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亮剑》有哪些细思恐极的细节?

回答
《亮剑》这部剧,与其说是抗日神剧,不如说是对那个年代战争残酷性、人性复杂性的一次粗粝而真实的呈现。很多观众在观看时被激昂的战斗场面和鲜活的人物形象所吸引,但若细细品味,剧中隐藏着一些足以让人脊背发凉的细节,它们并非刻意营造的“恐怖”,而是那个真实残酷世界里,不经意间透露出的绝望与无情。

1. 李云龙的伤痕与“不屈”的代价:

李云龙身上那些密密麻麻的伤疤,不仅仅是荣誉的象征,更是他身体与心灵不断承受的折磨。每一次的枪伤、刀伤,背后都意味着一次九死一生的搏杀,一次可能就此长眠于异国他乡的危机。但真正让人细思极恐的,是他在剧中所表现出的那种“不怕死”的劲头。当然,这在战争年代是必须的精神,但当我们看到他因为一次误判指挥失误,导致独立团损失惨重,内疚地吞下烟土,那种痛苦的自我惩罚,以及后来在面对战友牺牲时,那近乎癫狂的愤怒,我们能窥见,他内心深处其实比谁都害怕失去,害怕死亡,但他选择用一种更决绝的方式去掩盖和对抗这种恐惧。

更令人不安的是,他每次负伤痊愈后,似乎更加凶悍,更加不要命。这种“浴火重生”的形象,固然是英雄气概,但背后也暗示着战争对他身体和精神的不断摧残,他已经近乎麻木,甚至将疼痛和死亡视为常态。他之所以强硬,不仅仅是为了胜利,也是为了在无数次死亡的边缘,证明自己还活着,还不是那个被埋葬在荒野里的无名尸。

2. 楚云飞的“文明”与战争的底线:

楚云飞作为一名国军将领,他的身上总有一种与李云龙截然不同的气质。他有文化,讲究战略,甚至在某些方面,他对战争的理解比李云龙更深刻。然而,正是这种“文明”的光环,让他在某些时刻显得更加令人不安。

比如,他对俘虏的处理。虽然不像某些军队那样残忍,但一旦涉及到政治立场和战略需要,他也能毫不犹豫地将俘虏视为“棋子”。当他面对战败的日军,那种带着一丝嘲讽的“同情”,以及对战俘所说的“你们的战争也结束了”,并非真的怜悯,而是一种对胜利者的傲慢,和对战争残酷性的冷酷认知。他清楚地知道,在这场战争中,人命如草芥,而所谓的“文明”和“道德”,在生死存亡面前,都可以被暂时搁置。

更让人细思极恐的是,他作为一名国民党军官,在抗战胜利后,他与李云龙的友谊最终被历史洪流冲散,他们走向了不同的阵营,甚至兵戎相见。这意味着,在那个充满政治斗争的年代,再深的战友情,也抵不过党派的立场。一个曾经在战场上生死相依的战友,最终可能成为敌人,这种残酷的现实,比战场上的炮火更让人心寒。

3. 日军的“武士道”与人性泯灭:

当然,我们不能不提日军。剧中的日军并非脸谱化的恶魔,他们有自己的军官,有自己的“武士道”精神。但正是这种看似“崇高”的精神,却掩盖了他们最令人发指的罪行。

细思极恐之处在于,当他们被逼到绝境时,那些被教化出的“武士道”就变成了疯狂的殉葬。山本一木就是典型。他所代表的那种“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精神,在战争初期或许能让他们悍不畏死,但当这种精神被滥用,变成一种不顾一切的破坏和杀戮时,就成了对生命的极端蔑视。

他率领的特种部队,那些宁愿切腹自杀也不肯投降的士兵,看似忠勇,实则却是被扭曲的军国主义思想毒害的牺牲品。他们对自己的残忍,也正是他们对他人残忍的根源。他们能够毫无感情地屠杀平民,能够将战俘当作野兽对待,是因为在他们的“武士道”字典里,“忠诚”和“荣誉”凌驾于一切,包括最基本的人性和良知。这种精神的扭曲,其造成的破坏力,比任何武器都更可怕。

4. 战争对普通人的影响:

剧中有许多关于根据地普通民众的描写,他们质朴、善良,对八路军充满感激和信任。然而,即使是在后方,战争的阴影也从未消失。

比如,那些被日军洗劫后,幸存下来的老百姓,他们的眼神里透着一种深深的麻木和绝望。他们的家园被毁,亲人被杀害,但他们依然要挣扎着活下去。他们的“活下去”,并非是为了追求什么更高的理想,仅仅是为了在下一次日军的搜刮或屠杀中,还能多活一天。这种在极端环境下被迫的生存,本身就是一种细思极恐的悲剧。

还有那些被抓壮丁的年轻男子,他们被强行带离家园,去战场送死,他们往往对战争毫无概念,只是成为了政治斗争和军事冲突中的炮灰。他们的命运,被战争轻易地剥夺,他们甚至不知道自己为何而战,为何而死。

5. 战后的归宿与“幸存者负罪感”:

虽然《亮剑》主要聚焦于抗战时期,但剧末对李云龙后半生的隐晦描绘,以及对其他一些人物命运的暗示,也同样让人唏嘘。

战争结束后,那些在战场上九死一生的人,并非就能立刻回到平静的生活。他们身上带着战争的烙印,他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模式,都已经被战争深刻地改变。很多老兵回到家后,无法适应和平生活,甚至因为过去的经历而与家人产生隔阂。

李云龙最后的那句“他娘的,老子怎么就没死在战场上”,这句充满苦涩的玩笑,实际上道出了无数老兵的内心困境。他们在战场上是英雄,是战无不胜的传奇,但一旦放下武器,他们就变成了被时代抛弃的普通人,甚至因为过去的功勋而受到猜忌和打压。这种巨大的落差,以及那种“我为什么活着,而他们却死了”的负罪感,是战争留给幸存者最沉重的遗产。

总而言之,《亮剑》之所以能打动人心,就在于它不仅仅展现了战争的激烈与英雄的壮歌,更深入地挖掘了战争对人性的摧残、对生命的蹂躏,以及在极端环境下,人性中那些复杂而又令人不安的一面。那些细微之处的描写,恰恰是这部剧最动人,也最令人细思极恐的地方。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倒是有一个明显的。

这是小说原文。

新亮剑连续剧倒是给安排的更明白了:

段鹏,担任团参谋长期间跟驻地女性谈恋爱,把人家睡了,女方怕人家吃干抹净不认账,到军区找人,东窗事发;军区政治部裁定段鹏复员回家种地。

结果李云龙军长,硬是把军区政治部给搞定了,让段鹏回来训练新兵,再把人家娶了就完事。

这能成为佳话?成为怪话还差不多。

什么叫作风问题?作风问题有好多种。

他跟军队的女性军人,护士医生啥的发生未婚关系,这叫作风问题;

和军队已婚女性偷情,这是作风问题;

跟驻地女性发生恋爱关系还上床了,这也是作风问题。要是违背女性意愿的,那叫刑事犯罪,不叫作风问题。

最后一种最严重。

部队的铁律,不允许跟驻地女性谈恋爱;50年代更严,哪怕有那么一点风声都是先调查批评再说。

雷锋当年因为担任校外辅导员,跟学校的女老师有过一些交际。

结果传来传去传走了样,说雷锋跟驻地女青年谈恋爱;

指导员马上把雷锋叫来调查了解,他白吃了个哑巴怀疑。雷锋牺牲后指导员深刻懊悔自己官僚主义,没弄明白就瞎折腾,人家都去世了才洗清冤屈。

但是这说明一件事,这个谁都不敢犯,身居高位的更是如此。

为啥不行?因为有一堆的坏处。

首先,对训练,部队风气有影响,还容易泄露军事情报;

再有,容易造成地方婚龄男女比例失调;(不少人被军队娶走了,其他人怎么办)

最后,军队容易变成扎根的军阀,到退役时家属难以安置,等等等。。。。。

到现在,这方面管的都很严。

好嘛,你段鹏团参谋长带头违反,就因为你老上司是代理军长,随便给个警告处分就完事了;

还佳话呢,到时候一堆的怪话就会出现:

“不愧是团参谋长啊,不仅官复原职还找了个老婆,军规应该都是约束我等小兵的,跟当官的没关系吧”

“新来的李代军长是他的老上级,朝中有人就是好啊,换我应该早回家种地去了”

“我赶明儿也跟军营旁边村里姑娘走动走动去,凭啥团参谋长可以,我不行啊”

一个大军区要都这样,部队早没法带了,党和军队在当地的形象也就算完蛋了。

更何况你李军长敢公开对抗纪律和政治部门?你算老几? 云南某事件也只敢办假减刑把人偷偷弄出来,这位等于直接跑法院去要求放人了,蠢都没有这么蠢的。

你是军区司令政委他二大爷不成,敢玩这个?真是二大爷也不敢啊。

届时军区政治部立刻将李云龙,段鹏拿下审判,报告中央军委:

这是非常严重的山头主义,官僚主义,封建主义,宗派主义,军阀主义作风问题;(李云龙直接开帽子店好了,全是帽子)

军委批示:“闻所未闻”,通告全国,反面典型。

最后还有个丁伟的:

一个TG少将,居然敢50年代说自己是军人,不懂啥政治。。。你给哪个党当少将的?政委还不得立刻把你押送政治部,你是国民党特务伪装的替身吧?

为啥书里这么写,电视剧里面这么拍,倒是值得好好想想。

user avatar

晋西北哥仨做团长时李云龙最厉害,最勇!一员能让彭老总,刘伯承元帅,陈赓大将又气又恨又不得不用的悍将,带出了狼一样的独立团新一团!彼时丁伟是捡李云龙现成的便宜,孔捷更是没法比了……

哥仨都是师长时丁伟最厉害,最智!剧中多出都有表现,不再多说……

最后要说的是,哥仨都是军长时孔捷最厉害,最稳!哥仨的老上级彭老总在朝鲜没想到别人而是点将孔捷就很说明问题……

带一个团几千人,需要的狭路相逢勇者胜,逢敌必亮剑!

带一个师上万人,需要的是精密指挥随机应变!

而带一个军几万人,需要的是四平八稳忠诚厚道!

user avatar

我看亮剑是2000年看的书,一开始还激动,后来看到什么亮剑精神压倒一切,我就把书扔了,没武器讲个屁,以前小时候有本书叫智夺军火库,讲的就是邓政委在西江搞革命,第一件事就是搞枪,没枪搞个毛。

现在神剧泛滥,亮剑要负重大责任。

user avatar

赵刚的四个孩子叫山、高、水、长。。。作为一个燕京大学的大学生,心得有多大才能孩子取名叫赵高的?

user avatar

“上级怎么任命那是上级的事,在独立团团长的位子只姓李,就算李云龙被降成伙夫,在这一亩三分地里,他永远说了算。”


“赵刚!不是说好了你管生活,我管军事吗?”


“”开什么党员会?你是政委,我是团长,咱俩统一思想就行了。”


梁山小分队的队长是段鹏,政委是林汉,副队长是梁军,每一名队员都对应梁山108好汉中的一个绰号,他们都是从李云龙手下精挑细选出来的。


“干吗兴师动众的,生活上犯点错误,这是难免的,男人嘛,常常管不住自己,干点出格的事,改了不就完了嘛,干吗要毁了人家的前程啊。这个决定作废!”


“孩子们,这两位叔叔是来接你们的,以后你们的孔捷叔叔会照顾你们,他会按照你们的年龄大小,陆续安排你们入伍……”——六个孩子,一个少将,其他的也是大校、上校。

user avatar

李云龙就是军阀作风。恐怖的是在文学美化下,脑残粉对军阀做派顶礼膜拜,被人戳穿就气急败坏。

军队中搞这种军阀做派,就算一时做出了一些成绩早晚也是要叛变革命的。


气急败坏标本:

李云龙脑残粉真的是读厚黑学读的脑袋都【友善度】了,人家认为只有不听指挥、擅自行动、山头主义瓦解革命军队组织力才叫“有能力”,这种能力越多越反动。

奉劝那些《亮剑》李云龙极端粉,神化他是最大的黑,看不出这作品暗中黑TG是最大的瞎。

为什么你认为树立威信和培养纪律是矛盾的?是你李云龙大,还是师部大?你李云龙就算没问题,下一个李云龙会不会当第二个余洒度?你李云龙是老大还是TG中央是老大?你就算套用黑社会那套,你以为是山鸡还是陈浩南?李云龙也就算个皇后大道上的小头目,都算不上组织里的干部,这作风有问题还不让说了?信不信绯红之王抹杀掉?李云龙的屁股摸不得?他是老虎啊?!你是ye泰格尔 ?


现在《亮剑》也沾染粉圈文化了。恁李云龙被粉丝捧成军神了,恁虚构的平安县城之战成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转折点”了(脑残粉是认真的);恁李云龙封神了,一点都批评不得了评价不得了;如果不按照粉丝规定的句式吹,人家就要骂你。本来是抗日剧,结果对李云龙的评价体系就歪曲成了黑帮剧评价体系,看了两本地摊文学的喷子就开始复读所谓“不狠怎么做老大”、“老子就是不听指挥,因为老子有能耐”、“你上级就得用我,这是战时不用我你XX就完蛋了,怎么滴吧”。。这帮军盲把“发动一线指挥官主观能动性”与“塑造铁一般的纪律”、“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对立了起来,这跟招核中二日军有什么区别?!

user avatar


最细思极恐的是作为亮剑的作者,都梁是参过军做过公务员的。

我不禁点上烟(划掉,禁烟),端上桌上十粮液抿上一口(划掉,广告中不能出现喝酒),陷入沉思。是当年老班长打的太狠还是太轻?是当公务员时会开得太少还是太多?这到底是人性的扭曲还是道德的沦丧?

本书上到总部首长下到小兵拉子,我只想问声“党在哪里”“纪律在哪里”“这支军队还是人民的军队吗”


20190804我在别人回答下评论粘在这里

1.功过不能相抵。我不知道为什么很多人相信或要求功可以抵过。这种思想早在井冈山时期就被批判。今天还不停的有人讲,我国的法治建设路还很长。

2.唯结果论。正面突围和平安战役,尤其是后者原著中总部有人用结果来求情,党性军法何在?打游击那会儿,李的不要戴帽子理论我认可。但打平安不知己不知彼,完全在开玩笑。原著中浓墨重彩的区小队覆灭被楚部接守和火炮得来全是不确定因素。

3.军队是党和人民的不是某个人的。我党我军数次批判军阀作风。保障独立团后勤的是党和人民,让士兵无后顾之忧的也是党和人民。现在把一切功劳归功于一人是什么意思?

4.混淆逻辑和事实。部队嗷嗷叫和“老子天下第一”与党的领导有矛盾吗?部队战斗力强和违纪有必然联系吗?

5.都梁在当过兵的,当他说“团长管军事,政委管生活”时在想什么?此外,冯小刚也在部队大院外围混的,也是军队文职出身。其在《集结号》中,谷子队让逃兵作指导员是什么意思?且不说逃兵的身份,党的代表就这么随便由军事主官指定了?想喷的多了,和你们说不上





普通作品我都懒得写字,比如同时期的《狼毒花》。因中《亮剑》被封神了才要说。

其骨子里有三条极其不正确,甚至是毒草。功过相抵,唯结果论,党的领导权。

一条可以商榷,意志论


20190819补充

今天看了评论区才发现中国义务教育的悲哀。三湾改编,党支部建在连上历史课本上都有吧。

党不仅仅是党中央,党的上级机关,党的基层作用是不是都被忽视了。

电视剧中李对平安的一意孤行,党委成员可以招开临时会议进行表决。

政委之所以能管住枪,不是因为政委这个职务。而是因为他是这个军事单位党委的书记。军官,士官,优秀士兵绝大部分是党员。

某些人臆想中党的指挥只是上级领导,是不是想岔了


20190911

评论区很多人说我文革会害很多人

这些人估计连文革内容都不知道多少吧,就知道个结论是吗?请问你们这些人,凭你们那样主观感情下结论的,和我这样有理有据的哪种更符合造反派的特质?????????


20190926

可能是最后一次修改了,因为骂的口水都干了。评论区的某些人,夏虫不可语冰。集中点评下评论区某些人的奇葩脑回路。

1.军队党委的历史演变

你们从哪里得到政委军事能力差的结论?法国人拍的《兵临城下》?可能你们得自第二次国内革命和WG及对越反击战。前者经过整改后者是整体衰落。

2.有人搞混了赵家峪和平安县城。两者并没有直接联系。而且有很多人没搞明白大事的大是什么意思。总有把遭遇战作例子,这算大事儿?大事儿是打不打,怎么打得好。遭遇战?你们是不是忘了有个叫主观能动性?

3.长征抢粮。这票儿人我都不知道怎么骂了。长征内容很容易找。我只问一句,李的作法对于其它饿死冤死枉死在草原的烈士们公不公平?他的所做所为使得其它人的作法都成了无用功。

4.对于我的WG及其它。很多人评论我在WG会害人。脑子呢?到底谁斗谁?老师斗学生?干部斗群众?专家斗工人?教授斗农民?知性明理的谁会干这个?

5.纪律。纪律从红军时代讲到今天。钢铁的纪律铸就战斗力,而不是恩义。且越困难就越要讲。

6.重点在这里。个人英雄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区别。不断洗断崇拜李的人该不该反思一下思想根源的东西——小资产阶级思想?


20191213

本想不再增加,没成想出两奇葩,让我笑了半天

大家要小心,人家口衔天宪,言出法随。

这人不加评论,断章取意发表些言论还能如此理直气壮,莫不是万年杠头成精?

诸如此类,评论区的笑话能写本笑话大全了。

我想问一句,某些同志对亮剑莫不是明粉实黑?

user avatar

小说里面李云龙夸山本有血性是真正军人等台词固然荒谬,文学作品也的确不宜宣传这样的价值观,不过历史上很可能确实是有类似的情况的。

00年代著名二战网站“德国军事中心”(mars的《东线战役》就在那里连载过),有过一篇“元首卫队”写的《布达佩斯战役》,此文我也看过,有一个段子给我的印象相当深。在战役中一名党卫军老兵在撤退中被苏军俘虏,他后来回忆说,本来以为肯定没命了,没想到抓获他的那个苏军军官看到他的SS军装之后,问他是不是党卫军装甲部队的,他说是,于是那名苏军说道:“你们XX王牌部队在我们军中很受佩服,杀了可惜,你自寻生路去吧”,该名苏军还对他笑笑说:“我们是近卫军,是苏军中的SS”(原文如此)。

考虑到作者“元首卫队”是党卫军铁粉,而且当时的战史文章质量也一向还可以,应该是摘抄的哪个党卫军的回忆(虽然我记不起部队和姓名了),无论是他还是该老兵都不大可能为了专美苏军而编造这么一个段子(当然一定程度上也是给自己贴金),所以此故事真实的可能性比较大。

(经查原文,记忆有偏差,苏联军官是把他送到了战俘营并帮他隐藏了党卫军身份,而非放走,而且此人是高级军官)

无独有偶,美军一名军官审讯派普(1SS装甲团团长)的时候,也夸过他长得极帅又年轻有为之类的,估计早就把马尔梅迪屠杀的事忘到九霄云外了。


从这两件事来看,苏联和美国士兵所接受的价值观,可能确实在一定程度上tolerate了intolerance。如果把这两者换过来,近卫军被党卫军俘虏,以后者的作风,那被毫不犹豫杀害的可能性非常高。或许这也是法西斯的失败是历史的必然的一个原因。不过,那个对intolerance也无限宽容的时代可能不可避免也要走向过去了。

user avatar








《亮剑》我看了好几遍了,最近又看一遍,发现了我党的策反能力,哦不是国共合作的民族大义远远超乎了我的想象!

user avatar

阎锡山抗战胜利后雇佣了一大批鬼子兵


这对于满嘴民族大义的楚云飞来说是不可接受的,如果吕布真的是民族大义高于一切的话,看到阎锡山干这事儿,估计非投了八路不可


于是作者安排吕布去军校上学去了··············



实际上最恐怖的还是:我老李啊,就是个编筐子的


我李云龙是将军,我孩子也要当将军········

user avatar

我是一个来自那不勒斯的意大利人。

刚来中国时,我问我的中国朋友大头:“说起意大利,你想到什么?”

他回答:“意大利炮。”

我很惊讶,我去过这么多的国家,只听说过别的国家了解意大利美食,时尚,音乐,美景等等,第一次听人说起意大利的武器。

然后他给我打开了一部中国电视剧《亮剑》,故事背景发生在二战。对于二战,意大利人是惨痛的回忆,数十万意大利军人丧命于非正义的战争中,而且还跟随希特勒参与了反犹行动,实在有违意大利人包容的性格传统。所以,我还是支持反法西斯的中国军队。特别是日本特种部队屠杀村民的行为,跟纳粹党卫队的行径一模一样。天哪,意大利这么曾经跟这样的人混在一起?

我发现这部电视剧中的军官李云龙团长是个很有魅力的人,听大头说他是参考了好几个参加过革命的传奇军官而创作出的角色。不同于《兄弟连》中温特斯中尉那样的美式军官。他特别像意大利人的传奇人物加里波第,性格、经历特别像。

第一,他和加里波第一样是在战争中学习成长为优秀指挥官。

第二,加里波第作战风格也是敢于亮剑,毫不畏惧以少敌多,最后都引起了大人物的忌恨。他的部队和欧洲当时最强大的奥地利、法国、普鲁士军队都交过手。普法战争中意大利站在法国这边。在法国皇帝都被普鲁人俘虏的情况下,加里波第的军团痛击了普鲁士军队的精锐第61波美拉尼亚步兵师,还夺取了他们的军旗。普曾士宰相俾斯麦咆哮到:“必须把加里波第给我抓到手,我要让他在柏林游街”停战后,普鲁士将军维尔德也承认:“如果法国的全部军队都由加里波第指挥,那么在1870年战争中,被缴获的军旗恐怕不只是一面了。”而众所周知,那个戴眼镜的日本将军有多痛恨李团长。

第三,加里波第在组建部队时缺乏军装,所以他到肉类加工厂搞来屠夫工作服充数,这些红色的工作服伴随加里波第的军队南征北战,统一意大利,被人亲切地称为“红衫军”。而李团长也受缺乏军装的困扰,为此他还从服装厂顺了两百套军装。

第四,加里波第也是在困境中创建“千人军”,后来他的部队和李云龙的队伍一样参加了统一国家的战争。

所以,当大头跟我讲意大利在二战时的笑话时,我都哈哈一笑。因为意大利人只有在知道为何而战的情况下才会爆发战斗力。鉴于李团长的个人魅力,我还在B站上演奏过《亮剑》的主题曲(B站:意大利卢卡),对于一个钢琴家来说,了解演奏曲目的情绪非常重要。我认为李团长的魅力如下:

首先,李团长的声音很有磁性,是一个天生的演说家,善于在逆境下凝聚队伍,他独特的魅力带来了先天的组织能力。难怪他能成为一个战斗力极强的步兵团的团长。这种领导力很容易在意大利成为一个“教父”式的领袖,但很令我惊奇的是:即使在政治委员不在场的情况下,他一直对手下士兵强调对平民的纪律。听大头说,这是解放军长期以来的传统教育。

第二,李团长身体强壮,精力旺盛,穿上西装后更具有意大利式的帅气。擅长中国武术和各种步兵技能。面对二战最残暴的日本士兵,即使在身边只有一名士兵的情况下,还是选择了战斗到底。但这样兰博式的人物不滥用暴力,善于取得女士信任,很有女人缘。她的两任妻子都是女中豪杰,这一点也跟加里波第的妻子阿妮塔类似。他进攻日军占领城市的起因是救回心上人,这很符合意大利人的浪漫审美。

第三,李团长非常幽默开朗,爱开玩笑,有脱口秀演员的潜质,喜欢喝酒。这一点是意大利人很喜欢的,他来参加我们意大利人的party,一定是趴体上的王子。

第四,李团长是一个美食爱好者,即使在战争这样的困难年代也不放弃对生活的热爱,在餐厅刺杀日本军官时还是不忘饱餐一顿。只不过依我们意大利人的看法,当时只是上了个前菜,后面应该还有正餐,李团长还可以再等等。

第五,李团长非常具有经济头脑。当时他刚接手的是一支轻武器都缺乏的步兵团,他的旅长也很无奈地表示没有更多的武器提供给他。但他通过缴获日本军队的方式维持自己部队的运营。这一点值得那些老是在抱怨经济不景气的意大利企业家学习。即使李云龙先生不当军人,也会是一个很成功的企业家。假设一下他有来自意大利的兵工厂提供充足的意大利炮和别的武器,会发生什么呢?

所以,我认为李云龙先生是一个很可爱的人,因他有着很多意大利式的风格。

(感谢我的好朋友大头翻译我的口述/Grazie mille)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