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果南宋后期像唐朝一样搞蕃镇体系,能否抗住蒙古人,再续命百年?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足够复杂,涉及到南宋的政治、军事、经济以及历史的走向。要回答“如果南宋后期搞蕃镇体系能否抗住蒙古人,再续命百年”,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几个关键点,并尝试构建一个“如果”的历史情境。

首先,我们得理解什么是“蕃镇体系”以及它与南宋当时的状况的对比。

唐朝的藩镇体系,最核心的特征是地方军事长官(节度使)拥有相当大的自主权,包括自行招募军队、征收赋税、任免属官,甚至拥有独立的司法权。这种体系在唐朝前期确实起到了巩固边疆、抵御外敌的作用,但也埋下了分裂和内乱的种子,最终导致了安史之乱,并极大地削弱了中央集权。

南宋后期,虽然军事上饱受北方民族的威胁,但其政治结构却与唐朝的藩镇制有着本质的区别。南宋长期以来实行的是“强干弱枝”的政策,中央集权非常强大,地方上的军事力量受到严格的控制。文官主导政治,武将的地位相对较低,也很难形成独立于中央的军事势力。即便是在军事压力最大的时候,地方上的军队也大多是由中央派遣将领、调拨粮饷,并非地方长官能够完全掌握。

那么,如果南宋后期采取类似唐朝的藩镇体系,能否抗住蒙古人,再续命百年?

可能性分析:

支持“可能抗住”的论点:

1. 军事上的应对能力提升: 藩镇体系最大的好处就是能够提升地方的军事动员和作战能力。在蒙古人强大的攻势下,南宋中央政府往往在战术和战略上显得被动。如果能够授权地方节度使,让他们拥有更大的自主权去招募、训练、指挥军队,并能够就地筹集粮饷,或许能在局部战场上形成更有效的抵抗。例如,在四川、岭南等地区,如果建立起强大的藩镇,能够根据当地的地理和民族特点,制定更具针对性的防御策略,或许能够消耗蒙古人的力量,迟滞他们的进攻。

2. 形成多点抗衡的局面: 蒙古人惯用的战术是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如果南宋能够形成几个强大的藩镇,各自守卫一方,即使中央力量受挫,其他藩镇也能继续抵抗,不至于像历史上那样,随着襄阳等关键城市的陷落,整个防线迅速崩溃。这会给蒙古人造成更大的麻烦,迫使他们分散兵力,增加其后勤压力。

3. 激发地方的抵抗意志: 历史上,很多地方在面对外敌时,往往表现出比中央政府更强的抵抗意愿。藩镇体系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将地方的资源和人才凝聚起来,形成更强的民族或地区认同感,从而激发更顽强的抵抗。比如,如果四川的将领能够掌握本地的兵源和资源,他们对保卫家园的决心可能会更坚定。

4. 为中央争取时间: 即使藩镇本身未必能完全击败蒙古人,但强大的地方武装可以有效迟滞蒙古人的推进速度,为中央政府争取宝贵的战略调整、寻求外部支援(比如当时南宋也尝试过与西亚王朝联合)甚至寻找新的战略空间的时间。

反对“可能抗住”的论点,以及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1. 中央集权的瓦解与内耗: 这是藩镇体系最致命的弱点。南宋后期,虽然军事上积弱,但其政治上的稳定(相对而言)是建立在强大的中央集权基础上的。一旦实行藩镇制,地方节度使权力过大,很容易形成尾大不掉之势。他们可能更关心自身势力的扩张和维护,而非国家整体的安危。历史上,唐朝的藩镇互相攻伐,给国家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南宋后期如果出现类似情况,内部的消耗将比外部的威胁更致命。

2. 军阀割据的风险: 蒙古人并非仅仅是军事上的威胁,更是中华民族共同的敌人。如果南宋地方军阀林立,他们可能各自为政,甚至为了争夺地盘和资源而相互攻伐,反而给蒙古人提供了可乘之机。想象一下,四川的藩镇与江南的藩镇为了争夺荆湖地区而开战,而蒙古人趁势南下,结果将是灾难性的。

3. 财政的崩溃: 藩镇体系的运行需要强大的财力支持,并且这财力主要由地方自行筹措。南宋后期,虽然经济重心已经南移,但战争消耗巨大,财政本就紧张。如果地方藩镇自行征税,中央政府的财政将更加窘迫,无法维持全国性的军事部署和战略反攻。同时,地方藩镇也可能截括中央的税赋,进一步削弱中央的实力。

4. 无法形成统一的战略: 蒙古人的军事力量是高度集中的,他们的指挥体系也是统一的。而南宋如果实行藩镇制,各个藩镇的战略可能会互不协调,甚至相互矛盾。即使有藩镇英勇抵抗,也可能因为缺乏统一协调而最终被各个击破。

5. 南宋社会结构的适应性问题: 南宋后期,社会经济结构与唐朝有很大不同。唐朝以门阀士族为主的社会结构,与藩镇的军事贵族有一定的契合度。而南宋则更加强调文官政治和科举制度,地方上虽然也有豪强,但形成足以抗衡中央的军事集团的土壤并不成熟。强制推行藩镇制,可能会引起社会结构上的巨大动荡。

6. 士气和认同感: 历史上,南宋军民在面对蒙古人时,虽然有抵抗,但整体的士气和抵抗意志确实不如蒙古人。藩镇制未必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反而可能因为中央权威的削弱,让一些地方士绅更加倾向于与蒙古人“议和”以保全自身利益。

如果强行“再续命百年”的可能性:

即使南宋后期搞藩镇体系,要“再续命百年”也非常困难。蒙古人的强大之处在于其强大的机动性、军事组织能力以及持续的侵略性。即使南宋能形成几个强大的藩镇,比如在长江以南的几个区域,各自为政,并付出巨大的代价抵抗蒙古人,也很难保证能够长期维持。

举例设想一个“如果”的情景:

假设在宋度宗时期,朝廷认识到中央集权在军事上的弊端,开始授权几位有威望的将领(例如四川的某位都统制,两淮的某位经略使,甚至江南的某位枢密使)为“事实上的节度使”,给予他们更大的权力去招募亲兵、自行筹措军费、指挥作战。

四川方向: 如果四川能形成一个以蒙元灭亡宋朝的四川为核心的强力藩镇,或许能够更好地利用当地险峻的地形,对蒙古人形成长期的消耗战。四川拥有丰富的物产和人口,如果能够集中起来用于战争,确实能给蒙古人制造很大的麻烦。
两淮方向: 两淮是宋蒙战争的主战场,一旦淮河防线崩溃,蒙古人就能长驱直入。如果两淮能够形成一个能动员地方武装、拥有独立指挥权的军事集团,或许能更好地守住淮河,甚至组织反攻。
江南方向: 江南地区经济发达,人口稠密,但军事力量相对分散。如果江南能够形成一个能统一调度的军事力量,也能大大提升抵抗能力。

但是,即便在这种情况下,也存在着巨大的风险:

节度使之间的内耗: 几个“藩镇”之间,为了争夺资源、地盘,或者因为政治上的分歧,很可能发生冲突。比如,当蒙古人南下时,四川的藩镇可能因为内部矛盾而无法全力支援两淮,或者江南的藩镇为了保证自己的经济安全而与蒙古人进行某种形式的“谈判”。
中央权威的丧失: 皇帝和朝廷的命令在地方藩镇面前可能形同虚设,甚至被直接违抗。这会导致国家机器的瘫痪,无法形成有效的国家战略。
经济的破坏: 藩镇自己征税,中央也征税,再加上战争的破坏,老百姓的负担会急剧加重,经济的活力会被严重扼杀。

结论:

总而言之,南宋后期如果效仿唐朝搞藩镇体系,极小的概率能够抗住蒙古人的进攻并再续命百年,而更大的概率是会加速其灭亡,并且造成比历史上更严重的内部动荡。

藩镇体系的优点在于能够增强地方的军事力量和动员能力,这在面对外部强大敌人时似乎具有一定的吸引力。但是,它的根本缺陷在于极大地削弱了中央集权,导致内部的离心离德和分裂割据。南宋后期虽然军事上积弱,但其政治结构上的稳定性(尽管是以牺牲一部分军事效率为代价)是其能够苟延残喘到1276年的重要原因。一旦实行藩镇制,这种脆弱的稳定将不复存在。

与其说“再续命百年”,不如说,一旦实行藩镇制,很可能内部的军阀混战会比蒙古人的侵略来得更快、更猛烈,最终导致国家更快地分崩离析。南宋历史的走向,与其说是军事上的弱,不如说是其政治体制在应对外部挑战时的僵化和内部改革的滞后。如果强行引入唐朝的藩镇体系,那将是饮鸩止渴,弊大于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藩镇即军阀 。

军阀能不能挡住外敌,其实离南宋最近的,金朝就已经给南宋做“榜样”实行过一次了。

金宣宗在迁都南京(今开封)之后,因北方战事危急,于兴定四年(1220年)搞了一个“九公封建”,在广大的华北地区选了九个大的地方豪强一次性把华北都封出去了。九公皆兼宣抚使﹐赐号“宣力功臣”﹐总率本路兵马。设置公府﹐任命官吏﹐征敛赋税﹐赏罚号令﹐皆由九公自便。宣宗希望以九公为藩屏,抗击蒙古。九公以一个弧形的形态挡在了当时金朝的核心区陕西河南与蒙古之间。但结果又如何呢,仅仅几年时间九公不是战败跑路就是附蒙叛金,没有丝毫效用,十年后蒙古即大规模南侵攻伐至河南腹地,四年时间就灭亡了金朝。

对于这些藩镇来说,你想的是给他自由度,给他赐姓封号极尽拉拢,上可抗击外敌藩卫中央,下可保境守土。但你让他去给你挡敌人,他想的是怎么把自己卖个好价钱,反正认干爹,认谁不是认?

复习一下军阀的定义:军阀是指在正常的国家体系内,由自成派系的军人组成军事集团,对国家地域划分势力范围,使用军事手段割据一方,并控制其割据地的行政,司法,教育,税务等政府机构和所属官员的任命。军阀是国家中央政府和中央集权衰弱的产物。军阀一般都无视中央政府的存在,有的甚至与中央政府分庭抗礼。其军事集团只服从于军事首领,并不服从于中央政府

人家根本就不服你管,凭什么按你的想法去挡外敌,我投降不就能保住自己的荣华富贵吗,干嘛死拼?这些人相比你坐着国家大义的最高统治者卖国更没负担。

话说回来,但凡历史上有藩镇能挡住外敌的,那不是因为藩镇多强,而是外敌太弱。不错,河北三镇对契丹那是战功累累,但那是还没发育起来的契丹,进五代之后,华北哪个节度使能挡住契丹南下?巴不得争着给契丹做儿子吧。

user avatar

唐朝“国都六陷,天子九迁”,九次里有七次是藩镇干的,这续了哪门子的命?

南宋又不是没搞过藩镇,最好的例子就是四川地区的吴氏:

吴玠,涪王、保平-静难两镇节度使、少师、开府仪同三司,四川宣抚使

南宋初的宣抚使、制置使“对辖区内之事无所不统,权任极重,基本也符合唐代藩镇的部分特点(《南宋的“藩镇”之制》)。”

吴璘,吴玠之弟,信王、奉国军节度使、太师,四川宣抚使、利州路安抚使、知兴元府;

吴拱,吴玠之子,武康军节度使、太尉,湖北京西制置使、利州路安抚使、知兴元府;

吴挺,吴玠之侄,定江军节度使、太尉、少师、开府仪同三司,利州西路安抚使、知兴州;

吴曦,吴玠侄孙,四川宣抚副使、利州西路安抚使、知兴州。

开禧二年,吴曦叛宋降金,献出阶、成、和、凤四州,求封蜀王,帮助金兵攻陷大散关“曦时已布腹心于金,将士未之知,犹力战,敌人窃笑之(《宋史》)”。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足够复杂,涉及到南宋的政治、军事、经济以及历史的走向。要回答“如果南宋后期搞蕃镇体系能否抗住蒙古人,再续命百年”,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几个关键点,并尝试构建一个“如果”的历史情境。首先,我们得理解什么是“蕃镇体系”以及它与南宋当时的状况的对比。唐朝的藩镇体系,最核心的特征是地方军事长.............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趣,也触及了蜀汉命运的关键转折点。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一、如果蜀汉不全力进攻关中,而是经营南中,蜀汉会覆灭得那么快吗?简短回答: 很有可能不会那么快覆灭,但蜀汉最终的命运仍然充满了不确定性。详细分析:1. 战略选择与时机: 全力进攻关中(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及后续).............
  • 回答
    南通市容公司对于此前引发广泛关注的“强夺老人甘蔗事件”给出了官方回应。公司方面坚称其执法行为是“正常管理”,同时质疑了视频的真实性,认为视频中的声音是“后期加工”,并表示已向公安机关报警。这一回应无疑给事件的走向增添了更多的不确定性,也引发了公众对于执法公平、信息公开以及舆论监督等一系列问题的深刻思.............
  • 回答
    假设二战结束后,日本没有被盟军占领并统一,而是按照当时一些政治力量的设想,分裂成了两个国家——北日本和南日本。这将是一幅截然不同的历史画卷。分裂的根源与形成过程:历史本就充满了偶然性。如果当时苏联在对日作战中,其推进速度和占领范围超出了我们现在所熟知的历史,或者美国出于某种战略考虑,决定不实施统一占.............
  • 回答
    这是一个引人深思的假设性问题,涉及到历史事件的复盘与比较。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的维度进行剖析,而不仅仅是简单地叠加“战斗意志”和“战术水平”。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历史的进程是不可逆的,任何假设性的“如果”都带着一层理想化的色彩。 南京保卫战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并非单纯由部队的战斗意.............
  • 回答
    1937年12月,南京保卫战的硝烟尚未散尽。唐生智,这位临危受命的南京卫戍区司令长官,在城破前夕做出了一个事关数万将士生死的决定:下令部队分批突围。然而,如果历史的车轮稍稍转动,唐生智没有下达那个饱受争议的“补充命名”式的突围命令,而是坚持原计划,让大部队从正面突围,那么,南京保卫战的结局,恐怕会更.............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有探讨价值。如果北伐成功后,蒋介石将中华民国定都北京,而不是南京,那么对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轨迹,尤其是抗日战争的爆发与进程,无疑会产生深远的影响。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一、 定都北京的战略与政治考量:首先,我们得理解蒋介石当时选择南京作为首都的理由。南京在地理.............
  • 回答
    这是一个引人入胜的设想,如果历史的车轮偏向了另一个方向,英国人将目光投向了南美阿根廷,而非北美十三州,那片土地在独立后又会走出怎样一番景象?我们不妨深入剖析一下,将历史的假设与现实的因素交织在一起,看看这是否会造就一个“另一个美国”。首先,我们需要理解的是,英国人之所以选择北美,并非偶然,而是基于当.............
  • 回答
    靖难之役,一场在中国历史上堪称波澜壮阔的内乱,将大明王朝的命运推向了风口浪尖。朱元璋驾崩后,其孙子建文帝登基,但叔王藩镇的势力依然强大,特别是燕王朱棣。如果说,在战事焦灼之时,哪位南军将领,在关键时刻,真的能顶住皇权压力,行那句“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将朱棣斩杀,那么,整个大明王朝的历史轨迹将发生翻.............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东线战场的一个关键节点。如果德军在基辅战役中取得决定性胜利后,没有像历史上那样采取更保守的策略,而是立刻向南猛扑,并同时在中部地区牵制住苏军主力,苏联真的会因此“必败”吗?这其中有太多的“如果”,但我们可以深入分析一下当时的态势和可能产生的连锁反应。首先,我.............
  • 回答
    亡国之君与千古词人:南唐后主李煜的跌宕人生与绝世词章要评价南唐后主李煜,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其视为一位帝王,更不能只把他看作一个落魄的词人。他的人生轨迹,宛如一曲从辉煌跌落至尘埃的挽歌,而他的诗词,则是这挽歌中最凄婉动人的旋律,以其独有的情韵,穿越时空,触动着无数后人的心弦。从奢靡到悲歌:帝王生涯的急转.............
  • 回答
    南京摘星后的光速开学,这事儿一出,大家议论纷纷,心里也都有自己的想法。首先,从城市管理者的角度来看,他们这样做,背后肯定有他们的考量。毕竟,疫情控制住了,就意味着风险降低了,城市生活和经济活动也需要尽快恢复正常。长时间的停摆对各行各业都有影响,学生们在家也耽误了不少学习时间,复工复学是必然的选择,是.............
  • 回答
    赵构南渡之后,宋朝的局势可以说是危机四伏,可谓是九死一生。但正是这位常被后人诟病的皇帝,却凭借其个人能力和一系列政治手腕,硬生生地从一团乱麻中稳住了阵脚,并在之后实现了相对有效的统治和皇权的集中。这其中,他扮演的角色,远比那些被动等待历史滚滚向前的皇帝要复杂和主动得多。一、救亡图存:从临安的危机中站.............
  • 回答
    假设赵匡胤当年没有秉持“先南后北”的战略,而是采取了“先北后南”的方针,那么北宋的命运轨迹将与我们熟知的历史截然不同。这不仅仅是军事行动顺序的调整,更会牵动整个国家战略的重心、资源配置以及最终的政权性质。首先,我们得回溯一下历史上的“先南后北”。赵匡胤建立北宋,其最初的战略目标是统一中国,而当时主要.............
  • 回答
    看到南京这桩关于离婚后支付丈母娘带娃费的案子,我的第一反应是挺复杂的。一方面,我理解父母为了孩子付出的一切,特别是辛苦带孙辈的祖父母,他们的付出理应得到认可和回报。但另一方面,从法律和常理来说,离婚后一方要求另一方共同支付其母的带娃费用,这其中涉及的法律依据、家庭关系以及具体执行,都有些让人琢磨。咱.............
  • 回答
    南京男子自学反诈知识后主动找骗子周旋却被骗 4.6 万元,这起事件确实非常令人唏嘘和值得深思。要理解他的行为,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背后的心理动机,并从多个角度进行解读。一、 事件本身解读:悲剧性的“反向操作” “秀肌肉”的失误: 从表面上看,这位男子可能是想“炫技”,通过自己的反诈知识来“戏耍”骗.............
  • 回答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禁止校外外卖的规定出台后,校园内外确实引发了一系列讨论和连锁反应。其中,校门口商家免费发放 2000 份外卖的事件,更是将这场风波推向了一个小高潮,也让很多人从不同角度看待这件事。事件本身:一次“对抗”与“妥协”的混合表演首先,我们得承认,商家在校门口免费发放外卖的行为,绝不是一时的.............
  • 回答
    南京林业大学禁止外卖电动车进入校园后,食堂饭菜价格随即上涨,这件事情确实引起了不少学生的议论和不满。要深入看待这件事,我们可以从几个不同的角度来分析,并且尽量讲得细致一些。首先,学校禁止外卖电动车进入校园的初衷是什么?一般来说,大学禁止外卖电动车进入校园,通常是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 安全问题.............
  • 回答
    南京医科大学学生李某某因在校内杀害同学并被判处死刑,他在庭审中留下的那句“我应该不是个恶的人,我不是带着恶去做恶事的人”,无疑触动了许多人的神经,也引发了广泛的讨论。这不仅仅是对一个具体案件的评价,更是对人性善恶、罪与罚、以及社会责任等复杂议题的深层叩问。从“我不是恶的人”这句话本身来看,可以从几个.............
  • 回答
    这事儿在网上闹得挺大,也挺让人心烦的。南审金审学院食堂那档子事儿,讲的是一个男生在食堂找座位,好不容易找到一个,结果被一个女生强行挤占,男生没同意,女生就开始撒泼,还动手打了男生,男生情急之下也给了女生一耳光。结果这事儿被发到网上后,那女生反过来倒打一耙,说是男生网暴她,还把事情往“性别对立”上引。.............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