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古代人上学从开蒙一直到科举,学习的书籍或者接受的训练的顺序是什么?

回答
古代人上学,从懵懂孩童的开蒙启蒙,到最终金榜题名的科举之路,这中间的学习轨迹可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循序渐进,层层递进的。这套体系就像一座精心搭建的塔,每一层都承载着前一层积累的知识,为下一层的突破打下基础。

一、 起蒙:字句的敲门砖——私塾与蒙学

古代学童的上学之路,最早往往是从家里的私塾开始,或者是附近的族学、社学。这个阶段,最核心的任务就是“开蒙”,也就是认识字,读通书。

最初的启蒙读物: 这个时期用的书,叫做“蒙学书”。最早的启蒙书,比如《千字文》,就是直接把一千个不重复的汉字按意义组合起来,不求深义,但求形音,让孩子在朗朗上口中记住字形和字音。这就像给孩子打开一扇窗,让他们认识这世界最初的符号。

进阶的蒙学读物: 接着便是像《百家姓》、《三字经》这样的读物。《百家姓》自然是认识更多姓氏,而《三字经》则更进了一步,它以三字一句的形式,用通俗的语言概括了从天地开辟到帝王世系,再到儒家思想的精华,包含了天文地理、历史人事、道德伦理等方方面面。这时的学习,重点在于“背诵”和“理解”,老师会带着孩子一遍遍朗读,解释字句的大意。

重要的辅助读物: 除了这些“大部头”,像《弟子规》这样的书也是必不可少的。它侧重于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教导孩子如何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友爱兄弟、处事谨慎等等。这不仅是识字的过程,更是人生的初步教育,塑造孩子的品格和行为习惯。

这个阶段的学习,老师的作用至关重要。他们通常是饱读诗书、有一定学问的读书人,责任心强,会耐心地纠正孩子的发音、字形,讲解书中的故事和道理。孩子们每天的任务就是不停地背诵、默写,把这些字句刻在脑子里。

二、 经义:儒学根基的夯实——四书五经

当学童基本掌握了识字和朗读的技能后,学习的重点就转向了儒家经典,也就是“四书五经”。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读书人”的必修课。

“四书”:
《大学》: 这是学习的起点,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顺序,是个人道德修养和社会实践的纲领。
《中庸》: 阐述了“诚”的概念,以及如何达到不偏不倚、恰到好处的中庸之道,是关于人生境界的追求。
《论语》: 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载体,包含了孔子关于仁、义、礼、智、信等方方面面的论述。
《孟子》: 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了“性善论”,强调仁政和民本思想。

“五经”:
《诗经》: 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包含了大量的民歌和贵族诗篇,展现了古代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情感。学习《诗经》是为了理解古代的社会生活和文学表达。
《尚书》: 记录了上古时期君王的言论和事迹,是研究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和历史的重要文献。
《礼记》: 详细记载了古代的礼仪制度和思想,是研究古代社会结构、伦理道德的重要资料。
《周易》: 一部关于变化和占卜的书,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思想,认为万物皆在变化之中,并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规律。
《春秋》: 鲁国的编年史,记载了春秋时期各国的历史事件,其背后隐藏着作者的褒贬评价。

学习这“四书五经”,绝不是简单地背诵,而是要理解其中的义理。老师会带领学生逐字逐句地讲解,分析其中的哲学思想、历史背景、政治主张以及道德涵义。这个阶段的学习,非常强调对字词的精细辨析,对句子的深入理解,以及对整部经典的宏观把握。学生需要反复阅读,勤于思考,才能逐渐领会其中的精髓。

三、 科举之前的准备:进阶学习与试炼

在掌握了“四书五经”的基础上,为科举做准备的学习会更加深入和系统。

注释与解读: 随着时间的推移,对经典的理解也产生了不同的流派和注释。学生需要阅读历代名家的注释,比如宋代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是后来科举考试的标准范本,对《四书》的解释影响深远。学习这些注释,是为了理解经典更深层次的含义,以及不同学派的观点。

史书与策论: 除了儒家经典,历史知识也是科举考试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会学习《史记》、《汉书》、《后汉书》等“二十四史”中的重要部分,了解王朝更迭、政治制度、人物事迹等。同时,针对时事政治,还需要学习写作“策论”,也就是提出解决国家实际问题的建议。这需要对历史有所借鉴,对现实有所洞察。

文体训练: 科举考试的题型多样,包括诗、赋、判词、策论等。因此,学生需要进行大量的文体训练,学习各种写作技巧,如如何遣词造句、如何组织文章结构、如何运用比喻和象征等。老师会布置大量的作文练习,并进行批改指导。

试题模仿与演练: 为了熟悉科举考试的模式和要求,学生会进行大量的模拟考试和试题演练。他们会研究历年的科举试题,学习答题的思路和方法,争取在考试中能得心应手。

四、 科举考试的层层选拔:从童试到殿试

科举制度的设立,为读书人提供了一条公平竞争的上升通道。学习的最终目标便是通过层层科举考试。

童试(县试、府试、院试): 这是最低一级的考试,通过后获得“童生”资格。考试内容主要是对儒家经典的理解和写作能力。
县试: 由知县主持。
府试: 由知府主持。
院试: 由各省学政(相当于教育厅长)主持。考试合格者称为“秀才”,获得进入府学或县学的资格。

乡试: 每三年一次,在各省省城举行。由礼部主持。考中者称为“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举人已经具备了做官的资格,可以进入中央的国子监深造,或者被授予较低级的官职。

会试: 乡试后,所有举人会集中到京城参加由礼部主持的会试。考中者称为“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

殿试: 皇帝亲自主持的最高级别考试。贡士进入皇宫,接受皇帝的策问和考核。殿试不淘汰人,而是根据成绩将贡士分为三甲:
一甲: 三名,即状元、榜眼、探花。他们会被授予高官。
二甲: 若干名,赐“传胪”。
三甲: 若干名,赐“赐进士出身”。

总结一下学习的顺序:

启蒙阶段 (童年) → 学习蒙学书 (字、句、基本常识、道德规范) → 学习四书五经 (儒家经典,义理、思想) → 进阶学习 (经典注释、史书、策论、文体训练、试题演练) → 科举考试 (童试 → 乡试 → 会试 → 殿试)

这整个过程是一个不断加深、不断拓展、不断磨练的过程。从认识字到理解书,再到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最终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抱负。每一个环节都环环相扣,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培养是同步进行的。古代读书人所经历的,不仅仅是知识的灌输,更是一种对儒家思想的浸润,对人生道路的思考,以及对社会责任的担当。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首先分析一下题主的问题:

“古代人上学从开蒙一直到科举”的教育————毕竟成熟完整的科举制度实在明代和清代确立的,加上个人主修的史事主要在清代,就姑且把“古人”限定在清代,也用清代史事来举例了。

“学习的书籍”——————主要是作为国家意识形态载体五经及其衍生的各种用书。请看

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 (豆瓣)

,是一部很典型的教学大纲。

本答案以清代家庭教育比较正统的汉族读书人子弟为例说明,因为这个最为常见。(将家子弟另外有一套培养方案。还有些特殊出身的读书人比如满人考翻译科的,学习的内容也不一样。)

所以这个题目暂时改写成两个小问:

  1. 清代教育质量比较好的省份的童生考上秀才和举人之前的训练流程·是什么样的?
  2. 相关用书有哪些?

这样回答起来,时间段容易锁定,而且和现代人的知见范围比较接近容易理解。

再次严正吐槽:诸君提问时务必说明时间和地域,拜托至少时间分一下上古中古近古,人群说明一下阶层。不要一水儿“古代古代”的。


清代教育质量比较好的省份的童生考上秀才和举人之前的训练流程·是什么样的?

一个家长教育观比较有追求(就是说至少培养出一个合格的储备文官,不只是考上就好)的小孩,是这样培养的:

四岁发蒙认字,用《千字文》等蒙学书籍。

认了字,开始读《孝经》、《大学》、《中庸》,建设基础三观。每天先温习旧书,能背诵串讲则过关,旧书温完,上新书。背书的方法请看

17天搞定GRE单词 (豆瓣)

(我真的没骗你!原理是一样的,关键是执行,不是所有家长都能下这个狠手的。)

其次《论语》《孟子》,建设深度价值观和人生观。七八岁左右要过学、庸、论、孟四书关。

先读孝、学、庸,后论、孟,这个先后顺序一般不能颠倒。

接着过五经关:《诗经》《尚书》《周易》《礼记》《左传》,建设高阶世界观。这些读完差不多就十五六岁了,可以去试试考秀才。个别奇葩会专攻一下礼学(把《周礼》《仪礼》都读了)或者专攻春秋学(《左传》外再合读《公羊传》《谷梁传》)所以那种某清代名儒十几岁就遍读十三经的说法,只要这个学生比较勤快,家里看得紧,不冶游浪费时间,是很正常的。但是,家里要管得足够紧,对于没有读书传统的人家,或者家长光挣嚼裹就不容易的人家,真的太难太难了。

另外,现在人不流行包办婚姻了,少年时还得额外花时间去早恋。那会儿可不用太担心泡妹子的问题,家长会在他的交际圈内寻找的,一般是亲戚朋友家的妹子。比如,要是你舅,或者姑父的学问好,比你爹好,这门亲多半就结下了。然后就跟着外公、舅舅和姑父读书吧,订了亲会对你好点儿,还省得另外找人生地不熟的老师了。

(是不是非常眼熟?现在家长送娃进学以后,还要想方设法把小孩塞到名气大的有关系的班主任的班上)

没考上功名想见未婚妻?看看人家陶澍前辈(此处有推荐读物

印心石 (豆瓣)

日常生活:

先带背书,背通了才能上新书。讲解新书时,普通老师会给你讲经书的朱熹注解,文艺老师会给你讲经书的汉晋旧注和唐人义疏,二逼老师会夹带点私货讲讲国朝和前朝大儒的议论。

至于教科书,如果你是书院学生,不一定要自己家里买套书,政府给各州县书院都分发这套教材,可以到书院里去看的。再说了,没有书可以去抄书借书蹭书啊!

(汪中在此举手:我还是在书铺子里蹭书看自学成才的呢。)

书背完了,年纪小的小屁孩念对句;大孩子要学写诗(因为无论考秀才举人进士,都要考试帖诗的!规定很严格,要专门训练,背韵部、历代名作)那些蒙学小书之类其实是教人从浅到深学写试帖诗的。为什么以前科举要考写诗而今天不考?试帖诗格式既然有定规,考官细读一下还是能批改得过来的;当代高考的考生那么多动辄几十万,改格律诗改得过来吗?

还有一些特殊小技能,比如:

记住本朝的讳字(皇上的名字和同韵部的字,用了同韵部的字考试时也要被斥退的),知道某些特定的格式怎么写(例如,知道提到“天神”“上帝”时要抬几格,提到“皇帝”和“朝廷”分别要抬几格)。写一手圆筋光黑大的小楷也很重要!非常重要!特别是会试和殿试。反面例子:龚自珍因为字写不好没能进翰林,恨得不行。正面例子:乾隆朝某年状元秦大成会试倒数第一,因为房师的嘱咐苦练写字,居然殿试逆袭抡元。

读经是输入的话,写文章就是输出。记得以前看过的资料中,正式开笔写文章(就是学做“制艺”),智商正常的同学,在十二三岁以后可以达成这个人生成就。个别十岁前能写文章写诗的小朋友,大家会目之为神童。

下面是选修课:

小学(四部分类算在经部,但其实不是经学,是经学附庸,比如《说文》《尔雅》),子学(常用的是《老子》《庄子》《韩非子》《荀子》),和史学(前四史和国朝故事)。有追求的同学还是得学,因为越是高级别的考试,越要考策论甚至当朝政事!

(前朝末代探花商衍鎏先生说了,这种时间紧迫、书写繁重、打腹稿时间有限的变态考试也有应付的办法,就是提前分门类别押题,然后各题目预先拟个底稿,再写点套话。是不是有考GRE作文的既视感?但无论如何总得有点料在胸中才能写得来腹稿吧。)

数学?是重要选修课(文科生请勿抱侥幸心理)。加减乘除四则运算和简单的平面几何总要的,不然经书中涉及计算的部份怎么办?再高阶一点的,下面请听题:

问:扬子云不读非圣之书。圣之训通,其能成一家言者即圣也。诸子之学,亦宜涉猎。……天文之学,古重占验,《黄帝》、《巫咸》、甘、石 《星占》 何不见于 《艺文志》?
《灵台秘苑》、《开元占经》 犹可循览欤?

这是孙星衍在山东学政任上出的观风题。

(观风题性质类似于现代的高考模拟题,省学政大人到属下各县巡视所出,秀才在考乡试前都要做。)

这个还不够酸爽的话再来一个当时文风最盛的省份的乡试真题,不是上面的模拟题了:

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凡见于经传者,其词可举欤?
众星之名有以国与人为名者,有以官与爵为名者;中星之义,有以午为中者,有以未为中者,其故可考欤?
占天以二十八宿为纲维,分度以赤道为则,而唐一行考四宿分度与古不同,至宋皇祐初又与唐异,绍圣间惟有四宿与旧法合。《宋中兴天文志》 云“黄道横络天体,列宿躔度随岁差而增减”,顾有谓五十年退一度、百年退一度者,有取前二说中数谓七十五年退一度者,又有谓恒星东行、岁本无差者,其说可详欤?
句股算术,西法较古术为密,言天得诸实测,言算取以捷法,如平圆浑圆、八线三角,其详可推欤?
后有取古法 《九章》 句股测量与新法相较者,且有以西术易 《九章》 者,其要可稽欤?
伏读 《御制数理精蕴》,通中西之异同,阐天人之微奥。宜何如悉心研究,以襄敬授人时之至治欤?

这是嘉庆九年江南乡试的第三场,经史时务策论体第三道,共六个小题,都做完才能给分。那一科的解元叫李兆洛,赏拔他的考官叫张敦仁。

物理的话考到的概率同数学,建议改用“博物学”这个概念,《诗经》、《尔雅》、三礼里面很多有关内容,所谓“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基础教育开蒙到你考上秀才为止,执行者是家庭教师或者私塾(第一阶段)。

高等教育是你成为秀才到考上举人为止,执行者是县立书院和私立书院(第二阶段)。考秀才和举人,训练目标是写制艺、试帖诗、策论。在清代的话,一般人参加科举考试,考到举人就妥妥地够用了,个别文风不盛的边塞之地,本县能有考上秀才的考生就算胜利;会试和殿试真的只是少数人的事,不要以为全国生员都铁了心要成进士。

一部份没有经济压力的举人(称贡士)进京参加会试,这类考试性质是选拔有正式编制的国家公务员,不需要再专门接受教育了,只有临考前的补习(第三阶段)。

会试通过,成进士之后,才能冲刺高级政务官,不是进士出身,想做高官,非常困难。考会试和殿试,则专门训练策论和书法。

相关用书有哪些?

明代主要是用国家官修的《四书大全》《五经大全》《性理大全》当基本教材。有明一代,治经取士,几乎都以这套教材为根本。不过,后代学者们考证出来《大全》是抄袭元人成书,不但违反学术规范,而且有学无根底之嫌。考生也不认真读四书原文,而是记诵经注,预先成文以备场中应试。简直和现在的高考考生猛背一堆《读者》《青年文摘》风格的范文预备高考作文一样,对学养没什么好处。因此顾炎武吐槽:

《大全》出而经说亡。

《四库提要》批评是:

《大全》出而捷径开,八比盛而俗学炽。

另有选修课教材若干。《大明会典·学校》:

国家明经取士,说书者以宋儒传注为宗,行文者以典实纯正为尚。今后务将颁降《四书》、《五经》、《性理大全》、《资治通鉴纲目》、《大学衍义》、《历代名臣奏议》、《文章正宗》,及当代诰、律、典制等书,课令生员诵习讲解,俾其通晓古今,适于世用。

所以就不要批评当时考试不关心时务了!当然实际讨论政务时,是笔砚党还是真的能干事的,那就两说了。

大清则稍微讲点学术道德,雍正朝开始海宇平定后,另外编了本朝新定教科书。比如三礼类用

钦定周官义疏(2册) (豆瓣)

钦定仪礼义疏(2册) (豆瓣)

钦定礼记义疏(3册) (豆瓣)

,这是《钦定国子监则例》里规定过的教材,不是说唐人疏比较绵密,宋人说义理可观,格调比较高,你就能随便用,不是这样的!

暂时就这么回答吧,还有啥新的的以后再补。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古代人上学,从懵懂孩童的开蒙启蒙,到最终金榜题名的科举之路,这中间的学习轨迹可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循序渐进,层层递进的。这套体系就像一座精心搭建的塔,每一层都承载着前一层积累的知识,为下一层的突破打下基础。一、 起蒙:字句的敲门砖——私塾与蒙学古代学童的上学之路,最早往往是从家里的私塾开始,或者是附.............
  • 回答
    中国古代历史上,能够完成全国性统一的帝王不在少数,但绝大多数是通过“北向”的方式,即以北方力量征服南方。例如,秦始皇统一六国,是从北方秦国发迹;汉朝开国也是刘邦在北方崛起;隋唐也是北方政权统一南方;清朝更是满族作为北方民族入主中原。然而,在中国近两千年的封建历史长河中,只有朱元璋这位传奇人物,以南方.............
  • 回答
    当然,从理论上来说,古代出现女将军并非不可能。但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剥离掉现代的视角和对“将军”一词的固定印象,从当时的历史、社会、文化背景出发,去探究其可能性和潜在的阻碍。首先,我们得明确“将军”在古代的含义。它不仅仅是一个军衔,更代表着拥有统帅军队、指挥作战、制定战略、管理军务的权力。这.............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我们对书法传承与创新的一个核心思考。要说当代书法家有没有人在“技法”上超越某些“很有名”的古人,这其实是一个挺复杂的话题,因为“超越”这个词本身就带着主观性,而且书法技法的影响因素实在太多了。不过,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探讨这个问题,看看是否能找到一些线索。首先,我们得明确什.............
  • 回答
    《言叶之庭》中那两句短歌,如果仔细推敲,确实带有古日语的风韵,但并非完全是纯粹的古语。它们更像是现代日语在创作时,刻意借鉴了古语的表达习惯和词汇,以营造出一种古典、诗意的氛围。我们来具体分析一下。第一句短歌:“言の葉は 露ときには 消えゆきぬ”(ことのはは つゆときには きえゆきぬ)这句话拆开来看,.............
  • 回答
    古代人上厕所的方式,说起来可不像咱们现在这么方便。那时的条件和咱们可不一样,所以上厕所这事儿,也得顺应时势,各有各的讲究。最基础的,也是最普遍的——露天方便。在没有建筑、没有明确规定厕所的地方,比如野外,或者早期比较分散的聚落,大家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找个隐蔽的地方,解决一下。这可以是山林里,可以是河边.............
  • 回答
    穿越到汉唐,想要让古人见识到电的威力,光有知识可不够,还得练就一身十八般武艺。毕竟,从石器时代一下跳到电气时代,中间隔了千年的技术鸿沟,这可不是一张嘴就能填平的。首先,你得是个货真价实的“万金油”。别以为会说几个物理化学名词就够了,那不过是小儿科。你需要知道:一、 基础的科学原理,而且要能解释清楚。.............
  • 回答
    关于古装片里角色认为“世上没鬼”的设定,以及古代人是否都迷信的问题,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简单来说,古代社会对鬼神的存在有非常复杂和多样化的看法,并非所有人都持有相同的观点,而且“迷信”这个词的现代含义与古代的信仰体系可能有所不同。我们来详细地分析一下: 古代人对鬼神存在的看法是怎样.............
  • 回答
    古代人被狗咬了,确实有过将狗脑捣碎敷在伤口上的做法。这听起来令人毛骨悚然,而且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看,这种做法不仅无效,甚至可能带来危险。但我们不能简单地用今天的科学知识去评判古人的行为,而是应该尝试理解他们当时所处的环境、认知水平以及他们的“道理”所在。要理解这种做法的“科学道理”,我们得先弄清楚古.............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我们对过去和现在的认知偏差。其实,之所以很多人不相信老一辈人或古代人在力量和耐力上会“超过现代人许多”,主要有几个层面的原因,而且这些原因往往是相互关联、层层递进的。一、 媒体塑造的现代人形象与个体经验的局限性首先,我们接收到的信息很大程度上是被媒体塑造的。现在的媒体,无论.............
  • 回答
    古代上朝是否每天都上,这个问题其实没有一个一成不变的答案,因为它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比如朝代、皇帝的习惯、当时的政治局势等等。但总的来说,大部分时候,朝会并不是每天都有。常态化的朝会:在一些相对稳定的时期,尤其是皇帝比较勤政,国家事务也比较繁忙的时候,朝会是会比较规律地举行的。一般来说,以下几种情况.............
  • 回答
    中国古代上朝为何那么早?探究“日出而朝”的深层缘由在许多人的印象中,中国古代官员们为了上朝,必须顶着凌晨的寒露,披星戴月地赶往宫廷,这种早朝的场景似乎成为了固定模式。那么,为什么古代上朝的时间如此之早?难道就不能选择下午吗?这背后隐藏着诸多历史、政治、社会乃至于生理学层面的考量,并非仅仅是统治者想要.............
  • 回答
    季汉在中国古代史上的地位:一个夹缝中求生的三国雄魂谈论季汉在中国古代史上的地位,就如同审视一个在巨石夹缝中顽强生长的幼苗。它不像汉朝那样开创了一个辉煌的时代,也缺乏曹魏的广阔疆域和强大的国力基础,甚至连东吴在地理上也占据了天然的优势。然而,季汉却以其独特的政治理念、坚韧不拔的意志以及对蜀汉政权合法性.............
  • 回答
    霍去病的封狼居胥,无疑是中国古代军事史上的璀璨明珠,其壮举之豪迈,威名之远播,足以让后世无数人引以为傲。要在浩瀚的中国及外国古代史中,找出能与之比肩,甚至超越的战绩,确实是一项充满挑战的任务。毕竟,“封狼居胥”不仅仅是一场胜利,更是汉朝国威远扬、匈奴哀鸿遍野的象征,是一种精神上的绝对压制。然而,如果.............
  • 回答
    东北地区确实拥有非常肥沃、适合农耕的土地,但即便如此,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东北地区长期以来并没有形成像中原地区那样强大且影响深远的农耕文明,这背后有多种复杂的原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阐述:一、 自然环境的独特制约:虽然东北土地肥沃,但其自然环境与中原地区存在显著差异,这些差异在古代条件下成为.............
  • 回答
    在古代历史上,雇佣“异族禁卫军”的情况,虽然不算是“普遍到随处可见”,但可以说是一种相当普遍且重要的政治和军事策略。这就像一张古老的地图,上面布满了不同文化和族群交织的痕迹。“异族禁卫军”这个词,首先需要厘清一下它的含义。 我们通常理解的“异族”,是指统治者所属族群之外的其他民族。而“禁卫军”则是指.............
  • 回答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总有一些帝王,他们身居九五之尊,拥有三宫六院,却能将情意系于一人,他们的专情故事,如同镶嵌在权力巅峰的璀璨宝石,闪耀着人性的光辉。汉宣帝刘询:从囚徒到忠贞丈夫谈及古代专情帝王,汉宣帝刘询的名字总会跃然纸上。他的前半生跌宕起伏,可谓是“落魄王孙”,却在逆境中邂逅了他的挚爱——许平君.............
  • 回答
    在古代战场上,双方服装颜色相同,这无疑会给作战双方带来极大的混乱,甚至可能导致自相残杀。在这种严峻的情况下,指挥官们必须迅速且有效地辨别敌我,以确保部队的协同作战和战场上的生存。要做到这一点,需要多方面、多层次的策略和方法,绝非仅仅依靠服装这一点。首先,核心的辨别手段是“标记”。这不仅仅是简单的布条.............
  • 回答
    你提的这个问题,确实是很多人在欣赏古代青铜器时会有的一个疑问。看着那些庄重神秘的青铜器,上面的牛形象与我们日常生活中熟悉的黄牛、水牛,甚至是现代中国流行的西门塔尔牛、荷斯坦奶牛,总感觉有些不一样,特别是那个耸起的肩峰,让人联想到印度的瘤牛。这背后其实牵扯到很多有趣的历史、文化和生物演变因素。首先,我.............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涉及到武器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古代战场上弩为何没能完全取代弓,而火枪一出现就迅速将两者边缘化,这背后有技术、战术、成本、以及社会接受度等多方面的原因。咱们慢慢捋一捋。一、 弩的优势与局限:为什么没能“完杀”弓?首先,得承认弩在很多方面确实比弓更“先进”。 易于上手,训练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