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古代被流放贬谪究竟有多惨?

回答
古代被流放贬谪,那可真是吃尽苦头,比现在想象中的要残酷得多。这可不是去一个风景优美的地方“静心反思”,而是一场九死一生、尊严尽失的磨难。

一、启程:一场告别的悲歌

首先,被流放的决定一下,那就是“生离死别”的序曲。

告知与准备: 官方会下达贬谪诏书,简单粗暴。官员本人可能还有机会收拾些随身物品,但通常也只是象征性的,因为很多家产都会被抄没。而家眷,特别是妻儿,他们的命运往往比流放者本人更加悲惨。他们可能被允许随行,但这意味着要抛弃一切熟悉的生活,跟着被剥夺一切的亲人,去未知之地受苦。更多时候,女眷会遭受侮辱、卖为奴婢,甚至被逼改嫁。
公众的目光: 抄家、上刑、戴枷锁、游街示众……这些都是常有的环节。围观的百姓,或是幸灾乐祸,或是同情,但更多的是因为害怕而不敢靠近。这种公开的羞辱,是对一个人社会地位的彻底抹杀。
路途的艰辛: 犯人会根据罪行的轻重,戴上各种刑具。轻则枷锁,重则铁链缠身。被押解的队伍,通常是官方的差役,他们对待犯人,就像对待牲畜一样。没有舒适的马车,更别提什么伙食。长途跋涉,风餐露宿,饥寒交迫是家常便饭。

二、漫漫长路:与死亡赛跑

一旦踏上流放之路,挑战才刚刚开始。

地理的隔绝: 流放之地,多半是偏远、荒凉、气候恶劣的地方。比如,岭南(今广东一带)就被认为是“瘴疠之地”,疟疾、毒蛇、毒虫横行,气候湿热难耐。漠北、西南边陲,更是严寒或酷暑,与中原的生活习惯完全不同。
生存的考验: 官方提供的食物和水,往往是最低劣的。而且,很多时候,这些物资都被押解的差役克扣了。犯人必须自己想办法找吃的。野菜、野果、甚至泥土,都可能成为果腹之物。疾病是最大的敌人。没有干净的水,没有像样的住所,身体的抵抗力自然就差。一场感冒,可能就会演变成致命的疾病。
社会的抛弃: 流放者,就像是从社会中被抹去的人。没有人愿意与他们为伍,因为这会惹上麻烦。当地的百姓,对他们要么歧视,要么警惕。很多时候,他们连最基本的生存帮助都得不到。
人性的考验: 在极端艰苦的环境下,人性的善恶都被放大。有人会为了活下去而互相残害,有人则在绝境中闪耀出人性的光辉,互相扶持。

三、流放之地:炼狱的缩影

到了目的地,生活也并非就能喘息。

强制劳动: 很多流放者会被派去做最苦最累的差事。比如,开荒、筑路、挖矿、甚至是去边疆戍边。这些工作不仅体力消耗巨大,而且风险极高,往往是“用命去换活命”。
经济的绝境: 抄家是常态,家产荡然无存。流放者身上几乎没有钱财。为了生存,他们可能要从事最卑贱的工作,比如给当地的富户做苦力,甚至给人牵马、打杂。尊严,在这个时候已经不值一提。
精神的折磨: 远离家乡,亲人生死不知,前途一片渺茫。这种孤独、绝望,是对精神的双重打击。很多流放者,最终会因为无法承受这种压力而精神崩溃,甚至选择自杀。
法律的制约: 即使到了流放地,也并非自由。他们仍然受到官方的监管,稍有不慎,就会招致更严厉的惩罚。

举个例子, 像唐朝的“发配”,最远可以发配到荒无人烟的琼州(今海南)。那里毒蛇猛兽,瘟疫流行,当地土著也非善类。被流放到那里,很多人还没到目的地就已经病死或饿死。即使到了,也要适应完全不同的气候和生活方式,很多人最后都是客死他乡,尸骨无存。

宋朝的苏轼,虽然他的流放经历被后人诗意化了不少,但实际上,刚被贬黄州的时候,他一度穷困潦倒,甚至需要借贷度日,亲自耕种以求温饱。而更远一些的,比如贬谪到海南岛,生活条件之艰苦,是常人难以想象的。

所以,古代的流放贬谪,绝对不是我们今天所谓的“休息一下”或者“换个环境”。它是一场漫长而残酷的生存考验,是对肉体和精神的双重折磨,是将一个人彻底推向社会边缘,甚至可以说是“半生半死”的境遇。能够平安回来,或是安度余生,那绝对是九死一生后的万幸。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被流放的你很可能见不到明天的太阳。什么,我说的太严重了,流放不一定会死?

抱歉,这里“见不到明天的太阳”指的就是字面意思,你也许真的没有机会见到太阳

流放刑罚也是分等级的,从流放地的远近到在流放地的待遇都按照罪行的轻重有所分别。

其中有一种专门用于处置重刑犯的刑罚,在流放地“围篱安置”。

这里也是看字面意思,不用有所引申,“围篱安置”,指的就是在流放地你的住所四周围上篱笆

这。。。听起来好像不但不恐怖,反而很有田园风情啊,一幅“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景象浮现在脑海中......

但是,如果围住你房子的篱笆特别密集,而且每一根都高达9米,你觉得会是什么样子?

本灵魂画手的作品。紫色是人,红色是房子,黑色是篱笆,还有太阳公公。当然比例有问题,篱笆起码该有4个人那么高。

一般的犯人在流放地其实还是比较自由的,除了点名的时候你去报个到证明你没有逃跑之外,别的时间基本上没啥事情找你。

但“围篱安置”的犯人就大大不同,是压根不能外出的。实际上你的活动范围就是限制在一间小房子里,门有上锁,在外面围上一周5到9米高的篱笆只是为了让你多一重折磨。你唯一跟外界接触的机会就是大概每隔十天左右会有人给你来送食物和水。

像这么高这么密集的篱笆围在你小小屋子的四周,基本上就等于把阳光全都盖住了。换言之,无论白天夜晚,基本上你只能在一片黑暗中度过。很多流放地的居民都看不下去,把这种房子称之为“活死人墓

甚至于,你很可能压根站不起来。你想啊,都把你“围篱安置”了,要是你住的屋子房梁太高,那篱笆就得更高,实在太不方便了。所以你的那间小房子,高度可能只有你身高的一大半。

因为这种刑罚下,犯人是真正意义上的“不见天日”,巨大的心理压力是远远超乎想象的。所以即便知道越狱难逃一死,很多人也要拼命一搏。朝鲜王朝废主光海君的世子就是在“围篱安置”时试图挖地道逃跑,被发现后处死。

在朝鲜王朝《承政院日记》中,“围篱安置”共有3278条内容,相关记录的下限一直到1895年。当然,这不是全部数字,因为承政院日记目前保留下的部分最早是是17世纪的,此时距离朝鲜王朝建国已有两百余年。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古代被流放贬谪,那可真是吃尽苦头,比现在想象中的要残酷得多。这可不是去一个风景优美的地方“静心反思”,而是一场九死一生、尊严尽失的磨难。一、启程:一场告别的悲歌首先,被流放的决定一下,那就是“生离死别”的序曲。 告知与准备: 官方会下达贬谪诏书,简单粗暴。官员本人可能还有机会收拾些随身物品,但通.............
  • 回答
    古代流放的人,偷着回来的情况是存在的,而且不算罕见。这背后牵扯到朝廷的监管能力、流放地的具体情况、个人的胆识和能力,以及时代的背景。古代流放与“偷着回来”首先得明白古代流放的性质。流放并非简单的驱逐出境,而是将其置于特定地点,由当地官府监督,并常伴有劳动或服刑的刑罚。朝廷之所以流放,是为了惩罚犯人,.............
  • 回答
    你提出的问题非常有趣且深入,触及了中国古代刑罚体系的重要特点。确实,与西方一些国家或近代殖民时期相比,中国古代历史上“流放海外”作为一种独立的、普遍存在的刑罚类型,其痕迹相对较少,也鲜为人提及。这其中有诸多深层原因,涉及地理、经济、政治、文化以及对“海外”的认知等多个方面。下面我将详细阐述为什么中国.............
  • 回答
    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习俗,尽管在现代社会看来可能显得陈旧甚至阻碍发展,但它们之所以至今仍在一定程度上被遵循,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现象,涉及历史、文化、社会结构、心理因素以及经济等多方面原因。下面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进行详细阐述:一、 深厚的历史惯性和文化传承的惯性 历史的沉淀与固化: 许多习俗在长.............
  • 回答
    这真是个引人深思的问题。我们常常会被那些古老的手工艺深深吸引,无论是精美的珐琅彩瓷器,还是巧夺天工的木雕,亦或是温润如玉的丝绸,它们似乎自带一种穿越时空的魔力,让人惊叹不已。那么,为什么这些绝妙的技艺が多く (很多) 都来自古代,而我们现代人好像不太能“发明”出同等令人叹为观止的东西呢?首先,得承认.............
  • 回答
    古代战争中流传着“不斩来使”的规矩,这可不是什么儿戏,而是贯穿古今、维系国际交往的重要准则。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和现实考量,简单来说,是为了维护外交的畅通,防止战火的无序升级,以及为和平解决争端留下后路。咱们把话说透了,之所以会有这么个规矩,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解读:一、外交的生命线:沟通的桥梁不容.............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确实是很多人脑子里绕不过的弯。我们从小看书、看影视剧,脑子里对古人的印象,很多都来源于那些流传下来的画像、雕塑,甚至是现代人根据想象创作的图画。那么,问题来了:古代人到底长啥样?他们跟我们现在想象的,或者说跟画像里的样子,是不是真的差不多?简单粗暴地说,我觉得不能完全划等号。古.............
  • 回答
    咱们聊聊古代贵族们在饭桌上享用的那些点心,如今有些依旧是咱们餐桌上的常客,只不过名字和形态可能有些许变化。这可不是什么简简单单的“零食”,它们承载着那个时代的风味、工艺,甚至是生活态度。细数那些历久弥新的“皇家御点”:1. 宫廷的“甜品”——糕点类 状元糕/状元饼: 这玩意儿可不是说谁考中了状元.............
  • 回答
    古代战争的展开,绝非一场突如其来的厮杀,而是一系列精心策划、环环相扣的环节。从国君心中萌生战意的那一刻起,到硝烟散尽、尘埃落定,其中蕴含着复杂的政治、经济、军事和社会运作。要详细讲述这一过程,我们不妨从战争的“缘起”说起,一步步剖析其“酝酿”、“爆发”、“进行”以及最终的“收尾”。一、战意之萌与和平.............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到位,也直击了一个很多人心中的疑惑。既然古代社会对女性普遍不友好,甚至到了“男尊女卑”、“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地步,那么,那些身为女性的母亲们,为何不能站出来抵制这种“重男轻女”的习俗,甚至对自己的女儿采取“溺女”这种极端行为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咱们得把时间拨回到几千年前,从那个时.............
  • 回答
    欧洲古代,特别是漫长而复杂的中世纪历史,能够留存至今,并让我们得以窥探一二,绝非偶然,而是历经岁月筛选、无数人努力与智慧的结晶。这其中,既有官方的记录,也有个体的记忆;既有宏大的史书,也有琐碎的物件。它们如同散落在时间长河中的珍珠,经过后人的打捞、梳理,才逐渐汇聚成我们今天所知的欧洲古代史。一、官方.............
  • 回答
    在古代冷兵器时代,步兵和骑兵在战场上的主导地位使得长柄武器成为了绝对的主角。而在众多长柄武器中,长枪和长矛无疑是最为普及和流行的一类。这背后并非偶然,而是由其自身的设计、制造、使用以及战术适应性等多方面因素共同决定的。首先,从武器本身的构造和原理来看,长枪和长矛拥有最直接有效的杀伤方式——刺击。 相.............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是很多对汉服感兴趣的朋友们经常会有的疑问。简单来说,现在我们看到的很多所谓“汉服”,与古代普通民众的日常服饰确实存在不小的差距。这并不是说现在的汉服不对,而是我们需要了解清楚这中间的演变和理解。咱们得先掰扯掰扯“古代普通民众的日常服饰”是个什么样子。首先,古代中国的社会结构是很分.............
  • 回答
    中国古代宫廷音乐的传承,确实不像西方那样留下大量具体乐谱和确凿的演出记录,这让许多人感到困惑。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得从几个关键的方面来看,它们共同作用,导致了这种差异。首先,我们得明白“宫廷音乐”在中国古代到底是什么。它不仅仅是几首好听的曲子,而是一套与国家政治、礼仪、宗教紧密相连的“礼乐”。天子祭.............
  • 回答
    古代专制集权,独尊儒术,强调“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臣道,似乎将其他思想流派压制得体无完肤,尤其是那种挑战权力格局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论调。然而,如果我们仔细审视历史的长河,会发现百家学说和这句振聋发聩的口号,都以各种方式顽强地流传下来,甚至深刻影响着后世。这其中的原因,并非简单的“压制不彻.............
  • 回答
    网上流传的一些韩国古代地图,特别是那些被描述得非常夸张,例如将整个中国、日本甚至远至欧洲都纳入朝鲜半岛范围的,那些通通都不是真的。严格来说,它们更像是后人出于各种目的,比如民族主义情感、历史研究的某种猜想,或者甚至是恶搞而创作出来的。要知道,古代社会的地图绘制和现代有着天壤之别。在信息流通远不如今天.............
  • 回答
    斗篷,这个词本身就带着一种古老而神秘的韵味。在古代,它并非仅仅是一件简单的衣物,更是一种身份、一种地位、一种生活方式的象征。不论是东方还是西方,斗篷都曾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如今,它却逐渐淡出了我们的视线,成了历史的旧影。古代斗篷的辉煌岁月:为何它如此流行?古代社会的斗篷,其流行绝非偶.............
  • 回答
    中国古代农业技术是否比埃及和两河流域落后很多?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但答案并非简单的“是”或“否”。实际上,它们各自发展出了独特的农业体系,并在不同时期展现出各自的优势。简单地说中国比那两个地区落后,是对这几个古老文明农业成就的概括性判断。首先,我们得明白一点,所谓的“落后”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 回答
    古代欧洲没有类似于中国的科举制度,这主要是由于欧洲与中国在历史、政治、社会结构、文化观念以及教育体系等方面存在着深刻的差异。理解这些差异,可以帮助我们更清楚地看到为什么科举制度未能出现,以及欧洲社会是如何实现阶级流动的。 为什么古代欧洲没有类似中国的科举制度?科举制度的核心在于通过公开考试来选拔人才.............
  • 回答
    现代中国人难以写出像古代诗词一样美的诗词,这是否算一种文化流失,或者是否是一种遗憾,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对此,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分析:一、 何谓“古代诗词之美”?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古代诗词之美”究竟包含哪些要素,为何我们觉得现代诗词难以企及: 形式的精炼与格律的约束: 古代诗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