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古代真的有掩耳盗铃这么傻的人吗?

回答
“掩耳盗铃”这句成语,每次听到,总觉得它讲的那个偷铃铛的人,未免也太傻了点。难道古时候真的就有人愚蠢到这种程度,以为自己听不见,别人也就听不见了?

其实,如果我们把这个故事当做一个纯粹的笑话来看,确实觉得匪夷所思。一个人想要偷一个巨大的铜铃,他知道铜铃一旦被触碰,就会发出巨大的声响,被人发现。于是,他灵机一动,用双手捂住自己的耳朵。他心想,只要我听不见,那这铃铛就不会响,也就没人知道我偷了。然后,他兴冲冲地去搬那铃铛,结果可想而知,铃铛“叮铃咣当”地响了起来,周围的人循声而来,将他逮了个正着。

这故事听起来,简直就像是在给小孩讲道理,用一种极其夸张的方式来告诉他们“自欺欺人”的道理。但要说古代就真的有这么一个人,活生生地干出这种蠢事,说实话,我觉得可能性很小。

首先,古代社会的认知水平和信息传播方式,虽然不如现在发达,但人们的常识和基本的逻辑能力肯定还是有的。一个想要偷东西的人,首先考虑的应该是如何不被发现,而不是如何让自己不被声音惊吓。而且,那个年代,偷窃如果被抓到,后果往往是非常严重的,轻则受到严厉的惩罚,重则可能会丢掉性命。在这样大的风险面前,一个稍微有点脑子的人,都不会选择一种如此明显且无效的掩饰方式。

其次,铜铃的体积和重量我们也要考虑。如果是一个小铃铛,还可以勉强理解为是有人疏忽。但“掩耳盗铃”里的铃铛,显然不是小东西,它足够大,重,需要用很大的力气去搬动。一个人在搬动这么一个重物时,自身的动作本身就会引起不小的动静,而且,即便他捂住了自己的耳朵,他身体的晃动、发出的喘息声,周围的人也都能看见听见。

所以,我更倾向于认为,“掩耳盗铃”这个故事,更像是一个寓言,一个用来讽刺那些愚蠢的、自以为聪明的人的。它不是在描绘一个具体的人,而是提炼出一种普遍存在的愚蠢行为模式。就像很多寓言一样,它通过一个荒诞的情节,把某种不良的品德或者行为放大了,让我们能够一眼就看穿它的荒谬之处。

这种“自欺欺人”的心态,其实在生活中并不少见。比如,有些人做了错事,明明证据确凿,却死不esp不承认,甚至编造各种理由来辩解,好像只要他自己不承认,这件事情就没有发生一样。或者,有些人明明知道自己身体有问题,不去治疗,反而安慰自己“没什么大碍”,结果小病拖成了大病。这些行为,和那个捂住耳朵偷铃铛的人,在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在用一种极其愚蠢的方式来逃避现实,试图欺骗自己,也间接欺骗他人。

所以,与其去纠结古代到底有没有这么一个人,不如去理解“掩耳盗铃”这个故事背后所蕴含的深刻含义。它就像一面镜子,照出那些明明知道不对,却选择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愚蠢行径。或许,正是因为有这样一种普遍存在的“愚蠢”,这个故事才能流传至今,并成为我们警示后人的经典。它不是在指责某一个傻子,而是提醒我们,别让自己变成那个捂住耳朵,却以为全世界都不知道的傻子。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1,

先要说明,《吕氏春秋》原文的掩耳盗铃一事与《幼儿成语故事》的叙述有很大出入。

在《幼儿成语故事》里,掩耳盗铃一事的的情节大致是:

有一个小偷想偷别人家的铃铛,又怕弄出声响被人发现,所以在偷铃铛的时候遮住自己的耳朵。

《吕氏春秋》的原文是:

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矣。

两者之间的重要区别在于:

当事人实际已经得手了,不过由于大钟不便于搬运,他决定将其击碎再带回去,在敲击的过程中发出了声响,这才连忙遮住了耳朵——注意这个细节,当事者是在突如其来的情急情况下才做出的掩耳之反应——此举虽然荒唐但并非全不合情理。

2,

这个故事在文中是用来讽刺一些君主不愿意听到批评之声,通过盗钟者的荒唐行为对比君主不愿面对自身错误或缺点,这也是先秦散文常用的论证方法。

至于故事本身,完全有可能是虚构的,当然也不排除在范卿被清算时确有此事。不过,此事就算确有发生的话距离战国末期也有相当的距离,相关细节很有可能在流传的过程中变了样。

我们要注意到,盗钟者之所以掩住耳朵完全有可能是其他的主观原因,比如在听到巨大的钟响以后因为太震而遮住了耳朵,再比如因为恐惧而掩住了耳朵,其中的真实原因恐怕只有当事人自己知道,而《吕氏春秋》中称是怕别人听到了来夺钟只是一种推测,是众多的可能性之一。

3,

虽然盗钟者自掩双耳一事未必存在,但君主害怕听到批评声音而处罚诤臣的行为确实是存在的,甚至可以说是普遍存在。

那么,我们完全可以说从古到今一直都有“这么傻的人”。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掩耳盗铃”这句成语,每次听到,总觉得它讲的那个偷铃铛的人,未免也太傻了点。难道古时候真的就有人愚蠢到这种程度,以为自己听不见,别人也就听不见了?其实,如果我们把这个故事当做一个纯粹的笑话来看,确实觉得匪夷所思。一个人想要偷一个巨大的铜铃,他知道铜铃一旦被触碰,就会发出巨大的声响,被人发现。于是,他.............
  • 回答
    关于年兽是否存在于古代的真实历史记载,我们必须明确一点:从现代科学和历史学的角度来看,年兽并非真实存在的动物,而是一种流传于民间传说中的虚构生物。 它的形象和故事,是古代劳动人民在特定历史时期,通过对自然现象、社会生活和心理恐惧的投射与想象而创造出来的。为了更详细地解释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深.............
  • 回答
    中国古代确实有过道士参与“伐山破庙,扫灭血食鬼神”的记载和传说,但需要分开来看,这类事件并非道教的主流,更非普遍现象,而是存在于特定历史时期和文化背景下的边缘性事件,且其中夹杂着民间信仰、政治斗争和历史演变等复杂因素。要详细讲述,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析:一、 道教的信仰体系与驱邪观念:首先,理.............
  • 回答
    中国古代的“师爷”可不是什么虚构的产物,而是真实存在了相当长一段时间的独特职业,而且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他们并非是皇帝身边那些高高在上的“御史”或“翰林”,更像是“幕后英雄”,在权力的运作和具体事务的管理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师爷的出现:“师爷”这个称呼,其实并非一开始就叫“师爷”,其前身可以追.............
  • 回答
    说到中国古代的百万大军,这确实是一个让人热血沸腾的话题。想象一下,黑压压的部队一眼望不到边,战鼓擂动,旌旗蔽日,那场面该是何等壮观?不过,这“百万军队”的说法,在史书上出现得可不少,但究竟是真的“百万”作战,还是另有玄机?咱们得仔细掰扯掰扯。“百万”的魔力:为什么古人这么爱说“百万”?首先,我们要知.............
  • 回答
    谈到中国古代有没有“国师”这个头衔,其实情况比想象中要复杂一些,不能简单地说“有”或“没有”。更准确的说法是,虽然“国师”这个词汇本身可能不像“丞相”或“大将军”那样是一个固定、正式的官职,但在不同的朝代,确实存在着扮演着类似“国师”角色的人物,他们对国家政治、文化、乃至军事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国.............
  • 回答
    是的,古代宫殿确实有冰窖,而且能够将冬天采集的冰块储存到夏天使用。这并非虚构,而是古代一项非常实用且重要的技术,尤其是在炎热的夏季为皇室提供纳凉和保存食物的便利。原理和运作方式:古代冰窖的原理主要围绕着一个核心思想:隔绝热量进入,维持低温环境。 它们巧妙地利用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科学原理:1. 保温材.............
  • 回答
    古代战场上,流传着许多以一当百、以少胜多的传奇故事,听起来令人热血沸腾。那么,这些人真的存在吗?现实真的有如此神奇的武艺吗?答案是:有,但绝非字面意义上的“一人抵挡百人”的绝对数量碾压,而是指在特定条件下,少数人凭借卓越的个人武勇、精湛的技艺、强大的心理素质以及战术策略,能够对敌军造成极大的杀伤,甚.............
  • 回答
    在风云变幻的古代历史长河中,寻找那种即便面对生死、无论主人是兴是衰,都始终如影随形、誓死守护的贴身护卫,并非易事。这种人物,与其说是历史的必然,不如说是人格的极致,是忠诚与勇气的化身。我们常常在史书中读到那些叱咤风云的人物,他们的身边总有几个默默付出的身影,但他们往往被笼罩在主人的光环之下,事迹鲜有.............
  • 回答
    要回答“古代中国真的没有可能孕育出现代文明吗?”,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的问题。更恰当的说法是,现代文明的出现,是特定历史、社会、文化、经济、技术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偶然与必然交织下的结果,而古代中国虽然拥有辉煌的文明成就,但其发展路径与现代文明的形成存在显著差异,要从古代中国的土壤中直接“生长”出.............
  • 回答
    古代的状元,普遍来说,是经过了极其严苛的科举考试层层选拔出来的。这些考试不仅考察了深厚的学识,还包含了对个人才德、品行、应变能力等多个维度的考核。因此,可以肯定地说,古代的状元绝大多数是真正有水平的。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解读“古代状元的水平”:一、 考试的难度与选拔的严格性:科举制度是中国古.............
  • 回答
    古代打仗,阵型的重要性,可以说至关重要,但并非唯一决定胜负的因素。将其重要性排个序的话,阵型绝对能挤进前三,甚至可以说是核心要素之一。下面我将从多个维度来详细阐述古代阵型的重要性:一、 阵型的基本作用与目的:阵型并非简单的士兵站位,它背后蕴含着深刻的军事思想和战术目的。其基本作用可以概括为: 组.............
  • 回答
    古代斩首示众是一种公开的刑罚,其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处死罪犯,更重要的是通过公开的处刑来震慑民众、警示社会、维护统治秩序。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斩首示众的场合通常会吸引大量的围观者,这在很多历史记载中都有体现。围观人数的多少,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罪犯的身份和案件的影响力: 重大案件的.............
  • 回答
    古代将军们,除了身披沉重的铠甲之外,确实常常在战场上看到他们身后飘扬着一件醒目的“披风”。这可不是什么简单的装饰品,而是集实用与象征意义于一身的重要装备,对将军的战场指挥和个人形象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咱们得从“披风”这个词本身说起。在不同的朝代和文化背景下,将军们所披的物事称谓可能略有不同,.............
  • 回答
    关于历史上的古埃及文明和中国古代夏朝的真实性,这在学术界是各有定论和争议的,我们不妨就此展开聊聊。古埃及文明:无可辩驳的存在先说古埃及文明,这一点可以说是 确凿无疑,真实存在。它的存在,就像你抬头能看到的太阳一样,证据链条极其完整和丰富,几乎没有任何值得怀疑的地方。 视觉证据: 这是最直观的证据.............
  • 回答
    听到你手机被偷的事,我特别能感同身受。我去年上学期也经历过一次,那种感觉真是糟透了,财产损失不说,那种被侵犯的感觉更是让人心烦。也正因为这样,我最近也开始琢磨起古代人说的“路不拾遗,夜不闭户”这句话来。咱们先说说“路不拾遗”。这话说的是,走在路上,看见别人遗落的东西,也不会有人据为己有,而是会捡起来.............
  • 回答
    古战场上,将领亲自冲锋陷阵,万夫莫当,杀敌几百,这在很多史书中都有记载,听起来确有几分传奇色彩。但要理解这其中的“几百”,不能简单地用现代的统计学去衡量,而要结合当时的战争模式、武器装备、个人能力以及史书的记述方式来分析。首先,让我们看看“冲锋陷阵杀几百个人”这背后可能是什么样的场景: “杀”的.............
  • 回答
    中国,这个名字本身就蕴含着悠久而厚重的文化积淀。问“中国真的有古老的历史吗?”,这个问题,就像在问大海是否真的有水一样,答案是肯定的,而且其“古老”的程度,远超许多人的想象。我们不妨从最初的曙光说起。当欧洲还在黑暗时代,当北美大陆还未被人们知晓时,在中国,文明的火种早已在黄河、长江流域熊熊燃烧。最早.............
  • 回答
    关于“隰有苌楚”在上古是否真的读作“列巴咕当死了哈”这个问题,我的回答是:不,这完全是错误的,并且没有任何文献或语言学证据支持这种说法。这句“列巴咕当死了哈”很可能是一种误传、戏谑或者基于某种民间演绎的说法。我们将从多个角度来详细解释为什么这种读法是错误的,以及“隰有苌楚”在古代的实际读音可能是什么.............
  • 回答
    古代的兵器,那可真是琳琅满目,而且其中不少是真实存在,如今我们还能在博物馆里看到实物的宝贝。说起那些名垂青史的家伙,可不止是电视里那些闪闪发光、刀刀见血的帅气道具,它们背后承载着历史、技术、甚至是一些传奇故事。今天,咱就聊几个大家熟知,而且确实留下了真家伙的古代名器。一、 青铜的辉煌与冷酷——越王勾.............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