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蒙古人灭南宋时候,南宋为什么不考虑从海上运兵直接攻打大都呢?

回答
蒙古人灭南宋,一个王朝的覆灭,背后是历史洪流的裹挟和多重因素的交织。当人们回溯这段波澜壮阔的历程,总会不约而同地问出一个看似简单却又充满智慧的问题:为什么南宋在覆灭前夕,没有尝试从海上运兵,直捣黄龙,攻打元朝的政治中心大都(今北京)呢?

这个问题,并非南宋朝廷没有考虑过,而是现实的制约、战略的判断以及时机的选择,都使得这条“海上奇袭”之路充满挑战,甚至可以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首先,我们必须明白南宋的海上能力究竟几何。

南宋时期,中国的手工业和商业发展达到了一个相当高的水平,尤其是在造船业和航海技术方面,可以说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国家之一。南宋的造船技术能够制造出吨位巨大、结构复杂的战船,例如被称为“楼船”的巨型战舰,能够容纳数千人。水师的规模也相当可观,在鼎盛时期,南宋水师拥有十万以上的兵力,战船数千艘。在对付金朝的时候,南宋水师就曾发挥过重要的作用,例如在采石矶之战中,南宋水师以少胜多,击溃了金军的攻势。

然而,将这种海上实力直接应用于北伐,尤其是远征大都,其难度系数是指数级上升的。

第一重限制:战略距离与后勤补给的巨大考验。

从南宋的疆域(主要在长江以南)到大都,距离何止千里。这是一次横跨大半个中国,且需要穿越敌占区大海的远征。想象一下,一个庞大的舰队,载着数万甚至十万的士兵,再加上粮草、军械、战马等物资,需要进行长途跋涉。

航程漫长且危险: 当时的航海技术虽然发达,但仍受限于季风和天气。从长江口出发,需要经过黄海,甚至可能要绕行朝鲜半岛附近海域,才能抵达辽东湾沿岸,再寻机登陆。整个航程充满变数,可能面临风暴、暗礁、海盗(虽然元朝控制了海岸线,但局部海域仍可能存在威胁)以及沿途敌军水师的袭扰。
后勤的噩梦: 战争打到最后,拼的是后勤。一次北伐远征,需要持续不断的补给。如何在茫茫大海中,为一支庞大的舰队提供源源不断的粮草、淡水、药品和弹药?即使南宋的水师强大,能够运载大量物资,但要维持一个远在千里之外的攻略部队的消耗,无异于在海上建立一条难以维系的海上补给线。一旦补给中断,远征军将不战自溃。相比之下,陆路补给虽然也困难,但在陆地上至少有可以依托的据点和通道。

第二重限制:对元朝海上力量的评估。

虽然历史记载中,元朝在大规模统一战争中更侧重于陆战,但我们也不能低估其对海洋的掌控能力。尤其是在灭宋的过程中,元朝已经逐渐掌握了南宋的沿海地区,并对水师有所建设。

收编南宋水师: 蒙古人在灭亡南宋的过程中,并未忽视对南宋水师的收编和利用。他们征召了大量原南宋的船工、水手和将领,并且利用南宋发达的造船业,不断扩充和改造自己的水师。虽然这些水师的战术风格可能与蒙古人传统的陆战有所不同,但其规模和作战能力是不可忽视的。
控制沿海: 元朝在占领了长江以北的广大地区后,其势力已经触及到了黄海、渤海,并且在沿海地区设有港口和军事据点。这意味着,从海上进攻大都,并非是进入一片无主之地,而是要面对一个已经拥有一定海上防御体系的敌人。一支没有经过充分侦察和准备的南宋舰队,贸然北上,很可能在抵达目的地之前就遭遇元朝水师的拦截和打击。

第三重限制:战略方向的优先性与时机的错失。

在蒙古人灭南宋的过程中,南宋其实也进行过抵抗,但其战略重心一直放在保卫长江防线和中原故土上。

固守江南,积蓄力量: 南宋朝廷的思维模式,很大程度上是希望通过坚守江南,等待时机,甚至寄希望于“南北分治”的局面能够持续。他们更多地是在构筑坚固的防御工事,例如襄阳、樊城等地,以此来消耗蒙古人的兵力,拖延时间。
“海上北伐”的时机并不成熟: 要实施一次成功的大规模海上北伐,需要南宋内部的政治和军事达到一定的稳定和强大。但反观南宋后期,政治腐败,党争激烈,军事上也屡次失利,已经处于一个不断消耗和衰弱的过程中。在这样的内忧外患下,发动一次如此大规模、高风险的远征,其成功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即便是有部分将领提出过海上北伐的建议,也难以获得朝廷的支持,因为那需要投入巨大的资源,并且承担极高的战略风险,一旦失败,将可能导致南宋彻底覆灭。
海陆协同的难题: 如果要从海上攻打大都,还需要考虑与陆上部队的协同。但当时的南宋,其陆上军队已经遭受重创,很难再形成有效的策应。海上部队的孤军深入,缺乏陆上支援,生存几率更低。

第四重限制:内部的认知与决策的迟滞。

历史上,并非没有关于海上进兵的构想。比如,文天祥在被俘后,仍然有“海上长城”的志向。但这些构想能否转化为实际行动,取决于朝廷的决心、资源和执行力。

决策层的保守与短视: 南宋后期,决策层往往倾向于保守和防御,缺乏冒险精神和战略眼光。将有限的资源投入到一次成功概率渺茫的远征,不如用来巩固现有防线,这是一种“守成”的思维,而非“开拓”。
陆战思维的主导: 长期以来,中国王朝的战争模式以陆战为主,虽然南宋有强大的水师,但在战略层面,对于如何利用这支力量进行大规模的对外战略进攻,认识可能仍然存在不足。

结论:

总而言之,蒙古人灭南宋时,南宋不考虑从海上运兵直接攻打大都,并非是完全没有可能性,而是因为这条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困难重重,风险巨大,且成功率极低。战略距离的遥远、后勤补给的瓶颈、元朝不断增强的海上控制力、南宋自身内外部的劣势,以及决策层的保守,都使得这条“海上奇袭”之路,成为了一条几乎无法通行的绝路。

与其说南宋“没有考虑”,不如说是在全面的评估和权衡之后,将有限的军事力量和资源,投入到更现实、也更符合其国力现状的防御作战之中。历史的走向,往往是无数个看似合理的选择,共同堆砌而成的一条既定轨迹。而海上北伐大都,对于当时风雨飘摇的南宋而言,更像是一个太过遥远且虚幻的梦想,难以付诸实践。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怎么没考虑过,还实践过呢。

1261年李璮起事时,南宋派了一支军队走海路从滨州登陆,攻克利津等县,打到了沧州境内,最终兵败。

《元史》:
甲子,宋兵攻利津县
六月乙酉朔,宋兵攻沧州、雅州、泸山,民既降复叛,命诛其首乱者七人,余令安业。
戊子,滨棣安抚使韩世安败宋兵于滨州丁河口。己丑,遣塔察儿帅兵击宋军,仍安谕濒海军民。

至于宋军为啥不直扑“大都”,因为当时的北京只是中都,1267年才被确定为蒙元新的首都,1272年改名大都,1274年才正式迁都

(1268年,襄阳之战开打;1274年,元军第一次渡海征日;1275年,元军攻克建康城)

此前,蒙元首都在上都,上都在今天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蓝旗。


且不说宋军能不能攻下大都,就算是攻下了又怎样?人家大不了迁回上都嘛,论跑路,人家游牧民族不比你擅长?

何况宋军大概率是攻不下的,1261年好歹还有个李璮分散元军兵力,而且把海州(连云港)献给了南宋,宋军还能在李璮的地盘补给,就这宋军也没打赢。

再往后,宋军就要从更南的地方出发,沿途没有补给,登陆后要孤军深入……要是能打赢,南宋就不会亡了。


此外,蒙古人是有造船能力和水军的,从1220年金人张荣给铁木真造船开始,到1237年窝阔台让张荣建立水军,再到1260年忽必烈任命张荣为水军万户,光这位张荣就给蒙古人造了四十年的船了,更不用说还有解诚、刘整等人在搞水军。

除了蒙古人,蒙古的属国高丽也会造船、也有水军,征日的时候就出过大力。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蒙古人灭南宋,一个王朝的覆灭,背后是历史洪流的裹挟和多重因素的交织。当人们回溯这段波澜壮阔的历程,总会不约而同地问出一个看似简单却又充满智慧的问题:为什么南宋在覆灭前夕,没有尝试从海上运兵,直捣黄龙,攻打元朝的政治中心大都(今北京)呢?这个问题,并非南宋朝廷没有考虑过,而是现实的制约、战略的判断以及.............
  • 回答
    要深入探讨蒙古帝国灭亡金、西夏、南宋所花费时间的巨大差异,我们不能简单地将这些战争视为单一的军事行动。这是一个牵涉到政治、军事策略、地域环境、民族特性、经济实力以及战争持续时间内的技术发展等诸多复杂因素的互动过程。首先,我们来逐一审视这三次灭国之战:一、 蒙古灭金:23年(1211年—1234年)金.............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提得特别好,也触及到了很多对宋朝历史感兴趣的朋友们心中一个很有意思的困惑。确实,当我们聊起宋朝,尤其是南宋,很多人第一时间脑海里会浮现出“金国”,甚至是“岳飞抗金”的画面。而你说得对,从最终灭亡的角度看,蒙古才是那个终结南宋的国家,而且其军事实力和战略影响力无疑更胜一筹。那为什么我们似乎更.............
  • 回答
    南宋末年,面对金国步步紧逼的威胁,宋朝内部对于是否联蒙灭金的问题,一直存在着激烈的争论,其影响深远,直至今日仍是历史学者们探讨的焦点。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战略选择,而是牵扯到国家存亡、民族利益、政治立场等方方面面的复杂议题。支持联蒙灭金的理由:1. 生存的必然选择: 这是最直接也是最迫切的理由。金国自.............
  • 回答
    南宋之所以选择与蒙古联手灭金,尽管深知“唇亡齿寒”的道理,背后有着复杂且多层面的原因。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战略失误,而是南宋统治者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权衡利弊、出于生存和发展的考量所做出的痛苦抉择。下面我将详细阐述这些原因:一、 积压已久的亡国之恨与深层矛盾: 靖康之耻的伤痕: 自1127年靖康之变以.............
  • 回答
    育碧若要推出一部以蒙古人视角征服南宋为背景的《刺客信条》,确实很可能会在中国玩家群体中引发广泛且复杂的讨论,甚至可能面临抵制的声音。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的问题,而是牵涉到历史叙事、民族情感、游戏改编的尺度以及育碧过往的游戏表现等多个层面。历史的敏感性是关键因素:南宋灭亡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其.............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具有挑战性的假设性问题,涉及到“灭亡”的定义、政治权力、实际控制、国际承认以及历史演变等多个层面。我们来详细地分析一下: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灭亡”的定义。在政治学和历史学中,“灭亡”通常意味着: 国家主权丧失: 失去独立的政治实体地位,不再拥有自主的外交、军事和内政权力。 .............
  • 回答
    想给南宋一千支05式转轮手枪,让他们去对抗那些横扫欧亚大陆的蒙古铁骑或者曾经统治北宋的女真金国,这真是一个充满想象力的假设。不过,咱们得冷静地从历史和军事的角度来掰扯掰扯,看看这“黑科技”能不能改写历史,或者说,它又会遇到哪些现实的阻碍。首先,咱们得明确,05式转轮手枪虽然在现代战术中算得上是一种不.............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足够复杂,涉及到南宋的政治、军事、经济以及历史的走向。要回答“如果南宋后期搞蕃镇体系能否抗住蒙古人,再续命百年”,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几个关键点,并尝试构建一个“如果”的历史情境。首先,我们得理解什么是“蕃镇体系”以及它与南宋当时的状况的对比。唐朝的藩镇体系,最核心的特征是地方军事长.............
  • 回答
    蒙古灭金,这盘棋说起来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算清楚的,这里面恩恩怨怨,早就缠绕不清了。要说政治上有没替辽国报仇的情绪?这问题,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首先,蒙古和辽国的渊源可不能忽视。你想啊,辽国当年是怎么灭的?就是被金国给灭的。这金国,说白了就是女真人起的。那会儿辽国和蒙古部落之间,虽然算不上什么.............
  • 回答
    蒙古灭宋,女真入关,日军侵华,这三件事听起来都充满了战火与征服,但若细究其性质,则存在显著的差异,绝非简单的“少数民族征服汉族”就能概括。它们各自的历史背景、动机、过程以及最终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都各有侧重,甚至在根本上有所不同。蒙古灭宋:一场王朝的更替,一个帝国的崛起蒙古灭宋,更准确地说,是蒙古.............
  • 回答
    要理解这个问题,咱们得回到历史的深处,仔细梳理一下当时的地缘政治、民族关系以及统治者的策略。13世纪蒙古灭金的“残酷”和清朝推行的“满蒙一家亲”之间,看似矛盾,实则有着深刻的历史逻辑和政治考量。首先,咱们得区分“灭金时的蒙古”和“后来的清朝”。13世纪的蒙古,以成吉思汗为首,正处于一个崛起、扩张的阶.............
  • 回答
    中国古代文明之所以能够历经数千年的风雨洗礼,在遭遇蒙古灭宋、满清入关、日本侵华等一系列剧烈冲击后依然能够传承至今,并展现出顽强的生命力,并非单一原因所能解释,而是多种复杂因素相互作用、层层叠加的结果。这其中既有其自身文明特质的韧性,也有历史进程中的巧妙融合,更有中华民族强大的文化认同感和凝聚力。一、.............
  • 回答
    这问题问得太实在了,也确实是历史里让人有点“堵心”的地方。辽被金灭了,金又被蒙古灭了,这中间的逻辑确实得掰扯掰扯。说金国一点记性都没有,这话有点重,但从结果上看,确实让人这么觉得。咱们就来聊聊这背后的故事。辽的灭亡:从“兄弟相称”到“父子礼仪”首先,得回到辽的时代。辽,也就是契丹族建立的王朝,那会儿.............
  • 回答
    这是一个引人入胜的设想,如果明朝末年没有清朝的崛起,沙俄直接与明朝在长城对峙的可能性确实存在,而且背后的逻辑链条会非常复杂且漫长。要详细讲述这件事,我们得一点点剥开历史的层层迷雾。首先,我们得理解当时沙俄扩张的根本驱动力。沙俄自莫斯科公国时期起,就有一种天然的向外扩张的冲动,这很大程度上源于其地理位.............
  • 回答
    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在1271年建立了元朝,并于1279年彻底灭亡了南宋。这场持续了数十年的战争,是蒙古崛起史上最浓墨重彩的一笔,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王朝的终结。那么,是什么让一个曾经以骑兵著称的游牧民族,能够最终征服一个经济发达、人口众多、文化灿烂的农业帝国呢?这背后是多重因素的叠加,既有蒙古人自身.............
  • 回答
    这几个历史事件,说起来都是异族入主中原或对中华民族造成深重苦难的例子,但细究起来,它们之间存在不少显著的区别,不仅仅是发生在不同朝代,更体现在 征服的性质、过程、影响以及被征服者的抵抗方式 等多个层面。下面我将尽量细致地梳理一下它们之间的差异,力求让大家能更清晰地认识这些历史事件的独特性。一、 元灭.............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好,也触及了明朝衰落和清朝兴起的关键历史脉络。要详细解答为何明朝朱元璋、朱棣耗费巨大精力仍未能彻底消灭蒙古黄金家族,而满清皇太极却能达成这一目标,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深入分析:一、 明朝与蒙古的长期消耗战:并非“灭不了”,而是“未能彻底消灭”和战略重心转移首先,我们需要澄清一个概念.............
  • 回答
    蒙古人和女真人之所以能够成为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征服民族,其能征善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地理环境、社会结构、军事制度的客观因素,也有文化信仰、民族精神的主观驱动。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这些原因: 蒙古人能征善战的原因:蒙古民族的崛起与成吉思汗的统一是其军事辉煌的起点。他们的军事力量和征服能力可以从以下.............
  • 回答
    蒙古人创立的元朝被中国历史视为中国的一个朝代,这是一个复杂但非常重要的历史解读。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审视:一、历史学的定义与国家概念的演变 “朝代”的含义: 在中国历史叙事中,“朝代”通常指一个相对稳定、以某个家族或群体为核心统治中国大部分地区的政权时期。它标志着一个政权的更替.............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