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坏你的电脑,哪有偷你的网上钱包有意思~`
好几个原因。
第一个,你们觉得熊猫烧香NB规模大,那是因为他以炫耀、恶搞为主,搞声势最重要,是少年人搞的事情。现在的病毒技术和规模比以前的不知道高到哪儿去了,但是以闷声发大财为主,所以一般人不知道。
比如说挖门罗币的DDG僵尸网络,以感染服务器为主,别人看不上你们这点计算资源。DDG第一次被安全公司感知到大概是2017年10月份,到2018年1月份,他们就大概挣到了900万左右。360的宫一鸣团队对这个病毒跟踪了很久,下图是他们分析出来的病毒的版本更新历史。
看看,这是正规(并不是)团队协作制造出来的病毒,严格的版本控制,敏捷迭代开发,已经属于工业产品了,不是那种小儿科的玩具可以相比的。
DDG病毒构建了自己的去中心化P2P网络,病毒的掌控者可以用任何设备在任何地方加入僵尸网络,然后下发指令控制僵尸集群的行为,而不用担心中心节点被关闭导致病毒失控,也不用担心自己被抓到。可以认为这个病毒会永远存在,无法消灭。虽然P2P网络每个节点都是平等的,但是这个病毒采用了RSA签名机制,接到指令的P2P节点会检验指令是否经过签名。安全公司通过逆向分析可以冒充傀儡加入这个P2P网络,但是没有私钥,只能看到自己的邻居而无法下发他们认可的指令。
这个病毒今年已经关闭了公网感染功能,可能是他们觉得傀儡已经够多了,要更低调了,专注于内网传播和挖矿去了。关于这个病毒,还发生过另外一个黑客团体黑吃黑和他们抢夺僵尸网络控制权的战争,那就是另外一个故事了,可以去看宫一鸣他们的博客。https://blog.netlab.360.com/systemdminer-propagation-through-ddg/
第二个,PC的使用确实也越来越少,现在大家更专注于物联网设备、移动设备和云计算安全了,包括漏洞恶意软件都以手机app为主。物联网设备数量如同天文数字,而且会越来越庞大,利用这些东西组建的僵尸网络规模之大远超PC时代和服务器主机了,主要以摄像头、家用路由器为主。
第三个,PC也确实越来越安全了,包括杀毒软件的进化,系统安全机制的提升,也包括运营商的一些努力,比如说现在139、445端口互联网上基本无法访问了。
啥也不说了,自己看新闻吧,
第二次 更新一下,对于语音监控的事,很多朋友都是不相信的,我原来也觉得不可思议,自从第一次回答这个问题以后,我最近一直在观察手机里腾讯新闻这个App给我推送的广告,现在我基本可以肯定,网页的数据收集肯定是有,比方最近我在手机上用苏宁易购咨询了一下电视,紧接着腾讯新闻里就有京东的电视广告,这个不算多可怕。有天我在药店买了盒以前从没用过的TT,在车上给老婆吹嘘了一下这盒TT的新特点,第二天腾讯新闻里的广告就有杜蕾斯。但是要强调的是,在手机上打开腾讯新闻的时候,它给你推送的广告种类是很多的,那天杜蕾斯只是其中一个而已。在此之前从未给我推送过TT广告。因此只能是猜想一下,手机软件的语音监控功能并不成熟,只能根据收集到语音来大致推算用户需求,但你要说他没有语音监控,我还真有点不太信,怎么就那么巧,那天就说了一下买TT,而且我绝对肯定自己没有在网上搜这方面的信息,第二天就给我TT广告呢?
==============================================
来补充一下,很多朋友都回复说,你在微信上QQ上聊过的内容,BAT都知道。这点我也发现了,电脑里的浏览器,推送的广告都是你搜索过的网页。但我觉得最可怕的是,我只是在家里和家人聊聊买家具的事儿,印象中并没有打电话发微信跟其他人说,而腾讯新闻就能及时在下午或次日给我推送床、衣柜的广告。
==============以下为原回答==============================
病毒现在都合法化了,黑客都被软件公司招安了。现在手机的腾讯新闻这个app,它里面有广告推送我平时也不太不在意。今年上半年装修房子,就发现广告推送的特别邪门,刚开始装修它推送的广告是京东家装节,后来要刷墙的时候广告又变成乳胶漆,装洁具前几天的广告变成了法恩莎卫浴,再后来要买家具了,就变成家具广告。前几天朋友想跟我合办个少儿教育培训,腾讯广告就变成本地名师推荐。腾讯真是我身上的跳蚤啊,我的事儿他全知道。
题主的问题足以见得“熊猫烧香”曾经对人们的影响有多大,以至于时至今日,很多人仍然心有余悸并记忆犹新,这都是因为“熊猫烧香”超强的破坏力。
熊猫烧香传播性极高,除了通过网站带毒感染用户之外,还会在局域网中传播,中病毒者会传染局域网内其他用户,在极短时间之内就可以感染几千台计算机,中毒电脑会出现蓝屏、频繁重启以及系统硬盘中数据文件被破坏等现象,严重时可以导致网络瘫痪。中毒电脑上会出现“熊猫烧香”的图案,让人印象深刻。
“熊猫烧香”病毒的感染范围非常广,中毒企业和政府机构超过千家,其中不乏金融、税务、能源等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单位。也有很多普通网民都经历了“熊猫烧香”,直接对个人产生伤害,所以影响更广泛。悄咪咪地告诉大家,当年第一个做出杀掉“熊猫烧香”杀软的作者killer,目前已经在我们碗里了,是云鼎实验室的掌门人。
“熊猫烧香”以后并不是没有爆发过大规模网络病毒事件,只是针对普通网民的比较少。很重要的一点是:这个在2006年给人们带来黑色记忆的病毒,其作者带有很强的炫耀自己的目的,而且感染技术不过关,导致感染后的文件图标都变了,因此对用户更有震慑力。而之后的网络病毒,多是带着利益威胁,目标直接锁定更有勒索价值的机构和企业。并且手段和技术更高明,做得更加隐蔽,似乎没什么危害,实际上受害情况远胜过“熊猫烧香”。
例如2017 年 5 月 12 日中国大量高校及公共设备发生电脑中毒,勒索比特币的事件,所造成的影响绝不逊于“熊猫烧香”。名为WannaCry的敲诈者木马在全世界多个国家进行扩散,英国、俄罗斯等多个国家网络受影响,中国高校网络也成为此次“敲诈者病毒”袭击的重灾地。WannaCry成为了另一个让人谈虎色变的词。
WannaCry之后,Petya、Bad Rabbit、GlobeImposter等勒索病毒相继对企业及机构发起攻击。所以,并非没有发生大规模网络病毒事件,而是安全企业能在第一时间查杀病毒,将损害降到最低,保证了网民安全上网。而且,在经历了类似“熊猫烧香”这样杀伤力极强的网络病毒后,民众整体的安全意识也提高了,采取了必要防护措施,有效抑制了病毒入侵。
题主说到的免费杀毒的普及和防火墙门槛的提高,也是保障网络安全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尤其是近几年,网络安全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在众多安全企业的不懈努力下,网络安全防御机制迅速壮大,国内的网络环境也更加安全了。
大规模的网络病毒之所以得以抑制,除了近年来网民安全意识普遍提高以外,也少不了一群斗士的默默守护。所以,并不是危险消失了,不过是有人替我们负重前行。
更多腾讯安全联合实验室官方精品回答: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