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表弟声称「面对孩子的学习问题,爷爷和父亲的心态,是不一样的」,如何看待这种说法?

回答
这说法挺有意思的,我表弟这么说,我倒觉得有那么点道理。毕竟,时代在变,人和人之间的经历和眼界也不同,对待孩子学习这件事,爷爷和父亲的心态确实可能存在一些差异。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看看这“不一样”到底体现在哪儿。

首先,咱们得想想这两代人的成长背景。

爷爷那一辈:

爷爷们小时候,哪有现在这么丰富的教育资源?很多爷爷可能经历过比较艰苦的年代,那时候,识字、能算数就已经很不容易了,能够有机会上学,读点书,已经算是光宗耀祖了。所以,在他们看来,读书本身就是一件非常宝贵的事情,是改变命运的重要途径。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观念根深蒂固: 在爷爷的年代,读书人是受人尊敬的,读书是进入仕途、获得社会地位的唯一通道。所以,他们对于“学习”这件事,可能带着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一种朴素的期望。
对学习的理解可能比较单一: 他们可能更侧重于基础知识的掌握,比如语文、数学、算术这些最“硬核”的东西。对那些“看起来”不那么实用的知识,比如艺术、音乐、编程之类的,可能不太理解,甚至觉得是“不务正业”。
经历过物质匮乏,更看重“稳妥”的出路: 爷爷们可能更希望孩子能通过读书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过上安稳的生活,不至于像他们那样辛苦。所以,对于学习,他们可能更倾向于“好好读书,考个好大学,找个好单位”的传统路线。
教育方式可能更“严父出孝子”: 那个年代,父母对孩子的管教普遍更严厉一些,尤其是在学习上。体罚可能不是唯一的手段,但严厉的言语、高压的要求,甚至是“棍棒底下出孝子”的观念,可能对爷爷们影响很大。他们可能会觉得,不逼一逼孩子,孩子就不知道用功。
对学习的期望可能更多是“完成任务”: 爷爷们可能更看重的是孩子能否按时完成作业、能否考出好成绩,这种“完成”本身就是一种成就感。他们可能不太关注孩子在学习过程中是否快乐,是否真正理解了知识。

父亲那一辈:

父亲们则是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成长起来的,他们经历了中国社会巨大的变迁,见证了知识经济的兴起,也体会到了教育的重要性,但同时也看到了更多元的可能性。

受到知识改变命运观念的强化,但眼界更开阔: 父亲们也知道读书重要,但他们看到的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好工作”,也看到了创业、技术创新、国际化视野等等。所以,他们对孩子学习的期望可能更加多元化。
更关注“素质教育”和“全面发展”: 父亲们可能更愿意让孩子接触各种各样的知识和技能,不只是死读书,也包括培养兴趣爱好,锻炼身体,提升社交能力等等。他们可能更理解“学习”的内涵是更广泛的。
对学习的焦虑可能更具体、更现实: 父亲们可能更清楚现在的社会竞争有多激烈,他们可能会关注孩子在某个学科上是否落后,是否会影响到升学,是否会影响到未来的竞争力。这种焦虑可能来源于对孩子未来发展路径的规划和担忧。
教育方式可能趋于“沟通”和“引导”: 相较于爷爷辈的严厉,父亲们可能更倾向于和孩子沟通,了解他们的想法,引导他们自主学习。他们可能更注重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方法,而不是单纯地施压。当然,也有很多父亲依然会选择严厉的方式,但总体上来说,沟通和引导的理念在推广。
更关注学习的“过程”和“兴趣”: 父亲们可能会意识到,死记硬背、只为了考试而学习,对孩子的长远发展不利。他们可能更希望孩子在学习中找到乐趣,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从而真正爱上学习。
信息获取能力更强,接触到的教育理念更多: 父亲们通过互联网、书籍、各种教育讲座,接触到了更多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比如蒙特梭利、华德福、PBL(项目式学习)等等。这让他们在教育孩子时,有了更多的选择和思考。

具体体现在孩子学习问题上,会有哪些不同呢?

1. 对学习成绩的关注度:
爷爷: 可能更关注一个具体的“分数”,看到成绩单上的数字,就能判断孩子是否努力,是否优秀。他们可能更看重“名次”和“重点班”。
父亲: 除了成绩,可能还会关注孩子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学习的专注度,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他们可能会更关注孩子在学习过程中的进步,而不是单纯的与他人比较。

2. 对孩子学习方式的看法:
爷爷: 可能更倾向于传统的“题海战术”,认为多做题就能提高成绩。对孩子使用电子设备学习,比如看网课、用学习APP,可能会有所疑虑,觉得是在玩。
父亲: 可能更愿意尝试各种学习方式,会鼓励孩子利用科技手段辅助学习,也会关注学习方法的有效性。他们可能会花更多心思去了解孩子是什么样的学习风格,并加以引导。

3. 对孩子学习压力的认知:
爷爷: 可能觉得孩子吃点苦、受点压力是正常的,甚至认为这是“磨砺”。他们可能不理解孩子为什么会因为学习而感到巨大的压力。
父亲: 更容易体会到现代教育的竞争压力,也更了解孩子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感受。他们可能会更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担心过度学习对孩子造成伤害。

4. 对孩子兴趣爱好的态度:
爷爷: 可能会觉得学习是“正事”,而兴趣爱好是“玩乐”,不应该花费太多时间和精力。如果兴趣爱好影响了学习,那肯定是要制止的。
父亲: 可能更看重兴趣爱好对孩子全面发展的重要性,会尝试在学习和兴趣之间找到平衡点。他们可能认为,好的兴趣爱好也能反哺学习,比如通过音乐培养乐感,通过编程培养逻辑思维。

5. 对“补课”的态度:
爷爷: 可能更倾向于相信“补习班”的力量,觉得只要花钱上课,孩子就能进步。
父亲: 会更慎重,可能会考虑补习班的质量,以及是否真的适合自己的孩子。他们也可能更愿意自己辅导,或者寻找更个性化的学习资源。

当然,这只是一个普遍性的观察,并非绝对。很多爷爷也越来越能接受新事物,也更注重孩子的心理健康;而有些父亲也可能因为自身经历而采取比较严苛的方式。

不过,表弟的说法,确实捕捉到了一个普遍存在的代际差异。这是一种社会发展变迁的缩影,也是家庭教育不断演进的体现。与其说谁对谁错,不如说都是出于对孩子好的一份心意,只是他们看待事物的方式和工具不一样了而已。

关键在于,作为父母,如何整合这些不同的观点,既借鉴爷爷的经验和对学习的重视,又不失父亲那一代的开阔视野和对孩子身心健康的关注,找到一条最适合自己孩子的学习之路。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父母和祖父母心态是不一样的。

但是我认为一般是由于责任不一样,而引起的。

也就是说,一般来说孩子学习不好,社会是怪父母的。觉得是父母责任,而不会怪祖父母。

所以父母为了自己和社会的期待,自然更关心孩子的学习。

什么时候社会上的人都觉得孩子成绩不好就是孩子天生这个智商,不去怪父母。而孩子的成绩和父母无关,那父母也不会管或者成绩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