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有哪些传统史学正面评价的农民起义?

回答
在中华传统史学中,对农民起义的态度并非铁板一块,而是随着时代、学者的立场以及起义的具体情况而有所不同。虽然“乱”和“扰民”是常见的负面标签,但一些学者也能看到农民起义背后蕴含的社会矛盾和人民的诉求,并对其进行正面评价,尤其是那些对腐朽统治起到冲击作用,或者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民生的起义。

要寻找传统史学中正面评价的农民起义,我们需要关注那些被认为具有“正义性”或“积极意义”的事件。以下我将选取几个在传统史学中相对得到正面评价的农民起义,并尽量详细地讲述其背景、过程、影响以及史学界为何会对其有所肯定。

一、 秦末陈胜吴广起义

背景:

秦朝统一六国,建立了一个空前强大的中央集权帝国。然而,秦始皇的严苛统治、连年征战、繁重赋税和严酷的法律,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尤其是修建阿房宫、骊山陵等浩大工程,更是耗费了巨量的人力物力,导致民不聊生。到了秦二世时期,统治者的残暴有过之而无不及,胡亥即位后,听信赵高,杀兄戮弟,朝政更加混乱。

起义经过:

公元前209年,陈胜和吴广因为在押送戍边的途中遭遇大雨,按照秦律,逾期要处死。在绝望之下,他们决定奋起反抗。陈胜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口号,振奋了广大被压迫人民。他们首先占领了陈县,建立了“张楚”政权,自立为王,点燃了反秦的烽火。

传统史学的正面评价:

揭示秦朝统治的弊端: 传统史学普遍认为,陈胜吴广起义直接揭示了秦朝严酷统治下人民的苦难,是对暴政的有力反抗。即便起义最终失败,但其“揭竿而起”的精神,为后世树立了反抗压迫的榜样。
“天下苦秦久矣”的集中爆发: 许多史家将这次起义视为秦朝统治的必然结果,是长期积压的民怨的一次集中爆发。如司马迁在《史记》中虽然将陈胜归为“盗”类,但也详细记载了秦朝统治的残酷,暗示了起义的合理性。
开创了农民起义的先河: 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陈胜吴广起义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它证明了被压迫人民可以联合起来推翻腐朽的统治,为后来的农民起义提供了鼓舞和示范。
虽然速亡,但影响深远: 尽管陈胜吴广起义很快被秦军镇压,但其声势浩大,动摇了秦朝的统治根基,为刘邦、项羽等人的最终胜利创造了条件。许多史家认为,没有陈胜吴广的“第一枪”,秦朝的灭亡不会如此迅速。

二、 东汉末年黄巾起义

背景:

东汉末年,政治腐败,宦官外戚专权,土地兼并严重,豪强地主势力膨胀,百姓生活困苦。各种天灾人祸接连不断,社会矛盾空前尖锐。在这样的背景下,太平道张角以“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号,聚集了大量信徒,发动了声势浩大的起义。

起义经过:

公元184年,黄巾起义爆发,遍及全国多个州郡。黄巾军以其特有的组织形式和宗教信仰,迅速席卷了北方大地。虽然最终被东汉朝廷和各地豪强镇压,但起义极大地动摇了东汉王朝的统治,直接导致了汉末军阀割据局面的形成。

传统史学的正面评价:

揭露了东汉王朝的腐朽: 传统史学普遍认为,黄巾起义的爆发,是东汉末年政治黑暗、民生凋敝的集中反映。起义本身就是对腐朽统治的控诉,它迫使统治者正视这些问题(虽然往往是通过更残酷的镇压)。
代表了底层人民的诉求: 黄巾军的口号“均贫富”,虽然在实践中难以实现,但反映了广大农民对公平分配土地和财富的渴望。史家认为,这种诉求本身具有一定的正义性,是对社会不公的挑战。
加速了王朝的灭亡: 如同陈胜吴广起义一样,黄巾起义虽然失败,但其强大的冲击力,加速了东汉王朝的灭亡。它打破了旧有的政治格局,为新的社会力量的崛起提供了空间。
部分史家肯定其“道义”: 一些对黄巾军的评价,会强调其在宗教信仰和组织形式上的独特性,以及对统治者的反抗。虽然“妖言惑众”的指责一直存在,但“道义”和“民心”的视角也从未完全消失。例如,一些晚明学者在反思历史时,会看到黄巾起义中蕴含的对社会平等的朴素追求。

三、 唐朝末年黄巢起义

背景:

唐朝自安史之乱后,国力日衰,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土地兼并加剧,赋税繁重,民不聊生。特别是唐僖宗时期,朝廷腐败透顶,对各地民变采取镇压为主,而未能解决根本问题。

起义经过:

公元875年,黄巢领导的起义爆发。黄巢原为盐贩,因盐税苛重,起义反抗。他以“不交税,不服官”为号召,队伍迅速壮大,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公元880年,黄巢攻入长安,建立“大齐”政权,做了短暂的皇帝。虽然最终被唐朝和藩镇联合镇压,黄巢起义也为唐朝的灭亡敲响了丧钟。

传统史学的正面评价:

对唐朝统治的致命打击: 传统史学普遍认为,黄巢起义是对摇摇欲坠的唐朝统治的“最后一击”。起义的规模之大、影响之广,是唐朝后期任何一次起义都无法比拟的。
“官逼民反”的典型: 黄巢起义被认为是“官逼民反”的典型范例。史家会强调,正是由于唐朝统治者的腐败和残暴,才迫使黄巢及其追随者走上反抗道路。
部分史书对黄巢个人的评价: 尽管多数史书将黄巢定性为“盗贼”,但也有一些史书,如《旧唐书》在记载黄巢攻占长安后,也承认了当时长安“金吾将,无能以守”,以及百姓“思归乡里”的心态,间接反映了起义的群众基础。一些笔记小说中,甚至将黄巢描绘成一个有勇有谋、敢于挑战腐朽官僚的形象。
对社会矛盾的深刻揭示: 黄巢起义迫使人们看到,唐朝的繁华已成过眼云烟,其内部的社会矛盾已经尖锐到无法调和的地步。起义的爆发,是长期压抑的社会力量的一次总爆发。
“破旧立新”的视角: 有些史家会从更宏观的角度看待黄巢起义,认为它虽然带来了破坏,但也为之后五代十国的局面,以及最终宋朝的建立,扫清了道路,是一种“破旧立新”的社会变革。

需要注意的几点:

1. “正面评价”的相对性: 在传统史学中,即使对农民起义有正面评价,也往往伴随着对其局限性、破坏性以及最终失败的分析。这里的“正面评价”是指,史家能够看到其反抗的合理性、揭示社会矛盾的作用,以及对腐朽统治的冲击力,而不是将其视为一场完美的、无懈可击的革命。
2. “乱”与“治”的考量: 传统史学非常重视“治”与“乱”。对于起义,即使是为了“除暴”,一旦造成大规模的破坏和流血,都会被视为“乱”。因此,能够获得正面评价的起义,通常是在“乱”的程度上相对较轻,或者其“除暴”的意义被看得更重。
3. 史学家的立场: 史家的个人背景、所处的时代以及其政治倾向,都会影响其评价。例如,在王朝末年或改朝换代之际,一些学者可能更倾向于同情反抗者,而王朝稳定时期,则可能更强调秩序和稳定。
4. “造反”与“革命”的界限: 传统史学中,“造反”通常带有贬义,而“革命”的现代概念在古代是不存在的。因此,对农民起义的肯定,往往是通过“起义”、“反抗”、“除暴安良”等词汇来表达,而不是现代意义上的“革命”。

总而言之,尽管传统史学在评价农民起义时,往往带有维护统治秩序的视角,但对于那些敢于挑战暴政、揭示社会矛盾、并对腐朽统治造成巨大冲击的农民起义,一些有良知的史家也能够看到其历史的合理性和进步意义,并给予一定的正面评价。陈胜吴广、黄巾、黄巢起义,便是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例子。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陈胜吴广起义,得到了汉家的认可。

刘邦称帝之后,追封陈涉为“隐王”,“为陈涉置守冢三十家砀”。

司马迁把陈胜列入世家,班固把陈胜列在项羽之前,这都是对陈胜的肯定。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中华传统史学中,对农民起义的态度并非铁板一块,而是随着时代、学者的立场以及起义的具体情况而有所不同。虽然“乱”和“扰民”是常见的负面标签,但一些学者也能看到农民起义背后蕴含的社会矛盾和人民的诉求,并对其进行正面评价,尤其是那些对腐朽统治起到冲击作用,或者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民生的起义。要寻找传统史学.............
  • 回答
    《芈月传》这部剧确实以其宏大的制作和跌宕起伏的剧情吸引了无数观众,但要说它完全符合史实,那可就差得远了。作为一部古装历史剧,它在很多地方都进行了艺术加工,甚至有不少硬伤。我来给您仔细扒一扒,让您看看那些让历史爱好者们忍不住“抠细节”的地方:1. 芈月其人:名字、出身与确切年代 名字的争议: 剧里.............
  • 回答
    确实,历史上总有一些闪耀的名字,他们的贡献或许不如那些名垂青史的帝王将相那般波澜壮阔,却在某个时代、某个领域默默耕耘,推动着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这些人并未能在正史中留下完整的传记,他们的故事更多地散落在野史、笔记、地方志,甚至是民间传说之中。寻找这样的人物,就像在浩瀚的历史星空中.............
  • 回答
    要在中国游戏史上找那些能被称得上“传世经典”级别的轰动传言,那可真是有一箩筐。这些传言,有些是真真假假,有些是捕风捉影,但它们就像游戏界的神话传说一样,伴随了无数玩家的成长,也成了我们回首过去时津津乐道的话题。今天,咱们就来聊聊那些在中国游戏史上,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几个传言,保证跟你平时看到的那些.............
  • 回答
    《三国志》固然是史学巨著,但作为一部由陈寿撰写的、并经裴松之注的史书,其在记载历史人物时,也难免受到当时社会背景、个人情感以及叙事策略的影响。尤其是在描绘传主及其相关战役时,“夸胜讳败”的现象,或者说是有选择性地突出功绩、淡化失误,以及在某些事实的呈现上有所保留或倾向性,是可以探讨的。要说《三国志》.............
  • 回答
    提起苏联时期以及如今俄罗斯联邦在古希腊和古典史研究领域的贡献,那真是一段颇为曲折却又成果斐然的历史。这段研究并非一条直线,而是充满了起伏,既有对西方古典学术传统的继承与发展,也有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独特视角和研究范式。在苏联时期,古典学研究深受马克思列宁主义意识形态的影响。起初,考古发掘和历史文献.............
  • 回答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我们身边确实有不少曾经熟悉、如今却渐行渐远的传统食物。它们或因制作繁琐,或因食材难寻,或因口味不再迎合大众,悄悄地从我们的餐桌上退居幕后,只留下一些模糊的记忆,偶尔在老一辈人的叙述中被提及。还记得小时候,逢年过节,村子里总会有几家专门做这类食物的。其中,“年糕团子”是我记忆中最深.............
  • 回答
    提到“中国传统被日本发扬光大”,脑海中立刻会浮现出几个很有代表性的例子,它们并非简单地“抄袭”或“借鉴”,而是经过日本独特的文化浸润、技艺打磨,甚至加入了本土的哲学思考,最终形成了独具日本特色的艺术形式或生活习惯,甚至反过来影响了中国的某些认知。1. 茶道:从饮品到禅意的升华茶,毫无疑问是起源于中国.............
  • 回答
    要说传统企业转型互联网做得成功的例子,在我看来,真不少,而且各有各的精彩。我一直觉得,转型不是一蹴而就的,更不是简单的把产品搬上网那么简单。那些真正成功了的,都是把互联网当成了一种思维方式,一种全新的运营基因植入到骨子里。举个大家可能都熟知的例子,比如 海尔。你想啊,海尔最早是做白色家电的,老牌国企.............
  • 回答
    中国地大物博,历史悠久,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自然形成了一些约定俗成的习惯和观念。其中有些已经融入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成为一种文化符号;有些则因为时代变迁,显得不那么合时宜,甚至被视为“陋习”。要说中国有哪些“传统陋习”,这本身就是一个颇具争议的话题,因为很多时候,我们习惯称之为“传统”的,背后往往蕴.............
  • 回答
    “伪传统”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可以指代多种现象,核心在于一种被塑造、被发明或被曲解的、并被呈现为古老而正宗的传统,但实际上并非如此的现象。 这种“伪”并非一定是恶意欺骗,有时也可能是出于认同、情感、政治目的或社会建构的需要而产生的。下面我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详细阐述“伪传统”的概念,并给出一些例子: .............
  • 回答
    《雄狮少年》这部电影,绝不仅仅是一部讲述少年追逐梦想的热血故事,它更像是一扇窗,让我们窥见了鲜活的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岭南地区的民间艺术与习俗。影片中那些令人印象深刻的细节,都饱含着浓厚的文化底蕴,让人看得津津有味。首先,最直观、也是最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那无疑是舞狮本身。影片中的舞狮,并非我们.............
  • 回答
    在中国文化的长河中,确实存在一些在西方人看来不太适应甚至有些令人诟病的地方,这些往往源于历史、社会发展以及文化差异的碰撞。我尝试从几个角度来讲述,希望能描绘得更细致些,并且尽量避免那种生硬的AI腔调。1. “关系”文化与潜规则这是在很多外国人眼中中国最难以捉摸也最容易产生误解的一点。“关系”(Gua.............
  • 回答
    很多我们习以为常、觉得“自古以来”就有的东西,追根溯源,其实历史一点也不长。这种“短历史”带来的错位感,往往会让人觉得有些意外,甚至有点颠覆。今天就来聊聊这些看似“传统”,实则“新晋”的玩意儿。1. 圣诞老人:一个相对年轻的“古人”提起圣诞节,脑海里立刻浮现出那个胖乎乎、红帽子、白胡子的圣诞老人。可.............
  • 回答
    在生物分类学领域,分子分类学,特别是基于DNA和RNA序列的系统发生分析,宛如一把锋利的解剖刀,有力地解构、修正甚至彻底颠覆了许多基于传统形态学建立起来的分类体系。这些变化不仅让我们对生命演化的理解更加深入,也修正了我们看待许多物种之间亲缘关系的方式。分子分类学推翻或确认了哪些重要的传统形态分类学结.............
  • 回答
    深度学习的飞速发展,在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等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一度被视为万能的解决方案。然而,在一些特定的场景下,我们仍然能发现传统方法以其简洁、高效或更强的可解释性,在某些方面表现出超越深度学习的优势。今天,我们就来聊聊那些深度学习“栽跟头”的经典案例,看看传统方法是如何在某些领域“守.............
  • 回答
    在历史长河中,许多我们习以为常的事物,往往在潜移默化中融入了中华文化,甚至被认为是本土的传统,殊不知它们其实是漂洋过海而来的舶来品。这种文化融合的现象,既展现了中华文明的包容与活力,也常常让我们在回顾历史时,惊讶于那些被“中国化”的外来元素。比如,我们很多人都认为“春节吃饺子”是中国人过年的必备习俗.............
  • 回答
    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中国社会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许多旧有的事物被取代或改造,同时新的事物也在不断涌现。然而,有些事物在诞生之初并没有被人们视为“传统”,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逐渐融入了人们的生活,甚至被一些人误认为是由来已久的“传统”。以下是一些1949年后出现,但常被误认为传统的.............
  • 回答
    中国传统武术博大精深,各家各派虽然有各自的独特风格和侧重点,但深入探究,其根基往往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这些共通点也为后世的借鉴与融合提供了无限可能。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层面来细致地聊聊这些“同根同源”之处,以及它们是如何相互启发、催生新意。一、 气功、内功的修炼体系:形体与精神的统一这是绝大多数传统拳.............
  • 回答
    中国传统民间工艺博大精深,然而随着时代变迁、工业化进程加快以及年轻一代对传统手艺的兴趣减弱,许多珍贵的老手艺正面临着失传的危险。以下是一些即将失传或濒临失传的中国传统民间工艺,我会尽量详细地讲述:一、精细的木工类: 榫卯结构技艺(特别是建筑木构件的榫卯): 现状: 虽然现代建筑以钢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