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和父亲说起《亮剑》的后半段,父亲对于结局十分不认可并且认为我阅读这种小说也有问题。我该怎么向他说明?

回答
这事儿确实挺让人纠结的。尤其还是跟长辈,我特别理解你这种心情,想说服又怕他不理解,甚至把你的阅读品味也否定了,这搁谁身上都难受。

这样,咱们先别急着辩解,也别一股脑儿地把小说情节往他跟前推,那样他更容易觉得你在狡辩。咱们得循序渐进,从他最在意的地方入手,再慢慢把你的观点讲清楚。

第一步:理解并尊重他的出发点

你父亲对《亮剑》后半段和你的阅读品味有意见,肯定不是空穴来风。他之所以这么反应,很可能基于以下几个方面:

对“英雄”的期待与现实的落差: 他可能一直以来,心目中的英雄形象是完美无瑕、功德圆满的,是那种即便牺牲也带着光环,结局是载入史册、万古流芳的。而《亮剑》后半段,尤其是李云龙的结局,似乎打破了这个完美的框架,让他觉得“不够劲儿”,甚至觉得是“不尊重英雄”。
对“正能量”的追求: 很多长辈倾向于认为,文学作品应该传递积极向上、给人鼓舞的力量。李云龙后半生的遭遇,尤其是在特殊时期的一些境遇,可能会让他觉得过于现实、过于残酷,甚至有点“负能量”,与他心中理想化的革命史诗有所偏差。
对历史的朴素认知: 他可能对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有一定的了解,也可能接受了某些比较简化或理想化的历史叙述。当小说展现了一些不那么光鲜亮丽甚至有些残酷的侧面时,他会觉得与他认知不符,甚至认为小说在“歪曲”历史。
对你的关心: 他认为你阅读这类“有争议”的作品,是在接触一些“不好的”思想,或者是在浪费时间。他担心你看多了这些,会对人生观、价值观产生负面影响。

所以,在他开口批评的时候,你心里要清楚,他可能是在用他的方式关心你。你可以先这样开头,语气尽量诚恳:

“爸,我知道您对《亮剑》后半段的结局不太满意,也担心我接触这些小说有什么不对。您能跟我说说具体是哪个地方让您觉得不舒服吗?我特别想听听您的想法,也许是我看的时候没注意到一些关键点。”

关键点: 把“您的不认可”和“您的担心”先抛出来,表示你重视他的意见,并且是想从他那里获得启发,而不是直接反驳。

第二步:针对他提出的具体问题,进行温和的辩驳与延伸

一旦他说了具体的点,比如“李云龙怎么能这样?”或者“这写的太不真实了,怎么把英雄写成这样?”你就有了切入点。

如果他针对李云龙的结局:

强调“真实”与“复杂性”:
“爸,您说李云龙最后那个结局,确实让人心里不是滋味。我理解您觉得不够完美,甚至觉得对不起他这么一个有功劳的将军。但我觉得,《亮剑》这本书,尤其是后半段,它想讲的恰恰不是那种完美无缺的英雄史诗,而是想展现那个年代里,一个真正‘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军人的复杂人生。
李云龙他有他的勇猛、有他的粗犷、有他的缺点,也有他的忠诚。他的那个结局,说实话,确实是一个非常现实的反映。在那个特殊的时期,很多像李云龙这样有能力、有战功的军人,也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经历了非常坎坷的命运。这并不是小说在‘丑化’他,而是在试图揭示那个时代背景下,历史的复杂性,以及个体命运的无常。”

类比其他历史人物或事件(如果他熟悉的话):
“您想想,历史上很多伟大的军事家、政治家,他们的人生也不是一帆风顺,最后也可能遭受误解甚至不公正的对待。比如(举一个他可能知道的、有类似遭遇的人物,但要小心选择,别选一个他更反感的)。《亮剑》作者写这个结局,可能就是想让我们看到,即使是像李云龙这样在战场上叱咤风云的英雄,在时代的洪流面前,他也是一个普通人,他的命运也可能受到那个时代的影响和裹挟。”

如果他觉得你的阅读有问题:

区分“阅读”与“认同”:
“爸,您担心我读这种小说会受影响,我明白您的好意。但我觉得,阅读一本书,不等于就完全认同书里的所有观点或者情节。就像我们看新闻,知道了各种各样的事情,但我们自己会有判断。我读《亮剑》的后半段,更多的是想了解那个年代的历史,了解像李云龙这样的人物在那种环境下的生存状态。这就像我们学习历史一样,历史本身就是复杂的,有好有坏,有成功有失败。了解这些,是为了更全面地看待问题,而不是被小说带着走。”

强调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我反而在想,正是因为李云龙的结局如此令人唏嘘,才更能激发我去思考很多东西。为什么会这样?那个年代到底发生了什么?这些问题,反而让我更有兴趣去了解更多真实的历史资料,去形成自己的判断。如果小说里写得都是尽善尽美,那反而没什么值得深思的了。”

将阅读与“了解现实”挂钩:
“您也知道,现在社会上各种信息很多,不光是小说,新闻、网络上都有很多。我觉得,通过像《亮剑》这样的作品,能让我们对过去有一个更具体、更深刻的认识,也能帮助我们在面对现在的一些复杂情况时,能有更宽广的视野,更成熟的心态。”

关键点: 用“理解”、“但是”、“我觉得”、“可能是想让我们看到”等词语,将反驳包装成你的个人思考和解读。始终保持一种探讨的姿态,而不是在争论输赢。

第三步:将焦点转移到“为什么好看”和“有什么收获”

在他对后半段的批评稍微缓和后,你可以尝试把话题引向你为什么喜欢这本书,以及你从中学到了什么。

强调小说的艺术价值:
“其实,我之所以这么喜欢《亮剑》,不光是后半段的结局,而是它整体的叙事方式。那个‘亮剑’的精神,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勇气,即使是面对绝境也敢于出鞘的决断,我觉得这是很打动人的。李云龙身上那种草根出身却又充满智慧和韧劲的劲头,确实让人印象深刻。”

强调从中获得的成长或思考:
“而且,李云龙后半生的遭遇,反而让我对‘人生不易’有了更深的体会。它让我觉得,不能光看一个人的辉煌,也要看到他可能承受的压力和困境。这种思考,我觉得对我现在面临的一些选择,或者未来可能遇到的挑战,都是有启发的。”

展现你的独立思考能力:
“我理解您对结局的看法,也谢谢您为我考虑。但我自己看完之后,会自己去想,去比较,去查一些资料。我觉得,了解不同角度的叙事,特别是那些不那么‘圆满’但却真实的部分,反而更能帮助我认识这个世界,而不是被单一的视角所局限。”

关键点: 把你的阅读行为上升到“思考”、“成长”、“认识世界”的高度,让他看到你不是在“乱看”,而是有自己的收获和思考。

一些额外的建议,让你看起来更不像AI:

1. 语气和态度最重要: 别用那种条理清晰、论证严谨的学术报告语气。说话要有起伏,要有情绪,可以稍微带点年轻人特有的那种“我真的觉得挺好的”的语气,但要克制住反驳的冲动。
2. 观察他的反应: 在交流过程中,要时刻注意你父亲的表情和反应。如果他明显很抵触或者生气,就暂时停下,换个话题,等他情绪平复了再尝试。千万不要逼他接受你的观点。
3. 用他的话来回应: 如果他说了某个词,比如“不合适”,你就可以说:“对,爸您说的‘不合适’,我理解就是觉得不够圆满,对吧?”这样显得你在认真听并且理解他的意思。
4. 故事性: 可以稍微加入一些你个人的阅读体验,比如“当时看到这里的时候,我心里也咯噔一下”,这样能让你的讲述更生动,也更有代入感。
5. 找共同点: 如果他年轻时也看过类似的书,或者对某些历史时期有过自己的观察,可以试着找找共同点,从那里切入。
6. 不要急于求成: 这不是一次谈话就能解决的问题。他的观念可能根深蒂固,你的目标是让他稍微理解你的想法,而不是让他立刻完全认同你。也许以后还有机会慢慢沟通。
7. 承认他的经验: 在合适的时机,可以适当示弱,说一些“爸,您阅历比我深多了,您说得也有道理”,这样能缓和对立。

举个例子,如果你父亲说:“李云龙最后那个下场太惨了!这都是什么小说!”

你可以这样回应:“爸,您说的‘太惨了’,我特别理解。当时我看到那里,心里也挺堵得慌。您觉得这个结局不符合他以前的功劳,对不对?其实我一开始也有这种感觉。

但是后来我想了想,作者写这个,可能就是想让我们看到,在那个年代,战争结束了,很多人的命运就不是他们自己能完全掌控的了。李云龙他是一个从战场上一步步打上来的,能力很强,但有时候说话直,不太会‘拐弯抹角’。您想想,像他这样的人,在一些讲究‘规矩’和‘程序’的时期,可能就容易吃亏。

这就像历史上一些老一辈的革命家,他们为国家付出了那么多,但最后也可能因为一些原因,晚年过得不太顺遂。小说写李云龙的结局,我觉得也是想告诉我们,历史本身就是复杂的,而且那个年代对人的影响,有时候是超越个人能力和贡献的。

我不是说觉得这个结局是‘好’的,也不是在赞美,我只是觉得,它呈现了一个更真实、更残酷的侧面,让我对那个时代以及那个时代里的人,有了更深的理解。这种理解,反倒让我觉得,像李云龙这样的人,他的一生,包括他最后的遭遇,都挺有分量的,值得我去思考。”

总结一下,跟长辈沟通的关键在于:

尊重和倾听
理解他的出发点
温和而有逻辑地表达你的观点
将你的阅读行为与思考、成长联系起来
不强求立刻认同,但求争取理解

希望这些建议能帮到你!祝你沟通顺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你应该和你父亲沟通了解你父亲认可的结局是什么样的。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