、往往是积极的解读,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被理想化,从而形成了一种难以轻易撼动的正面光环。要深入理解这一点,需要从几个层面去剖析。一、 辉煌历史的滤镜效应:首先,唐朝本身就是一个在中国历史上极具标.............
  • 回答
    提起唐朝的科举,人们往往会想到它为寒门子弟提供了跃升阶梯,打破了门阀世族的垄断。然而,如果我们细致地考察,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尽管科举制度确实为寒门士人打开了入仕之门,但无论在人品还是政治素养上,许多科举出身的寒门官员,在早期与世家子弟相比,确实存在一些普遍性的差距。这背后并非简单的人品优劣之分,.............
  • 回答
    唐朝之后,陕西,尤其是古都西安,未能再次成为全国的政治中心,这背后是一系列深刻的历史、地理、经济、军事以及文化变迁共同作用的结果。简单来说,不是西安“不行”了,而是时势变了,它不再是那个最适配全国政治中心的地理位置了。地理因素:不再是“天下之中”首先,我们得承认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在汉唐时期,以关中为.............
  • 回答
    唐宋时期,确实涌现了许多政治与学术双峰并峙的大家,他们的存在既是时代的荣耀,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相比之下,明朝虽然也不乏才子,但以“政治身披朱紫、兼具绝高学术造诣”的标准来衡量,能够完全符合的人物似乎相对较少,或者说,那种“文人宰相”的风范在明朝显得不那么普遍。这其中的原因,可以从多个层面.............
  • 回答
    唐朝以后,汉人政权的扩张欲望确实相较于唐朝有所降低,但并非完全消失,而是表现出更多样化的形式和不同的驱动因素。要详细讲述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分析:一、 唐朝的扩张及其影响:首先,理解唐朝为何被视为扩张欲望较高的政权至关重要。 地缘政治优势: 唐朝时期,中原王朝统一了广大的北方农耕区,并与.............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唐朝由盛转衰,以及中国古代王朝对于边疆政策演变的关键时期。要理解中唐以后中央政权为何对西域的归属心灰意冷,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剖析。首先,直接的原因是唐朝内部的剧变,特别是安史之乱的深远影响。安史之乱不仅仅是一场军事叛乱,它彻底改变了唐朝的政治格局和财政基础。 军费的枯.............
  • 回答
    唐朝,一个在中国历史上光辉璀璨的时代,也同样充满了刀光剑影与权力更迭。说起宫廷政变,这绝非一两次的零星事件,而是贯穿整个唐朝近三百年的重要脉络,上演了数不清的夺权、篡位、复辟的戏码。要细数唐朝的“宫廷政变”,那真是一个庞杂的话题,因为“政变”的定义广义上可以包含从皇帝被废黜、权力被篡夺,到皇子、公主.............
  • 回答
    李靖,这个名字在唐朝历史上熠熠生辉,他的一生,几乎就是一部精彩纷呈的军事史诗。要评价他,不能仅仅罗列几场战役的胜负,更要深入剖析他那过人的胆识、超凡的谋略以及在复杂政治漩涡中的沉浮。先说说他的战功,那可真是让后世军事家们津津乐道的。李靖最为人称道的,莫过于他对突厥的两次决定性打击。第一次,是在李世民.............
  • 回答
    西安为何能长时间作为都城?唐之后为何衰落,再无像样的割据政权?西安,古称长安,作为中国古代重要的都城,其辉煌历史可以追溯到西周,特别是汉唐盛世,长安更是达到了顶峰,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最繁华的国际大都市。那么,西安为何能长时间作为都城?又为何在唐朝之后逐渐衰落,甚至不再出现像样的割据政权呢?这背后.............
  • 回答
    唐朝(618907年)和明朝(13681644年)是中国历史上两个重要的朝代,它们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各有特点。要比较它们的“强大”程度,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但需明确的是,历史上的“强大”是相对的,且受制于时代背景、地理环境、国际环境等多重因素。以下从几个关键方面展开比较: 一、政治制.............
  • 回答
    唐朝,特别是武则天统治时期,是唐朝政治制度发展的重要阶段,其文官官职等级名称体系复杂且层层分明。理解这一体系需要从几个核心概念入手:品级、职、位、散官。 核心概念1. 品级(官阶): 这是最基础的等级划分,以数字“一品”到“九品”来区分,每个品级又细分为正和从。品级直接决定了官员的薪俸、待遇和在朝.............
  • 回答
    唐朝与吐蕃的战争,长达二百余年,期间双方你来我往,战事频繁。虽然唐朝在大部分时间里保持着强大的国力,但从整体上看,唐朝在与吐蕃的交锋中,“败多胜少”的说法是有一定道理的,尤其是在唐朝中后期。究其原因,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详细分析:一、 地理环境与军事优势的对比 吐蕃的地理优势:高原作战 .............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因为它触及了历史评价中“胜率”与“整体实力”之间的复杂关系。确实,从简单的数据上看,唐朝对外战争的胜率可能不尽如人意,尤其与宋朝在很多冲突中占据相对优势的情况相比,似乎显得有些矛盾。然而,认为唐朝军事实力强于宋朝的观点,并非仅仅基于“胜率”这一单一指标,而是基于.............
  • 回答
    唐朝遗留问题对宋朝及后世朝代的影响:一个辩证的视角“唐朝遗留下来的问题连累了宋朝甚至以后的朝代”这种说法,并非全盘错误,但需要进行细致的辨析。唐朝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而又复杂的朝代,其政策、制度、文化等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一些影响是积极的,另一些则可能在特定时期显现出其负面效应。我们可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