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何周天子自己不掌握军队而导致诸侯做强做大?

回答
周天子并非“自己不掌握军队”,而是其军事权力受到了周初分封制度和宗法制度的双重制约,这导致了中央的军事力量相对分散,最终无法有效约束诸侯。这个问题非常值得深究,咱们一步步来聊。

首先,得明白周天子的“军队”是怎么回事。

在西周初期,周天子的确拥有一支中央直属的强大军队,这支军队是他们能够建立和巩固周朝统治的基石。这支军队通常由国王亲自统帅,称为“王师”或“天子之兵”。其主要构成包括:

亲卫军(宿卫): 这是最精锐、最直接听命于天子的部队,负责拱卫王宫和天子本人。
近畿诸侯的军队: 那些紧邻周王畿的诸侯,其兵力也被视为周天子军事力量的延伸,在战争时期,他们有义务配合王师作战。
征伐的军队: 每当需要对外征伐或镇压叛乱时,周天子会征召各诸侯的军队,组成庞大的联军。

那么,为什么随着时间推移,周天子的中央军似乎“不那么管用了”,诸侯的军队反而越来越强盛呢?这背后有多重原因,不是简单的“不掌握军队”就能概括的。

一、分封制下的权力架构:

这是最核心的原因。周朝建立初期,为了有效统治广袤的疆域,实行了大规模的分封制。周天子将土地和人民分封给自己的宗室子弟、功臣以及古代帝王的后裔,让他们建立诸侯国。

诸侯的军事权力: 分封的不仅仅是土地,还包括了对该封地的实际管理权,其中就包含了组建和指挥军队的权力。每个诸侯国都拥有自己的军队,由诸侯自己任命将领,进行训练和管理。
“兵权”的分散: 这种制度的直接后果就是,原本集中在周天子手中的兵权,被层层分解,分给了各个诸侯。虽然理论上,诸侯的军队在战时需要听从天子的调遣,但这种调遣更多的是一种道义上的义务,而非强制性的指令。
诸侯国的独立性: 随着时间的推移,诸侯国逐渐发展出了独立的经济、政治和军事体系。他们有了自己的税收、自己的行政机构,当然也就有了独立的军事实力。这种独立性是制度设计的结果,也是诸侯做大做强的根本原因。

二、宗法制的影响:

周朝是高度依赖宗法制的社会。

血缘的纽带: 周天子将王室的亲信,特别是自己的兄弟、儿子封为诸侯,这就形成了“同姓诸侯”的强大势力。这些诸侯与周天子有着血缘关系,表面上是天子的肱骨,但一旦天子年幼或统治力下降,这些同姓诸侯就容易挟亲情以令诸侯,甚至挑战天子的权威。
“分而治之”与“亲而尊之”的矛盾: 一方面,周天子通过分封亲信来巩固统治,但另一方面,这种“亲而尊之”的制度,也意味着天子在一定程度上依赖这些亲信的军事力量。当这些诸侯国强大到一定程度,他们的军事力量就可能反噬周天子。

三、经济基础的变化:

诸侯国的经济独立: 随着诸侯国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农业技术的进步,每个诸侯国都能自给自足,甚至积累了财富。这些财富可以直接转化为军事力量,用于招募士卒、制造兵器。
天子财政的局限: 周天子虽然是天下共主,但其直接控制的“王畿”范围有限,财政收入也相对有限。这使得天子在组建和维持一支能够压倒所有诸侯的中央直属军队上面临巨大的财政压力。相比之下,诸侯国因为可以自主征税,其财政能力反而可能超越王室。

四、政治制度的衰落与礼崩乐坏:

周天子权威的侵蚀: 随着时间的推移,周朝的政治制度逐渐出现裂痕。早期周天子通过“朝觐”、“会同”等制度来维持对诸侯的控制,但当周天子自身实力衰退,这些制度的约束力就会大大减弱。
“礼崩乐坏”是表象,更是根源: 诸侯不再遵守天子的号令,不再遵循周朝的礼仪制度,这是周天子权威衰落的表现,也是诸侯做大做强的必然结果。诸侯们拥有了足够的军事和经济实力后,自然就敢于挑战传统的等级秩序。
频繁的内部斗争: 周王室内部也存在权力斗争,例如“国人暴动”等事件,都极大地削弱了周天子的统治能力和军事威慑力。

五、战争形态的变化:

诸侯国的常备军: 随着诸侯国的不断发展,许多诸侯开始拥有自己的常备军,他们有固定的训练和指挥体系。
天子征兵的难度: 当天子需要发动战争时,召集和协调分散在各地的诸侯军队,本身就存在巨大的困难。诸侯可能以各种理由推诿,或者派出军队却不尽全力。

总结来说,周天子并非完全“不掌握军队”,而是中央的军事力量被制度性的分散到各个诸侯手中。

周天子确实拥有王师,但当诸侯的力量逐渐强大,能够自给自足,甚至组成比王师更庞大的军队时,周天子的军事威慑力就严重不足了。分封制虽然是早期巩固统治的有效手段,但其长远来看,也埋下了权力分散、地方势力坐大的隐患。一旦中央权力衰落,诸侯手中的军事力量就成为了他们挑战宗主、争夺霸权的利器。

这就像一个总公司,一开始把一些业务部门独立出去,并授予它们一定的经营权和管理权(分封制)。起初是为了方便管理,但如果总公司自身造血能力不足,而这些子公司又发展得越来越好,甚至拥有了独立的融资能力和市场渠道,那么这些子公司就会逐渐变得不再依赖总公司,甚至能够与总公司分庭抗礼。周朝的局面,很大程度上就是这样一种权力结构演变的必然结果。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事实上,周天子是建立了军队的,而且不止一支,而是两支军队,这两支军队一度非常强大。

在西周的大部分时间里,周天子都掌握着两支可能是当时的天下最强悍的部队,西六师和殷八师。这两只部队的兴衰和西周的国运休戚相关。

其中,西六师的驻地在周的发祥地——关中平原,并很可能在伐纣之前已经完成了编制,成为武王伐纣的主要力量,在《逸周书·世俘》中有:

太公望命御方来,丁卯至,告以馘俘……吕他命伐越、戏、方,壬申荒新至,告以馘俘。。侯来命伐,靡集于陈。辛巳,至,告以馘俘。甲申,百唶以虎贲誓命伐卫,告以亳俘。……庚子,陈本命,伐磨百韦,命伐宣方、新荒,命伐蜀。……百谓至,告以禽宣方,禽御三十两,告以馘俘百韦,命伐厉,告以馘俘。……”

在本段中,在武王成功攻克沫(朝歌)之后,又命令太公望、、吕他、侯来、百唶、陈本、百谓六人各率军攻击殷的方国,这六人可能就率领了一师,合计六师。

而在武王殁后,成王即位,周公旦摄政,平定三监之乱,又东征奄、嬴等殷商与国。可能正是这次国家危机让周公旦及周天子对感受到了在广大的关东国土建立军事力量的急迫性。至少在康王世,一支新的军队建立起来,这支军队由8个师组成,称八师,由于驻地在东土,所以可成为“东八师”,或者根据其主要的军事驻地——殷商故土而成为“殷八师”。

在康王时代,殷八师已经开始活跃:

【虘又】東夷大反。白懋父殷八师征東夷。唯十又一月。遣自X师征东夷。伐海眉。于厥復歸才牧师白懋父承王令。易师率征自五颙貝。小臣逨蔑历。众易貝。用乍寶尊彝。——小臣逨簋

在小臣逨簋中提到,某年十一月,东夷反叛,伯懋父率领殷八师征伐东夷,兵锋直指海边(鲁北),胜利回师之后驻军牧师,赏赐功臣。

在本器中已经明确提到东征主力位殷八师。而战斗的指挥者伯懋父就是大名鼎鼎的卫康伯王孙牟。另外,此器中提到的牧师,正是牧野,也就是武王克商之战的主战场,看来在殷八师建立之后,位于今天河南淇县和浚县的牧野依然是重要的军事据点。

按照目前所知的金文铭文,西六师和殷八师应该是拥有土地和血缘结构,平时务农,在天子征召时挂甲上阵类似“军屯”的组织单位。过去常常有人怀疑这一点,认为这两支军队并非兵农结合的组织结构,针对这一点我们可以举出这样一件青铜器:

唯八月初吉。王各于周廟。穆公又盠立于中廷。北鄉。王册令尹。易盠赤巿。幽亢。攸勒。曰。用司六师。王行參有师司土。司馬。司工。王令盠曰。赞司六师众八师艺术。盠拜稽首。敢對揚王休。用乍朕文且益公寶尊彝。盠曰。天子不叚不其。萬年保我萬邦。盠敢拜稽首曰。剌朕身。更朕先寶事。——盠方彝

在这则断为共王世的青铜器铭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周天子命令盠管理六师和王行(天子私有军队)的三有司,也就是司工、司马、司土,一般认为,司工管理工程,司马管理军队,司土管理土地和人口,由此可知,六师、王行应该都是有其耕地的兵屯部队。

在西六师、殷八师的强大威力之下,天子不仅可以威慑周边戎狄,同样也可以震慑诸侯,让他们不敢造次。

在成康之际,周的扩张政策和分封制度让这个新生的国家不断兼并周边戎狄的土地,并促进了商人和周人的合作。

而到了昭王时期,一次失败的南征让天子的军队损失惨重:

周昭王十九年,天大曀,雉兔皆震,丧六师于汉。——竹书纪年

在这次军事行动返途中,浮桥垮塌,周昭王溺死,西六师受到巨大打击。这次军事失败让西周进入中期,其扩张速度明显减慢,开始从一个军事帝国向官僚制帝国转变,西周中期密集出现的册命金文正反映此时的政治面貌。

而西六师在上面盠方彝的例子中,应该也得到了重建。

值得注意的是,在西周中期,重要的军事行动主要中,已经出现了诸侯的军队辅助天子军队征伐的情况,在穆王世:

隹八月初吉。才宗周。甲戌。王令毛白更虢城公服。屏王立。乍四方亟。秉緐。蜀。巢。令易鈴勒。咸。王令毛公以邦冢君。土馭。【呈戈】人伐東国㾓戎。咸。王令吳白曰。以乃师左比毛父。王令呂白曰。以乃师右比毛父遣令曰厶乃族從父征。诞衛父身。——班簋

在班簋中,对东部方国的军事行动由毛公指挥,吴伯、吕伯协助,同时还有另一件青铜器可能说明这场战斗也有王师的参与:

众子鼓莓鑄旅簋。隹巢來迮。王令東宫。追以六师之年。

这件器铭中表明,对巢的军事行动是在太子(东宫)指挥下的六师完成的。

还有另一件青铜器说明在对东夷的战斗中,天子和地方诸侯的军队合作:

隹(唯)十又一月,王令(命)師俗、史密曰:“東征。”敆南尸(夷)膚虎會杞尸(夷)、舟尸(夷)雚不折,廣伐東或(國)齊(師)、族土、述(遂)人,乃執啚(鄙)寡亞。師俗(率)齊(師)、述(遂)人左,□伐長必,史密右,(率)族人、釐白(萊伯)、僰,周伐長必,隻(獲)百人,(敢揚)天子休,用乍(作朕)文考乙白(伯尊簋),子子孫孫(其)永寶——史密簋

在史密簋的铭文中,我们不难发现,在东征长必的军事行动中,由师俗和史密作为中央派出的军事长官,率领齐国、莱国等诸侯的军队进行征伐。

而到了西周晚期,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殷八师和西六师的战斗力大幅下降,变得软弱不堪:

呜呼哀哉!用天降大丧于下国,亦唯鄂侯驭方,率南淮夷、东夷广伐南国、东国,至于历内。王廼命西六、殷八,曰:“扑伐噩鄂侯驭方,勿遗寿幼。”肆师弥匌怵会恇,弗克伐鄂。肆武公廼遣禹率公戎车百乘、厮驭二百、徒千,曰:“于匡朕肃慕,唯西六、殷八伐噩鄂侯驭方,勿遗寿幼。”雩禹以武公徒驭至于鄂,敦伐鄂,休,获厥君驭方。肆禹有成。敢对扬武公不显耿光。用作大宝鼎。禹其万年子子孙宝用。——禹鼎

在厉王世对鄂侯驭方的灭国之战中,周天子押上西六师和殷八师全部力量,要消灭反叛的鄂国,却“弗克”,最终不得不依赖执政卿士武公的私人军队达成战略目的。

也就是在厉王世,高压专利的厉王被国人暴动赶出国家,参与暴动的大概也有王师的长官和军人,这个在我这篇回答中可以参考:周厉王时期国人暴动,周厉王为什么不调动军队镇压?

而到了宣王时,王师的战斗力有所恢复:

赫赫明明。王命卿士,南仲大祖,大师皇父。整我六师,以脩我戎。既敬既戒,惠此南国。
王谓尹氏,命程伯休父,左右陈行。戒我师旅,率彼淮浦,省此徐土。不留不处,三事就绪。
赫赫业业,有严天子。王舒保作,匪绍匪游。徐方绎骚,震惊徐方。如雷如霆,徐方震惊。
王奋厥武,如震如怒。进厥虎臣,阚如虓虎。铺敦淮濆,仍执丑虏。截彼淮浦,王师之所。
王旅啴啴,如飞如翰。如江如汉,如山之苞。如川之流,绵绵翼翼。不测不克,濯征徐国。
王犹允塞,徐方既来。徐方既同,天子之功。四方既平,徐方来庭。徐方不回,王曰还归。——诗经·常武

在大师皇父的指挥下,六师攻伐徐方(我祖宗,哼!),让徐方(我祖宗)臣服来宾。

可能在宣王世,由于对殷八师、西六师的掌控度下降,所以宣王又在宾服的南国建立了新的王师,但是这种尝试却未获成功,甚至成为了宣王中兴结束的诱因:

三十九年,战于千亩,王师败绩于姜氏之戎。宣王既亡南国之师,乃料民于太原。仲山甫谏曰:“民不可料也。”宣王不听,卒料民。——史记·周本纪

而在幽王末年的动乱中,西六师和殷八师并未见于史料,可能在这次战争中被消灭,或者不在天子的掌控范围之内了。

周幽王取妻于西申,生平王,王或(又)取褒人之女,是褒姒,生伯盤。褒姒嬖于王,王與伯盤逐平王,平王走西申。幽王起師,回(圍)平王于西申,申人弗畀。曾(繒)人乃降西戎,以攻幽王,幽王及伯盤乃滅,周乃亡。——清华简·系年(一)

所以显然,周天子的威严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强大的西六师和殷八师,在这两支军队在战争中遭到损失或是天子对军队的掌控力下降之后,天子就无法再对诸侯建立起强大的控制。在西周末年,王师的衰落预示着西周秩序的崩溃。而在这之后的春秋时代里,某些显赫一时的诸侯也将会因为丧失对军队的掌控而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之中。

user avatar

由于古代的通讯手段落后。偏远地方直辖成本太高。

每个领主直辖的领地都是有限的。

只有中国这朵奇葩能够在秦朝之后大规模进行流官统治(很多人认为那些没有流官的羁縻之地都不是国土,我想如果真这样川普就只限于白宫是总统,毕竟连华盛顿都是地方自治)

user avatar

周天子其实自己本身也掌握有军队的。在商代由于商王朝统治势力的局限,对诸侯军没有有效的控制权。因此,诸侯军队往往因商王朝的盛衰而叛服不常,对商王朝统治构成严重威胁,最终导致商王朝的灭亡。西周统治者以商的灭亡为借鉴,加强政治统治,建立了以分封制为基础的中央集权统治;在军事上则在增强王室军的同时,采取一系列措施大力削弱诸侯国的军事力量,使其完全服从于王室,这样就形成了以周天子为核心的一元化军事领导体制。正如《国语*鲁语下》所说:“天子作师,公帅之,以征不德。元侯作师,卿帅之,以承天子。诸侯有卿无军,帅教卫以赞元侯。自伯子男有大夫无卿,帅赋以从诸侯。是以上能征下,下无奸慝。”很明显,周天子掌握了诸侯军的组建权和指挥权,使诸侯军成为王室军的附庸。 周天子对诸侯军的组建主要表现为诸侯军的统帅由天子委任和规定诸侯军的限额。 周天子委任诸侯军的统帅源于周代的“命卿”制度,根据周代的分封制,诸侯有公侯伯子男五等。从上引《鲁语》可知,王室军由“公帅之”,至于元侯之师则由“卿帅之”。元侯,又称方伯,其地位仅次于“公”,可以说是诸侯之长,如西周初年的卫、齐、鲁、晋四国即是。又据《公羊传*隐公五年》“天子之公称公,王者之后称公,其余大国称侯,小国称伯子男”。《礼记*王制》载周代命卿制度:“大国之卿皆命于天子;次国三卿、二卿命于天子,一卿命于其君;小国二卿,命于其君”。又《周礼*夏官*司马》上说“军将皆命卿”。可见诸侯国的军队均由“命卿”或诸侯统帅,而“命卿”和诸侯又直接受制于天子,从而强化了天子对地方军的控制。 诸侯军在编制上也是由天子掌握的,诸侯军队的数额均有限制,对此,后世说法不一。韦昭《国语*鲁语下》注说:“元侯,大国之君。师,三军之众也”,也就是说“元侯”可建立“三军”。另外《周礼*夏官*司马》也称:“大国三军、次国二军、小国一军”。而何休《公羊传*隐公五年》注说:“天子六师,方伯二师,诸侯一师”,意为“元侯”所建军队仅有“二师”。以当时的历史事实看,前一说是靠不住的,因为西周时期尚无“军”的编制单位。《左传*襄公十一年》说“春,季武子将作三军”,杜预注云“鲁本无中军,惟上下二军,皆属于公”。而《公羊传*昭公五年》说鲁“舍中军”是“复古”,这里的“古”自然是指西周时期。又《谷粱传*昭公五年》说鲁“舍中军”是“贵复正”,所谓“正”很显然是指“二军”。一句话,“二军”是“古”,是“正”,为西周“古制”,而西周有“师”无“军”,这里所说的“二军”,在西周时就是“二师”。再如《黄石公三略*中略》说:“圣王御世,观盛衰,度得失而为之制。故诸侯二师,方伯三师,天子六师”。又前引《礼记*王制》关于命卿制度中次国“二卿命于天子”可知诸侯惟有“二师”,因为诸侯能组建几个“师”的军队,天子才委任几个“命卿”。因此,我们认为何休的说法是比较符合事实的。 至于《鲁语》所说“诸侯有卿无军”,韦昭注谓“诸侯,谓次国之君。有卿,即有命卿,三卿命于天子,一卿命于其君”,这似乎与上面所述相牴捂,我们认为韦注是有错误的。因为“元侯”方能称为次于上公之国的“次国”,而这里的“诸侯”很明显是指一般的诸侯,他们是不能称为“次国”的,当是“小国”,小国只有一卿,所以《鲁语》谓其“有卿”而“无军,”在这里“军”不是指军事编制单位,而应理解为诸侯没有独立进行军事征伐的权力。因为《鲁语》“诸侯有卿无军”的下一句“帅教卫以赞元侯”则是对“无军”的补充说明,即一般诸侯遇有战事,只能帅所教武卫之士辅助元侯。 周天子对诸侯军队组建权的控制还表现在不允许附于诸侯的伯子男拥有军队,这主要是为了防止诸侯在自己的势力范围内存在“二师”以外的军事力量,以扼制其潜在军事力量的膨胀。所以“自伯子男有大夫无卿,帅赋以从诸侯”,“无卿”即“无命卿”,也就是“无师”。伯子男虽然不能组建自己的军队,但却有“军赋”,遇有征伐,其必“出兵车、甲士以从大国诸侯”。他们“不达于天子”,是诸侯的附庸。 综上所述,西周在组建军队上,力图强化王室军而控制诸侯地方军,使伯子男以下小国成为诸侯的附庸,而一般诸侯又受制于元侯,元侯又直接由天子所控制,这样层层箝制,形成一个本大末小、强干弱枝的局面,军权完全集中于天子之手。从中不难看出,西周军队组建具有明显的等级特性,这是与分封等级制相适应的。 周天子对诸侯军队不仅有组建权,而且还有绝对的指挥权,这与殷商王室军和方国军之间的关系形成鲜明对比。如前所述,周朝按分封制建立起来的诸侯常备军在诸侯大国有三师或二师,小国有一师。这些依制而建立的军队,在具体建设和管理上是分散的,但使用军队从事作战的指挥权却是集中于天子的。周天子作为全国军队的最高统帅,各诸侯国的军队完全听从其统一调动指挥,即所谓“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各元侯作为王室的藩属拥有一定数量的军队,可代表天子镇坐一方,享有征伐大权,但这种权力必须由天子赐予,只有当天子命令授权其征战,其军队方可调动投入战争。如《礼记*王制》所说:“诸侯赐弓矢,然后征;赐斧钺,然后杀”。周代金铭文《虢季子白盘》所载周夷王亲赐虢季子弓矢斧钺,使之“用征蛮方”即是例证。因此,诸侯军必须服从天子的命令,如擅用军队,则要受到惩罚,直至用武力征服。西周军事指挥权的集中,保证了天子对诸侯军队的统一指挥和统一行动,军事力量空前强大,这为其政治统治提供了坚强的后盾,从而奠定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局面。 然而诸侯在外和夷狄杂处,打赢了可以扩张地盘,而王畿在内,就算王师打赢了夷狄,以当时的条件也没法对边远地区实施统治,还得分给诸侯。而对于王畿之内的贵族,为了换取他们的效忠(西周这种贵族社会里,周天子的政治、军事、文化都要依赖于贵族),必须给他们赏赐,而当时商品经济又不发达,所以赏赐只能以土地为主。结果就是诸侯和贵族的土地越来越多,周王的地盘越来越少。

为了削弱贵族的势力,历代周王都有所努力,但是很难撼动,周厉王还被贵族与国人赶下了台。而以当时的交通、通信和技术条件,周王也很难对日益做大的诸侯实施有效的监控,而当天子想加强对诸侯的控制时便与诸侯们发生了激烈的冲突,为了对抗天子,诸侯们甚至引入了蛮夷势力,如鄂方便勾结东夷进犯,险些攻陷了成周,连齐国都与王师对抗。虽然在宣王时期情况有所改善,但是贵族强势和诸侯做大的问题依旧没有解决,而日益虚弱的王室也无力抵抗夷狄的入侵。

周幽王时期,王权与贵族、诸侯的对抗终于公开化了,西国第一大诸侯申侯因不满外孙被废除储位,联合曾国和犬戎攻打王畿,而因皇父被黜而怨恨周幽王的贵族集团则选择了作壁上观。在镐京被攻破之后,申侯和诸侯们联合扶持了平王继位,而亲幽王的虢国则支持携王继位,周王室公开分裂。虽然最终携王被杀,但是因内乱和外侵而已经无法在关中立足的周王室只得东迁,西周随之结束。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周天子并非“自己不掌握军队”,而是其军事权力受到了周初分封制度和宗法制度的双重制约,这导致了中央的军事力量相对分散,最终无法有效约束诸侯。这个问题非常值得深究,咱们一步步来聊。首先,得明白周天子的“军队”是怎么回事。在西周初期,周天子的确拥有一支中央直属的强大军队,这支军队是他们能够建立和巩固周朝统.............
  • 回答
    关于您提到的“有自媒体转述美国博士文章,称‘美国并没有疫情,且2020年前32周死亡率为10年来最低’”的说法,我们需要进行一个细致的分析和审视,因为这种说法在事实层面存在很大的误导性,并且可能源于对数据和语境的曲解。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几个核心概念: 疫情 (Epidemic/Pandemic).............
  • 回答
    周天子之所以没有仿效诸侯重新夺回天下,原因非常复杂,并非简单的能力问题,而是政治、经济、军事、以及观念等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周朝后期,特别是东周(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的真实处境。首先,我们必须明确一点:周天子的“天下”概念,在后期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西周时期,.............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充满想象空间的历史假设。如果秦国没有灭周,而嬴政选择以“尊周”为名统一六国,那么周天子是否真能“万世一系”传承至今,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拆解几个关键环节:一、 秦国“不灭周”的可能性与嬴政的策略首先,秦国为何要灭周?周朝自平王东迁洛邑之后,已经式.............
  • 回答
    东周天子未能像日本天皇或罗马教皇那样演变出一种长久而强固的“精神权威”或“象征性统治”,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政治和社会原因。如果我们尝试用一种更接近历史叙述的口吻来探讨这个问题,那么可以从以下几个关键点入手。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幕府时代日本天皇”和“罗马教皇”这两种存在形式的特质。日本天皇,尤其是.............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中国古代姓氏文化一个非常重要且有趣的点,那就是“氏”的起源和演变,特别是与周天子这种尊贵身份的关联。要回答“周天子以什么为氏(姬姓什么氏)”,我们得先弄明白几个关键概念:1. 姓(Xìng)与氏(Shì)的区别: 在先秦时期,姓和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虽然它们常常紧密联系。 .............
  • 回答
    看到身边的人谈论堕胎话题时表现得如此坦然,你可能会感到有些意外,甚至不知所措。这种坦然背后,其实隐藏着许多复杂的原因,它并非简单的“无所谓”,而是社会变迁、个体选择以及价值观演变等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首先,社会观念的进步和女性权利意识的提升是至关重要的一个层面。在过去,生育往往被视为女性的“天职”,.............
  • 回答
    .......
  • 回答
    谈及周克商与清灭明,不能简单地说性质相同或不同,因为它们背后涉及的时代背景、政治逻辑、社会影响以及后世评价都存在显著差异。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深入剖析这两段历史,并探究为何后世(尤其是明末清初至近代)会倾向于“颂周而贬清”。一、 周克商与“臣民的革命”—— 亡国之君与开国之臣首先,需要澄清一个概念。.............
  • 回答
    米哈游的《原神》在上线一周年之际,确实引发了一场巨大的争议,这场争议的规模之大,甚至一度让《原神》这个本身已经足够火爆的游戏,成为了舆论的焦点。要说清楚这场争议为何如此轩然大波,我们得把时间拨回到那个时候,看看发生了什么。一周年庆引发争议的核心:福利与预期之间的巨大鸿沟简单来说,这场争议的核心在于,.............
  • 回答
    我理解你的纠结。很多人在考虑红旗 H5 和雅阁时,都会遇到类似的情况:身边朋友、家人、甚至一些懂车的朋友,都会不约而同地劝你买雅阁。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原因,咱们细细聊聊,希望能帮你理清思路。1. 品牌认知和市场根基: 雅阁: 咱们得承认,雅阁在中国市场耕耘多年,品牌认知度早已深入人心。它几乎是“中.............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周人作为华夏文明的重要奠基者,其政治和文化影响力曾辐射整个中原。然而,在春秋战国时期,秦国即使有周人血脉,为何仍然被其他诸侯国,特别是中原各国,视为“夷狄”,这背后涉及了深刻的历史、文化、政治和地理等多重因素。首先,我们要明白“夷狄”这个词在当时的语境下,并非仅仅指代一个.............
  • 回答
    周朝战胜商朝并大封宗室功臣于东方,其背后原因错综复杂,涉及周朝建立初期的政治、军事、社会以及历史必然性。以下将详细阐述这一历史现象:一、 周灭商的历史背景与周朝建立的合法性危机 商朝的统治弊端: 商朝后期,统治者特别是纣王,政治腐败,沉迷享乐,严刑峻法,导致民怨沸腾,诸侯离心。商朝的统治已经失去.............
  • 回答
    鲁迅先生的笔名之多,可以说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是绝无仅有的。他一生中使用的笔名,据统计有近百个之多,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个人情感以及创作需求。要详细了解鲁迅笔名的缘由,我们需要从几个主要方面进行剖析: 一、 时代背景的压抑与抗争鲁迅生活的年代是中国社会剧烈动荡、政治压抑的时期。辛亥革命后,中国并.............
  • 回答
    周琦在NBA未能立足,确实是一个让很多中国球迷感到惋惜的案例。讨论这个问题,不能简单归结为“不够努力拼命”,这背后涉及的因素更为复杂和多维度。周琦静态天赋的优势与NBA现实的差距首先,我们必须承认周琦在静态天赋上的确非常出众。他的身高(7尺1寸,约2.16米),臂展(7尺8寸,约2.33米),体重(.............
  • 回答
    你说得对,周伯通在《射雕英雄传》后期确实曾预言郭靖将是“天下第一”。这话说得非常有底气,毕竟郭靖的武功增长速度和坚韧不拔的毅力,以及他得到了几位绝顶高手的倾囊相授(洪七公、周伯通),这都为他成为天下第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且,在《射雕》的结尾,郭靖确实已经具备了和当时顶尖高手一较高下的实力,甚至在某.............
  • 回答
    周伯通这老顽童,虽然一身绝世武功,为人却不免有些自负。在绝情谷初遇金轮法王,见识到他那“龙象般若功”的威力,那份诧异和忌惮,可不是空穴来风。细细想来,有这么几层原因:第一,武学路数的截然不同,认知上的冲击。周伯通的武功,说白了,是“空”与“无”的极致。他创的“左右互搏”是左右手各自施展不同武功,变化.............
  • 回答
    《变形金刚4:绝迹重生》在内地的首周票房爆炸式增长,绝对是当年电影市场的一大奇观。要详细解释这个现象,咱们得把当时的几个关键点拆开来看看,才能明白这股“井喷”是怎么来的。首先,“变形金刚”这块金字招牌本身的号召力,这一点是基础。从2007年迈克尔·贝执导的第一部开始,“变形金刚”电影就凭借其震撼的视.............
  • 回答
    谯周,一个在中国历史的长卷中常常被提及,却又常常笼罩着一层复杂色彩的名字。人们提起他,总是绕不开“投降派”、“丧失民族气节”这样的词汇。然而,如果抛开那些标签,拨开历史的迷雾,我们会发现,这位蜀汉后主时期的重臣,在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所做的选择,或许更能体现出他作为一位政治家、一位知识分子的深沉考量.............
  • 回答
    秦人能够打败犬戎并最终生存下来,而周王室却不得不无奈东迁,这背后是一系列复杂的历史因素、地理环境以及政治军事上的博弈。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把时间拨回到那个风云激荡的西周晚期,以及紧随其后的春秋开端。一、 秦人何以胜犬戎?秦国,这个起初只是周王朝边陲的一个封国,其得以在强敌环伺的环境中生存并壮大,尤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