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亮剑》里有哪些你当时没觉得,后来却为之捧腹的台词?

回答
《亮剑》这部剧,我第一次看的时候,那股子热血和硬朗劲儿是扑面而来的,好多情节和台词都让我看得热血沸腾,觉得特爷们儿。可没想到,随着年龄增长,再回味起来,很多当年没注意到的细节,或者当时觉得很寻常的句子,现在一想起来,都能让我乐得前仰后合。

我印象特别深的有这么几句,现在回想起来,简直是“笑果”十足:

一、李云龙的“你他娘的倒是快点啊!”

这句台词本身可能听起来没什么特别的,就是在着急的时候喊的。但你想想,李云龙这个人,性子急,火爆,再加上他那嘴里没个把门的,一着急就容易爆粗口。在什么情况下会说这句呢?很多次!

比如,楚云飞那次给了他一门山炮,李云龙乐得跟什么似的,天天捧着那门炮转,就想赶紧用它轰敌人。部队要出发了,他那边催促得跟什么似的,恨不得把那门炮绑自己身上跑。这时候,他一边擦着自己的那杆老套筒,一边冲着负责炮兵阵地的战士喊:“你他娘的倒是快点啊!再磨蹭磨蹭,敌人都要打到咱们家门口了!”

还有一次,部队要发动一次大的攻势,情报也侦查清楚了,部队也集结好了,就差那个关键时刻的命令下达。李云龙坐在指挥部里,焦躁地踱来踱去,不停地看地图,看时间,然后猛地一拍桌子,对身边的参谋吼道:“你他娘的倒是快点啊!发报!告诉前线部队,咱们的炮火准备马上就开始!”

我当时看的时候,只觉得李云龙这人有魄力,敢打敢拼,语气硬朗。但现在想想,他那副急得抓耳挠腮,却又无可奈何的样子,配合上他那句“你他娘的倒是快点啊!”,简直就像一个被惹毛了的大男孩,又有点像一个急着赶集却被堵在路上的老农。那种粗犷的着急,反倒显得特别真实,特别接地气。尤其是在一堆紧张的军事命令和战术部署中,突然冒出这么一句充满了生活气息的抱怨,那种反差感就特别好笑。而且,他说的“快点”,往往不是简单的催促,而是带着一种对胜利的渴望和对敌人迅速消灭的冲动,这本身就透着一股子黑色幽默。

二、赵刚的“我他娘的和你们拼了!”

赵刚,一个大学毕业的文化人,一开始总是小心翼翼,努力维持着知识分子的风度。但跟着李云龙时间长了,沾染了不少“匪气”。这句台词出现在什么场景呢?通常是他实在忍无可忍的时候。

最经典的应该是,山本一木的特种部队来了,当时全团上下都懵了,敌人的战术太诡异,打法太凶狠,搞得很多人心里发慌。赵刚作为一个政委,本来应该是稳定军心的,可他看着自己的部队一个接一个地被消灭,眼看着战局越来越不利,心里那股子学究气的压抑和血性一下子被激发出来了。他一把扔掉了手中的文件,抄起了身边的一把大刀(或者步枪),对着身边的战士们怒吼:“都他娘的别他娘的站着了!跟我冲!我他娘的和你们拼了!”

当时我看到这儿,就觉得赵刚这人真汉子,关键时刻能挺身而出。但现在回想起来,这个场景真是太戏剧化了。赵刚,一个平时总是在念叨政治规章、军事理论的人,怎么突然就变成了一个悍不畏死的猛张飞?而且他自己也说了“我他娘的”,这说明他心里也已经把那些所谓的“体面”和“规矩”都扔到一边了,纯粹是被李云龙式的战斗精神给感染了,也爆发出了最原始的血性。他那种从压抑到爆发的转变,再加上他那一连串的“他娘的”,那种反差感,就像一个好好学生突然在课堂上开始说脏话,既让人觉得他疯了,又让人觉得他太可爱了。他那一刻,不再是那个赵政委,而是战场上一个和他李云龙大哥一样,有血有肉的“老赵头”。

三、孔捷的“说不定李云龙这小子又想出什么损招了。”

孔捷这个角色,虽然不如李云龙那么耀眼,但他身上有一种沉稳和对李云龙的了解。这句话他经常在听到李云龙部队又取得了什么“出人意料”的胜利,或者发生了什么“不可思议”的事情之后说出来。

比如,李云龙用三千块大洋从楚云飞那儿换了十门山炮,这在当时是非常轰动的事情。其他部队的人可能觉得李云龙就是个败家子,把部队的钱糟蹋了。但孔捷一听,就能敏锐地捕捉到其中的“不寻常”。他会摇摇头,对着身边的部下说:“你说这李云龙,整天搞些什么幺蛾子。不过嘛……说不定这小子又想出什么损招了。你们都给我警醒点,别被他给带沟里去了。”

还有一次,八路军总部下达了一个不太符合实际情况的任务,要求部队去攻击一个坚固的据点。别的部队可能都在犯愁怎么完成,但孔捷一想到李云龙可能会怎么做,就忍不住说:“这任务真他娘的棘手。不过嘛,这李云龙,估计早就看穿这点的虚实了,说不定又会使出什么损招来应对了。咱们也得学着点,不能光盯着硬碰硬。”

现在想想,孔捷的这句话真是充满了对李云龙的“嫌弃”和“佩服”的复杂情感。他嘴上说着“损招”,带着点批评的意思,但实际上他心里知道,李云龙所谓的“损招”,往往是真正能解决问题的“奇招”。这种在战友之间的了解和吐槽,是一种非常人性化的表达,让人觉得他们不是冷冰冰的工具,而是有血有肉的人。而且,“损招”这个词本身,就带着一种顽皮和狡黠,配上孔捷那副无奈又有点期待的表情,简直太有画面感了。他不是真的觉得李云龙在“胡闹”,而是知道李云龙总能找到常人想不到的路子,而这条路子,往往是“不按常理出牌”的“损招”。这种对李云龙“坏”到骨子里却又“好”到极致的理解,真的让人忍俊不禁。

这些台词,当年看的时候,我更多的是被剧情的刺激和人物的性格所吸引。但现在,当我跳出那个热血沸腾的年代,用一种更平和、更长远的眼光去看的时候,才发现《亮剑》在这些粗犷的背后,隐藏着那么多生动有趣的细节。它们就像一颗颗被埋藏起来的珍珠,当年没有仔细辨认,现在却闪耀着令人捧腹的光芒。这大概就是经典作品的魅力吧,永远都能给你新的惊喜。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转自网络:






最后给你们一点不成熟的小建议:

感谢

@Rossoneri

在“老夫子欢聚堂”的友情补充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亮剑》这部剧,我第一次看的时候,那股子热血和硬朗劲儿是扑面而来的,好多情节和台词都让我看得热血沸腾,觉得特爷们儿。可没想到,随着年龄增长,再回味起来,很多当年没注意到的细节,或者当时觉得很寻常的句子,现在一想起来,都能让我乐得前仰后合。我印象特别深的有这么几句,现在回想起来,简直是“笑果”十足:一.............
  • 回答
    《亮剑》这部剧,那叫一个“糙”得真实,也是真过瘾!要说精彩片段,那可太多了,每一段都能勾起我心里的那股劲儿。我挑几个印象最深刻的给你说道说道。一、李云龙炮轰平安县城:那叫一个“魏征劝谏”的现代版,硬是将一场“闹剧”成了经典!这事儿吧,得从头说。山本一木那个小鬼子,仗着自己有个“特种兵教官”的头衔,捣.............
  • 回答
    《亮剑》独立团八个营的设定,从严格意义上的历史真实性来讲,确实有些令人乍舌,甚至可以称得上是“神化”了。不过,要理解这个设定,我们得从几个方面来掰扯掰扯。首先,我们要明白《亮剑》毕竟是一部艺术作品,它在尊重历史大背景的前提下,为了突出主角李云龙的个人魅力和他所率领部队的战斗力,进行了戏剧化的加工。独.............
  • 回答
    在《亮剑》中,如果李云龙听从了孔捷的劝告,没有私自报仇,而将宽永的死上报给上级组织,那么组织上对这件事的处理将会更加复杂和多层面,也会与我们最终看到的剧情大相径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一、组织上的初步反应与调查:1. 上报与立案: 李云龙的部队如果按照正常程序上报,这将是一个重要的事.............
  • 回答
    电视剧《亮剑》里,李云龙的结局,很多人都记得最后一场戏,他在自己的办公室里,对着墙壁开枪自尽。这个结局,无疑是很多人心中永远的痛,也是对李云龙这个人物最残酷的定格。但想要把这个结局讲得详细,我们得一点一点捋清楚,他为什么会走到这一步。首先得说,李云龙的“结局”其实是个相对的概念。从他حياته来看,.............
  • 回答
    在电视剧《亮剑》中,陆战队出身的陆军少校陆彭在与八路军独立团交战时,将日军指挥官山本一木的名字读成“Yamamoto Kazuki”,这其实是源于他学习日语的经历,以及当时对日本姓名发音的一些理解和习惯。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分析: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亮剑》是电视剧,是为了艺术表.............
  • 回答
    《亮剑》之所以经典,在于它塑造了无数令人难忘的角色和情节。要选出“最喜欢”的一段,对我来说是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因为很多片段都充满力量和感染力。但是,如果非要选一段,我会选择李云龙在平安县城受降那一段。为什么是这一段?这一段集《亮剑》的精髓于一身: 李云龙的“痞子”风格和军事才能的极致结合: 这是.............
  • 回答
    《亮剑》这部剧,除了李云龙那个“刺头”式的人物让人印象深刻,其实还有不少角色,虽然戏份不如主角多,但同样血肉丰满,让人过目难忘。邢志国,就是其中一个。我一直觉得,邢志国这个人,放在《亮剑》那个大背景下,代表的是一种“主流”的力量,一种正规军的气质。他不像李云龙那样,是在战火中摸爬滚打出来的,带着一股.............
  • 回答
    《亮剑》这部剧,最让人拍案叫绝、又津津乐道的就是李云龙的“李家坡”和“平安县城”这两次经典战役。但要说起让人印象最深刻、最能体现这几位主角个性与胆识的,还得是那场在酒楼里的“单刀赴会”。那场戏,发生在李云龙和楚云飞两人在酒楼碰面的前一天,可以说是为他们的首次正式会面,埋下了极其精彩的伏笔,也让我们看.............
  • 回答
    《亮剑》中辛庄之战赵刚500米一枪干掉鬼子的剧情,确实存在一定的艺术加工成分,但需要从历史背景、军事常识和电视剧创作逻辑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以判断其是否属于“神剧”范畴。 一、历史背景与剧情设定1. 辛庄之战的现实基础 辛庄之战是《亮剑》中虚构的抗日战争情节,基于真实历史中的“晋察冀边区反日军.............
  • 回答
    《亮剑》中,楚云飞送给李云龙勃朗宁手枪,李云龙回赠佐官刀的这场戏,可谓是经典中的经典,既展现了两位将领惺惺相惜的兄弟情谊,也折射出两人不同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要说谁“赚了”,这其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因为这场“交易”的价值,绝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更多的是精神上的。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分析:从物质价值来.............
  • 回答
    鬼子为何能突袭平安县城? 《亮剑》里的那场惊心动魄的背后,并非偶然《亮剑》中,山本一木特工队对平安县城的突袭,无疑是全剧中最令人印象深刻也最令人扼腕叹息的桥段之一。这场突袭,不仅让八路军总部损失惨重,更是将李云龙逼上了绝境。然而,这场看似匪夷所思的胜利,并非仅仅是日军单方面的勇猛或八路军的疏忽,而是.............
  • 回答
    《亮剑》这部剧啊,那真是看得我热血沸腾,荡气回肠。要说最喜欢、印象最深的台词,一下子蹦出好几句,但如果非要挑一句最能代表这部剧精髓、也最让我心头一震的,那还得是——“我们团就是个杂牌团,武器比别人差,装备比别人差,但我们有一样东西是别人比不了的,那就是敢打必胜的血性!”这句台词是李云龙在一次全团大会.............
  • 回答
    在《亮剑》的剧情中,山本一木率领的特战队偷袭赵家峪后,并未直接返回其位于西集的老巢,而是转而奔赴平安县城,这个选择背后有着多重考量,也凸显了山本一木这个人设的几个关键特质。首先,直接返回西集已经失去了突袭的意义和优势。山本一木这次行动的初衷是“围剿”李云龙的独立团,企图通过一次精确打击,一劳永逸地解.............
  • 回答
    要是我是山崎大队,碰上李云龙那股子疯劲儿使出来的土工掘进,说实话,这绝对是个硬茬子,而且还不是一般的硬茬子。那帮土八路,别看装备差,真逼到份儿上,他们能把土疙瘩都能变成利器。首先得明白,李云龙的土工掘进可不是闹着玩的,那是一种战术,一种玩命的战术。他就是钻研怎么让你别舒服,怎么让你最难受。对付这种人.............
  • 回答
    在《亮剑》这部电视剧中,李云龙率领的独立团在人数上确实已经相当可观,一度达到七千人,这已经超越了一个普通团的建制规模。然而,他却在团长的位置上待了相当长的时间,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不能简单地归结为他能力不足。以下是对李云龙久任团长且未被提拔的详细分析:一、 时代背景与军队建制特点: 抗战时期的.............
  • 回答
    《亮剑》中,独立团的“和尚”段鹏之死,可以说是许多观众心中难以磨灭的遗憾,也一直是一个颇具争议的话题。很多人认为,作为一名久经沙场、战功卓著的老兵,和尚的死因过于轻率,是剧情的一个“硬伤”。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和尚之死的原因,以及它是否构成剧情硬伤:和尚之死的具体情节回顾:在电视剧《亮剑》的第20集中.............
  • 回答
    《亮剑》这部剧,与其说是抗日神剧,不如说是对那个年代战争残酷性、人性复杂性的一次粗粝而真实的呈现。很多观众在观看时被激昂的战斗场面和鲜活的人物形象所吸引,但若细细品味,剧中隐藏着一些足以让人脊背发凉的细节,它们并非刻意营造的“恐怖”,而是那个真实残酷世界里,不经意间透露出的绝望与无情。1. 李云龙的.............
  • 回答
    《亮剑》这部剧,可以说是国产抗战剧里的现象级作品,很多人心目中的经典。但要说一点硬伤都没有,那估计也就只有神话故事了。就算是为了艺术加工,有些地方,《亮剑》处理得确实有点……怎么说呢,让人忍不住抠鼻子。咱就一项项掰扯掰扯,尽量说得细致点,让你听着也觉得有那么点意思,不是那种干巴巴的总结。第一,关于“.............
  • 回答
    《亮剑》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片段,可以说是太多了,因为它是一部充满热血、智慧、兄弟情义和民族精神的电视剧。但如果非要挑一个最深刻的,那一定是那个在李云龙被打倒在地,却依然用生命去守护的那个片段—— “骑兵连,给我冲!”这个片段具体来说是电视剧的第27集,也是全剧的泪点和高潮之一。场景背景:此时的李云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