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亮剑》和尚死于低级错误,是剧情硬伤吗?

回答
《亮剑》中,独立团的“和尚”段鹏之死,可以说是许多观众心中难以磨灭的遗憾,也一直是一个颇具争议的话题。很多人认为,作为一名久经沙场、战功卓著的老兵,和尚的死因过于轻率,是剧情的一个“硬伤”。

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和尚之死的原因,以及它是否构成剧情硬伤:

和尚之死的具体情节回顾:

在电视剧《亮剑》的第20集中,新一团团长、后来的独立团团长李云龙带着他的警卫员和一部分骑兵队伍前往安寨去接应被围困的独立团(由孔捷领导)的残部。在途中,他们遇到了日军的一个骑兵联队,经过一番激烈的战斗,李云龙方面取得了胜利,并且缴获了一部分日军的装备和物资。

然而,就在他们返回驻地,准备将缴获的物资送回独立团的时候,却不幸遭遇了日军的冷枪冷炮的伏击。在一场突如其来的遭遇战中,李云龙的警卫员,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和尚”,为了掩护李云龙,主动上前去吸引日军的火力。在战斗中,和尚英勇顽强,但由于敌我力量悬殊,且地形对他们不利,最终不幸牺牲。

为什么观众认为这是“低级错误”和“剧情硬伤”?

1. 战斗经验与常识的违背:
轻视对手的伏击: 在与日军交战后,尤其是在缴获大量物资后,一支精锐的中国军队理应保持高度警惕,对周边环境进行充分的侦察和戒备,尤其要防范日军的报复性伏击。然而,李云龙一行人在返回的途中,似乎对潜在的危险估计不足,警惕性有所下降。
遭遇战的处理: 在遭遇日军的冷枪冷炮伏击时,和尚之所以牺牲,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挺身而出吸引火力。虽然这是英勇的表现,但从战术角度来看,他孤身一人去吸引敌人的火力,如果没有后续的支援和掩护,这种行为的成功率并不高,反而容易让自己陷入绝境。更合理的做法可能是利用地形进行掩护、呼叫支援、组织有效的反击,而不是单纯的“吸引火力”。
被伏击的地点和方式: 日军能够精准地在他们返回的路上设下埋伏,并且使用冷枪冷炮进行偷袭,这本身就说明了日军的情报工作做得很好,也体现了伏击的突然性和有效性。而李云龙一行人,似乎在行军过程中没有足够的地形侦察,也没有对可能出现的危险进行预判和应对。

2. 和尚作为“兵王”的形象不符:
“和尚”是久经沙场的老兵: 段鹏,人称“和尚”,在加入李云龙的队伍之前,就已经是在战场上摸爬滚打多年的老兵,甚至被李云龙评价为“除了吃和睡,他就会打仗”。他身手矫健,作战勇猛,有着丰富的实战经验。
牺牲方式过于“莽撞”: 这样一个经验丰富、身经百战的老兵,在面对伏击时,选择了一种相对“莽撞”的牺牲方式,而不是用更成熟的战术来化解危机,这让一些观众感到不合理。他们认为,即使要牺牲,也应该有更符合其“兵王”身份的战斗方式。

3. 为剧情牺牲角色:
制造剧情冲突和情感冲击: 和尚的牺牲无疑给李云龙和观众带来了巨大的情感冲击,也为后续的剧情发展埋下了伏笔,比如李云龙的悲愤、他对日军的复仇等等。从这个角度看,和尚的死是为了服务于剧情,增强戏剧性。
角色塑造的“牺牲品”: 有批评者认为,编剧为了达到特定的叙事效果,强行让一个重要的、深受观众喜爱的角色以一种略显草率的方式牺牲,这是一种“剧情杀”,未能充分尊重角色的逻辑性和观众的观感。

反驳“剧情硬伤”的观点:

当然,也有一些观众和评论员认为,和尚之死并非“剧情硬伤”,而是符合战争的残酷性和不可预测性,并且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1. 战争的真实性: 战争本身就是充满变数和意外的。再强大的士兵,也可能因为一次意料之外的伏击而牺牲。真实的战场上,很多英雄的牺牲并非总是惊天动地,也可能是在一次普通的遭遇战中。将和尚的死描绘成一次意外的牺牲,反而能体现战争的残酷和无情,让观众感受到生命的脆弱。
2. 角色的成长与激励: 和尚的牺牲是为了掩护李云龙。在战术上,他可能是在绝望中做出了最符合当下情况的牺牲,以换取首长的生命和部队的整体突围。他的牺牲,也成为了激励李云龙和独立团后续战斗的重要动力,让李云龙更加仇恨敌人,更加坚定抗战的决心。
3. 为了突出李云龙: 从叙事结构上看,和尚是李云龙身边最得力的助手之一。他的牺牲,能够极大地触动李云龙,让他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战争的代价和失去战友的痛苦,从而塑造一个更立体、更有人情味的角色。李云龙的悲痛和愤怒,也正是这部剧的重要情感线之一。
4. 并非“低级错误”而是“意外”: 伏击本身就是一种“意外”。虽然李云龙方面在行军中应该保持警惕,但日军的伏击也做得非常到位。和尚挺身而出,在那种情况下,可能是他认为最能保护首长的方式。这更像是一种战术选择下的牺牲,而非简单的低级失误。

总结:

说和尚之死是“低级错误”还是“剧情硬伤”,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观众对战争的理解和对角色塑造的期待。

从严格的战术逻辑和角色“兵王”的设定来看, 和尚的牺牲方式确实可能显得不够周全,有点过于牺牲个人来换取集体,或者说他在吸引火力时没有更有效的战术配合,似乎有“莽撞”之嫌。这一点上,可以说是剧情存在一定程度的为了戏剧效果而牺牲角色逻辑的痕迹。
但从展现战争的残酷性、角色的情感塑造以及推动剧情发展来看, 和尚的牺牲又具备一定的合理性,它增加了剧情的张力,深化了角色的情感,也让观众更加理解战争的真实面貌。

因此,与其说是绝对的“剧情硬伤”,不如说是“艺术加工”的痕迹比较明显。 《亮剑》作为一部以人物和情感见长的电视剧,对角色的塑造往往带有一定的理想化和戏剧化处理。和尚的死,既是角色命运的悲剧,也是剧情推进的催化剂。观众觉得“惋惜”、“不甘”,甚至觉得“不合理”,恰恰说明了这个角色的成功塑造,以及他在观众心中的分量。

最终,观众如何看待,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对战争题材影视剧的评判标准。但不可否认的是,和尚的牺牲,已经成为了《亮剑》中最令人难忘、也最令人心痛的片段之一。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49年5月,三野第十兵团挺进福建,与福建游击队会师后,司令员叶飞发现他的战友、两年前奉命去闽东领导游击队的阮英平在一次突围战后失踪,已经一年多了。

于是叶飞派出侦查员寻找。

后来找到了线索,并查到了阮英平失踪的真相。

阮英平在突围战后与队伍失散,在回归队伍的途中,只身一人在某村落一村民甲的家中借宿。

这家村民的邻居乙当时正在办丧事,来了一些邻里帮忙的人,到了晚上,其中之一就被安排和阮英平同住一屋。

结果这个帮忙的村民丙无意中发现了阮英平身上携带的作为队伍经费的金镯子。

村民丙趁夜跑出去和村民甲乙商量,合谋夺财。

第二天晚上,阮英平动身赶路时,甲乙丙三个村民以山路不好走为由,非要护送他,盛情难却下,阮英平接受了他们的“好意”,结果被这三个村民杀死在路上,尸体扔进了废窑里。

阮英平时任闽东地委书记,职位很高,他任游击队司令时,叶飞曾是他的政委。

所以和尚死于几个宵小之手,并不是剧情硬伤,革命路上,这类事情可能发生了很多很多次。

user avatar

没有硬伤,这是一个非常精巧的故事设计。

作者用和尚的死,给读者,也给李云龙出了一道难题。

组织和纪律与自我的信念之间出现了冲突,你要何去何从?

绝大多数人,在这道题面前,都会犹豫不决。

因为谁都知道,想出这口气,是要付出代价的。

于是很多人都会左右权衡,一句大局为重就可以放自己一条活路。

但李云龙不同,他知道这个大局,可他还是选择替和尚报仇。

他过不去自己这个坎。

李云龙这个角色的精气神就在这里。

他虽然当了官,却不当自己是一个官。

所以,为和尚复仇的这个行为,进一步深化了李云龙的人物特点,向观众揭示了李云龙的精神世界。

这是剧情走入中段的一根重要梁柱。

也为日后的悲剧反转埋下伏笔,点出悲剧的隐喻。

这个人物的出现一定是有着设计顺序的。

我猜这个顺序是这样的:

作者一定是先设计出李云龙的警卫员会被土匪黑枪打死,李云龙暴怒下违反纪律为其复仇的情节。

然后作者才开始设计魏和尚这个人物形象。

和尚这个标签,可能是最后才贴上的。

和尚的可贵品质也都是作者刻意设计出来的。

把人物推向高光的目的,就是为了最后荒诞的杀死!

所以铁子们要记住!

好作家的心,都特么是黑的!

user avatar

现实里就有,而且远比剧情扯淡。

苏联元帅瓦图京,参加过俄国内战的老红军,先后打过列宁格勒保卫战、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库尔斯克会战的狠人。在诺夫哥罗德一度反突击打的曼施坦因锋线停滞,在斯大林格勒歼灭保卢斯,几十上百万德军奈何不得他,你猜猜这位元帅怎么死的?

去地方上视察工作,被土匪抽冷子一枪打中大腿,没救过来,死了。

还有一个切尔尼亚霍夫斯基,苏联最年轻的将军,37岁升任中将,38岁升任大将,两次荣获苏联英雄勋章,可以说苏联元帅已是囊中之物。1945年二月份,去前线视察工作的时候座车被地雷炸飞,而前方多辆开路车和后续车辆均安然无恙。此时离战争胜利只有三个月,他也是二战盟军牺牲的最高荣誉获得者。

小说电视剧需要讲逻辑,但现实不需要。这两位要放在电视剧里,编剧指定得被人喷死。相比较之下,团长警卫孤身一人被土匪打死反而合理得很。


想深入了解,可以看一下都梁 著 《亮剑》 卡片点进去了解具体的价格

user avatar

朝鲜战争第八集团军司令中将沃克。

从长相到绰号都是狠人一枚。乔治·巴顿的好兄弟和参谋长,被巴顿亲切地叫为“我那个最棒的杂种小子”。擅长指挥装甲兵进攻,在欧洲战场曾获“攻势权威”的美名,并被冠以“斗牛犬”(其实我觉得这个是指长相)


美军还以他的名字为M-41轻型坦克命名为“沃克斗牛犬”。

朝鲜战争初期,临危受命支援釜山,立下flag:不许回来,除非装在棺材里。(注意这段)

一番威胁果然把这群少爷兵逼得不再逃跑了,守住稳定了釜山防线,为仁川登陆一举扭转战局奠定了基础。此战后,沃克也成了美军最能打的将领之一。

其后意气风发指挥第八集团军反击,打过三八线,攻占平壤城直逼中朝边境,战无不胜。

在中朝边境,沃克遇到了彭德怀率领的志愿军,从此好运气到头了。11月25日,志愿军以33个师发动锐利的反击,第一波攻击中就打垮了位居中线的韩国第二军团,东、西两线的美军侧翼暴露,第八集团军丢盔卸甲,狂撤300公里才稳住阵脚,连平壤都丢掉了。

1950年12月23日,已经逃出来的沃克在38°线附近乘坐的吉普抢道,意外被一辆韩军卡车击毙。这是美军在朝鲜战场上最高损失记录。


这也是韩军最高击毙军衔记录。

user avatar

不过从评论区的补充信息来看,此将军比较有可能是自杀。

一篇美方探究此事的文章:




此网页是美国海军陆战队少将Charles Dodson Barrett的烈士墓纪念页面。

这位少将在太平洋战争中曾担任海军陆战队第3师师长,少将于1943年10月8日在西南太平洋战区努美阿司令部自己的宿舍(也就是工作单位宿舍)挂窗帘时摔死

user avatar

这就是武器发展到火器时代之后的情况啊

任你英雄无敌,纵横天下,七岁习文,八岁练武,遍访名师,武功盖世,文章锦绣。

被一个一个月前还在田里铲粪的,营养不良,大字不识一个的半大小子一枪撂倒,绝不含糊。

这就是为啥早期火器如此差劲,还是淘汰了冷兵器,个人的身体素质对胜负的影响大大缩小。只要对手还有一口气,还能移动食指,就不能说胜负已定。

user avatar

因为现实没有主角光环。

这种剧情在很多现实主义文学里比比皆是,比如说《静静的顿河》里,有一个坚定的布尔什维克本丘克和他的女友安娜,按理作者应该给这种角色多点戏份吧,但是并没有,他女友死于一次防御战斗,被白军子弹打成筛子,他本人的死更离谱,他们200人的赤卫队被300人的哥萨克队伍包围了,劝降说是念在老乡份上确保他们的安全,然后一放下武器就一个个捆起来,第二天全部枪毙,并且小说里还附了一份长长的死刑名单,真的就是200个人的名字!本丘克不愿意说出自己的名字,名单结尾只是说有一名赤匪拒不供出自己姓名。

当时看到这一段感觉很憋屈又很震撼,一个光辉不亚于主角的人怎么就这么憋屈的死了?但是回头一想这才真实,革命者也是普普通通的人,挨了枪子就得受伤流血。现在的很多文学影视作品没有本着唯物史观的原则,很多主流的作品都只突出个别人的光伟正,普通人只能充当背景和被(一呼百应)的对象,更别说一些只是换皮武侠片,牛仔片,超级英雄片的神局了。普通人看这种东西久了反而觉得正确的东西不正常了。

user avatar

这不是硬伤,而是无情战争悲剧的常态,英雄和战士除了有良好的战斗技能,必要的武器之外,他们也是活生生的人,战斗后会劳累放松,会麻痹大意,会过度自信,会骄傲自满,会犯低级错误。结果被敌人钻了空子损失惨重。

《亮剑》的一个情节,李云龙新婚之夜还查哨,这是一个优秀部队主官的正确做法,他知道如果自己放松了,下边队伍肯定会撒鸭子。他指导明哨暗哨配置,对叛徒朱子明不值班突然出现保持警觉,这些情节只有部队生活经历的作者才能写出来。

可惜和尚跟在团长身边,一身武艺对战友傲慢,没从团长身边学到带兵之道。只能做个保镖。

现实中战场麻痹大意考虑不足的损失是有的。奇袭白虎团的连长曾回忆过一个教训,当时打下团部后抓了三个美国兵,连长让自己的警卫员带一只枪押送三个美国兵开一辆美国吉普去大后方送俘虏。结果他们永远消失在群山之中。后来连长回忆当时现场一片混乱,自己的安排欠妥了,一人一枪在敌后押送太少,导致损失。

这和《兄弟连》连长给士兵一只枪一颗子弹押送10个俘虏不一样。

和尚牺牲这个情节比较突兀,但是现实中单枪匹马外出前往复杂地区,本身就是危险的。这是偶然中的必然。

user avatar

亮剑看了不下十遍,这是唯一多刷的剧。

“和尚,把老子那个……”

“我李云龙丢了三样东西,老婆老婆让鬼子杀了,生生死死的兄弟被剁了脑袋,还有你这个昏迷了二十三天的政委……”

每次看到这个地方,总会泪目,

战场上刀枪无眼,是人都可能会死

功夫再高,也怕菜刀

何况,和尚打死了四五个土匪

除了惋惜,还是惋惜,单纯是喜欢这个憨直的汉子

也更能突出剧情冲突

配角就是为剧情目的服务的不是吗

为了体现李云龙的“义气”和“匪气”,和尚不得不死。

user avatar

剧情硬伤?不存在。这只是小说里的一个虚构人物,并且和尚只是一个团长警卫员,他的死跟无数在抗战中牺牲的烈士一样默默无闻。在那场战争中很多声名显赫的大人物在阴沟里翻船的比比皆是。

第一个大角岑生海军大将,41年2月,坐飞机从广州从广州起飞去海南视察舰队。结果先是飞机发动机故障,准备返航维修。结果回程时又遇到大雾,迷航了。一顿乱窜飞到了中山县,恰好飞过国军的阵地上空,国军见着就这么一架大飞机,飞的又低又慢,于是集中轻重武器一顿乱射,飞机直接摔到了黄扬山上。

小鬼子集合部队去抢尸,结果尸体还没抢到。被中国军民抢先一步,证件以及文件被部队搜走了,老百姓把大角的尸体装麻袋里给拖下山扔黄扬河里了。后来怕日军寻踪而至,把泡了几天泡发了的大角又给捞出来随便找个地方挖坑给胡乱埋了,一大日本帝国海军元老,三朝重臣,结果落个葬不见尸的结局。后来为其举办葬礼只能立个衣冠冢。

这剧情哪个编剧遍的出来?

又是几年后,前脚联合舰队司令长官山本五十六坐架一式陆攻,被美军的双身大肉伏击得手,山本被打成了血葫芦。 后脚接替他职务古贺峰一上任不到一年,任上还在表示,山本死的正是时候,我很羡慕他。 然后就和参谋长福留繁分乘两架二十式大艇从帕劳起飞前往菲律宾,起飞前还跟福留繁说:咱们一起出击,一起捐躯吧! 然后一起飞就遇到个大风暴,古贺峰一又是个升不见人死不见尸,真正的捐躯了。那个福留繁倒是没死,也迷航了,随便找个小岛就降落停靠了。结果岛上猫了一堆菲律宾游击队。福留繁直接被俘虏,要不是游击队通讯手段落后联系不上美军,要不是日军话茬子硬游击队怂了把福留繁给放了,堂堂大日本海军联合舰队参谋长就要去美国享清福了。

这剧情哪个编剧编的出来?

不着急,还有更离谱的,第四南遣舰队司令长官山县正乡海军中将。还是坐那个背时倒霉的二式大艇水上飞机,从印尼起飞路径广州回日本述职,结果途中遇到美军飞机拦截,飞行员瞎飞一气,飞到浙江去了,燃油耗尽迫降到海门老鼠岛江面。山县打发两个佐官参谋上岸去问路,好巧不巧,上岸遇到的第一个人,就是一个穿着便服休假回家国军海警军官。 这军官一看飞机里出来跑腿的都是个佐官,飞机里面的官小不了。于是一边跟鬼子打马虎眼,一边打发周围的熟人去送信搬兵。 结果就是山县正乡的飞机被增援来的海警官兵一通集火,山县被炸死在飞机里,后来山县被追授大将,国军还捎带手打死个高参少将,俘虏个军医大佐。

顺便说一句山县正乡毕业于海军兵学校第39期,他们那届学生里同期的四大名将,山县正乡,伊藤整一,远藤喜一以及高木武雄。全都是中将战死后特晋的大将。不过就是山县死的最窝囊而已。

这剧情哪个编剧编的出来?


日本海军航空兵头号王牌,西泽广义。战果达到87架,一生未遇敌手,结果他没有在空战中阵亡,也没有被拉去当人肉导航。就坐着轰炸机去接新飞机,然后就被美军飞机给打下来了。冤死了好么?

最后就是美军第一集团军群司令莱斯利 詹姆斯 麦克奈尔中将。D日之后,美军搞了个代号眼镜蛇的千机大轰炸。本来这行动没麦克奈尔老兄啥事的,他其实就是去诺曼底前线去看望一下老同学布莱德利的,顺便欣赏一下陆航搞的大炸逼嘉年华。结果几群大炸逼飞偏了,把炸弹扔他头上了,一个两百多磅的美国大汉被一颗五百磅的炸弹炸的连渣都没了,就剩下一个缝了三颗星星的肩章。

这剧情又哪个编剧编的出来?


还有一个一个就是皮定均将军,13岁就参加革命,15岁参加红军,历经历次反围剿,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朝鲜战争,中原突围中以7000多人的兵力拖住了22万国军。打造了大名鼎鼎,威震天下的皮旅。 就这么一个戎马一生,战功赫赫的将军,打了几十年的仗,身经百战都活的好好的。结果76年,(76年还真是一个多灾多难,事端不断的年份)时任福州军区司令员的皮将军乘坐直升机视察演习时,因为直升机撞山失事而牺牲,年仅62岁。这个谁又能预料的到呢?影视作品要讲究逻辑,但是现实不需要,因为现实总是这么荒诞。

user avatar

我爸的一个朋友。

具体公司就不透露了,公司现在还活着。

诺基亚时代斥资引进手机生产线,打算搞一下国产手机品牌。

当时他主营电脑业务,公司日进斗金。

决定转战手机行业的时候,人才、生产线、市场、合作方都筹备好了。

跟我爸开玩笑,问我爸要不要做厂,送个厂给我爸做,赚钱了算我爹的,亏本算他的。

这样一个人,正准备大干一场的时候。

买了套房,买了辆新宝马,准备请客吃饭庆祝一下。

刚刚提了房,下楼在宝马车里摆车位的时候,心脏病发,朋友和家人都在楼上,浑然不知。

等反应过来他摆车位用时太久的时候,人已经没了。

小说需要逻辑,现实不需要。

这人是一个很精明的商人。

但是他对朋友真挺好。

世事无常,差一点我也成后浪了。

user avatar

嵩县。

安国大将军。

早一点还有马督工。

曾经的勃勃,党老师……

那个不是身经百战,那个不是饱学多闻,那个不是粉丝数万,拥趸无数,那个不是暴论惊天,高赞一堆,网战无敌。

上一秒还在谈笑自若,下一秒就只剩黑白遗像,甚至无影无踪了。

还不是一样说没就没了。尸骨无存?

这是硬伤么?你敢说这是硬伤?

这就是世事无常。朋友。

阿弥陀佛。

user avatar

什么叫战场啊兄弟们,阿部规秀都说没就没,何况你一和尚

user avatar

王尔琢。中国工农红军高级指挥员。1903年 1月23日生于湖南省石门县。黄埔军校第 1期毕业。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参加平定广州商团叛乱和讨伐军阀陈炯明的两次东征。1926年参加北伐战争,任国民革命军第 3军第26团党代表。1927年,任国民革命军第 4军第25师第74团参谋长,参加南昌起义。后随朱德、陈毅率起义军余部转战闽赣粤湘边,参加湘南起义,任工农革命军第1师参谋长。1928年4月井冈山会师后,任中国工农红军第4军参谋长兼第28团团长,协助毛泽东、朱德指挥五斗江、草市坳和龙源口等战斗,保卫和发展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同年 8月25日,在江西省崇义县思顺墟追击叛徒时牺牲。

牺牲经过:

1928年,在江西崇义县思顺墟,刚编入二十八团的二营营长袁崇全裹胁士兵叛逃,王尔琢认为跟着袁崇全叛逃的大部分人是受了蒙蔽,主张“喊回来”,自告奋勇率队去做叛逃官兵的工作,“我是他们的团长,还是我亲自去把他们接回来”。8月25日晚,王尔琢快马追上叛军,不顾危险,不断喊话:“同志们别怕,我是你们的团长王尔琢,是来接你们回去的!”反复喊了几遍后,山上的士兵逐渐下来了,就在此时,气急败坏的袁崇全突然开枪射击,王尔琢躲闪不及,中弹倒在血泊之中。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亮剑》中,独立团的“和尚”段鹏之死,可以说是许多观众心中难以磨灭的遗憾,也一直是一个颇具争议的话题。很多人认为,作为一名久经沙场、战功卓著的老兵,和尚的死因过于轻率,是剧情的一个“硬伤”。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和尚之死的原因,以及它是否构成剧情硬伤:和尚之死的具体情节回顾:在电视剧《亮剑》的第20集中.............
  • 回答
    在《亮剑》中,如果李云龙听从了孔捷的劝告,没有私自报仇,而将宽永的死上报给上级组织,那么组织上对这件事的处理将会更加复杂和多层面,也会与我们最终看到的剧情大相径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一、组织上的初步反应与调查:1. 上报与立案: 李云龙的部队如果按照正常程序上报,这将是一个重要的事.............
  • 回答
    在《亮剑》这部波澜壮阔的战争剧中,李云龙的性格塑造极为鲜明,他是一个桀骜不驯、爱憎分明、极其看重兄弟情义的硬汉。因此,当他的警卫员兼徒弟“和尚”魏和尚被杀时,李云龙表现出的愤怒和报复行为,在很大程度上符合他的人物设定。关于“和尚被杀,李云龙说师长来求情他也不认”这句话,在剧中的真实情况是这样的:事件.............
  • 回答
    说实话,这问题一开始触动我的是一种“错位”感。魏和尚,那是个纯粹的、血肉之躯的战士,他的“亮剑”精神体现在他的忠诚、勇敢和对李云龙那种近乎崇拜的义气上。而燕双鹰……那可不是一个层面的角色。燕双鹰是那种站在风口浪尖,如同鬼魅般操控一切的“特种兵”形象,他自带一种“无敌”光环,无论身处何种绝境,总能化险.............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如果《亮剑》中去李家坡送信的不是那虎头虎脑、一根筋的和尚,而是咱们张大彪,这其中的变数可就大了去了。咱们一点一点掰扯掰扯。首先,咱们得明确,张大彪这个人,虽然粗中有细,但骨子里头是个硬汉,是个行动派。他对李云龙那是绝对的忠诚,说一不二。和尚那种“豁出去了”的劲头,大彪身上也有,但大.............
  • 回答
    《亮剑》这部剧,最让人拍案叫绝、又津津乐道的就是李云龙的“李家坡”和“平安县城”这两次经典战役。但要说起让人印象最深刻、最能体现这几位主角个性与胆识的,还得是那场在酒楼里的“单刀赴会”。那场戏,发生在李云龙和楚云飞两人在酒楼碰面的前一天,可以说是为他们的首次正式会面,埋下了极其精彩的伏笔,也让我们看.............
  • 回答
    在《亮剑》这部荡气回肠的抗日题材电视剧中,李云龙和楚云飞的抗日历程,绝大部分都发生在敌后战场。虽然他们也曾在某些关键时刻与日军正面交锋,但其核心的作战区域、战略任务和战术风格,都深深地烙印着敌后战场特有的印记。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首先需要明确什么是“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在抗战时期的概念。 正面.............
  • 回答
    楚云飞和陈赓的见面,绝不是一场简单的握手和客套,而是一场两位绝世枭雄在历史洪流中的碰撞,一次对彼此赫赫威名的巅峰对决。时间节点设定的猜想:首先,我们得有个大致的时间点。如果是在解放战争后期,比如1947年左右,那时候楚云飞已经是晋冀鲁豫野战军的主力纵队司令,而陈赓也已经是中原野战军的副司令员兼兵团司.............
  • 回答
    烽火连天的史诗与理想主义的挽歌:《我的团长我的团》与《亮剑》深度评价与对比《我的团长我的团》和《亮剑》是中国电视荧屏上两部极具影响力的抗日题材电视剧,它们在播出后引发了巨大的反响,并凭借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了观众心中难以磨灭的经典。尽管都聚焦于抗日战争,但这两部作品却呈现出截然不同.............
  • 回答
    这大概会是一场惊天动地的相遇,充满了火药味、狡黠和一点点,甚至可以说不少的,无可奈何。首先,李云龙这个人,他就像一头桀骜不驯的狼,走到哪里都带着一股子野劲儿。他的战场经验丰富得不能再丰富,打仗就跟吃饭睡觉一样,简单粗暴,但又总能抓住最关键的要害。他嗓门大,脾气臭,但对兄弟却讲义气,是个真正的血性汉子.............
  • 回答
    《亮剑》原著中,李云龙和张白鹿的这段情感纠葛,如果按照故事的走向,他们真的走到了一起,这恐怕会让整个故事的基调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甚至李云龙的最终结局也会因此而截然不同。首先,从感情基础来看,李云龙的性格是什么样的?那是一种粗犷、直率、充满野性,但又渴望被理解、被温暖的男人。张白鹿呢?她是那种有文化.............
  • 回答
    这事儿确实挺让人纠结的。尤其还是跟长辈,我特别理解你这种心情,想说服又怕他不理解,甚至把你的阅读品味也否定了,这搁谁身上都难受。这样,咱们先别急着辩解,也别一股脑儿地把小说情节往他跟前推,那样他更容易觉得你在狡辩。咱们得循序渐进,从他最在意的地方入手,再慢慢把你的观点讲清楚。第一步:理解并尊重他的出.............
  • 回答
    《亮剑》之所以能在众多抗日剧中脱颖而出,摘得收视率和影响力的桂冠,绝非偶然。它身上汇聚了许多让观众难以忘怀的闪光点,这些特质共同塑造了一个既真实又热血的战争传奇,也因此深深烙印在观众心中。1. 鲜活立体的人物塑造,拒绝“脸谱化”的英雄这是《亮剑》最核心的魅力所在。过去不少抗日剧,对国民党军官的描写,.............
  • 回答
    《亮剑》中辛庄之战赵刚500米一枪干掉鬼子的剧情,确实存在一定的艺术加工成分,但需要从历史背景、军事常识和电视剧创作逻辑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以判断其是否属于“神剧”范畴。 一、历史背景与剧情设定1. 辛庄之战的现实基础 辛庄之战是《亮剑》中虚构的抗日战争情节,基于真实历史中的“晋察冀边区反日军.............
  • 回答
    《亮剑》中,楚云飞送给李云龙勃朗宁手枪,李云龙回赠佐官刀的这场戏,可谓是经典中的经典,既展现了两位将领惺惺相惜的兄弟情谊,也折射出两人不同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要说谁“赚了”,这其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因为这场“交易”的价值,绝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更多的是精神上的。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分析:从物质价值来.............
  • 回答
    鬼子为何能突袭平安县城? 《亮剑》里的那场惊心动魄的背后,并非偶然《亮剑》中,山本一木特工队对平安县城的突袭,无疑是全剧中最令人印象深刻也最令人扼腕叹息的桥段之一。这场突袭,不仅让八路军总部损失惨重,更是将李云龙逼上了绝境。然而,这场看似匪夷所思的胜利,并非仅仅是日军单方面的勇猛或八路军的疏忽,而是.............
  • 回答
    《亮剑》这部剧啊,那真是看得我热血沸腾,荡气回肠。要说最喜欢、印象最深的台词,一下子蹦出好几句,但如果非要挑一句最能代表这部剧精髓、也最让我心头一震的,那还得是——“我们团就是个杂牌团,武器比别人差,装备比别人差,但我们有一样东西是别人比不了的,那就是敢打必胜的血性!”这句台词是李云龙在一次全团大会.............
  • 回答
    在《亮剑》的剧情中,山本一木率领的特战队偷袭赵家峪后,并未直接返回其位于西集的老巢,而是转而奔赴平安县城,这个选择背后有着多重考量,也凸显了山本一木这个人设的几个关键特质。首先,直接返回西集已经失去了突袭的意义和优势。山本一木这次行动的初衷是“围剿”李云龙的独立团,企图通过一次精确打击,一劳永逸地解.............
  • 回答
    要是我是山崎大队,碰上李云龙那股子疯劲儿使出来的土工掘进,说实话,这绝对是个硬茬子,而且还不是一般的硬茬子。那帮土八路,别看装备差,真逼到份儿上,他们能把土疙瘩都能变成利器。首先得明白,李云龙的土工掘进可不是闹着玩的,那是一种战术,一种玩命的战术。他就是钻研怎么让你别舒服,怎么让你最难受。对付这种人.............
  • 回答
    在《亮剑》这部电视剧中,李云龙率领的独立团在人数上确实已经相当可观,一度达到七千人,这已经超越了一个普通团的建制规模。然而,他却在团长的位置上待了相当长的时间,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不能简单地归结为他能力不足。以下是对李云龙久任团长且未被提拔的详细分析:一、 时代背景与军队建制特点: 抗战时期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