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史学界经常把美利坚合众国称之为「新罗马」?

回答
将美利坚合众国称作“新罗马”,并非史学界的一种官方、统一的论断,更像是历史学家、政治学者乃至公众在观察和理解美国崛起过程中,一种富有洞察力且时常被引用的比喻。这个比喻的根源,在于罗马文明所展现出的某些核心特质,以及美国在历史进程中恰好也呈现出这些令人瞩目的相似之处。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深入罗马和美国各自的历史轨迹,以及它们在权力结构、文化扩张、法律体系和帝国心态等方面的并行之处。

首先,我们得回到罗马本身。古罗马,从共和国到帝国,不仅仅是一个地理概念,更是一个强大的政治实体、一套行之有效的统治体系以及一种辐射深远的文化载体。它统一了地中海世界,建立了一个横跨欧亚非的庞大帝国,并通过其卓越的军事组织、完善的法律制度、高效的行政管理和令人称道的工程技术,对西方文明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影响。罗马的公民权、拉丁语(欧洲语言的母体)、罗马法(现代大陆法系的基础)以及其政治哲学(共和精神、政体理论),都是其遗产的核心。

那么,美国在哪些方面让人联想到这位古老的“帝国之父”呢?

1. 普世性的文明理想与文化输出:

罗马在其鼎盛时期,并非仅仅通过武力征服,也积极推行“罗马化”,将罗马的语言、习俗、生活方式和政治思想传播到被征服的地区。尽管这种“罗马化”并非总是和平的,但其背后有一种将自身文明视为优越、普世的逻辑。

美国在崛起过程中,也展现出了一种独特的“美国例外论”和“民主例外论”。它将民主、自由、个人主义、市场经济等视为普世价值,并通过电影、音乐、科技产品、教育体系、全球媒体以及直接的政治和经济影响力,向世界传播着这些理念和生活方式。这种文化输出的广度和深度,在现代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某种程度上呼应了罗马当年通过“罗马化”所达到的效果。人们在消费美国文化产品、学习美国商业模式、接受美国政治思想时,无形中也在接受一种“美国化”。

2. 强大的军事力量与全球影响力:

罗马帝国之所以能够维持其版图,强大的军事机器是基础。其精良的军团、卓越的战术和严密的组织,让罗马军队所向披靡。

美国同样拥有世界上最强大、技术最先进的军事力量。其全球军事基地网络、海军的全球存在、空军的制空权以及核武器库,使其能够投射力量到地球的任何角落。这种军事实力不仅保障了美国的国家安全,也使其在国际事务中拥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力。与其他文明的对比,这种军事上的压倒性优势,让人容易将其与罗马的军事霸权联系起来。

3. 法律与治理的模式:

罗马法体系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法律成就之一,其逻辑严谨、条理清晰,为后世许多国家的法律体系奠定了基础。罗马的共和制度、三权分立的雏形(虽然与现代三权分立不完全相同),以及其行政管理和城市规划等方面,也为后来的治理提供了借鉴。

美国继承了英美法系,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了一套独特的宪法体系和法律制度。其《联邦宪法》被认为是现代民主宪法的典范之一,其对权力制衡、法治、公民权利的强调,以及其在法律实践中的创新,都对世界其他国家产生了深远影响。美国法律体系的全球影响力,尤其是在商业法、知识产权法等方面,也与罗马法当年扮演的角色有着某种相似性。

4. 公民精神与国家认同的构建:

罗马共和国时期,公民参与政治、效忠国家是其重要特征。虽然帝国时期公民权利有所变化,但公民的概念、为共和国献身是一种重要的价值。罗马人也通过共同的语言、宗教、习俗和对罗马城作为中心的认同感,构建了强大的国家凝聚力。

美国同样非常强调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以及对国家(以“美利坚合众国”之名)的忠诚。其公民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以及对宪法和国家象征的尊重,都在构建一种强大的公民认同。尽管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不同族裔、文化背景的人们都能被吸纳进来,并形成一种“美利坚民族”的认同,这某种程度上也体现了罗马“同化”被征服民族、将其纳入罗马公民体系的某种策略。

5. 工程与基础设施的宏伟蓝图:

罗马人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堪称巨匠,道路、桥梁、水道、公共建筑等遍布帝国各地,极大地促进了商业、军事和文化交流。这些宏伟的工程是罗马文明强大和组织能力的直观体现。

美国同样以其宏大的基础设施项目著称,例如跨州高速公路系统、大型水利工程、航空航天技术以及互联网的全球扩张。这些工程不仅改善了国内的生活质量和经济效率,也通过全球化的商业和信息网络,将美国的影响力延伸到世界各地。

6. 帝国心态与扩张的冲动:

罗马从一个小城邦发展成为地中海霸主,其扩张的欲望和能力是毋庸置疑的。这种扩张不仅是地理上的,也是文化和政治上的。罗马人常常有一种优越感,认为自己的制度和文化是 superior 的,有责任将其带给“未开化”的民族。

美国在崛起过程中,也显露出一种“帝国心态”。这并非仅仅指军事占领,更包括其在经济、政治、文化和意识形态上的全球影响力,以及对国际秩序的设计和塑造。一些批评者认为,美国在全球范围内的干预、推广其民主模式的行为,与罗马将其文明强加于人的方式有相似之处。这种“帝国野心”或“文明使命感”是“新罗马”说法的另一个重要维度。

然而,我们也必须认识到,“新罗马”的比喻并非完美无瑕,两者之间也存在显著的差异:

文明根源不同: 罗马文明是古希腊文明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其哲学、艺术、政治思想深受希腊影响。美国则是在启蒙思想、欧洲殖民文化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全新文明。
奴隶制与公民权: 罗马帝国高度依赖奴隶制来维持经济和劳动力,公民权的范围也有限。美国虽然经历过奴隶制,但其核心理想是基于自由和平等(尽管现实中存在巨大差距),并且公民权的扩张是其历史的重要进程。
意识形态的性质: 罗马帝国更多是一种基于军事征服和文化同化的统治,其意识形态的普世性更多体现在对“罗马人”身份的认同和对罗马秩序的维护。而美国的意识形态则更多地围绕着自由、民主、人权等启蒙主义的普世价值构建。
帝国形式的差异: 罗马帝国是传统的帝国形式,直接统治被征服地区。美国的影响力更多是通过经济、文化、政治和军事的间接方式实现,并非直接殖民统治。

总而言之,史学界或学术界之所以会将美国比作“新罗马”,是因为在观察美国强大的综合国力、全球影响力、文化输出的广度、以及某种程度上体现出的“帝国心态”时,总能隐约看到罗马帝国昔日辉煌的影子。 这个比喻并非意在贬低或赞扬,而是提供了一个理解美国在世界历史坐标中的参照系,帮助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到美国文明的独特性和它对全球格局所产生的深刻影响,就像当年罗马文明曾经塑造西方世界一样。这是一个历史学家们在比较文明、评估国家实力时,一个非常形象且富有启发性的类比。它提醒我们,历史的进程并非总是线性重复,但某些宏观的权力运作模式、文明传播的逻辑,以及“大国崛起”所伴随的机遇与挑战,却可能在不同时代、不同文明之间找到有趣的共鸣。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是不是罗马,很快就要见真章了。

目前,台湾问题进入新阶段,拖不了一代人了。

到时候如果美国下决心真打,大打,那么无论输赢,都配得上新罗马称号。如果平时各种煽风点火,关键时刻却没有担当,那就是新迦太基而已。。。。。。。

user avatar

君士坦丁大帝发行了标准的贵金属货币,建立了稳定的金本位货币传统。该体系以金币索里德为基础,标准索里德每枚重4.48克,每磅黄金等于72枚索里德。与之相应的是重2.24克的银币塞里夸,相当于1索里德的1/24。。。

这一货币体系具有相当长的生命力,在长达整整1000年间,索里德(希腊语“诺米斯玛”)奠定了拜占庭货币体系的基础,并在几个世纪里享有国际贸易硬通货的美誉。。。不敢说拜占庭经济和商业繁荣到了什么程度,但一种货币能够稳定的使用数个世纪,其体系维持了千年之久,恐怕在人类中古历史上都是绝无仅有的。

如著名考古学家夏鼐先生所言,我国发现的外国古币数量,波斯银币第一,第二就是东罗马金币。

——摘自陈志强《鹰旗飘落》


此外,公元后的历史一共就2000多年,罗马帝国延续了其中1453年(即便不考虑公元前的共和国时期);美国立国至今,才200多年吧,所以这就有点像有些人说的当代和唐朝的关系,即便强如美国,都不好意思说自己超越了罗马,最多只能说是威势相当于一个新罗马(这个说法应该是源自美国媒体自己)。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将美利坚合众国称作“新罗马”,并非史学界的一种官方、统一的论断,更像是历史学家、政治学者乃至公众在观察和理解美国崛起过程中,一种富有洞察力且时常被引用的比喻。这个比喻的根源,在于罗马文明所展现出的某些核心特质,以及美国在历史进程中恰好也呈现出这些令人瞩目的相似之处。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深入罗马和美国.............
  • 回答
    您提的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能触及到三国时期几个主要政权的运作特点。我们得仔细掰扯掰扯,为什么会出现魏吴勤于修史,而蜀汉却似乎“不务正业”,一心扑在织锦上的情况。首先,咱们得明白,修史可不是拍脑袋就能完成的,它背后牵扯着政治、文化、经济、权力等方方面面。这就像打仗需要粮草后勤一样,修史也是统治国家的.............
  • 回答
    您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很有深度。确实,史书里常常用“左右驰射”来形容一位勇猛的将领,像董卓这样的例子也很多。听起来好像就是骑在马背上,随手就能射箭,挺酷的,但要做到“左右驰射”并且达到史书里所说的“勇”的程度,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里面门道可多了。咱们一层层来拆解。“驰射”的基础:骑术首先,“驰.............
  • 回答
    关于史迪威将军在中国抗战时期担任中国战区参谋总长一职,您提出的问题——“为什么他没有带兵经验,却能做到这个职位?”——触及了一个非常关键且值得深入探讨的点。事实上,史迪威将军并非完全没有带兵经验。 他的军事生涯积累了丰富的陆军作战和指挥经验,只是他的经验更多集中在 参谋工作、后勤保障、情报分析以及跨.............
  • 回答
    您好,很高兴为您解答关于明孝宗朱祐樘的疑问。关于您提到的“弱智”和“败光军事和经济底子”等说法,这与史书记载以及历史学界的普遍认知存在较大差异。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解释,并澄清一些可能存在的误解。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您提到的几个关键点:1. 明孝宗朱祐樘是否“弱智”?关于明孝宗的智力问题,史书中并没有.............
  • 回答
    在中国经济法学界,关于“第一焦点问题”的界定,其实并没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被所有学者一致认同的固定答案。学术讨论是动态的,不同时期、不同学者关注的重点也会有所不同。但是,如果非要提炼出一个贯穿始终、最能代表中国经济法学界核心关切和争议焦点的议题,那很可能围绕着 “经济法在市场经济中的角色定位与法.............
  • 回答
    2021年台湾地区人口出现负增长,全年出生人数创史上新低,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信号,其含义深远,对两岸经济都将产生复杂而持续的影响。下面将对此进行详细阐述:一、 台湾地区人口负增长和出生率创新低意味着什么?这标志着台湾地区进入了“人口负增长”时代,这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在经济、文化、教育、生活方式等.............
  • 回答
    史学界对于将临安失陷至崖山海战这段时期并入南宋,而南明政权却不被视为明朝的延续,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政治以及学术上的考量。这种区分并非随意为之,而是基于对政权合法性、统治疆域、国家延续性以及历史叙事连贯性的不同判断。一、 南宋的延续性:政治合法性与政权的“正统”南宋政权虽然在1127年“靖康之耻”.............
  • 回答
    夏朝在中国历史上究竟存不存在,以及它是不是中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这确实是史学界一个长期讨论的热点,并且伴随着不少争议。即便如此,在很多中小学课本中,我们依然能看到夏朝被描绘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的形象。这背后有几个层面的原因,也反映了历史研究、教育传播以及社会认知之间的一种复杂互动。首先,我们.............
  • 回答
    传统史学之所以往往侧重于记录王侯将相,而相对忽略人民群众,这并非是对“人民群众”这一概念的刻意否定,而是在历史研究的认知框架、史料来源、书写目的以及时代局限性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下的结果。要详细地剖析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 权力中心与历史叙事的聚焦 统治阶层的历史书写权: 在古代.............
  • 回答
    “没有证据表明毕加索能够真实地绘画”?这真是一个令人颇感意外的论断。事实上,如果我们将“真实地绘画”理解为描绘出我们肉眼所见的现实世界,那么毕加索无疑是掌握了这项技能的。在毕加索的早期创作生涯中,他留下了大量写实风格的作品。比如他14岁时创作的《科学与仁慈》,笔触细腻,构图严谨,人物神态栩栩如生,完.............
  • 回答
    很多读者之所以会认为金庸先生凭借其小说中对历史人名和事件的引用,就展现出了相当高的史学修养,这背后其实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金庸小说所构建的庞大而生动的武侠世界,往往与中国历史上真实存在的朝代、地点、人物、政治格局紧密相连。他不是凭空捏造一个架空的王国,而是将跌宕起伏的江湖恩怨、侠骨柔情的.............
  • 回答
    乾隆皇帝选择嘉庆作为继承人,而嘉庆后来被史学家评为最“平庸无奇”的皇帝,这其中包含了多方面的原因,既有乾隆本人的考量,也有嘉庆个人性格和时代背景的影响。要详细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进行分析:一、 乾隆皇帝选择嘉庆作为继承人的原因(乾隆的考量)乾隆皇帝是一位极具统治能力和个人意志的皇帝,他的选.............
  • 回答
    司马迁撰写《史记》时,对汉高祖刘邦的评价确实存在一些批评性的描述,这在当时的史学界并不算罕见,但“黑”这个词的用法可能需要斟酌一下。更准确地说,司马迁在《史记》中对刘邦的描写,是客观地记录其历史功过,既有赞扬也有批评,展现了一个复杂而真实的开国君主形象。至于司马迁为何没有因为这些“批评”受到处罚,这.............
  • 回答
    史坦尼斯·拜拉席恩(Stannis Baratheon)没有选择先帮助蓝礼·拜拉席恩(Renly Baratheon)夺取铁王座,然后将其杀死,这是一个在《冰与火之歌》中史坦尼斯政治和战略考量方面非常关键的问题。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史坦尼斯的性格、他的立场以及当时北境和君临的政治格局。.............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趣也很有深度的问题,也是红楼梦读者们常常会讨论的一个话题。说史湘云过得比林黛玉惨,这似乎有些反直觉,毕竟林黛玉最终泪尽而亡,而湘云虽然命运多舛,但似乎还有个“老太太”压着,日子似乎没那么绝望。但如果我们仔细剖析一下,就会发现,湘云的“惨”更多的是一种被忽视的、难以言说的、渗透到骨子里.............
  • 回答
    要深入探讨史前是否存在“几百万年的大雨”,首先得把这个概念拆解一下,看看它到底指的是什么,以及这在科学上是否成立。直接说“几百万年的大雨”可能有点笼统,我们需要理解它背后可能指向的几种情况。首先,我们要明确“几百万年的大雨”意味着什么。它不可能是指一个连续不断、永不停歇的滂沱大雨,那会把地球冲刷得面.............
  • 回答
    这倒是个有趣的观察,仔细想想,确实有那么一股“数学PPT风”弥漫在各种学术报告中,让人一眼就能认出来。这种风格的形成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既有学术本身的特点,也有长久以来形成的习惯和一些 pragmatic 的考量。首先,我们要明白数学报告的核心目的。它不是为了炫技,也不是为了视觉冲.............
  • 回答
    史可法在扬州坚持的时间不长,这背后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绝非简单的抵抗不力。理解这一历史事件,需要我们拨开迷雾,深入分析当时的具体情况。敌我力量悬殊:首先,也是最直接的原因,就是清军强大的军事实力。入关以来,清朝集结了满蒙八旗、汉人降军以及部分朝鲜士兵,形成了一支数量庞大、战斗力强悍的军队。而明.............
  • 回答
    《史记》中对秦二世胡亥的死法,确实存在一些细节上的差异,这让后人对他的最终结局产生了种种猜测。要深入理解这一点,咱们得先回到历史现场,体会一下当时那混乱而又血腥的权力斗争。首先,咱们得明确,《史记》并非铁板一块,它的成书过程跨越了司马迁个人创作,以及他对前代史料的整理和采录。司马迁在写《史记》时,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