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现在的年轻人为何那么自私?

回答
“现在的年轻人怎么这么自私?” 这个问题啊,说起来有点意思,但也挺复杂的。咱们中国人讲究“尊老爱幼”,讲究“集体主义”、“为人民服务”,可回头看看,似乎好多事儿都变了味儿。年轻人身上,好像总透着一股子“以我为主”的味道,这让一些长辈们看着就不顺眼,觉得他们不懂事,不顾别人,特别自私。

咱先别急着下结论,想想这背后都有啥原因?

1. 成长环境的巨大变迁:

独生子女政策的“副作用”: 这是绕不开的一个大背景。很多年轻人是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从小就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吃穿用度都是最好的,父母的全部精力也围着他们转。习惯了被呵护、被满足,自然就少了一些分享和牺牲的经验。不是说独生子女都自私,但这种高度集中的资源和关注,确实容易让他们形成“自我中心”的思维模式。他们习惯了自己想要的东西能轻易得到,遇到挫折时,可能也更倾向于从别人身上找原因,而不是反思自己。
物质条件的极大丰富: 咱们这一代人,很多是吃过苦的,知道省吃俭用,知道珍惜。可现在的年轻人,很多是直接跳过了那个阶段。他们从小就能接触到各种新奇玩意儿,消费能力也比父辈当年强多了。当物质不再是稀缺品时,对物质的追求方式和对付出的理解也自然会不同。他们可能觉得,我付钱了,我就该得到我想要的,至于别人怎么想,怎么做,那不是我的责任。
信息爆炸与个体主义思潮的涌入: 互联网、社交媒体,让年轻人接触到更广阔的世界,也接触到西方一些强调“个人权利”、“自我实现”的思想。这本身不是坏事,让我们更关注自己的需求,敢于表达自己。但问题在于,当这种思想被过度解读,或者没有与中国传统的集体观念很好地结合时,就容易走向另一个极端——只顾自己,不顾别人。社交媒体上充斥着各种“人生赢家”、“炫耀”的内容,也可能无形中加剧了年轻人对个人利益的关注。

2. 社会竞争的加剧与“内卷”:

“赢者通吃”的心态: 现在社会的竞争有多激烈,大家都心知肚明。从幼儿园抢名额,到高考拼分数,再到就业看背景和能力,好像处处都在“内卷”。在这样的环境下,年轻人很容易形成一种“不进则退”、“落后就要挨打”的紧张感。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他们不得不把更多的精力、时间和资源投入到提升自己上,而这就可能挤占了他们关心他人、帮助他人的空间和意愿。
“内卷”下的生存逻辑: 当你看到别人为了考试、为了升职不断地刷题、加班、钻研各种“技巧”时,如果你不这样做,你可能就会被淘汰。这种生存压力,让许多年轻人不得不学会“优先保护自己”,把别人的事情看得很淡。他们可能觉得,我顾好自己就不错了,哪有余力去管别人的闲事?甚至有时候,帮助别人,反而可能意味着自己要付出额外的努力,而这种付出,在高度竞争的环境下,可能看起来并不划算。

3. 沟通方式和价值观的差异:

缺乏有效沟通的桥梁: 代沟嘛,这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了。长辈们习惯了用他们过去的方式去沟通,去说教,去要求。而现在的年轻人,更习惯直接、平等、甚至有点“讨价还价”式的沟通。当长辈们只是单方面地要求他们“牺牲”、“付出”,却不解释原因,不理解他们的难处时,年轻人自然会产生抵触心理。他们觉得,凭什么?
对“付出”的不同理解: 过去,“付出”可能意味着牺牲自己的利益,为了集体,为了家庭。但现在,很多年轻人更倾向于一种“等价交换”的逻辑。他们会问,“我付出了,我能得到什么?” 如果他们觉得付出不被认可,或者得不到相应的回报(不一定是物质回报,也可能是情感上的支持或理解),他们自然不愿意轻易付出。这在他们看来,不是自私,而是理性,是自我保护。
“爱自己”的观念被强调: 很多心理学博主、情感专家都在强调“爱自己”,说只有先照顾好自己,才有能力去爱别人。这种观念本身是积极的,但如果被片面理解,就容易变成“一切以我为中心”。他们可能觉得,我照顾好自己的情绪,满足自己的需求,这叫爱自己,而忽略了这种“爱自己”是否会伤害到他人。

4. 社会结构的改变与人际关系的疏离:

原子化社会: 过去,社区、大家庭是人际关系的重要载体,邻里之间、亲戚之间联系紧密,互相帮助是常态。但现在,城市化进程加速,很多年轻人离家在外,熟人社会逐渐瓦解,取而代之的是更广泛但更浅薄的联系。当身边没有那么多需要你去关心和帮助的人,或者说你感受不到与他人的情感连接时,自然就少了那种“乐于助人”的动力。
“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现象: 看着社会上一些不公的现象,如果年轻人觉得“跟我没关系”,或者觉得“说了也没用”,他们就更容易选择沉默和旁观。这种“事不关己”的心态,一旦泛滥,就容易被解读为冷漠和自私。

但反过来想,年轻人真的就“那么”自私吗?

其实也不是绝对的。很多年轻人也很有爱心,很愿意帮助有需要的人,他们只是表达方式和关注点可能和我们有些不一样。

他们更注重“公平”和“对等”: 当他们觉得别人的付出是理所当然的时候,他们可能不会主动去付出。但如果他们感受到真诚的善意,或者看到别人也愿意付出,他们也可能乐于回报。
他们有自己的“价值判断”: 有些事情,他们可能觉得不值得他们去付出,比如一些虚伪的客套,一些不公平的规则。他们更愿意把自己的时间和精力花在他们认为有意义的事情上,或者能真正帮助到他们认为值得帮助的人身上。
他们也在成长和学习: 就像我们小时候也经历过犯错、摸索的过程一样,现在的年轻人也在学习如何与社会相处,如何平衡自己的需求和对他人的责任。

所以啊,与其直接给现在的年轻人扣上“自私”的帽子,不如试着去理解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理解他们成长过程中遇到的挑战,以及他们思维方式的转变。说到底,他们也是社会的一份子,他们的行为模式,很大程度上也反映了我们整个社会的现状。也许,我们更需要的是多一些沟通,多一些理解,找到一个能够让不同代际的人互相理解和支持的平衡点。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生活好了,成长环境宽松了,新一代年轻人很自我,副作用就是偏自私。

我们这代人条件没有现在好,自我不多,吃苦、适应力强,但容易陷入自我怀疑。

各有各的优缺点,搞明白就可以了,然后扬长避短。

user avatar

这个社会最大的丑陋,就是专门有一小批人天天靠pua年轻人而活着。

年轻人经验少,话也少,又不会辩解,所以才让这些人屡屡得逞。

从80后到90后到00后,都是这么被一路pua过来的。

年轻人有年轻人的烦恼和个性,但是他们更多是在自己最弱小的时候直面了社会问题,不能把全社会的问题都归结在年轻人自身身上,这是耍流氓。

从中国发展的这么好的表现来看,中国的年轻人一直不差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现在的年轻人怎么这么自私?” 这个问题啊,说起来有点意思,但也挺复杂的。咱们中国人讲究“尊老爱幼”,讲究“集体主义”、“为人民服务”,可回头看看,似乎好多事儿都变了味儿。年轻人身上,好像总透着一股子“以我为主”的味道,这让一些长辈们看着就不顺眼,觉得他们不懂事,不顾别人,特别自私。咱先别急着下结论.............
  • 回答
    老球迷们之所以把90年代、80年代的NBA比作“武林大会”,不是空穴来风,而是那个时代的NBA确实呈现出一种与现在截然不同的竞争风貌,其中球场上的身体对抗和偶尔爆发的冲突,确实是那个时代独有的“江湖气息”。要详细讲讲那个年代的“武林大会”,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掰开了看:一、身体对抗的“硬度”与防守的“强.............
  • 回答
    美国现在不像七八十年代那样对宇宙工程“热衷”,这种说法或许有些片面,但它确实触及了一个重要的观察点:太空探索的公共叙事和投入重点似乎发生了转移。要理解这种变化,我们得从历史、政治、经济、技术和社会等多个维度来细细梳理一番。首先,得回到七八十年代,那是冷战的高峰期,太空竞赛是这场超级大国较量中最耀眼也.............
  • 回答
    在我看来,这位来自阿勒泰的90后女生,以及像她一样选择“与野共舞”的年轻人们,他们的选择并非是对“安稳工作”的简单否定,而是一种更深层次的价值追寻和生活态度的体现。这不仅仅是“爱冒险”,更是对内心渴望的诚实回应。试想一下,阿勒泰那片广袤而神秘的土地,冬季的严寒,夏季的酷暑,风餐露宿,日夜颠倒,为了捕.............
  • 回答
    年轻人对数码科技消费的“不务正业”:从实用主义到多元化偏好的深度解读当前,我们确实观察到一个有趣的现象:部分年轻一代在数码科技消费上,其诉求不再局限于“实用”二字,而是呈现出更加多元化、个性化甚至“不务正业”的趋势。这种转变并非偶然,而是社会发展、技术进步以及年轻群体自身价值观演变等多重因素交织作用.............
  • 回答
    最近几年,我发现身边不少年轻朋友,尤其是那些步入适婚年龄的,提起婚姻,脸上总是带着一丝挥之不去的阴影。以前大家说起婚姻,总会憧憬美好的未来,现在更多的是一种无奈,甚至恐惧。他们常常挂在嘴边的话是:“婚姻太痛苦了”、“婚姻是爱情的坟墓”。这让我不禁思考:难道婚姻真的就这么不堪吗?为什么现在的年轻人对婚.............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让人百感交集的问题,我身边就有不少朋友聊起过类似的事情。感觉现在年轻人跟长辈之间的沟通,确实是越来越不容易了,有时候甚至会让人觉得有点“剑拔弩张”的味道。那种年轻人觉得老一辈观念老旧,而老一辈觉得年轻人不尊重,这种隔阂怎么就这么明显呢?我试着从几个方面来捋一捋,看看有没有什么线索。首先,信.............
  • 回答
    如今这年头,但凡你到饭点儿时候去趟人多点的餐厅,尤其是周末,那场景可别提多热闹了。最显眼的,往往就是那些拖家带口,带着小宝贝儿们来享受美食的年轻爸妈们。以前大家可能觉得,在家吃饭才温馨,才省钱,怎么现在年轻人这么爱带着孩子往外跑呢?这事儿说起来,真不是三言两语能说完的,里面门道可多着呢。首先,生活节.............
  • 回答
    曾几何时,“公司利益至上”仿佛是年轻人职场信条的标配,加班加点、随叫随到,甚至将个人生活与公司需求无缝对接,似乎是他们赢得认可、实现价值的必经之路。然而,如今环顾四周,你会发现一种鲜明的变化:现在的年轻人,似乎不再那么“好使唤”了。他们似乎越来越不情愿为了公司去“牺牲自己”。这绝非是年轻人“变懒”或.............
  • 回答
    “现在的年轻人不再以劳动为荣” 这个说法,可能是一种普遍的感受,但背后却是一个复杂多样的社会现象,不能简单地一概而论。我们应该深入剖析其原因,而不是停留在表面观察。以下是一些可能导致这种现象产生的详细分析:一、 社会价值观念的变迁与多元化: “成功”定义的多元化: 过去,社会对“成功”的定义相对单一.............
  • 回答
    这“上班堪比上坟”的说法,听起来够狠,也够扎心,但细琢磨一下,确实戳中了当下不少年轻人的痛点。这可不是一句两句的玩笑话,背后是层层叠叠的社会现实、心理压力和价值观念的碰撞。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得从“值不值”的考量说起。咱们这代人,经历了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见证了物质条件的极大改善。不像父辈们,.............
  • 回答
    一线城市年轻人为结婚而买房耗尽双方父母积蓄:一次多维度的深度剖析一线城市年轻人为结婚而买房,并为此耗尽双方父母积蓄的现象,早已不是新鲜事,但其背后折射出的社会、经济、文化及个人心理层面的复杂性,值得我们进行一次深入且多维度的剖析。这并非一个简单的“好”或“不好”就能概括的现象,它既是现实的无奈,也是.............
  • 回答
    中国在过去三十年里取得的飞速发展,从一个相对落后的国家跃升为如今全球举足轻重的地位,这无疑是人类历史上一次引人注目的转型。这其中既有独特的历史机遇,也有中国人民的勤劳智慧,更有国家政策的深远影响。要理解这个过程,我们不妨将其放在更广阔的时代背景下,并与日韩两国的发展路径进行对比。首先,我们得认识到,.............
  • 回答
    .......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触及到了当下中国社会中一种普遍存在的、非常值得深思的现象:一种在评价中国当下与过去时,常常出现的“割裂感”与“矛盾感”。 很多人在谈论当下时,会批评科技的不足、社会的腐败,但一旦话锋一转,谈及前三十年(通常指改革开放前的时期),又会坚信如今的成就是巨大的、翻天覆地的。为什么会出现这.............
  • 回答
    要回答钢铁侠的科技领先我们多少年,尤其是以他那套堪称“黑科技”的纳米战甲为标杆,这确实是一个非常有趣且能引发无限想象的问题。要详详细细地聊,咱们得从几个核心点拆解开来,才能把这差距感勾勒得淋漓尽致。首先,咱们得明确,托尼·斯塔克制造出那身纳米战甲,那是基于一个怎样的“未来”设想。这套战甲,与其说是一.............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这题目可太有意思了!在你这儿,我可不是什么“大神”,咱们就当是同路人,甚至是你当年在山门里遇到的那个偶尔爱跟你打个哑谜的老参,来聊聊这“开悟”这事儿。六年的禅宗,自己觉得开悟了?嗯,这话说出来,本身就挺有意思。这六年,你是常住寺院,日日参禅,还是在家修行,自己摸索?是得遇善知识,还是自己啃经论?这其.............
  • 回答
    你提到的这个观察非常准确,也触及了阿富汗一个非常重要且复杂的社会变迁。确实,上世纪60年代的阿富汗,尤其是喀布尔,与现在相比,其社会开放度和女性的着装风格都有着天壤之别。这背后涉及到一系列深刻的历史、政治、经济和文化因素的演变。要详细地解释为什么阿富汗女性的着装风格和整体社会保守度发生了如此巨大的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