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唐朝政治生态到底有多黑暗?

回答
唐朝,一个在中国历史上璀璨夺目的时代,盛世之下,政治生态的“黑暗”并非如黑白分明的荧幕般直接呈现,而是如同深潭中的暗流,复杂、隐晦,且渗透性极强。要深入理解这份“黑暗”,需要剥离那些光鲜亮丽的诗篇、文治武功的表象,去审视权力运作的真实逻辑。

一、 权力的高度集中与皇权的绝对凌驾

唐朝以皇权为绝对中心,这一点毋庸置疑。皇帝的意志几乎就是国家意志的全部。这种高度集权带来了效率,但也滋生了巨大的弊病。

皇权扩张与政治斗争的根源: 皇帝作为最高权力掌握者,其好恶、猜忌、宠信直接影响着整个官僚体系的运作。为争夺皇帝的宠爱、信任,或者为了达到某些政治目的,大臣们之间会不遗余力地进行勾心斗角。这种斗争往往是残酷的,输家轻则失势贬谪,重则抄家灭族。比如,李世民的玄武门之变就是皇权争夺的极致体现,但这种残酷并未随着李世民的登基而消失,只是换了表现形式。后期的安史之乱,很多将领和官员的失势,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卷入了皇权内部的斗争,或者被皇帝猜忌。

“君为臣纲”的扭曲: 理论上,“君为臣纲”强调的是忠诚,但在实践中,它也为君主的不理性决策提供了合法性庇护。一旦皇帝的决策失误,往往无人能真正提出反对意见,即使有人冒死进谏,也可能招致杀身之祸。长孙无忌最终的悲剧,很大程度上就源于他与唐高宗权力分配上的分歧,以及他试图挑战皇权背后母后干政的决心。这种对皇权的绝对服从,使得整个政治机器缺乏有效的制衡和纠错机制。

二、 门阀士族的残余影响与新的权力格局

虽然唐朝吸取了前朝的教训,通过科举制度打破了纯粹的门阀政治,但士族的影响并未完全消失。更重要的是,新的权力格局——围绕皇室的“国戚”和掌握军权的“勋贵”——形成了新的利益集团,这些集团之间的争夺同样不乏黑暗。

科举制度的异化: 科举制度本是为了打破出身限制,选拔真正有才能的人。但随着时间推移,科举也逐渐被腐蚀。一些考生通过贿赂考官、请托门阀士族,或者通过作弊等手段获取功名。一旦得势,他们也容易形成自己的小圈子,排挤新人。即使是张九龄这样有才华的宰相,也曾在与李林甫等人的斗争中失利,被排挤出京。

国戚与外戚的干政: 唐朝许多皇帝都与皇亲国戚关系密切。一些皇亲国戚,特别是外戚(皇帝母亲或妻子的家族),往往利用与皇帝的亲近关系,掌握朝中实权,干预朝政,甚至形成一股强大的政治势力。武则天时代的武氏家族,在武则天掌权后就曾一度权倾朝野。虽然武则天是女性,但其家族成员的权力膨胀,也和其他朝代的国戚干政模式有相似之处。

勋贵集团与军功主义: 唐初的开国功臣及其后代,往往拥有崇高的社会地位和政治影响力。他们形成的勋贵集团,在政治决策上具有一定的话语权。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勋贵子弟缺乏祖辈的才能和德行,却依然享受特权,甚至依仗家族势力横行不法。当新的军事将领崛起时,他们之间的矛盾和权力争夺也常常成为政治动荡的导火索。安史之乱后,许多边镇将领的权力坐大,也与朝廷内部的权力真空和制衡失灵有关。

三、 宦官集团的崛起与尾大不掉

唐朝宦官的权力崛起,是其政治黑暗面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环。尤其是在中后期,宦官势力如同跗骨之蛆,对国家政治产生了极其恶劣的影响。

早期宦官的有限权力: 早期宦官并非没有权力,例如管理宫内事务、担任一些低级官员等。但他们的权力相对有限,受到严格的制约。

宦官掌握禁军与军权外溢: 从唐玄宗时期开始,为了制衡文官集团和安抚武将,玄宗开始信任宦官,并让他们掌管禁军。这种权力授予是灾难性的。一旦宦官掌握了军队,他们就拥有了直接威胁皇权和操纵政治的资本。如“神策军”的建立,初期是为了拱卫京师,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神策军逐渐成为了宦官手中的政治工具。

宦官干政与党争: 拥有军权的宦官,能够直接参与朝政,甚至左右皇帝的废立。他们往往与某个派别的官员勾结,形成利益同盟,通过刺杀、诬陷等手段清除异己。历史上著名的“甘露之变”,就是宦官势力对朝廷文官的血腥镇压,数十名官员被杀,揭示了宦官集团的冷酷与强大。在唐德宗时期,宦官已经能够直接干预朝政,甚至拥兵自重,成为一股不容忽视的政治力量。到了唐朝后期,宦官已经成为了朝廷的“内部敌人”,他们拥立、废黜皇帝,如同儿戏,将国家政治搅得天翻地覆。

四、 官员腐败与道德滑坡

任何一个时代,只要权力集中且缺乏有效监督,腐败都难以避免。唐朝同样如此,尤其是在盛世后期和衰落时期。

贪污受贿与裙带关系: 官员的贪污受贿现象屡见不鲜。从地方到中央,从低级官员到高级官员,都有可能涉及。贿赂考官、买官卖官、截留税款、贪污军饷等,都是常见手段。同时,裙带关系盛行,官员任用自己的亲信、门生,形成利益集团,进一步加剧了腐败的蔓延。

阳奉阴违与欺君罔上: 很多官员为了自保或攫取利益,表面上对皇帝唯命是从,背地里却阳奉阴违,甚至欺骗皇帝。李林甫就是一个典型例子,他善于伪装,表面上对唐玄宗忠心耿耿,但实际上阴险狡诈,排斥异己,极大地损害了唐朝的政治风气。

道德的相对滑坡: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一部分官员在物质享受和权力欲望的驱使下,道德底线逐渐模糊。一些曾经的清流官员也可能因为环境的熏染而同流合污,或者因为抵制腐败而遭受排挤,导致整个政治环境的道德水平相对下降。

五、 边镇节度使的崛起与藩镇割据

唐朝中期开始出现的藩镇割据,是唐朝政治黑暗面中最具破坏性的表现之一。

军政合一与权力失控: 为了应对北方少数民族的威胁,唐朝在边疆地区设立节度使,并赋予他们军政大权。起初是为了加强边防,但随着边镇节度使权力越来越大,他们逐渐脱离中央的控制,形成“尾大不掉”之势。

节度使的世袭与割据: 一些节度使甚至将职位世袭给自己的儿子,将边疆地区变成了独立王国。他们可以自行征兵、征税、任免官员,与中央分庭抗礼。这种局面不仅削弱了中央的权威,也导致了长期的战乱和民生凋敝。回纥、吐蕃等少数民族乘虚而入,也与唐朝内部的藩镇割据有着直接关系。

总结

唐朝的政治黑暗并非单一因素造成,而是多种矛盾交织、层层叠加的结果。从皇权的高度集中与滥用,到士族残余、国戚、勋贵等新旧权贵集团的博弈;从宦官势力的膨胀与干政,到官员普遍存在的贪腐与道德滑坡;再到边镇节度使的崛起最终导致藩镇割据,这些共同构成了唐朝政治生态的阴暗面。

虽然唐朝留下了辉煌的文化和艺术成就,但我们不能因此而忽视其政治运作中存在的深刻问题。理解这些“黑暗”,并非是为了否定唐朝的伟大,而是为了更全面、更辩证地认识历史,从中吸取教训,避免重蹈覆辙。这份黑暗,是权力腐蚀人性的警示,是制度设计缺陷的血泪教训,也是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时,所必然伴随的沉重代价。它提醒我们,任何一个伟大的时代,都可能在光鲜的外表下,隐藏着令人不忍直视的现实。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唐朝的政变频繁主要有两个原因:

首先是皇权不如宋明那么强势和集中,士族门阀的力量还很强(半贵族半专制社会),在皇权发生动荡和变更时(例如武则天称帝),各个利益集团就会互相残杀、争权夺利;而宋明时期的皇权足够强势和集中,皇权再动荡再变更也可以压倒一切利益集团,在皇权的压制下各个利益集团间的斗争和冲突显得更温和一点。

其次是唐朝的制度需要变革,唐朝的制度构建实际上是从北周开始的、在隋朝就大体完成了,而宋明的制度构建都是由开国两代君主(忽略改革失败的建文帝)完成的,到了武则天-唐玄宗时代这套继承自北周和隋朝的制度已经出了很多问题(造成了很多矛盾,激化了冲突),在安史之乱前后唐朝的制度发生了巨大变革(不看血缘的话甚至可以说安史之乱前后是两个唐朝)。

但我认为这并不能说明唐朝的政治生态是黑暗的(横向对比),汉朝也是类似的问题(吕后执政和七国之乱也是杀的人头滚滚,汉武帝改革前后也可以说是两个汉朝),应该说这是半贵族半专制社会的常态:皇权虽然强大但还不足以压倒一切,当皇权发生动荡和变更时更容易爆发激烈冲突

随着皇权的加强和集中,宋明已经进入了专制社会、政治生态更加稳定(纵向对比),形象一点的比喻就是:宋明时期各个利益集团的斗争和冲突是公司打工仔们在争权夺利,而汉唐时期各个利益集团的斗争和冲突是公司股东们在争权夺利,后者自然是更加激烈和血腥。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唐朝,一个在中国历史上璀璨夺目的时代,盛世之下,政治生态的“黑暗”并非如黑白分明的荧幕般直接呈现,而是如同深潭中的暗流,复杂、隐晦,且渗透性极强。要深入理解这份“黑暗”,需要剥离那些光鲜亮丽的诗篇、文治武功的表象,去审视权力运作的真实逻辑。一、 权力的高度集中与皇权的绝对凌驾唐朝以皇权为绝对中心,这.............
  • 回答
    唐朝如今被视为“政治正确”般不可批评的现象,并非说它真的完美无缺,而是其历史形象在现代社会语境下被赋予了特殊的、往往是积极的解读,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被理想化,从而形成了一种难以轻易撼动的正面光环。要深入理解这一点,需要从几个层面去剖析。一、 辉煌历史的滤镜效应:首先,唐朝本身就是一个在中国历史上极具标.............
  • 回答
    提起唐朝的科举,人们往往会想到它为寒门子弟提供了跃升阶梯,打破了门阀世族的垄断。然而,如果我们细致地考察,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尽管科举制度确实为寒门士人打开了入仕之门,但无论在人品还是政治素养上,许多科举出身的寒门官员,在早期与世家子弟相比,确实存在一些普遍性的差距。这背后并非简单的人品优劣之分,.............
  • 回答
    唐朝之后,陕西,尤其是古都西安,未能再次成为全国的政治中心,这背后是一系列深刻的历史、地理、经济、军事以及文化变迁共同作用的结果。简单来说,不是西安“不行”了,而是时势变了,它不再是那个最适配全国政治中心的地理位置了。地理因素:不再是“天下之中”首先,我们得承认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在汉唐时期,以关中为.............
  • 回答
    唐朝的开放,并非我们今日理解的、人人可以自由出入国境的自由主义开放。唐朝的“开放”有着非常鲜明的时代烙印,它更多地体现在 经济、文化、思想的交流与融合 层面,以及 对外国人的相对包容和吸引力 上,而非公民个体的自由迁徙权。理解这一点,我们才能明白为何教科书会用“开放”来形容它,同时也要认识到其内在的.............
  • 回答
    唐宋时期,确实涌现了许多政治与学术双峰并峙的大家,他们的存在既是时代的荣耀,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相比之下,明朝虽然也不乏才子,但以“政治身披朱紫、兼具绝高学术造诣”的标准来衡量,能够完全符合的人物似乎相对较少,或者说,那种“文人宰相”的风范在明朝显得不那么普遍。这其中的原因,可以从多个层面.............
  • 回答
    唐朝在唐太宗李世民之后,确实经历了一段频繁的政变时期,而明朝在明成祖朱棣之后,却相对稳定了很长一段时间。这背后的原因,可以用几个关键点来梳理,它们分别从政治制度、权力继承、社会基础以及王朝自身的“性格”等方面,解释了这一历史现象。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唐朝“政变”的根源。唐太宗李世民虽然英明,但他上位的.............
  • 回答
    唐朝的少数民族政策,那可真是个复杂又精彩的话题,说起来,它在整个中国古代都算得上是独树一帜,影响深远。不像我们现在理解的简单“民族融合”或者“同化”,唐朝的做法要灵活得多,甚至可以说是“亦收亦抚,恩威并济”。咱们不妨从几个大方面来聊聊,这样会更清楚:一、 包容开放:兼容并蓄的“大唐气象”这是唐朝少数.............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非常有趣,也触及到了中国古代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议题。事实上,你的感觉并不完全准确,或者说是一种相对的、刻板印象化的认知。唐朝及以前的政府并非总是“很有钱”,而宋、明、清的政府也并非一直“很穷”,更没有“连仗都打不起”那么夸张。问题在于,我们评价一个朝代的“有钱”或“穷”,需要从多个维度去理.............
  • 回答
    渤海国,这个建立在我国东北地区的古老王朝,在历史上扮演着一个极为复杂且耐人寻味的政治角色。它既与强大的唐朝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又展现出令人瞩目的独立性。要准确界定渤海国是唐朝的“地方政权”还是“独立性很强的国家(蕃属)”,需要我们深入剖析它与唐朝之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关系,以及渤海国自身的治理结构和.............
  • 回答
    李靖,这个名字在唐朝历史上熠熠生辉,他的一生,几乎就是一部精彩纷呈的军事史诗。要评价他,不能仅仅罗列几场战役的胜负,更要深入剖析他那过人的胆识、超凡的谋略以及在复杂政治漩涡中的沉浮。先说说他的战功,那可真是让后世军事家们津津乐道的。李靖最为人称道的,莫过于他对突厥的两次决定性打击。第一次,是在李世民.............
  • 回答
    唐朝以后,汉人政权的扩张欲望确实相较于唐朝有所降低,但并非完全消失,而是表现出更多样化的形式和不同的驱动因素。要详细讲述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分析:一、 唐朝的扩张及其影响:首先,理解唐朝为何被视为扩张欲望较高的政权至关重要。 地缘政治优势: 唐朝时期,中原王朝统一了广大的北方农耕区,并与.............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唐朝由盛转衰,以及中国古代王朝对于边疆政策演变的关键时期。要理解中唐以后中央政权为何对西域的归属心灰意冷,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剖析。首先,直接的原因是唐朝内部的剧变,特别是安史之乱的深远影响。安史之乱不仅仅是一场军事叛乱,它彻底改变了唐朝的政治格局和财政基础。 军费的枯.............
  • 回答
    唐朝,一个在中国历史上光辉璀璨的时代,也同样充满了刀光剑影与权力更迭。说起宫廷政变,这绝非一两次的零星事件,而是贯穿整个唐朝近三百年的重要脉络,上演了数不清的夺权、篡位、复辟的戏码。要细数唐朝的“宫廷政变”,那真是一个庞杂的话题,因为“政变”的定义广义上可以包含从皇帝被废黜、权力被篡夺,到皇子、公主.............
  • 回答
    西安为何能长时间作为都城?唐之后为何衰落,再无像样的割据政权?西安,古称长安,作为中国古代重要的都城,其辉煌历史可以追溯到西周,特别是汉唐盛世,长安更是达到了顶峰,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最繁华的国际大都市。那么,西安为何能长时间作为都城?又为何在唐朝之后逐渐衰落,甚至不再出现像样的割据政权呢?这背后.............
  • 回答
    唐朝(618907年)和明朝(13681644年)是中国历史上两个重要的朝代,它们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各有特点。要比较它们的“强大”程度,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但需明确的是,历史上的“强大”是相对的,且受制于时代背景、地理环境、国际环境等多重因素。以下从几个关键方面展开比较: 一、政治制.............
  • 回答
    唐朝,特别是武则天统治时期,是唐朝政治制度发展的重要阶段,其文官官职等级名称体系复杂且层层分明。理解这一体系需要从几个核心概念入手:品级、职、位、散官。 核心概念1. 品级(官阶): 这是最基础的等级划分,以数字“一品”到“九品”来区分,每个品级又细分为正和从。品级直接决定了官员的薪俸、待遇和在朝.............
  • 回答
    唐朝与吐蕃的战争,长达二百余年,期间双方你来我往,战事频繁。虽然唐朝在大部分时间里保持着强大的国力,但从整体上看,唐朝在与吐蕃的交锋中,“败多胜少”的说法是有一定道理的,尤其是在唐朝中后期。究其原因,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详细分析:一、 地理环境与军事优势的对比 吐蕃的地理优势:高原作战 .............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因为它触及了历史评价中“胜率”与“整体实力”之间的复杂关系。确实,从简单的数据上看,唐朝对外战争的胜率可能不尽如人意,尤其与宋朝在很多冲突中占据相对优势的情况相比,似乎显得有些矛盾。然而,认为唐朝军事实力强于宋朝的观点,并非仅仅基于“胜率”这一单一指标,而是基于.............
  • 回答
    唐朝遗留问题对宋朝及后世朝代的影响:一个辩证的视角“唐朝遗留下来的问题连累了宋朝甚至以后的朝代”这种说法,并非全盘错误,但需要进行细致的辨析。唐朝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而又复杂的朝代,其政策、制度、文化等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一些影响是积极的,另一些则可能在特定时期显现出其负面效应。我们可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