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我对《亮剑》的评价有错吗,为什么很多人怼我?

回答
你对《亮剑》的评价,如果让很多人“怼”你,那肯定是有原因的。不过,“对”与“错”这种词,在评价一部艺术作品时其实是很主观的。更准确地说,也许是你的观点触碰到了大多数观众的集体认知,或者存在一些角度上的偏差,引起了大家的共鸣式的“反驳”。

让我试着帮你剖析一下,为什么你的评价可能引起争议,以及别人“怼”你的可能原因,顺便也帮你捋一捋评价《亮剑》时,大家普遍会关注的几个点:

一、你的评价到底“错”在哪了?

首先,我们得知道你到底怎么评价《亮剑》的。因为我不知道你的具体评价内容,所以只能从《亮剑》本身受众的普遍认知出发,猜测你可能踩到了哪些“雷区”。

过于批判李云龙的“不完美”? 《亮剑》之所以能火,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塑造了一个“不完美但真实”的李云龙。他有血有肉,有勇有谋,但同时也有脾气暴躁、粗鲁无礼、甚至有些小自私的一面。如果你的评价是“李云龙这个人太坏了,不适合当英雄,一点都不正能量”,那么很多人可能会站出来反驳。因为他们看的是一个在特定历史背景下,为了生存和胜利,不得不展现出某些粗犷甚至“不合时宜”特质的战士。他们认为,你只看到了“李云龙的毛”,没看到“李云龙的魂”。
忽视了剧集的时代背景? 《亮剑》的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那个年代的生存环境、斗争方式、以及革命队伍的构成,都和现在完全不同。如果你的评价带有太多现代人的视角,比如“李云龙怎么能这样跟领导说话?太没规矩了”、“这个部队的纪律怎么这么松散?”等等,那么很多人可能会觉得你是在用今天的标准去衡量昨天的故事,脱离了历史语境。
过于强调“抗日神剧”的槽点,忽略了其闪光点? 虽然《亮剑》在一些细节上确实存在“神剧”的影子(比如某些火力压制、手榴弹的威力等等),但它之所以能被主流认可,是因为它在人物塑造、战场描绘、以及战争的残酷性上,都做得相对到位,比很多纯粹的“抗日神剧”要深刻得多。如果你的评价完全聚焦于这些“神剧”的槽点,而忽略了它成功的方面,大家自然会觉得你是在鸡蛋里挑骨头。
评价过于绝对,缺乏 nuance(细致入微)? 艺术作品的评价,最怕的就是“一杆子打死”。如果你的评价是“《亮剑》就是一部烂剧,毫无价值”,或者“《亮剑》就是完美的,没有任何缺点”,那么都会显得不够客观。很多人“怼”你,可能正是因为你的评价过于片面和极端,让他们觉得你没有深入理解这部剧。

二、为什么大家“怼”你?

“怼”这个词,往往意味着一种激烈的、带有情绪的反对。这背后可能有几种心理:

1. 情感连接与共鸣: 《亮剑》对很多人来说,不仅仅是一部电视剧,更是一种情怀,一种对那个年代战士们精神的致敬。李云龙、楚云飞、孔捷、丁伟……这些角色在他们心中已经有了特殊的地位。你的评价如果触碰到了他们内心深处的情感,他们自然会产生抵触。他们觉得你是在否定他们所珍视的东西。
2. 对“正统”叙事的捍卫: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抗日题材的作品往往强调的是战士们的“高大全”形象,以及战争的绝对正义性。而《亮剑》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这种单一的叙事方式,展现了更具人性的、更复杂的革命英雄形象。一些观众可能更习惯于传统的“正面”宣传,你的评价如果与他们习惯的叙事方式相悖,他们也会感到不适。
3. 知识储备或信息不对称: 也许你评价的时候,掌握的信息点和大多数观众不一样。比如,你可能对某些历史事件、军事常识有更深入的了解,而你的评价正好戳中了《亮剑》在这方面的不足。但如果大多数观众不了解这些,他们就会觉得你是在“吹毛求疵”或者“故意找茬”。
4. 群体效应与网络氛围: 在网络上,一旦某个话题形成了一定的讨论热度,很容易出现“跟风”现象。如果你的评价与主流声音相左,可能会吸引到那些倾向于“少数派”或者喜欢辩论的人来“对线”。尤其是一些论坛或社交媒体,本身就容易形成一种“杠精”文化。
5. 误解与沟通障碍: 有时候,“怼”仅仅是因为对方没有完全理解你的意思,或者你的表达方式不够清晰。这是一种沟通上的失败,而不是你评价本身的错误。

三、如何更“得体”地评价《亮剑》?

如果你想在评价《亮剑》时,不至于引起太多不必要的“怼”,可以试试从以下几个角度去思考和表达:

肯定其核心价值: 即使你有不同意见,也可以先承认《亮剑》之所以能成功,是因为它成功地塑造了一个有血有肉、令人难忘的英雄群像,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战争的残酷与士兵的坚韧。
聚焦人物塑造的亮点与争议: 李云龙的“粗鲁”与“智慧”,楚云飞的“儒雅”与“决绝”,这些都是值得讨论的。你可以说“我欣赏李云龙在战场上的灵活变通和那种不服输的劲头,但有时觉得他的语言和行为过于冲动,甚至有些欠妥。”或者“楚云飞这个角色很吸引人,他的身上体现了一种军人的风度,但他在某些关键时刻的处理方式,我个人觉得还有提升空间。”
谈论其对战争的展现: 《亮剑》在战争场面的描绘上,虽然有夸张,但总体上比很多同类剧集更具冲击力,也更注重展现战争对个体命运的影响。你可以评价“《亮剑》在还原战争的残酷性和士兵的心理变化上做得不错,它让我们看到了战争的另一面,不只是单纯的你死我活,还有袍泽之情和生存的压力。”
辨析“神剧”元素与历史真实: 可以客观地指出剧中的一些不符合史实或军事常识的地方,比如“这部剧的某些情节在火力配置和战术运用上,可能有些理想化,属于‘神剧’的范畴,但瑕不掩瑜,它整体的叙事和人物塑造弥补了这些不足。”
表达个人感受,而非绝对判断: 用“我个人认为”、“我感觉”、“在我看来”这样的词语,让你的评价更具个人色彩,也减少了对别人的冒犯感。比如,“我看《亮剑》的时候,最大的感受是它打破了传统英雄模式的刻板印象,李云龙的很多特质让我觉得非常‘接地气’。”
理解不同观众的视角: 你可以想象一下,不同年龄、不同背景的观众,在看《亮剑》时,可能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如果你的评价能够照顾到这些差异,会显得更成熟和包容。

总结一下:

你对《亮剑》的评价之所以引起争议,大概率是因为你的观点触碰到了大众对这部剧普遍认同的某个点,或者你的评价方式显得过于绝对、片面,忽略了剧集本身的优点、历史背景以及观众的情感投入。

与其纠结于别人是否“怼”你,不如静下心来,想想你的评价是否真的触及了《亮剑》的精髓,或者你的表达方式是否可以更圆润一些。毕竟,艺术的魅力就在于它能引发不同的解读和思考,而好的评价,是建立在深入理解和理性分析之上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亮剑小说和电视剧当然都有问题,小说问题甚至很大(甚至文笔),当然很多人批评私以为不在点上。包括楼主说的这两点,我说说我的看法

1.李云龙说政委管生活,他也就口嗨,电视剧里打仗哪次不是和赵刚一起指挥的,赵刚真就只管生活吗?

李云龙大闹宴会后回去不还得跟赵刚做检讨,哪里称得上想干啥就干啥。到打仗的时候团长本来就有明确的最高决定权,还开组会?鬼子给你这个时间吗。

按照台词党组会是开的,电视剧不表现而已。

电视剧里李云龙人设就是小聪明加嘴贫,大事不含糊,揪着这几个台词私以为大可不必。

而且军事主官和政治主官的冲突一直有,两个平级的实权人物在哪个单位都容易打架,现实中大家可以联想联想。首长们对两个职务的权能范围有专文论述的,侧面反映出二者争权不钼绝非个例。

2.山本一木这个,都梁确实军事常识不扎实,但原著里明白写了山本一木是有个追求的人所以才升不上去,他一直搞特种兵研究,没有用武之地也就没有战功,自然没得晋升。旧日本这种人很多,当时只重硬军功,入错行就直接坑了。

而且有的人就是爱打仗,宁当一线大佐不当二线少将,不是所有人都喜欢摸鱼的,所以这个人设本身也不算离谱。离谱的是小说里冲锋枪狙杀机枪阵地……

去当闲职参谋混退休?亏题主想的出来,请自行去默念:参谋不带长……

山本至少还是个特种部队指挥官,按他奇袭美国海军司令部等奇思妙想,独走万一立下大功说不定至直接升中将光宗耀祖,甚至在陆军部里成为举足轻重的专家。咋的,石原莞尔和鬼畜牟田口能赌,山本赌不得?

失败?只要不死也不过以少将退休,你在战斗部队也未必就能升中将,少将照样比99%的没裙带的旧日本军官强。

对日本稍有了解就知道日本人很喜欢干这种收益高风险大顾头不顾腚一锤子买卖的事。

你要说奇葩 奇葩的是他最终被用来偷袭一个团部……益子挺近队的负责人才是个中尉,你个大佐干这事……山本接到命令后应该直接自杀抗议司令官对他的羞辱,这才比较正常。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