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何自古中国传统史观常将蜀汉视为「正统」?

回答
在中国传统史观中,将蜀汉视为“正统”的观点,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在漫长历史发展中,尤其是在三国归晋之后逐渐形成并被强化的一种叙事模式。这种叙事并非基于某种绝对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准,而是由多种因素交织而成,其中包含了政治、文化、道德以及史学方法的演变。

要理解为何蜀汉会获得“正统”的地位,我们需要深入探究其背后的逻辑和动力。这并非简单地一句“谁统治了天下谁就是正统”就能解释的。

首先,最直接也是最常被提及的理由,便是“继统”的脉络。在中国传统史观中,一个朝代的正统性往往与前朝的继承关系紧密相连。曹魏自汉献帝“禅让”而来,而“禅让”在中国文化中,虽然名义上是和平的权力转移,但在许多情况下被视为一种伪托,尤其是在权力实际被武力控制的情况下,其合法性就容易受到质疑。相比之下,刘备以汉室宗亲的身份起兵,其旗帜上始终高举着“兴复汉室”的口号。尽管刘备的起兵存在诸多复杂因素,但其政治姿态上,是试图延续汉朝的统治。

当蜀汉政权在益州建立,并且在一段时间内成为三国鼎立的局面时,它在法理上便占据了一个特殊的地位——作为汉朝的继承者。尽管三国之中,曹魏的国力最为强盛,但从“汉”这个朝代本身的历史延续性来看,蜀汉的“兴复汉室”的口号,为它赢得了一种道义上的优越感。这种优越感,在后来的史书撰写中,就被放大和强调。

其次,儒家思想的影响至关重要。儒家强调“仁政”、“德治”,以及对“礼”的尊崇。在蜀汉政权中,以刘备为代表的统治者,其形象被塑造为“仁德之君”。诸葛亮作为蜀汉的丞相,更是儒家理想人格的化身——忠诚、智慧、鞠躬尽瘁。这些品质在儒家道德体系中具有极高的评价。

刘备创业初期,尽管出身不高,但其“三顾茅庐”的传说,将他描绘成一个尊重贤士、有求贤若渴之心的君主。而“桃园结义”则更是将刘备、关羽、张 यामध्ये君臣、兄弟的义气关系拔高到一种道德典范的层面。在以道德评判历史的传统观念中,蜀汉政权所展现出的这些“仁义”的特质,使其在道德层面上获得了较高的地位。

反观曹操,虽然雄才大略,但其崛起过程中往往伴随着权谋、征伐,甚至有人认为其“挟天子以令诸侯”的行为是对汉室权威的破坏。而曹丕的“禅让”,在很多士大夫眼中,是一种强迫性的权力转移,是篡败伦常的表现。因此,从儒家道德伦理的角度来看,蜀汉政权更能赢得人心,被视为“正统”的代表。

再者,史书撰写的视角和立场也是塑造“正统”观的关键。在中国古代,“史官”的地位非常重要,他们是记录历史的直接参与者或是有机会接触到第一手资料的人。而一旦一个政权被另一个政权所取代,胜利者往往会根据自身的需要来“叙述”历史,以巩固自身的统治合法性。

三国归晋后,晋朝自然需要证明自己取代曹魏的合法性,而曹魏取代汉朝的合法性又会受到质疑。在这种情况下,将“汉”的延续视为正统,并在汉朝之后寻找一个“继承者”,便成为一种有利的叙事策略。西晋的陈寿所著的《三国志》,虽然力求客观,但也受到当时政治环境的影响。

《三国志》在三国之中,将魏、蜀、吴分别列为三“志”,而不是将某一个单独列为“本纪”。但后来的史学家如唐朝的司马光在编纂《资治通鉴》时,便明确地采取了“尊刘抑曹”的立场,将蜀汉视为正统,并以刘备的蜀汉政权作为《资治通鉴》的起点,继续往前追溯至汉朝的世系。司马光解释说:“《春秋》以来,天下治乱,其本皆在于君相。故《书》始于黄轩,《史记》始于秦汉。《资治通鉴》……今欲论《春秋》以来天下治乱之所由,即本于汉而起。” 这句话看似是史学上的考量,实则隐含着对“正统”的判断。

司马光对蜀汉正统性的论证,主要体现在他对史料的处理和史事评价上。《资治通鉴》在叙述三国历史时,明显偏向蜀汉,对曹魏的很多行为,如曹操的“奸雄”形象,以及曹丕的“篡汉”过程,都进行了批判。而对蜀汉的刘备,则极力塑造其“仁君”形象,对诸葛亮的评价更是推崇备至,将其视为忠臣的典范。

这种“尊刘抑曹”的史观,逐渐成为主流,并被后世的许多史家所继承和发扬。例如明朝的罗贯中所著的《三国演义》,虽然是一部小说,但它以通俗化的方式,将《三国志》中的许多观点进行了更广泛的传播,极大地影响了民间对三国历史的认知。在《三国演义》中,蜀汉的“仁义”形象被进一步强化,而曹魏的“奸诈”形象则更加突出。这种文学作品的传播,使得蜀汉“正统”的观念深入人心。

最后,我们还需要考虑文化认同和民族情感的因素。汉朝在中国历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它不仅是统一王朝的奠基者之一,其文化也深刻地影响了后世。刘备作为汉室宗亲,其“兴复汉室”的口号,在一定程度上寄托了许多人对汉朝辉煌历史的怀念,以及对延续汉朝文明的认同感。

在长期的历史叙事中,蜀汉政权被赋予了“汉室正统”的象征意义,这种象征意义超越了其短暂的国祚和最终的失败。它代表了一种理想化的统治模式,一种对“忠诚”、“仁义”的追求,以及对“汉”这个文化符号的传承。即便蜀汉最终灭亡,但其所代表的价值观和历史叙事,却在后世的文化记忆中得以延续,并最终被官方史观所采纳和强化。

总而言之,中国传统史观将蜀汉视为“正统”,并非源于单一的原因,而是政治需要、儒家道德伦理、史书撰写的立场、文学作品的传播以及文化认同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种“正统”观,在历史的流变中不断被构建、强化和传播,最终成为了我们理解三国历史时的一种深刻而持久的文化印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一更

@狐狸晨曦 对回答做了修改,删掉了明清之前没有三国只有魏晋的说法,并轻描淡写的称之为“语病”,代之以曹魏正统论是官方主流观点的说法。同时还拿现下正火的流浪地球挡箭,把电影用曹操的诗当歌词,跟自己为了鼓吹曹魏正统,公然否认三国这一历史概念一直存在的做法相提并论。种种文过饰非,偷换概念,强行捆绑的做法,令人叹为观止。可这是一码事吗?有谁否认曹操的文学水平和成就了?问题是这跟曹魏是不是正统,吴蜀有没有资格跟曹魏并称三国,有什么关系?流浪地球用曹操的诗是因为其文学价值,你却拿此事来给你曹魏正统论甚至有魏晋无三国神论站台,强行碰瓷,就不觉得low?


再说正统,正统包含“正”与“统”两方面,前者是价值判断,后者是事实判断,当“统”这个事实不具备时,正统就完全依赖于“正”,成了单纯的价值判断——有时这种判断是基于朴素的民族主义,比如华夷之辨,有时则是基于典型的“封建”价值观,比如正统与僭伪、篡逆。对于三国这种大分裂,又无关华夷之争的时代,封建王朝为了自身的合法性非要定其中一个政权为正统也就罢了,现代人还纠结哪个是正统实无必要。三国当只有正闰(中央与割据)之分,而无正伪(正统与僭伪、篡逆)之别

如果一定要坚持曹魏正统论,也不要扯什么反封建反皇权的虎皮——曹魏正统本就是封建王朝官方主流观点,认为曹魏正统算哪门子反封建反皇权?

同样也不要把反对曹魏正统论(包括蜀汉正统论和三国无统/绝统论)的观点都跟封建统治者挂钩,如果后世尊刘抑曹就是封建统治者打压,那么北宋之前封建王朝官方认定曹魏正统难道就不是封建统治者捧起来的?都是封建统治者谁比谁高一等?

三国谁是正统,在古代还关系到某些朝代的合法性问题,在现代已经只是一个单纯的历史问题了。张口闭口反封建反皇权,一边说封建统治者打压曹操,一边却拿政治观点来压制学术讨论,一个历史问题,搞得跟贴大字报一样有意思吗?

另外狐狸仍然坚持三国的提法在晋代是政治不正确的观点,之前已经反驳过了,不再多说


原回答


反对 @狐狸晨曦 的答案,坚持曹魏正统论没问题,但公然宣称什么【明清之前的一千年里,原本并没有“三国”,只有“魏晋时期”】就纯属信口雌黄发明历史了。明清之前到底有没有三国的提法,查一下二十四史难道很难么?

  • 陈寿,字承祚,巴西安汉人也。……撰魏吴蜀《三国志》,凡六十五篇。时人称其善叙事,有良史之才。——晋书卷八十二 列传第五十二(陈寿)
  • 三国虽历年不远,而事关汉、晋。——裴松之上《三国志》注表
  • 三国时,吴太史令陈卓,始列甘氏、石氏、巫咸三家星官,著于图录。——隋书卷一十九 志第十四 天文上
  • 逮炎灵数尽,三国争强,兵革屡兴,户口减半。——隋书卷二十九 志二十四 地理上
  • 凡弘文、崇文生,试一大经、一小经,或二中经,或《史记》、《前后汉书》、《三国志》各一,或时务策五道。——新唐书卷四十九 志第三十四 选举志上
  • 诸史则《左传》、《国语》、《史记》、《两汉》为一科,《三国》、《晋书》、《南北史》为一科,《新旧唐书》、《五代史》为一科。——宋史志第一百九 选举二 科目下

不仅明清之前一直就有三国的说法,即便在晋朝,三国也绝非什么政治不正确的提法

  • 及吴平,王浑登建鄴宫酾酒,既酣,谓吴人曰:“诸君亡国之余,得无戚乎?”处对曰:“汉末分崩,三国鼎立,魏灭于前,吴亡于后,亡国之戚,岂惟一人!”浑有惭色。——晋书卷五十八 列传第二十八 周处
  • 是时(晋元)帝以王敦势盛,渐疏忌王导等。嵩上疏曰:……近者三国鼎峙,并以雄略之才,命世之能,皆委赖俊哲,终成功业,贻之后嗣,未有愆失遗方来之恨者也。——晋书卷六十一 列传第三十一 周嵩
  • (晋安帝)义熙元年,玄盛改元为建初,遣舍人黄始、梁兴间行奉表诣阙曰:昔运将终,三国鼎峙,钧天之历,数钟皇——晋书卷八十七 列传第五十七 凉武昭王
  • 东晋袁宏,曾做《三国名臣颂》,何琦,曾作《三国论》

周处身为降臣,以三国鼎立魏灭于前回怼王浑,也没见王浑上纲上线说什么矮化魏国大逆不道,反倒是面有惭色。东晋官员向皇帝上疏上表,也是以三国和汉、晋并列,而不是魏——事实也是如此,魏国,又不是魏朝,凭啥跟汉、晋这种朝代相提并论?魏晋不过是省事的说法而已,还真以为比三国两晋的说法科学了?狐狸身为现代人,不仅一门心思想把魏和晋绑定,而且连三国的提法都不能接受,甚至罔顾史实否认三国这一提法在历史上一直存在,精魏到这种地步,实在是让人叹为观止

user avatar

曹魏是继承了中原王朝的正统皇帝,刘备和孙权只是割据政权自立的皇帝。这原是一千多年来历朝历代,包括晋朝、南北朝各国、隋朝、唐朝、北宋的君主大臣皆认可的史实。

一直到南宋朱熹,才开始鼓吹“蜀汉正统论”,蒙元和明朝的儒家士大夫承袭这一观点,到满清王朝建立后,正式从官方层面确立“蜀汉正统论”,将曹魏贬低为僭伪政权。

现代人单看三国鼎立时的地图,大约会有蜀吴两国地域广阔,两者之和竟可与曹魏抗衡的错觉。

而事实上,两汉时期天下共分十三州,曹魏王朝占据中原地区整整九州之地,再加上荆州和扬州的一部分,代表中央政府,是为正统王朝;

蜀国仅占据益州一个州,东吴占据交州加上荆州、扬州的大部分地区,两国是偏远割据势力。

蜀国吴国看似地方不小,但从人口密度和开发度而言,两国加起来也只相当于十分天下有其七的曹魏的一半。

如果类比于近代中国版图,蜀国相当于占据了东北三省;吴国相当于占据了地广人稀的新疆、青海、西藏;而魏国则相当于传统的中原汉地十八省地盘,还要再加上内蒙古。

那么这样的三方势力,谁为正统,谁为割据,不是一目了然么?

明清之前,曹魏正统说一直是官方主流说法,长达一千年时间里,对这一历史时期的主流说法,更多是"魏晋”联称,而并不是我们通常认知的“三国”。首先当然是因为曹魏王朝按“禅让”的合法程序,全盘继承了东汉王朝的社稷和中枢官僚系统。之后一统天下的西晋王朝,同样是依样葫芦,全盘继承了魏朝的社稷和中枢官僚系统。

灭蜀者魏,晋受魏禅,承魏制,这是没有任何人否认得了的基本史实。因此《三国志》中尊崇魏朝,以曹操为太祖武皇帝,将曹魏诸帝皆为正统入本纪,而以蜀吴诸帝为割据政权首领,入列传,这也是任何后世人修三国史都不可免的。

事实上,《三国志》也是晋朝人陈寿分别写就的《魏志》《蜀志》《吴志》三本书的合称,原本并不是一套书,否则,将割据政权蜀汉和东吴,和正统王朝曹魏并列合称,在晋朝就是政治不正确了。

陈寿原本是蜀人,刘禅是其故君,谯周是其恩师,因此对蜀国相对推重,所以虽然同样只列入列传,相比对东吴诸帝直呼其名,陈寿尊称"刘备/刘禅"为"先主/后主",符合魏晋时期崇尚的礼法道义,若不如此,反要受时评非议。却并非是只有益州区区一州的蜀汉,在当时人心目中的地位,更高过占据荆州、扬州、交州三州之地的东吴。

即使如此,《晋书·陈寿传》尚且认为陈寿对诸葛瞻评价不公,有挟私报复嫌疑,却遗漏了陈寿曾时任蜀汉卫将军的姜维或诸葛瞻之主簿,曾任蜀汉东观秘书郎、散骑黄门侍郎等重要官职的记载。

《华阳国志陈寿传》:【初应州命卫将军主簿、东观秘书郎、散骑黄门侍郎。大同后察孝廉,为本郡中正。】

东晋偏安江左后,因为自己丢失了中原地区,若再主张「得中原者为正统」,不免颇有些尴尬。权臣桓温的幕僚习凿齿率先提出否定曹魏的合法性,鼓吹三国皆为割据政权,并无正统。

然而习凿齿的本意,却是主张司马懿祖上为东汉名臣,而且司马宣王又心存汉室,可谓于汉室有德,故晋朝可直接继承东汉。

这样就把司马氏祖孙三代篡夺曹魏政权的事迹,全都给洗白了。贬低魏,最终目的是为了洗白晋朝建立的“原罪”,而且也只是他的一家之说,从未成为主流,更勿论得到当时晋朝官方认可。后世论者,颇有以为“习凿齿首倡蜀汉正统论”,实为一厢情愿的误读。

唐朝立历代帝王庙,魏武帝曹操和秦始皇嬴政、汉高祖刘邦、汉光武帝刘秀、晋武帝司马炎、北魏道武帝拓拔跬、北周太祖宇文泰、隋文帝杨坚等八位王朝开国皇帝一同入祀。换言之,唐朝认定的正统,是【秦—汉—魏—晋—北魏—北周—隋—唐】。

唐朝对曹操,依旧尊称为“魏武帝”,如唐太宗李世民写就《祭魏武帝文》。李隆基幼年时也以曹操的小字“阿瞒”为名,以示对其英武事迹的效仿。

一直到了南宋,以理学大师朱熹为代表的一些儒生才发明出“蜀汉正统论”。

朱熹在其《通鉴纲目》中,以蜀汉、南朝为正统,以曹魏、北朝为僭伪,其目的无非是因为此时宋朝自己丢失了中原地区,却还要自居为正统王朝,所以将偏安的南宋类比于历史上的蜀汉政权和南朝宋齐梁陈四朝,而把北方的金国类比于历史上的曹魏和北魏、北周。

【此犹宋太祖篡立近于魏而北汉、南唐亦近于蜀,故北宋诸儒皆有避而不伪魏。高宗以后,偏安江左近于蜀,而中原魏地全入于金,故南宋诸儒乃纷纷起而帝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三国志》

朱熹虽做如此主张,但此说在南宋同样没有能够成为官方主流意见,一直到了明朝时,朱熹学说已经成为了儒家统治学说,科举必考内容,经过百余年演进,到明朝中后期,儒学士大夫们才逐渐认可了“蜀汉正统论”。

明朝官方的历代帝王庙,只祭祀汉高祖刘邦、汉光武帝刘秀、唐太宗李世民、隋文帝杨坚、宋太祖赵匡胤、元世祖忽必烈这几位大一统王朝的开国皇帝,后来又以种种理由先后罢去杨坚和忽必烈的祭祀,却已经始终不再有曹操的身影,而将其和南北朝时期的拓跋珪、刘裕等人一样,视为非大一统王朝的帝王。

到了清朝,情况又发生变化。满清八旗在关外时以《三国演义》为军事教科书,以关羽为战争守护神,对蜀汉的推崇无以复加,所以他们正式从官方层面确立“蜀汉正统论”,将曹魏当做类似王莽的新朝、武则天的周朝一样的僭伪政权。

满清的历代帝王庙中,整个三国时期,仅仅供奉了蜀汉昭烈皇帝刘备一人,并以诸葛亮、赵云二人陪祀,同时又另外建关帝庙祭祀关羽,可为明证。又因为满清是距离现代最近的封建王朝,所以其很多思想也流毒至今,不能消除。

满清灭亡后,大文豪鲁迅等人掀起新文化运动,破除封建传统观念,同时也倡导为曹操翻案,一代伟人开国领袖,更多次称赞曹操为一代英雄。

伟人从不掩饰对曹操的喜爱,多次吟咏曹操的《观沧海》,手书曹操之《龟虽寿》,登曹操观沧海之地,写下「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这样的不朽诗篇,和1700年前的曹操遥相应合,并对子女和身边工作人员表示:「曹操的文章、诗,极为本色,直抒胸臆,豁达通脱,应当学习。」「我还是喜欢曹操的诗。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是真男子,大手笔。」

《浪淘沙·北戴河》:【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渔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伟人更一锤定音,表示曹操了不起,其冤案“再过一千年,两千年,也要翻”。范文澜、郭沫若、翦伯赞等现代历史学家也相继发表文章,赞颂曹操的历史贡献,驳斥历代封建统治者加给曹操的不实之辞。曹操终于在大众心目中,恢复了原本的历史英雄形象。

  • 《伟人语录》:
1952年:【漳河,就是曹操练水兵的地方。曹操也是个了不起的人物。他在这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还在这一带实行屯田制,使百姓丰衣足食,积蓄力量,逐渐统一北方,为后来晋统一全国打下了基础。】
1954年:【北戴河、秦皇岛、山海关一带是曹孟德到过的地方。曹操是了不起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个了不起的诗人。】
【曹操统一中国北方,创立魏国。那时黄河流域是中国的中心地区。他改革了东汉的许多恶政,抑制豪强,发展生产,实行屯田制,还督促开荒,推行法治,提倡节俭,使遭受大破坏的社会开始稳定、恢复、发展。这些难道不该肯定?难道不是了不起?】
1957年:【诸葛亮用兵固然足智多谋,可曹操这个人也不简单。唱戏总把他扮成个大白脸,其实冤枉。这个人很了不起。】
1958年:【曹操这个人懂得用人之道,招贤纳士,搞‘五湖四海’,不搞宗派。他还注意疏浚河道,引水灌溉,发展农业生产。】
【《三国演义》和《三国志》对曹操的评价是不同的。《三国演义》把曹操当作奸臣来描写,《三国志》则把曹操当作历史上的正面人物来叙述。曹操是天下大乱时期出现的“非常之人”、“超世之杰”,可是因为《三国演义》又通俗又生动,所以看的人多,加上旧戏上演三国戏都是以《三国演义》为蓝本编造的,所以曹操在旧戏舞台上就是一个白脸奸臣。这一点可以说在我国是妇孺皆知的。】
【此篇注文(《三国志集解》卢弼注),贴了魏武不少大字报,欲加之罪,何患无词;李太白云:‘魏帝营八极,蚁观一祢衡。’此为近之。】
1959年:【曹操结束汉末豪族混战的局面,恢复了黄河两岸的广大平原,为后来的两晋统一铺平了道路。《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不是继承司马迁的传统,而是继承朱熹的传统。】
1975年:【汉末开始大分裂,黄巾起义摧毁了汉代的封建统治,后来形成了三国,这是向统一发展的。三国的几个政治家、军事家,对统一都有所贡献,而以曹操为最大。司马氏一度完成了统一,主要就是他那时打下的基础。】

曹操和曹魏王朝被明清儒生和满清当局强加了数百年的“僭伪”罪名,至此烟消云散!

时至今日,主张曹魏王朝为承接汉朝和晋朝之中央政权“魏晋派”,和主张魏蜀吴皆为割据政权,三国无正统的“三国派”,成为史学界并行主流说法。

其实蜀汉、东吴之于曹魏,就如同后蜀、南唐之于后周,无论疆域人口都差相仿佛。要么就只承认周秦汉晋隋唐宋明这些大一统王朝,余者皆为割据政权,当然可以;

如果一方面认可五代的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是正统王朝,南唐、北汉等十国是割据政权,那么魏朝当然亦为正统王朝,曹丕曹睿为正统帝王,而蜀汉和东吴皆为割据政权,刘备和孙权为割据政权首领。

至于那些定要鼓吹「因为刘备姓刘,所以蜀汉就是继承汉朝正统,曹魏为篡逆」的人,不过是尚难脱离宋明儒生和满清统治的数百年意识形态影响,赤裸裸双重标准了。

辛亥革命只剪去了人们头上的辫子,形式上扯了龙袍,砸碎皇冠,龙椅,而对皇权的顶礼膜拜传统却一直遗留至今,甚至连汉献帝刘协这样一个论个人能力和历史贡献,相差曹操岂知云泥的傀儡,也能因“汉朝末帝”这个身份获得许多人的无限泛滥同情。

而遵循伟人教诲,实事求是看待历史,讲求真理,平反如“汉贼曹操”这样的历史冤假错案,彻底肃清封建遗毒,破除封建正统观念,依旧任重而道远。

  • 《伟人语录》:
1954年:【说曹操是白脸奸臣,书上那么写,戏里这么演,老百姓这么说,那是封建正统观念所制造的冤案,还有那些反动士族,他们是封建文化的垄断者,他们写东西就是维护封建正统。这个案要翻。】
1957年:【小说上说曹操是奸雄,不要相信那些演义,其实,曹操不坏。当时曹操是代表正义一方的,汉是没落的。】
1958年:【说曹操是奸臣,那是封建正统观念制造的冤案。现在我们要给曹操翻案,我们党是讲真理的党,凡是错案、冤案,十年、二十年要翻,一千年、二千年也要翻。】

但是,再远也要沿着前人开辟的道路走下去,哪怕是一千年、二千年。

2019年初,票房大获成功,被各大官媒乃至于“钟声”高度评价的《流浪地球》电影,片尾曲《观沧海》,作者【曹操】。惊不惊喜,意不意外?魏武挥鞭,不止是东临碣石有遗篇,而且还随着中国电影的飞跃发展登上太空,向全人类广而告之了。

user avatar

不是教科书说蜀汉是正统,而是评书流行+元明清市民社会发展导致城市手工业者结社+城乡结合部黑帮+游民秘密宗教成为明清社会的主要推动者时,刘备关羽赵云张飞的出身更容易被这些脱离土地的人认同。

所以是人民中能够搞事情的人决定了蜀汉是正统。

举个例子,推翻元朝。韩山童走的就是刘备路线,说自己是宋朝皇室后裔,说刘福通是刘光世后裔(公子扶苏将军项燕),瞬间蒙古人就崩了盘。

关羽是杀人犯,后来成了黑帮和黑帮生意的保护神,你觉得是偶然?不,这是一伙人。

张飞是地方无功名的豪强,评书上是杀猪的,和杀狗的樊哙一样,在古代社会是强力造反职业。

赵云史书上是郡兵,评书上好像是山贼出身,明清各路反贼的主要来源地。

周仓廖化评书上也是山贼出身。

再比如,关羽水淹七军时,策动荆州恶少年群起而反,兵锋直至许都,你说他和荆州的黑社会和地下组织没有联系,我是不信的。

所以蜀汉为什么是正统?因为造反文化和黑帮文化主导了元明清以来的主要暴力斗争。刘备这伙人,主要是底层社会中不安分人物的膜拜对象,最后演变为民族精神的象征。

报个料:蔡元培在造反前,也去拜了关老爷。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中国传统史观中,将蜀汉视为“正统”的观点,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在漫长历史发展中,尤其是在三国归晋之后逐渐形成并被强化的一种叙事模式。这种叙事并非基于某种绝对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准,而是由多种因素交织而成,其中包含了政治、文化、道德以及史学方法的演变。要理解为何蜀汉会获得“正统”的地位,我们需要深入.............
  • 回答
    英国首相鲍里斯·约翰逊近期对中国表现出的“示好”姿态,以及他自称“不是一个反华的人”,这确实是近期英国对华政策中一个值得关注的动态。理解这一转变,需要结合当时英国国内外的多重因素和约翰逊政府的整体战略考量。需要注意的是,将约翰逊近期的表态理解为“突然示好”可能有些片面。更准确地说,这是一种在复杂地缘.............
  • 回答
    美国政府“辟谣”称“没发现中国对俄军援的证据”,这一事件确实引发了广泛关注和解读。要理解美方为何会给出这样的表态,以及这种“转变态度”背后的复杂因素,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一、 初期美国及其盟友的指控与舆论造势首先,我们需要回顾一下美国及其盟友最初的态度。在俄乌冲突初期,特别是2022年底至202.............
  • 回答
    关于日本前首相安倍晋三近期频繁就台湾问题发表“不当言论”的现象,以及其背后可能的原因,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将安倍晋三的言论定性为“不当言论”本身就带有评价色彩。支持者可能认为他的发言是“直言不讳”、“维护地区和平的警示”,而批评者则认为其“煽动性”、“干涉中国内政”。因此.............
  • 回答
    这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问题,涉及历史、政治、教育、个人经历以及社会心理等多个层面。理解为什么一部分中国人会“为侵略者洗地”,需要我们深入剖析其背后的原因。以下是一些可能的解释,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1. 历史叙事的选择性解读与官方宣传的影响: 官方主导的历史教科书和宣传: 中国的官方历史叙事强调了中.............
  • 回答
    中国人的爱国情怀,说来话长,也说来不长。它根植于历史的沃土,生长于现实的土壤,又在无数个体的生命体验中被滋养和塑造。要问为何如此,那便得从几个层面细细道来。一、历史的根脉:千年的积淀与绵延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这本身就构成了一种强大的凝聚力。回溯到古时候,我们就能看到“国家”的概念,虽然.............
  • 回答
    在中国网络上,关于“easy girl”(在这里可以理解为行为举止开放、不拘小节,尤其是在感情和性方面,有时也可能带有消费主义倾向的年轻女性)的讨论确实非常普遍且激烈,甚至可以说是“喋喋不休”。要探讨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包括但不限于男性自尊、国格观念、社会文化变迁、阶级焦虑等.............
  • 回答
    关于满清皇帝是否认为自己是中国人,以及为何他们会被视为中华正统王朝,这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历史议题。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探究满清统治者的自我认同、统治策略以及后世历史建构的演变过程。一、 满清统治者的自我认同:一个动态且多维度的视角首先要明确的是,“中国人”这个概念在古代并非我们今天所理解的.............
  • 回答
    汉字被很多人认为难学,这一点毋庸置疑。从结构复杂、笔画繁多、形近字多,到音形义的联系不直观,再到形近字、同音字的混淆,以及不同字体风格的差异,这些都让学习汉字充满挑战。然而,正是因为这种“难”,很多中国人反而觉得自豪。这种自豪感并非源于享受学习的痛苦,而是出于对汉字背后蕴含的深刻文化、历史和智慧的认.............
  • 回答
    关于中国军队制式步枪在“自订化、人机差且平台模块化”方面进展缓慢的现象,这背后涉及一整套复杂的军事装备发展逻辑、历史沿革以及现实考量。要深入理解这一点,需要从几个关键维度去剖析。一、 装备发展的整体逻辑与中国军队的特殊性首先要明确,军队装备的更新换代并非简单的消费品更新。它是一个高度集权、系统性强、.............
  • 回答
    这背后,隐藏着一个关于利益、技术、主权以及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复杂博弈。列强并非铁板一块,他们对中国铁路的态度,更像是精心计算的棋局,既要卡住咽喉,又要适时“施舍”以巩固自己的影响力。而培养詹天佑,则是这场棋局中一个微妙而又重要的落子。列强阻挠京张铁路的“逻辑”首先,我们要明白列强为何要阻挠中国人修建自.............
  • 回答
    中国高铁的崛起,堪称一次波澜壮阔的工业化奇迹。回望2007年,中国铁路部门启动了“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战略,通过“先买后技合”的模式,与德国西门子、日本川崎、加拿大庞巴迪等国际巨头展开深度合作。这不仅是简单的技术转让,更是中国制造业能力的一次全方位升级。高铁成功的关键点: 明确的国家战略.............
  • 回答
    “熊猫烧香”事件确实是中国互联网历史上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节点,它像一次集体的“网络免疫接种”,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中国网络安全的面貌。要理解为何之后没有出现类似规模的爆发,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分析,这并非单一因素所致,而是多方面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一、 天时:时代背景的演变与认知的觉醒首先,我们得回到20.............
  • 回答
    近几年,中国初婚人数的持续下滑,特别是从2013年至今,7年间下降了近一半,触及了17年来的低点,这个趋势确实令人瞩目。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统计数字,背后折射的是当下年轻一代在婚姻选择上的深刻变化和考量。要深入剖析年轻人为何“不愿意”结婚,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去理解:1. 经济压力:婚姻的“入门费”水.............
  • 回答
    自明清时期以来,中国工商业者一旦发迹,便将大量财富投入到土地和房产的购置中,这种现象代代相传,直至今日,其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经济和社会根源。这并非仅仅是逐利的简单选择,而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下的必然结果。一、 历史积淀与家族传承:土地是“根”与“魂”在中国传统社会观念中,土地承载着深厚的文化意.............
  • 回答
    “韬光养晦”这个词,在当下中国语境中,确实引发了不少讨论。一方面,我们能听到对中国取得的巨大成就的赞颂,另一方面,也有声音认为中国仍需保持低调。那么,媒体为何热衷于宣传中国的成就?这背后是迎合大众心理,还是自信本身就是一种力量?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得从几个层面来分析。首先,从信息传播的本质和媒体的职.............
  • 回答
    从五四运动的风起云涌,到《自由中国》事件的落幕,胡适先生这位在思想文化领域呼风唤雨的大师,在政治舞台上却屡屡碰壁,这确实是一个引人深思的现象。与其说是他“热衷于从政”,不如说是他出于对国家民族的责任感,以及对西方民主自由的信仰,试图将自己的理念付诸实践。但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个体在时代的洪流中,往往.............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东亚”概念的复杂性和认同感的形成过程。简单地说,“东亚”这个地理和文化概念的形成,并非仅仅由五国构成,更不是一个静态的概念,而是在历史、文化交流以及现代地缘政治等多重因素作用下逐渐演变和被使用的。而“国人”称自己为“东亚人”,背后也涉及了身份认同的多个层面,并非仅仅是基于.............
  • 回答
    《这就是中国》节目中,张维为教授在回答“为什么年轻人对国家整体发展感到乐观,但对自己个人的未来却感到消极?”这个问题时,提出了他的见解。这是一个非常普遍且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可以从多个角度来理解张维为的观点以及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张维为教授的核心观点(根据公开报道和节目内容推断):张维为教授的分析通.............
  • 回答
    “七成中国人认为自己愿意为国参战”这个数据是一个非常引人关注的现象,它触及了民族情感、国家认同、历史记忆以及现实地缘政治等多个层面。要深入理解这个数据,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剖析。一、 数据来源与解读的注意事项首先,我们需要明确这个“七成”数据的来源是什么?是由哪个机构发布的?调研的方法、样本构成、问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