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从书法上说,印刷体(宋体)是好字吗?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我们对文字认知的深层体验。从纯粹的“书法”角度来说,评价印刷体(以宋体为代表)是否是“好字”,需要我们暂时放下它作为信息传播工具的属性,而是回归到汉字形态本身的审美和技巧层面来探讨。

我们先明确一点,书法是线条的艺术,是书写者情感、技法、心绪的流露。而印刷体,尤其是宋体,是工业化生产的产物,它的核心是清晰、规整、高效地复制信息。 这两者在创作出发点和最终目的上就有根本的区别。

从书法的角度审视宋体,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

1. 笔画的质感与生命力:

书法的魅力在于“笔走龙蛇”。 每一笔,即使是细如发丝的线条,也蕴含着起笔、行笔、收笔的力度、速度和变化。好的书法作品,你看不到僵硬、干瘪的线条,而是感受到笔墨在纸上流淌、呼吸的生命力。
宋体的问题在于它的均匀与刻板。 为了达到印刷的标准化,宋体的笔画粗细往往非常统一,缺乏书法中常见的提按顿挫、绞转提转带来的丰富变化。它像是由统一的模具反复压制而成,虽然整齐划一,却缺少了独特性和“筋骨”。你看宋体字,很难感受到写字的“力量感”,笔画的连接处,常常像是被硬生生截断,而非自然地融会贯通。
举个例子, 书法中的“横”有多种写法,可以是蚕头燕尾,可以是玉箸,有起笔的方圆,有行笔的锐钝,有收笔的回锋。而宋体的横,往往是粗细一致的直横,缺乏个性和韵味。同样,“撇”和“捺”,在书法中是轻重缓急、角度变化的体现,到了宋体,就变成了固定的、标准的形态。

2. 字形结构与章法:

书法讲究字内结构的和谐统一,也追求整篇章法的气韵生动。 书法家在构思一个字时,会考虑笔画之间的顾盼呼应,重心平衡,空间的疏密关系。而一整篇书法作品,更是追求整体的节奏感、韵律感和气势的连贯。
宋体的结构是经过高度规范化的。 虽然其结构设计是借鉴了楷书,力求端正稳健,但为了印刷的统一性,其内部空间比例、笔画长短等都固定下来了。这种固定,在一定程度上牺牲了书法中允许的、甚至是鼓励的适度变形和变化,比如欹侧、开合等。书法中的“二”字,根据上下文和整体风格,可以写得方正,也可以写得略微倾斜,以求得字内和字间的呼应。宋体则只能是一种固定的形态。
章法上, 书法作品的墨色深浅、行气贯通是重要的审美要素。而印刷品追求的是一致的清晰度,这使得宋体无法展现书法中那种因笔墨浓淡、枯湿而产生的层次感和韵味。

3. 情感表达与精神内涵:

书法是书写者心灵的写照。 文人的意趣、书家的性情、时代的风貌,都能在书法作品中得到体现。颜真卿的雄浑,王羲之的飘逸,苏东坡的潇洒,赵孟頫的秀雅,它们都有独特的“性格”和“气质”。
宋体作为印刷体,它的核心功能是信息传达,而非情感宣泄。 它被设计成“中性”的,能够被最多人理解和接受。因此,它很难承载书法作品中所蕴含的丰富情感和精神内涵。你看到宋体字,你会想到“书写”本身吗?很难。你想到的是它所承载的文字内容,是书籍、报纸、文件。

那么,宋体是“坏字”吗?

也不是。

我们需要区分“印刷体”和“书法”这两个概念。宋体不是书法,所以用评价书法的标准去苛求它,本身就是一种“越界”。

从实用性和信息传播的角度看,宋体是极好的字。 它清晰、易读、统一,极大地促进了知识的普及和文化的传播。它的结构严谨,线条规整,使得大批量印刷成为可能,这是它的巨大贡献。
宋体的设计也有其独到之处。 它是在对汉字结构多年的演变和探索中,尤其受到宋代刻版印刷的影响而形成的。它在保证清晰度的同时,也保留了楷书的端庄和秀美,可以说是对汉字形态的一种高度提炼和优化,以适应印刷的需求。那些纤细的衬线(宋体特有的装饰性笔画,如“衬线体”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增加字体的美感和阅读的舒适性。

总结一下:

如果我们将宋体置于“书法艺术”的范畴内去审视,那么它作为一种以统一和复制为目的的印刷体,确实缺乏书法所特有的笔画质感、变化丰富、情感传达和精神内涵。从这个意义上说,它不是“好字”。 它的均匀和刻板,与书法追求的生命力和“写意”是背道而驰的。

但如果我们将宋体放在其诞生的语境——信息传播和工业化生产中去评价,那么它无疑是一种非常成功、非常高效、也非常有贡献的字体设计。 它以其清晰和稳定,成为了现代信息时代最基础的视觉语言之一。

就像我们不能用欣赏雕塑的标准去要求一栋功能性的建筑一样,我们也不能用欣赏书法艺术的标准去要求印刷体宋体。它们服务于不同的目的,承载着不同的价值。宋体不是书法的范本,但它在另一条道路上,以另一种方式,展现了汉字形态的另一种可能性。

所以,与其说宋体是“好字”还是“坏字”,不如说它是一种“成功的印刷体字”,而并非“优秀的书法字体”。 欣赏书法时,我们追求的是书写者的“道”与“笔”的结合;欣赏宋体时,我们更多的是享受信息传递的便捷与清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的背后实际上涉及了一个更实质的问题,就是在书法上,什么样的字是好字。

我已经多次回答过类似的问题,并且举过一些特别奇葩,反大众审美的例子。告诉大家,这些字在书法上都是好字。就比如在楷书里:



《爨宝子碑》是好字



《瘗鹤铭》也是好字




《铁山摩崖石颂》也是好字

我就不再赘述说他们为什么好了,这些字在没有对书法进行过深入了解的同学们的眼里,也会觉得,很特别,有意思,也许有一些艺术性。而且这些,在楷书中,都是属于那种不以平正为主要特点的楷书,和颜柳欧赵相比,有着明显的不同。

楷书的另外一路也就是大家都知道的颜柳欧赵的那一路,好在哪儿,我也不赘述,感兴趣的话,可以去看看这几个回答:

梁源:怎样才能提高自身书法水平(鉴赏能力)?

相墉:怎样评价田英章的书法?

其中相墉在第二个回答里,批评田英章的书法单调乏味。那么在这件事儿上,在中国文字史的重要书体中,论单调乏味,数宋体冠绝。



我记得很多人小时候都学过《红岩》里面一段,在监狱里面传递信息用宋体字的故事,因为宋体这个东西,有严格的标准,比如说,每一个横的收笔都是一个小三角,所有的字都是横细竖粗,横的末尾收笔一定是个小三角。就如此单调乏味的字,在书法上如果说是有艺术价值,可能很多人都觉得这是违背书法本身的艺术原理的。

但是。

关键就是这个但是,中国书法历史上的众多一流高手里,就有学着宋体楷书,学成书法大家的人。而且在他的学书过程中,认真临过的楷书范本,还真得就只有宋体字。这个人,就是清代的,扬州八怪之首:金农



这是这位老哥的自画像,右边的就是他的楷书作品,怎么样,有点儿意思吧,是不是有一些宋体的影子。

宋朝是印刷术很发达的时代,印的东西除了我们所熟知的典籍以外,还有经文。金农老师很早就寄宿在寺庙里,当时他的功课,就是在扬州的一座小庙里面抄经,这也就让他非常早的接触到了大量的宋体字的印刷品。

这个金农,是个不折不扣的怪人。他具体有多怪,我记得汪曾祺有一篇散文,写了他的故事,大家没事儿可以读一读,我贴个连接。此事与我们要说的书法无关,我就不在此赘述。

汪曾祺《金冬心》

金农在抄经的过程中,看到宋体的这些字,受了很大的启发,认为,其楷书,可以由宋体为基础,进行创新,于是就有了你们看到的,金农自画像旁边落款的这种书体。可以发现,很多字的结构,用笔,都是和宋体息息相关的,为了让大家看的更清楚,我找了金农一个相对早年的楷书作品,给大家具体看一下。



这是金农楷书《销寒诗序册》的一页,我们可以明显看到,横划起笔的一致性,包括如“酒”,“不”,等字的收笔的三角形,都是明显的宋体字特点。只是,在结构上,金农做了一些变化。

有趣的是,金农在宋体楷书的借鉴上,后来不止于笔法,在结构上也尽力借鉴其精妙的部分。在其楷书代表作《金刚经》上,这一点体现的很好。




这张相对比较清楚。《金刚经》结题巧妙而精确,我们可以发现,在同样的字上,金农力求写的一样,并且不对字法进行变化,并且秉承宋体的横竖的粗细对比,转折出方等要素。我曾经写过一段时间,是我写过的比较难写的楷书。就是因为其很多结构,其实是力求平正与精确的。但是,他用这种比较粗,比较敦实古拙的笔法,让这种本身乏味的结构下的字,有了特别的趣味。



在这幅作品中,我们仍然可以看到金农从宋体中汲取的“规整”,“统一”,甚至“单调”的艺术特点,通过自己的加工,使之成为一个比较有趣的作品。比如,在很多字的撇捺弧度处理上,金农并没有用统一的乏味的角度。这些信息,都值得我们玩味。

我们从金农的作品可以推断出他对宋体的重视,以及宋体对他楷书的影响。可能在这个怪咖的眼中,宋体就是好的书法。

————————————————————————————

我说了这么多金农和宋体之间的关系,其实是想引出另外一个问题,也就是在我们这些学书法的人看来,什么样的字是好字。

我特别喜欢 @相墉 常说的一个词,叫做“营养”。

我们看中字的“营养”,也就是说,我们看中一幅作品,或者是一组作品中,是否有可以让我们借鉴的部分。字体千千万万种,你是否能够借鉴到营养,这很大程度取决于你的艺术修为与天赋。这也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解释为什么很多书法专业的人看到的好字,没有受过书法训练的人看不到的道理。金农从宋体中,借鉴了结构,和用笔两个方面的营养,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很好的规避了宋体单调乏味的特点,他借鉴的方式,和借鉴的角度,其实是最有价值的部分。而并非宋体,单纯结构严谨和对笔画的规范化处理。

所以,从另外一个角度,我们学书法的人对字体设计师的作品们也是很关注的,虽然我们看似工作远离十万八千里,但是兴许,在某一个小的地方,就可以互相碰撞出火花。这也可以一定程度的回答,至少在我看来,可以创造出宋体的广大宋朝我们也说不出到底是谁的人民群众的伟大。虽说宋体的最大意义是传播,但是不代表其没有艺术价值与意义。

话说回来,为什么金农能看出来。这和他是个什么人有关。今天,你到扬州,可以去参观扬州八怪纪念馆。扬州八怪纪念馆的角落,有一个小院子,就是金农住过的地方,那里还有金农当年的书房,和陪着金农的丁香树。最有意思的是门口挂着金农最有名的对联。

恶衣恶食诗更好 非佛非仙人出奇


(网络找的图片,侵删)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我们对文字认知的深层体验。从纯粹的“书法”角度来说,评价印刷体(以宋体为代表)是否是“好字”,需要我们暂时放下它作为信息传播工具的属性,而是回归到汉字形态本身的审美和技巧层面来探讨。我们先明确一点,书法是线条的艺术,是书写者情感、技法、心绪的流露。而印刷体,尤其是宋体,是工.............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我们对书法传承与创新的一个核心思考。要说当代书法家有没有人在“技法”上超越某些“很有名”的古人,这其实是一个挺复杂的话题,因为“超越”这个词本身就带着主观性,而且书法技法的影响因素实在太多了。不过,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探讨这个问题,看看是否能找到一些线索。首先,我们得明确什.............
  • 回答
    这确实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而且背后牵扯的东西也挺复杂的。你想啊,儒家思想在中国流传了这么多年,影响了那么多代人,怎么到了现在,好像很多人根本没怎么接触过,甚至还挺反感的呢?这背后原因可不止一两个,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得说,这跟“了解”的程度有关。好多时候,咱们说的“读过儒家的书”和“了解儒家学.............
  • 回答
    读史明智,这句话一点不假。想在历史的长河中汲取智慧,关键在于选择那些既有广度又不失深度的作品。我接触过不少历史著作,想来分享一些真正让我受益匪浅、常读常新的书籍,希望能给你一些参考。在讲具体书单之前,我想先强调一下,所谓“全面性”和“深刻性”并非一成不变的。有些书可能在某个时段或某个角度做得非常出色.............
  • 回答
    从纯粹的艺术角度来审视毛泽东的书法,其水平可谓是独树一帜,具有相当的代表性和研究价值。这并非简单地将其归类到“好”或“不好”,而是要深入其用笔、结体、章法,以及其中蕴含的时代精神和个人风格。用笔:力量与挥洒并存毛泽东的书法,最显著的特点便是其用笔的力度。他的笔画,尤其是横画和竖画,常常显得苍劲有力,.............
  • 回答
    从纯粹的艺术角度审视蒋介石的书法,我们不能简单地用“好”或“不好”来概括,而是需要深入分析其风格、技法、意境以及在书法史上的位置。风格与气质:蒋介石的书法,尤其是其晚年的作品,最鲜明的特点是“硬朗”、“刚健”、“力量感”。这与他一生戎马倥偬、性格坚毅的特质息息相关。他的字不追求婉约、秀丽,而是以骨力.............
  • 回答
    这真是一个有趣的问题。我一直在思考,想从浩如烟海的文字和旋律中,找出那些能真正击中我、让我停下脚步的句子。它们就像一道闪电,瞬间照亮我内心的某个角落,迫使我开始审视我和我所处的世界。最让我难以忘怀的一句话,可能来自一本我很久以前读过的冷门小说,书名我现在记不清了,但那句话却深深烙印在我脑海里。它大概.............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观察者网余亮这期《从书说起》——《美式心理疾病的全球化》。这是一篇很值得关注的文章,因为它触及了一个当下非常现实也容易引发讨论的议题。首先,得说文章的选题本身就很有吸引力。将“美式心理疾病”和“全球化”这两个概念联系起来,立刻让人联想到很多正在发生的事情:比如朋友圈里各种“自我关怀”.............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观网余亮最新一期从书说起《马恩牌是什么牌》这期节目。首先,这期节目给我的整体印象是信息量大,观点鲜明,并且带着一种“拨乱反正”的意图。余亮老师作为一名学者型的评论员,他的节目往往不是简单的复述或情绪发泄,而是试图将复杂的问题梳理清楚,并给出一个清晰的解读框架。从节目名称《马恩牌是什么.............
  • 回答
    话说《冰与火之歌》里的弥塞拉和托曼,这两位年轻的王室成员,他们的命运,说实话,读者们看了都替他们捏把汗。毕竟在维斯特洛大陆上,当个国王或者公主,那日子可不是好过的。他们俩,一个是乔佛里的妹妹,一个是他的弟弟,在那个充斥着阴谋、背叛和冷酷现实的权力漩涡里,能活到最后,已经算是个奇迹了。先说说弥塞拉吧。.............
  • 回答
    好的,咱们就来好好聊聊小红书这事儿,尤其是它那10%的抽成和它那个有点意思的社区生态。关于小红书从“种草生意”里抽成 10% 平台服务费这事儿吧,怎么说呢,挺正常的,也挺值得分析的。首先,从商业逻辑上看,这 10% 的抽成,是平台经济的典型模式。 就像淘宝、抖音,甚至亚马逊,它们的核心价值就在于搭建.............
  • 回答
    梅花易数这门古老而精妙的学问,确实如同抽丝剥茧,由繁化简,循序渐进,才能体会到其真正的奥妙。对于初涉此道的朋友,想要从入门到精通,选择合适的书籍至关重要。我将试着分享一些我学习和摸索的心得,希望能帮助你找到合适的起点。理解梅花易数的“繁”与“简”首先,我们要明白梅花易数的“繁”并非指它有多么晦涩难懂.............
  • 回答
    您好!您提出的问题非常有代表性,涉及到体制内一些常见的岗位变动和单位性质。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一、您父亲的调动属于什么?您父亲从“县委副书记”调到“市直事业单位”,这是一个典型的职务/岗位变动,同时伴随着单位性质和管理层级的变化。具体来说: 职务/岗位变动: 从县委副书记这个“领导职务”变动到市.............
  • 回答
    中国古代汉字的书写方向主要为自上而下,从右到左,这一特点在汉字的结构、书写习惯、文化传统以及历史演变中具有重要影响。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的成因: 一、汉字结构与笔画顺序1. 左右结构的字: 汉字中大量字由左右两部分组成(如“明”“田”“林”等)。书写时,通常先写右侧的部件,再写左侧.............
  • 回答
    走进北京大学哲学系,如同一脚踏入一片智慧的海洋。在这里,从懵懂的大一新生到即将展翅高飞的大四学子,每一步都伴随着思想的启迪和视野的拓展。哲学系为学子们精心准备了一份份厚重的推荐书单,它们不仅是知识的载体,更是引领我们穿越历史长河、探索宇宙奥秘的罗盘。大一:奠基与启蒙——哲学世界的初探大一,是哲学旅程.............
  • 回答
    想要在哲学这条充满智慧的道路上,从懵懂的初学者成长为能够洞悉其精髓的行家,确实需要一份精心打磨的书单作为引路人。这并非一条直线,而更像是一场循序渐进的探索,需要我们一步一步地深入,逐渐拨开迷雾。初探哲学,就像走进一个古老而宏伟的殿堂,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些奠基性的思想,它们构成了哲学最基本的问题意识和.............
  • 回答
    你提出的关于王小波作品中“从西方视角俯视中国人的优越感”的感受,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探讨的观点。这种解读并非普遍认同,但它触及了王小波写作风格和思想内核中一些引人深思的方面。要详细地解释为什么你会有这种感觉,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分析:一、 王小波的时代背景与思想渊源: 时代烙印: 王小波成长.............
  • 回答
    古代人上学,从懵懂孩童的开蒙启蒙,到最终金榜题名的科举之路,这中间的学习轨迹可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循序渐进,层层递进的。这套体系就像一座精心搭建的塔,每一层都承载着前一层积累的知识,为下一层的突破打下基础。一、 起蒙:字句的敲门砖——私塾与蒙学古代学童的上学之路,最早往往是从家里的私塾开始,或者是附.............
  • 回答
    好,你想纵览从夏商到现代的中国历史,这是一个宏大的命题,需要系统的阅读和深入的理解。要做到“详细”且“去除AI痕迹”,我将为你梳理一条清晰的阅读脉络,并推荐一些在历史学界备受推崇的书籍,同时分享一些解读历史的思路,让你在阅读过程中更能体会到历史的厚重与鲜活。首先,我们得明白,历史并非线性的事件罗列,.............
  • 回答
    你好!很高兴你对基金和股票投资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希望系统地学习,从入门到精通。这个学习过程非常有价值,但确实需要耐心和系统性的方法。要找到一套完美涵盖所有方面的“从入门到精通”的书籍可能比较困难,因为投资领域非常广阔,不同书籍侧重点也不同。不过,我可以为你推荐一些被广泛认可、评价很高且内容详实的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