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古代的人真的和现在流传的古人画像长得差不多吗?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确实是很多人脑子里绕不过的弯。我们从小看书、看影视剧,脑子里对古人的印象,很多都来源于那些流传下来的画像、雕塑,甚至是现代人根据想象创作的图画。那么,问题来了:古代人到底长啥样?他们跟我们现在想象的,或者说跟画像里的样子,是不是真的差不多?

简单粗暴地说,我觉得不能完全划等号。古代人和现代人,在长相上,确实有很多相似之处,毕竟都是黄皮肤黑头发,五官结构大体是相似的。但是,要说“长得差不多”,这个“差不多”的度就有点微妙了。 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掰扯掰扯。

首先,我们现在看到的很多古人画像,本身就带有一定的“滤镜”和“美颜”效果,或者说是一种理想化的表现。

文人画家的笔触与审美: 很多我们熟知的古代画像,尤其是帝王将相、文人雅士的肖像,多出自当时的名家之手。这些画家的笔触,往往更注重传达人物的精神气质、社会地位和某种理想化的形象,而不是纯粹的写实。比如,画一个皇帝,肯定要画得威严、饱满,带着帝王之气,不会画成一个瘦弱、愁苦的模样。画一个文人,也要画得有风骨、有才气,带着飘逸或沉静的气质。这种创作意图,使得画像上的古人,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被“美化”或“理想化”过的形象,更符合当时人们对这些人物的期待和认知。
艺术加工与时代局限: 即使是写实性较强的肖像画,也难免受到当时绘画技法和审美观念的影响。古代的绘画材料、颜料,包括绘画工具(比如毛笔的粗细变化),都会影响到最终的画面效果。而且,很多画像可能经过了后人的描摹、修复,甚至是为了适应后世的审美进行了微调。比如,有些画像可能为了显得更“富态”或“有精神”,在细节上有所夸张。
官方画像与私人画像的区别: 官方画像,比如帝王肖像,更是政治宣传的一部分,力求展现统治者的权威和形象,自然会经过一番“精心打磨”。而一些私人收藏的画像,或者墓葬出土的壁画、陶俑等,可能更接近真实生活,但同样会受到艺术家主观性的影响。

其次,我们对“古人”的印象是碎片化的,而且往往集中在少数精英阶层。

大众的形象我们了解多少? 我们看到的画像,大多是帝王、贵族、官员、文人等社会精英。他们的生活条件、营养摄入、穿着打扮,都和普通老百姓有天壤之别。我们看到的画像,也大多是他们在相对“体面”的状态下的样子。至于农民、工匠、普通市民,他们的真实面貌,除非有出土的泥塑、陶俑等相对写实的遗存,否则我们很难有直观的了解。这些画像,并不能代表所有古代人的形象。
遗传基因的变化: 几千年下来,人类的基因也在不断演变,虽然总体上不会发生颠覆性的变化,但一些细微的特征,比如脸型、骨骼结构,可能也会受到基因流动和环境选择的影响。不过,这方面的变化应该不会大到让人觉得古代人和现代人“判若两人”。

再者,“长得差不多”这个说法,很大程度上也受到我们现代审美的投射。

主观的“相似感”: 当我们看到一张古人的画像,看到那五官、轮廓,我们很容易在里面找到与自己或身边人的相似之处。这种相似感,是我们基于现代审美习惯的一种解读。我们可能更容易注意到那些符合我们当下审美标准的特征,而忽略那些差异。
“经典”形象的固化: 随着历史的发展,某些被认为是“经典”的古人形象(比如某些帝王或名臣的画像),经过无数次复制和传播,已经深深地刻在了我们的文化记忆里。这些固化的形象,又反过来影响着我们对其他古人形象的认知和期待。

那么,有没有一些更接近真实的古代人形象呢?

陶俑、泥塑等雕塑: 像兵马俑、唐三彩的陶俑,虽然也有艺术加工,但它们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不同阶层人物的相貌特征和生活状态。你会发现,兵马俑里的士兵,虽然有不同的面部特征,但总体上是比较朴实、粗犷的。唐三彩的仕女俑,则展现了唐代女性丰腴、华丽的一面。
墓葬壁画: 一些墓葬中的壁画,描绘的是当时的生活场景和人物,虽然同样是绘画,但有时会更具生活气息,也更能反映普通人的样貌。
考古发现的人骨: 通过对古人遗骨的DNA分析和颅骨复原,考古学家可以重构出更科学的古代人面貌。这些复原的形象,往往比我们想象中的古人画像要朴实得多,没有那么多的“仙气”或“威严感”。比如,复原出来的某些古代农民或劳动人民的形象,可能更显沧桑、粗糙,与我们想象中那些文雅的画像大相径庭。

总而言之,古代人和现代人,在基因层面是同一物种,所以基础的五官结构和面部特征会有延续性。但我们现在看到的很多“古人画像”,经过了艺术家的审美加工、时代观念的筛选,以及我们现代人主观的解读,所以不能简单地说他们和画像长得“差不多”。

更准确地说,古代人长什么样,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取决于你想了解的是哪个时代、哪个阶层、哪个地域的人。 帝王将相有帝王将相的画像,普通百姓可能有普通百姓的朴实面貌。我们脑海中的“古人”形象,往往是经过了层层过滤的“精英”或“理想化”的符号。

如果非要总结,我想说,古代人可能比我们想象的要更加多元、更加接地气,也更加朴实。 他们有他们的时代特征和审美,就像我们现在看某些复古风格的服装或者老照片,也会觉得有时代印记一样。他们和我们,就像是同一条长河里的不同阶段,有相似的源流,但也有不同的风景。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话说天下大事

合久必分

分久必合

不管合还是分

你大爷依然还是你大爷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确实是很多人脑子里绕不过的弯。我们从小看书、看影视剧,脑子里对古人的印象,很多都来源于那些流传下来的画像、雕塑,甚至是现代人根据想象创作的图画。那么,问题来了:古代人到底长啥样?他们跟我们现在想象的,或者说跟画像里的样子,是不是真的差不多?简单粗暴地说,我觉得不能完全划等号。古.............
  • 回答
    关于古代罗马人的发色瞳色和金发碧眼欧洲人的起源,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也牵扯到不少历史和遗传学的知识。咱们来好好聊聊。首先,说古代罗马人“清一色”是黑发黑瞳,这话说得有点绝对了。虽然从古罗马时期的雕塑、绘画以及当时文献的记载来看,确实大部分罗马人的发色和瞳色是偏向深色的,也就是黑发黑瞳,或者深.............
  • 回答
    古代人分辨女扮男装,这事儿说起来可不是一概而论,得看具体情况,具体人物,还有那个“扮”的水平了。要说完全分辨不出,那肯定是夸张了,但要说分辨起来比现代容易,那也是实情。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来捋一捋。首先,外貌上的相似性是一个重要因素。古代男女的妆容和服饰都和现代大不相同。 妆容: 古代女子化妆,尤其.............
  • 回答
    读了金庸先生笔下的《鹿鼎记》,韦小宝那份“皇帝当他是个人”的特殊待遇,确实让人印象深刻,也难免让人好奇:古代的帝王,真的会因为遇到一个不拿自己当皇帝的人而深受感动和珍惜吗?这个问题得好好掰开了揉碎了说,因为古代帝王的心境,尤其是他们与身边人的相处之道,跟我们现代人的理解可能大相径庭。首先,我们要明确.............
  • 回答
    古代战场上,流传着许多以一当百、以少胜多的传奇故事,听起来令人热血沸腾。那么,这些人真的存在吗?现实真的有如此神奇的武艺吗?答案是:有,但绝非字面意义上的“一人抵挡百人”的绝对数量碾压,而是指在特定条件下,少数人凭借卓越的个人武勇、精湛的技艺、强大的心理素质以及战术策略,能够对敌军造成极大的杀伤,甚.............
  • 回答
    “掩耳盗铃”这句成语,每次听到,总觉得它讲的那个偷铃铛的人,未免也太傻了点。难道古时候真的就有人愚蠢到这种程度,以为自己听不见,别人也就听不见了?其实,如果我们把这个故事当做一个纯粹的笑话来看,确实觉得匪夷所思。一个人想要偷一个巨大的铜铃,他知道铜铃一旦被触碰,就会发出巨大的声响,被人发现。于是,他.............
  • 回答
    古代斩首示众是一种公开的刑罚,其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处死罪犯,更重要的是通过公开的处刑来震慑民众、警示社会、维护统治秩序。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斩首示众的场合通常会吸引大量的围观者,这在很多历史记载中都有体现。围观人数的多少,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罪犯的身份和案件的影响力: 重大案件的.............
  • 回答
    关于中国古代男子审美的主流是“小鲜肉”还是“肌肉男”,以及这种审美是否受到西方影响,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值得深入探讨。笼统地说,“小鲜肉”是古代主流,肌肉男是近代受西方影响,这种说法过于简单化,与史实不符,也忽略了中国古代审美多元化以及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差异。一、 中国古代男子的审美:并非只有“.............
  • 回答
    古代中国人是否懂得开平方?这个问题的答案是肯定的,而且他们不仅懂,还发展出了一套相当精妙的计算方法。要详细说来,咱们得从几个方面入手,让这事儿明白透彻。首先,我们得弄清楚“懂开平方”这个概念在古代意味着什么。今天我们提起开平方,脑子里立刻会想到根号符号√,以及一个数值计算的过程。但古代中国,尤其是算.............
  • 回答
    古代四大美人,沉鱼落雁,闭月羞花,这些词语从古至今就如同烙印一般刻在了人们心中,描绘着她们惊人的美貌。然而,剥开这些传颂千年的光环,她们真的如传说中那般颠倒众生吗?这个问题,其实就像是在探究历史的尘埃,带着几分朦胧与猜测,更需要我们用一种更加贴近历史真实的眼光去看待。首先,我们要明白一个概念:“美”.............
  • 回答
    古代弓箭当然可以射死人,而且在历史上,弓箭一直是战场上极其重要的远程杀伤武器。它能够对人体造成致命伤害的原因有很多,我们可以从多个方面来详细讲述:一、弓箭的杀伤力来源:1. 穿透力: 这是弓箭最直接的杀伤方式。 箭头的材质与形状: 古代箭头的材质多种多样,从最初的石器、骨器,到后来的青.............
  • 回答
    古代战争场景中,我们常常看到那些身披锃亮铠甲的士兵,在刀光剑影中被一击毙命,铠甲仿佛形同虚设。这到底是影视剧的夸张渲染,还是古代铠甲的真实抗击打能力真的如此脆弱?答案远比想象的要复杂得多。首先,我们得明白,影视剧为了追求视觉冲击力和戏剧性,往往会简化或夸大某些细节。一刀致命的场面,更多是为了快速推进.............
  • 回答
    古战场上,将领亲自冲锋陷阵,万夫莫当,杀敌几百,这在很多史书中都有记载,听起来确有几分传奇色彩。但要理解这其中的“几百”,不能简单地用现代的统计学去衡量,而要结合当时的战争模式、武器装备、个人能力以及史书的记述方式来分析。首先,让我们看看“冲锋陷阵杀几百个人”这背后可能是什么样的场景: “杀”的.............
  • 回答
    “霍比特人:五军之战”里那场恢弘的冷兵器大战,确实是电影奇观的巅峰之作,看得人热血沸腾。但要说到它是否脱离实际,以及古代将军指挥是否会更好,这得从几个层面来细聊。首先,我们得明白电影的本质是艺术创作,它需要的是视觉冲击力和戏剧冲突,而不是严格的历史还原。电影里的战阵设计,比如矮人那标志性的盾墙推进,.............
  • 回答
    古代社会,资源远不如现代这般充裕,人们的生存智慧和节俭意识是根深蒂固的。因此,关于弓箭和暗器的回收问题,我们不能简单地用“是”或“不是”来回答,而需要从多个角度去理解。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古代确实存在对弓箭和暗器的回收行为,但这种回收的普遍性、方式以及主要目的,与我们今天理解的“回收”概念有着很大.............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中国古代地理和军事防御的几个关键点。确实,我们读史书,或者看一些古代的文学作品,常常会听到“长江天险”的说法,形容长江的雄伟、宽阔,以及它作为天然屏障的作用,但“黄河天险”的说法就相对少见,甚至可以说是几乎没有。这其中的原因,得从长江和黄河这两条母亲河的自然属性,以.............
  • 回答
    古代状元文人放在今天,能否干大事?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绝不能一概而论地肯定或否定。他们的成功模式与现代社会有着天壤之别,但其中一些特质,依然是成就一番事业的重要基石。首先,我们要理解古代状元文人的“能干大事”指的是什么。古代的科举制度,尤其是状元,是选拔统治人才的核心途径。状元不仅仅是考试成绩的.............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也很容易让人产生误解。其实,喜欢汉服的人不穿古代的粗布衣服,主要有几个层面的原因,我们可以从这几个方面来掰开了说:1. 汉服的定义与现代的理解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汉服”究竟是什么。现代意义上的“汉服”,更多的是一种对历史上汉民族服饰文化的追溯、复原和创新。它不仅仅是形制上.............
  • 回答
    这个问题涉及到历史、社会经济学和人口学等多个层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分几个部分来详细阐述:一、 理解“黑奴”和“中国古代穷人”的历史背景首先,我们需要明确“黑奴”和“中国古代穷人”这两个群体在历史上的生存状态和繁衍条件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黑奴(主要是北美和加勒比地区): 经济价.............
  • 回答
    那些曾经生活在冰天雪地里的古老民族,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因纽特人,他们与这片严酷土地的故事,很大程度上就是关于如何与自然搏斗,如何在这片荒芜中寻找生机的故事。他们的捕猎工具,可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得到的,而是他们智慧、毅力以及对周围环境深刻理解的结晶。你想知道他们是怎么做的?这事儿可得从头说起。首先,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