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史学界将从临安失陷到崖山海战这段时期并入南宋,却不将南明政权并入明朝?

回答
史学界对于将临安失陷至崖山海战这段时期并入南宋,而南明政权却不被视为明朝的延续,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政治以及学术上的考量。这种区分并非随意为之,而是基于对政权合法性、统治疆域、国家延续性以及历史叙事连贯性的不同判断。

一、 南宋的延续性:政治合法性与政权的“正统”

南宋政权虽然在1127年“靖康之耻”后,由宋高宗赵构在南京(今商丘)称帝,随后迁往临安(今杭州),但它始终是北宋政权的合法继承者。皇室血脉得以延续,国家体制(尽管有所变化)得以保留,官僚体系和社会结构也基本承袭。即使经历了北方的沦陷,宋朝的法统和象征也从未真正中断。

皇室传承与合法性: 宋朝的皇位传承是明确的,从北宋末代皇帝宋钦宗的弟弟赵构即位,再到后来的皇帝,都遵循着宗法制度。这种血脉的延续是衡量政权合法性的重要标准。即便国都南迁,丧失了大片疆土,但统治者依然是“大宋”的皇帝,国家名号未变,政权延续的逻辑清晰可见。
延续的政治体制与国家认同: 南宋保留了北宋的中央集权体制、官僚制度、科举制度等,虽然疆域大幅缩小,但国家机器仍然运转。更重要的是,社会大众和士大夫阶层普遍认同南宋政权是“宋”的延续,这种国家认同感是历史传承的重要基石。临安作为首都,是“大宋”的政治中心,而非一个临时性的流亡政府。
历史叙事的连贯性: 从北宋到南宋,虽然经历了巨大的变故,但历史叙事上是连续的。史书会将两宋视为一个整体,只是根据地理位置和时间点进行了划分。临安失陷后,宋朝的残余力量在张世杰、陆秀夫等人的领导下,继续抵抗元朝的入侵,直至崖山海战的悲壮结局。这一过程,是宋朝覆亡的最后阶段,是作为“南宋”这个国家存在的时间线延续。

二、 南明的断裂性:合法性的争议与政治的“正统”断层

与南宋不同,南明政权的情况要复杂得多,其被排除在“明朝”正统延续之外,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政权合法性的继承问题: 明朝在1644年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祯皇帝自缢后,政治体制实际上已经崩溃。随后出现的南明政权,虽然是由明朝宗室成员在南方拥立的,但其合法性的基础却异常薄弱且充满争议。
皇位继承的混乱: 崇祯皇帝没有留下明确的皇位继承人。诸位宗室在南方各自为政,互相攻伐,出现了“四镇”、“四王”等多个拥立政权,如弘光、隆武、永历等。这些政权之间缺乏统一的领导核心,相互拆台,使得“明朝”的法统难以在一个统一的旗帜下延续。
缺乏广泛的认同: 相较于南宋,南明政权并没有获得广泛的社会和士大夫阶层的认同。许多地方势力拥护南明,更多的是出于地域利益或反对清朝统治的共同目标,而非对某个具体政权的忠诚。许多士大夫选择隐居或与新政权合作,使得南明的政治号召力大打折扣。
统治疆域与国家力量的局限: 南明政权始终未能有效控制中国的大部分地区,其统治范围局限于南方少数省份。它在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于各地藩王、地方军阀和有限的军队来维持统治,缺乏统一的国家机器和强大的军事力量来对抗清朝。这种“割据”性质使得它更像是一个地方性的反抗力量,而非全国性的国家政权。
历史叙事的断裂: 史学界通常将明朝的灭亡节点定在1644年崇祯皇帝的自缢,或者北京城的陷落。随后的南明虽然是明朝宗室建立的,但由于其短暂、混乱、缺乏实际控制力和最终的失败,其历史叙事更多地被视为明朝灭亡后的余绪,而非明朝的延续。在很多史书中,明朝的政治主体就此结束,南明则被独立出来,作为一段“亡国”时期的历史来记载。
清朝作为“正统”的叙事: 许多早期和主要的史书是由清朝官方编纂或支持编纂的。为了论证清朝统治的合法性,这些史书往往会将清朝视为中国历史的“正统”继承者。在这种叙事框架下,将南明视为明朝的延续,就等同于承认了南明的“正统”地位,这与清朝的政治需要相悖。因此,南明政权在清朝的史书中,往往被描绘成“伪政权”、“流寇余孽”等,其历史地位被故意矮化和边缘化。

三、 历史学界评价标准的演变与学术共识

历史学界的划分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研究的深入和史学理论的发展而演变的。

“国家”概念的界定: 对“国家”的界定,通常包含主权、疆域、人口、政治组织和国际承认等方面。南宋虽然疆域缩小,但仍然是一个拥有明确政治组织、继承法统、以及相对稳定统治和承认的“国家”。而南明在这些方面都存在严重缺陷,其“国家”属性的完整性受到质疑。
“正统”论的讨论: 历史上的“正统”论是复杂的,既有血脉传承,也有政治实际和意识形态的认同。南宋在血脉和政治实际方面都具备了连续性,其“正统”地位相对稳固。南明的“正统”地位则因为内部分裂、缺乏实际控制和外部清朝的强大存在而受到根本性的挑战。
对比与总结:
南宋: 临安失陷到崖山海战,是宋朝政权在北方沦陷后,在中国南方进行抵抗的最后阶段。虽然国力衰弱,疆域缩小,但政权名号、皇室血脉、政治体制和国家认同基本延续,被视为宋朝历史的有机组成部分。
南明: 北京陷落后,明朝的中央政权实际已经瓦解。南方诸宗室政权各自为政,缺乏统一的领导和广泛的认同,统治范围狭窄,最终被清朝消灭。其历史定位更偏向于明朝灭亡后的“残余势力”或“地方反抗”,而非明朝本身的延续。

总而言之,史学界将临安失陷到崖山海战这段时期并入南宋,是因为这段时期是宋朝政权在中国南方延续其法统、进行抵抗的完整过程,具有政治合法性和历史连贯性。而南明政权则因为其政权合法性的混乱、政治分裂、统治疆域的局限以及历史叙事的断裂,未能被视为明朝的直接延续,而是作为明朝灭亡后的一个历史时期被独立看待。这种区分,是基于对政权性质、历史连续性以及学术研究共识的综合判断。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首先,目前国内史学界对明朝灭亡时间的界定也有不同的看法。比如明史学会副会长毛佩琦教授,他主张明朝亡于弘光而不是崇祯。他曾在百家讲坛做了一个《明十七帝疑案》系列节目,将弘光纳入明朝范围内,承认其为明朝第十七位皇帝。

在明朝末年,李自成军队攻克了北京,崇祯皇帝在煤山自缢而死。清朝军队进入北京,占领北京城,明朝还不能算做灭亡。明朝南京弘光政权继续存在,江南的大片土地,仍然在明朝的势力控制之下。明朝的军队和大臣们,又在南京拥立了一个叫做弘光帝这样的皇帝,年号叫做弘光,我们叫他弘光帝。这个弘光帝他仍然是明朝各派势力、各个宗室都承认的正统的中央政权。弘光帝的政权结束了,明朝才算灭亡。

著名明史学家吴晗在他的《爱国的历史家谈迁》一文中也认同明朝亡于弘光。

同一天明宗室福王入南京,过了十二天作了皇帝,改次年年号为弘光。第二年五月清军入南京,弘光被俘,明朝亡国

那为何大部分人不承认南明。从很大程度上来说,一个朝代的定位取决于继任者对其的评价。按照正史来看,元朝修《元史》,承认三少帝,而清朝修《明史》从自身正统性出发,不承认南明三帝。清朝自顺治二年五月就正式开馆修《明史》,而那时弘光帝仍在南京控制着半个中国。清朝此举目的很明确,以修明史来宣告明朝灭亡,以此否定南明政权的合法性,满足自己的政治目的。这等于给史学界不认同南明为明朝延续定下了一个基调。

到了本朝,关于南明的定位问题更显得有些敏感。南明这个存在和前朝太过相似,首都南京覆灭后在大陆节节败退,最后退守台湾。如果承认南明为明朝正统的延续,岂非承认。。。钱海岳就是因为写了《南明史》一书,被诬为宣传蒋介石反攻大陆,被推下明孝陵摔死。

从实质上看,南明诸帝也要分开讨论,弘光时期政府的运作和原先的北京政府没有任何区别,除新设四镇外,仍旧是一个传统的文官政府。弘光之后,隆武与鲁王、绍武与永历之间互相对立攻伐,没有一个共同的君主,稳定的中央,需要依赖某几位武将生存,其性质更像是地方武装割据势力,而非一个真正完整的政权,其合法性显然无法与弘光相比。

以我看来,最严谨的说法明朝灭亡至少要到弘光。首先,按照父死子继兄终弟及的继承法,崇祯诸子下落不明,光宗一脉断绝,光宗之弟福王一脉是最合法的继承者。第二,南京是明朝留都,作为二都之一,有和北京一模一样的一整套官僚体系,整个中央系统都不需要重建,政府延续了北京政府的运行模式。第三,福王建立的中央政权,受到所有明朝臣民的一致认可,认同其为明朝法理的延续。所以福王南京登基,得位极正。并且当时明朝政府事实上仍控制着大半个中国,地方官僚体系也能较好的运转,怎么也算不得灭亡。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史学界对于将临安失陷至崖山海战这段时期并入南宋,而南明政权却不被视为明朝的延续,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政治以及学术上的考量。这种区分并非随意为之,而是基于对政权合法性、统治疆域、国家延续性以及历史叙事连贯性的不同判断。一、 南宋的延续性:政治合法性与政权的“正统”南宋政权虽然在1127年“靖康之耻”.............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水浒传》人物塑造和情节安排上的一些关键点。 很多人觉得史文恭武艺高强,又在《水浒传》中被塑造成一个非常难缠的角色,活捉他之后不加以招降,而是直接处死,确实让人觉得有些“浪费”。但如果咱们深入聊聊,就会发现这事儿并不像表面看起来那么简单,梁山的好汉们不招降他,其实是“情理.............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为什么如今的语言学界主流不再将阿尔泰语看作一个独立的语系,而是将其归类为一种“语言联盟”。这其中的转变,以及背后的原因,其实是一段颇为引人入胜的学术演进史。首先,得明确一点:语系和语言联盟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概念,它们描述的是语言之间的关系。 语系(Language Family):.............
  • 回答
    《全球通史》(A Global History)是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Stavrianos)于1970年出版的里程碑式著作,它试图以“全球视角”重新梳理人类历史的发展脉络。尽管该书在许多方面具有开创性意义,但其关于中国史的部分确实存在不少争议和错误,这引发了学界和读者的讨论。然而,这本书依然.............
  • 回答
    1300 万一针,这价格足以让人瞠目结舌,也难怪被誉为“史上最贵药”。这款名为 AAV 基因治疗的药物即将在中国落地,它为何如此昂贵?又有着怎样的神效?今天我们就来好好说道说道。天价从何而来?深度剖析成本构成要理解这 1300 万一针的天价,我们得一层层剥开它的成本构成,这可不是随便加价,而是背后一.............
  • 回答
    将美利坚合众国称作“新罗马”,并非史学界的一种官方、统一的论断,更像是历史学家、政治学者乃至公众在观察和理解美国崛起过程中,一种富有洞察力且时常被引用的比喻。这个比喻的根源,在于罗马文明所展现出的某些核心特质,以及美国在历史进程中恰好也呈现出这些令人瞩目的相似之处。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深入罗马和美国.............
  • 回答
    夏朝在中国历史上究竟存不存在,以及它是不是中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这确实是史学界一个长期讨论的热点,并且伴随着不少争议。即便如此,在很多中小学课本中,我们依然能看到夏朝被描绘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的形象。这背后有几个层面的原因,也反映了历史研究、教育传播以及社会认知之间的一种复杂互动。首先,我们.............
  • 回答
    要理解为什么罗素的《西方哲学史》没有收录海德格尔,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分析:时间性、罗素的哲学取向、以及海德格尔思想的独特性和复杂性。首先,最直接的原因是时间上的不匹配。罗素的《西方哲学史》于1945年出版。海德格尔最重要的著作,如《存在与时间》(Sein und Zeit),虽然在1927年就问世.............
  • 回答
    在中国传统史观中,将蜀汉视为“正统”的观点,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在漫长历史发展中,尤其是在三国归晋之后逐渐形成并被强化的一种叙事模式。这种叙事并非基于某种绝对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准,而是由多种因素交织而成,其中包含了政治、文化、道德以及史学方法的演变。要理解为何蜀汉会获得“正统”的地位,我们需要深入.............
  • 回答
    国际史学界普遍不承认夏朝的存在,这并非出于偏见,而是基于一套严谨的学术方法和对证据的要求。简单来说,就是目前缺乏能够跨越考古学和文献学之间鸿沟的确凿证据。下面我将详细阐述其中的缘由,并力求用一种更自然的叙述方式来解释这个问题。首先,我们要明白史学研究的核心是什么。历史不是故事,它需要证据来支撑。尤其.............
  • 回答
    史学界之所以将十六国时期的前凉视为一个独立的国家,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一系列重要的历史事实和判断标准。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到那个纷乱的时代,考察前凉是如何在政治、军事、文化等各个层面展现出独立自主的特质的。首先,从政治建制层面来看,前凉政权拥有其独立的官僚体系和统治结构。虽然名义上它曾试图依.............
  • 回答
    理解国外史学界对中国历史的研究水平,需要从几个维度去审视:其深度、广度、方法论的多样性、以及由此产生的不同学派和观点。这并非一个单一的、可以简单概括的“水平”问题,而是一个复杂、动态且持续演进的领域。一、 研究的深度与广度:总体而言,国外史学界对中国历史的研究已经非常深入和广泛,涵盖了从史前时期到当.............
  • 回答
    正史与野史,如同历史长河中的两条不同支流,它们共同汇聚成我们对过往的认知,却又在成书的起点、叙事的侧重以及最终的地位上有着显著的区别。理解它们之间的界限,以及史学界如何看待它们的研究价值,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历史本身。正史与野史的区分标准正史与野史的区分,并非一道泾渭分明的界线,更多的是一种基于历.............
  • 回答
    传统史学之所以往往侧重于记录王侯将相,而相对忽略人民群众,这并非是对“人民群众”这一概念的刻意否定,而是在历史研究的认知框架、史料来源、书写目的以及时代局限性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下的结果。要详细地剖析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 权力中心与历史叙事的聚焦 统治阶层的历史书写权: 在古代.............
  • 回答
    “没有证据表明毕加索能够真实地绘画”?这真是一个令人颇感意外的论断。事实上,如果我们将“真实地绘画”理解为描绘出我们肉眼所见的现实世界,那么毕加索无疑是掌握了这项技能的。在毕加索的早期创作生涯中,他留下了大量写实风格的作品。比如他14岁时创作的《科学与仁慈》,笔触细腻,构图严谨,人物神态栩栩如生,完.............
  • 回答
    .......
  • 回答
    乾隆皇帝选择嘉庆作为继承人,而嘉庆后来被史学家评为最“平庸无奇”的皇帝,这其中包含了多方面的原因,既有乾隆本人的考量,也有嘉庆个人性格和时代背景的影响。要详细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进行分析:一、 乾隆皇帝选择嘉庆作为继承人的原因(乾隆的考量)乾隆皇帝是一位极具统治能力和个人意志的皇帝,他的选.............
  • 回答
    关于史迪威将军在中国抗战时期担任中国战区参谋总长一职,您提出的问题——“为什么他没有带兵经验,却能做到这个职位?”——触及了一个非常关键且值得深入探讨的点。事实上,史迪威将军并非完全没有带兵经验。 他的军事生涯积累了丰富的陆军作战和指挥经验,只是他的经验更多集中在 参谋工作、后勤保障、情报分析以及跨.............
  • 回答
    司马迁撰写《史记》时,对汉高祖刘邦的评价确实存在一些批评性的描述,这在当时的史学界并不算罕见,但“黑”这个词的用法可能需要斟酌一下。更准确地说,司马迁在《史记》中对刘邦的描写,是客观地记录其历史功过,既有赞扬也有批评,展现了一个复杂而真实的开国君主形象。至于司马迁为何没有因为这些“批评”受到处罚,这.............
  • 回答
    史坦尼斯·拜拉席恩(Stannis Baratheon)没有选择先帮助蓝礼·拜拉席恩(Renly Baratheon)夺取铁王座,然后将其杀死,这是一个在《冰与火之歌》中史坦尼斯政治和战略考量方面非常关键的问题。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史坦尼斯的性格、他的立场以及当时北境和君临的政治格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