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宋高宗赵构南下后,是如何掌控局面,实现有效统治和皇权集中的?

回答
赵构南渡之后,宋朝的局势可以说是危机四伏,可谓是九死一生。但正是这位常被后人诟病的皇帝,却凭借其个人能力和一系列政治手腕,硬生生地从一团乱麻中稳住了阵脚,并在之后实现了相对有效的统治和皇权的集中。这其中,他扮演的角色,远比那些被动等待历史滚滚向前的皇帝要复杂和主动得多。

一、救亡图存:从临安的危机中站稳脚跟

赵构南渡初期,那真是叫一个狼狈。金军如虎狼一般追击,朝堂之上群龙无首,文臣武将人心惶惶。他本人也曾屡次陷入险境,险些被俘。在这种极端恶劣的环境下,赵构首先要做的是稳定军心,安抚民心,更重要的是,要有一个能够让他“坐得住”的地方。

政治上的收拢与清洗: 面对拥兵自重、观点不一的文武百官,赵构深知必须用霹雳手段。他并非不信任所有人,但为了巩固统治,他必须清除那些可能对他构成威胁的势力,或者那些在混乱中表现出投降倾向的人。
对李纲等主战派的策略性利用与压制: 李纲是当时最坚定的主战派,他主张强硬抗金,曾一度赢得了民心和军心。赵构初期也倚重李纲,任命他为宰相。然而,赵构的战略是偏向于“保全江南”,而非倾覆金朝。他看到了李纲的威望和号召力,但也警惕其势力膨胀。当李纲的强势主张与赵构的实际战略产生矛盾时,他便开始寻找机会将其“请辞”或外放,以避免出现第二个“天子亲政”的局面。这是一种非常高明的政治手腕,既利用了李纲的才能救国,又避免了自己权力受到挑战。
对张邦昌等投降派的严惩: 张邦昌在北宋覆灭时曾任宰相,后又在金国扶持下建立伪楚政权。赵构南渡后,对他进行了严厉的清算,将其处死,并没收其家产。这不仅是为北宋的灭亡“讨一个说法”,更是向天下表明自己的立场——绝不与金人妥协,也向臣民传递了一个信号:效忠于他才有出路。这种杀鸡儆猴的效果,对于稳定朝局至关重要。
平衡与制约内部势力: 在清除异己的同时,赵构也非常注重内部力量的平衡。他不会把所有权力都交给某一个人或某个派系,而是通过官员的任命和调动,在不同派系之间形成制衡。例如,在启用汪伯彦的同时,也会提拔秦桧等相对温和或有其他政治诉求的官员,使得朝廷内部权力结构保持一种动态的平衡,避免任何一家独大。

军事上的重新整合与部署: 军事是国家存亡的根本。赵构南渡后,面对的是一支残破的军队和各地零散的抵抗力量。
整合残余部队: 他从各地招募士兵,重组军队,并通过严明的军纪和一定的物质奖励来提高军队的战斗力。这其中,他对一些忠诚的将领,如岳飞、韩世忠等人,给予了相当大的支持和信任,让他们能够发挥自己的军事才能。
强调“守成”的军事战略: 与北宋初期那种“开拓进取”的军事思想不同,赵构更侧重于“守成”。他认识到在金国强大的军事压力下,正面硬拼并非上策,而是要利用南方有利的地形,消耗敌人,争取时间。这种战略思想虽然被后人批评为保守,但在当时的条件下,却是最务实的选择,避免了进一步的惨败。
陆秀夫等人的海军建设: 在重视陆军的同时,赵构也敏锐地看到了南方水网密布的特点,开始大力发展海军。通过招募和组织,组建了一支强大的水师,这支海军不仅在长江沿岸抵御金军的进攻,也为南宋的贸易和经济发展提供了保障。

经济上的稳定与民心争取: 没有经济基础的统治是空中楼阁。南渡不仅带走了人口和技术,也意味着生产的混乱。
重视农业恢复: 赵构深知民以食为天,将恢复农业生产作为首要任务。他颁布了一系列鼓励垦荒、减免赋税的政策,吸引流亡人口回到家乡,鼓励他们重新耕作。
发展商业贸易: 临安作为新的都城,其商业潜力巨大。赵构积极推动商业贸易的发展,鼓励对外贸易,特别是海上贸易。这不仅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也改善了民生,提升了临安的繁荣度,从而赢得了更多民心。
推行“通货”与财政改革: 为了稳定经济秩序,赵构也进行了一些财政改革,例如推行纸币“交子”等,虽然早期存在一些问题,但总体上是为了应对战争带来的经济动荡,提供一种新的交易媒介。

二、皇权集中:在“太平盛世”中巩固统治

一旦局面稳定下来,赵构便开始着手于皇权的集中,这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确立“天子”的绝对权威:
废除“外廷”影响: 在南渡初期,一些有威望的官员,例如李纲,拥有很大的话语权,甚至能够影响到皇帝的决策。赵构在稳定局势后,逐渐削弱了这种“外廷”对皇权的干预。他通过将权力分散,避免形成能够挑战皇权的个人权威。
倚重亲信与宦官体系: 与许多朝代一样,赵构也善于利用亲信和宦官来处理事务,监督官员。这既能确保信息直接传递到自己手中,也能避免被朝臣所蒙蔽。宦官体系的兴起和壮大,是皇权集中的一个重要标志。
设立机构制约臣下: 赵构也创造性地利用了南宋特有的机构设置来加强皇权。例如,设立了“参知政事”等职位,但并非所有人都拥有宰相的实权,而是通过这种方式来分散权力,同时让他们互相制约。

对军事将领的管控: 军事将领在乱世中崛起,对皇权构成了潜在威胁。赵构对此非常警惕,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控制他们。
“杯酒释兵权”式的策略: 虽然没有直接效仿宋太祖赵匡胤的“杯酒释兵权”,但赵构也采取了类似的思想。当岳飞等名将屡立战功,声望日隆时,赵构一方面给予他们物质奖励和名誉,另一方面也开始限制他们的权力,甚至最终以“莫须有”的罪名将岳飞处死。这显示了他为了维护皇权,可以不惜牺牲功臣的决心。
制度上的牵制: 实行“兵将分离”的制度,即兵权和将权不完全由一人掌握。例如,调动军队需要多个部门的批准,并且将领的任免也需要经过皇帝的同意。同时,他也善于利用其他将领来制衡岳飞等人的势力。
监军制度的完善: 派遣监军到军队中,监督将领的军事行动,并向皇帝汇报。这使得皇帝能够及时了解军队的动态,防止将领拥兵自重。

意识形态的建设与维护:
“天命所归”的叙事: 在南渡过程中,赵构也努力塑造自己是“天命所归”的形象,强调自己是宋朝正统的继承者,能够带领南宋人民度过难关。
文治武功的并举宣传: 他既宣扬自己励精图治,重视文教,也宣传自己的军事指挥能力(虽然实际情况可能有所夸大),以此来巩固自己的统治合法性。
对士大夫集团的笼络与分化: 南宋的统治基础依然是士大夫集团。赵构一方面笼络那些愿意为他效力的士大夫,给予他们职位和荣誉,另一方面也通过政治斗争和派系倾轧,分化那些可能对他构成威胁的势力。

总结一下赵构的策略,可谓是“内圣外王”结合,但更侧重于权术和生存:

1. 以退为进,保存实力: 南渡本身就是一种战略性的退却,目的是保存宋室的血脉和江南的资源,为日后的反攻或自保奠定基础。
2. 政治上的高度警惕与平衡: 善于利用臣下的长处,也善于防范和制约臣下的权力,避免出现能够挑战自己地位的强大势力。
3. 军事上的务实与控制: 采取适合南方地理特点的军事战略,同时对功勋卓著的将领保持高度警惕,并通过制度和非常手段进行控制。
4. 经济上的恢复与发展: 关注民生,发展经济,稳定社会秩序,从而为统治提供物质基础和民心支持。
5. 皇权至上的坚定不移: 在所有策略的背后,都贯穿着一个核心目标——巩固和集中皇权,确保自己在国家机器中的绝对领导地位。

赵构的统治并非完美无缺,他的“怕死”和对岳飞的处理方式也饱受争议。然而,从一个风雨飘摇、濒临灭亡的君主,到建立一个延续百余年的南宋王朝,并实现了相对稳定的统治和皇权集中,这其中所展现出的政治智慧和手腕,是不能忽视的。他用自己的方式,在这片土地上,为宋朝续写了百年的篇章。这其中,每一个决策的背后,都充满了博弈、权衡和算计,是一个在极端压力下,以求生存和巩固权力为首要目标而展开的复杂政治实践。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结论是运气好。

赵构最初的草台班子,无论文武都没有什么在中枢工作的经验。

宋高宗在登基之初的文臣班子,汪伯彦、黄潜善、朱胜非、宗泽等人都只是地方知府、知州,范宗尹、吕好问是谏官,吕颐浩只是专长于财政……

武官方面,除了陈淬、刘光世、王渊有过指挥一路兵马的履历,其他韩世忠、张俊、苗傅、杨沂中、田师中这些也就有过统帅几百上千人的经验。

简而言之,赵构后来所谓的“中兴名臣”有一多半要么还没上线,要么还是开局一条狗一把刀装备全靠捡的萌新,仅以这个阵容来说,做个割据一方的地方政权还凑合,要整合力量南北对峙的可能性搞不好还不如南明。——那么,这个草台班子是怎么掌控局面的?真的如高晓松、袁腾飞吹的那样“是因为宋高宗的雄才大略”?

吐槽鬼・朱熹后来是这么评价宋高宗前期的小朝廷的——

方南京建国时,全无纪纲。自李公入来,整顿一番,方略成个朝廷模样。

这里的“李公”指的就是东京保卫战的指挥者的名相李纲。赵构亲信的汪伯彦、黄潜善,虽然给他的小朝廷带来了第一波军队,但是对如何运营整个朝廷,根本无从下手。只有李纲在靖康年间既有过中枢工作,又指挥过大军守城——考虑到北宋的中枢宰执要么是被追究罪责(蔡京、童贯等),要么是在东京城破后被一波带走,李纲几乎是赵构要重建朝廷的唯一指望。

然而,这样重要的李纲在相位只呆了不过70天,期间还得不断应付汪、黄之流的拖后腿,这样才初步搭建出了个“朝廷模样”,也有了吕颐浩、赵鼎、张浚这些地方官僚学习成长的空间。

元代的《宋史》编撰组在写到南渡诸相的时候都忍不住吐槽宋高宗:你有李纲不用,用什么黄潜善、汪伯彦、秦桧,是哪里和正常人不一样吧?

以李纲之贤,使得毕力殚虑于靖康、建炎间,莫或挠之,二帝何至于北行,而宋岂至为南渡之偏安哉?夫用君子则安,用小人则危,不易之理也。人情莫不喜安而恶危。然纲居相位仅七十日,其谋数不见用,独于黄潜善、汪伯彦、秦桧之言,信而任之,恒若不及,何高宗之见,与人殊哉?

南宋之后的历史,说的好听点叫“不断螺旋上升”,说的不好听就是反复作死的过程。

宗泽好不容易站稳脚跟,把他的班子交给水旱蝗汤的杜充,挖开黄河大堤直接完球……

数万大军云集扬州,被金兵数千击破,守将王渊则把预备的舟船拿去运送财货了……

好不容易收拢较有战斗力的西军残部,结果给张浚在富平之战一把梭哈全军覆没……

说好让岳飞统领长江中游军事,临时又反悔,结果淮西七万大军被逼的全军投敌……

至于最(不友善)(不友善)的十二道金牌,我更是连提都懒得提了……

就赵构这微操水平,上下五千年来只有常氏凯申一人能勉强望其项背,他还没有苏联美国两个爸爸的持续输血,这样都能生存下来,不是运气是什么?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