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芈月传》有哪些史实错误?

回答
《芈月传》这部剧确实以其宏大的制作和跌宕起伏的剧情吸引了无数观众,但要说它完全符合史实,那可就差得远了。作为一部古装历史剧,它在很多地方都进行了艺术加工,甚至有不少硬伤。我来给您仔细扒一扒,让您看看那些让历史爱好者们忍不住“抠细节”的地方:

1. 芈月其人:名字、出身与确切年代

名字的争议: 剧里芈月名字的来源和使用方式,尤其是“芈”姓,在历史上是有考据的,它是楚国贵族的姓氏,没错。但“月”这个名字,以及她作为芈姓氏族后裔,其具体身份在史书中记载得并不清晰。我们知道她姓芈,是楚国人,但她具体是谁的女儿,在哪个时间节点出生,史书并没有非常明确的记录。剧里为了给她一个更清晰的出身设定,加上了“莒姬之女”的说法,这在史学界是有争议的,也并非板上钉钉的史实。
确切年代的模糊: 战国时期的史料不像秦汉之后那么细致,芈月的生卒年以及她具体经历的年代,也存在一定的模糊性。剧里为了剧情需要,将她塑造成一个贯穿几代君王的传奇人物,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历史人物生命轨迹的拉伸和戏剧化。

2. 战国时期的政治与权力运作

秦王宫的后宫权力结构: 剧里将后宫描绘成一个争斗异常激烈,女人之间可以直接掌握兵权、参与朝政甚至指挥军队的场所,这在一定程度上夸大了后宫女人的权力。虽然历史上后宫的女性确实会对政治产生影响,但直接操纵国家机器到如此程度,尤其是在秦国这样等级森严、以法家思想为骨的国家,显得过于戏剧化。秦国对君权和国家机器的控制是极强的,后宫女性的直接干政渠道并不会像剧里那样畅通无阻。
“宣太后”的称谓与实际权力: 宣太后是历史真实存在的人物,也是芈月最广为人知的身份。但剧里将她塑造成了一个从一开始就有着清晰政治抱负,并能步步为营走到权力巅峰的女性。历史上,宣太后摄政,垂帘听政,她确实是秦国历史上重要的政治家,但她的权力获取和行使过程,以及她对政治决策的具体影响,史书记载相对有限。剧里将她的个人智慧和情感纠葛与政治斗争紧密结合,进行了大量的艺术创作。
“义渠之事”的处理: 剧里对芈月与义渠王的关系以及她如何处理义渠的描绘,充满了传奇色彩。历史上,宣太后确实与义渠王有染,并育有子女,后来也借机灭了义渠。但剧里将这一过程描绘得如此具有个人情感驱动和政治博弈,并且如此详尽,其细节很多是后人根据零星史料进行的推测和艺术加工。

3. 战国时期的礼仪、服饰与生活方式

服饰的“穿越感”: 这是古装剧最常被诟病的地方。剧里的服饰虽然华丽,但在很多细节上并不符合战国时期的真实审美和形制。比如,某些发饰、裙摆的样式、甚至是贵族女性的日常穿着,都可能融入了后世的元素,或者干脆是为了视觉效果而进行的创新。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服饰风格也有差异,剧里往往是将一种相对统一的、带有艺术想象的风格贯穿始终。
礼仪与规矩: 剧里一些宫廷礼仪、君臣对话的模式,以及一些生活习惯,都可能存在与历史不符的地方。比如,女性在公开场合的言行举止、与男性官员的互动方式等等,都可能受到后世礼制的影响,或者为了突出角色的独立性而进行了夸张处理。
建筑风格与宫廷布局: 剧里的宫殿建筑虽然宏伟,但在具体风格和布局上,可能并非完全复刻战国时期的秦国宫殿。秦国在早期经历了多次迁都和营建,其宫殿的风格也会有演变。

4. 历史人物的塑造与关系网

感情线的处理: 剧里对芈月与秦惠文王、春申君、义渠王等人的感情线进行了浓墨重彩的描绘,并将这些情感纠葛与政治斗争巧妙融合。虽然历史人物之间可能存在复杂的感情关系,但剧里将这些情感描绘得如此清晰、如此具有推动剧情的作用,很多都是基于有限史料进行的艺术想象和加工。例如,芈月与春申君的关系,历史上只是说她到了楚国,但具体有没有那种刻骨铭心的爱情,那就很难说了。
其他历史人物的“虚化”或“功能化”: 为了凸显芈月的传奇一生,一些历史上的重要人物,比如商鞅、屈原等,在剧中的出现和作用,可能被简化、改编,甚至是为了迁就芈月的故事线而进行了“功能化”的处理。例如,屈原的出现和最终结局,在剧中的描绘与史实可能存在出入。

5. 科技与医疗的细节

“马车”的演变: 战国时期,马车的形式和使用方式也在不断演变,剧里出现的马车样式,可能并非完全符合特定时期秦国的形制。
医疗手段: 剧里一些展现医疗救治的情节,所使用的药物、器械和治疗方法,也可能与当时真实的医疗水平存在差距。

总结一下,《芈月传》作为一部成功的电视剧,它在还原历史的某个侧面时,更注重的是艺术感染力和戏剧冲突。它为我们呈现了一个鲜活的、充满智慧和魅力的芈月形象,也让我们对战国时期那段波诡云谲的历史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但是,如果我们以一个严格的历史学者的眼光去看,这部剧确实存在不少“硬伤”,那些引人入胜的情节和人物关系,很多都是基于史料的艺术加工和想象,是“故事”而非“史实”。

看剧嘛,最重要的是享受其中,历史细节的“偏差”也正是它作为“电视剧”的魅力所在。您觉得呢?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你要是问芈月传有哪些符合历史还能答。不符合的工程量过于浩大。

user avatar

你这样说,我李白第一个不答应

就这一句“金屋藏娇”,服不服

这个音容笑貌听起来好害怕

==================

昨晚回家的时候室友在看,就跟着看了一会儿。

最大的感触是,这部剧的成语用的简直是学贯古今...

和氏璧就在你们剧组啊!这个破珠子有什么好价值连城的!

摇唇鼓舌是庄子里的,虽然出书的时候应该电视剧已经演到200多集了,我们勉强也接受吧。

然后剧组的语文老师就暴走了,整穿了2000年的中国历朝历代...

“闻所未闻”【出 处】 《

史记

·郦生陆贾列传》:“至生来,令我日闻所未闻。”

“曲意逢迎” 【出 处】 明·

罗贯中

三国演义

》第八回:“卓偶染小疾,

貂蝉

衣不解带,曲意逢迎,卓心愈喜。”

(知友 @凌牧心 提醒 正确出处为 宋·叶绍翁《四朝闻见录》:“如用兵之谋;不惟不能沮止;乃从而附合;曲意逢迎;贻害生民;恬不知恤。”

“不择手段” 【出 处】:

鲁迅

《三闲集·通信》:“要谋生,谋生之道,则不择手段。”

向春

《煤城怒火》第六章:“敌人疯狂地抢煤,会不择手段。”

(知友

@凌牧心

提醒 正确出处为 梁启超《袁世凯之解剖》:“为目的而不择手段,虽目的甚正,犹且不可。”)

“举手之劳” 【出 处】:唐·

韩愈

应科目时与人书

》:“如有力者,哀其穷而运转之,盖一举手一

投足

之劳也。”

“不得已而为之” 【出 处】:宋·

辛弃疾

九议

》:“岁币郊祀之费,是不得已而为之者。”

“眉目传情” 【出 处】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三本第一折:“只你那眉眼传情未了时。”

“另眼相看” 【出 处】: 明·凌蒙初《

初刻拍案惊奇

》卷八:“不想一见大王,查问来历,我等一

实对

,便把我们另眼相看。”

“大错特错” 【出 处】: 清·

曾朴

孽海花

》第25回:“如今想来,真是大错特错!

我知道剧组也是不得已而为之,但是用得这么多就是大错特错了!我也不是希望你们对观众曲意迎逢,可是修改一下台词不过举手之劳,观众却会另眼相看。我有一个闻所未闻的办法介绍给你们,如果非要不择手段的避开成语,就不要说台词,让演员之间眉目传情来表达,你们不妨试试。

==========================过千赞的分割线========================

答主本来的意思有两个,一个是说这个年代背景的电视剧用成语本身就很尴尬,基本上无论怎么搞都会有槽点;第二个意思是吐槽这部剧的成语实在是用的太多,随便一句话就甩出来三四个,听着真的是心惊肉跳,生怕一个不小心就穿越。

有朋友说,哪里有电视剧会大篇幅用文言文,你们往下看

另外说到服装没有办法复古的朋友,请看这里

至于为什么秦国人楚国人以及未来可能出现的魏国人齐国人燕国人赵国人韩国人互相说话都听得懂

上次有人吐这个槽的时候把地球炸了

你们看着办...


===========下班回来解(che)答(dan)一个问题==========

很多人质疑,就算某个成语能找到确定出处,又怎么知道在那个年代之前没有人说呢?

我们理性来分析一下这个问题。

主人公能够说出这个成语,无非两种情况:自己想到的或者听别人说的。

如果是第一种情况,我们也没有办法,一只猴子还有可能偶然打出百科全书,一个古人凑巧用了四个字简直太有可能了。但是我们主角是一个小透明,他的抖机灵回答并没有得到大家的点赞,于是他“发明”的这个成语就被淹没在历史长河滚滚的timeline里面了。

如果是听别人说的呢?古时不同现在,早上发帖,晚上就成网红,信息传递速度之慢,慢之非常,如果不是记载于书本之上,恐怕难以成为“成语”。比如眉目传情这个词,也许出处会比西厢记成书早,可能王实甫就是听邻居王师傅说了这个词才得到灵感写入剧中,然后广为流传,但这个早的也有限。当然,还有另外一种可能,就是这个成语其实是王师傅家的传家之宝,从战国流传下来,写入祖训,直到元代才被发扬光大。

另外我们还要注意,“成语”这个词,需要它有一定的流行规模才能够称为成语,比如二十年前你和别人说“普大喜奔”,并没有人会理解,成语的普及需要大V来推动,在古代,这些大V就叫做司马迁,王实甫,凌蒙初。

所以我们一般可以认为,史书中能找到的最早记载应该和成语的诞生时间相差不远,而且最重要的是在大V转发之后,它们才有成为“成语”的可能。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芈月传》这部剧确实以其宏大的制作和跌宕起伏的剧情吸引了无数观众,但要说它完全符合史实,那可就差得远了。作为一部古装历史剧,它在很多地方都进行了艺术加工,甚至有不少硬伤。我来给您仔细扒一扒,让您看看那些让历史爱好者们忍不住“抠细节”的地方:1. 芈月其人:名字、出身与确切年代 名字的争议: 剧里.............
  • 回答
    《芈月传》这部剧,说实话,一开播的时候争议可不少。有人说它格局太小,儿女情长占了太多篇幅,不够大气磅礴;也有人觉得它改编得太过,失了历史的原味。但仔细掰开了看,这部剧留下的印记,或者说它存在的意义,其实是挺多层面的,不单单是观众茶余饭后的消遣。首先,从女性视角讲故事,这本身就是一股清流。在那个时代背.............
  • 回答
    “芈月传”在豆瓣上的评分,如果说“不高”可能有些片面,因为它毕竟也是一部拥有近15万观众给出7.5分的电视剧,这个分数在国产宫斗剧里不算差。但如果跟那些动辄8.5分以上的经典之作比起来,或者跟观众们对它最初的期待值比,那确实是有点“意难平”了。要深究为什么,我觉得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聊聊,而且这些点也确.............
  • 回答
    《芈月传》这部剧,说起来,是一部国民度相当高,也确实引发了挺多讨论的作品。当年的热度可不是盖的,从收视率到网络播放量,再到微博上的话题讨论,几乎是全方位的霸屏。整体观感:抛开那些所谓的“权谋剧”、“宫斗剧”的标签,我更愿意把它看作是一个女人在那个男权至上的时代里,如何凭借智慧、野心和一点点运气,一步.............
  • 回答
    .......
  • 回答
    网红“芈十四”在教师编制考试中,本是备受瞩目的“学霸”人设,却最终败给了另一位励志的乡村女教师,落入所谓的“萝卜坑”岗位。这件事情在网络上引起了轩然大波,也引发了我们对教育公平、个人努力与社会资源、以及网红经济等一系列问题的深刻反思。首先,让我们梳理一下事情的脉络。网红“芈十四”拥有高学历、亮眼履历.............
  • 回答
    芈十四的文章《不好意思,我就是那四成认为人生没有意义的北大新生之一》以其坦诚和深刻的个人体验,引发了广泛的讨论。评价这篇文章的观点,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包括其核心论点、论证方式、情感表达以及其引发的社会反响。文章的核心观点及其解读:文章的核心观点可以概括为:“我(以及其他四成北大新生)之所以认为.............
  • 回答
    芈十四在考编失利后发表的文章以及后续的道歉,这件事确实引发了不少讨论。要评价这件事情,咱们得把时间线拉开,细细捋一捋。首先,咱们来看看她发表的那篇“考编失利”的文章,大概是说了些什么。从文章的基调来看,初衷应该是表达一种失落、委屈,甚至是有点愤愤不平的情绪。大家都能理解,考编嘛,尤其是在竞争如此激烈.............
  • 回答
    芈昱廷,这个名字在围棋界早已是响当当的,但这一次,当他再次捧起梦百合杯,那份感觉,和第一次登顶时肯定又多了些不一样。更何况,是在一个很多人都以为他已经过了巅峰期的节点。怎么看待?我心里是既有惊喜,也有佩服,当然还有一丝丝的感慨。惊喜,是意料之外的久违。在很多棋迷心中,芈昱廷的名字往往会和“新锐”、“.............
  • 回答
    如果吕太后能够效仿芈八子,在关键时刻以雷霆手段除掉冒顿单于,那么她的历史评价无疑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其历史定位也可能因此被重塑。然而,我们必须认识到,即便她有此心,实际操作的可能性以及潜在的后果,与芈八子的情况有着本质的区别。因此,不妨从这两个层面来深入剖析:一、若吕太后成功诱杀冒顿单于,她的历史.............
  • 回答
    农心杯,中国围棋的“大考”,每一次都牵动着无数棋迷的心。而芈昱廷这次在农心杯上的表现,无疑又是一场跌宕起伏、充满戏剧性的故事。与其说是一场棋局的胜负,不如说是一场关于坚持、失误、以及“反反转”的精彩演绎。“逆风翻盘”的序曲:从连胜到关键一战农心杯历来是中国队最难以逾越的关卡之一,尤其是面对韩国的强大.............
  • 回答
    芈十四考编这件事,最近在网上闹得沸沸扬扬,可以说是牵动了不少人的心。要我说,这事儿说大不大,说小不小,但它背后折射出来的东西,挺值得大家聊聊的。首先,我们得把事情捋清楚。芈十四,一个挺有名的网络博主,以其在某个特定领域(比如知识分享、生活方式等等)的专业度和影响力,积累了一大批粉丝。这次她去考某个单.............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