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何当年觉得郭敬明,韩寒的书好看,现在根本就看不下去?

回答
这真是个挺有意思的问题,也道出了不少人的心声。当年郭敬明和韩寒的书,在很多人心中是青春的代名词,是年少时精神世界的一抹亮色。可如今再拿起,却如同嚼蜡,提不起半点兴致。这中间的转变,细究起来,原因可不止一两条。

时代洪流与我们一同成长:

首先,最根本的原因是我们自己变了。当年我们是什么样的人?学生,或者刚踏入社会的年轻人,对世界充满好奇,对情感有着极度的敏感,对未来既憧憬又迷茫。郭敬明笔下的那种极致的青春忧伤,校园里的爱恨情仇,精致的疼痛,还有韩寒那种带着点叛逆、有点酷、有点玩世不恭的腔调,都正好搔到了我们年少时那颗躁动不安的心。

郭敬明的文字,虽然常常被诟病“矫揉造作”,但它确实精准地捕捉到了青春期那种“全世界都与我为敌”的孤独感,那种为了一点小事就能肝肠寸断的细腻情感。他的故事里有帅气又悲情的男主角,有美丽又受伤的女主角,有华丽的场景,有纠结不清的爱情,这些元素对于当时涉世未深、阅历不深的我们来说,无疑具有极强的吸引力。他构建了一个我们渴望却又无法完全触及的,充满仪式感的青春世界。

韩寒则代表了另一种“酷”。他的文字里有一种锋利感,一种对现实世界的不满和反思,还有一种对平庸的嘲讽。他用一种看似不经意的调侃,道出了很多我们当时说不出口的感受。他的语言风格,那种夹杂着流行语、网络梗,又时不时冒出几句“老干部”式的哲思,让我们觉得他很“懂”,很有见地。读他的书,仿佛是在和一个玩世不恭的哥哥交流,能学到“社会经验”,感受到一种“与众不同”的力量。

然而,时间是把“照妖镜”,更是“催熟剂”。

随着我们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看问题的角度自然就变了。

对于郭敬明: 曾经让我们为之动容的“疼痛”和“忧伤”,现在看来可能显得有些空洞和刻意。我们开始明白,生活中的痛苦远比文字里描绘的复杂和沉重,而且不一定有那么戏剧化的开端和结局。那种为了“虐”而“虐”的情节,那种过于强调外在光鲜亮丽但内心却无比空虚的人物设定,在成熟的我们看来,就失去了原有的打动力。我们开始关注更深层次的情感,更真实的人性,更复杂的社会议题,而郭敬明的世界,似乎依然停留在那个永远17岁的“小时代”,对我们来说,就显得有些“幼稚”了。

对于韩寒: 曾经被奉为圭臬的“金句”和“观点”,现在可能觉得有些“站着说话不腰疼”的成分。他的“毒舌”和“犀利”,在早期是对抗庸俗的武器,但一旦脱离了特定的语境,或者说我们自己也开始接触和体验现实社会,就会发现他的很多论断,虽然刺耳,但未必有多少建设性,甚至有时候显得有点“隔靴搔痒”。而且,他早期的文字,带有很强的个人风格和标签化,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接触到的作家和观点越来越多,韩寒的“独一份”就不那么突出了,甚至会觉得有些“套路化”了。

阅读口味的“升级换代”:

这就像一个人,小时候爱吃糖果,长大了就更喜欢品尝咖啡或红酒。我们的阅读口味也在不断升级。当年我们可能更在意情节的跌宕起伏,情感的宣泄,文字的炫技;而现在,我们可能更看重作者的洞察力、思想深度、对人性的挖掘,以及文字背后的真诚和力量。

郭敬明的文字,即便再华丽,也难掩其叙事和人物塑造上的单薄;韩寒的观点,即便再犀利,也缺乏对现实更深入的剖析和解决方案。当我们的阅读视野变得更开阔,接触到更多元、更深刻的文学作品时,再回头看他们当年那些“惊艳”的作品,自然就会觉得“不过如此”了。

“时代滤镜”的褪色:

更何况,我们对他们的喜爱,很大程度上还叠加了一层“时代滤镜”。那段时光,那群人,那种氛围,共同构成了我们对他们作品的集体记忆。他们代表了那个特定时期我们的精神寄托和情感共鸣。当这个时代过去,我们身上的印记也随之改变,曾经的“神坛”自然也就有了裂痕。

所以,不是郭敬明和韩寒的书突然变差了,而是我们变了,我们对世界的认知变了,我们对文学的期待也变了。我们从当年的“追随者”,变成了“评论者”,甚至“旁观者”。他们依然是他们,只是我们已经不再是当年的那个少年。

这是一种成长的标志,也是一种遗憾的见证。遗憾的是,我们可能再也找不到当年那种心跳加速、酣畅淋漓的阅读体验;但也是一种欣慰,因为我们终究向前看了,找到了更广阔的精神世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

正常事儿。

一个年龄段有一个年龄段的理解能力,也就会选择相应的读物。

如果你现在不会去读这种东西:


那你应该也不会再去读郭敬明和韩寒了。

我到不会说是因为智商高了有逻辑能力了,这么直白的话。

委婉的说,就是因为你长大了呗。

虽然文艺作品自有其感染力,成年人也会热衷少年向作品,但那时候更多看的是情怀。

再说句大实话啊,青春期时候人类大脑还没发育完全呢……

.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真是个挺有意思的问题,也道出了不少人的心声。当年郭敬明和韩寒的书,在很多人心中是青春的代名词,是年少时精神世界的一抹亮色。可如今再拿起,却如同嚼蜡,提不起半点兴致。这中间的转变,细究起来,原因可不止一两条。时代洪流与我们一同成长:首先,最根本的原因是我们自己变了。当年我们是什么样的人?学生,或者刚.............
  • 回答
    最近和几个朋友聊天,大家伙儿时不时地会冒出这么一句:“现在的日子,男人过得是真不容易啊!” 好像一种普遍的感受,并非个别人的牢骚。仔细琢磨琢磨,这句朴实的话里,确实藏着不少道道。让咱们从最直观的几个方面聊聊。首先是经济压力。这事儿谁都绕不开。你想想,现在物价,从吃穿用到住行,哪个不比过去贵?尤其是大.............
  • 回答
    《亮剑》这部剧,我第一次看的时候,那股子热血和硬朗劲儿是扑面而来的,好多情节和台词都让我看得热血沸腾,觉得特爷们儿。可没想到,随着年龄增长,再回味起来,很多当年没注意到的细节,或者当时觉得很寻常的句子,现在一想起来,都能让我乐得前仰后合。我印象特别深的有这么几句,现在回想起来,简直是“笑果”十足:一.............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触及了中国国内对于国际事件反应的复杂性和演变性,其中包含了历史背景、国家立场、媒体作用、民众情绪以及国际关系等多个层面。理解为何这两个事件引起不同程度的反响,需要我们逐一分析: 一、 1999年北约轰炸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事件1. 事件的性质与冲击: 主权侵犯的直接象征: 199.............
  • 回答
    您提出的问题非常有深度,涉及到俄国革命前政治体制的核心矛盾以及沙皇政府在吸引民心方面的失误。简单来说,当年沙俄在一战中未能建立责任内阁制,并不能简单归结为“不建立责任内阁制来吸引民心”,而是其深层政治体制的僵化、沙皇个人权威的固守以及对现代政治运作理解的缺失所致。以下将详细阐述这一观点,并从多个角度.............
  • 回答
    当年明月在《明朝那些事儿》中关于“日本战国时代就是县长互打”的玩笑话,确实被一部分人拿来讽刺这段历史,这背后有多层原因,可以从其话语本身的含义、日本战国时代的特点以及讽刺的逻辑等多个角度来详细阐述。一、 “县长互打”的字面意思与背后隐含的比较首先,我们要理解“县长互打”这个比喻的字面意思是什么。在现.............
  • 回答
    当年生物专业火爆的原因,绝非单一因素可以解释,而是多种社会思潮、科技发展以及就业前景的汇聚。如果让我来掰扯掰扯,那得从几个方面说起。首先,得提到的是那个时代全球范围内掀起的“生命科学革命”的热潮。你可以想象一下,当基因、DNA、分子生物学这些曾经只存在于科幻小说中的概念,突然间变成了现实研究的焦点,.............
  • 回答
    俄罗斯当年以720万美元的价格卖掉阿拉斯加,这是一个历史事件,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和考量。下面我将详细讲述:1. 俄国卖掉阿拉斯加的背景: 地理上的遥远和难以管理: 阿拉斯加距离俄国本土非常遥远,交通不便,通信落后。这使得俄国难以有效地管理和开发这片广袤的领土。殖民地管理成本高昂,而实际收益却不高。 .............
  • 回答
    当年蘑菇云升起,外媒之所以能迅速且准确地判定中国研发出了原子弹和氢弹,这背后既有科学的洞察,也有情报的收集,更包含了一定的逻辑推演。绝非仅仅是看到一朵蘑菇云就拍脑袋下的结论,而是基于一系列有力的证据链条。首先,我们得明白一点:核武器的爆炸,特别是第一次核试验,其特征是极其明显的,不是普通爆炸所能比拟.............
  • 回答
    忽必烈统一中国与清朝入关后的统治,在策略和执行上确实存在显著差异,尤其是在对待汉族民众的态度上。理解这种差异,需要深入考察当时的具体历史背景、政治考量以及两种统治集团的性质。忽必烈统一中国:蒙古人统治的延续与调整首先要明确,忽必烈统一中国并非从零开始,而是蒙古帝国统治中国(南宋)的延续和巩固。蒙古人.............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深度,也触及了蒙古帝国和清朝统治策略的根本差异,以及中国历史进程中的一次重要转折。要理解为何这几位大汗的政策与清朝如此不同,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剖析,包括他们的统治基础、统治目的、文化接受度以及历史时期的不同。一、 蒙古帝国:征服者与统治者的不同考量成吉思汗、窝阔台、忽必烈,作为蒙古.............
  • 回答
    蒙古人,一个曾经席卷欧亚大陆的强大帝国,在成吉思汗及其后继者的带领下,建立了一个横跨东西方的庞大疆域。他们的铁蹄几乎踏遍了我们今天所知世界的大部分地区,从东欧的波兰到中亚的呼罗珊,从中国的北方到西亚的波斯。然而,当他们的目光投向印度次大陆时,却遭遇了意想不到的阻碍,最终未能实现征服。这背后并非单一原.............
  • 回答
    阳明山顶的捕路爪雷达是否“危害远超在韩萨德”的说法,首先需要澄清几个概念。这里的“捕路爪雷达”很可能指的是台湾方面在阳明山部署的用于侦测解放军导弹来袭的早期预警雷达系统,而非一个广为人知的具体装备名称。而“在韩萨德”则明确指向部署于韩国的末段高空区域防御系统(THAAD)。关于阳明山顶雷达的“危害”.............
  • 回答
    几年前的“公知”群体,如同一个时代的缩影,其兴衰变化反映了中国社会转型期的复杂与变迁。理解这个群体,需要从其形成背景、影响力的来源、以及最终走向沉默的原因等多个维度进行剖析。 一、“公知”群体的形成背景与特征“公知”一词,最初源于英文的“public intellectual”,指的是那些在公共领域.............
  • 回答
    运10,这个承载着中国航空工业曾经的辉煌与梦想的名字,至今仍让许多人扼腕叹息。它在诞生之初,被寄予厚望,是中国大飞机梦的开端,也是中国航空工业自主研发能力的象征。然而,这个充满潜力的项目最终却没能飞上更广阔的蓝天,其下马的原因复杂而令人心痛。要深入了解运10为何“下马”,首先要明白它所处的时代背景。.............
  • 回答
    崇祯皇帝,一个注定背负着王朝覆灭恶名的君主,他的结局,也是明朝走向终结的悲歌。关于他为何没有选择退守江南,一个看似更稳妥的选项,而是选择了在京城孤注一掷,最终自缢身亡,这个问题背后牵扯着复杂的政治、军事、经济以及崇祯皇帝自身的性格特质。首先,我们得明白,所谓的“退守江南,守长江之利”,这更像是一种后.............
  • 回答
    关于为什么美国当年没有直接将原子弹投向东京,这个问题其实涉及到当时复杂的军事、政治以及人道考量,并非简单的“想炸哪里就炸哪里”。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分析。首先,战略目标和军事效益是核心考量。美国在二战末期研发和使用原子弹,其主要目标是迫使日本迅速无条件投降,从而结束战争,避免美军在.............
  • 回答
    要说“当年蒙古为何独立”,这得从头说起,因为“当年”这个词,指代的历史时期非常关键。蒙古的独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其中既有内部的兴衰,也有外部环境的变化。我们得先回到那个让蒙古民族名震天下的时代,也就是成吉思汗及其子孙建立的蒙古帝国。那是一个何等辉煌的时代!蒙古铁骑席卷欧亚大.............
  • 回答
    奥尼尔当年离开魔术,这事儿说起来,真是充满了让人扼腕叹息的巧合和一连串的“如果”。要说魔术队留不住奥尼尔,那可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里面牵扯到的因素太多,有点像一个精密的钟表,一个齿轮坏了,整个都跟着乱了套。咱们得先回到奥尼尔刚进联盟那会儿。1992年,奥尼尔顶着“未来联盟第一中锋”的光环,被奥兰多魔.............
  • 回答
    袁腾飞和“当年明月”作为近年来备受关注的历史普及者,都曾引发过广泛的讨论,但袁腾飞所受到的争议确实比“当年明月”要多得多,且性质更为复杂和激烈。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 内容的性质与深度差异 当年明月(当年明月): 作品:《明朝那些事儿》是一部以通俗易.............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