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古代人被狗咬了,居然把狗杀掉把狗脑捣碎敷在伤口上,这有什么科学道理吗?

回答
古代人被狗咬了,确实有过将狗脑捣碎敷在伤口上的做法。这听起来令人毛骨悚然,而且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看,这种做法不仅无效,甚至可能带来危险。但我们不能简单地用今天的科学知识去评判古人的行为,而是应该尝试理解他们当时所处的环境、认知水平以及他们的“道理”所在。

要理解这种做法的“科学道理”,我们得先弄清楚古代人面临的最大威胁是什么——那就是狂犬病。

古人面临的巨大威胁:狂犬病

在现代疫苗和抗生素普及之前,狂犬病是一种极其可怕且几乎无法治愈的绝症。一旦感染,其致死率接近百分之百。病人会表现出严重的神经系统症状,如怕光、怕水、流口水、肌肉抽搐、攻击性增强,最终死于呼吸衰竭。

古代医学对疾病的认识非常有限,他们往往将疾病的发生归因于超自然力量、体内失衡(如“阴阳失调”、“五行不和”)、或者“恶毒”的侵入。狗咬伤如果引起了狂犬病,其恐怖的症状无疑会被视为一种“恶毒”的侵蚀,一种来自被咬动物本身的“毒性”物质通过伤口进入人体。

“以毒攻毒”的朴素思维

“以毒攻毒”是一种在许多传统医学体系中都存在的朴素思维。它的核心理念是,既然某种“毒”引起了疾病,那么用另一种“毒”去对抗它,或者用含有某种“毒性”的物质去“以强凌弱”地清除原有的毒性,或许就能达到治疗的目的。

在这种思维下,狗咬伤,特别是引起狂犬病的狗咬伤,就被视为狗身上的某种“毒”或“邪气”通过咬伤转移到了人身上。那么,同一种动物的身体组织,尤其是被认为是“毒”的来源的那个部位——狗脑,就可能被认为是具有某种对抗性的“毒”或“药性”。

更进一步说,狗脑被捣碎敷在伤口上,可能被认为有以下几种“道理”:

1. 清除或中和“毒”: 古人可能认为,将狗脑(特别是他们认为已经“发狂”的狗的脑子)捣碎,其中的某种物质可以“吸引”或“吸出”伤口中的“毒液”,或者直接“杀死”那些已经进入人体的“毒”。捣碎的过程也可能被视为一种提取“药力”的方式。
2. 弥补失去的“阳气”或“精气”: 狗在被视为忠诚、有力量的动物,其脑部或许被认为是其精华所在。当人被咬伤后,可能被认为“精气”受损,尤其是在出现狂躁等症状时。用狗脑敷在伤口,可能是想通过“以形补形”或“以脏补脏”的思路,补充受损的精气。虽然狂犬病是病毒引起的,但古人看不见病毒,他们看到的是动物“不正常”的行为和由此带来的危险。
3. 阻止“邪气”蔓延: 狗脑捣碎敷在伤口上,形成一个“药膏”,可以覆盖伤口,形成一个物理屏障,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能阻止外界的细菌(尽管古人不知道细菌是什么)进一步感染伤口。而且,捣碎后可能有些许汁液流出,对伤口有短暂的湿润作用,也可能产生一些类似收敛的效果。
4. 仪式的象征意义: 杀死并处理咬人的狗,尤其是捣碎狗脑,也可能是一种仪式化的行为,旨在表达对动物攻击的愤怒和反抗,并试图通过彻底消灭“凶手”及其最“有毒”的部分来平息“灾祸”。这种仪式化的处理,在心理上能给当事人或其家人带来一种控制感和安慰,减轻恐惧。

为什么是狗脑?

在动物身体的不同部位中,大脑常常被认为是生命力的核心、智慧和情绪的所在地,也因此被认为是携带“毒”或“病原体”最集中的地方。如果说狗咬伤是狗的“毒”入侵,那么最“毒”的地方——狗脑,自然就成了最有可能包含对抗这种“毒”的“药引”或“解药”所在。这是一种非常形象、基于联想的推断。

现代医学的视角:危险的误区

从现代医学的角度看,这种做法完全是误区。

狂犬病是病毒引起的: 狂犬病毒存在于感染动物的唾液、神经组织(包括脑组织)中。将含有病毒的脑组织捣碎敷在伤口上,非但不能清除病毒,反而可能增加了病毒通过开放性伤口进入体内的机会。
可能引起二次感染: 捣碎狗脑的过程不卫生,而且脑组织是富含蛋白质的有机物,容易滋生细菌。敷在伤口上反而会增加细菌感染的风险,导致伤口化脓、发炎,甚至引发败血症。
延误了真正有效的治疗: 这种无效的做法可能会让人们放松警惕,或者延误了寻找真正有效的治疗方法(例如,如果他们能知道并找到干净的水来清洗伤口,或者寻求更专业的医疗帮助)。

总结

古代人将狗脑捣碎敷在伤口上的做法,不是基于我们现在所理解的对病原体的认知和治疗手段,而是源于他们对疾病的朴素解释、对动物行为的联想以及“以毒攻毒”的传统思维。他们认为,要对抗狗咬伤带来的“毒性”或“邪气”,就应该利用“毒”的来源本身,特别是其最核心的部分——狗脑。这种做法是一种在认知局限下的尝试,虽然在科学上是错误的,但在当时他们所能理解的范畴内,或许也包含了一种“道理”的逻辑链条。当然,我们不能鼓励这种做法,而是要理解历史背景下人们的认知方式和行为动机。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对当年葛洪用疯狗脑髓治疗狂犬病的做法,许多人有误解。


许多人误以为葛洪是把疯狗脑浆直接敷在伤处,起到疫苗作用,这肯定是不行的,如果那样做,通常只会让病人死得更快,因为发病动物的脑髓中病毒量最大。葛洪当年的做法是将疯狗脑浆干燥后(病毒干燥后丧失传染性)再敷于患处。


在接近2000年前,葛洪能够想到这个思路,这种探索精神是难能可贵的,遗憾的是葛洪没有真的摸索到制造减毒疫苗的关键原理,受当时金属加工,制药工艺水平等限制也没有能想到肌肉注射等,因此这种做法实际并无效果。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古代人被狗咬了,确实有过将狗脑捣碎敷在伤口上的做法。这听起来令人毛骨悚然,而且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看,这种做法不仅无效,甚至可能带来危险。但我们不能简单地用今天的科学知识去评判古人的行为,而是应该尝试理解他们当时所处的环境、认知水平以及他们的“道理”所在。要理解这种做法的“科学道理”,我们得先弄清楚古.............
  • 回答
    说起来,这“狗咬人”这事儿啊,自打有了狗和人这两种生物起,就没断过。咱们现在是方便了,咬了就得打疫苗,那是科学的保障。可您想过没,那些个没有疫苗,没有抗生素的年代,古人要是被狗咬了,那又是怎么个章法呢?这事儿啊,可不能一概而论,得看是哪个朝代,什么社会背景,咬人的狗又是怎么回事儿。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说.............
  • 回答
    看到你对“狗”字成语和歇后语的观察,确实很有趣,它们大多带点负面色彩,这背后反映了古人对狗的一些复杂甚至是有些刻板的认识。咱们这就掰扯掰扯,看看他们是怎么想的。首先得明白,古代跟现在不太一样。现在咱们养狗,更多的是一种陪伴、一种情感寄托,是家庭成员。可是在古代,狗的角色更实用,也更直接地跟人的生存和.............
  • 回答
    当然,古代人也养狗,而且养狗的历史比我们想象的还要悠久和丰富。狗作为人类最早驯化的动物之一,它们的足迹早已深深地烙印在中华文明的起源之中。早在新石器时代,距今约八千年前的考古发现就已证明,中国先民们就已经开始驯养狗了。在一些遗址中,考古学家们发现了狗的骨骸,这些骨骸与同时期人类的遗骸一同出土,并且一.............
  • 回答
    古代人对狗的态度,其实远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不存在普遍的“痛恨”。恰恰相反,在许多文化中,狗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既是忠实的伙伴,也是重要的生产力工具。不过,也确实存在一些情况,使得狗在某些时期或某些特定群体中受到负面评价。要深入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一、狗在古代社会中的多重角.............
  • 回答
    说起来,这个问题可真是让人揪心。古代可没有咱们现在这些科技,一把刀下去,那伤口可就不得了了。断肢,尤其是手臂这种大动脉出血的地方,如果没有及时处理,那真是凶险万分。在那个年代,想要救命,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果真的被砍掉一只手臂,别说没有抗生素和止痛药了,就是止血本身,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首先,最要.............
  • 回答
    古代人题字,在当时可不是什么“没素质”的行为,反倒是一门学问,一种表达,甚至是一种身份的象征。想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把时空倒回去,看看古时候的风土人情和价值观念。首先,得明白古代题字的目的。这可不是像咱们现在有些人随随便便就在墙上涂鸦,留个“到此一游”的印记。古时候的题字,那可是经过深思熟虑的。1..............
  • 回答
    古代头发短了会被砍头吗?为什么大家都留长发?这个问题触及到中国古代社会的一些根本性观念,尤其是关于“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的儒家思想。所以,头发短了,除非是极特殊情况,一般不会直接砍头,但绝对是会受到严厉惩罚,甚至牵连家庭的,这背后原因非常复杂,不仅仅是简单的“怕死”。头发短了,会.............
  • 回答
    关于“现代人比古人高”和“古人八九尺”的说法,确实存在一些普遍认知与实际情况的矛盾,容易让人产生困惑。咱们这就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看看这背后到底是怎么回事。首先,咱们得明确一点:现代人普遍比古代人高,这是一个基于科学测量和普遍观察得出的结论。 这个结论并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有其坚实的科学依据的。为什.............
  • 回答
    古代君主被戴绿帽子,这在史书中往往是语焉不详,或者用委婉的词语来描述。毕竟,君王的权威和荣耀不容侵犯,这种丑闻一旦曝光,轻则动摇国本,重则引发兵变。因此,真要找出明确记载的、被广泛认同的“绿帽子君主”,确实不多。但从史书的蛛丝马迹中,我们可以推测一些可能的情况,并借此来探讨一下古代的后宫秘闻和政治斗.............
  • 回答
    古代被流放贬谪,那可真是吃尽苦头,比现在想象中的要残酷得多。这可不是去一个风景优美的地方“静心反思”,而是一场九死一生、尊严尽失的磨难。一、启程:一场告别的悲歌首先,被流放的决定一下,那就是“生离死别”的序曲。 告知与准备: 官方会下达贬谪诏书,简单粗暴。官员本人可能还有机会收拾些随身物品,但通.............
  • 回答
    让子孙后代世世代代守陵,这桩差事究竟是幸还是不幸,真是一个很难一概而论的问题。咱们掰开了揉碎了,从几个方面瞅瞅。从“幸”的方面说:首先,一种荣耀,一种责任,一种精神的传承。在古代,尤其是在宗法制度森严的社会,能够被皇室、王侯贵族选中作为守陵人,这本身就是一种殊荣。这说明你的祖先,或者你自己,在家族历.............
  • 回答
    那日子,可真是熬得心都快碎了。我叫阿牛,一个普普通通的庄稼汉,就因为我家那个地里总是不长好庄稼的地,被官府征了去,说是要干一件“利国利民”的大工程。一开始,大家伙儿心里都还有点盼头,想着能给朝廷出力,将来日子总能好过点。谁知道,这工程一动工,就透着一股子怪。最开始,是去挖地。不是那种种地挖沟,是往地.............
  • 回答
    想象一下,在还没有科学消毒概念、对疾病传播一知半解的古代,一个名为“艾滋病”的陌生访客悄然降临。这会是一幅怎样令人绝望的景象?初露端倪:一种神秘的消耗症首先,这种疾病不会被命名为“艾滋病”,因为我们没有“病毒”、“免疫系统”这样的概念。它或许会被冠以一个充满恐惧与不解的名字,例如“红斑萎靡症”、“蚀.............
  • 回答
    中国古代建筑,尤其是那些流传至今的宏伟宫殿、寺庙和园林,无疑是人类建筑史上的瑰宝。当我们欣赏它们飞檐斗拱、重檐歇山时,会不禁联想到支撑起这些庞大屋顶的结构体系。那么,在这些令人惊叹的木结构中,我们是否能找到现代意义上的“木桁架结构”?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什么是我们通常理解的.............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古代权力斗争中一个非常核心的环节——“挟持”与“反挟持”。很多时候,皇帝并非真的没有能力杀死权臣,而是这背后牵扯的利益、风险以及权衡实在是太复杂了,并非简单的“拔剑相向”就能解决问题。咱们得把这事儿掰开了、揉碎了说。为什么皇帝不直接杀?首先,我们得明白,“权臣要挟”这四个.............
  • 回答
    古代战争,战场的残酷远不止于刀光剑影的对决,更在于那血肉模糊的伤口和绝望的求生。当士兵被长矛、箭矢甚至钝器狠狠刺穿,内脏受损,外伤狰狞时,军医们面对的,是一场与死神争夺生命的严峻考验。他们没有现代麻醉药的镇静,没有无菌环境的保障,更没有影像学技术来洞察体内的情况,一切都依赖于他们丰富的经验、敏锐的观.............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历史人物内心世界的核心。古代大臣被赐死时,临死前谢恩,这背后究竟是真诚感恩,还是迫于形势的无奈之举,抑或是某种复杂的心理博弈?要说清楚,得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一、 表面的礼仪与政治需求:不谢恩是万万不能的首先,我们得承认,古代等级森严,君臣关系是核心。皇帝赐死,即便对大臣来说.............
  • 回答
    在古代中国,状元金榜题名,无疑是人生中的巅峰时刻。他们才学出众,自然备受器重,而最重要的去处,莫过于朝廷的六部。那么,古代状元被放到六部,一般会担任什么职位呢?这其中大有讲究,绝非简单地“放”过去,而是根据其资历、能力以及当时的政治环境来安排的。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六部的职能。六部是中国古代中央政府的.............
  • 回答
    在古代,武将一旦被绑住,想要反抗是件极其困难的事情,原因非常复杂,绝非仅仅是身体被束缚那么简单。这背后涉及到心理、策略、环境以及当时的社会规则等方方面面。我尝试着从几个角度来剖析一下:1. 身体的绝对限制与心理的瞬间瓦解首先,最直接的当然是身体上的限制。被绑的手段在古代多种多样,通常是为了最大程度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