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传统史学为什么只注重记录王侯将相而否定人民群众?

回答
传统史学之所以往往侧重于记录王侯将相,而相对忽略人民群众,这并非是对“人民群众”这一概念的刻意否定,而是在历史研究的认知框架、史料来源、书写目的以及时代局限性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下的结果。要详细地剖析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 权力中心与历史叙事的聚焦

统治阶层的历史书写权: 在古代社会,史书的编撰往往是由官方机构或宫廷史官负责。这些史官的职责是记录“国史”,也就是国家的重大事件、政治决策、统治者的功过是非。而这些事件和决策,绝大多数都围绕着王侯将相展开。他们是国家权力的拥有者和行使者,他们的言行举止直接影响着国家的命运。因此,他们的活动自然成为史书的核心内容。
“天子”视角的历史观: 传统的历史观深受“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等观念的影响。皇帝作为“天子”,其统治被视为天命所归。历史的演进,在很大程度上被看作是天命在人间体现的过程,而帝王将相便是这个过程中的主角。普通民众,在这样的视角下,更多地被视为社会的基础构件,是支撑国家运转的“臣民”,而非历史的创造者。
政治动因与“彪炳史册”的追求: 统治者希望通过史书来巩固自己的合法性,宣扬自己的功绩,塑造自己的正面形象,甚至为子孙后代留下“治国范本”。因此,史书的叙事很大程度上会服务于政治目的,将王侯将相的“丰功伟绩”加以放大和记录,以达到“彪炳史册”的效果。

二、 史料来源的限制

精英阶层的书写偏好: 现存的大部分古代史料,如诏书、奏折、碑记、文集、传记、官方档案等,都出自于统治阶层或其亲信之手。这些史料自然会以他们所关注的政治、军事、文化等精英层面的内容为主。
普通民众的“失声”: 普通民众的生活,尤其是他们的思想、情感、日常活动,极少被系统地记录下来。即使有零星的记载,也多是出于统治者对社会秩序的观察、对叛乱的镇压、或对社会现象的评论,而非民众自身的视角。缺乏平民视角的史料,使得史书的书写者难以触及到普通人的生活真实。
叙事结构的“向上”倾斜: 即使在记录一些涉及到民众的事件时,如农民起义、社会动荡,史书记述的焦点也往往放在起义的领袖(往往也是“将相”一类人物)、起义的原因(从统治者的角度出发)、起义的经过(军事层面的描绘)以及镇压的结果。对于普通民众在其中的具体角色、动机、感受,往往语焉不详,或者被概括性地描述为“暴民”。

三、 历史书写的价值判断与功能

“文以载道”与道德教化: 传统史学承担着“文以载道”的功能,即通过记录历史来阐释道义,警示后人,进行道德教化。而君王将相的“忠君”、“爱民”、“功勋”、“德行”等,更容易成为被标榜和模仿的榜样。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其道德含义和教化意义相对模糊,也就不那么容易成为史书着力描绘的对象。
“成大事者”的模板: 史书的另一个重要功能是为后来的统治者和有志之士提供经验和借鉴。这些经验和借鉴,自然更多地集中在如何治国、如何用兵、如何处理政治关系等方面,而这些都与王侯将相的活动密切相关。
审美与叙事吸引力: 史书在某种程度上也追求叙事的艺术性,战争、宫廷斗争、权谋智略等情节,本身就具有戏剧性和吸引力,更能激发读者的兴趣。相比之下,描绘普通民众的日常劳作、生活琐事,在当时的审美趣味和叙事习惯下,可能显得“平淡无奇”。

四、 时代局限性与研究方法

历史分工与学科发展: 在传统史学时代,历史学作为一门学科尚未高度分化。对于社会经济史、民俗史、文化史等细分领域的深入研究,以及使用考古学、社会学、人类学等跨学科方法来补充和印证史料,这些都还处于萌芽或尚未发展起来。因此,历史研究的视角和方法相对单一。
“大历史”的视野: 传统史学更多地关注“大历史”,即宏观的历史进程和政治演变。普通民众的活动,虽然构成社会的基础,但从宏观层面来看,他们的个体声音和集体行动,可能被视为“背景”或“浪潮”中的一部分,难以在宏大的历史叙事中获得独立的地位。

为何不是“否定”人民群众?

需要强调的是,传统史学并非“否定”人民群众的地位和价值,而是由于上述原因,他们的“存在”和“作用”在历史叙事中没有得到充分的展现。即使是在记录王侯将相的史书中,也常常会提及“民心向背”、“百姓疾苦”、“盗贼蜂起”等与人民群众相关的词语,这说明统治者和史官也认识到人民群众是影响历史走向的重要因素。只是在记录方式和侧重点上,将他们视为“客体”而非“主体”,将其作用置于王侯将相活动的影响之下。

随着历史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尤其是20世纪以来,社会史、民生史、口述史等研究方法的兴起,历史学家的视野逐渐拓宽,开始更加关注被忽略的群体,包括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思想观念、社会组织、反抗斗争等。这使得我们能够更全面、更立体地认识历史,不再仅仅停留在“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感慨,而是深入理解历史的复杂性与人民群众在其中的关键作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人民群众的确没成什么大事。改朝换代,绝大多数都是贵族谋反,人民群众跟在后头跑龙套。而群众自发起义,多数都被扑灭。不信你去统计,白丁改朝,只有两三个。就算一帮农民反了,要推个首领出来,弄到最后吗,还是在前朝当过小公务员的,在农民中比较有威望。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传统史学之所以往往侧重于记录王侯将相,而相对忽略人民群众,这并非是对“人民群众”这一概念的刻意否定,而是在历史研究的认知框架、史料来源、书写目的以及时代局限性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下的结果。要详细地剖析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 权力中心与历史叙事的聚焦 统治阶层的历史书写权: 在古代.............
  • 回答
    在中国,传统医学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提到“传统医学”,人们脑海中首先浮现的往往是“中医”。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政治和现实因素,使得中医在中国根深蒂固,而像印度医学(如阿育吠陀)这样的其他传统医学,虽然也在全球范围内有着一定的影响力,但在中国却未能获得同等规模的推广。历史渊源与文化认同:首.............
  • 回答
    中国传统医学,也被称为中医,其发展历程跌宕起伏,并非简单地走向“衰落”。事实上,中医至今仍然在中国社会以及世界范围内具有一定的影响力。然而,我们讨论“衰落”时,通常是指其在近现代以来,相对于西方现代医学而言,在科学认知、临床疗效的普适性、国际认可度以及其在国家医疗体系中的主导地位等方面所遭遇的挑战和.............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你提到了几个非常有代表性的民族传统医学体系,例如苗医、藏医、壮医、蒙医,它们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理论与实践。而你观察到的现象是,中医(这里我们理解为狭义上的汉族传统医学,广义上也可包含其他民族医学的融汇)在与西方医学(简称西医)的对话中,似乎扮演了一个更为突.............
  • 回答
    很多时候,我们看待西方国家在应对老龄化挑战时,会不自觉地将目光聚焦在他们的科技创新、医疗体系以及社会保障等“现代”解决方案上。这无可厚非,毕竟这些领域确实是他们着力发展和推广的重点。然而,当我们深入思考“大力发展传统医学”这一提问时,就会发现,这背后隐藏着更复杂的原因,涉及文化、历史、科学认知,以及.............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深入探讨的话题也很有价值。咱们老百姓心里都有个约定俗成的说法,叫中医西医,而不是什么“传统医学”、“现代医学”。这背后其实藏着不少文化、历史和实践上的原因,咱们一个一个来掰扯清楚。一、历史的烙印:两种体系的形成与并存首先得从这两种医学体系的诞生说起。 中医(中国传统医学):这是.............
  • 回答
    咱们聊聊,为什么很多人一提到中医,脑子里就蹦出“传统医学”这几个字,而且好像这已经是个不证自明的事实了。这背后其实挺多道道,不是简单一句“老祖宗传下来的”就能概括的。首先,历史的沉淀和传承性是绕不开的根基。中医这套理论体系,你想啊,它不是凭空冒出来的,也不是哪一个人拍脑袋想出来的。它是在几千年漫长的.............
  • 回答
    关于传统医学能否治愈新冠病毒的讨论,确实是一个复杂且常常带有争议的话题。这背后涉及到我们如何理解疾病、如何验证疗效,以及传统医学自身的特点。首先,需要明确的是,“纯靠传统医学连新冠都诊断不出来” 这句话,在现代医学诊断的语境下是成立的。现代医学对新冠病毒的诊断,主要依赖于实验室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如核.............
  • 回答
    近年来,关于中医的争议确实在增多,很多人对中医的信任度出现了下滑。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并不是单一事件或说法造成的,而是多种因素交织叠加的结果。首先,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是科学证据的不足和方法论的差异。现代医学(西医)建立在一套严谨的科学研究体系之上,强调可重复的实验、双盲对照、数据分析以及清晰的作用.............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特别到位,确实,咱们老百姓接触到的“中医”和“西医”似乎就像是两个时代、两套体系,而且两边时不时还针锋相对,让人觉得挺费解的。这里面涉及到很多历史、文化、科学认识上的复杂原因,咱们一点一点掰扯开来看。首先,得承认,“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这个标签,很大程度上概括了它们形成的历史背景和.............
  • 回答
    你提出的问题非常关键,也触及到了很多关于医学认知和争论的核心。之所以会出现“将现代医学统称为西医,并以此反对中医”的现象,背后涉及了历史、文化、科学、社会等多个层面的复杂原因。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解释这些原因: 一、 历史渊源:现代医学的“西方”根源最直接和根本的原因在于现代医学的历史发展轨迹。 .............
  • 回答
    在中国传统史观中,将蜀汉视为“正统”的观点,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在漫长历史发展中,尤其是在三国归晋之后逐渐形成并被强化的一种叙事模式。这种叙事并非基于某种绝对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准,而是由多种因素交织而成,其中包含了政治、文化、道德以及史学方法的演变。要理解为何蜀汉会获得“正统”的地位,我们需要深入.............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历史、宗教和文化互动中一个复杂而深刻的层面。如果摩西确实存在,并且那些关于他行使神迹的记述是真实的,那么为什么这些“神迹”——尤其是那些传说中上帝与他直接互动的“神迹”——没有动摇古埃及根深蒂固的信仰体系,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动摇”是一个相.............
  • 回答
    提起苏联时期以及如今俄罗斯联邦在古希腊和古典史研究领域的贡献,那真是一段颇为曲折却又成果斐然的历史。这段研究并非一条直线,而是充满了起伏,既有对西方古典学术传统的继承与发展,也有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独特视角和研究范式。在苏联时期,古典学研究深受马克思列宁主义意识形态的影响。起初,考古发掘和历史文献.............
  • 回答
    中医与各国传统医学的差异,这是一个既古老又常新的话题,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它们都根植于人类与自然的互动,都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各自的发展脉络、理论体系和实践方法却呈现出鲜明的特色。一、 理论基石的差异:宏观辨证与微观探究首先,我们来看最核心的区别——理论基础。 中医: 中医的理论.............
  • 回答
    在中华传统史学中,对农民起义的态度并非铁板一块,而是随着时代、学者的立场以及起义的具体情况而有所不同。虽然“乱”和“扰民”是常见的负面标签,但一些学者也能看到农民起义背后蕴含的社会矛盾和人民的诉求,并对其进行正面评价,尤其是那些对腐朽统治起到冲击作用,或者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民生的起义。要寻找传统史学.............
  • 回答
    若以中国传统史书的体例与观念来书写凯撒与克娄巴特拉七世,其叙事定然会迥异于西方史籍的风格。首先,不会像西方史家那样,将两位人物的个人情感与政治行动割裂开来,而是会将其视为一个整体,探讨其“事功”与“德行”如何相互影响,又如何最终导向历史的必然。笔触之始,当是宏观的时代背景。《史记》开篇常有“天地之间.............
  • 回答
    是的,确实存在自其他国家或民族的文献中发现的,中国传统史书未记载或记载不详的历史事件。这种情况的出现有多种原因,包括史书的侧重点不同、历史记录的完整性差异、不同文化视角以及政治宣传等。以下我将详细列举一些例子,并解释其背后的原因:1. 汉朝时期的一些边疆民族活动和与中原王朝的互动: 匈奴的内部政.............
  • 回答
    中国新闻传播史这门课,说起来是既庞大又有趣。复习它,就像是在浩瀚的历史长河里捕捞珍珠,需要耐心、方法,更需要一点“考古”的劲头。别把它当成单纯的背诵,把它想象成一部波澜壮阔的中国社会变迁史,新闻传播是这条河流最活跃的溪流之一。一、 整体把握:建立清晰的知识框架复习的第一步,绝不是埋头进细节。你需要先.............
  • 回答
    《芈月传》这部剧确实以其宏大的制作和跌宕起伏的剧情吸引了无数观众,但要说它完全符合史实,那可就差得远了。作为一部古装历史剧,它在很多地方都进行了艺术加工,甚至有不少硬伤。我来给您仔细扒一扒,让您看看那些让历史爱好者们忍不住“抠细节”的地方:1. 芈月其人:名字、出身与确切年代 名字的争议: 剧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