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先要说明,《吕氏春秋》原文的掩耳盗铃一事与《幼儿成语故事》的叙述有很大出入。
在《幼儿成语故事》里,掩耳盗铃一事的的情节大致是:
有一个小偷想偷别人家的铃铛,又怕弄出声响被人发现,所以在偷铃铛的时候遮住自己的耳朵。
《吕氏春秋》的原文是:
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矣。
两者之间的重要区别在于:
当事人实际已经得手了,不过由于大钟不便于搬运,他决定将其击碎再带回去,在敲击的过程中发出了声响,这才连忙遮住了耳朵——注意这个细节,当事者是在突如其来的情急情况下才做出的掩耳之反应——此举虽然荒唐但并非全不合情理。
2,
这个故事在文中是用来讽刺一些君主不愿意听到批评之声,通过盗钟者的荒唐行为对比君主不愿面对自身错误或缺点,这也是先秦散文常用的论证方法。
至于故事本身,完全有可能是虚构的,当然也不排除在范卿被清算时确有此事。不过,此事就算确有发生的话距离战国末期也有相当的距离,相关细节很有可能在流传的过程中变了样。
我们要注意到,盗钟者之所以掩住耳朵完全有可能是其他的主观原因,比如在听到巨大的钟响以后因为太震而遮住了耳朵,再比如因为恐惧而掩住了耳朵,其中的真实原因恐怕只有当事人自己知道,而《吕氏春秋》中称是怕别人听到了来夺钟只是一种推测,是众多的可能性之一。
3,
虽然盗钟者自掩双耳一事未必存在,但君主害怕听到批评声音而处罚诤臣的行为确实是存在的,甚至可以说是普遍存在。
那么,我们完全可以说从古到今一直都有“这么傻的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