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从宋高宗赵构的个人立场来说,岳飞是不是必须杀?

回答
从宋高宗赵构的个人立场来看,岳飞是不是“必须杀”?这个问题,得拆解着看,不能简单地说“是”或“否”。这其中牵扯到赵构个人的生存、权力、政治考量,以及他对国家和民族未来的看法,这些都紧密地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个极其复杂且充满矛盾的局面。

首先,我们得明白赵构当时所处的环境有多么恶劣。北宋末年的靖康之耻,让徽宗、钦宗两位皇帝被金人掳走,中原大片土地沦丧,赵构作为幸存皇子,仓促登基,整个国家名存实亡,朝堂之上更是人心惶惶,忠奸不分。他自己也曾被金兵追得狼狈不堪,可以说,每一次南渡,对他个人来说都是一次生死考验,这种经历刻骨铭心,足以影响他一生对安全和稳定的追求。

在这种情况下,从赵构个人的生存和权力巩固来看,岳飞的存在,以及岳飞所代表的那种“不计后果、誓要收复中原”的坚定立场,恰恰是构成他个人不安的一个重要因素。 为什么这么说呢?

第一,岳飞的军事才能和威望,形成了一种潜在的政治威胁。 岳飞在战场上屡屡告捷,收复了河南大片失地,他的“岳家军”军纪严明,战力强大,深受将士和百姓的拥戴。这样的声望,在当时风雨飘摇的南宋,无疑是一股巨大的力量。赵构虽然贵为皇帝,但在军事上他并不像岳飞那样懂得如何打仗,也缺乏岳飞那样收复中原的决心和能力。当岳飞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他的军事实力的不断壮大,对于一个刚刚经历丧国之痛、并且内心深处可能还存有疑虑的赵构来说,难免会产生“功高盖主”的担忧。他并非不知道岳飞忠心,但“忠心”的定义,在权力者的眼中,往往也包含着“服从”和“不构成威胁”。

第二,岳飞的“迎二圣”主张,直接触碰了赵构的底线。 岳飞和许多主战派大臣一样,都希望能够迎回被金人掳走的两位前皇帝徽宗和钦宗。这一点,在很多史学家看来是岳飞忠君爱国的表现,无可指摘。但是,从赵构个人的角度出发,这简直是刨了他的根基。 徽宗、钦宗如果回来了,赵构这个皇帝还能当吗?他虽然是康王继位,但毕竟不是长子,也不是唯一被拥立的宗室。两位被俘皇帝的归来,意味着他的皇位将面临合法的挑战,甚至可能被视为“篡位”。为了稳固自己的皇权,赵构是绝对不能允许“迎二圣”这件事发生的。而岳飞恰恰是这个主张最坚定的支持者和执行者之一。

第三,赵构对战争的态度,与岳飞的激进策略格格不入。 靖康之耻给赵构留下了太深的心理阴影,他比很多人更清楚金国的强大,也更清楚南宋目前的国力如何。他更倾向于通过议和来换取稳定和生存,而不是通过一场可能倾国而动的全面战争来收复中原。岳飞那种“直捣黄龙”、“冻死不愧!”的豪迈誓言,虽然振奋人心,但在赵构看来,这是一种不计后果的冒险,一旦失败,南宋将万劫不复。他渴望的是安稳的生活,他希望能够守住这片半壁江山,能够让他的统治得以延续,而不是去冒着生命危险去打一场他认为胜算不大的仗。岳飞的不断进取,实际上是在不断地向赵构施压,逼迫他做出他内心不愿意做的决定。

第四,秦桧等人的政治运作,也为赵构提供了“合法”的理由。 当然,赵构不可能仅仅因为个人情感就杀掉像岳飞这样功勋卓著的大将,这在政治上是说不过去的,也会引起朝野的极大震动。秦桧等人的出现,为赵构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台阶”。秦桧等人为了自己的权势,与金国勾结,他们深知岳飞是他们政治主张的巨大障碍,也知道岳飞的存在会让他们与金国的勾结无法顺利进行。因此,他们构陷岳飞,罗织罪名,将岳飞描绘成一个不臣、有野心甚至通敌的叛逆。赵构在这个过程中,虽然不能说完全被动,但他无疑是利用了秦桧的政治手段,来解决他个人难以直接面对和处理的难题。 他只需要一个“莫须有”的理由,就可以名正言顺地除掉这个让他不安的“眼中钉”。

所以,回到那个问题:从宋高宗赵构的个人立场来说,岳飞是不是必须杀?

我觉得更准确的说法是,在赵构看来,岳飞的存在,以及岳飞所代表的政治方向和军事策略,与他个人最根本的利益——即生存、皇权稳固和避免大规模战争的风险——形成了严重的冲突。 岳飞是一个非常完美的臣子,但对于赵构这样一个皇帝来说,他是一个太过于耀眼、太过于执着、太过于具有独立意志的臣子。

赵构的本意或许不是一定要将岳飞置于死地,但他的恐惧、他的怯懦、他对皇位的看重,以及他对战争的规避,都让他无法容忍岳飞的存在。当秦桧等人将岳飞的“威胁”放大,并提供了“解决”方案时,赵构最终选择了那个对他个人而言“最安全”的选择。他并没有“必须”杀岳飞,但他是“可以”杀岳飞,并且在当时的情况下,他“愿意”杀岳飞,因为岳飞的存在,直接威胁到了他所珍视的一切。

从这个角度来说,岳飞的悲剧,既是政治斗争的牺牲品,也是一个恐惧的皇帝在权衡利弊后做出的,对他自己而言“最有利”的决定。我们不能简单地说赵构是个昏君,也不能简单地说他是个暴君,他只是一个在极端环境下,以个人利益为重的统治者,他做出了一个在他自己看来,可以保全自己和王朝的决定。这个决定,我们后人当然可以评判,但从他个人的立场去理解,那份“必须”的重量,也就有了它存在的理由。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 @北溟客 的回答其实已经很全面了,但我还是想就着话题继续探讨一个常见误区——

秦桧和赵构,究竟谁是杀害岳飞的主谋?


在我有关岳飞的回答里,隔几天就会有一个杠精跳出来说“秦桧只是为皇上背黑锅”“秦桧还想赦免岳云”等等,这些所谓的重大发现不过是早年各种翻案网文的陈词滥调。

我首先陈述一下我的观点——秦桧和赵构都是杀害岳飞的凶手,但秦桧为主谋、赵构为同谋。

为什么这么说?这就要涉及到本问题了“从宋高宗赵构的个人立场来说,岳飞是不是必须杀?”——我们直接以北溟客的回答来看,以赵构的立场来说,是介于可杀可不杀的(这点我会另外作补充论证)。那么赵构本人就没有理由对杀害岳飞这件事特别积极,反倒是在台前上蹿下跳的秦桧有重大嫌疑。


在论证之前,我们先梳理一下岳飞研究的几位泰斗级人物的观点。

秦桧是杀害岳飞的主谋,赵构是同谋——邓广铭、戴建国、辛更儒等;

赵构是杀害岳飞的主谋,秦桧是同谋——王曾瑜、龚延明等。

注意!——王、龚等的“赵构主谋说”只是更加强调赵构的责任,没有任何为秦桧开脱的意思,这是许多网文往往刻意曲解的。

现代翻案网文的理论依据,大都是明代文人文徵明词《满江红·拂拭残碑》的这两句话——

岂不念,疆圻蹙;岂不念,徽钦辱,念徽钦既返,此身何属。
千载休谈南渡错,当时自怕中原复。笑区区、一桧亦何能,逢其欲。

这两句词里有两个常见错误,一是“岳飞迎回二帝说”,另外就是“区区一桧亦何能”说。近代以来史学家对这两个论点向来都是嗤之以鼻的。即使是认为赵构主导岳飞案的王曾瑜先生,也驳斥过秦桧只是赵构应声虫的错误观点。文徵明闲来作个词讲讲史,论证粗疏的和现代同行袁腾飞也差不多,根本是不足以为凭的。


要说岳飞案前,必须要先说说韩世忠案。岳飞案兴于绍兴十一年十月,而在大概半年前的五月,秦桧与赵构首先选择下手的目标是韩世忠。韩世忠案与岳飞案如出一辙——

老韩的部下胡纺出面告发老韩亲信耿著谋反,图谋老韩重新掌兵,张俊、岳飞奉诏调查;
岳飞的部下王俊出面告发岳飞亲信张宪谋反,图谋岳飞重新掌兵,张俊奉诏调查。

可以看出,两个案件连模板都一摸一样。

注意,韩世忠案在策划阶段赵构也是全程参与了,张俊、岳飞就是奉诏命出使韩世忠驻军的楚州。然而,最后韩世忠得到岳飞报信后,前去找赵构哭诉一通(“世忠号泣以诉于上”),赵构竟然还是心软了,决定不再予追究韩世忠之罪。

赵构和秦桧在谋划清洗主战派将领一事上无疑是紧密的同谋。但是赵构本身摇摆不定、又或者拉不下面子,在韩世忠案最后关头选择退缩了事,结果坏人都让前台的秦桧做了。岳飞案是韩世忠案的延伸,那么作为同谋的秦桧,势必要防范赵构关键时候又跳出来做好人。

到这里我们可以说先小结一下:至少在韩世忠案前,“杀岳飞”不是赵构+秦桧组合的唯一选项。清洗主战派将领是与金国和谈的条件之一,具体到杀韩世忠还是杀岳飞根本不是重点。但是本来被秦桧选为韩世忠谋反案执行者的岳飞(秦桧甚至还有拉拢岳飞下水的意思),最后选择了保护韩世忠,甚至岳飞还保护了另外一位抗金名将刘锜。我们做个排除法,当时还能拿出让金国满意的较有分量的主战派将领,确实只剩下岳飞一人了。


我们继续说岳飞案的情况。

邓广铭、戴建国、辛更儒诸位先生,判断岳飞被杀是秦桧先斩后奏,然后倒逼赵构承认事实。具体的方式是:先由秦桧授意,在狱中秘密杀害了岳飞,然后上奏判决书由赵构背书,最后倒填日月完成整个判决。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比起岳飞案的其他涉案人员,岳飞之死有许多明显的疑点——

1、张宪、岳云等是押赴刑场处决,而岳飞是在狱中被秘密杀害的;

2、岳飞在当年的最后一个工作日(十二月二十九日)被匆忙杀害的;

3、岳飞案初步判决是十二月二十九日由刑部、大理寺进状的,按照宋代程序,绝无可能一天之内就发下诏旨;

4、史料中抄录的判决书全文中对于刑部、大理寺的进状日期有明确记载,但是赵构的诏旨未注明日期;

5、史料记载岳飞案主副审第一次正式向赵构报告此案,是在第二年的正月十四日——岳飞被害半个月后。

结合上面韩世忠案的情况,我们不难看出此案的主持者秦桧面临的困境:第一任主审官何铸临阵反水,反对重判岳飞;大理寺所有法官皆不支持重判岳飞;赵构本人有过临时转意,释放韩世忠的“前科”;宋金合议已成,金国要求尽快兑现附加条款(必杀飞,始可和)……

那么为了避免夜长梦多,先杀害岳飞造成既成事实,再取得赵构本人的追认背书,就成了秦桧比较有可能采取的手段。——这里必须要提的一个关键是:赵构他为了一心求和,本来就是同意杀害韩世忠、岳飞这样的主战派名将的!他虽然在韩世忠案是有所动摇,但从最后配合秦桧将岳飞案正当化的实际行动来看,最终还是贯彻了投降卖国之志。秦桧敢于下赌注矫诏,只能证明秦桧赵构两人“君臣相知”——王八看绿豆,越看越对眼。


还有人要问,秦桧这么无视皇帝权威,难道赵构就能容忍他?问这个问题前,我们先来回顾一下经典电影《三毛从军记》的一段台词——

师长大还是军长大?
军长大还是司令大?
司令大还是委员长大?
委员长大还是洋人大?

废话!在赵构偏安的小朝廷里,还有什么比金人更大?还有什么事比议和更大?史料称秦桧“挟虏势以要君”,就是因为他作为金国在南宋朝廷的代言人,有着让赵构也不得不让三分的话语权。

我们再举一个例子:反对重判岳飞的法官事后被一一清算,只有一个例外——就是一开始反水的主审官何铸。何铸本人品行也好不到哪去,但在岳飞案时稍微良心发现。事后,秦桧本来准备秋后算账……谁知道因为金人偶然问起一句“何铸安在?”,一下子就又翻身“许以大用”了——因为何铸也是通虏的“行家”,和秦桧属于同行竞争关系,因此他就算反对治罪岳飞,也不算什么了。

桧讽万俟卨使论铸私岳飞为不反,欲窜诸岭表,帝不从,止谪徽州。
时有使金者还,言金人问铸安在,曾用否。于是复使知温州。未几,以端明殿学士提举万寿观兼侍读,召赴行在,力辞。
乃再遣使金,使事秘而不传。既归报,帝复许以大用,又力请祠,除资政殿学士、知徽州。


最后,澄清一下所谓的“秦桧为岳云求情,称其罪不当死”的谣言。

首先,岳飞=岳云案的审理分成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御史中丞何铸主审,大理寺卿周三畏副审。何铸以为岳飞罪不当死。

逮飞系大理狱,先命铸鞫之。铸引飞至庭,诘其反状。飞袒而示之背,背有旧涅「尽忠报国」四大字,深入肤理。既而阅实俱无验,铸察其冤,白之桧。桧不悦曰:“此上意也。”铸曰:“铸岂区区为一岳飞者,强敌未灭,无故戮一大将,失士卒心,非社稷之长计。”桧语塞,改命万俟卨。

第二阶段,改以万俟卨任主审。大理寺卿周三畏、大理寺丞李若朴、何彦猷都认为岳飞罪不当死。

初,狱成,丞李若朴、何彦猷谓飞罪当徒二年,白于卿周三畏,三畏遂白于中丞万俟禼,禼不应。三畏曰:“当依法,三畏岂惜大理卿耶!

第三阶段,万俟卨代表大理寺定罪:岳飞斩首、张宪绞刑、岳云徒刑。关于岳云的判决如下——

岳云为写《谘目》与张宪称:“可与得心腹兵官商议擘画”,因此,致张宪谋叛。 除罪轻及等外,法寺称:“《敕》:‘传报朝廷机密事,流二千五百里,配千里,不以荫论。'《敕》: ‘刺配比徒三年,本罪徒以上通比,满六年比加役流。'《律》:‘官五品,犯流以下,减一等。'其岳云,合比加役流私罪断:官减外,徒三年,追一官,罚铜二十斤入宫,勒停。”

第四阶段,秦桧在案卷附上的意见里特意说明岳云“情节十分严重”,请赵构裁断。

看详:岳云因父罢兵权,辄敢交通主兵官张宪,节次催令“与得心腹兵官擘画”,致张宪因此要 提兵谋叛;及传报朝廷机密,惑乱军心。情重奏裁。岳云犯私罪徒。举官见行取会,候到,别具施行。

第五阶段,赵构最后拍板,判岳云斩首。

有旨:岳飞特赐死。张宪、岳云依军法施行,令杨沂中监斩,仍多差兵将防护。

这里可以看出,在大理寺一众法官的反复争取下,主审官万俟卨的判决好不容易才是岳云“除罪轻及等外”,可判三年徒刑;

而秦桧对岳云案的补充意见则是“情重奏裁”——也就是补充说明:岳云所犯情节严重,不能按照一般的条例处以刑罚,需要圣旨特断——皇上你看着办吧;

然后赵构显然是理解了秦桧的意思,特旨推翻了大理寺的判决——如上所述,既然岳飞已经被先斩后奏了,那么赵构也就顺水推舟地选择对岳云斩草除根,以绝后患。


只有审视完岳飞全案,以及秦桧、赵构在此案中的各种丑态百出,才能更深刻了解这对君臣的无耻程度是如何突破人类下限。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用得上知乎的流行语了:先要搞清楚是不是,然后才能问为什么~

具体到这个问题,其实真实的历史中,所谓宋高宗对岳飞的担忧”本身就是不存在的直到岳飞被害的当年(绍兴十一年,公元1141年——1142年1月)都是如此。

赵构当时要是真对岳飞有什么担忧(顺便一猜:我猜题主这里所说的“赵构对岳飞的担忧”是指“功高震主尾大不掉”或者“可能造反”这一类。要是不对我删掉~),绍兴十一年最终决定搞岳飞时,就不会把逮捕岳飞这件事儿全权交给秦桧处理,还处理的那么轻描淡写(秦桧最后就派的杨沂中去“请”的岳飞,没带多少人而且杨沂中算是礼请的);更不会在绍兴十一年秋将岳飞免职之后,放岳飞回江州庐山养老——岳家军驻地在鄂州(今湖北武汉),庐山离鄂州很近离临安很远,并且江州本地就有岳家军几年前留在当地的一支分兵。而岳飞当时离开军队进中央当枢密副使也就半年,赵构要真担心岳飞有震主之威不臣之心,或者担心他继续折腾北伐阻挠和议的话,那在毁了他绍兴十年的北伐大业(绍兴十年眼看到手的胜利被迫放弃后,岳飞难过到在上书中说自己“万诛何赎”;赵构也曾经在发了金字牌以后又反悔,转而派杨沂中去支援岳飞,但是已经晚了。总之这件事坏在谁身上和对岳飞的打击有多大,赵构自己是心知肚明的)、解除了他的兵权之后还放他回庐山,这不是自己给自己挖坑填土么?。。

考虑到赵构的为人就尤其的不可能。这点可以对比一下他早年的作派:靖康之变后赵构被哲宗的废皇后孟太后选为继承人前后,和他争皇位的宗室、手头有兵的宗室都还是有一些的(当然不多。基本都是太祖一脉),这些人最后都被赵构派兵neng死了,即使有的从一开始就表示臣服拥戴还是没逃过。但是对岳飞,赵构在解除其军务实权、岳飞也已经到了临安行在以后,并没有任何进一步的举动,相反还任着他回离鄂州军很近的地方呆了将近两个月。

——他很清楚岳飞既没有造反的可能(岳家军不是私军而是南宋屯驻大军之一,钱粮后勤供应和人事任免调度完全是受中央控制的,叫岳家军只是宋人的口语习惯,赵构的亲军当时也叫“杨家军”)也没造反的心思。因此完全没什么顾虑和防范。

(还有一些使得赵构完全不怀疑岳飞有威胁皇位危险的因素,比如岳飞政治上的低调和谨慎、处理各方面关系时的稳妥,以前回答其他问题时写过一些了,比如

真实的岳飞是什么情况

,此处不赘述;另外有的答案提到的迎还二圣也是不成立的,详见

哪些古代名人有不为人知的一面?

这个答案的前半段或者这个:

岳飞被杀是因为他力主“迎还二圣”吗?

岳飞曾经建议立太子惹得宋高宗不高兴也是误解,详见

真实的岳飞是什么情况?

下面的某个长评,拉一下很容易找到)

所以这个问题比较合适的问法应该是:

为什么赵构解除岳飞的实际兵权之后半年多,突然决定要杀岳飞?这个决定符合他的个人利益么?是不是非杀不可?

要知道杀岳飞这个级别的大臣(一品大员)在宋代是严重违背政治传统的。有宋一代搞政治斗争一般不搞肉体消灭,对武将也不搞。像谋反的帽子,北宋时期好多大臣都被扣过,不倒霉的被扣了也一样当官当得很滋润,最倒霉的也不过流放岭南,不会真整死人(不要提狄青,狄青最后所谓的被陷害也只是放了个外任地方官,他属于气量太小自己把自己吓死的)。你再担心岳飞会威胁自己的宝座、会干扰议和政策,强敌犹在的情况下流放或者关押就行了,为什么一定要杀掉?

何况如前所述,赵构对岳飞其实根本就没什么猜疑。岳飞也没打算反对议和要反对到死谏的地步,已经回庐山过退休生活去了。

答案是因为金人提出了“必杀飞,始可和”的要求,而宋金二次议和就在岳飞被罢职前后(绍兴十一年八月)进入了公开的谈判过程。同时赵构到这会儿已经一心偏安,完全不想再费劲想什么北伐了,满脑子想的都是赶紧答应并落实金人的请求,以便尽快缔结和约好舒舒服服在杭州过小资生活。

可能有人马上会想到那么他不担心金人毁约么?这点当时的赵构确实不担心。因为当时南宋的国力远超金国,体现在军事力量对比上,就是能征善战之将辈出,除了岳飞还有吴璘刘錡杨沂中等一干年轻的中兴名将。要北伐的话,就必须用岳飞;但是如果只以南北为界自保,有吴璘刘錡就足够了。这两个人军事才华虽不及岳飞但也很突出,特别刘錡也有击败兀术的战绩(这点对宋高宗来说很重要,他对兀术有一定程度的心理阴影);而且这俩人都很年轻,属于小字辈的将领(虽然还是没岳飞年轻),和金国耗得起。

外加秦桧这时也需要干掉岳飞以便保障与金国和约的稳固,从而保证自己在南宋的权位(秦桧具体图什么要这么干请见

历史上真实的秦桧是个什么样的人?

),所以也使出浑身解数促成这件事情。这样最终三方(兀术、宋高宗、秦桧)合力,才有了岳飞被害的结局。

(关于这个过程更详细的分析可参考这个链接:

岳飞到底为什么会死以及赵构为什么要议和

。赵构、秦桧的立场、动机,以及宋金两国和议进程与岳飞之死的互动关系等等常见问题,这篇旧文差不多都覆盖到了)

那杀岳飞以达成和议这事儿符合不符合宋高宗自己的利益呢?

实话说,即使按题目的假设,完全不考虑国家尊严百姓疾苦,只从赵构自己的利益出发考虑、而且是单纯考虑安稳安乐享受程度,不考虑什么明君光环历史地位。。这些高大上的存在,也蠢透了。

因为他的思路中有好几个死角。比如秦桧这么起劲的帮着他力排众议搞和议有没有什么不对劲的地方、比如万一他觉得除了岳飞之外也能抵挡兀术的那俩将领看走了眼怎么办。。他都没考虑。

实际上几乎就在第二次绍兴和议缔结的同时,赵构就尝到他脑子不够使的恶果了:金人最后给出的和议条款之一即是“不许以无罪去首相”,也就是说要让秦桧当终身宰相。

后来秦桧也确实独相到咽气,临死前一度还想取赵构而代之。所以赵构梦想的安乐生活其实没有马上到,是到秦桧死了之后才过上的。但是没多久完颜亮又毁约南侵了,而他之前拿着当备份的刘錡也因为老病,没起到他预期的作用。如果不是完颜亮自己也太能作,南宋的将士和一些大臣如虞允文、李宝又给力,赵构差点就第二次航海避难,连半壁江山都丢掉。

这个事情告诉我们:身为一个国家的君主,想完全不考虑国家或者说集体利益而只追求个人利益,一般是做不到的。

有些人比如赵构会觉得能做到,那通常是错觉。历史会教训他们,起码已经教训了赵构(当然我觉得教训的还远远不够,而且最后还是带着别人特别是老百姓跟他一块倒霉)。

恶人可能损人利己,但蠢人一定是害人又害己的。

珍惜生命,远离nc。

(更多关于赵构的nc事迹,还是请参考

岳飞到底为什么会死以及赵构为什么要议和

(第二页有史料记载原文和出处),或者直接去看前宋史学会会长王曾瑜大人的《

宋高宗传(pdf版下载)

》——抱歉这个答案放了太多链接。因为很多问题以前在其他地方已经讨论过多次,现在再想说,简单说说不清楚,从头说又实在不想再写一遍,所以只好放旧文了)

最后还有一个感触,不知道是不是扯的太远了:

不是所有死于非命的人都是自己作死才会死,都是被猜忌被怀疑总之是自己先得罪了害人的人才有最后的结局。这世界上有那么一些人,你和他处的关系再好,对他帮助再多,再人畜无害而且让他明白你人畜无害,他需要卖你来实现自己的利益时也会毫不犹豫的卖你的。

更倒霉的是他卖你的理由也八成没什么说得过去的情理原由,甚至卖了你的性命他自己还得倒找钱也说不定。

这和信任、情商什么的没关系,只和某些人的自私程度、愚蠢程度有关系。

——这几天在好几个答案下面被追问“岳飞既然谁也没得罪连皇帝都没得罪那为什么还会被害死”有感。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