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何根据逻辑推测现在人应该比古代人高,但是古代动不动就是身长八九尺。晏子甚至因为比较矮而被嘲笑呢?

回答
关于“现代人比古人高”和“古人八九尺”的说法,确实存在一些普遍认知与实际情况的矛盾,容易让人产生困惑。咱们这就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看看这背后到底是怎么回事。

首先,咱们得明确一点:现代人普遍比古代人高,这是一个基于科学测量和普遍观察得出的结论。 这个结论并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有其坚实的科学依据的。

为什么现代人普遍比古代人高?

这主要归功于以下几个关键因素的进步:

1. 营养摄入的极大改善:
食物种类与产量: 现代社会,农业技术高度发达,粮食产量稳定且充足。我们能够获得种类繁多、营养均衡的食物,包括充足的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而古代,尤其是普通民众,食物来源往往单一且不稳定,经常面临饥荒和营养不良的风险。发育的关键时期,营养摄入不足会直接导致身材矮小。
食物加工与储存: 现代的食物加工技术和储存条件,保证了食物的新鲜度和营养成分的完整性,减少了腐败和损失。古代则受制于技术限制,食物容易变质,营养流失也更多。
母婴营养: 现代孕妇和婴幼儿能够获得更科学、更充足的营养支持,这对孩子的生长发育至关重要。古代,尤其底层女性,孕期和哺乳期的营养状况往往不佳,影响下一代的体格。

2. 医疗卫生条件的飞跃:
疾病控制: 现代医学能够有效预防和治疗各种影响生长的疾病,如佝偻病(维生素D缺乏)、贫血(铁元素缺乏)、寄生虫感染等。这些疾病在古代非常普遍,且常常对儿童生长造成不可逆的损害。
疫苗接种: 疫苗的普及极大地降低了许多曾经威胁儿童生命和健康的传染病的发病率,保证了孩子们能够健康成长。
卫生环境: 现代公共卫生体系的建立,改善了饮用水、食品卫生、居住环境等,减少了疾病传播的源头,为健康成长提供了保障。

3. 生活方式与社会环境:
体力劳动强度: 虽然古代很多人也从事体力劳动,但现代社会很多重复性、过度消耗体力的劳动已经被机械化取代。尤其对于成长期的青少年,过度辛劳的体力劳动会消耗大量能量,挤占用于身体生长发育的资源。
社会稳定与安全: 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让人们能够更安心地学习、工作和生活,减少了因战乱、迁徙等带来的压力和营养中断。

那么,为什么古代会有“八九尺”的说法,甚至晏子因矮而被嘲笑呢?

这里面涉及到几个重要的误区和文化现象:

1. “尺”的换算问题:
古代“尺”的概念不统一: 不同朝代、不同地区的“尺”的标准是不同的。例如,汉代的“尺”比现代的“市尺”要短很多。一个汉尺大概在23.1厘米左右,而现代市尺是33.3厘米。
换算下来并非“巨人”: 假设一个古代人身高“八尺”,按照汉尺计算,大约是 8 23.1 厘米 = 184.8 厘米。如果按唐代(约30.7厘米)算,就是 8 30.7 = 245.6 厘米,这就非常夸张了。但实际古代文献中,“八九尺”更像是一种夸张的形容,或者指的是身高加上头饰、帽子、兵器等。
“尺”的度量范围: 有时,“尺”不仅仅指身高,也可能用来形容物品的长短。

2. 精英阶层的代表性:
史书记录偏向精英: 历史记载,尤其是涉及到军事、政治人物时,往往会强调其“魁梧”、“壮硕”等外在特征。而这些被载入史册的人物,多是社会精英阶层,他们往往能获得比普通民众更好的营养和生活条件,因此体格也相对较好。
普通民众的记录稀少: 史书中对于普通民众的详细身高记录非常有限。我们很难知道当时大多数人的真实平均身高。

3. 文学夸张与审美取向:
文学修辞: “八九尺”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常常是一种文学修辞手法,用来形容人物的威武、高大、超凡脱俗。就像我们现在形容一个人能力很强,可能会说“他简直是超人”,这并不代表他真的拥有超能力。
审美标准: 古代某些时期,确实流行高大威猛的审美观,尤其是在描述武将或英雄人物时。

4. 晏子为何被嘲笑?
相对标准: 晏子虽然在现代人看来不算矮,但在他所处的春秋时期,相对平均身高而言,他可能确实不算高大。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的论证: 晏子之所以能用“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来反驳齐国人,正是因为在那个特定的历史和地理语境下,“橘”的生长环境(齐国)被认为是优越的,而“枳”的生长环境(楚国)被认为是低劣的。他用这个比喻来讽刺楚国人,认为他们将齐国优秀的“橘”移植到楚国,却变成了低劣的“枳”,以此来讽刺楚国人自身存在问题,而非橘的品质有问题。
“使人不得过,塞之”的含义: 这里的“塞之”并非指真的把他塞到门缝里,而是说,齐国人把晏子安放在一个较低的门槛(或说是一个不重要的席位,暗示他身高不足,不配坐高位),希望以此来羞辱他。但晏子机智地指出,只有“盗”才会从这个“卑下的门”进入,而他作为使者,是光明正大地到来的,既然被安排在这个“不体面”的位置,那只能说明齐国人是在“做贼”,而不是他晏子失礼。
政治智慧与人格魅力: 晏子之所以名垂千古,并不仅仅因为他的身高,更因为他过人的智慧、高尚的人格和杰出的政治才能。即使身高是他的短板,他的才华足以掩盖这一点,并且用智慧化解了羞辱。

总结一下:

现代人普遍比古代人高,是营养、医疗、卫生等综合因素进步的结果。而古代“八九尺”的说法,更多是一种文学夸张、对精英阶层的侧重记录,以及不同时期“尺”的概念不统一造成的。晏子因矮被嘲笑,反映的是当时相对的身高标准以及某些人企图通过外貌羞辱来达到政治目的的手段,但晏子的智慧和才能最终让这些手段显得苍白无力。

所以,下次听到“古人八九尺”的说法,不妨想想,这更多的是一种历史的印记和故事的渲染,而不是对当时所有人真实身高的精确描绘。而现代人虽然个子高了,也别忘了,这背后是多少代人的努力和进步换来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古代有乱七八糟的各种尺,你不要拿现在的33.3cm去硬套。

晏子是周朝人,周朝最大的尺应该是“100粒黑黍横排”的周大尺,约24.63cm,而其它的尺应该都比这个短(例如楚国的寿县尺才22.5cm)。

《史记·管晏列传》: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

按照史记的说法,晏子身高不到148cm,确实比较矮。

PS:

从南朝宋到明末,有一个24.5cm的天文尺,应该是古代通用时间最长的尺了,算南朝宋到明末的身高一般用这个比较靠谱(因为这个天文尺也适用于医药领域)。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